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我也评两句

评论:【特稿】与教宗方济各一起的九个月

查看原文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平均得分: 0 分,共有 0 人参与评分
   网友评论
   
本站网友 匿名
2014-01-03 18:40:34 发表
本站网友 匿名  2014-01-03 18:37:45 发表 [26 楼]
中国教会地下团体的存在危在旦夕
中国大陆教会地下团体再也没有往日的辉煌,在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虽然,地下团体常常有来自政府的打击和镇压,但是各地主教追随教宗,捍卫信仰的赤诚之心,天地可鉴。范学淹、韩廷弼、周维道、张克兴、周善夫、龚品梅、刘书和、刘棣芬、刘和德、李振荣、肖立人、林锡黎、施纯洁、陈建章、杨立柏、郭文治、李炳耀、靳德臣、高可贤、韩鼎祥、刘冠东、范忠良、马仲牧、李镜峰、师恩祥、贾治国、苏志民等主教,他们创造了天主教在中国的辉煌历史,他们光辉的名字透露出铮铮铁骨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范学淹、刘棣芬、施纯洁、高可贤、韩鼎祥在监禁中为主殉道;韩廷弼、周维道、张克兴、周善夫、刘书和、李振荣、李炳耀、陈建章、梁希圣、李宏业、刘冠东等主教,因年老而安息主怀;
范忠良、马仲牧、李镜峰均已步入耄耋之年;师恩祥和苏志民主教仍在监禁中为主作证。获得教廷承认的中年主教,只有张维柱、高宏孝、陈仓保、靳禄岗、邵祝敏、郭希锦、王若望在坚守属于地下团体的这块阵地,谁也不知道他们能坚持多久。因着教廷对公开教会主教的纷纷追认,继续拒绝政府管理而捍卫“忠贞”似乎已经没有意义,所以,张怀信、韩纪德、杜江、同长平、安树新、马存国、朱维方、朱宝玉等主教,尽管属于秘密祝圣,都可心安理得地与政府达成妥协而公开就职。

兰州主教韩志海、永年助理主教孙继根,齐齐哈尔主教魏景义等,均在等待时机跃跃欲试,如何能够公开就职而不被地下信众所抛弃,尤其需要超然的智慧和果敢的勇气。教宗本笃十六世一篇热情洋溢的牧函,为中国教会指明了方向,也断送了地下团体的生存空间。教宗本笃十六世收回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给予中国教会的特权,而那些以特权所祝圣的主教,不得行使主教职权,反而成为特权时代的牺牲品。公开教会主教候选人纷纷获得圣座批准,而地下团体主教候选人,仅委以宗座署理来维持神职人员的合法归属。在倡导修和与共融的理念上,似乎高举牧鞭,将地下团体引进公开教会的羊栈,就算万事大吉,成就了合一的理念。地下团体主教和许多神父,似乎已看到了这点,担心信众不能跟从而上,暗做明不说的与政府和地上团体打着交道,维持着目前的存在状况。地下团体的牧人越来越会感到孤单,老一代牧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得不去面见天主。尚在人间的老牧人,大都很难再料理教务,像:余江教区曾景牧主教,天津教区李思德主教,汉中教区辅理余成信主教、凤翔教区助理张志勇主教、青海教区顾征主教,大都步入晚年。虽然凤翔主教李镜峰、四平主教韩潜、新疆主教谢廷哲、正定主教贾治国、福州主教林佳善仍在一线工作,而继承人的合法祝圣仍面临挑战,唯有闽东主教黄守诚顺利祝圣助理主教郭希锦为继承人,使圣统得以合法延续。

 
回复  支持[9反对[11]
本站网友 匿名
2014-01-03 10:00:21 发表

礼仪不是终结,而是开始!弥撒最后的一句话指向的是生活!无聊而腐朽的保守派却想把一切终结于礼仪,仿佛那就是一切。你们没有反省过耶稣留下的两个命令吗?在临终前,他没有命令我们去行礼仪,而是说“你们要相亲相爱”;在升天前,他也没有命令我们去行礼仪,而是说“你们去传福音吧!”



您(本笃十六教宗)曾声明:面对至圣的感恩祭,没有任何取舍的余地,感恩祭是一切革新的枢纽和支柱,只有透过感恩祭的精神,才会有灵性的更新。
如果说,基督真实地临在感恩祭内,一如我们所相信的。那么,它就绝对是一种核心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种属于某日某时的事件,而是属整个世界历史的事件;感恩祭所蕴藏的强大活力,是一切转变和革新的泉源。在感恩祭中,主的圣言和透过标记真实临在的基督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透过圣言获得教导,也藉着祈祷给予回应。这样天主在前引导,我们与祂同行;在与祂的这种相互关系中,我们让祂来改变我们,如此而使人类得以更新。人类历史中任何有建树性的革新皆以此为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如果我们想推动世界的发展,就必须按照天主的标准来实现,让祂真实地临在于我们内。在感恩祭中,人们被重新塑造而成为新人。正是因此,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那改变历史进程,推动人类追求至善,给世界注入新的活力者,正是那蒙基督感召的圣人们。
梵二的《教会宪章》第十一节曾经指出:主日弥撒是“整个基督徒生活的泉源和顶峰”。基督说:“谁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就有永生”。


本笃十六教宗的话你能听得懂么?你知道彼此相爱的命令在哪儿在什么时候颁布的么?你知道传福音的能力在哪儿什么时候获得的么?你知道两者的关联么?

 
回复  支持[12反对[6]
本站网友 匿名
2014-01-03 09:50:32 发表
礼仪不是终结,而是开始!弥撒最后的一句话指向的是生活!无聊而腐朽的保守派却想把一切终结于礼仪,仿佛那就是一切。你们没有反省过耶稣留下的两个命令吗?在临终前,他没有命令我们去行礼仪,而是说“你们要相亲相爱”;在升天前,他也没有命令我们去行礼仪,而是说“你们去传福音吧!”


爱和福传的泉源是什么?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写过《活在感恩祭中的教会》你懂么?真福若望保禄二世教宗在世时还钦定了圣体年,并颁布了圣体年牧函论述弥撒奥迹,圣体圣事!你读过么?读得懂么?本笃十六教宗是腐朽的保守派?你这被魔鬼捉弄顺从魔鬼的人!

基督在最后晚餐中说:你们要这样做来纪念我!这话你懂么?还爱呀,传福音的!
 
回复  支持[10反对[7]
本站网友 匿名
2014-01-03 09:42:58 发表

礼仪不是终结,而是开始!弥撒最后的一句话指向的是生活!无聊而腐朽的保守派却想把一切终结于礼仪,仿佛那就是一切。你们没有反省过耶稣留下的两个命令吗?在临终前,他没有命令我们去行礼仪,而是说“你们要相亲相爱”;在升天前,他也没有命令我们去行礼仪,而是说“你们去传福音吧!”


你这自以为是的败类!你爱了么?你懂得什么是爱么?你传福音了么?你懂得什么是福音么?
你懂得什么是礼仪么?
 
回复  支持[7反对[5]
本站网友 匿名
2014-01-03 09:21:55 发表
原文由 匿名 于 2014-01-03 07:44:21 发表:
方济各已透过他每天早上的讲道开始改革过程,致力提倡在整个梵蒂冈的文职系统(罗马教廷)在思想和态度上改变。他的改革首要是在灵性及文化方面。

这正是本笃十六教宗接受采访回答的问题,如何进行改革?答案是:圣事!方济各教宗自己也告诫整个教会,主教神父们要从弥撒圣祭中,从天主圣言,基督圣体汲取力量!那是十字架上的基督,又从死者中复活的基督。




十五 如何推进改 革?


圣父,现在没有任何人能够否认教会必需进行净化和革新,尤其是最近沸沸扬扬的性丑闻之后就更显急迫。而问题是:什么是真实而正确的革新呢?

您曾深有感触地说:信仰与教会的命运就取决于“与礼仪的关系”。局外人或许会认为:弥撒中该说那些话,有怎样的姿势,完成哪些动作等,难道这些不是非常次要的问题吗?

人们可以透过许多事项看到教会:如慈善事业、福传工作等,但实际上让人真实地体验到教会的就是礼仪。而且也应当如此。归根结底,教会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转向天主,让天主进入世界。

礼仪是一种行动。在礼仪中,我们相信天主来到我们当中,而我们也能触碰到祂。礼仪行动最基本的用意就是:我们与天主相遇。祂来到我们这里,我们接受祂的光照。

礼仪透过两种形式给我们教导和力量:一方面是聆听祂的圣言:我们真实地听到祂在发言,祂指给我们当遵循的道路;另一方面,天主在圣体内将自己给予我们。自然,礼仪用语和姿势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在东方礼教会中,有些表现形式就与我们拉丁礼教会有所不同。在印度,它有与我们相同的形式和举止,但其意义却与我们有些不同。在礼仪中至关重要的是:让圣言和圣体占中心位置;不要让我们自己的话和理念将天主掩没起来,也不要让礼仪成为展示自我的舞台。

那么,礼仪是一种预先制定好的仪式吗?

是的。在礼仪中,不是我们在做什么,不是我们在展示自己的创造力。总之,不是我们能如此这般地去做的事情。因为礼仪不是表演、不是舞台、也不是供观众欣赏的节目;礼仪是从另一位汲取生命!这一点应该十分清楚。故此,按教会规定的形式举行礼仪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既定的形式,在一些细节及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可以更改,但却不是每一次都可由教区团体来创新。如上所言,礼仪不可以随意自创;而是要走出自我,超越自我,将自己给予祂,让祂接触我。

在这种意义下,不但礼仪的表达方式很重要,其共同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礼仪仪式可以有所不同;但必须保留着我们由教会所接受的全部的信仰、全部的传统和整体生活的要素,而非简单地来自当前的时尚。

就是说,我们必须处于被动状态吗?

不是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挑战自己,让自己真正地脱离自我,脱离瞬间即逝的环境而投入到信仰的整体性中,去理解、去用心参与礼仪;如此,庄严的形式使礼仪显得如此之美,并成为我们喜乐之泉源。尤其就像在德国的巴伐利亚省所做的:透过动人的圣乐或巴伐利亚洛可可式的建筑(Bavarian Rococo),而使得礼仪美轮美奂,心旷神怡。重要的是,礼仪要有一整体的美丽形式,但必要是表达我们所承受的,而不是我们自己去创出来的。

您曾声明:面对至圣的感恩祭,没有任何取舍的余地,感恩祭是一切革新的枢纽和支柱,只有透过感恩祭的精神,才会有灵性的更新。

如果说,基督真实地临在感恩祭内,一如我们所相信的。那么,它就绝对是一种核心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种属于某日某时的事件,而是属整个世界历史的事件;感恩祭所蕴藏的强大活力,是一切转变和革新的泉源。在感恩祭中,主的圣言和透过标记真实临在的基督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透过圣言获得教导,也藉着祈祷给予回应。这样天主在前引导,我们与祂同行;在与祂的这种相互关系中,我们让祂来改变我们,如此而使人类得以更新。人类历史中任何有建树性的革新皆以此为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如果我们想推动世界的发展,就必须按照天主的标准来实现,让祂真实地临在于我们内。在感恩祭中,人们被重新塑造而成为新人。正是因此,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那改变历史进程,推动人类追求至善,给世界注入新的活力者,正是那蒙基督感召的圣人们。

梵二的《教会宪章》第十一节曾经指出:主日弥撒是“整个基督徒生活的泉源和顶峰”。基督说:“谁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就有永生”。您当教宗后,您便开始让信友跪下以口接领圣体,您认为这是最适宜的姿势吗?

首先应该说,为所有信友们,时间是有一结构性的。自旧约的《创世纪》以来就确立了这结构的存在,作者说天主在第七天停止了一切工作,因而人也应与天主一起休息。为基督徒来说,这样的时间结构开始于主日,耶稣复活的日子。在这一天,基督与我们、我们与基督彼此相遇。而最重要的行为就是基督与我们相结合的那一时刻,祂把自己给予我们。

原则上说,我不反对以手接领圣体,我也这样领受过,也这样送过。然而,跪下以口接圣体是敬畏的标记;同时也是一种宣告:基督真实的临在。当在大型聚会中庆祝感恩祭时,就如在伯多禄大殿内或广场上,圣体的意义被淡化的危险性是很大的。我听说曾有人将圣体放入钱包内,就如其它纪念品一样带回去。

同样,有的人领圣体仅是因为大家都去了,所以我也去;为此,我想郑重宣告:圣体非同小可,是基督就在这里!在祂面前我们需要屈膝叩拜!我们必须注意,这绝对不是某种社交活动,可以随意参加。

玛利亚是天主之母。在某种程度上,她是将天主给予世界者。换言之,是否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成为将天主给予他人者呢?

有一天,我们的主被告知:“你的母亲和弟兄在外边想同你说话。”主指着在祂周围的人说:“谁承行我在天之父的旨意,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亲。”祂将母性的使命给了我们,这样就使天主再次诞生于每一个时代成为可能。教父们很喜欢宣讲天主的降生。他们说,天主诞生的第一次是在白冷城。但祂以另一深奥及重要的形式,在每一时代重新为我们诞生;而这正是基督徒的圣召。

在耶稣的时代之前,妇女们大都被排除在宗教、天主和社会之外。难道不能说,耶稣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所起的作用与向外邦人开启福音之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吗?

确实,耶稣让妇女参与自己的使命,其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复活后,是一位女性做了这伟大事件的第一个见证人。由此可见,在耶稣的朋友圈中,妇女是举足轻重的。这自然标志着一个新的开端。然而,我从宗教比较的观点来看,我要表达的谨慎一点,这种影响并非是以爆炸性的方式释放出来的,而是慢慢地展开的。不过如您所言,最为重要的是耶稣在祂的团体内给予妇女一种全的地位:一方面,在十字架上祂将自己的母亲给了所有信友;另一方面,复活以后首先显现给一位女性。

在西方,罗马天主教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特别是从数字方面去看。在德国未来的十年中,教会将失去三分之一信友、司铎以及会士。女修会中年龄超过65岁的占80%;司铎、隐修士的情况大致相同。教堂关闭、堂区合并也成了不得已的事实。曾经属于大众的教会正在衰退。

您本人在1971年就曾谈到:“教会正在萎缩,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信徒大增时期兴建的教堂显得越来越空旷;由于信徒人数的减少,教会在社会上的一些优越地位也将失去。有些人说,属于大多数人的教会目前只是一种对“实践无神论者的管理”。当然,衡量教会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过于注重数量,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仅仅领受过洗礼是远远不够的。

大众教会是否正在走向终结?

从整体上看,情形因地而异。在世界许多地方,教会从来就不属于大众群体。在日本,基督徒只是一个小小的团体。在韩国,虽然教会很有活力且在不断地发展,甚至能影响到大众舆论,但也不属于大众性的教会。在菲律宾的教会就是属于大众的。几乎每个菲律宾人都自然而然地是天主教徒,并且满怀喜乐和热忱地生活着自己的信仰。而在印度,基督徒也是边缘性的少数人的团体。但他们在社会上确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这个以印度教作为自己的身份的国家,针对这些基督徒应该享有的权利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就如我们所说的,纵观整个世界,各地的情形不一而足。在西方社会,民众对教会的认同感正日趋减弱。在德国东部,情况变得很严重。在这里,未领洗的人占多数。同样,在欧洲的其它地方,信友人数也正在减少。但无论如何,那来自基督宗教的文化特征依然存在。一位法国政治家曾对我说:“我是一位无神论的新教教徒”。他的意思是:我是无神论者;但我承认,我的生活之根,依然是在基督新教中。

这使事情变得更为复杂了。

是的,因为整体上说,西方许多国家的文化氛围并未脱离他们的基督信仰之根源。但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来自自我抉择的基督信仰。这就决定了,在多大程度上基督徒的印记将会产生实际的影响。我们当今的责任是:一方面,必须强化这种基于个人抉择的基督信仰,使之日益深化拓展;以使更多的人再次有意识地生活和宣认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身为基督徒,我们不能简单地与当前的文化和国家完全认同。即便是在大多数人并非基督信徒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有力量去提供并强化它们所需要的价值理念。

礼仪不是终结,而是开始!弥撒最后的一句话指向的是生活!无聊而腐朽的保守派却想把一切终结于礼仪,仿佛那就是一切。你们没有反省过耶稣留下的两个命令吗?在临终前,他没有命令我们去行礼仪,而是说“你们要相亲相爱”;在升天前,他也没有命令我们去行礼仪,而是说“你们去传福音吧!”
 
回复  支持[8反对[6]
本站网友 匿名
2014-01-03 08:26:11 发表
权力下放的原则将是改革的核心:这意味着任何可以在地方教会层面决定的事宜将会由他们自行处理;罗马将会处理不能在地方层面解决的问题。这是来自世界另一端的教宗心目中的权力下放过程。


在这个不服从的时代,权力下放是个考验!人们不要误解,尤其主教神父们不要以为这样就可以不服从!服从多么美好,服从才是信仰的实质,是基督徒的标记!长上尊重属下,属下服从长上!彼此合作,互敬互爱建树基督的奥体,见证天主的国和天主的爱!
 
回复  支持[13反对[6]
本站网友 匿名
2014-01-03 07:56:41 发表
方济各已透过他每天早上的讲道开始改革过程,致力提倡在整个梵蒂冈的文职系统(罗马教廷)在思想和态度上改变。他的改革首要是在灵性及文化方面。



您(本笃十六教宗)曾声明:面对至圣的感恩祭,没有任何取舍的余地,感恩祭是一切革新的枢纽和支柱,只有透过感恩祭的精神,才会有灵性的更新。

如果说,基督真实地临在感恩祭内,一如我们所相信的。那么,它就绝对是一种核心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种属于某日某时的事件,而是属整个世界历史的事件;感恩祭所蕴藏的强大活力,是一切转变和革新的泉源。在感恩祭中,主的圣言和透过标记真实临在的基督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透过圣言获得教导,也藉着祈祷给予回应。这样天主在前引导,我们与祂同行;在与祂的这种相互关系中,我们让祂来改变我们,如此而使人类得以更新。人类历史中任何有建树性的革新皆以此为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如果我们想推动世界的发展,就必须按照天主的标准来实现,让祂真实地临在于我们内。在感恩祭中,人们被重新塑造而成为新人。正是因此,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那改变历史进程,推动人类追求至善,给世界注入新的活力者,正是那蒙基督感召的圣人们。

梵二的《教会宪章》第十一节曾经指出:主日弥撒是“整个基督徒生活的泉源和顶峰”。基督说:“谁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就有永生”。
 
回复  支持[10反对[7]
本站网友 匿名
2014-01-03 07:44:21 发表
方济各已透过他每天早上的讲道开始改革过程,致力提倡在整个梵蒂冈的文职系统(罗马教廷)在思想和态度上改变。他的改革首要是在灵性及文化方面。

这正是本笃十六教宗接受采访回答的问题,如何进行改革?答案是:圣事!方济各教宗自己也告诫整个教会,主教神父们要从弥撒圣祭中,从天主圣言,基督圣体汲取力量!那是十字架上的基督,又从死者中复活的基督。




十五 如何推进改 革?


圣父,现在没有任何人能够否认教会必需进行净化和革新,尤其是最近沸沸扬扬的性丑闻之后就更显急迫。而问题是:什么是真实而正确的革新呢?

您曾深有感触地说:信仰与教会的命运就取决于“与礼仪的关系”。局外人或许会认为:弥撒中该说那些话,有怎样的姿势,完成哪些动作等,难道这些不是非常次要的问题吗?

人们可以透过许多事项看到教会:如慈善事业、福传工作等,但实际上让人真实地体验到教会的就是礼仪。而且也应当如此。归根结底,教会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转向天主,让天主进入世界。

礼仪是一种行动。在礼仪中,我们相信天主来到我们当中,而我们也能触碰到祂。礼仪行动最基本的用意就是:我们与天主相遇。祂来到我们这里,我们接受祂的光照。

礼仪透过两种形式给我们教导和力量:一方面是聆听祂的圣言:我们真实地听到祂在发言,祂指给我们当遵循的道路;另一方面,天主在圣体内将自己给予我们。自然,礼仪用语和姿势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在东方礼教会中,有些表现形式就与我们拉丁礼教会有所不同。在印度,它有与我们相同的形式和举止,但其意义却与我们有些不同。在礼仪中至关重要的是:让圣言和圣体占中心位置;不要让我们自己的话和理念将天主掩没起来,也不要让礼仪成为展示自我的舞台。

那么,礼仪是一种预先制定好的仪式吗?

是的。在礼仪中,不是我们在做什么,不是我们在展示自己的创造力。总之,不是我们能如此这般地去做的事情。因为礼仪不是表演、不是舞台、也不是供观众欣赏的节目;礼仪是从另一位汲取生命!这一点应该十分清楚。故此,按教会规定的形式举行礼仪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既定的形式,在一些细节及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可以更改,但却不是每一次都可由教区团体来创新。如上所言,礼仪不可以随意自创;而是要走出自我,超越自我,将自己给予祂,让祂接触我。

在这种意义下,不但礼仪的表达方式很重要,其共同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礼仪仪式可以有所不同;但必须保留着我们由教会所接受的全部的信仰、全部的传统和整体生活的要素,而非简单地来自当前的时尚。

就是说,我们必须处于被动状态吗?

不是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挑战自己,让自己真正地脱离自我,脱离瞬间即逝的环境而投入到信仰的整体性中,去理解、去用心参与礼仪;如此,庄严的形式使礼仪显得如此之美,并成为我们喜乐之泉源。尤其就像在德国的巴伐利亚省所做的:透过动人的圣乐或巴伐利亚洛可可式的建筑(Bavarian Rococo),而使得礼仪美轮美奂,心旷神怡。重要的是,礼仪要有一整体的美丽形式,但必要是表达我们所承受的,而不是我们自己去创出来的。

您曾声明:面对至圣的感恩祭,没有任何取舍的余地,感恩祭是一切革新的枢纽和支柱,只有透过感恩祭的精神,才会有灵性的更新。

如果说,基督真实地临在感恩祭内,一如我们所相信的。那么,它就绝对是一种核心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种属于某日某时的事件,而是属整个世界历史的事件;感恩祭所蕴藏的强大活力,是一切转变和革新的泉源。在感恩祭中,主的圣言和透过标记真实临在的基督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透过圣言获得教导,也藉着祈祷给予回应。这样天主在前引导,我们与祂同行;在与祂的这种相互关系中,我们让祂来改变我们,如此而使人类得以更新。人类历史中任何有建树性的革新皆以此为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如果我们想推动世界的发展,就必须按照天主的标准来实现,让祂真实地临在于我们内。在感恩祭中,人们被重新塑造而成为新人。正是因此,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那改变历史进程,推动人类追求至善,给世界注入新的活力者,正是那蒙基督感召的圣人们。

梵二的《教会宪章》第十一节曾经指出:主日弥撒是“整个基督徒生活的泉源和顶峰”。基督说:“谁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就有永生”。您当教宗后,您便开始让信友跪下以口接领圣体,您认为这是最适宜的姿势吗?

首先应该说,为所有信友们,时间是有一结构性的。自旧约的《创世纪》以来就确立了这结构的存在,作者说天主在第七天停止了一切工作,因而人也应与天主一起休息。为基督徒来说,这样的时间结构开始于主日,耶稣复活的日子。在这一天,基督与我们、我们与基督彼此相遇。而最重要的行为就是基督与我们相结合的那一时刻,祂把自己给予我们。

原则上说,我不反对以手接领圣体,我也这样领受过,也这样送过。然而,跪下以口接圣体是敬畏的标记;同时也是一种宣告:基督真实的临在。当在大型聚会中庆祝感恩祭时,就如在伯多禄大殿内或广场上,圣体的意义被淡化的危险性是很大的。我听说曾有人将圣体放入钱包内,就如其它纪念品一样带回去。

同样,有的人领圣体仅是因为大家都去了,所以我也去;为此,我想郑重宣告:圣体非同小可,是基督就在这里!在祂面前我们需要屈膝叩拜!我们必须注意,这绝对不是某种社交活动,可以随意参加。

玛利亚是天主之母。在某种程度上,她是将天主给予世界者。换言之,是否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成为将天主给予他人者呢?

有一天,我们的主被告知:“你的母亲和弟兄在外边想同你说话。”主指着在祂周围的人说:“谁承行我在天之父的旨意,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亲。”祂将母性的使命给了我们,这样就使天主再次诞生于每一个时代成为可能。教父们很喜欢宣讲天主的降生。他们说,天主诞生的第一次是在白冷城。但祂以另一深奥及重要的形式,在每一时代重新为我们诞生;而这正是基督徒的圣召。

在耶稣的时代之前,妇女们大都被排除在宗教、天主和社会之外。难道不能说,耶稣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所起的作用与向外邦人开启福音之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吗?

确实,耶稣让妇女参与自己的使命,其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复活后,是一位女性做了这伟大事件的第一个见证人。由此可见,在耶稣的朋友圈中,妇女是举足轻重的。这自然标志着一个新的开端。然而,我从宗教比较的观点来看,我要表达的谨慎一点,这种影响并非是以爆炸性的方式释放出来的,而是慢慢地展开的。不过如您所言,最为重要的是耶稣在祂的团体内给予妇女一种全的地位:一方面,在十字架上祂将自己的母亲给了所有信友;另一方面,复活以后首先显现给一位女性。

在西方,罗马天主教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特别是从数字方面去看。在德国未来的十年中,教会将失去三分之一信友、司铎以及会士。女修会中年龄超过65岁的占80%;司铎、隐修士的情况大致相同。教堂关闭、堂区合并也成了不得已的事实。曾经属于大众的教会正在衰退。

您本人在1971年就曾谈到:“教会正在萎缩,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信徒大增时期兴建的教堂显得越来越空旷;由于信徒人数的减少,教会在社会上的一些优越地位也将失去。有些人说,属于大多数人的教会目前只是一种对“实践无神论者的管理”。当然,衡量教会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过于注重数量,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仅仅领受过洗礼是远远不够的。

大众教会是否正在走向终结?

从整体上看,情形因地而异。在世界许多地方,教会从来就不属于大众群体。在日本,基督徒只是一个小小的团体。在韩国,虽然教会很有活力且在不断地发展,甚至能影响到大众舆论,但也不属于大众性的教会。在菲律宾的教会就是属于大众的。几乎每个菲律宾人都自然而然地是天主教徒,并且满怀喜乐和热忱地生活着自己的信仰。而在印度,基督徒也是边缘性的少数人的团体。但他们在社会上确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这个以印度教作为自己的身份的国家,针对这些基督徒应该享有的权利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就如我们所说的,纵观整个世界,各地的情形不一而足。在西方社会,民众对教会的认同感正日趋减弱。在德国东部,情况变得很严重。在这里,未领洗的人占多数。同样,在欧洲的其它地方,信友人数也正在减少。但无论如何,那来自基督宗教的文化特征依然存在。一位法国政治家曾对我说:“我是一位无神论的新教教徒”。他的意思是:我是无神论者;但我承认,我的生活之根,依然是在基督新教中。

这使事情变得更为复杂了。

是的,因为整体上说,西方许多国家的文化氛围并未脱离他们的基督信仰之根源。但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来自自我抉择的基督信仰。这就决定了,在多大程度上基督徒的印记将会产生实际的影响。我们当今的责任是:一方面,必须强化这种基于个人抉择的基督信仰,使之日益深化拓展;以使更多的人再次有意识地生活和宣认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身为基督徒,我们不能简单地与当前的文化和国家完全认同。即便是在大多数人并非基督信徒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有力量去提供并强化它们所需要的价值理念。
 
回复  支持[4反对[5]
本站网友 匿名
2014-01-03 07:15:20 发表
教宗以言以行作模范。他向其他主教及神父作出了榜样和方式,如何做一个步武基督芳踪的牧者──他的到来是“去拯救,而不是谴责世人”。

教宗不但谴责了,且谴责的更为严厉!正如基督的谴责!他谴责一切邪恶,各种不义,一切虚伪不实!尤其是针对穷苦人的压迫剥削,贩卖人口,对移民的不公,战争导致人民的死伤和流离失所特别是儿童!对于基督徒,教宗指出很多名单基督徒,卫星基督徒,博物馆的摆设基督徒,尤其是太多的伪装起来的基督徒,这些基督徒是没有基督的基督徒!这是多么可怕的状况!

教宗不是让教友们为主教神父们祈祷么!不要让主教神父们成为豺狼!
 
回复  支持[7反对[4]
本站网友 匿名
2014-01-03 07:03:05 发表
因为他逐步并果断地放弃地位及权力的枷锁。

这样,教宗更赢得尊重和爱戴,作为天主教的主教神父修士修女信徒们更该以服从,甘愿服从,喜乐的服从,像服从主那样服从教宗,为教宗来说权力就是服务,为我们来说服从就是权力!
不服从是不行滴!不要起骄傲的念头,打着平等的名义,教宗是主教,我也是主教!教宗是司铎,我也是司铎!教宗是基督徒,我也是基督徒!教宗也是人…………要拒绝魔鬼的这类诱惑!不要忘了主的话:你牧放我的羊,你坚固我的弟兄们!
 
回复  支持[16反对[4]
本站网友 匿名
2014-01-03 06:44:54 发表
愿天主永受赞美。。。。。。。。。。。。
 
回复  支持[2反对[0]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也评两句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还没有注册?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