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8 10:35:39 发表 |
II. 司铎培育
修院生活
一八三四年四月十八日,若望十九岁,在神师若瑟马洛尼神父(Canon Joseph Maloria)反对下,决定加入基爱里的方济会,并获取录为备修生,准备加入和平会院(Friary of Peace),但一个梦改变他的决定。他谘询贾发束(Don Caffaso) 神父后,在贾发束神父及辛泽诺神父(Fr. Cinzano)协助下,于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日加入基爱里教区的神学院。他在十月二十五日领会衣时,立下七大决志。他在神学院进修的六年内(一八三五至一八四一),每个学期都获授用作奖励最优秀学员的奖学金。他接受的训练极为严苛,具有杨森主义色彩,亦难以接触教职员。他极为自律、刻苦、避免嬉戏、慎选朋友。后来,他后悔花时间研究异教典籍,而渐渐对圣经和教会史产生浓厚兴趣。类斯高木禄(Louis Comollo)是他在神学院时代的挚友,其后于一八三九年逝世,使他十分难过。
天主的司祭
他在神学院时,经常放弃早饭,每朝到圣斐理伯堂(St. Philip’s church)领圣体,然后准时回去上课。他只要专心听课便可熟记内容,因此每天可用四至五小时阅读书籍,尤其是有关圣经历史及教会史的着作。在第三学年的暑假,他已修毕第四学年的科目,获特别批准入读第五学年。一八四O年九月十九日,他获授五品,并于翌年三月二十九日领受执事职。若望鲍思高于一八四一年六月五日圣三主日前夕晋铎,由弗森尼总主教(Archbishop Fransoni)在他的私人小堂主持晋铎仪式。他当天所立的决志包括严格善用时间、学习圣方济沙雷(St. Francis of Sales)的温良、晚上只睡五至六小时、日间不休息。他在圣三主日于杜林圣方济亚西西堂(St. Francis of Assis)的护守天神祭台(Guardian Angel’s altar)举行首祭。他称这天为「一生最美妙的日子」(参阅BM, I, 386)。
吸引的职务
新晋铎的若望神父比以往更渴望为青年献身。在贾发束神父建议下,他拒绝接受三个职务:在热那亚(Genoa)一个富裕家庭担任家庭教师,年薪一千里拉;比一般薪俸高两倍的年薪在家乡莫里亚多任职本堂神父;以及在他颇受欢迎的新堡,在辛泽诺神父担任本堂的堂区出任副本堂。在贾发束神父建议下,他选择到杜林圣方济亚西西堂附近的司铎培养院(Convitto),进修为期三年的牧民课程,研习伦理神学和宣讲,「学习如何当司铎」。丽达早已警告他说:「若你不幸发了财,我绝不会再见你。」(MB I, 222)鲍思高神父在一八四一年十一月入读司铎培养院,逐渐摆脱基爱里神学院严苛训练的阴影。除了上课外,他亦在杜林的多个中心讲道、听告解和讲授教理。
III. 青年的使徒
瞭解青年处境
有一次,鲍思高神父探访高登伦哥神父管辖的「天佑小舍」(Little House of Divine Providence)。高登伦哥神父以先知的直觉对鲍思高神父说:「你的会衣太薄了,换一件更坚韧耐用的吧,这样孩子才不会把会衣扯破。」他走在大街小巷,瞭解青年的实际生活处境,并发现市郊有许多不同年龄的孩子到处蹓跶,惹事生非,亵渎天主。这些孩子无家可归,亦已离开堂区,陷入困境,使人惋惜。
一八四四年,比哀蒙约有七千一百四十八名十岁以下的孩童受僱于丝厂、羊毛厂和棉厂,亦有些是地盘的建筑工人、泥水匠、工匠、油漆工人。鲍思高神父的青年中心聚集了青年技工、学徒、石匠及每天清洁多至十五个烟囱的烟囱清洁工人。工业革命迫使他们每天工作十三至十四小时,但收入微薄,六至七个月的薪酬只有二十五至三十里拉,而欧洲其他地区的情况同样恶劣。
这位热心的年青司铎与本堂贾发束神父一同探访监狱后,尤其难过。他看见许多年届十二至十八岁的青年,身体健康,心智聪明,但懒惰肮脏,缺乏精神和物质的食粮,使他怵目惊心。他探访「高登伦哥机构」(Cottolengo Institute)时亦感难过,那里收容了一千八百名无父无母的青年。鲍思高神父邀请他们说:「你们离开这里后,请来圣方济堂,我会协助你们在社会找到立足之所。」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8 10:34:54 发表 |
贾劳束神父的学生
过了一段日子,他在一八二九年十一月在蒲底里拉(Buttigliera)完成「传教工作」返家途中,遇见莫里亚多( Morialdo)的本堂神父若望贾劳束神父(John Melchior Calosso)。贾劳束神父年届七十,是神学博士。他见这孩子能够背诵长篇的讲道内容,十分欣赏,便同意收容他,教他拉丁文,亦是若望的神师。不幸地,贾劳束神父于一年后突然身故,卒于一八三O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贾劳束神父临终时,把自己的六千里拉储蓄全数留给若望,作为若望进修为司铎的经费,他的亲人也没有异议,但若望考虑片刻后,选择仰赖天主的照顾,把保管遗产的钥匙交还神父的亲人,并说:「我甚麼也不要。」
一八三一年,在安东尼结婚前,丽达与他分家。她把碧基的产业留给安东尼后,带着若瑟和若望迁到邻近新堡的萨森布诺(Sussambrino)作佃农。若望回到新堡上课,每天徒步行走五里四次,有时亦与韦拉诺神父(Don Virano)及莫利约神父(Don Moglia)等老师同行。
基爱里
一八三一年十一月四日,他在距离新堡十二公里的基爱里中学(Chieri Secondary School)读书,每月须支付十二里拉。他极不情愿地在村内到处乞讨小麦、水果和乳酪等物品,用作支付学费。在前往基爱里途中,他对若望斐理培禄(John Filippelli)倾诉说:「我想读书,我想献出整个生命照顾男青年。」当时基爱里住满神父、学生和纺织工人。若望在那里生活了十年。学校重视实践信仰本份,每天举行感恩祭,以告解券及品德证鼓励学生,并规定使用祈祷书。他在朋辈间极受欢迎。
若望鲍思高记忆力强,每晚可背诵不少意大利文和拉丁文古典作品。他最初寄住在马基肃(Marchisio)家,翌年则住在寡妇璐琦马塔(Lucia Matta)家。为支付生活费,他须帮忙做家务,亦为马塔廿二岁的儿子补习。其后在一八三四年,他住在若瑟毕恒德(Joseph Pianta)家里。若瑟毕恒德是咖啡馆东主,若望在那里学懂制作各式各样的糕饼。他亦曾住在裁缝多玛斯卡明诺(Thomas Cumino) 的家。有一段时间,铁匠瓦西奥沙维奥(Evasio Savio)教他使用铁鎚及在炉边打铁。日后华道谷工场开办时,他将亲自担任首名导师。当时,他梦见自己成为司铎,负责看管许多男青年,亦明白这是他终身的工作(参阅B.M 1, 182)。他亦是演员、歌手、即兴诗人和魔术师,更组织了「同乐会」(Company of merry makers),与朋友轮流在各人的家里聚会,讨论信仰。若望十八岁时,于一八三三年八月四日在蒲底里拉(Buttigliera d’Asti)领坚振,仪式由萨沙里(Sassari) 的贾诺提总主教(Archbishop John Antony Gianotti)主持,代父母为若瑟马萨诺(Joseph Marsano)及约瑟芬梅利纳伯爵夫人(Countess Josephine Melina)。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8 10:34:15 发表 |
九岁奇梦
小若望九岁时,梦见一位衣履华贵的神秘人物,劝导他以「温良和爱德」对待那些惹事生非的男青年。这位男士亦要求小若望教导那些顽童「罪恶的丑陋和德行的美善」。接着,一位尊贵的女士出现了,她是那位男士的母亲。她温柔地拉着小若望的手,让他看着一群野兽化为羔羊。她对小若望说:「你应谦卑、坚强和健壮。发生在这些野兽身上的事,你也要为我的孩子实行。」小若望认为,耶稣和圣母藉这个奇梦告诉他,他的终身使命就是照顾被遗弃的孩子。圣母对他说:「在适当时候,你自会明白一切。」六十年后,在他辞世前八个月,他在罗马耶稣圣心堂的圣母祭台举行感恩祭,多次因激动而落泪。他后来解释说,当时他鲜明地忆起童年的梦境,而且已明白一切,一切都是圣母的作为!
困难重重的学习生活
安东尼和若瑟从没有机会到学校读书,因此安东尼反对小若望上课,要求小若望跟他和若瑟到农田干活。小若望年少时喜欢聚集其他男青年,为他们讲寓言故事,表演杂技,走拉紧的绳,然后与他们一起祈祷,以及向他们重述本堂神父讲过的道理。这些活动全获得母亲的准许。一八二六年三月二十六日,他在新堡初领圣体,由施蒙多神父(Don Sismondo)主持礼仪。丽达协助他妥善准备自己,向天主感恩。他回忆说:「自那天起,我似乎有点改进了。」
莫利约农庄
由于安东尼一直反对小若望读书,丽达在一八二八年二月送小若望到八公里以外的蒙哥谷(Moncucco)村,在莫利约(Moglia)家族的农场干活。他在那里每年可赚得十五里拉。每个主日清早,他都徒步走到蒙哥谷的圣堂,找柯提诺神父(Don Cottino)办告解及领圣体,然后与莫利约一家参与十一时正举行的感恩祭,下午则与邻家的孩子玩耍,向他们重述母亲讲过的耶稣生平事蹟。他放牛或在农场干活时,总是手持一本拉丁文文法书。类斯莫利约(Luigi Moglia)问他为何如此热衷学习,他答说:「因为我想当神父。」一八二九年十一月,他对舅父弥格(Mark Michael)说,虽然他们待他不错,但他想读书。于是,舅父把他送返碧基。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8 10:33:27 发表 |
圣若望鲍思高(St. John Bosco)慈幼会及母佑会会祖
属于天主的非凡人物
天主不时在教会内兴起一些男男女女,为引导和鼓励祂的子民,使他们更接近祂。鲍思高神父是宗座辖下两个国际性修会的会祖,亦创立了慈幼会第三会(Salesian Third Order)、慈幼协进会(the Pious Association of Salesian cooperators)。他是伟大的教育家及建造教会者,在动荡时代担任教廷与意大利政府的中介,亦是多位教宗的挚友、曾派遣十一个传教团的热心传教士、作家、伟大的圣母使徒,更是圣人和圣德的导师。他是居于偏远村庄的牧童,未满两岁已丧父,亲历贫穷,须面对家庭问题。少年若望要为筹募学费而奔波,他在九岁时,善牧耶稣在梦中告诉他,他的终身使命就是拯救及教育青少年,但「并非靠暴力,而是靠温良和规劝」。在圣母玛利亚的助佑下,他首先照顾一名孤儿,其后扩展到成千上万遭遗弃的孩子,提供他们食物、居所、信仰指导及健康的餘暇活动。他受同侪排斥,被视为圣职人员的耻辱、社会的威胁、行为异常的人,亦曾多次遭人暗杀,教会长上也误解他多年。他创立的修会须由教宗行使权威和发生多次奇蹟,方可获得批准。他是个理想主义者,缔造具体的现实,已获教会列入圣品。
I. 早年生活
鲍思高神父在教宗碧岳九世的要求下撰写回忆录,并以童年生活开始。若望麦基奥(John Melchior)生于一八一五年八月十六日。滑铁卢一役在该年发生,意大利和欧洲自此进入新时代,积极修复拿破崙时代的遗害,并透过王朝复辟,达致国家团结和推翻奥地利统治。此外,秘密组织、共济会(Freemasonry)及反教权运动亦如雨后春笋般冒起。
若望鲍思高在距离杜林(Turin)约二十里的亚斯底新堡(Castelnuovo dAsti)现为鲍思高新堡(Castelnuovo Don Bosco)的碧基(Becchi)小村庄出生和长大。他父亲方济类斯(Francis Louis)与前妻育有一子一女,分别为安东尼(Anthony) 及幼年夭折的德兰(Teresa)。第二任妻子是来自加比利奥(Serra Capriglio)的丽达奥其纳(Margaret Occhiena, 1788-1856),婚后再添两个儿子,分别为若瑟(1813-1862)及若望(1815-1888)。若望生于八月十六日,于翌日在圣安德肋堂由副本堂若瑟费斯特神父(Don Joseph Festa)付洗,代父母为加比利奥的奥其纳麦基奥(Occhiena Melchio)与新堡的玛达肋纳鲍思高(Magdalene Bosco)。 若望家境清贫,家里的产业只有一座小屋、一幅土地及一个小葡萄园。父亲为养活妻儿,在地主毕安纳(Biglione)的农场工作,却不幸于一八一七年五月十一日病逝。小若望当时只有二十一个月大,但日后将成为「孤儿的慈父」。他的祖母丽达朱克(Margaret Zucca)卒于一八二六年。
若望的母亲丽达奥其纳虔诚过人,为人细心、谨慎、冷静、宽容、善待贫苦者。她不会读书写字,却熟悉教理,对反叛的继子安东尼非常忍耐。鲍思高一家经历了比哀蒙(Piedmont)的经济危机和艰难时期。安东尼经常违抗继母,使家里永无宁日,与小若望的关系亦日趋紧张。小若望年仅八岁,便要在家里和农田干活,帮忙牧放牛羊。他与村童一同嬉戏,身手敏捷,性格坚强,喜欢到市集观看和模仿小丑、魔术师和杂技员,获得同辈甚至更年长朋友的爱戴。他富于想象力、敏锐、认真,有时显得沉默寡言。他的启蒙老师是村内一个农夫。当时丽达的姊妹玛利安纳(Mariane)在加比利奥的拉克神父(Fr. Lacqua)家里当管家。在她帮助下,丽达约在一八二四年至一八二七年把小若望送到神父开办的学校读书,但为时只有数月。 |
|
|
本站网友 十字若望之徒 |
2017-02-18 08:40:08 发表 |
这几种思想互有关联,共同构成庞大的反天主教体系。并且,这些思想还有深入人心的趋势,似乎更受人欢迎。像温水煮青蛙那样渐渐侵蚀天主教。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8 08:35:43 发表 |
五,宗教无差别论
(一)概念说明:indifferentism可以译作无差别论、或冷漠主义、或漠然主义;无差别论可以是宗教的、或哲学的、或伦理的。宗教无差别论religious indifferentism主张所有宗教都是真的、有价值的;换言之,没有一种宗教包含确定的真理。
(二)宗教无差别论与下面几种对宗教的态度都略有不同:它不同于宗教容忍(religious tolerance:容许其他宗教的存在);也不是非宗教的态度(irreligion:认为所有宗教都是假的);不是政府对良心的宗教自由(civil religious freedom of conscience:政府对各种崇拜形式都不作价值判断);也不是宗教的中立性(religious neutrality:政府不参与任何宗教争论)。它甚至与实践上的宗教冷漠(practical religious indifference)都有所不同,实践上宗教冷漠是由于对宗教的轻视或其他心理的、社会的、环境的因素而导致在宗教实践上的忽略。宗教无差别论以为任何宗教都没有差别,它的结果就是混合主义(syncretism) (参 485):取消某些教义和伦理教导而达成信仰的混同。
(三)自然主义的无差别论(naturalistic indifferentism)认为人只能藉理性思辨认识天主,否认超性的启示。超性的无差别论(supernatural indifferentism)可以是:1)进化的:历史中的每一阶段都有新的真理。2)参与的:所有基督宗教都反映基督某些面貌,突显基督某些特质。3)团体的:没有一种宗教拥有全部的基督徒真理;只有所有基督宗教混合在一起才有完整的真理。
(四)系统的宗教无差别论依靠下列的理由:1)相同价值:只要宗教能满足信众的渴望,它就是好的;为满足人的需要,宗教可以改变。2)实际必然性:事实上只有一个宗教─ 客观地来说─ 是完备的,但是因为人不能十分清处地辨别真假,所以实际上所有宗教都是好的。3)理性观点:除非理性能够证明,没有一种教义是必然该接受的;换言之,一切神学立场都只不过有或然性的价值;如此,怀疑主义才是合理的且是更可取的立场。4)缺乏健全的教会论:所有教会所有信仰都同样有效,厚此薄彼只是个人的喜好而已;信条、法典、崇拜都不是分裂的足够原因。这种教会论无疑地会导致一种错误的和平主义,而这正是无差别论的一种形式。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8 08:34:30 发表 |
四,人为中心说
(一)概念说明:
(1) 人为中心说anthropocentrism一词来自希腊文,包括三部份:anthropos (人),kentron (中心),及-ism (主义)。所谓人为中心说,顾名思义,就是让人存在的向度(人的经验世界)作为一切理解和价值的主要根据。要正确地理解这种思想,必须知道与它相应的其他两种观点:神为中心说(theocentrism)和贬抑人性的自然主义(dehumanized naturalism)。
(2) 有两种基本倾向经常出现在人类的文化中:1)是把注意力只集中于内在于此世界的事物,特别是其中最高贵的人身上,如希腊哲学家普洛大各拉斯(Protagoras, 约480-410)所主张:人是万物的准绳。2)则是只注意超越界的事物,如柏拉图(Plato, 427-347)所主张:神是万物的准绳。人类文化的主要成就就是把这两种观点整合起来。这点整合对基督宗教来说更形重要,因为它是建基在成为血肉寄居尘世的圣言身上。因而基督事件一方面既把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提升到合法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令它从属于以神为中心的思想。人类存在有他的价值。因着基督,从属于神,人的价值因而得到保障。
(三)西方历史:
(1) 人为中心说与神为中心说之间的和解并不能把存在于这两种世界观之间的紧张状态拔除;再者,在基督徒思想中各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也必须根据这点紧张状态来理解。概括地说,西方教会思想,由于它受了斯多亚思想(参 501)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之影响;因此西方教会趋向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而东方基督宗教,由于它受了以神为中心的诺斯底主义(参 673)的对峙,因此东方教会趋向是以神为中心的思想。大体上说,西方基督宗教的神学论争主要都是与在天主恩宠中的人类情况有关,如白拉奇主义(参 113)、路德主义(参 589)等,而在东方的重要争论则关乎天主的最大奥秘,如三位一体、圣子降生等。至论早期会议背后的神学传统,以人为中心的倾向在安提约基学派(参 192)中十分明显,它与亚历山大学派(参 224)所代表的以神为中心的思想形成健康的对立。
(2) 到了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思想十分发达,甚至到达不平衡的地步。为了对抗这种强度的以神为中心的思想,中世纪末叶兴起了一种新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它的出现,愈来愈模糊了对超越界的认知。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十分注意苦难中的耶稣,却趋向忘记了逾越奥迹的复活及神性面。
(3) 到了近代,文艺复兴(参 84)时的人文思想渐渐地从宗教的领域走出去,就形成了启蒙运动(参 474)中相当封闭的人文主义了。
(4) 在最近几十年,随着存在主义(参 146)和位格主义(参 207)的兴起,一种以崭新形式出现的人为中心说在西方思想界中脱颖而出;它带给基督宗教神学很深邃的影响。与这种以人为中心思想相对的另一极端不再是神为中心说,而是否认在物质世界中人的价值与独特性的实证派自然主义。它为二十世纪的神学复苏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洞察。
(三)中国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以人为本,视人居天地之中,与天地同大,与天地为一体,所以天人合一是做人的最终目标。
天,古代或名上帝,后世逐渐俗化为哲学性的原理原则、生命力量,或称道称德,或称太极称易,或以之为理为气,为阴为阳。再由此演化为种种民间宗教。
面对至高之天,古圣先贤讲敬天、畏天、顺天。所谓天命之谓性,人性本善,人为道德存有物,只要发挥天性之仁,就能成为顶天立地,与天地一体的人。所以中国讲求做人,少问人是谁﹖人是什么﹖主张:明心见性;尽心、知性以知天。主张: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内圣外王。或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归根。民间则单单求福免灾,以现世为中心,谋求安居乐业、传宗接代。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8 08:28:33 发表 |
三,理性主义
(一)概念说明:理性主义rationalism这名词源自拉丁文ratio (理性)。它通常未以明显理论的姿态出现,往往祗是一种心态。它一味强调理性,而忽略整个生命中的其他因素(如感觉、意志等);偏向于将宗教信仰与启示归属于人类理性的批判,而排除信仰中超自然或神秘的成分。再者,它也把一切基于权威或传统的主张都隶属在理性的批判之下。理性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心态而言,代表一个意识自我觉醒的阶段,首次使心灵脱离往日献身于对象(外在事物)的状态,转向自我的反省;换言之,从历史角度(尤其十七、十八世纪)而言,它使个人或社会意识因而从权威对「实在界」(参 637)的解释中解放出来。当理性主义应用在哲学问题上时,称为哲学的或认识论的理性主义,因它一味抬举理性而忽略感觉认识;应用在神学上时称为神学或宗教的理性主义,因它纯以人的理性为标准去判断信仰与启示,甚或不承认超过理性的一切。再者,伦理的理性主义强调理性而忽视意志与情绪的力量;苏格拉底(Socrates,469-399)即是主张此伦理的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
(二)古代神学可说是在「信仰寻求理解」中发展出来的。当回教思想家亚威洛哀(Averroes, 1126-1198)的理性主义体系被基督宗教的神学家采纳后,到十三世纪时,神学意见首次发生了显着的裂痕。西热(Siger of Brabant, 约1235-1284)清楚划分了哲学与神学的界线。到了中世纪晚期,有关信仰和启示的问题节节升高。其后,文艺复兴(参 84)更助长了理性主义的心态;一连串的文化运动给予「理智隶属信仰行为」的传统概念带来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宗教改革运动(参 273)强调信仰与宗教经验,抹杀理智与哲学,似有排斥理性主义的倾向。岂知宗教改革家为了护卫良心权利,强调个人对圣经的解释,这些无意中反促进了日后理性主义的发展。
(三)近代:
(1) 十七世纪时,数学与科学方法广泛渗进文化内,这是近代理性主义盛极一时的主因。如此,笛卡儿(R. Descartes, 1596-1650)在他的理论系统(不等于在他本人的信仰生活中)把启示排除在其理性系统、批判精神、方法的怀疑以及数学的明晰性之外,导致日后许多理性主义者颇具破坏性地批评宗教传统。犹裔哲人斯比诺撒(B. Spinoza, 1632-1677)将圣经归属于自然理性的批判,声称宗教的理性核心部分与他的自然主义和泛神论的哲学相符合。
(2)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参 474)的思想家更以批判的理性之名,将基督宗教的传统隶属在彻底之批判下。洛克(J. Locke, 1632-1704)的《基督宗教的合理性》(1695)与康德(I. Kant,1724-1804)的《纯理性限制下的宗教》(1793)两书企图指出基督宗教的超性靠山已被挪去。在此理性观点下,信仰与启示被贬至人类发展的神话(理性前)阶段中。
(3) 十九世纪时,孔德(A. Comte, 1798-1857)深信近代科学的合理性(rationality)或他所称的实证哲学(参 639),是历史过程中人类意识逐渐从神学和形上学中解放出来的巅峰时期。而黑格尔(G.W.F. Hegel, 1770-1831)则将启示与神学归入「绝对知识」的理性体系中。波内底(A. Bonnetty, 1798-1879)主张缓和的传统主义(mitigated traditionalism) (参 597),他认为中世全盛时期的士林学派有理性主义的嫌疑。
(四)在1855年编列禁书的圣部颁发文告(DS 2811-2814),教宗碧岳九世(1846-1878)当年同意,排除波内底的缓和主义卫护士林学派思想。梵一大公会议(1869-1870)在1870年颁发《天主之子》(Dei filius)宪章(DS 3004-3045),以阐明信仰、启示与理智的关系,而驳斥理性主义。
(五)由上述可知,尽管理性主义者间的论点彼此有些差异(即使近代理性主义以不可知论和无神论姿态出现),都未曾完全断绝承自基督宗教启示与神学的遗产。事实上,现代不少教派的基督徒都把信仰与理智分离开来,可见理性主义带给基督宗教的挑战有多大。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8 08:26:54 发表 |
二,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神学
(一)概念说明:自由主义神学liberal theology的主要思想可以自由主义一词来解释:
(1) 「自由主义」字面上是「自由」加「主义」,指下列思想:1)自由的品质或状态,如在政治与宗教事务上,喜欢指进步与改革、没有偏见、容忍,离开或不受传统或习惯观念、价值等的束缚。2)也意指提倡个人自由、政府议会体系、非暴力修改政治、社会、或经济制度,以保证人各方面努力发展不受限制,政府担保个人权利与公民自由的政治或社会哲学。3)在基督信仰与神学上,指现代基督教思想与生活的一个运动,强调摆脱传统与权威;宗教信仰适应科学观念、以及精神能力的发展。这三种思想合起来,可简要说明自由主义神学的基本特点。
(2) 与自由主义神学相对互补的神学(神学工作的心态与方式所关切的)是「保守的」与「权威主义者的」神学。自由主义神学在神学史上的角色及作用大体上说与「辩证」、「肯定」、「否定」、与「作用」神学相似。
(二)自由主义神学的历史,指十九世纪与廿世纪早期基督教神学的一段时间与内容。和基督教思想家如:士莱马赫(F. Schleiermacher, 1767-1834)、包尔(F.C. Baur, 1792-1860)、史特劳斯(D.F. Strauss, 1808-1874)、黎彻尔(A. Ritschl, 1822-1889)、威尔豪森(J. Wellhausen, 1844-1918)、哈奈克(A. von Harnack, 1851-1930)等人有关。自由主义神学的主流在德国基督教中产阶级中有至深的影响。在其他国家也有相似的学说,譬如法国,有萨巴提叶(L.A. Sabatier, 1839-1901)等学者的信仰主义。法国自由主义神学刺破了天主教的思想与生活,尤其透过其解释学(参 608)方面的种种发现,对现代主义的兴起具有实质的促成作用。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8 08:24:20 发表 |
天主教要注意以下几种思潮的侵袭和浸染:
一,自然神论
(一)概念说明:自然神论deism此词来自拉丁文Deus (神)。在十九世纪以前,deism与theism (有神论,来自希腊文Theos)是同义词。从第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神论」被用来指称许多不同的神哲学思想;它们虽然不否认神的存在,却都拒绝接受传统基督徒对神和宇宙的关系的看法。
(二)自然神论有许多种不同的模式:
(1) 与传统思想最接近的一种,不但同意天主创造宇宙,也承认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接受天主的安排眷顾,甚至相信死后的赏善罚恶。它所拒绝的是天主的启示;强调人必须依靠自己的理性才能认识天主的存在和本质,才能认识人的伦理责任。
(2) 另一派自然神论却否认来生,人类的功过赏罚尽在此生。
(3) 比较极端的自然神论则认为天主的安排眷顾只表现在大自然,而不及于人的道德行为上。人类在今生所尝到的苦与乐都与天主无关,美德就是自己的赏报。
(4) 最极端的一种只承认世界的创造源自一位智慧大能的神;祂在已存在的物质中加上秩序,依据祂所规划的自然律,宇宙得以运作。但是这位大能的神绝不干预既定的宇宙秩序;准此,自然的运作绝无例外的事。换言之,奇迹是不可能的。再者,天主对个别的人和事也不闻不问。然而,人类的幸福却在乎他能否认识且喜爱这位造物主,及能否公正无私地与同侪共处。
(三)自然神论产生的因素很多。十七世纪,基督新教对教会传统的圣经解释法提出质疑,此举却暴露了圣经中许多似乎无法合理解释的问题。看来,它只是一本古代文学作品的总集,与许多同类型的作品一样烙印着科学的谬误与文化的独特性。批判的心灵既无法接受此乃天主的启示,人只能自求多福,依靠自己的理性和经验来认识天主了。
然而导致自然神论的产生,最有力的因素也许还是新科学的兴趣。十六、七世纪科学上的新发现改变了欧洲人对宇宙的基本看法。在加利略(G. Galilei, 1564-1642)、牛顿(I. Newton, 1643-1727)等人的影响下,老式的基督徒化的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宇宙观不得不让步了。亚里斯多德曾假定在一位「第
一不动的动因」(first unmoved mover)的推动下,天体绕着地球作圆周性的运行,这种思想已经由于地球吸引力、万有引力、及惯性等等的发现显得过时了。反之,世界就好像一部完美的机器一样,无须任何修整与调适,它的操作完全按照物理的定律运行。这一切都鼓励自然神论的产生,天主与世界的关系只好像是一位元始的工匠与祂的制成品的关系一般而已。
非基督宗教文化的影响对自然神论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关系。十六七世纪航海事业的发达扩大了欧洲人的视野,他们目睹许多非基督宗教的文化与它们高度的伦理系统及宗教原则。这些耳闻目睹的经验在在显示出人类智慧的辉煌成就。看来,要建立宗教和伦理的原则,人类的理性已经足够了。换言之,天主的启示和神律都变成了多余的名词。
(四)自然神论与基督宗教位格式的天人关系相违。它忘记了天主在人类历史中的一再干预;而把天主减弱为一个原始的建构者。过份诉诸人类的理性(如反对奇迹的出现等等)是自然神论最大的致命伤。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8 08:17:13 发表 |
方济各就是首当其冲,强烈呼吁教廷内有正义感的人出来罢免方济各。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8 07:55:29 发表 |
不是马丁路德的徒弟便是茹达斯的弟子,与路基福尔也是一路。 |
|
|
本站网友 十字若望之徒 |
2017-02-18 07:10:34 发表 |
凡是借用宗教满足自己各种欲望的人,都不是真的信。根本不担心这么做会招来惩罚,反而以为自己聪明。 |
|
|
本站网友 十字若望之徒 |
2017-02-18 07:05:21 发表 |
利用宗教捞私利的人,其实内心是不信天主的。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8 00:35:47 发表 |
不用打倒刘柏年了,他不是已经被开除教藉了吗。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7 22:44:57 发表 |
这意味着如果强行推动建交,地下教会将会成为牺牲品。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7 22:12:10 发表 |
刘汤是一丘之貉,一个是凯撒的内臣,一个是凯撒的外臣,都是照凯撒的旨意行事的。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7 21:38:50 发表 |
还是那句话:走着瞧!稍安勿躁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7 20:58:17 发表 |
(一)概念说明:过程神学process theology一词可从广义和狭义二个角度来说明:
广义地说,凡强调事件、变化及相关性为基本范畴,超过实体及存有的神学看法,都可称为「过程神学」。这种看法虽可自称源于古代赫拉颉利图(Heraclitus, 约535-465)的万物流转及佛教的无静止「实体」的教义。但一般而言其近代渊源则为:1)黑格尔(G.W.F. Hegel, 1770-1831)学派的实在界动态性历史观。2)近代的思想如进化论(参 520)。3)美国的詹姆斯(W. James,1842-1910)和杜威(J. Dewey, 1859-1952)的经验实用主义等。过程神学包括法国柏格森(H. Bergson, 1851-1941)、德日进 (P.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英国的摩尔根(C.L. Morgan, 1894-1958),美国的怀德海(A.N.Whitehead, 1861-1947)、哈特商(Ch. Hartshorne, 1897- )等学者的思想。
狭义地说,「过程神学」指1930年代以降,在芝加哥神学院所发展而以马太(S. Mathews, 1863-1941)为首,经哈特商等人修改的社会历史进路的神学运动。本文采最通用的意义,指以怀德海和哈特商的神哲学洞见为基础,并采用其神学的看法。
(二)内容描述:
怀德海与哈特商路线有所不同,怀氏采取经验的方法学,以经验分析达致形上学看法。哈氏则采先验推理法,认为形上真理是适用于任何事物的状态之先验真理;结果,他发现另一种探讨神存在的存有论证。再者,哈氏因强调神的时间性(temporality);其神的概念较近乎圣经中历史的天主。怀氏则把神视为单独实现的实体(actual entity)而非活生生的位格。再者,哈氏的偶(两)极(dipolar, bipolar)概念把神区分为神的必然存在和偶有实现,怀氏则区分为天主的原始性和结果性(primordial and consequent natures)。
但此二相异的路线对实在界(参 637)却有共同的看法。基本上都主张真实之物本质上是在过程中。实在界不是静止的实体,而是在一系列事件中的「剎那事件」;所以,实在界即是时间性的,它对过去有所回应,且指向未来的机会。真实者基本上也是社会性的,没有绝对独立的个人。每个「实在机会」(actual occasion)不但承继前一机会的特征,也与其他实在机会有关连,故宇宙不仅被普遍适用规则束缚在一起,宇宙本身构成社会过程,在过程中的任何实在性的状态,原则上都影响着一切未来的实在性。为了寻求一个解释实在界的模型,学者们采用某些泛心论(panpsychism)的形式,而以不易探测的感觉、经验、满意等术语来描写具体化的过程;连采用此模型的人也指出这种心理运作不需要意识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意识在性质上是高度的心理活动。
在怀德海的宇宙观里,神被视为确保实现化过程的持续与秩序者,透过这些过程,祂成为新奇事物的基础。神不是个「帝国的统治者」,也不是「道德能量的化身」,而是「以爱慢慢地静静地」工作着的一位。祂受世界的影响,也影响着世上发生的一切事物。祂是个「善体人意的伟大伴侣─共患难者」;祂是在创造及迈向新奇事物中与世界互动的「永恒愿望的冲力」。哈特商的上帝观,则试图解决有神论中「上帝」观念不易解答的难题:神一方面是终极的、神圣的、绝对的、必然的、不变的奥迹,另一方面祂又是仁爱的,在受造物的经验中有相对的、偶有的及变化的经验。哈氏认为,这相似「矛盾」的说法是因分析不够所致;从神偶极性(dipolar nature)的两种不同角度来看,此矛盾是必要的。例如,除神外全是相对、偶有及可变的存在模式;神的存在是独一无二地绝对、必然及变化的,不可能有不依赖祂的状态。同时神实在性的特性一面由祂自己的「选择」,一面由受造物的实在「状态」所决定;如此根据那些选择与状态而言,神是相对、偶有、变化的。
以上的分析使哈氏有时把神概念描写为「偶极性」。此外,他也主张万有在神论(参 585)的神概念,认为有神论(参 143)如此分离神与造物很难使两者相连,而泛神论(参 255)将这两者视为同一又难以将它们区分。最令人满意的看法是把万物视为在神内;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直接被神经验到,神影响世界,世界也影响着神。
过程神学采用偶极性「万有在神论」的神概念,影响了对神属性的看法。例如,神被视为不是在时间之外,而是「明显时间性的」;神的「知识」同样被视为全知的,但不知那不可知的,如逻辑上不可能的,事实上不真的,尚未决定的未来等等;神的「力量」是种不间断的影响力,尊重造物的完整性,诱导胜过强迫;神的「完美」是一种「双重超越」的状态:一方面神本身的状态超越万物,另一方面神在万物中较后的状态可超越其本身先前的状态。
过程思想,虽特别地应用在与神有关的教义方面,它的领悟及概念结构却可以应用到人、本性、降生、救恩论、教会、末世论、恶、生态学、基督徒的政治责任等课题上,成果也很丰硕。 |
|
|
本站网友 arahatta |
2017-02-17 20:58:09 发表 |
地球离了梵蒂冈还不转了。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7 20:54:55 发表 |
(一)概念说明:不可错误性(infallibility)接近无误性(inerrancy),但后者通常是保留给圣经。其实,infallibility的正面内容就是「真理」(参 335),或「真实性」(truthfulness)。但它与「灵感」(参 575)有别,因为灵感只应用在新旧约启示之上,而不可错误性则是圣神的恩宠,特别赐给后宗徒时期的教会。因为启示的完成并不意谓天主的恩佑停止照顾教会和教义的历史发展,所以不可错误性可以视作教理发展的结果;再者,假若考虑「真理」的圣经意义:忠诚(fidelity),那么,infallibility就是天主的忠诚,是天主实现祂在历史中的许诺,忠于那在基督身上已经达到的不可逾越的圆满启示。有人以为,infallibility也暗示无罪(不可堕落),但这是不正确的。
(二)圣经基础:教会不可错误的出发点仅能是主的许诺。若望福音临别赠言,特别是护慰者真理之神的许诺(若十四17;十五26;十六13)。圣神领导门徒到达真理,与他们同在,帮助他们固守真理(若八32)。
保禄神学有「福音」的概#TXT1=保禄神学有「福音」的概念,那是天主的话和天主的德能(罗一16),它永不错误(格后十一4)。弟茂得前书说教会就是「真理的柱石和基础」(三15)。
在对观福音,教导的使命交托给门徒,他们的话就是主基督(路十16),而他们的信仰要为伯多禄所坚固(路廿二32)。总而言之,复活之后的教会反省它信仰和宣讲的可靠性,觉察到给予它的许诺,以及它留驻真理之内的责任。
(三)历史发展:教父时代没有讨论教会不能错本身,不过,「教会」和「真理」间的密切相连却常常在其他题目中(如宗徒传承)提到,也显示在拒绝异端的行动中。宗教改革(参 273)的刺激,引发了不少反省;十九世纪初,教会的不可错误性普遍为人接受,虽然教宗的不可错误性在某些地区仍有争论。许多大神学家如纽曼(J.H. Newman, 1801-1890)等都曾提到,整个天主子民(包括平信徒)都包含在教会的真正不能错中。梵一大公会议(1869-1870)以前,最普遍的立场却是:把最不受限制的不能错方式归属予教宗。梵一准备了一个教会不能错的草案,但真正获得定断的却是教宗训导权的不能错(DS 3065-3075)。梵一以后,不管支持者或反对者都一面倒地强调教宗的不可错误性,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重申梵一的理论,却把它整合在主教(联合教宗)的集体性,及教会之为天主子民的大前提中。
(四)神学解释:
(1) 神学反省可以自梵二《启示》宪章开始;它视整个教会为「聆听的教会」,这样,教会的不能错可以说是「被动的」;它就是教会之被建立于(也生活于)天主圣言之末世启示这件事实。教会的首要活动是聆听、接受在今日仍然响彻并显示在言语、也在事件中的天主之启示。第二步是「主动的」宣讲,尤其是宣布定断的信理;聆听的教会为真理作最隆重的见证。
(2) 到底谁是不能错的主体呢?古典的答案是圣神。不能错来自圣神,而流向训导的团体,以及信众的团体。因此,在人的方面,不能错的主体就是整个教会,因为圣神在整个教会中生活和工作。所谓整个教会,它包括教会内所有的成员和所有的职务,它的主教团和可见的元首(教宗)在内;换言之,是整个有组织的团体一起领受了不能错的恩赐。不过,如果教会一定要举出一个权威性的训导机构,那就是联合于教宗的整个主教团。当这些机构在训导时,教会在它们中认出自己,而所谓训导不仅指教会平时的普世训导权,更指训导教会的机构聚合在一起举行大公会议的时候。这时,整个聆听的和训导的教会都代表性地临现其中。
(3) 同样,有关教宗的不可错误性也必须循这方向来理解:当教宗以教会内的一个机构的身份说话时,整个教会都代表,也都集中在他身上,如此,他的教导在信理的钦定时是不可错误的。
(4) 论到不能错的范围,梵一指明那是「有关信理或伦理的道理」(DS3074),因为不能错的许诺是为了保守和解释启示,它必定与启示有关。梵二《大公主义》法令提醒基督徒注意公教教义内「真理的层次」(11号) (参 336);换言之,那些所谓「不能错误的次要真理」(如圣母被提升天,圣人列品等等),虽然它们由教会训导被宣布为信理,但是它们的重要性不如有关天主圣三、耶稣基督、恩宠等真理那么高。
(5) 教会不能错误性并不意谓训导权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不能错误的。在教会平时的训导中,不能错是嵌入教会的生活和宣讲中的,却不一定经过信理的隆重定断方式而建立(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宗徒信经〉);教会的不能错是在特殊的训导权上才达到最高峰。信理的定断必须由整个教会的代表(公会议或教宗)向整个教会隆重宣布,而且仅限于信理或伦理的范围。
(五)合一问题:
(1) 教会不能错的理论,特别是它在梵一所表现出来的方式,为许多分离的基督徒所垢病。他们指责:这理论似乎有教会高于圣经,教宗高于福音,及启示等于教会之嫌。其实,许多焦虑都只与教宗权柄之说有关,因而希望确保教宗和教会不会逾越他们本身的限制。
(2) 因此,在合一的讨论上,除了必须对天主教的立场给予全面性的解释外,尤须强调:
1)绝对的不可错只属天主。
2)教会训导权并不高于天主的语言,而是为天主圣言服务。
3)不可错,意即教会的成员在兄弟姊妹的爱中联合起来共寻真理。
4)个别基督徒的良心仍是他们抉择的标准。
5)信理定断的言语仍然不免为其时代所限制。
6)教会在平时的情况中仍不免人为的错误。
7)信理仅是教义发展的里程碑,而不是其终点。
8)所谓普世教会,仍须考虑分离的基督徒团体在内。 |
|
|
本站网友 小草 |
2017-02-17 20:38:22 发表 |
爱国会分子的发言连一个标点符号也要经过党的审核。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7 20:17:43 发表 |
(一)概念说明:古圣所limbo是由拉丁文limbus而来,是指衣边或物品的边。在天主教或其他基督信仰中称古圣所,指的是亡者所在的一个境界,不是天堂、地狱或炼狱。古圣所有二种:狭义的古圣所,即是亡者所在之地;另一则是未受洗礼的孩子们所居之处,有人称灵薄狱或婴孩前厅。在狭义的古圣所中居住的是那些生于基督之前,或是在基督信仰之外的成年亡者,这些亡者在耶稣基督下降冥府或升天之前,得不到圆满的幸福。
(二)古圣所是旧约所谓的阴府(sheol),阴府是亡者的领域。人死亡后下降阴府,虽有影子、尘土,但几乎没有生命。亡者不论生前如何,都同样地度着无生机而干枯的存在生活。在耶稣降生前几世纪中,犹太人有末世的期待,他们期待殉道者能自阴府中复活起来,并且再度拥有生机,这种末世的期待在当时自然看不到,亡者并没有回来。犹太人面对这种情况,认为亡者复活必须有很长的时间,这就是个人死亡和人类整体在末日复活二者之间的状况。但是亡者中有殉道者,也有恶人,因此这中间的情况也应有较公道的表达,而在阴府中也应安排不同的地方才是。
(三)在Henoch一书中曾认为:阴府是在西面,太阳较弱的地方,如一座山脉,其中有四个山洞,人的罪愈重,山洞就愈黑;义人却生活在较光亮且有水源的山洞中。此外,在犹太的经师思想中,阴府的涵义很丰富,主要也是表达出人死后的情景,即:人死亡后,立即有私审判,私审判中人有两条路,一是走向乐园(路廿三43),另一则走向被咒骂的山谷(Gehinnom),就是惩罚之地(Gehenna)。犹太人还有别的图像来描写死后未达圆满之境的景况,如:有灵魂的宝库,距离天主很近;亡者在天主的宝库或祭坛之下等待(默六9);亚巴郎的怀抱(路十六19~29)。这些图像一起构成早期基督徒对古圣所
的概念。
(四)婴孩前厅,圣经并未提到。基督信仰传统面对人怎能得救的问题而发挥了婴孩前厅的思想。因为在教会老传统里,并没有提到未领洗而死亡的事情,所以白拉奇主义才会强调即使人未领洗而死亡,也可以达到一个自然幸福的永生境界中。奥斯定却否定了白拉奇主义之主张,他认为不该说人将会进入二种永生之中─即经由领洗而进入超性的天国永福,以及自然的永生。因为按圣经的教导,领洗以及参与可见的教会生活,是人获得救恩的必经之路。圣经和教会的信仰不承认自然的永生。中古世纪的士林神学家想办法要缓合他的说法,并主张:未领洗者死后,也可以到达一个很自然而幸福的情况中,那里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没有荣福直观。自此,诸多神学家也努力提出一些论点,指出普遍救恩性的可能性的理由,这思想促使梵二大公会议肯定了普世救恩的论点。
(五)教会训导当局从未直接论及婴孩前厅或古圣所,只有教宗碧岳六世(Pius VI,1775-1799)在1794年曾提出:不能将古圣所视为一个好像白拉奇(参 113)所编造的神话故事一般(DS2626) 。
(六)近日基督徒合一神学交谈中,很少再提到古圣所。
(七)今日的天主教神学家们大都不提古圣所之说,何故?因为教会对灵薄狱的看法有所改变。以往人们在有形的教会外看不出人的灵魂如何得救,但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之后,教会在它的信仰看法中把救恩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人类,古圣所之说实在配不上天主愿意众人得救而施行的爱的计划,为此圣经也只提到人在受审判中的决定性的生存─天堂或地狱,除此无他。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7 20:13:56 发表 |
(一)概念说明:「单偶论」(monogenism)源自希腊文monos,意思是「单一」,genism意为来源,monogenism意即「单一来源」。有关人类始祖来源的学说,分为两种:
第一种学说认为人类从一开始便是完备的人,不是由其他动物渐渐演化而来的,又分为:
1)单偶论(monogenism,或名「人类一元论」、「单元论」、「一元发生说」),认为人类原祖是一对夫妇。
2)多偶论(polygenism,或名「人类多元论」、「多元论」、「多元发生说」),认为人类原祖是一群人。
第二种学说认为人类是经过一种长久的过程由动物演化而来的,分为:
1)单支论(monophyletism,或名「人类一族论」,「一系论」),认为人类是由一种族系(branch)的动物演化而来的。
2)多支论(polyphyletism,或名「人类多族论」,「多系论」),认为人类是由多种族系的动物演化而来的。但在今日学术界几乎已无人赞同这种「多支论」说法了。
(二)圣经:
圣经中有数处提到人类的原祖,最重要的是创一27:「天主于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造了男人女人」。圣经其他作者应用创世纪把人类起源解释为「一」。
保禄与宗徒大事录甚至以人类源于一对夫妇(罗五12~7;格前十五20~22;宗十七16)。然而实际上,圣经作者并未曾想到现代「单偶论」或「多偶论」的问题,也不太注意人类的原祖究竟有几人。他们所强调的是,人类在天主的创造、救恩计划中,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
现代诠释圣经学家大多认为,应把圣经作者对人类原祖的基本信仰,与单偶论或多偶论的思想框架分开;换句话说,圣经作者相信,人类有一个起始及一个目标,至于用单偶论的说法,不过是一种思想框架及表达方式而已。
(三)信理简史:在信理历史中,教会训导层依据传统神学的说法,把单偶论与原罪联在一起,假定原罪藉自然生育,即传宗接代的路线传下来,而把人类的原罪归到开始的那对夫妇的罪恶行为上:
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也用此思想来辩护原罪的事实(DS1511-1514)。
十九世纪以前,教会内还没有人想到「单偶论」或「多偶论」。大家都按圣经字面的意义讲述人类的原祖。
梵一大公会议(1869-1870)原计划把「单偶论」定断为信理,但因义大利革命事变,大会解散而流产。
教宗碧岳十二世(Pius XII, 1939-1958)在《人类》通谕(1950)中强调「单偶论」的说法:「信友不能抱有这种主张:……在亚当之后,在这地球上,还有真的,不从人类所共有的原祖亚当出生的人类存在,或是说,亚当是指一群原祖父母的集团。因为这种说法,总是无法显示:它如何与启示泉源的真理,以及教会训导层对原罪所讲的道理相配合,盖原罪出自原祖亚当一人所犯的罪,而由生育,遗传到众人身上…」(DS 3897)。教宗把血统关系当作通传原罪的主要方式。
1968年教宗保禄六世(Paul VI, 1963-1978)宣布的《天主子民的信经》中,仍照传统的想法来表达原祖与原罪的关系:「原罪是和人性一起传下来的,『是由传生,非由仿效』」。1986年10月7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 1978- )在向群众演说的道理中,又重复了保禄六世的观点。
(四)今日神学:
在今日科学已相当肯定「多偶论」及「单支论」,而今日许多神学家认为可以把「多偶论」及「单支论」用来解释原罪的时候。为什么天主教会训导当局还难以接受?理由仍然是对圣经的记载及原罪的道理之传统的瞭解。
自从1950年教宗颁布《人类》通谕以来,有些自然科学及神学家,在「多偶论」及「单支论」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新的研究:
1)「原祖群体犯罪」假设:认为人类的开始是一群人,这些原祖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起犯了罪。
2)「群体位格」(corporate personality)假设:认为人类的合一性建立在人类的唯一「起源」上,人类是一个「群体位格」,第一个人(或第一个小团体)达到真正的自由意识时,就自由的犯罪了,他们是整个人类的代表,替整个人类犯了罪。
3)「较整体性的末世进化」假设:人类的统一不只建立在人类唯一的起源上,也建立在人类唯一的目标上,就是末世圆满的境界上。换言之,「亚当」是「人类」,因此不必把「亚当之罪」太时空化,整个人类的历史也是「亚当之罪」的过程。这个过程却有目标,就是末世的圆满(全福)。
然而进化思想仍是科学的假设,从今日神学的立场本文只能说:多偶论、单支论与教会思想,尤其是原罪论之间,并没有实在的矛盾。也因近代科学的刺激,教会对人类出现的状况,已不必按圣经字面来叙述,而逐渐在圣经学的进步中有了新的看法─人类开始极可能是一群人,由一种族系的动物,藉着天主创造性的临在,演化而来。「亚当」是「人类」,不一定是一人;人类也不一定由一人繁衍。 |
|
|
本站网友 panpeter |
2017-02-17 19:43:34 发表 |
你想错了,他说这种重要的话肯定是已经得到批准。 |
|
|
本站网友 panpeter |
2017-02-17 19:37:27 发表 |
如果没有签订中梵协议的话,中方肯定会按以前方法继续“自选自圣”了,说这种话本来就是废话。签了协议就是中方选好主教人选,交给教廷去祝圣,让教廷给他们戴上合法祝圣的光环。其实这和原来的自选自圣都是一样,本质上一点都没变。
这好比说,一个女人原先被流氓强奸了,但是怕人们说她是被强奸的,干脆主动去跟流氓结婚了,以后强奸行为就变成一种合法的夫妻生活了。
不过这里边还说不想承认地下主教,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要我说,中方不承认地下主教才是最好的,这样地下教会还是一个完全清白洁净的忠贞教会,就让教廷自己跟中方合办一个中选梵圣的怪胎教会吧,这样的地上教会与地下教会无关,各自存在。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7 19:32:10 发表 |
刘柏年这下摊上大事了,不信走着瞧!原因:擅自作主替党发言!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7 18:59:33 发表 |
方济各又挨了一记耳光,响亮的,脆生生的。
打倒汤汉,打倒怕罗琳,强烈呼吁方济各下台。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7-02-17 18:49:48 发表 |
打倒刘柏年!汤枢机万岁! |
|
|
69 首页 上一页 1 2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圣若望鲍思高(St. John Bosco)慈幼会及母佑会会祖
属于天主的非凡人物
天主不时在教会内兴起一些男男女女,为引导和鼓励祂的子民,使他们更接近祂。鲍思高神父是宗座辖下两个国际性修会的会祖,亦创立了慈幼会第三会(Salesian Third Order)、慈幼协进会(the Pious Association of Salesian cooperators)。他是伟大的教育家及建造教会者,在动荡时代担任教廷与意大利政府的中介,亦是多位教宗的挚友、曾派遣十一个传教团的热心传教士、作家、伟大的圣母使徒,更是圣人和圣德的导师。他是居于偏远村庄的牧童,未满两岁已丧父,亲历贫穷,须面对家庭问题。少年若望要为筹募学费而奔波,他在九岁时,善牧耶稣在梦中告诉他,他的终身使命就是拯救及教育青少年,但「并非靠暴力,而是靠温良和规劝」。在圣母玛利亚的助佑下,他首先照顾一名孤儿,其后扩展到成千上万遭遗弃的孩子,提供他们食物、居所、信仰指导及健康的餘暇活动。他受同侪排斥,被视为圣职人员的耻辱、社会的威胁、行为异常的人,亦曾多次遭人暗杀,教会长上也误解他多年。他创立的修会须由教宗行使权威和发生多次奇蹟,方可获得批准。他是个理想主义者,缔造具体的现实,已获教会列入圣品。
I. 早年生活
鲍思高神父在教宗碧岳九世的要求下撰写回忆录,并以童年生活开始。若望麦基奥(John Melchior)生于一八一五年八月十六日。滑铁卢一役在该年发生,意大利和欧洲自此进入新时代,积极修复拿破崙时代的遗害,并透过王朝复辟,达致国家团结和推翻奥地利统治。此外,秘密组织、共济会(Freemasonry)及反教权运动亦如雨后春笋般冒起。
若望鲍思高在距离杜林(Turin)约二十里的亚斯底新堡(Castelnuovo dAsti)现为鲍思高新堡(Castelnuovo Don Bosco)的碧基(Becchi)小村庄出生和长大。他父亲方济类斯(Francis Louis)与前妻育有一子一女,分别为安东尼(Anthony) 及幼年夭折的德兰(Teresa)。第二任妻子是来自加比利奥(Serra Capriglio)的丽达奥其纳(Margaret Occhiena, 1788-1856),婚后再添两个儿子,分别为若瑟(1813-1862)及若望(1815-1888)。若望生于八月十六日,于翌日在圣安德肋堂由副本堂若瑟费斯特神父(Don Joseph Festa)付洗,代父母为加比利奥的奥其纳麦基奥(Occhiena Melchio)与新堡的玛达肋纳鲍思高(Magdalene Bosco)。 若望家境清贫,家里的产业只有一座小屋、一幅土地及一个小葡萄园。父亲为养活妻儿,在地主毕安纳(Biglione)的农场工作,却不幸于一八一七年五月十一日病逝。小若望当时只有二十一个月大,但日后将成为「孤儿的慈父」。他的祖母丽达朱克(Margaret Zucca)卒于一八二六年。
若望的母亲丽达奥其纳虔诚过人,为人细心、谨慎、冷静、宽容、善待贫苦者。她不会读书写字,却熟悉教理,对反叛的继子安东尼非常忍耐。鲍思高一家经历了比哀蒙(Piedmont)的经济危机和艰难时期。安东尼经常违抗继母,使家里永无宁日,与小若望的关系亦日趋紧张。小若望年仅八岁,便要在家里和农田干活,帮忙牧放牛羊。他与村童一同嬉戏,身手敏捷,性格坚强,喜欢到市集观看和模仿小丑、魔术师和杂技员,获得同辈甚至更年长朋友的爱戴。他富于想象力、敏锐、认真,有时显得沉默寡言。他的启蒙老师是村内一个农夫。当时丽达的姊妹玛利安纳(Mariane)在加比利奥的拉克神父(Fr. Lacqua)家里当管家。在她帮助下,丽达约在一八二四年至一八二七年把小若望送到神父开办的学校读书,但为时只有数月。
小若望九岁时,梦见一位衣履华贵的神秘人物,劝导他以「温良和爱德」对待那些惹事生非的男青年。这位男士亦要求小若望教导那些顽童「罪恶的丑陋和德行的美善」。接着,一位尊贵的女士出现了,她是那位男士的母亲。她温柔地拉着小若望的手,让他看着一群野兽化为羔羊。她对小若望说:「你应谦卑、坚强和健壮。发生在这些野兽身上的事,你也要为我的孩子实行。」小若望认为,耶稣和圣母藉这个奇梦告诉他,他的终身使命就是照顾被遗弃的孩子。圣母对他说:「在适当时候,你自会明白一切。」六十年后,在他辞世前八个月,他在罗马耶稣圣心堂的圣母祭台举行感恩祭,多次因激动而落泪。他后来解释说,当时他鲜明地忆起童年的梦境,而且已明白一切,一切都是圣母的作为!
困难重重的学习生活
安东尼和若瑟从没有机会到学校读书,因此安东尼反对小若望上课,要求小若望跟他和若瑟到农田干活。小若望年少时喜欢聚集其他男青年,为他们讲寓言故事,表演杂技,走拉紧的绳,然后与他们一起祈祷,以及向他们重述本堂神父讲过的道理。这些活动全获得母亲的准许。一八二六年三月二十六日,他在新堡初领圣体,由施蒙多神父(Don Sismondo)主持礼仪。丽达协助他妥善准备自己,向天主感恩。他回忆说:「自那天起,我似乎有点改进了。」
莫利约农庄
由于安东尼一直反对小若望读书,丽达在一八二八年二月送小若望到八公里以外的蒙哥谷(Moncucco)村,在莫利约(Moglia)家族的农场干活。他在那里每年可赚得十五里拉。每个主日清早,他都徒步走到蒙哥谷的圣堂,找柯提诺神父(Don Cottino)办告解及领圣体,然后与莫利约一家参与十一时正举行的感恩祭,下午则与邻家的孩子玩耍,向他们重述母亲讲过的耶稣生平事蹟。他放牛或在农场干活时,总是手持一本拉丁文文法书。类斯莫利约(Luigi Moglia)问他为何如此热衷学习,他答说:「因为我想当神父。」一八二九年十一月,他对舅父弥格(Mark Michael)说,虽然他们待他不错,但他想读书。于是,舅父把他送返碧基。
过了一段日子,他在一八二九年十一月在蒲底里拉(Buttigliera)完成「传教工作」返家途中,遇见莫里亚多( Morialdo)的本堂神父若望贾劳束神父(John Melchior Calosso)。贾劳束神父年届七十,是神学博士。他见这孩子能够背诵长篇的讲道内容,十分欣赏,便同意收容他,教他拉丁文,亦是若望的神师。不幸地,贾劳束神父于一年后突然身故,卒于一八三O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贾劳束神父临终时,把自己的六千里拉储蓄全数留给若望,作为若望进修为司铎的经费,他的亲人也没有异议,但若望考虑片刻后,选择仰赖天主的照顾,把保管遗产的钥匙交还神父的亲人,并说:「我甚麼也不要。」
一八三一年,在安东尼结婚前,丽达与他分家。她把碧基的产业留给安东尼后,带着若瑟和若望迁到邻近新堡的萨森布诺(Sussambrino)作佃农。若望回到新堡上课,每天徒步行走五里四次,有时亦与韦拉诺神父(Don Virano)及莫利约神父(Don Moglia)等老师同行。
基爱里
一八三一年十一月四日,他在距离新堡十二公里的基爱里中学(Chieri Secondary School)读书,每月须支付十二里拉。他极不情愿地在村内到处乞讨小麦、水果和乳酪等物品,用作支付学费。在前往基爱里途中,他对若望斐理培禄(John Filippelli)倾诉说:「我想读书,我想献出整个生命照顾男青年。」当时基爱里住满神父、学生和纺织工人。若望在那里生活了十年。学校重视实践信仰本份,每天举行感恩祭,以告解券及品德证鼓励学生,并规定使用祈祷书。他在朋辈间极受欢迎。
若望鲍思高记忆力强,每晚可背诵不少意大利文和拉丁文古典作品。他最初寄住在马基肃(Marchisio)家,翌年则住在寡妇璐琦马塔(Lucia Matta)家。为支付生活费,他须帮忙做家务,亦为马塔廿二岁的儿子补习。其后在一八三四年,他住在若瑟毕恒德(Joseph Pianta)家里。若瑟毕恒德是咖啡馆东主,若望在那里学懂制作各式各样的糕饼。他亦曾住在裁缝多玛斯卡明诺(Thomas Cumino) 的家。有一段时间,铁匠瓦西奥沙维奥(Evasio Savio)教他使用铁鎚及在炉边打铁。日后华道谷工场开办时,他将亲自担任首名导师。当时,他梦见自己成为司铎,负责看管许多男青年,亦明白这是他终身的工作(参阅B.M 1, 182)。他亦是演员、歌手、即兴诗人和魔术师,更组织了「同乐会」(Company of merry makers),与朋友轮流在各人的家里聚会,讨论信仰。若望十八岁时,于一八三三年八月四日在蒲底里拉(Buttigliera d’Asti)领坚振,仪式由萨沙里(Sassari) 的贾诺提总主教(Archbishop John Antony Gianotti)主持,代父母为若瑟马萨诺(Joseph Marsano)及约瑟芬梅利纳伯爵夫人(Countess Josephine Mel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