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6号

福音形成史


 

 

房志荣

导论:为何要讲福音形成史?

因为福音书的写成和今日写书的方式很不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钻研,今日已相当普遍地知道福音的成书有很多出人意料之外的地方,不可不知。此外福音的写成,在最后的编写阶段显然受到某些神学思想的影响和指挥,使得福音的形成及福音神学结了不解之缘。在这一篇演讲里先谈谈福音日的形成,下一篇演讲将特别讨论福音神学。因为玛窦(玛太)福音神学要由周联华牧师主讲,而若望福音的种种问题将由王敬弘神父介绍,我在这里只略讲马尔谷福音和路加两部著作的形成(本次演讲)及神学(下次演讲)

一、从古代传统到一九六四年的教廷训示

福音书既是基督信仰的基础,因此自古以来便受到基督徒的最高重视,大家对这些书的来源自不得不有所揣测。最老的传统来自公元第二世纪初叶:巴比亚斯(卒于公元一二O~一三O) 称马尔谷为宗徒之长「伯多禄的译员」,从此以后古老的传统就以马尔谷为第二部福音的作者。关于玛窦福音古传统也由巴比亚斯开始,而经奥力振(公元二OO年左右)传开,这传统认为第一部福音是由玛实宗徒用阿拉美文写成。关于其余两部福音、路加和若望的古老传统也追溯到公元第二世纪末叶。当

—181—

时里昂主教圣依肋内首先肯定路加福音的作者就是保禄书信中所提及的那位医师和旅伴:路加。同一依肋内也最早说出第四部福音写于厄弗所,作者是宗徒若望,就是会在晚餐中卧于主怀的那一位。由以上的这些一古老传统形成了一个普遍的意见,而将四部福音的写成看的非常简单:四福音中两部由耶稣的宗徒亲自执笔,另外两部则根据伯多禄和保禄的宣讲,而由二者的亲信弟子写成三种意见或看法经过了一千六百多年之久,没有发生过多大变化。

但一九六四年教廷圣经学委员会所颁布的训示:「论福论福音历史性的真理」(注一),却打破了这一传统见解,明言福音的写成并非一二人的事,亦非一二年的时间,而必须经过三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耶稣召徒宣讲的阶段,耶稣宣讲是采用当时所流行的推理和陈述方式(该文件七号);其次是使徒宣讲作证的阶段(八号)。他们宣讲时,用各种适合他们目的和听众思想形态的方法,也就是说,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宣扬基督,我们必须将这些形式加以分析和估价。例如福音中有要理,叙述,作证,圣咏,光荣颂,祈祷词,比喻,族谱,奇迹故事,及其他当时人所惯用的文学类型;最后才是在初期教会内福音编辑成书的阶段(九号),这一阶段里更有许多值得注意的事:从口传到成书,四部福音的每一部所用的方法都适合于自己所特定的目标而予以选择,综合,解释。因此须注意圣史们安排耶稣言行的次序,及目前在福音书中的上下文,才能发现他们所说的是什么。以上简述的福音成书的三个阶段,实际上就是三个对福音的看法:古老传统及般见解只注意到第一阶段;本世纪的福音研究却见到第二阶段(类型批判所获的成果),及第三阶段(编辑批判所获的成果),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一研究的步骤。

—182—

二、近代福音研究所经过的步骤(注二)

福音研究是圣经研究的一部分,而以批判态度——即以不盲目的相信传统的态度——来研究圣经,要以十七世纪的西蒙(R. Simon)为第一人,他写了新旧约批判诸书,而开创了源流批判的风气。过了两个世纪,即在十九世纪末叶,龚格(H. Gunkel)发明了类型批判的方法,以补源流批判之不足,不过龚氏的研究限于旧约。到了本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底柏流(M. Dibelius)和步特曼(R. Bultmann)二人才把类型批判的方法用在福音分析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学者们对类型批判又感不满,而再用编辑批判的方法加以补充。用这一方法首先研究马尔谷的是马克森(W. Marxsen)首先研究玛窦的是波仁康(G. Bornkamm),首先研究路加的是孔哲曼(H. Conzelmann)。至于若望福音,则同时有多位学者加以研究。 因此本节分三段来介绍:1、由十七到十九世纪;2、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次世界大战;3、若望福音的研究。

1、十七世纪的源流批判到十九世纪末的类型批判:西蒙是圣经批判学的鼻祖,他所激起的批判鸿流为更正教学者所推动,蔚为十八、十九世纪的圣经研究热潮。经过天主教学者的去芜存菁,源流批判的假定为今日大部分学者所接受,用以解决了不少圣经中的问题。到了十九世纪末叶,才出现另一位圣经学界巨子:龚格。他的文学天才及毕生研究给本世纪的圣经学界开辟了一片新的研究天地。他所拟出的分门别类,及追究生活实况,和作者意向等方法,至今还是研读圣经的必经之道。他的方法普通以「类型批判」予以总括,而创始的代表性著作是「创世纪」及「圣咏引论及诠释」,包括了圣经中散文及诗歌两大类别。

183

2、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福音研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编辑批判:底柏流和步特曼由不同的途径将类型批判的方法由旧约研究应用到福音的分析上,将耶稣所说的和所做的分开检讨,在训诲及叙述两大类之下又分成很多细支,逐一研究。结论虽然有时走向极端:比如认为耶稣的训诲全为初期教会的创造。但分析的方法大致是可取的。分析的工夫固然重要,但分析出来的那些单位如何连缀起来成了目前的福音,还值得继续研讨,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风行的编辑批判。这一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圣史们并非将所搜集的资料拉杂写下来,而是受著一定思想的指挥,随著一个固定的次序。

3、最近关于若望福音的研究:若望福音的问题和对观福音不同,因此有它自己的研究路线。先有步特曼的若望福音诠释,以后有天主教,更正教,德国,法国,英国各地的学者起来响应。到了一九六七年,专门搜集由一九二○至一九六五年讨论若望福音的书籍和杂志已形成一本书 (注三)

三、今日如何讲福音的形成?举二例说明

在近代福音研究中马尔谷被认为最早的一部福音,对观福音的其他两部福音:玛窦和路加,都和马尔谷有关,因为是后者提供出一个叙述耶稣生活的构架(这在对观福音问题的一篇演讲中将讨论)。我们如今先看看马尔谷福音的形成,然后将路加的两部著作(路加福音与宗徒大事录)与之相比,便能见到他们之间的异同。至于玛窦和若望将有另两篇演讲予以介绍。

1、马尔谷福音的形成

「福音」的说法最初是指藉口头宣讲耶稣基督(如罗一1;迦一7),是马尔谷首先用来指称他的著

184

(谷一1),因此可说是马尔谷发明了「福音」这个文学类型。马尔谷著作的主要内容是叙述:十四——十五章叙述耶稣受苦受死,这是一篇最长的叙述整体。其他的叙述则包括奇迹史,共一五六节(而苦难史只有一一九节)。这两组叙述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不同。苦难史是历史的报告,有时间的顺序及内在的联系,所关注的是耶稣为我们做了什么。奇迹叙述不然,没有时间的顺序,没有内在的联系;所关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耶稣自己:衪是谁?衪所遇到的又是谁?这样,比方在有关治愈瘫子的一篇叙述中(二212),中心点不是耶稣的能力,而是它的赦罪权的问题。或更好说,马尔谷用易见的治病能力衬托出耶稣的赦罪权。这赦罪权虽不可见,但其实更伟大,更重要,因此也更为马尔谷所关注。与叙述一比,马尔谷福音中的耶稣言论就很少,只有四1-34的比喻,七1-23洁与不洁的训言,及十三章中的默示录体裁的言论。以上的工夫,把福音分成叙述与言论,在这两大类之下再继续分下去,一直要达到在马尔谷以前就有的关于耶稣的各种传统上,这就是所谓的类型批判。

进一步的工夫是编辑批判。这里先要探讨马尔谷用福音二字指谓他的作品有何用意。马尔谷说他写「福音」,而不是写「耶稣传」。福音也者,是指天主在耶稣基督身上,特别是藉耶稣的死亡和复活而实施的救恩。因此马尔谷的苦难史也有这一层意义:外表好像是一篇报告,其实内容及意向是宣讲这个救恩。福音的另一个意义是,马尔谷谈论耶稣,不把衪当作一位过去的人物,而以之为决定信徒们的现在及未来的「人子」。

编辑批判所要追究的另一点是,马尔谷按照什么次序安排他所接受的传统资料。这一次序不是任意选定的,而是有它宣讲的目的。马尔谷似乎有意将苦难的思想贯他的全部福音:在十四—十五章的苦难史以前,十一1-10所写的耶稣荣进耶路撒冷已是苦难史的开端。不止于此,更早,就是在

—185—

33-34耶稣已预言过自己的苦难,并且在九31及八31已预言过两次。至于在十一18所说的耶稣的敌人待机谋害他,这在很早就已交代过。在耶稣公开宣讲之初,敌人就商讨如何除灭他(参阅三6),可见耶稣在加利肋亚的初期活动已导向他的苦难和死亡。

最后编辑批判要问,马尔谷编写福音的神学重点何在?神学重点虽然不易分辨,但有一个极显明的例子,就是所谓的默西亚秘密:耶稣一生至死不为人所知晓,甚至连他的弟子也不了解他。关于这点,及马尔谷其他的基本神学思想,我要在下一篇演讲中较仔细地讨论。

2、路加两部著作的形成

路加并不把自己的任何一部著作称为福音,他写作的目的是要给许多已经知道的事情一个可靠的描写(路一4)。因此路加的第一部著作不是宣讲(kerygma),像马尔谷福音那样,而是某一种意义的历史。路加著作内有宣讲,但并非全部著作是宣讲。他把第一部著作——耶稣的言行,与第二部著作——宗徒大事录或初期教会史并列,就表示他把耶稣在世的言行举止看作历史事实。路加所写是「我们中间」(福音序言)所发生的事,有目共睹,家喻户晓,不必证明(不须诡辩,只要不歪曲事实、不误解事实即可。这样那藉宣讲而建立起来的信仰,便有可靠的历史事实予以保证。即便那些不信的人,也可把这些事实客观地审阅一番。

但路加所写的不是一般的历史,而是救援史:一种宣道和报导的混合物。路加所写的救援史分两个时期:耶稣在世上的生活,及耶稣复活后的教会时期,二者合为一个救援史,有前者必有后者,有后者仍有前者。这一点,路加和保禄的说法不同:保禄一提到耶稣的死和复活,即刻说到二者的救援

186

价值,不再提耶稣的在世生活。路加不然,他只说:耶稣虽死,但仍是基督,因为衪按照经上所载的死而复活了,前后是同一个生命。

路加安排他的历史资料有一个原则,可从他报导撒玛黎雅地方教会的建立上(宗八5-25)得以知道:在同一空间或地方先后发生的同样事件,不分开来叙述多次,而集中起来一次说完,以后不再提该地区。反过来,在同一时间,但在不同地点所发生的同样事件他不报导,而只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事件来写(无论更正教所译的「使徒行传」,或天主教所称的「宗徒大事录」,事实上只讲伯多录及保禄二人的事)。这样路加的报导是一个在空间及时间内不断前进,从不后退,连续的,直线的动作,用一句话说:路加的编辑工作是按「路」的概念进行。所谓路的概念是:在一个延续的行动中时间与空间的组合。

最后我们可以按照「路」的概念勾画出路加两部著作的轮廓:福音的地理路线在路廿三5说出:「他(耶稣)在犹太全境,从加里肋亚起,直到这里(耶京)施教,煽惑民众」。可见路加将耶稣的宣道生活限定在犹太境内,包括加里肋亚,但不包括撒玛黎雅。路的进程不指明个别的站,而只说出起点和终点,有时在叙述中重提要达到的终点,如九51。在此以前八1就说耶稣常在行路。

宗徒大事录的结构与福音相似:在耶稣升天及衪重临之间(11),须为耶稣作证:由耶路撒冷,经撒玛黎雅,直至地极(8)。这与路廿三5所说的相称:耶稣所达到的终点为教会的阶段是起点。地极如何能做行路的终点呢?有一原则说:一地区的中心点代表该地区,达到一地的中心就是达到该地地极。当时的人以罗马为世界中心(路二1),而宗徒大事录以保禄到达罗马为结束。宗廿八28已展望在普世宣教的远景。教会以全世界为终点,就像耶稣以耶路撒冷为终点(路九51)一样。

187

二部著作都以「路」的概念为编排的准则,前后分两阶段,各有自己的空间:前者是犹太全境,后者是全世界,二者皆以耶路撒冷为焦点。但这两段时间并不彼此混淆,而有一个等待的时期为之隔离(宗一3;四十六),在这一段时间内一切行动停止,门徒们应在耶京本著信仰等待第二时期的开始。

结论:马尔谷与路加的异同

在按照今天的分析,看过马尔各及路加著作的形成史以后,我们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异同:一为宣讲,以激发对基督的信仰为目的;一为救援史,要给对基督的信仰写出历史上的根据。马尔谷用耶稣苦难及死亡的线索贯穿了耶稣的公开生活,使在世宣讲的耶稣和死而复活的耶稣合为一个作为我们信仰对象的耶稣,路加则将耶稣在世的时期与耶稣复活及升天后的教会时期合为一个救援史。其他的异同在看过二者的神学思想以后将会自然地突出。

注:

注一:此一文件曾于「神学论集」第四号(一九七O年夏),一八六~一九四页以中译文发表。经译者王敬弘修改后,今有单行本问世(台南闻道出版社,民国六十二年二月初版)

注二:关于源流批判,可参阅笔者在闻道出版社发表的三本小书:「梅瑟五书批判小史」、「梅瑟五书的写成——兼论旧约其他诸书」、「梅瑟五书的作者与特征」。关于新约的类型批判见张春申著:「类型批判简介」(神学论集3#:一九七○年春,124)。关于旧约的类型批判见拙著:「类型批判在旧约研究上的运用」(神学论集15#:一九七三年春,115)。至于编辑批判及历史批判是本届神学研习会所特别注重的目标,木期中所载各篇每每提到这类问题。

注三:EMALATESTA:  St.  John’s  Gospel 1920-1965. A Cumulation and Classified Bibliography of books and Periodical Literature on the Fourth Gospel (Analects Bibl. 32) Rome 1967.

188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