网友评论

我也评两句

评论:教宗方济各:我宁可教会受伤,那代表它走入人群

查看原文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平均得分: 0 分,共有 0 人参与评分
   网友评论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14 13:04:07 发表
给人的感觉这个教宗好像没有读过神学,也不懂哲学的逻辑,只是一味的凭感觉做自己认为好的事。
 
回复  支持[5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13 16:47:24 发表
曾有小朋友问他为什么?教宗回答说,他需要跟大家生活在一起,每天跟主教与神父同伴们一起用餐与说话,才是他想要的生活;如果自己一个人孤单地与世隔绝,住在空荡的皇宫中,他很可能会发疯。这番话引来全场哄堂大笑,并报以热烈掌声。
哈哈.再有一个小燕子还珠格格就更完美了.
 
回复  支持[5反对[5]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13 10:03:23 发表
十四 改革的窘境

发布于 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18:28||| 点击数:266

几十年来,独身制、女性晋铎、同性恋等问题一直是大众传媒炒作的焦点。有人认为,只有积极地解决这些问题,教会才能重具吸引力。然而,明显的事实是,在没有独身制度而且也接纳女性神职的德国路德教派中,信徒流失的人数远比天主教多。然而,天主教会的立场,确实使人更难于接受她的宣讲。现在,让我们来简短地探讨这几个问题。

离婚后再结婚的天主教徒不可以领受圣体圣事。关于这项规定,您在一次讲话中曾说到:“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探讨”。

当然,需要继续探讨。一方面,天主的话非常明确:在信仰中缔结的婚姻契约是不可解除的。这些话,我们不得任意更改;虽然它与当今主流的生活模式格格不入,但是我们还必须完整无缺地持守它。在过去,基督宗教文化鼎盛时期,婚姻契约的不可拆散性是一项普遍的社会准则。然而,在许多其它文化中并没有此类规范。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主教经常对我说:“婚姻圣事是所有问题中最为棘手的”;甚至有的说:“在我们那里这是很难被接受的事”。

使婚姻圣事与男女同居的社会习俗协调一致,需要一个过程,它也与人生存的整体状况息息相关;这也是一场不可能以强制措施来赢取的战斗。在此前提下,我们今天所见的日渐衰败的西方社会所面临的危机,仅是相关问题中的一个而已。但是,如果因此就放弃一夫一妻制,或者停止捍卫这种夫妻结合的形式,那就无异于背叛了基督的福音。

造物主创造了男人和女人。耶稣说:“凡天主所结合的,人不可以拆散”。可是这条诫命从一开始就使首批门徒感到费解了。

是的。但有一点是可以做的,就是认真审查婚姻的有效性。直到如今,教会法典都假定那些缔结了婚姻契约的男女,都已经领悟了婚姻的真正意义。如果人们真的有这样的认知,那么婚姻就是有效而不可拆散的。但在当今这个观念混乱而变幻无常的时代,人们觉得离婚乃是正常现象。由此一来,有必要晓得如何分辨婚姻的有效性,以及从哪里入手去治愈有关人士。

这是一种持久的挑战。但如果因为有困难就不再持守原则,甚而完全放弃;那么,社会的道德水准就无法得到提高。所以,人们应该在困难中持守原则,并不断地参照它来衡量自己。这是一项任务。而且为了抑制堕落情形的蔓延,这一任务是很有必要的。

在这个意义下,事情本身就有一种张力。所以,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在牧灵工作中陪伴那些人,帮助他们;尽管他们生活在一种不合教规的情形下,但我们要知道如何引导他们相信救主基督,相信祂的仁慈;因为尽管他们不能领受圣体圣事,但耶稣基督仍与他们同在。虽然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不符合教会法规的要求,但也要努力帮助他们留在教会内。牧灵工作者需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我虽然与基督徒当有的生活有差距,但我却仍是基督徒,仍为基督所爱;只要我留在教会内,基督必将我背负在祂的肩上。”

1968年,教宗保禄六世在他著名的《人类生命》(Humanae vitae)通谕中谈到了有关避孕的问题。当时,他就提醒人们,人为的干预自然规律将会造成不幸的后果。生命是如此的伟大神圣,不允许我们恣意妄为。他好像在说:如果我们不懂得尊重婴儿的生命,就等于在毁灭自我,毁灭社会,毁灭世界。

也许当时的人们尚无法理解这种观点。可是在今天,我们除了要面对避孕药给人的健康和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之外,同时也看到其导致的社会体系的崩溃。当今的社会成了一个没有孩子的社会;这样,社会就失去了其根基。然而,天主教会也未能使自己有关性伦理的教导,成为可以理解与接受的。一名巴西的超级模特近来说,在今天,没有一个女孩能持守童贞直到结婚之日。一位退休的辅理主教也批评教会面对性和婚姻问题所做的回应,他认为“这几乎是人们所无法生活出来的标准;毫无疑问,人们的实际生活与此截然不同”。

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此刻,我们不去剖析它的层层面面,也不去深入每一细节。的确,关于这个领域有很多东西需要重新反思,并以全新的方式来表达。然而,为了回应这位超级模特和许多其他人的类似想法,应该说:统计数字并不是道德的标准。当人们将民意调查当做政治决策的标准,更关注:“如何提高我的民意指数?”而不是寻求:“什么是正确的?”的时候,问题已够严重了。同样的,那些关于人们做什么及怎样生活等问题的调查,其结果本身并不能衡量什么是正确的,或什么是真实的。

保禄六世具有先见之明。他坚信一个事实,如果以堕胎行为来杀害无辜的生命,说明这个社会正在断送自己的未来和希望。被杀的婴儿中,有多少人本可有朝一日成为人间奇才,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或许他们中会再现一位莫扎特,或给人类带来崭新的科学创举?人们应该反思,有多少人类智慧的资源被摧毁——姑且不论,那些未诞生的婴儿都是活生生的人,我们理应尊重他们生命的尊严和权利。

另一个问题就是避孕药了。

是的。保禄六世的真知灼见,为当今世界仍是指路明灯:将性和生育彻底分开,就是人们使用避孕药的理由;如此,性就沦为一种无所谓的东西了。其结果就是,所有类型的性行为都具有同样的价值了。按这种理论,子女被视为理性的产物,而非自然的礼物;这样,很快也就出现了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同性恋性行为的问题。

《人类生命》通谕中的观点价值犹在,而我们目前需要做的就是找出可行的途径,使人们能够实践这些教导。我相信,总有一些人会真诚地接受教宗的观点并付诸实行,同时也满足于这样的生活。自然,他们就成了周围人仿效的楷模。

我们都是罪人。但即使在无法活出这些高超的伦理准则时,我们仍不能利用“是罪人”这一事实来相反真理。我们应该相互支持和彼此协助,竭尽全力地去把它生活出来。我们需要在牧灵工作、神学探讨、理性研究以及在当代性学和人类学探讨的各领域中积极阐述这些真理,使之产生一个适合的世风去接受这些训导。这是一项重大的任务,虽然我们目前已在努力,但我们仍需做的更多更好。

以性感著称的前好莱坞明星拉奎尔韦尔奇(Raquel Welch)也认同上述观点。这位美国女演员说,50年前引进的避孕药,导致了对性行为不负责任的严重后果。避孕药使婚姻和家庭的价值,在人们的眼里变得更为模糊,以至于造成了今天这种”混乱的局面”。天主教会是否真的反对任何形式的节育措施?

不是的。人们都知道教会赞同自然节育。而自然节育不仅是一种方法,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它假定了夫妻是彼此为对方奉献出特别时间,从而有助于婚姻关系。这种自然方法与那依靠避孕药物而与对方毫无心灵的交融,甚至匆忙地与一个陌生人发生关系,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有人认为,只允许天主教徒领受圣体圣事是一种排外思想,甚至是一种歧视行为。有人说,如果连与其他人一起围绕在祭台前共同举行主的晚餐都尚未准备好,又怎能谈得上基督徒合一呢?教宗对此有何看法?

不只是天主教如此,世界各地的东正教团体也都一致认为:只有那些在信德内完全属于教会的人才可以领受圣体圣事。新约和教父们都明确指出:圣体圣事是教会的心脏,是在共融之中的基督奥体的生命。圣体圣事绝对不是提供友好聚会的社交礼仪,而是作为教会的中心的表达。所以,全然归属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领圣体的行为本身正是这份归属的表达。

独身制好像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不论是性丑闻、信友脱离教会以及铎职圣召匮乏等,似乎都与之相关。关于圣召缺乏这一点,或许应该说:相对于进堂参与弥散的人数,司铎的数量还是有所增加。在德国,从1960年至今,与进堂信友的数量相比,司铎的人数至少增长了两倍。

尽管如此,一些主教们还是提议,“思想要更开放一些,更大胆一些”,“在独身司铎的基本形式之外,也应该允许那些已婚人士去尽司铎之职”。

在目前这混乱的时代,我理解主教们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但如果问,应该如何使这两种类似的形式各得其所,问题就会变得更为复杂。我相信,独身生活是一个意义非凡的伟大标记;如果司铎们能聚在一起度团体生活,独身将变得更为容易。这一点非常重要:司铎们不要离群索居孤立自己,而应设法在小团体里与其他司铎一起生活。这样他们可以彼此协助互相支持,并可以经验到彼此间的共融;大家一同为基督服务,一起为天国献身;而这份兄弟共融也会藉着团体生活而不断强化与更新。

我们可以说,按照人之常情,独身生活确实是一种挑战;其实,只有在天主内、只有当我藉此而为天国奋斗时,它对我们来说才是可以实现、可以接纳的。这样看来,独身是一种尤为特殊的标记。尽管有很多人认为独身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但确实有人相信独身是一种特殊的恩宠,是可以接受的。就此而言,这种不可思议性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天主教会不接受给女性授予司铎圣职。这一态度已经在教会最高训导《我们不能》(non possumus)中明确表达了。信理部经保禄六世教宗同意于1976年发表了《有关女性晋铎问题的声明》(Inter insignores)。在其中对上述训导做了进一步的确认。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1994年发表的宗座牧函《司铎圣职》(Ordinatio Sacerdotalis)中,再次重申这一训导;在牧函的“教会同一神圣法令”一节中,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以他基督在世代表的身份明确地宣布:“教会没有任何权力把司铎圣职授予女性,教会内所有信徒都应该坚守这一定论。”

评论家认为这是一种歧视。他们说,耶稣之所以没有祝圣女性为司铎,是因为这样的事在两千年前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

这完全是一种无知的说法,因为在当时的世界到处都是女司祭,各种宗教内都有。所以,更应该奇怪的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为什么耶稣基督的团体内竟然没有女司祭?当然也该指出,在这一点上基督的团体延续了以色列人的传统。

若望·保禄二世的声明非常重要:“教会没有任何的权力把司铎圣职授予女性。”这里所表达的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这个权力。耶稣基督给教会留下的规则是十二宗徒的团体,之后有他们的继承人,有主教和司祭(司铎)。教会的这一规则不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耶稣亲自订立的。遵守这一规则就是表明我们对耶稣的服从。在今日这样一个环境,这更是一种非常艰难的服从行为。而正是通过这样的坚持,才更加证明了教会不是一个随便立例的政权。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去行事;天主对我们有自祂己的旨意。尽管在今日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实行起来非常艰辛和困难,但我们还是要遵照祂的圣意去生活。

此外,女性在教会内的功能也是如此的伟大和富有意义,怎么能说对女性有歧视呢。如果说司铎职务是一种统治性的权力,上述看法或许是真的;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司铎职完全是一种服务。回顾一下教会历史,就会发现女性对教会的意义是如此深远:从圣母玛利亚到圣妇莫尼加,直到印度的德肋撒姆姆;在很多方面,这些女性都比男性更多地塑造了教会的形象。天主教会内的许多大节日,都不得不归功于女性,像基督圣体圣血节、神圣慈悲主日等等。在罗马甚至有座教堂,在所有祭台间竟没有一副男性的画像。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同性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被认可的生活方式。现代主义者更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标记。当您做信理部部长时,曾负责编订了著名的天主教要理,其中说:有为数不少的男女,有很强的同性恋倾向……,对他们应该以尊重、同情和体贴相待。应该避免对他们有任何不公平的歧视。这些人也蒙召在自己的生命中实行天主的旨意……

但是,在同一教理中也提到:根据圣经,同性恋的行为是严重的堕落,圣传也经常表明同性恋的行为本身是一种错乱的行为。

这一节的声明和上面所说的对同性恋者的尊重,是不是有些矛盾呢?

没有矛盾。一方面,他们也都是有喜乐哀愁的人。所以,从人的角度来说,他们都应当受到尊重;不应该因为有这种倾向而被轻视。对人的尊重是至关重要而无可争议的话题。

但同时,性本身的意义与此不同。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达,从进化的角度看,性行为是为了延续生命。从神学的观点来看,也是如此。性的意义和目的是使得男女结合,以保证人类的延续;孩子就是人类的未来。这也是性的内在本质。其它的行为都违反性的最本质的意义。尽管这样的观点令当代人反感,但它却是我们要坚持的真理。

问题的关键是在这一点:在人类存在的结构中,性是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是无疑的。尽管至到今天,人们还是很难断定这种倾向到底是先天的抑或是来自幼年时期;但无论如何,如果有人有根深蒂固的同性恋倾向且为其所困,这为他就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就像其他人要承受别的考验一样。但并非因此,同性恋在道德上就成为正确的;相反,它仍然是基本上相反天主的意愿。

在司铎和隐修士中,也有同性恋者。这已经不是秘密了。最近,在罗马的司铎中的同性恋丑闻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同性恋与司铎职务毫无协调的可能;否则,选择独身生活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如果有些人无论如何都不想结婚,就为了过独身生活而修道晋铎,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因为,他们面对男女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扭曲的,无论如何与我们上面所说的创造的意向不相符。几年前,天主教教育部曾声明:同性恋者绝不可以做司铎,因为他们的性倾向使他们无法活出父亲的形象;而司铎的本质就在于此。所以,甄别司铎的候选人是极为重要的工作。人们务必谨慎,不容许有任何差错,以免有人将司铎的独身与同性恋倾向混为一谈。

不容置疑的是,在隐修院及神职人员当中,确实存在着同性恋者,尽管他们没有如此的去生活,也没有具体的行为表现。

这也是教会的痛苦之一。而有这种倾向的人至少应该尽力克制自己的倾向,避免实际的行为,以忠实善尽铎职使命。

天主教会以自身为天主唯一启示的宝库。在其中,人们可以找到天主福音的表达;而这福音也将人的尊严、圣善和美丽举扬至无与伦比的地步。但现在宣讲这福音的喜讯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在宗教的领域中,也出现了所谓竞争的现象,宗教的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当您在里斯本与艺术界人士会晤时,您也曾以“与世界对话”为题谈到了真理的“共存”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说基督是天主之子,关于天主的真理就圆满的临在于祂内。另一方面,我们也肯定,在其它的宗教内也有不同层次的真理的临在;但这些真理就像真理的片段,像来自于伟大光源的光束一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代表着一种归向基督的指向。说天主临在于基督内,并在基督内将自己显示给我们,并同我们说话;这并不否认,在其它宗教中也有真理。但重点是:这些真理都在指向那唯一真理本身;在这种意义下,对话就在于使这个指向变得显然可见;这种对话就是人类固有的需求。



十五 如何推进改 革?

发布于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08:52||| 点击数:274

圣父,现在没有任何人能够否认教会必需进行净化和革新,尤其是最近沸沸扬扬的性丑闻之后就更显急迫。而问题是:什么是真实而正确的革新呢?

您曾深有感触地说:信仰与教会的命运就取决于“与礼仪的关系”。局外人或许会认为:弥撒中该说那些话,有怎样的姿势,完成哪些动作等,难道这些不是非常次要的问题吗?

人们可以透过许多事项看到教会:如慈善事业、福传工作等,但实际上让人真实地体验到教会的就是礼仪。而且也应当如此。归根结底,教会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转向天主,让天主进入世界。

礼仪是一种行动。在礼仪中,我们相信天主来到我们当中,而我们也能触碰到祂。礼仪行动最基本的用意就是:我们与天主相遇。祂来到我们这里,我们接受祂的光照。

礼仪透过两种形式给我们教导和力量:一方面是聆听祂的圣言:我们真实地听到祂在发言,祂指给我们当遵循的道路;另一方面,天主在圣体内将自己给予我们。自然,礼仪用语和姿势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在东方礼教会中,有些表现形式就与我们拉丁礼教会有所不同。在印度,它有与我们相同的形式和举止,但其意义却与我们有些不同。在礼仪中至关重要的是:让圣言和圣体占中心位置;不要让我们自己的话和理念将天主掩没起来,也不要让礼仪成为展示自我的舞台。

那么,礼仪是一种预先制定好的仪式吗?

是的。在礼仪中,不是我们在做什么,不是我们在展示自己的创造力。总之,不是我们能如此这般地去做的事情。因为礼仪不是表演、不是舞台、也不是供观众欣赏的节目;礼仪是从另一位汲取生命!这一点应该十分清楚。故此,按教会规定的形式举行礼仪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既定的形式,在一些细节及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可以更改,但却不是每一次都可由教区团体来创新。如上所言,礼仪不可以随意自创;而是要走出自我,超越自我,将自己给予祂,让祂接触我。

在这种意义下,不但礼仪的表达方式很重要,其共同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礼仪仪式可以有所不同;但必须保留着我们由教会所接受的全部的信仰、全部的传统和整体生活的要素,而非简单地来自当前的时尚。

就是说,我们必须处于被动状态吗?

不是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挑战自己,让自己真正地脱离自我,脱离瞬间即逝的环境而投入到信仰的整体性中,去理解、去用心参与礼仪;如此,庄严的形式使礼仪显得如此之美,并成为我们喜乐之泉源。尤其就像在德国的巴伐利亚省所做的:透过动人的圣乐或巴伐利亚洛可可式的建筑(Bavarian Rococo),而使得礼仪美轮美奂,心旷神怡。重要的是,礼仪要有一整体的美丽形式,但必要是表达我们所承受的,而不是我们自己去创出来的。

您曾声明:面对至圣的感恩祭,没有任何取舍的余地,感恩祭是一切革新的枢纽和支柱,只有透过感恩祭的精神,才会有灵性的更新。

如果说,基督真实地临在感恩祭内,一如我们所相信的。那么,它就绝对是一种核心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种属于某日某时的事件,而是属整个世界历史的事件;感恩祭所蕴藏的强大活力,是一切转变和革新的泉源。在感恩祭中,主的圣言和透过标记真实临在的基督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透过圣言获得教导,也藉着祈祷给予回应。这样天主在前引导,我们与祂同行;在与祂的这种相互关系中,我们让祂来改变我们,如此而使人类得以更新。人类历史中任何有建树性的革新皆以此为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如果我们想推动世界的发展,就必须按照天主的标准来实现,让祂真实地临在于我们内。在感恩祭中,人们被重新塑造而成为新人。正是因此,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那改变历史进程,推动人类追求至善,给世界注入新的活力者,正是那蒙基督感召的圣人们。

梵二的《教会宪章》第十一节曾经指出:主日弥撒是“整个基督徒生活的泉源和顶峰”。基督说:“谁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就有永生”。您当教宗后,您便开始让信友跪下以口接领圣体,您认为这是最适宜的姿势吗?

首先应该说,为所有信友们,时间是有一结构性的。自旧约的《创世纪》以来就确立了这结构的存在,作者说天主在第七天停止了一切工作,因而人也应与天主一起休息。为基督徒来说,这样的时间结构开始于主日,耶稣复活的日子。在这一天,基督与我们、我们与基督彼此相遇。而最重要的行为就是基督与我们相结合的那一时刻,祂把自己给予我们。

原则上说,我不反对以手接领圣体,我也这样领受过,也这样送过。然而,跪下以口接圣体是敬畏的标记;同时也是一种宣告:基督真实的临在。当在大型聚会中庆祝感恩祭时,就如在伯多禄大殿内或广场上,圣体的意义被淡化的危险性是很大的。我听说曾有人将圣体放入钱包内,就如其它纪念品一样带回去。

同样,有的人领圣体仅是因为大家都去了,所以我也去;为此,我想郑重宣告:圣体非同小可,是基督就在这里!在祂面前我们需要屈膝叩拜!我们必须注意,这绝对不是某种社交活动,可以随意参加。

玛利亚是天主之母。在某种程度上,她是将天主给予世界者。换言之,是否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成为将天主给予他人者呢?

有一天,我们的主被告知:“你的母亲和弟兄在外边想同你说话。”主指着在祂周围的人说:“谁承行我在天之父的旨意,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亲。”祂将母性的使命给了我们,这样就使天主再次诞生于每一个时代成为可能。教父们很喜欢宣讲天主的降生。他们说,天主诞生的第一次是在白冷城。但祂以另一深奥及重要的形式,在每一时代重新为我们诞生;而这正是基督徒的圣召。

在耶稣的时代之前,妇女们大都被排除在宗教、天主和社会之外。难道不能说,耶稣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所起的作用与向外邦人开启福音之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吗?

确实,耶稣让妇女参与自己的使命,其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复活后,是一位女性做了这伟大事件的第一个见证人。由此可见,在耶稣的朋友圈中,妇女是举足轻重的。这自然标志着一个新的开端。然而,我从宗教比较的观点来看,我要表达的谨慎一点,这种影响并非是以爆炸性的方式释放出来的,而是慢慢地展开的。不过如您所言,最为重要的是耶稣在祂的团体内给予妇女一种全的地位:一方面,在十字架上祂将自己的母亲给了所有信友;另一方面,复活以后首先显现给一位女性。

在西方,罗马天主教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特别是从数字方面去看。在德国未来的十年中,教会将失去三分之一信友、司铎以及会士。女修会中年龄超过65岁的占80%;司铎、隐修士的情况大致相同。教堂关闭、堂区合并也成了不得已的事实。曾经属于大众的教会正在衰退。

您本人在1971年就曾谈到:“教会正在萎缩,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信徒大增时期兴建的教堂显得越来越空旷;由于信徒人数的减少,教会在社会上的一些优越地位也将失去。有些人说,属于大多数人的教会目前只是一种对“实践无神论者的管理”。当然,衡量教会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过于注重数量,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仅仅领受过洗礼是远远不够的。

大众教会是否正在走向终结?

从整体上看,情形因地而异。在世界许多地方,教会从来就不属于大众群体。在日本,基督徒只是一个小小的团体。在韩国,虽然教会很有活力且在不断地发展,甚至能影响到大众舆论,但也不属于大众性的教会。在菲律宾的教会就是属于大众的。几乎每个菲律宾人都自然而然地是天主教徒,并且满怀喜乐和热忱地生活着自己的信仰。而在印度,基督徒也是边缘性的少数人的团体。但他们在社会上确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这个以印度教作为自己的身份的国家,针对这些基督徒应该享有的权利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就如我们所说的,纵观整个世界,各地的情形不一而足。在西方社会,民众对教会的认同感正日趋减弱。在德国东部,情况变得很严重。在这里,未领洗的人占多数。同样,在欧洲的其它地方,信友人数也正在减少。但无论如何,那来自基督宗教的文化特征依然存在。一位法国政治家曾对我说:“我是一位无神论的新教教徒”。他的意思是:我是无神论者;但我承认,我的生活之根,依然是在基督新教中。

这使事情变得更为复杂了。

是的,因为整体上说,西方许多国家的文化氛围并未脱离他们的基督信仰之根源。但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来自自我抉择的基督信仰。这就决定了,在多大程度上基督徒的印记将会产生实际的影响。我们当今的责任是:一方面,必须强化这种基于个人抉择的基督信仰,使之日益深化拓展;以使更多的人再次有意识地生活和宣认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身为基督徒,我们不能简单地与当前的文化和国家完全认同。即便是在大多数人并非基督信徒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有力量去提供并强化它们所需要的价值理念。
 
回复  支持[4反对[4]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12 19:40:24 发表
然而,教宗方济各并非是激进的改革者,毕竟在关键性议题上,他仍旧选择维护教廷既有的立场。但他想要呼吁的是,不同立场的双方必须相互包容,否则只有敌对。


教义真理是不能改变的。只是不能让教义变成僵化的教条,在这个时代,用现代的语言诠释这些教义,更重要的是活出这些真理的精神,这才是方济各教宗要做的,天主要方济各教宗做的!不是某些人所冀望的改革!
 
回复  支持[15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12 19:35:17 发表
方济克己补赎

作者:Adjutus zhang

方济会士 右笃


现代人有的是克苦精神,可只是为了名利肉身;现代人有的是补赎模样,可只是工作奴隶的一种再现,并无超性价值而言;你想了解圣方济的已补赎吗?


耶稣降世从马槽到十字架,为了受苦受辱,补赎人罪,他的一生,圣史们在福音里以“克己补赎”四个字包括起来。我们知道,圣祖方济既然仿效耶稣,惟妙惟肖,所以他的一生,也可以用“克己补赎”四个字概括起来。圣方济当日振臂高呼的就是在劝人回到福音的克己生活上去;750年来一切圣方济的子女的使命和活动,无非是先行后言,来掀起全人类学习耶稣补赎背十字架。

按方济第一及第二修女会礼仪,凡修士修女在穿会衣典礼及发愿典礼开始时,神父先以天主的圣名向该修士修女问道:“你求什么?”他们应答说:“可敬的神父,为爱主、圣母各方济……及诸圣,我求穿方济第一或第二会的会衣,“为作补

赎”改善生活,诚心事奉天主。”所以,“做补赎”才是穿会衣,入初学受训,当方济子女的第一目的;言外是说,凡不原作补赎的,就不该穿方济会会衣,初学受训,自然也不能当圣方济的子女了。初学受训合格了,发愿前,神父先在祭台前,又以天主的圣名问他们说:“你们求什么?”他们答说:“可敬的神父,为爱天主,圣母,方济及诸圣,求许我发愿,以改善生活,忠心事奉主”。所以初学完了,别想做补赎的义务就完了,初学里没有严格义务作补赎,初学中一切克己补赎的工夫,全为训练我们准备发愿后为天主承行克己补赎的义务,正如青年在服兵役受训期间,没有严格责任上前线冲锋杀敌一样;受训中只为准备末日作战的技能和艺术而已。但是受训以后,技能掌握了,便有捍卫国家,投身杀敌的义务。这样,一位会士在初学受训合格,,修德技能丰足后,便宣发圣愿为爱主……克己补赎,战胜三仇。所以自发愿当日起才有义务度苦修补赎的生活,从此,若故意违犯修会克己补赎的大规律,才是有罪的。可惜有些会士中,初学发愿一完,如同出笼的鸟,就海阔天空,以为是从克苦宗规中解脱出来,自由自在,置圣愿和规律于脑后,这是颠倒是非,受到魔鬼的愚弄,有些半途而废的青年会士,都是因为犯了这种思想上的错觉,中了这可怕的毒素。

这一段插话,归根结底,无非是要说明方济会士修女实赎克己不能分离。因为补赎代表圣方济,“补赎会”也是方济会的另一种称呼;世界上的修会和在俗三会不胜数,为何方三会被法定为“补赎三会”?因为方济会的特征,就是克己补赎。谁没有克己补赎的精神,谁就没有方济精神,圣方济的苦衣穿在他身上就如褂在衣架上一样;不只如此,不愿克己补赎的方济会士,只披着苦修的外衣,那就如同耶稣所说的,是包装着臭尸烂肉的雪白坟墓。

“亚细细的补赎党 员”,这是每代历史家们给我们的头衔,这也是我们最高的荣衔。顾名思义,我们该多么努力克己补赎,以名符其实,以满全众望呢?

圣方济一离开世俗,便追随耶稣,终身克己补赎,为了赔补己罪,更为了赔补全人类的罪过。当他在回头之始,一日在亚细细主教前脱了衣服交还父亲时,众人已见他腰束铁剌苦衣,学深入肉内,以苦工来束缚训服自己的肉欲。他的内衣是破旧粗毛毯。若有人送他软棉衣服,他先在里面缝上粗毛缒索,然后再穿;因为他说:“温暖合适的衣服,不会在穷人的茅舍里找着的,那是皇宫富阁里的用品。”
 
回复  支持[4反对[4]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12 19:33:28 发表
方济的贫穷!
方济会士 田右笃



财富、地位、金钱为我们大多数人所想往和追求,并且已经为许多人所拥有和自豪!可是您曾知道:这个世界的贫富悬殊有大,我们的国家贫穷人有多么多,我们的周围又有多少人在为穷困所奔波。如何面对贫穷?………

By Adjurtus Tian

在物欲横流,金钱社会的今天,人们追求享受与满足。特别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激烈的竞争,残酷的社会,让人更感到紧张不安,人们追求财富更是如痴如狂。因为财富是生存的保障,是权势、地位、才能的象征。它在一定程度上亦反映着一个人的价值。为此,人们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不择手段、背着良心、昧着道德,极力追求财富,占有财富。且愈多愈贪,总无满足的时候。相反,人们远离贫穷,逃避贫穷。贫穷像瘟疫似的使人们躲着它。

可在13世纪意大利Assisi的方济和他的弟子们却甘愿度一无私产的贫穷生活。十三世纪的欧洲正是一个社会在大变迁的时代。资本主义思想开始产生,人们疯狂地追求黄金,占有财富。文艺复兴开始萌芽、特别是在发源地的意大利,他们过分主张肯定人性、注重人性、追求自由与享受。故此,财富与享受成了当时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在这样与当今社会情况类似的环境下,方济和他的弟子们舍弃了家室,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卸弃了贵族身份,遗弃了万贯的家财,而度着令人不可思议的乞丐式流浪生活。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做呢?不为其他的缘故,只是为了追随贫穷的基督、为了给基督的福音生活作见证、为了更爱主耶稣基督,为了修更成全的德行。

结果呢?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无法生存与难以想象的尴尬、无意义、自找苦吃,消耗生命。相反他们活得很是幸福快活,心中常是平安喜乐。至今已八个世纪了,这种生活仍被后人所追求、所仿效,所称赞。这种精神仍被后人所继承,所发扬。因为他们找到了真正的幸福之源!快乐之本!生命之道!因为耶稣说过:"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凡跟随我的,绝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之光。"反之,那些在现世追求财富的人怎么样呢?真的满足了吗?幸福了吗?……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高官厚禄的人违法乱纪,贪污受贿?为什么还会有拥有巨大财富,具有高衔贵名的人轻生呢?特别是些人们所崇拜、所羡慕的影视名星、歌星、作家选择轻生呢?他们拥有了世界上多少人想拥有而没有拥有的东西呢?有的人为此拥有而倾家荡产、卖儿卖女、流血丧命……可他们拥有了,却作了如此的抉择!由此可知,他们并不幸福、不快乐,不满足。他们对此抱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消耗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得到的却是"昙花一现""肥皂泡沫""水中月亮"……一切都是那么地短暂、漂渺、虚假,让人难以捕捉。没有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得到的却远不能满足自己想满足的。是的,有限的世界岂能满足人无限的欲望!虚伪的现世岂能有真正的幸福可言!真正的快乐可寻!唯有在天主那儿才有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平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保障!

耶稣说:"我的担子是轻松的,我的轭是甘怡的!谁跟随我,绝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之光!"

亚西西的小穷人方济他踏着耶稣曾经走过的路跟随着贫穷的基督一步一步地走完了他的人生。完全地,彻底地度了耶稣在世的贫穷生活,流浪生活。耶稣说:"狐狸有穴,天上的飞鸟有巢。但是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玛八,20)他完全地信赖天主,把一切的一切完全托天主管顾。因为耶稣说过:不要为你们的生命忧愁吃什么或喝什么;也不要为你们的身体忧虑穿什么……,你们仰观天空的飞鸟,它们不播种,也不收获;也不在粮仓里屯积,你们的天父,还是养活着它们;你们比它们更贵重吗?(玛25-26)

天主是谦逊人的天主,是穷人的天主。就像弱者需要怜悯,病人需要医生一样。耶稣在山中圣训说:"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只有穷人才能领受天主,而为天主所充盈。

方济完全明了这一点,为了贫穷,为了全心爱主,全意爱主。在亚西西的主教前脱离了世俗。放弃一切,身份、地位、财产,就连正在身上穿的衣服也不保留。他真正的成了穷人,一无所有。自那时起,他完全隶属于天主。也自那时起,天主也把自己给予了他,成为他的万有。方济一声:"我的天主,我的万有!"响彻云霄,憾动人心!

方济称贫穷夫人是女人之中最高贵的、最富有的、最美丽的。方济以世俗的全部财产、精力追求这至高的贫穷。他视世俗一切为粪土,视贫穷为至宝。

方济的贫穷理想是贫穷的巅峰:是不将任何事物据为已有。初期的方济会士对贫穷的理想是把我们使用的一切财物看作是天主借给我们的,在没有遇见比自己更穷的人以前,我们有权使用它。但如果我们遇见一个比我们更穷的人,我们便失去了使用它的权利而应将那财物,转送给那更穷的人。

方济之所以如此地爱贫穷是因为:福音生活就是贫穷生活。贫穷是福音全德的基础和基督侠义的基本条件。耶稣为了我们的缘故降来人世,成了穷人。"弟兄们,你们知道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赐:他本是富有的,为了你们却成了贫穷的。好使你们因着他的贫穷而成为富有的。"(方济忠告)其次,方济深深意识到人生在世就好似充军异域的人,不能久居此世,天国才是永久的故乡。在赶回故乡的路上带的行李越多越不便,越少行路越快。

方济教导弟子跟随主要放弃一切。连我们自己也都要放弃,包括我们的期望、志愿和要求,为我们什么也不保留,什么也没有。完全的贫穷,彻底地度一无私产的贫穷生活。

耶稣基督以贫穷拯救了为贪心所奴役的我们,他的贫穷不仅于物质的缺乏。还有精神上的至伟大贫穷。他绝对及毫无条件地服从天主的圣意,他常做父所喜悦的的事,这是他爱父的评证。"为叫世界知道我爱父,父怎样命令我,我就照样去行。"(若十四,31)

无疑,最初方济只注视到基督外在的贫穷,并以外在的贫穷做为他个人和弟兄们的表率,但是慢慢地,他更加深深地彻悟到了基督内在的贫穷"自我空虚"(斐二,7)主原是天主的第二位,具有天主的形体,如今却取了我们人卑陋的身体,降生成人。且每天还自卑自贱,从父的怀抱,降到祭台上司祭的手中,来到我们中间。给我们送来自已的肉和血以供养我们的生命。这是多么高超地谦逊与令人警异自我空虚啊!

方济每想到此无不为此感动至极、落泪而下。他万分地惊讶耶稣基督如此的谦抑自下。他渴望效法基督的这种高度"自我空虚"。他也深切了解到,人每次犯罪,便是窃取原属于天主的人和事物。所以,每个罪都是将原来不是自己的"据为已有"。相反的,耶稣基督本身是富有的,却为了救我们甘愿牺牲了一切,彻底地空虚了自己。凡自愿效法基督的贫穷,放弃自己的一切,自我空虚,为自己什么也不保留,必更容易获得基督的救恩。因为贫穷是基督的化身,贫穷基督的救恩也必先赐给他的化身--贫穷人。

放弃世物较为容易,可放弃"自我"绝非易事。为一句相反"自我"的话,或被人剥夺了一种自我的东西,立刻怨怪焦躁起来。这便不是贫穷的人。因真正的贫穷的人,只恼恨自己,而爱那些掌击他面的人。(玛五,39)贫穷的人为自己什么也不保留,什么也没有。贫穷是内心态度与外面行动的完全一致,为自己一无所有。

贫穷需要精神、需要付出、需要出汗,需要流血。在神贫方面愿意追随基督的迹象就是那些恼恨自己的人。

基督为爱天父,承行他的旨意,而空虚了自己,如此建立了天主的国。故凡愿进入天主之国的,也必须效法基督。走他所指示的路线:"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天天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你们不论是谁,如不舍弃他的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门徒。"(路十四,33)惟有效法基督,彻底的悔改,放弃一切所有,挖空自我,打倒自我,绝对完全自由地爱天主,服事天主他的国才能临于我们中间。

贫穷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富有的人,才是真正亚西西小穷人方济的弟子--方济会士,才是真正天国的子民。

在这物质主 义,金钱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尘世中让我们常记住耶稣的话:"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玛五5)   
 
回复  支持[8反对[5]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12 19:30:25 发表
基督活像福音楷模

方济会士 高方济




在圣教会近代史上,影响最深刻最广泛的圣人,要数亚西西的圣方济了。别的圣人,虽然在圣教会内也有名气,可是,因着年代久长,地域遥远,人们对他们的印象,越来越不清晰了。甚至,有千千万万的圣人,大家还一无所知,只有亚西西的圣方济,虽然距今将近八百年,但他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从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信友要求加入方济三会可以证明这一点)。他的影响波及到世界各个角落,不论是大都市,还是穷乡僻壤。在某些地方,甚至家喻户晓。不仅教友知道,外教人知道,就连反对天主教的无神主义者也知道,甚至对圣方济大加赞扬。马列主义的创始人恩格斯居然说:“如果每人都和圣方济各一样,世界就不需要革命了。”他──一个亚西西的小穷人,究竟凭什么吸引了古今中外各个阶层的人,使大家对他崇拜不已?请看下面这些事实。

追随基督开创三会

圣方济是意大利北方亚西西人,生于一一八二年,父名伯尔纳多,母亲名比加,法国人,是一位很热心的教友。伯尔纳多是个商人,善做生意,很爱银钱。他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在社会上做个有各望的人。青少年时代的方济各并不虔诚,是一个比较轻浮浪漫的人,热衷于玩乐,并贪慕虚荣。诚然,他起初并没有立志当圣人要服务教会,只想成名成家,飞黄腾达。正当他计划实行自己的宏伟理想时,天主召叫了他。在一次梦中,他看到一个放满武器的仓库,武器上个个都有十字圣号,他以为这是实现理想的美好预兆。因此,他打算去投靠一位骑士。但天主给他说:“你为什么要离开主人去投靠仆人,离开无限富有的天主去拣选乞丐?”他答说:“主,你要我去作什么?”天主说:“回到你的镇上去,你所见到的神视,是指你将以天主的圣意,而非依人的意思而完成的某种事业!”接着,又在一次祈祷中见到十字架上的耶稣,给他显现自己的圣伤。随后,在达弥盎堂念经时,十字架上的耶稣三次给他说:“你去修理我的圣堂,你看,它快要倒塌了。”(即教会产生危机,急需整顿)这三次对他的召唤,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使他开始放弃世俗而皈向天主,热心从事祈祷和修理圣堂的工作。在一次弥撒中,他听到福音中说:“你们在路上什么也不要带,不要带棍杖、口袋衣物、金钱内衣。”他认为这是耶稣要他所度的生活方式。于是他抛掉一切,连鞋、棍杖也真的不要了,只穿一件长衣,开始度乞讨、补赎和劝人悔改的生活。这种效法基督,放弃财产,极度神贫的方式,放射出圣德的光辉,开始吸引人追随他。他由一个人演变成小团体。他坚决按福音精神办事,要凡加入他团体的人,都得变卖家产,哀矜穷人,离开家庭,作一个乞丐,度着一无所有的赤贫生活。我们没有身临其境,可能觉得这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在当时那个极力追求物质享受、漠视永生的时代,是一个反时代潮流的伟大行动,对崇拜金钱、贪图享乐的社会流弊无疑是一个挑战;对远离天主、漠视永生的堕落思想是一个响亮的警钟,为振奋人心、复兴教会、回皈天主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所以,这个以基督为模式的生活方式,轰动了整个社会。在短短的几年内,竟有五千人放弃原来的生活加入了他的团体,他由单枪匹马一跃而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圣方济因圣神的启示写了会规,得到教宗的批准,乞丐集团成为修会,名曰“小兄弟会”。接着,又有一些年青少女也非常羡慕圣方济的成圣道路,要求加入方济会。于是,方济帮助她们成立了一个“佳辣苦修会”,使方济家庭多了一位成员,这便是他开创的第二个修会。圣方济及其弟子们的生活,感染了许多在俗的教友,使他们也一心渴望走圣方济的道路,度福音化的生活。由于这些人身在世俗,不能离开家族,圣方济依他们的实际情形,成全他们的愿望,为他们成立了第三会。这第三会,虽不象修士们那样度团体生活,却也守修会的规矩,依方济精神度福音化的生活。这三会以后也得到了教宗的批准支持。这便是今日的“在俗方济会”。圣方济的成圣方式及他开创的三会,犹如春风,吹遍了全世界,影响了整个教会。千千万万的人,热爱方济,要以他为榜样,加入修会,效法耶稣。方济会成立不到一百年,欧洲已有会院和寄居所8000个,会士12万人。就是在今天世界各地圣召奇缺、修会人数大大减少的情况下,以86年统计的数字为例,方济会第一会修士38000多位,占全教会修士总数的16%;第二会修女58000多位,占苦修会总人数的39%;方济会正规三会为20多万,占普世教会修女总数的20%。这些比例和其它修会相比,都名列第一。至于在俗方济会,全教会总数为150万,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已经是十三年前的数字,今天,它的实际数字会比过去还多。这些数字说明一个事实,方济各是教会内最受信友欢迎的圣人;方济精神,是大家最乐意的成圣方式,方济各的道路,是各阶层信友,包括司铎最容易走的成圣道路。

特选的宝器时代的需要

亚西西的无名小卒、讨饭的乞丐,平凡百姓中的一员──方济各,为什么会震撼世界,名流千古?最根本的原因是教会需要他,天主拣选了他。又因为他毕生不遗余力,脚踏实地的度了最彻底的福音生活。因此,他成了万古长青的“福音生活楷模”。

就在方济各的小兄弟团体初具雏形时,他撰写了会规,准备呈教宗依诺森三世批准。在他将到罗马时,教宗做了一个梦,梦见圣堂之母──拉特朗大殿快要倒塌(表示教会已存在危机),这时来了一位贫穷的乞丐,以他的肩膀顶住了它。当不久教宗见了方济各之后,便想起此梦,说:“这一定是行将以其工作与训诲来支撑基督教会的那个人。”

由此可见,圣方济是天主借以重整教会的工具。原来,在十二世纪时,由于欧洲文明之进步,经济之发展,诱使人们日益陷入金钱崇拜,物欲享受的漩涡之中。这种纸醉金迷,不闻永生的风气,必然渗入教会,使信友和神职界颇受其害,对圣化人灵,拯救世界,构成巨大威胁。如不及时纠正,其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天主选拔了圣方济各,作为重整教会的巨人。他不是以政治手段改革教会。而是以福音为武器,从精神方面治疗人们心灵上的疾病。治疗的主要方式是再现福音生活,提醒人们摒弃拜金主义,重视超性生活。因此,圣方济的生活宗旨,主要是向金钱宣战,朝享乐主义开火,他根据主在福音上的启示,规定加入修会的人,完全放弃钱财,不得拥有任何私产,如房屋、土地、金钱、生产工具等。他们虽然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还是别人的,修会本身没有一座房屋。他更不准修士身上带钱或接受银钱。他把钱称作苍蝇。对于日用的食粮,也不屯积,真正体现了“求你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的精神,完全信赖天主。多少次,他本人和修士们以讨饭为光荣,故称之为“托钵修会”。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怕苦怕累,懒于劳动。他们以苦为乐,以贫为乐,辛勤劳作,为教会服务。宣讲圣道,劝人悔改,传扬福音,服务病患。他们常常严厉克苦肉身,简衣缩食,守大斋,睡草铺,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一次,一位主教去看望修士们,发现修士们的宿舍没有单子没有席,有的只是茅草,主教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并觉得自己享受太过了。有时因房屋过少修士众多,晚上只能坐地而眠,无法伸展身体。在方济各的严格培育下,修士们都成了鄙视金钱,轻看世福,勇于修德的楷模。尤其是圣方济本人,更是克苦的模范,有时一连四十天大斋,有时在饭里加上灰土。常常彻夜的祈祷,默想主的苦难。穿的衣服,除了会衣,别无所有,有时夏不穿单冬不加棉。他称身体为驴兄弟,从不给它舒服。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所作的有形的克苦,更看到的是他那颗热爱基督,轻视世俗,弃绝自己的火热的心。他时时处处牺牲自己,翕合主旨的可贵精神,哪个人见了不钦佩?哪个人看了不感动?方济精神犹如一股强大的洪流,以不可阻挡之势,猛烈地涤荡着社会的污垢、人灵的垃圾。为净化世界、振兴教会、唤起人心归向天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方济各,不愧是照世的明灯,划时代的伟人!但是,他只是天主手里的一件工具,一件称心的工具。天主在他身上,显示了自己的奇能,赞颂基督精神的伟大。

他堪称基督第二

圣方济的德表,最著称的是神贫,上面已提过了。但他的大德,远远不止于神贫。神贫只是方济精神的一个侧面,并不是方济精神的核心。圣方济最令教会赞赏的德行是彻底地追随基督,完全实践福音圣训。虽然圣教会每位成员,都把基督的话看作是生活的准则,但完全依照福音去生活的人甚是稀少。就是大圣人们,完全实行的也不多。他们绝大多数也只是在一两个或两三个方面,实践得比较出色,在其它方面,就比较寻常了。但圣方济不是这样,凡耶稣在福音中所要求的,他都视为最高准则,非照办不可,并且不是量力而行,而是完全彻底。因此,他在每个方面,都修炼了卓绝的圣德,且攀登了高峰。他是一个诸德全备的人,不论哪个方面,和别的圣人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论实践福音,承行主旨,他实在是最高的典范。每次作什么事,尤其是重大决定,都得去求助圣经,看耶稣是怎么说的。当在圣经中得不到明确指示时,便请属下为他祈求天主,为得到天主的明示。他决不愿意违背天主的旨意而私自去决定什么。论牺牲,他最热爱基督的苦难,常为基督所受的苦难痛哭不止。他常常盼望能象基督一样,舍生致命。故此,他只身去奉劝回教国王,渴望斩首。论谦逊,他虽大德不凡,却把自己看作是世界最大的大罪人,为恨己罪流泪不止。对任何人的批评都谦逊接受。他虽是修会的创始人,却辞去高位,甘当属下,修服从之德。他乐意承受别人的轻慢凌辱,甚至聘请专人来辱骂自己。论贞洁,他为了击退邪魔诱惑,赤身卧于玫瑰丛中或躺在冰雪之地。为了谨守五官,竭力避免看一切女性。甚至他钟爱的女弟子──佳辣会的首任会长佳辣去见他时,他也要在自己的脸上抹些灰尘,以免引人分心。论爱人,他慷慨大方,施舍无度,多次将自己的衣服换给乞丐,甚至将祭台上敬礼天主的用品施舍与穷人。他多次去麻疯病院,侍候癞病人,为他们清理脏污。他体贴弟兄们的软弱,陪同饥饿不堪的弟兄吃违斋的镘头。他虽富有同情心,却宽猛相济,对于违犯会规的行为,从不姑息,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令犯规者又心服又感激。他坚持原则,刚强不屈。凡是有损福音精神的事情,他决不让步,甚至连教宗也不能使他屈服。他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完全仿效基督的榜样。福音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维妙维肖,淋漓尽致。他成了福音生活最彻底最纯正的楷模。在历时七百多年的岁月里,教会内竟无一人,在实行福音生活的热火上,超过亚西西的圣方济,甚至不能与他相比。他的一切都博得了耶稣的欢心。耶稣把他看作最知己的朋友。于是,一二二四年9月17日,他在阿威尼山祈祷时,主基督借爱火天神的形象显现于他,并为方济印上了自己的五伤。他的手足被铁钉穿透,流血不止,疼痛不堪;肋旁伤痕,清晰无疑。他成了第二位基督!印五伤,这是耶稣对方济生活的最高评价,是颁给他度福音化生活的合格证书。在历史上,谁能象他,如此得到耶稣的青睐。在印上五伤之后,他还生活了两年。在他德全功备之时。即一二二六年十月三日晚,天主召叫了这位最钟爱的仆人,他离开苦世,径直升天!他生前死后,显了不计其数的奇迹,治疗了多多无算的病人,就连无灵之物,也听他的道理。服从他的命令,吃人的恶狼和他也成了朋友。若望保禄二世奉他为生态学主保。

永不没落的骄阳

圣方济虽然离世升天,但那只是他的灵魂和肉身。他的形象,他的精神还活在信友心中,在激发不计其数的人。走上成德的道路。他确实与众不同,他写了一本爱的巨著。但不是用笔杆写的,而是用自己的生活与行动,写了一部热爱基督,藐视世俗的神修巨著。这部书不需要用文化知识去理解,每个阶层的人都可以读,就连不识字的老太婆,也能读得朗朗有声,书的文字就是彻底追随基督的榜样、朴实无华、完全彻底的福音生活。他不是高深的神修家,也不是与世隔离的隐修士,他是一个生活在大众之中,与贫苦百姓朝夕相处的普通会士。他成圣的方法并不神秘,他只有一个主意,就是完全按照耶稣所要求的去作,把福音精神以实际行动体现出来。他的成圣方式是大众化的,人人易于接受的;他的成圣方式,最受教会的青睐。因为,一切的成圣方法,一切修会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去效法耶稣,与基督完全结合,在精神方面达到与基督的合一。而方济精神的核心,不是神贫,不是谦逊,而是彻底地追随基督,度完全的福音化生活。他的一切生活行动,都围绕一个中心,效法基督,向基督看齐,作基督第二。在成圣方面,别人追随的是方式,他追随的是基督自身。至于神贫谦逊,这只是追随基督更完美的方法。许多人都在追随基督,但没有采用彻底追随的方法去追随,所以追随得不彻底,效法得不完全。圣方济是以彻底的方式去追随,这就是绝对的神贫谦逊。因为贪婪与骄傲是彻底追随的最大障碍。圣方济由于方法得当,所以效果格外不同,达到了效法的顶峰。追随基督,实践福音,与基督完全结合,是成圣的唯一目的,也是成圣的最佳方式。而这个方式,只有圣方济实行得最突出了。因此,他给人们的影响最深,鼓舞最大。他也以此成了人们最敬爱的圣人,评价最高的圣人。依诺森三世教宗说他是“肩负起被损毁的教会的人。”

格利高里九世教宗宣认“圣方济拯救了教会。”碧岳十一世教宗说:“似乎没有一个人比圣方济更肖似主基督,也没有一个人比他的生活更彰显福音的生活方式。因此,那堪称大王使者的真堪当受封为‘基督第二’。因为他对当代社会和未来世代的影响,仿佛就是一位再世的基督。”台湾文学大师林语堂说:“世界上许多伟大的老师,他们的人格似乎较学识更有影响力。当我想起苏格拉底,与亚西西的圣方济,并非因为他们写任何巨著,而是他们流传下来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中国历史学家何炳松称圣方济为“最可爱的人”。许多基督新教的学者大师,如丹麦的叶根、英国圣公会的柴斯特顿、英国哲学家罗素、南非政治家阿兰巴顿、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等,都赞扬圣方济的伟大精神。恩格斯对圣人的评价,前面已提到了。世人对他的评价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在教会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不知鼓舞了多少人,勇敢地割断了世俗,走向成全的道路。不仅青年男女,在俗教友追随方济,许多圣职人员、国王皇上、学者教授,也纷纷加入方济会。历史上加入在俗方济会的有三位教宗(额我略、味增爵、碧岳九世),国王皇帝134位。圣方济去世不到一百年,中世纪意大利最后一位诗人,白发苍苍的但丁,也拄着拐杖,加入了方济小兄弟会。多少会士在方济精神鼓舞下,攀登了圣德高峰。七百年来,方济大家庭培育了120多位列品圣人,二百三十多位真福圣人。还有二百多位列品案件正在进行。就是今天,在全世界也还有不计其数的男男女女、在俗教友,继续追随他的芳踪,加入方济大家庭,走成圣成贤的道路。方济精神正在成为一股振兴教会、圣化人灵、改变世界的强大洪流。

结束语

亲爱的兄弟姊妹们,看了上面的介绍,您有什么想法?是否也愿意效法方济,加快成圣步伐?也许,您对学习方济或加入在俗方济会还有畏难情绪,“我是个文盲,斗大的字识不了一升,学不成,也不敢进三会;我是个普通的工人农民,职业教师,没那闲工夫;我是个传教司铎、修女修生,工作繁忙,哪有时间学方济?我怕三会规矩守不好……。也许,你讲的是实话,你不能做这个,你不能做那个。但是,你不能说,我没办法去听耶稣的话,我不能实行福音精神。按耶稣的要求办事,度福音生活,这不需要知识、力气、金钱财物,只要一个愿意。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圣方济没有要求我们做这个做那个,只要求我们效法他,去爽快地听耶稣的话,把生活指向基督就行了。方济精神,说穿了,并不神秘,就是给了我们一个追随基督,度福音生活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别的,就是勇气。就是教我们去勇敢实践,把所信仰的天主启示变成行动,这是一切人都可以做得到的,要什么知识、时间、能力?亲爱的兄弟姊妹们,请静静地反省一下,直到今天,您在效法基督、实践福音方面,做了多少?圣经为您是否成了一种装璜?您是否有圣方济那种一听就办,一学就做的爽快精神?您是否感到困难?如有这个感觉,请您看一看圣方济传,看一看他的精神,你就不感觉困难了。鼓起勇气,不要怕!有圣方济给你帮忙,你一定会搬掉拦路虎,走上成全路。

 
回复  支持[5反对[4]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12 19:21:33 发表
教会的目的不是为了扮演神学警察的角色,而是疗愈人民的伤痛。

教会是警察,但不是中国警察,是为人民服务的警察!教会是法官也是医师,更是慈父!

应该说教会的目的不单是神学警察!教会必须是警察!
 
回复  支持[10反对[5]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12 19:17:17 发表
反对同性婚姻 但不认为同性恋有罪
教宗方济各上任以来几次重要的发言,更是引发传统卫道人士的不满与不安。
他仍旧反对同性婚姻,但是他强调同性恋并不是罪,将那些有其他性倾向的人视为罪人,根本是错误的行为,“如果同性恋者心怀善意追寻天主,我又有什么资格去论断他们? ”


有些新闻报道很不负责任,用词很不严谨!
同性恋倾向不是同性恋!同性恋是罪,行为是罪,倾向不是罪!这道理不新鲜,这是历来的天主教道理,并非方济各教宗发明!

被社会媒体还有一些教会内的离经叛道者解读成教宗说同性恋不是罪,也如此不负责任的报道,曲解教宗的话!这些教内外反传统的无神者们把教宗方济各跟传统对立起来!似乎方济各教宗合乎他们的口味,或者透过舆论绑架教宗,他们在教教宗该怎么做!他们除了制造分歧混乱,起不到什么好作用!这也是对圣教会,对天主子民的考验!魔鬼在利用方济各教宗的改革!但是,教宗是基督的代表,是伯多禄继承人,是教会的首,是磐石!魔鬼的妄想注定失败,只是妄想!教宗不会被魔鬼左右,不会被魔鬼迷惑!
 
回复  支持[9反对[6]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12 19:03:40 发表
他选择“方济各”作为称号,便已清楚表明他对自己的历史定位:效法十二世纪方济各圣人的典范,与穷人站在同一边;

所以谈方济各教宗的改革,不要撇开这位五伤方济各,教宗取法的圣人。否则大谈特谈教会改革只能是魔鬼的帮凶!
那些满脑子同性恋地位,女人做神父,离婚再婚,教宗权力下放的人所说的改革是魔鬼的改革!这些人闭口不谈信德,不谈圣德,不谈圣人,不谈像五伤方济各一样热爱天主,热爱教会,他以牺牲自己,以刻苦祈祷,度福音纯朴的信德生活革新了教会,唤醒了人心!


坎塔拉梅萨神父:为革新教会需舍弃自己并追随耶稣

时间:2013-12-07  来源: 梵蒂冈电台作者: 点击:498

教宗府的讲道神师坎塔拉梅萨神父于12月6日上午在梵蒂冈为教宗及教廷圣部的成员带领默想,第一个讲道的主题为“亚西西圣方济各以圣德革新教会。”坎塔拉梅萨神父强调:贫穷的圣方济各教导我们,教会真正的革新者是那些舍弃自己并完全为天主生活的人。

要了解圣方济各,“必须从他的皈依开始。”坎塔拉梅萨神父如此开始了他的将临期讲道,他指出:“圣方济各没有选择贫穷,他选择了穷人。但是,这个选择还不能完全解释他的皈依,因为他的皈依是改变的结果而不是起因。”神父补充道:“他皈依的深沉动机,不是社会性的,是基于福音的,是受到上主的引导。否则,他不会自愿地接近麻风病人。并且,他不是爱慕一种德行(贫穷),而是爱慕一个人。”

“我们习惯性的把圣方济各看成是教会在特殊时期由上天派遣来的革新者。”然而,坎塔拉梅萨神父告诫说:“圣方济各从未有过这个动机,从未认为自己受召去革新教会。圣方济各的愿望只是在世界重现耶稣和其生活的原貌。”


陈日君枢机主教在降临期第二主日道理中说:圣若翰宣讲补赎的道理,也以身作则,过着非常刻苦的生活。“你们去看什么?身披华服的人吗?”“不,他身披驼毛,腰束皮带”、“他吃的是蝗虫、野蜜”。
正因他刻苦的表样,他的讲道才有说服力;历代有效改革教会的圣人都是这样。亚西西的圣方济由富家公子成了一个乞丐,这样才唤醒了那时沉醉在享受中的教内领导。
神贫不只在于放弃财富,更在于彻底忘我。
 
回复  支持[10反对[4]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12 18:50:51 发表
教会不是教廷传声筒,而是穷人的发言人

教廷应该是教会的传声筒,教会是基督奥体,是基督的传声筒。不单是传声筒,更该效法基督,相似基督,活出基督,让世人看见教会即看见基督!教会是基督奥体,是基督的见证!

不过教廷有时发出的声音不是教会的声音,不是基督的声音,而是个人的或一部分人的声音!比如,批准不合教义的爱国会主教,这是违背天主教教义的!
 
回复  支持[5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13-12-12 18:44:56 发表
然而他的上任,让所有对罗马教廷彻底失望的天主教信徒,又再度燃起了希望。

信徒们像爱戴若望保禄二世教宗和本笃十六教宗一样爱戴方济各教宗!
不要造成教宗之间的对立!那是人为的,来自魔鬼的!
教会是基督的,要改变必须拥有从基督而来的能力和圣德。基督的爱才能更新教会,基督的神才能改变教会!说改变教会不妥,是改变教会里的人!
 
回复  支持[9反对[0]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也评两句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还没有注册?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