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6号

对观福音问题


 

 

刘家正

四部福音的前三部若与第四部若望福音相比,无论就史料、结构、词汇、风格、神学外貌或给人的一般印象而一言都有显著的不同,相形之下前三部福音彼此间的关连就格外突显,而所谓对观福音(Synoptic)就是把玛窦、玛尔谷、路加这三部福音放置在一起(对照著)看的意思。这样的安排使人容易觉察一个事实:同样的记载有时出现在三部福音(三重传)或两部福音(双重传)中,此外每一部福音也各有自己独有的史料,许多具体的例子给人一种印象:这三部福音间彼此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不少相异的地方,并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此一现象大体而言是如此,从细节上说亦复如此,历历可数、页页可见,这一事实称为对观福音事实(Synoptic fact),至论这个事实从何而来,如何解释,乃是说们所要讨论的对观福音问题。我们在以下的篇幅中将首先介绍对观福音事实,其次介绍几种解释,尤其是二源论,并加以评价,最后提出结论,以此做为本篇文章的三个主要部分。

一、对观福音事实

对观福音的事实异常复杂,为了比较简明和有系统起见,我们将就内容(史料)、事件的安排(次序)、语言(以及文字)三方面提出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189

1、内

大致说来三部福音皆为耶稣言行的记录,论及他生命中的主要事件,虽然如此,彼此间的异同也还相当微妙,以下列出的一张表,将有助于我们的了解(注一)

 

三重传

350

350

350

双重传

235

 

235

 

3501/3

351/20

5481/2

 

1068

661

1149

三重传共有三五○节,其中主要是叙述性的史料,例如治好癞病人,治好瘫子,平息风浪……等。这些部分在内容上大致相同,但在结构和细节上则容有差异,现在就以治好癞病人这部分为例,将译文分段列出加以比较:

190

玛八    19/62

1耶稣从山上下来,有一大群人跟随他。

2看,有一个癞病人前来叩拜耶稣说:「主!你若愿意,就能洁净我。」

3耶稣就伸手抚摸他说:「我愿意,你洁净了吧!」他的癞病立刻就洁净了。

 

4耶稣对他说:「小心,不要对任何人说!但去叫司祭检验你,献上梅瑟所规定的礼物,给他们当做证据。」

 

谷一    38/98

 

40有一个癞病人来到耶稣跟前,跪下求他说:「你若愿意,就能洁净我。」

41耶稣动了怜悯的心,就伸手抚摸他,向他说:「我愿意,你洁净了吧!」42癞病立时脱离了他,他就洁净了。

43然后,耶稣严厉警告他,立即催他走,

44并向他说:「当心!什么也不可告诉人,但去叫司祭检验你,并为你的洁净奉献梅瑟所规定的,给他们当做证」。

45但那人一出去,便开始极力宣扬,把这件事传扬开了,以致耶稣不能再公然进城,只好留在外边荒野的地方,但他们却从各处到他跟前来

路五    46/100

12有一次,耶稣在一座城里。

看,有一个遍体长癞的人,见了耶稣,就俯首至地求他说:「主,你若愿意,就能洁净我。」

13耶稣便伸手抚摸他说:「我愿意,你洁净了吧!」癞病就立刻由他身上退去。

 

14耶稣切切嘱付他不要告诉别人,并说:「但要去叫司祭检验你,为你的洁净,献上梅瑟所规定的,给他们当做证据。」

15他的名声更传扬开了,遂有许多人齐集来听教,并为治好自己的病症。耶稣却退入荒野中去祈祷。

191

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一个三部福音共有的史料中,玛、路皆有一个与谷不相同的导言,谷叙述的中心部分(40b-44)43外几乎逐字逐句地分别与玛、路或与二者平行,玛缺少结尾的部分。此外,我们注意到在玛、路中癞病人称呼耶稣为主,谷却不以此称耶稣,又谷43「耶稣严厉警告他,立即催他走,……」(与「默西亚的秘密」有关)这两点都是谷很特殊的地方。按照学者的统计,在这项史料中玛共用了六十二字,其中十九字是这部福音独有的,谷则用了九十八字,独有的字共三十八个,路用字最多,共一百个,其中四十六个为他所独有。

192

有时同一个主题却用很不同的方式说出,这样的例子在本文组后可以见到(建在磐石上的房子的比喻)

玛、路双重传共有二二五节,这部分可以说是耶稣语录的集成,以言论及比喻的方式提出耶稣的训诲,其中包括七个比喻,就连三个叙述性的记载——旷野中的试探、百夫长求耶稣治好他的仆人、若翰进门徒问耶稣表明他的身分——也都以耶稣的言论为主。

谷是最短的一部福音(共六六一节),几乎全部史料重现于玛、路双传或玛、路单传中,据统计玛含有六百节谷的史料(约占谷全部史料的九成),路则含有谷全部史料的一半左右,如此各独有的史料只有三十五节,就是种子自长的比喻(四:26-29)和两个奇迹(七:31-37;八:22-26),有人认为玛、路所以没有收录这两个奇迹是因为他们对于其中所述耶稣治病的「效率」感到困惑,不像在别的时候,耶稣只用一句话,一个手势就大功告成。

玛、路单传在各自的福音中占有不少的篇幅,其中主要的是耶稣童年史和复活的叙述,玛所记耶稣童年史有很浓厚的古经背景,其中的族谱从亚巴郎一直数下来,十四代一组,共有三组;路的耶稣童年史则是朝向未来的投射,其中的族谱是从耶稣上溯,直到亚当,亚当是天主的儿子。至于复活的叙述,玛随加利肋亚的传统,路随耶路撒冷的传统,把耶稣的复活显现很严谨地限制在耶路撒冷地区。除此以外玛独有的史料尚包括八个比喻及若干「主之言」,其中有我们十分熟悉的十个童女,宝贝和珍珠以及麦中的莠子等比喻;路独有的比喻则有:慈善的撒玛黎雅人、半夜借饼的朋友、荡子回头、妇人失钱、法利塞人和税吏的祈祷等等。

—193—

2、事件的安排

三部福音记载耶稣的活动及其生活的进展,大致说来有一相同的结构,这个结构就是:

若翰洗者出现。

耶稣受洗,进入旷野。

加利肋亚的公开生活(大部分集中于加利肋亚及其邻近地区:十城区、斐理伯之地)

往耶路撒冷的旅程、预言苦难。

苦难、死亡、复活。

现在我们把三部福音的内容按主要的结构分配如下:

 

公开生活前

公开生活

旅途

苦难、复活

1~ 11

2~ 十八35

十九1~ 二十34

二十一~ 二十八

1~ 13

14~ 50

1~ 52

十一~ 十六

1~ 13

14~ 50

51~ 十八43

十九~ 二十四

194

事实上这个结构也就是初期教会宣讲——初传(kerygma)的纲要。玛、路将他们共有的史料分别插入这个纲要内,因而形成玛窦福音中的五大言论集,路则把大部史料安排在「旅途文件」(路九:51~十八:14)中,一般而言,他们在秩序上和谷保持平行时,彼此的秩序也相同,一旦其中之一的秩序离开谷时,彼此的秩序也就不同了。

此外三部福音中还有一个共同的现象,这就是个别事件的连续出现,例如:伯多禄在斐理伯的凯撒肋亚境内的宣信—承认耶稣为主、为默西亚,耶稣预告受难和复活,教训门徒应跟随他背十字架,显圣容,以上四个事件都以相同的次序连续在三部福音中出现(玛十六13~十七8;谷八27~8;路九18-36)。有时彼此的秩序略有不同,例如:平息风浪、治好革辣撒附魔人、治好患血漏妇人及复活雅依洛女儿等事件在谷、路中按相同的秩序连续出现(谷四35~20;路八22-56)玛却在乎息风浪、治好革辣撒附魔人(23-34)二事件之后插入治好癞子、玛窦被召、禁食问题等记述,然后才有治好思血漏的妇人及复活难依洛女儿的记载(18-26)。另一个例子是耶稣在旷野中所受的三个诱惑,玛的次序是将石头变成饼从圣殿屋顶跳下去朝拜魔鬼以得荣华富贵。路则把的秩序互换,很巧妙地把最后一个试探和耶路撒冷相连。(按:谷只记耶稣在旷野受诱,并没有记载三个诱惑。)

3.语言、词汇和使用的字句

三部福音在这方面往往有令人惊异的相同处,例如:

玛四18,谷一16允讲耶稣在加利肋亚海滨遇见伯多禄和安德肋弟兄两人的事,于相似之处同

195

有一个插句(解释):「他们原来是渔夫」。

对于若翰洗者的描述,三部福音一致引用依撒意亚:「在旷野里有呼号者的声音,你们当预备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径。」(玛三3;路三4;谷一3)并且此段经文(依四O3)与玛索辣经本及希腊文七十贤士译木的经句不同,不知原出于何处。

有时三部福音或至少其中两部在相同之处同时使用非常罕见的希腊式语法或比较不常见的希腊字。在耶稣的言论中往往也具有同样的希腊字句。

反之,三部福音在这方面也有不同之处——述说同一事情时往往采用很不同的字句,例如玛、路共有的天主经(玛六9b-13;路十一2b- 4),我们可注意到玛的天主经中有七个祈求,路的只有五个,又如讲论真福时,路是第二人称的口气,玛则是第三人称(参:路六20f;玛五3f)。此外玛使用天国,路加则用天主的国。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谷中有一些十分古老的阿拉美字,玛独有的史料中充满了犹太的风味,路独有的史料中则具有大同思想的色彩,并且也更富于人情味。

二、不同的解释

以上我们介绍了对观福音的事实,这个事实在教会漫长的历史中,连在初期教会也没有被忽略,只是在十八世纪以前除了西蒙(RSimon+1712)以外从未有过一位学者以之为真正的问题而加以讨论,在此以前人们普遍地认为四部福音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目击见证人,而努力于协调四部福音彼此间的差异,例如圣奥斯定的论四圣史的调和(De Consensu Evangelistarum)便是,直到启蒙运动的时期,学者在反超自然哲学潮流的冲击下才更注意到福音形成过程中人这方面的影响,于是开始构想

196

一连串的假设,以解释玛、谷、路三部福音彼此之间的关系,为了简明起见,我们把这些学说归纳在两个时期内加以介绍:

1)直观解答的时期(一七七八~一八五O

这一时期的解答,多数来自专家学者以外的人士,他们是少数颇具有天赋的人物,在批判学初兴的时代,基于并不十分充足的研究,在某种直观中做了相当了不起的推论,我们简略地提出四种比较重要的假设,并略加批评。

福音原稿的假设:

此一假设提出教会初期有过一本阿拉美文的福音原稿,三部福音的作者根据此原稿的希腊文译本而写作,是以彼此有相同之处,至于彼此间的差异是因为他们个别而独立地撰写。

批评:教会历史上并没有这种福音原稿的记录,并且如果三部福音如此写成,其间应有更大的统一性。

福音片段的假设:

三部福音有相同的地方,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的来源,这就是许多关于耶稣的片段记录,其中有故事、训言,以及受难事迹……等等,三部福音分别收录此等片段而成书,所以其间也有相异之处。

批评:这个假设无法解释三部福音在叙述的细节上具有相同的秩序。

197

口传的假设:

这个假设提出福音中的史料在成为文字之前先有口传的阶段,其内容由宗徒们所编,而经过初期教会的传道者各按环境的需要加以改编,在不周的团体中逐渐形成固定的格式上福音作者根据不同的格式写作,是以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

批评:今日的学者一致同意福音的史料首先是以口传的方式流传,口传在福音的形成过程中的确扮演重要的角色。不过单凭口传还不足以解答全部问题:第一、不当忽略路加所说的:许多作者对于史料的贡献(参路一1- 4)第二、三部福音的内容、字句和秩序在细节上的相同所要求文字上的关系,非口传所能完全解释。

彼此引用的假设:

三部福音所以有现存的关系是因为它们彼此引用之故,最常被提出来的秩序是:

玛→谷→路(谷引用玛,转而影响路)

玛→路→谷

批评:这种假设有两个困难,第一、如果谷会引用过玛或路,何以省略许多史料?况且其中不乏重要的史料?第二、何以谷的希腊文不如玛?

以上四种假设,实代表著这一时期的努力,虽然对于对观福音问题未能提出全盘的解释,然而都有相当的见地,颇有助于日后的发展。

198

2)以科学研究时期

这一时期的解释主要由专业的诠释学者所提出,他们是批判学的钜子,看出对于我们的问题除非从事仔细而严密的探讨,并做出种种统计来,将无以为功。由于二源论是晚近以来在基督教与天主教双方最流行的一种假设,并且在诠释学上也常被引用,因此在这一时期中我们将以二源论为中心,又因为问题相当复杂,因此我们略去它发展中的各种形态,而做一般性的介绍,然后稍做批评,最后提出二源论以后的发展方向。

二源论

这个假设的特点是以谷为最早的一部福音,它是玛、路两部福音叙述部分的基础,以此解释三重传,同时假定玛、路共有的二三五节非马尔谷史料来自另一源流,这源流是耶稣的短篇言论集——语录(logia)而以德文源流(Quelle)的第一个字母Q为名,以此解释玛、路双重传。此外玛、路各有其特殊的来源,以下便是一张二源论的代表图:

马尔谷福音是三部福音中最早的一部,有关的证据可以归纳如下:

199

——玛囊括了九成以上的马尔谷资料,两者在这些部分的语言十分相近,同样路则有五成以上的谷的资料。

——一般说来在三重传的史料中,谷所使用的字句皆在玛、路两部福音或至少其中的一部中可以找到。

——谷中事件纪录和分段的相对秩序,大致说来在玛、路中也可寻得,并且当其中之一离开谷的秩序时,另一个则与谷保持平行的秩序。

——谷中有些能引人反感或不快的片段在玛、路之中或加以缓和、或予以删除。至于谷中粗糙的文法与格调,以及保存的若干阿拉美文也证实这部福音的古老性。

——从马尔各及非马尔谷这两种史料在玛、路两部福音的分布情形来看,好像后两部福音的「作者」皆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把另一部分的史料编入眼前所有的马尔谷史料中。在这点上,玛的做法似乎是以谷的故事为基本构架,插入非马尔谷史料,其原则是相似的部分在一起。路则以简单的方式,将一堆马尔谷史料与另一堆非马尔谷史料交叉编排。(路的苦难史例外,这部分自成一个整体。)

至于Q言论集则奠基于以下的论证中:

为了解决玛、路双重传达室的问题,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玛、呼彼此引用,然而以下几点在批判学者的眼光下使人看出玛、路两部福音不可能直接引用:

第一、   同一主题往往用很不同的方式表达,例如山中圣训的结论——建在磐上的房子的比喻:

200

24 「所以凡听了我这些话而实行的,就好像一个聪明人,把他的房屋建在磐石上:

25雨淋、水冲、风吹、袭击那座房屋,它并不坍塌,因为基础建在磐石上。

2627凡听了我这些话而不实行的,就好像一个愚人,把他的房屋建在沙土上:

雨淋、水冲、风吹、袭击那座房屋,它就坍塌了,且坍塌得很惨。」

47「凡到我跟前,听了我的道理而实行的,我要给你们指出,他相似什么人:

48他相似一个建筑房屋的人,掘地深挖,把基础立在磐石上,洪水瀑发时,大水冲击那座房屋而不能动摇它,因为它建筑得好。

49但那听了而不实行的,相似在平地上不打基础,而建筑房屋的人,洪水一冲击,那房屋立刻倾倒,且破坏得很惨。」

第二、一连串天国的比喻中:玛有撒种的比喻(玛十三123;路八415)、莠子的比喻(玛十三2434)宝贝和珍珠的比喻(玛十三4446),路只有撒种的比喻而缺少后面两个比喻。

第三、有关耶稣的童年史及苦难、复活的记载,彼此不相同,这点已在本文前面介绍过。(关于耶稣的受审,玛窦记载是在晚上施行,路加则言在早晨。)

如此玛、路既不彼此引用,那么最合理的解释便是他们采用另一个共同的来源,问题是这个来源是书写文件或口传源流?这方面学者的意见是:这来源是书写的,因为:

201

第一、玛、路的语录有不少部分在细节上互相吻合,这个事实不能凭口传来解释。

第二、玛、路都有重覆史料(同一史料在一福音中出现两次),在同一福音中以稍为不同的形式出现.通常其中之一与谷的相当部分平行,另一形式的重覆史料则与另一部福音的相当部分平行,如松中约纳的征兆(玛十二38-39与路十一29;玛十六4与谷八12),此种情形最简便的解释便是玛、路都引用两个不同的书写源流而偶然重覆了。

关于这个Q有些学者认为就是第二世纪的巴比亚斯所说的「主的语录」(ogioomi)(注二)

对于二源论的评价

有些学者指出:玛、路双重传假定Q源流不仅只是语录,也应当有叙述性的史料,而在二源论中Q一般被认为是希腊语之言论集,无论如何这个源流很难加以界定,学者所做的注解种类繁多,这无异于说Q已非一个单一的源流了,是为二源论的最大弱点,今日学者更偏向于称之为Q史料(Qmatertal)。此外原始二源论的忽略口传因素,以及对于玛、路之间的差异和谷的部分史料不如玛之古老两事实未能提出充分的解释,这些都是二源论的不足之处。

另一方面,二源论虽非一个十全十美的解释,却是至今比较令人满意的理论,并且也成了二十世纪以来研究对观福音音问题各种不同方向的努力之分界点:

二十世纪的三种倾向

在这部分我们要简单地介绍从二源论建立以来,学者在不同方面的努力:

202

第一、支持二源论的努力:主要是把玛、路的源流做进一步的确定,其中有:

——马尔各福音原稿(Ur-Mark)。玛、路皆省略谷的某些部分,尤其路加达三百节之多,其中包括大省略(reat omission)即谷六45~26整段,学者怀疑这是否为真的省略?况且有些玛、路相同处本来应归于谷,但玛、路却不约而同地在细节上和谷不同,由于这两个理由学者认为或许玛、路作者一起拥有一部较短的谷或分别拥有形式不同的短篇马尔谷福音,而名之为马尔谷福音原稿,这是我们现有谷的较早之版本,两者在形式上可能略有不同。今日有许多学者认为谷果然有一段前缘。

——原始路加福音(Proto-Luke):有些学者则认为路的苦难史像是一个单独的来源,而且一般说来在所谓的大插句(路九51~十八14)和小插句(路六20~3)中,谷的影响可以忽略,其中大插句占有全书的中心位置,由Q和路单传共同组成(路的开端部分也似如此),此外路三1-3像是取材于某书的开头部分,居于这些现象,史特利特(Streefer)提出以下的主张:路中非马尔谷史料代表一独立的文件,现有路的「作者」以此文件为骨架编入来自谷的史料,他称路原有的独立文件为原始路加福音。此一主张受到多方面的反对,如果只把这个文件懂成半部福音或一个草稿,似乎较易接受。

第二、对于二源论的攻击,否认谷的优先地位,而努力以更能令人接受的方式保护玛之优先性,持有这种看法的学者大部分属于天主教,主要是一群法语系的诠释学家,其中以瓦加尼(Vaganay)的理论最具系统与代表性。按此则第一部福音是以阿拉美文写成的玛窦福音市)其内容为耶路撒冷教会团体的教理以及叙述性的传教资料,是按照传统犹太式的结构而编辑的,具有相当固定的格式,全书

203

以主的五大言论为基础,其希腊文译本(Mg)是三重传之源。至于玛、路双重传则源于一个阿拉美言论集(S)的希腊文译本(Sg),这个言论集是为了补Q之不足而发行的,因而其中也反映Q中的五大结构。现在我们按瓦氏的理论绘出一张对观福音源流的主要图线,以供参考:

其中 Pi代表来自伯多禄的史料(伯多禄的教训),此外路也有其独有的来源,这点自不在话下。

瓦氏的理论由于其中的文件很多,Sg和二源论的Q也很相近……等等原因,使得这个假设未被普遍探用,不过今日的学者逐渐同意对观福音的问题不能单凭源流来解决,关于这点,瓦氏的理论有很大的贡献。

第三、针对二源论所受到的抨击,努力回至初期教会的历史环境,而在此背景下看福音的成书过程。原来十九世纪以前,甚至二十世纪时在对观福音的问题上,很受一个观念的宰制,那就是福音的写作如同一系列的文学产品,稍晚的作品受前面作品的影响转而影响更晚的作品,此一观念与初期教会的真实情况并不相符。事实上那时著作不多,口传却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仅在书写之前影响福音史料的形成,并且按照巴比亚斯的作证,在整个福音形成的过程中都有影响,以口传来补二源论之不足

204

实代表著二十世纪以来在另一个方向上所做的努力。

三、结论

以上我们介绍了对观福音的问题以及为解决此问题学者所做的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出即使二源论是一个比较令人满意而普遍流行的解释——它给我们画出对观福音彼此关系的主要图线;但是学者你并不以谷及Q为玛、路「作者」在他们的团体中所仅有的史料来源,除此以外他们不只还有可能独自获得的书写文件,并且在他们的心目中还应当有另一种史料来源,那就是在他们教会团体中的活生生的口传,其中最容易使我们想到的便是礼仪和宣讲。时至今日对观福音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也许大远不能完全解决,因为我们已和福.音写作的时代相隔约二十个世纪,当时的详细情景实非我们所能洞悉。然而学者们两个世纪以来的努力并未落空,他们的研究帮助我们更接近福音形成的真实境况。

注:

注一:表中所列节数,各参考书所载容有些微出入,这是因为:第一、对于部分原文的真实性,批判学考的意见末尽一致。第二、有些片段在某福音中只有一节,在另一福音中能有两节以上。第三、表中的资料参考不同的书籍。

注二:按巴比亚斯:「玛窦用希伯来语按照次序编排了(耶稣的)言论,然后每人尽其可能将之译为希腊文。」

205

(上接一八O)

(下转二 一八页)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