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5:40:21 发表 |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安徽教会一批大修士相继还俗的情景~~~~~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5:35:15 发表 |
主教就是一个教区的法人。不信问你爷爷去。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5:32:26 发表 |
天主不是一个人的天主是我们每个人的天主。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5:32:11 发表 |
自然人的名称和法人名称是两个概念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5:29:45 发表 |
中国还把新教叫基督教那,你想办法别叫粘基督边吧。特色是你说了算的吗。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5:27:09 发表 |
名字是你起的吗,你叫张三不许别人叫张三吗。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4:24:10 发表 |
那就拜托不要称自己为天主教,应改称中国特色天主教哈尔滨教区。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4:23:47 发表 |
那就拜托不要称自己为天主教,应改称中国特色天主教哈尔滨教区。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3:22:10 发表 |
对是合法的,因为祝圣的也是主教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3:17:42 发表 |
没定义,因为全是合法的。三个以上的主教祝圣就合法。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3:10:15 发表 |
你懂,快当天使了吧。自己家事还管不过来那。操心不呀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3:10:08 发表 |
合法不合法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吗?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3:05:56 发表 |
请问 天主对这些所谓的非法主教的将来的审判标准是什么?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3:03:17 发表 |
中国的主教真不容易呀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3:02:08 发表 |
是你爷你还背叛他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3:01:27 发表 |
是你爷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2:54:07 发表 |
刘柏年 是你爹啊?? 你个傻逼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2:53:18 发表 |
你懂不懂神职权利? 不是说他是不是好主教,而是说他没有主教权利,请不到祝圣神父权利的神权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2:47:27 发表 |
有人跟随就是好主教呀,人品好更是好主教呀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2:43:42 发表 |
支持爱国会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2:38:38 发表 |
你是男的女的,或者家人堕胎过吗,那也是绝罚呀。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2:36:15 发表 |
那是教皇吗,以前西方的国王需要教皇来加冕,现在怎么不加冕了,加冕也来自天主吗。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2:33:15 发表 |
十六世纪发生在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欧洲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对欧洲乃至全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中世纪以后,西方文明的进程,正是沿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这几大主线来展开的。其中的宗教改革,既结束了中世纪罗马教廷的宗教专制统治,亦开创了十七世纪人类的理性文明精神,起着重要的承先启后的作用。
马丁·路德,1483年出身在德国中部曼斯菲德一个天主教家庭,家境贫寒。1501年,他考入爱尔福特大学,修拉丁古典文学,1505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不久后入修道院,并力图以苦行、禁食、自我鞭笞方式寻求灵魂解脱,但效果不佳,使他陷入困惑。1507年以后,他受到捷克大学约翰·胡斯等宗教改革先驱人物影响,认真研读奥古斯丁的神学著作,奠定了他深厚的神学功底和坚定的宗教信仰。1512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在维滕堡大学讲授《圣经》,1515年,升任副主教。
马丁·路德生活时期的德国,尚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由分散的、几百个大大小小诸侯组成的领地。其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其他欧洲国家,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诸侯割据。在十六世纪初,德国境内有七大选帝侯,十几个大诸侯,200多个小诸侯,还有数以千计的独立帝国骑士。这些分散的诸侯各自为政,各行其事,以致关卡林立,币制混乱,无法形成统一的市场,更不能为贸易活动提供便利和保护,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在德国外部,其形势也不容乐观。
由于当时的罗马教廷已经被法国人所控制,其他欧洲国家在成为民族国家之后,也渐渐摆脱罗马教廷,所以从财政方面来讲,罗马教廷的收入明显减少,但教廷和教皇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开支依然庞大。于是,一个分散而又软弱的德国,就成为罗马教廷宰割的主要对象。据统计,在马丁·路德生活的十六世纪初,每年从德国流入罗马教廷的财产达三十万金币,而与此同时德国的帝国税收才仅仅1.4万金币。德国成了“罗马教皇的奶牛”。
这种经济上的格局,造成德国民众,包括贵族和诸侯对罗马教廷的不满与仇恨。
那么,在这个时代,基督教会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中世纪的欧洲的基督教,离罗马皇帝在公元313年颁布“宽容赦令”和“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合法并逐步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已经有一千多年,基督教从受打击,受迫害的弱小宗教团体,逐步发展到走上圣坛精神领袖,特别是在强大统一的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基督教更是成为高高凌驾于欧洲各国世俗皇权之上的统治者。
由于宗教的专制,在当时,任何一个人,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其灵魂最终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决定权掌握在教会手中,相当于教会掌握着每一个人灵魂救赎的钥匙,这就使教会不仅控制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就连世俗王权,也必须仰赖其神权的鼻息。
从理论上讲,在基督教中供职的所有神职人员,即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就必须有严格而崇高的操守和品行,就是教士必须遵守的三大准则:贫穷、贞洁、服从。 但是,任何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高高在上的罗马教廷,打着上帝的旗号,用上帝来制约别人,而从不制约自己。长期控制整个社会生活而自己不受任何力量的控制,已经导致其严重腐败。
罗马教廷的腐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出卖圣位
出卖教廷圣位,在当时已经相当普通,从主教、地区大主教,到神父等等,都可以出卖。许多人拿钱买到较高圣位以后,再将其所辖的低级圣位也拿来卖掉,以捞回自己买圣位的钱财。1514年,罗马教皇将美因兹地区大主教的职位卖给勃兰登堡的阿尔贝特,而阿尔贝特为了筹到这笔巨款,在教会的同意下,则以修建圣彼得大教堂的名义在辖区向平信徒发行赎罪券。
除了出卖神职,教廷还通过出售圣像,圣徒遗物来搜刮民财,什么耶稣生前睡过的稻草,什么古代圣徒用过的驴缰绳之类,千奇百怪,无所不有。
二是蓄妾
按照罗马教廷的规定,神职人员必须贞洁,不容许结婚。在中世纪奢靡的教廷,神职人员表面不结婚,背地里却蓄妾,包养情妇,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薄伽丘的《十日谈》,就揭露了神职人员道德虚伪的状况。
特别是在十三、十四世纪,由于百年英法战争和欧洲“黑死病”的流行,大量的男性公民死去,许多女性无以为生,只好进修道院,修道院也变成藏污纳垢之所,非常淫乱。当时有个形象的说法:在教堂的院子任何地方挖下去,都是婴儿的尸骨。
据说马丁·路德到罗马城去给教皇汇报工作,看到罗马城妓女多如牛毛,深深感到失望和愤怒。
三是出售赎罪券敛财,亵渎信仰
罗马教廷要维持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就必须有大量的钱财。于是将出售赎罪券作为主要的敛财手段。
所谓的赎罪券,就类似于发国库券,国库券是政府向公民借钱,将来还要还本付息。但赎罪券完全是利用信仰向平信徒的一种欺骗和无偿索取。
按基督教理论,所有的人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按理,信徒是要通过善行积累,使上帝赦免罪行,使灵魂升入天堂。 但是当时罗马教廷宣传,只要花钱到教堂去买一种券,教会就会使你赎罪,买的越多,赎的罪就越多。
1517年,一位多明我会修士台彻尔,在大肆宣传赎罪券时说:“赎罪券乃是上帝高尚的礼物。买了赎罪券的人,不但他以往的罪可以得到赦免,将来的罪也可以赦免。”“而且为已死的人买赎罪券,也能让他们立即脱离罪罚。”他说:“你们要相信,上帝已将赦罪的主权交给了教皇。”“现在哪怕你们只剩下一件外套,也要脱掉卖了,火速来买赎罪券。”他还形象地宣传道:“当买赎罪券的金币落入钱箱发出叮当一响时,你亲人的灵魂马上从地狱上升天堂”。而罗马教廷的各级神职人员们,通过赎罪券聚敛大量财富以后,纷纷到意大利去购买土地、盖庄园,过着世俗社会的奢靡生活。到了中世纪后期,教会和修道院已经控制了欧洲三分之二的土地。
可以看出,中世纪的罗马基督教,已经存在深刻的危机,这种危机,主要就是基督教会已经堕落为一个利益集团,他们满嘴仁义道德,满肚男盗女娼。基督教在理论和实践,口号和现实之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基督教的唯灵主义理想和神职人员的卑劣行为形成强烈的反差。虽然他们还在唱着拯救灵魂的高调,但他们的专制、残暴、贪婪、腐败和虚伪,已经和他们自己宣传的高调背道而驰,日益失去民心。
教会的虚伪和堕落引起了欧洲人的愤慨,马丁·路德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站出来了!
1517年11月1日,马丁·路德在维滕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题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相当于张贴了一张大字报。
本来,这九十五条论纲只是路德和推销赎罪券的台彻尔之间的一种学术辩论,没想到,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就此掀开了序幕。
《九十五条论纲》的核心,是反对教会用赎罪券的形式聚敛钱财。路德认为,这种方式已经完全违背了上帝的意志。因此,他把矛头直指赎罪券,将上帝惩罚、悔改、赦免作为辩论的重点。
马丁·路德认为,救赎是通过信仰而受上帝恩赐的免费礼物。每一个真正悔改的基督教,即使没有赎罪券,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并说: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不相符的道理。
路德认识到,赎罪券之所以能向平信徒销售,是因为罗马教廷宣称教皇有赦免信徒之权,所以马丁·路德尖锐指出:“赦免之权只在上帝,教皇无权赦免任何罪债。”“任何活着和死去的真正的基督教,即使没有赎罪券,也都能分享基督和教会的一切恩惠。因为这些恩惠源于上帝”。“靠赎罪券获救,乃是空虚的。”因为马丁·路德知道,只有剥夺教皇赦免权,人们才不会相信教皇而去购买所谓的赎罪券。
针对罗马教廷的宣扬所谓善功称义,马丁·路德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因信称义”的口号。罗马教廷将购买赎罪券,向教会捐助财产,参加十字军去攻打伊斯兰教徒统称为“善功”。有了这些善功,罪孽就可以赦免。马丁·路德认为,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灵魂得到拯救,根本不是靠什么善功,而是靠内心坚定的虔诚的信仰,得救的条件不在于行为效果,而在于内心动机。
马丁·路德进一步提出“唯独信仰!唯独圣经!唯独恩典!”的口号,他力图以真诚的信仰来取代虚伪的善功;以《圣经》的权威来取代教会的权威;以上帝的恩典来取代教皇的专制。他希望基督教回到奥古斯丁时代,那种纯粹信仰的时代。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的公开信》中说:“罗马天主教非常巧妙地在他们周围筑起了三道墙,这就是整个基督教可怕腐败的原因: 首先,受到世俗权力压力时,他们就发布赦令说,世俗权力对他们没有管辖权,相反是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其次,如果试图援引《圣经》来指责他们,他们就提出异议说,只有教皇才能解释《圣经》;第三,如果有人以召开公会议相威胁,他们就可以谎言回答说,只有教皇才能召开公会议。
这样,他们就狡猾地窃取了我们的三根权杖,可以不受惩罚,安居于这三道围墙筑起的金城汤池之中,为我们亲眼所见到的为非作歹。”
《九十五条论纲》象一把火,点燃了德国人民长期郁结在心中欲待表达的激情,这种激情既有对教廷剥削德国财产的仇恨,也有多罗马教皇那种虚伪道德和纸醉金迷奢侈生活的厌恶。迅速形成燎燃之势,不可阻挡。两周之内,便传遍德国,一月之内,就传遍欧洲,并迅速被译成各种文字。
理所当然,这样一纸檄文,也遭到了罗马教廷顽固势力的攻击,他们向罗马教廷控告马丁·路德蔑视教皇的权威,引起教皇的震怒。
教皇于1518年十月召马丁·路德去罗马受审,在德国萨克逊选帝侯的支持下,马丁·路德拒绝了。后来罗马教廷改为要马丁·路德去奥格斯堡,向卡叶坦主教承认错误,马丁·路德在帝国卫队的护送下,去了奥格斯堡,但拒绝认罪,留下了一封向教皇的申诉信后,返回了维滕堡。
罗马教皇无计可施,只好请罗马皇帝出面干涉。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是一位坚定的天主教徒,他旗帜鲜明地站在天主教皇一边,于是他向马丁·路德发出邀请,邀他到沃尔姆斯帝国会议为神学观点作证。
这其实是一个阴谋,因为有前车之鉴,公元1414年,宗教改革的先驱,捷克布拉格大学校长胡斯,就是被诱骗到帝国会议上作证,而被罗马教廷以异端的罪名活活烧死的。
但凛然正气的路德,毫不畏惧,他觉得自己是“代表上帝前往”,毅然踏上了去沃尔姆斯的道路。没想到,大批马丁·路德的支持者自愿随他前往,路上竟然汇流为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沃尔姆斯当地的人民也像欢迎英雄般地欢迎马丁·路德,他们高呼口号,支持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马丁·路德的禀然正气和民众的热烈支持,迫使皇帝不敢对他轻举妄动。
离开沃尔姆斯以后,查理五世在全德意志境内通缉马丁·路德,萨克森选帝侯把他藏匿在瓦特堡,马丁·路德的后半生就在帝国的通缉下过着隐居的生活。
这个时期,马丁·路德的重大贡献,就是将《圣经》译成德文,让德国人可以直接阅读德文版的《圣经》,直接与上帝交流,他把德语从蛮族语言变成了高雅的语言,为德意志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德国、对欧洲乃至对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罗马天主教的专制和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自由化。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打破了罗马教廷的谎言,恢复了信徒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开创了一种德意志式的宗教理念,即将称义从虚伪的善功中解脱出来,转为一种内心的精神信仰。
随着改革的深入,马丁·路德和德国贵族进一步提出,要摆脱罗马教廷的掠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本民族的、独立的国家教会,并且用本民族语言举行祈祷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抗争,终于在1555年,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合约》,这个和约,承认了路德派的合法地位,并且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所谓“教随国定”,就是承认诸侯有决定其臣民宗教信仰的权力。这就使得宗教信仰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宗教信仰成为激励民族国家和君权专制发展的动力,成为民族国家发展的精神凝聚力,这点,对欧洲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推动了欧洲其它国家的宗教改革,受路德影响,加尔文在日内瓦推行宗教改革,创立加尔文宗。
加尔文宗除了坚持路德的“因信称义”以外,形成了“预定论”为中心的神学体系。加尔文认为,上帝为了彰显自己的荣耀,对世上的每个人都做了永恒的判决,这个判决就是“预定”,根据预定,有人得救,成为上帝的“选民”;有人受罚,成为“弃民”。虽然谁能成为上帝的选民是个奥秘,但人们可以凭借自己对基督的信心和按《圣经》的准则行事来获得上帝救赎的确证。
加尔文认为,无论你是做官,还是经商,还是担任神职,都是受命于上帝。创造财富不是罪恶,相反,只要在品质上不违反《圣经》,在财富使用上不挥霍浪费,赚钱发财也是替天行道,是上帝恩典的标志。
加尔文宗的理论,以勤劳、俭朴、积极向上为荣耀,以奢侈、浪费、不劳而获为耻辱,为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神学依据,培养了一大批冒险进取、克勤克俭,对社会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信徒,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代表。
后世的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划时代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正是描写了的加尔文宗的新教教徒。他认为,这些信念构成了整个资本主义的精神气质。
第三,推动了罗马教廷革除腐败的进程。
宗教改革的风暴,路德宗、加尔文宗、安地甘宗的建立,对罗马教廷形成巨大冲击。罗马教廷许多有识之士看到,如果不改变自身的虚伪和腐败,罗马教廷就会有灭顶之灾的危险。于是,从教会内部开始整顿纪律,严格道德规范的活动。特别是在公元1527年,查理五世劫掠了罗马城,许多人将此次劫掠看成是上帝对罗马教廷道德腐败、缺乏信仰的一次惩罚,于是加快了内部整顿的步伐。
这次整顿直接导致了宗教团体耶稣会的成立。耶稣会仿效军队编制,实行严格的纪律。最高领导对全体会士有绝对统治权,称为“黑衣教皇”。耶稣会的宗旨,是振兴罗马教会,重树教皇权威。会士入会要发誓做到“三绝”,即绝意,绝色,绝财,以重新恢复天主教徒的清贫、贞洁、服从的品质。
更为重要的是,耶稣会会士开始广泛的深入民间,向普罗大众传布信仰,普及宗教伦理知识,以同新教形成竞争之势。到十七世纪,耶稣会创办了大量的大学、学院,免费接收大量青年入学,向他们传播古典文学、拉丁文、希腊文、伦理学、哲学知识,发展出一整套统一的教育体制,甚至控制了许多国家的中等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思想保守、信仰坚定、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为其宗教传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2:32:14 发表 |
天主昨天告诉你了呀。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2:30:29 发表 |
十六世纪发生在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欧洲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对欧洲乃至全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中世纪以后,西方文明的进程,正是沿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这几大主线来展开的。其中的宗教改革,既结束了中世纪罗马教廷的宗教专制统治,亦开创了十七世纪人类的理性文明精神,起着重要的承先启后的作用。
马丁·路德,1483年出身在德国中部曼斯菲德一个天主教家庭,家境贫寒。1501年,他考入爱尔福特大学,修拉丁古典文学,1505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不久后入修道院,并力图以苦行、禁食、自我鞭笞方式寻求灵魂解脱,但效果不佳,使他陷入困惑。1507年以后,他受到捷克大学约翰·胡斯等宗教改革先驱人物影响,认真研读奥古斯丁的神学著作,奠定了他深厚的神学功底和坚定的宗教信仰。1512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在维滕堡大学讲授《圣经》,1515年,升任副主教。
马丁·路德生活时期的德国,尚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由分散的、几百个大大小小诸侯组成的领地。其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其他欧洲国家,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诸侯割据。在十六世纪初,德国境内有七大选帝侯,十几个大诸侯,200多个小诸侯,还有数以千计的独立帝国骑士。这些分散的诸侯各自为政,各行其事,以致关卡林立,币制混乱,无法形成统一的市场,更不能为贸易活动提供便利和保护,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在德国外部,其形势也不容乐观。
由于当时的罗马教廷已经被法国人所控制,其他欧洲国家在成为民族国家之后,也渐渐摆脱罗马教廷,所以从财政方面来讲,罗马教廷的收入明显减少,但教廷和教皇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开支依然庞大。于是,一个分散而又软弱的德国,就成为罗马教廷宰割的主要对象。据统计,在马丁·路德生活的十六世纪初,每年从德国流入罗马教廷的财产达三十万金币,而与此同时德国的帝国税收才仅仅1.4万金币。德国成了“罗马教皇的奶牛”。
这种经济上的格局,造成德国民众,包括贵族和诸侯对罗马教廷的不满与仇恨。
那么,在这个时代,基督教会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中世纪的欧洲的基督教,离罗马皇帝在公元313年颁布“宽容赦令”和“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合法并逐步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已经有一千多年,基督教从受打击,受迫害的弱小宗教团体,逐步发展到走上圣坛精神领袖,特别是在强大统一的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基督教更是成为高高凌驾于欧洲各国世俗皇权之上的统治者。
由于宗教的专制,在当时,任何一个人,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其灵魂最终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决定权掌握在教会手中,相当于教会掌握着每一个人灵魂救赎的钥匙,这就使教会不仅控制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就连世俗王权,也必须仰赖其神权的鼻息。
从理论上讲,在基督教中供职的所有神职人员,即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就必须有严格而崇高的操守和品行,就是教士必须遵守的三大准则:贫穷、贞洁、服从。 但是,任何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高高在上的罗马教廷,打着上帝的旗号,用上帝来制约别人,而从不制约自己。长期控制整个社会生活而自己不受任何力量的控制,已经导致其严重腐败。
罗马教廷的腐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出卖圣位
出卖教廷圣位,在当时已经相当普通,从主教、地区大主教,到神父等等,都可以出卖。许多人拿钱买到较高圣位以后,再将其所辖的低级圣位也拿来卖掉,以捞回自己买圣位的钱财。1514年,罗马教皇将美因兹地区大主教的职位卖给勃兰登堡的阿尔贝特,而阿尔贝特为了筹到这笔巨款,在教会的同意下,则以修建圣彼得大教堂的名义在辖区向平信徒发行赎罪券。
除了出卖神职,教廷还通过出售圣像,圣徒遗物来搜刮民财,什么耶稣生前睡过的稻草,什么古代圣徒用过的驴缰绳之类,千奇百怪,无所不有。
二是蓄妾
按照罗马教廷的规定,神职人员必须贞洁,不容许结婚。在中世纪奢靡的教廷,神职人员表面不结婚,背地里却蓄妾,包养情妇,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薄伽丘的《十日谈》,就揭露了神职人员道德虚伪的状况。
特别是在十三、十四世纪,由于百年英法战争和欧洲“黑死病”的流行,大量的男性公民死去,许多女性无以为生,只好进修道院,修道院也变成藏污纳垢之所,非常淫乱。当时有个形象的说法:在教堂的院子任何地方挖下去,都是婴儿的尸骨。
据说马丁·路德到罗马城去给教皇汇报工作,看到罗马城妓女多如牛毛,深深感到失望和愤怒。
三是出售赎罪券敛财,亵渎信仰
罗马教廷要维持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就必须有大量的钱财。于是将出售赎罪券作为主要的敛财手段。
所谓的赎罪券,就类似于发国库券,国库券是政府向公民借钱,将来还要还本付息。但赎罪券完全是利用信仰向平信徒的一种欺骗和无偿索取。
按基督教理论,所有的人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按理,信徒是要通过善行积累,使上帝赦免罪行,使灵魂升入天堂。 但是当时罗马教廷宣传,只要花钱到教堂去买一种券,教会就会使你赎罪,买的越多,赎的罪就越多。
1517年,一位多明我会修士台彻尔,在大肆宣传赎罪券时说:“赎罪券乃是上帝高尚的礼物。买了赎罪券的人,不但他以往的罪可以得到赦免,将来的罪也可以赦免。”“而且为已死的人买赎罪券,也能让他们立即脱离罪罚。”他说:“你们要相信,上帝已将赦罪的主权交给了教皇。”“现在哪怕你们只剩下一件外套,也要脱掉卖了,火速来买赎罪券。”他还形象地宣传道:“当买赎罪券的金币落入钱箱发出叮当一响时,你亲人的灵魂马上从地狱上升天堂”。而罗马教廷的各级神职人员们,通过赎罪券聚敛大量财富以后,纷纷到意大利去购买土地、盖庄园,过着世俗社会的奢靡生活。到了中世纪后期,教会和修道院已经控制了欧洲三分之二的土地。
可以看出,中世纪的罗马基督教,已经存在深刻的危机,这种危机,主要就是基督教会已经堕落为一个利益集团,他们满嘴仁义道德,满肚男盗女娼。基督教在理论和实践,口号和现实之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基督教的唯灵主义理想和神职人员的卑劣行为形成强烈的反差。虽然他们还在唱着拯救灵魂的高调,但他们的专制、残暴、贪婪、腐败和虚伪,已经和他们自己宣传的高调背道而驰,日益失去民心。
教会的虚伪和堕落引起了欧洲人的愤慨,马丁·路德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站出来了!
1517年11月1日,马丁·路德在维滕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题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相当于张贴了一张大字报。
本来,这九十五条论纲只是路德和推销赎罪券的台彻尔之间的一种学术辩论,没想到,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就此掀开了序幕。
《九十五条论纲》的核心,是反对教会用赎罪券的形式聚敛钱财。路德认为,这种方式已经完全违背了上帝的意志。因此,他把矛头直指赎罪券,将上帝惩罚、悔改、赦免作为辩论的重点。
马丁·路德认为,救赎是通过信仰而受上帝恩赐的免费礼物。每一个真正悔改的基督教,即使没有赎罪券,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并说: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不相符的道理。
路德认识到,赎罪券之所以能向平信徒销售,是因为罗马教廷宣称教皇有赦免信徒之权,所以马丁·路德尖锐指出:“赦免之权只在上帝,教皇无权赦免任何罪债。”“任何活着和死去的真正的基督教,即使没有赎罪券,也都能分享基督和教会的一切恩惠。因为这些恩惠源于上帝”。“靠赎罪券获救,乃是空虚的。”因为马丁·路德知道,只有剥夺教皇赦免权,人们才不会相信教皇而去购买所谓的赎罪券。
针对罗马教廷的宣扬所谓善功称义,马丁·路德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因信称义”的口号。罗马教廷将购买赎罪券,向教会捐助财产,参加十字军去攻打伊斯兰教徒统称为“善功”。有了这些善功,罪孽就可以赦免。马丁·路德认为,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灵魂得到拯救,根本不是靠什么善功,而是靠内心坚定的虔诚的信仰,得救的条件不在于行为效果,而在于内心动机。
马丁·路德进一步提出“唯独信仰!唯独圣经!唯独恩典!”的口号,他力图以真诚的信仰来取代虚伪的善功;以《圣经》的权威来取代教会的权威;以上帝的恩典来取代教皇的专制。他希望基督教回到奥古斯丁时代,那种纯粹信仰的时代。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的公开信》中说:“罗马天主教非常巧妙地在他们周围筑起了三道墙,这就是整个基督教可怕腐败的原因: 首先,受到世俗权力压力时,他们就发布赦令说,世俗权力对他们没有管辖权,相反是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其次,如果试图援引《圣经》来指责他们,他们就提出异议说,只有教皇才能解释《圣经》;第三,如果有人以召开公会议相威胁,他们就可以谎言回答说,只有教皇才能召开公会议。
这样,他们就狡猾地窃取了我们的三根权杖,可以不受惩罚,安居于这三道围墙筑起的金城汤池之中,为我们亲眼所见到的为非作歹。”
《九十五条论纲》象一把火,点燃了德国人民长期郁结在心中欲待表达的激情,这种激情既有对教廷剥削德国财产的仇恨,也有多罗马教皇那种虚伪道德和纸醉金迷奢侈生活的厌恶。迅速形成燎燃之势,不可阻挡。两周之内,便传遍德国,一月之内,就传遍欧洲,并迅速被译成各种文字。
理所当然,这样一纸檄文,也遭到了罗马教廷顽固势力的攻击,他们向罗马教廷控告马丁·路德蔑视教皇的权威,引起教皇的震怒。
教皇于1518年十月召马丁·路德去罗马受审,在德国萨克逊选帝侯的支持下,马丁·路德拒绝了。后来罗马教廷改为要马丁·路德去奥格斯堡,向卡叶坦主教承认错误,马丁·路德在帝国卫队的护送下,去了奥格斯堡,但拒绝认罪,留下了一封向教皇的申诉信后,返回了维滕堡。
罗马教皇无计可施,只好请罗马皇帝出面干涉。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是一位坚定的天主教徒,他旗帜鲜明地站在天主教皇一边,于是他向马丁·路德发出邀请,邀他到沃尔姆斯帝国会议为神学观点作证。
这其实是一个阴谋,因为有前车之鉴,公元1414年,宗教改革的先驱,捷克布拉格大学校长胡斯,就是被诱骗到帝国会议上作证,而被罗马教廷以异端的罪名活活烧死的。
但凛然正气的路德,毫不畏惧,他觉得自己是“代表上帝前往”,毅然踏上了去沃尔姆斯的道路。没想到,大批马丁·路德的支持者自愿随他前往,路上竟然汇流为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沃尔姆斯当地的人民也像欢迎英雄般地欢迎马丁·路德,他们高呼口号,支持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马丁·路德的禀然正气和民众的热烈支持,迫使皇帝不敢对他轻举妄动。
离开沃尔姆斯以后,查理五世在全德意志境内通缉马丁·路德,萨克森选帝侯把他藏匿在瓦特堡,马丁·路德的后半生就在帝国的通缉下过着隐居的生活。
这个时期,马丁·路德的重大贡献,就是将《圣经》译成德文,让德国人可以直接阅读德文版的《圣经》,直接与上帝交流,他把德语从蛮族语言变成了高雅的语言,为德意志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德国、对欧洲乃至对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罗马天主教的专制和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自由化。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打破了罗马教廷的谎言,恢复了信徒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开创了一种德意志式的宗教理念,即将称义从虚伪的善功中解脱出来,转为一种内心的精神信仰。
随着改革的深入,马丁·路德和德国贵族进一步提出,要摆脱罗马教廷的掠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本民族的、独立的国家教会,并且用本民族语言举行祈祷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抗争,终于在1555年,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合约》,这个和约,承认了路德派的合法地位,并且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所谓“教随国定”,就是承认诸侯有决定其臣民宗教信仰的权力。这就使得宗教信仰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宗教信仰成为激励民族国家和君权专制发展的动力,成为民族国家发展的精神凝聚力,这点,对欧洲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推动了欧洲其它国家的宗教改革,受路德影响,加尔文在日内瓦推行宗教改革,创立加尔文宗。
加尔文宗除了坚持路德的“因信称义”以外,形成了“预定论”为中心的神学体系。加尔文认为,上帝为了彰显自己的荣耀,对世上的每个人都做了永恒的判决,这个判决就是“预定”,根据预定,有人得救,成为上帝的“选民”;有人受罚,成为“弃民”。虽然谁能成为上帝的选民是个奥秘,但人们可以凭借自己对基督的信心和按《圣经》的准则行事来获得上帝救赎的确证。
加尔文认为,无论你是做官,还是经商,还是担任神职,都是受命于上帝。创造财富不是罪恶,相反,只要在品质上不违反《圣经》,在财富使用上不挥霍浪费,赚钱发财也是替天行道,是上帝恩典的标志。
加尔文宗的理论,以勤劳、俭朴、积极向上为荣耀,以奢侈、浪费、不劳而获为耻辱,为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神学依据,培养了一大批冒险进取、克勤克俭,对社会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信徒,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代表。
后世的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划时代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正是描写了的加尔文宗的新教教徒。他认为,这些信念构成了整个资本主义的精神气质。
第三,推动了罗马教廷革除腐败的进程。
宗教改革的风暴,路德宗、加尔文宗、安地甘宗的建立,对罗马教廷形成巨大冲击。罗马教廷许多有识之士看到,如果不改变自身的虚伪和腐败,罗马教廷就会有灭顶之灾的危险。于是,从教会内部开始整顿纪律,严格道德规范的活动。特别是在公元1527年,查理五世劫掠了罗马城,许多人将此次劫掠看成是上帝对罗马教廷道德腐败、缺乏信仰的一次惩罚,于是加快了内部整顿的步伐。
这次整顿直接导致了宗教团体耶稣会的成立。耶稣会仿效军队编制,实行严格的纪律。最高领导对全体会士有绝对统治权,称为“黑衣教皇”。耶稣会的宗旨,是振兴罗马教会,重树教皇权威。会士入会要发誓做到“三绝”,即绝意,绝色,绝财,以重新恢复天主教徒的清贫、贞洁、服从的品质。
更为重要的是,耶稣会会士开始广泛的深入民间,向普罗大众传布信仰,普及宗教伦理知识,以同新教形成竞争之势。到十七世纪,耶稣会创办了大量的大学、学院,免费接收大量青年入学,向他们传播古典文学、拉丁文、希腊文、伦理学、哲学知识,发展出一整套统一的教育体制,甚至控制了许多国家的中等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思想保守、信仰坚定、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为其宗教传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2:21:00 发表 |
盛世的权柄直接来自天主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2:03:56 发表 |
耶稣把圣事的权利以及管理教会的权利交给了伯多禄.以及他的继任者,也就是教宗,不是中国共产党,更不是爱国会,当然也不是这傻逼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2:02:39 发表 |
我一个人 当然改变不了,但是 有你这样的败类在?那就更改变不了了,怪不得说,地狱的地板是用神父的头做的,就是因为有你们这群人,使天主教脱离正统天主教,走向罪恶,走向不归路,像你这种人就应该驼上磨石,沉到大海里去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1:58:32 发表 |
圣事的权力是来自天主,不是来自哪个人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1:44:25 发表 |
你眼不瞎你该变下中国的局面,傻逼评个论都不敢报个名还见证那。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1:19:47 发表 |
真正的棋子是这些无知的教友,被西方这个媒体利用了,这就是他们想看到的。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1:17:34 发表 |
基督教为什么发展这么快,他们不能升天堂吗。马丁路德为什么从天主教分离出来,谁能判断他现在在哪里。基督教还是发展那么好。反省吧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1:15:03 发表 |
天堂是每个好人的天堂,世界有很多宗教,也有很多好人,天堂照样为他们打开。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1:12:15 发表 |
难道教宗不是为了争夺权利吗?梵蒂冈是个国家,是有主权的。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1:11:21 发表 |
没有了爱国会,没有了非法祝圣,不破坏圣统治,就没有谩骂,因为这些才是谩骂值根本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1:10:15 发表 |
你眼瞎了?还慧眼 鄙视 什么都不懂,一群反贼,他受绝罚,就没有了神职权利?难道就是因为你们这帮乌合之众拥护他? 他就有主教权利了?要是全国人民拥护他? 那他是不是就是中国教宗了?他连成圣事的权利都没有,怎么能圣神父?如同一个教外人或者什么人,对你比划一下 你就成神父了? 就有神职了?我相信你们这些祝圣的神父 比谁都清楚接受祝圣的下场,可你们还是接受祝圣,不得不说你们的野心,然后还用中国共产党的打压做幌子,必须按照他们的做,来达到你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你们不就是想让中国的天主教脱离教廷自立门户吗?我在重申一遍,他(岳)不是主教,当然 马英林也不是主教,李山虽然被教廷承认,但是也在绝罚期,因此也没有主教的权利,他们都没有神职,.中国就是因为有了你们这帮人,所以爱国会才会如此猖狂....一群败类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1:09:07 发表 |
中古时期:教皇与教会的兴衰
前言
正如前一课提及,在中古时代,东方的教会日渐萎缩,而西方的教会却因宣教的成功,日益壮大,以致造成罗马大主教的地位日见提高,最后更被视为整个大公教会最高的属灵领袖。奇怪的是,罗马主教,亦即被称为教皇(或教宗)的,最初之所以被尊崇,是因为教皇贵格利第一世(Gregory the Great, 540-604 A.D.)以"仆人之奴仆"自居,并且谦卑地实践牧养信徒的职分。贵格利于主后五百九十年任教皇,当时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以"大公主教"自居,以自己为整个大公教会的最高领袖。贵格利不单没有以同样的尊称与他抗衡,反强调作主教的其实是作众人的仆人,作大主教的便是"仆人的奴仆"。这样一来,罗马大主教的谦卑与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自高,便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引致信徒及圣职人员普遍对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反感,更拒绝承认他为最高领袖;反过来,他们却因此更加尊敬贵格利,视他为最高领袖,再加上贵格利任内的成就非常可观,罗马大主教的声望日益高涨。
教皇皇权的兴盛
主后六百五十年左右,回教已差不多占据所有对方教会重要的基地,东方的信徒很多都改奉回教,东方教会的声望便一落千丈。主后七百年左右,回教向西推进,企图进入欧洲,夺取西方教会的基地,幸好归化基督教的法兰克部族大败回教徒,西方教会得以免受蹂躏,更能继续发展。
法兰克族对教皇特别支持,为教皇平定在意大利东北部的蛮夷,教皇因此对法兰克族的领袖也另眼相看,于是法兰克王与教皇便结合,成为塑造将来欧洲历史一强大的力量。渐渐法兰克族的势力强大,于主后八OO年,法兰克王查理曼为教皇清除蛮夷后,进入罗马城,教皇将皇冠放在他头上,称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这加冕仪式有很重要的意义,象征着教会与国家的结合,法兰克王以军事力量为教皇清除骚扰意大利境的蛮夷,教皇请求他的帮助无疑是承认他在军事政治上的地位,然而,法兰克王要统一领导西罗马帝国,却要教皇撑腰,他受教皇加冕,即表示他在地上的权力是必须由教皇肯定确立。自此以后,教皇在政治上的参与便越来越大。同时查理曼大帝在受冕后,即承认教皇在教廷附近一带的地方,有政治统治权;亦是说,教皇除了在整个神圣罗马帝国是属灵领袖外,还在罗马部分的地方,有统治权,承认教皇有地上的统治权,即承认他可以参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日后,查理曼大帝死后,他的儿子你争我夺,在分裂的状态中时常要教皇调停,教皇便更深的介入政治斗争,而他们的权力便渐渐大起来。教皇在与帝皇或贵族斡旋,还有一厉害的武器对付他们,叫他们不能不驯服。那武器便是圣礼禁令。就是说,某皇帝或皇孙公子得罪教皇而不肯驯服时,教皇可向他治理的境界颁布圣礼禁令,除了葬礼外,一切其他圣礼如婚礼、圣餐、受洗等都得停止。这一招是皇孙公子最惧怕的,因为百姓不能忍受这禁令,圣礼是他们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受禁一久,他们便很容易造反。就是连最强横的亨利第四,曾企图以大军围困教皇使他就范,但圣礼禁令一出,他也惧怕,结果要跪在雪地中三天,求教皇宽恕。可见教皇的威力。
教皇皇权的衰落
权力好像新酒一样,使人易醉。有权力便免不了有权力斗争。意大利的贵族一直以来对选立教皇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尽力将自己的心腹放在教皇皇位上。在九世纪至十世纪一、二百年间,教皇的选立往往受几个大家族操纵。在主后九百零四年至九百六十三年间,一个家族得势,教皇的实权便落在这家族最有影响力的三母女手中。他们母女三人用美色及各样的手段,控制教皇,教皇的皇位便往往由她们的情夫、儿子及孙子占据。这时期的教皇的统治被称为"淫妇专政"。主后九百五十五年,她们一位孙儿未满十八岁便登上教皇皇位,号称约翰十二世。这人罪恶滔天,四处抢掠、奸杀,结果日耳曼族的奥图一世(Otto Ⅰ),看不过他的恶行,用武力干预,在主后九百六十三年召开会议,将这教皇罢免。但主后九百六十三年后,情况并没有改善,改变的只是由第二个家族操纵教皇,这个家族所选立的教皇,并不见得比以前的出色,更可怕的是,在主后一O一二年后,教皇的皇位竟为这家族世袭。主后一O三三年,这家族的一名公子登位,号称本立德第九世(Benedict Ⅸ),这位教皇的败坏比起约翰十二,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止奸淫掳掠,更洗劫那些到罗马朝圣的信徒。在罗马城的人忍无可忍,便将他赶出另选教皇西维斯特三世,本立德却竟然将教皇的皇位以高价出售与一位名叫贾德恩的人,此人买得皇位后自称贵格利第六,而不久本立德又反悔,仍自称教皇,这样一来,教会便有三位教皇了。事情到此地步,神圣罗马帝国不得不召开会议,教皇的声望一落千丈,教会也同时感到非常彷徨疑惑,不少人心中在问,为什么他们的属灵领袖会堕落到这地步了。
改革教会的呼声开始出现,但改革的步伐却非常缓慢,并且受到很多的阻力。第一步的改革由一位名叫希特布兰(Hildebrand)的年轻修士推动,他本是法国一位修士,当教皇里奥第九到法国时,与他相遇,便请他往教廷协助他。虽然只是副执事的地位,由于教皇的信任,他推动了不少改革。随后几位教皇都任用他,他便运用他的影响力清理教会中淫乱舞弊的现象。最后,他更大胆提议教皇由红衣主教团选出,如此,便可以把教皇的皇权从政治势力的操纵中解放出来。他的提议终于被接纳,而他自己也于一O七三年登上教皇的皇位,号称贵格利七世(Greogory Ⅶ, 1015-1085 A.D.)。他在位时,确立属灵的权柄高于政治的权柄,并下令禁止贵族私自封立主教及指派教会职位,要求圣品人员严守独身的誓言;当时已经娶妻的神父激烈的反对,但教皇在群众的支持下,将这些人严厉惩治。
经贵格利七世的改革,教会的声望才日渐回升。而信徒对圣品人员及教皇的尊敬也开始恢复。然而,教皇皇权与政治势力的斗争就是在贵格利七世在生时也非常严重,上面提过的亨利第四,是与贵格利七世争领导地位而致动武。虽然在圣礼禁令的威胁下,亨利第四暂时屈服,但真正的斗争却在暗地里进行。这斗争一直持续,到主后一二九四年。教皇波尼法修八世(Boniface Ⅷ, 1234-1303 A.D.)与英王爱德华(King Edward)及法王腓力(King Philip the Fair)因税收的问题斗争更形具体和尖锐;英王和法王因备战而需要庞大军费,于是向教会征税,教皇便颁下命令,禁止任何政府向教会征税,否则逐出教会。教皇更进一步调停英国与法国之间的纠纷,及至法王拒绝他的调停,他又发出通告,宣称教皇不单有权统理属灵的事,同时亦有权统理地上的事,因此任何人都得服从教皇。法王立刻将教皇俘掳,把他囚禁,他不久死于狱中。法王乘此机会,将他的心腹推为教皇,号称革利免五世。革利免五世得法王撑腰,拒绝到罗马上任,而把教皇的皇位迁移到法国的亚威农(Avignon)。至此以后七十年,教皇的皇位便在亚威农,这时期于是被称为教皇巴比伦被掳时期(乃因这时期的教皇在法王控制之下,持续七十年之久),教皇皇权亦因此大失威望,一蹶不振,而西方教会也因缺乏属灵领导而更加腐败了。
中古教会的衰落
提起中古教会便离不了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的确是中古教会历史很重要的一节。十字军东征的情节我们不详细叙述,只是略提,东征一共有七次多,主后一O九五年开始至一二五O年左右。东征的起源是回教徒残杀到巴勒斯坦朝圣的基督徒,引起当时的教皇及贵族企图从回教徒手中收复基督徒往日所失去的领土。但由于东征的军旅多是乌合之众,再加上他们彼此嫉妒争功,结果东征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教会及整个欧洲的资源消耗净尽便不在话下,人命的损失更是可怕,例如在东征一开始,几万人便在保加利亚给土耳其歼灭;随后二十万之众的军队也在匈牙利被歼灭。主后一O九九年,东征的军队的确攻占了耶路撒冷及安提阿,但不久又落在回教徒的手中。最使人心酸的却是一队由数千儿童组成的十字军,他们企图从法国马赛的海岸出发东征,一些商人假意给他们提供船只,结果却将他们卖给回教徒作奴隶。
十字军东征对整个欧洲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在二百年间,整个社会的结构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原因其实很简单;当贵族和武士一批接一批去东征,军费固然很庞大,支持或发起东征的贵族自然要将不少田产卖出,地主阶层便渐渐兴起。那些东征的贵族及武士很多根本永远回不来了,于是他们原本统治的农庄便荒废或落在其他人手中。再者,多次的东征将不少欧洲的精壮份子从农业生产中抽掉,很多的农地便无人耕种,欧洲的经济架构被迫转变。最重要的还是东征其实打通了欧洲与地中海一带的贸易,意大利、西班牙的港口便突然发达起来;为了应付贸易,手工业也开始发达,城市的人口暴涨,而在农村留下来耕作的人口越来越少。在这情况下,贵族的收益便大不如前,而同时,商人却暴富起来,在这对比下,贵族的地位便渐渐给新兴的商人及地主取代了。贵族的衰落,武士的消失,城市的兴起及商人的暴富,使以往的封建制度全面崩溃。这时候的人不再像以往一样属于一个相当封闭的社会体,他们可以从一个城市流动到另一城市,可以不属那处地方,也不会像以往一样,思想行为却受所属之地控制。这样一来,自由思想便开始出现,对教会或封建社会的传统开始发出疑问和挑战。
不过,十字军东征最大的影响是对于欧洲人在精神上的冲击。东征带来文化的接触;以往西方教会对于东方教会及初期教会的传统都非常陌生,但在东征时,初期教父很多的文献开始流入欧洲,东方教会的属灵模式也开始受注意。突然间,信徒开始体会,西方教会的传统不是唯一更不是绝对正确的传统,于是对西方教会的信仰表达,敬拜及属灵模式开始作出批判。同时,以往一度失散的希腊文学及哲学的文献,此时再被发现,流入欧洲,对于西方的教会造成很大冲击。西方教会再不能闭关自守、唯我独尊,而要设法消化这些新涌入的思想,将它融合于基督教的大体系中。于是教会的思想需要变化。
思想的冲击本来是好的,只要教会采取适当的态度。但不幸的是,教会却因为另一些原因,使自己更封闭;以致不能作出适当的应变。事情是这样的,很多东征回来的人都心灰意冷,对教会失去了信心,更怀疑自己的信仰,在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带了诺斯底派的信仰回来,对于肉体特别厌恶,他们组织起来,称自己为"清洁派",主张以苦行清除罪孽。教会起初想尽办法要将这派的人引领回教会的正统信仰,但始终没有成功,这派的人数日渐增多。其他的异端也同时多起来;有鉴于此,教会组织异端裁判所,四处搜捕异端的可疑者。异端裁判所的权力越大,他们对信徒造成的伤害也越大,不少无辜的信徒被酷刑、火烧,很多惨无人道及黑暗的事都与异端裁判所有关。不止这样,教会的信仰也因此越来越狭窄,更难在思想冲激下,对自己的情况作出反省和 批判,这实在是最可惜的,因为缺乏反省和自我批判,教会便越来越僵化,更不能将本身的错误、偏见、执迷及败坏纠正过来。一个强烈的对比开始形成:在社会结构的改变中,自由思想渐渐蓬勃,但教会的思想却因为过分的自我防卫而越来越狭窄、封闭,这样便使更多的人对教会失去信心。
当时很多人对教会失去信心,其实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原因,教会本身的腐败是主因。为了东征,教会不负责任地以属灵的口号,鼓励人去参加十字军,并且应许参军的人有天上的赏赐,这样一来,教会滥用了她属灵的应许,以后使自己的信用大有问题。再者,为了支付东征的庞大的费用支出,教会的资源耗用了不少,教会的经济也因此陷入拮据的状态。如何补充资源?教会开始售卖圣职,而买得圣职的人也尽量利用圣职发财,于是贪污舞弊丛生,更有利用信徒的迷信诈骗钱财的。教皇不单如此,更于主后一三OO年利用赎罪开创谋利的途径。教皇本里非第八宣布主后一三OO年为禧年,大凡到罗马朝圣的人便可将一切受洗以后所犯的罪一笔勾销。此宣告一出,立刻有二十万人涌到罗马,而大量的金钱也同时涌入教皇的仓禀。自此以后,继任本里非的教皇便宣布每五十年为一禧年,随后更减为每二十五年。更厉害的是,他们宣告凡未能亲身到罗马朝圣的,可用金钱代替。赎罪券的观念便是这样形成的。意思是说,信徒可用金钱,向教会申请免去因犯罪所应受的纪律处分,由教会发和赎罪证明。原来教会一直以来纪律甚严,信徒犯罪不单要向神认罪悔改,为了表示真心悔过,更得在教会的指导下进行悔罪操练,接受教会为他所定的补赎办法。赎罪券原本的意思是免去悔罪操练中种种严厉的纪律,并不是赎罪券本身可以赦罪。但很多愚昧的信徒便误以为赎罪券真有赦罪的功效,赎罪券一出,人对神审判的畏惧便大大减低。一些本来道德生活败坏的人便可以安枕无忧地去放纵了。
不单如此,赎罪券也成为一种商品,主教们更争相标购发行赎罪券的权利,谁向教皇出价越高,谁便可在那教区发行。为了投标,不少大主教及主教便向银行贷款,而日后为了偿还债款,便更大力鼓吹信徒购买赎罪券,整个教会的属灵生命,真是落到很可怜的光景。
在这种灵性、道德衰落的情况下,不少忠心的仆人屡次企图改革教会,但他们每一次的尝试都没有成功,有些更招致杀身之祸。然而感谢神,祂在主后一五一七年兴起马丁路德,针对罗马天主教败坏的核心一矢中的,因而牵动起改革的巨潮,那是历史上有名的改教运动了。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0:59:58 发表 |
难道中国教会要永远这样谩骂、攻击下去吗?教会的目的是什么?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0:48:18 发表 |
难道中国教会要永远这样谩骂、攻击下去吗?合法不合法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吗?? 中国教会表面上有人喊着忠于教宗,实际上把这个当幌子用,教宗也是他们手中的一枚棋子,用来权力斗争,用来内斗。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蒙蔽啊!!! |
|
|
本站网友 匿名 |
2015-08-10 10:40:21 发表 |
难道中国教会要永远这样谩骂、攻击下去吗? |
|
|
|
自然人的名称和法人名称是两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