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27号

耶稣的教学


 

 

宋稚青

第一节 教学的目的

学校是师生团体生活的杏园,也是师生各份子之结合的精神气氛,但尤其是陶冶人,使人更完善为全部目标的团体。

教学的意义

这里所谓教学(Instruction),有「指导、报告、准备、形成等义,自报告之义,而作业教授之意出焉,自指导及其他等义,而学习辅导,精神活动之形成等义生焉。」(注一)

「教学」一词,最初见于礼记学记篇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及「教学相长」,不过「教学相长」一语,是指教师一面教,一面可以学。宋儒欧阳修所作胡瑗先生墓表:「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学,弟子来去常数百人,各以其经传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其中「教学」二字,才是正式指教师教学生学习。」(注二)

保尔森(FPanlsen)认为对教导当从两方面观察,一是历史的,把前辈的文化传递给后代,一是实质的,发展个人心身的潜能,使之臻于完善境地(注三)。我们这里专注重后者,研究耶稣如何教导人,如何助人达到完善的境界。

—123—

教学既然发展心身的潜能,当然不是创造,而是教师领导学生奔向目的。受教者,至少在幼年时期,不能完全自动的教导自己(Autoeducatiofl),而必须接受他人的协助。所谓自动教育,必须有相当教养的人才能优然为之。

再者在承认超自然的前提下,不可太过强调自然人的能力:「不少人过于推重自然人的能力,以为人以己之力即能完成一切,自抵于完善的境界。」(注四)

教学也可视为教授的行为,也可视为教授的结果,更可视为教导的精神。我们特别著重教学的行为与精神两方面。准此,教学可定义为:「由成熟人的影响与指导,发展缺少教养的人的能力。」(注五)发展能力当然包括智育、德育、体育。

教育观点的重要性

无论小学、中学、大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提学校,总联想到教与学。

教即是说明一件事物,使学生接纳、学习。学是领悟一件人教给他的事务,保存,简化,实用。教与学要互相为用,两相配合,才能收到效果。

不过,我们谈的是教学,侧重教师方面。做教师的应当明了教学原则,尤其对人生观,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忠诚的实践。否则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赫味尔说:「对人所抱的观念,不但是全部哲学的关键,而且是整个教育的枢纽。近代与现代的思想家,大教育家为不以人的认识来总摄他的学说,只注重人的某方面,因为人有偏颇的关注,为此组成了他的偏狭的主张。例如斯宾塞(Spencer)以人仅为动物;斐希特(Fichte)把人视做一个国家;弗洛依得(Freud)以情欲

—124—

左右人;亚得来(Adler)以人内只有力;笛卡尔(Descartes)以人思想决定人的存在;斯宾格尔(Spengler)把人的特征归于技能;柏格森(Bergson)则谓直觉者始为人;叔本华(Schopenhauer)则称人唯意志;达尔文(Darwin)以人在做生存竞争;卢骚(Rousseau)特重人的感情;华特生(Watson)则以人的行为皆是反射作用;尼采(Nietzsche)则主张超人。」(注六)

对人的观察一有偏见,即对人的训练产生偏狭的观点。

耶稣的教育观

耶稣的教育观如何呢?我们可从福音中的记述加以探讨。耶稣要把人的能力完全发展。耶稣的教育学目标,是要人成为完人,各方面都完善的人,「完善得如天父一般」。

完善就哲学的意义说,是一种实在性质,它促使事物达成目的。完善第一义是本质的完善,是组成一个事物的基本要素,给与该事物适当能力,以达成它的目的,其次是次要的完善,即促使一切自然能力获得满足。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人,故此抛开其他一切事物,单就人加以解释。人的完善与从人的目的发掘,人的目的部分可以在今生获得,但这不是最终目的,人对此也不能完全满足!此外还有一个目的,是人类最后的目的,使人获得完全的永不厌倦的满足,这必须在来生才能实现。

关于耶稣对人的面面观,我们另有专文报导,这里不再详述,但是对人的各方面加以正当的教导,把他们之间能有的从属关系,先后秩序,都整理完善,予以正常的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指标。

人的完全发展只有一个方向,指导人的发展也必须掌握这个方向:这就是完善,达到人生目的的完善。

—125—

第二节 感觉的教育

耶稣的教育固然注意精神,但从来不忽略肉体,注意智能教育,却也不抛弃感官的陶冶。在耶稣的心目中(传授耶稣付托的真理的天主教会也是如此),人是完全的人,精神肉身结合为一的人,并不把肉体视为罪恶或污秽的事物。

感官的功用

感官是人接触物质的官能,它的用途特别在于发现事物的美。它和人身体一样,均为天主的化工,所以就是本身用途讲,它们都是好的。

但是感官不过是服务灵魂的工具。为此灵魂乃是感官的主人。可是主人无权屠杀仆人,同样灵魂不可消灭感官——例如佛教徒将人的感觉官能归入圆寂,便是毁灭感官的修行法——反之,灵魂当发挥它这仆人的价值,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促成人格的美满进展。

我们藉感官,在物质界内摄取一种娱乐心身的符号,我们称之为美。

这种符号是天主赋与事物的,天主愿意事物除其主要功用外,更饶有取悦我们感官的优点。譬如我们看到落日霞晖,听到鸟语,闻到花香,自然感觉赏心悦目。(注七)

所以耶稣和祂所建立的教会「不但让我们在自然界内观赏天主的化工,而生美感,而且愿意我们借美的感触,与创造美的大艺术家加深友谊」。

—126—

我们打开福音,留心细谈一下,便知道基督如何欣赏大自然了。

「基督面对著白茫茫的麦浪凝神,面对玉簪花,赞美它的穿戴胜过大国王撒落满,看到牡丹红遍了大地,说它富丽胜于撒落满的王袍,对于小鸟儿,则说没有天父的准许,一个也落不到地下,看到母鸡,便发挥天主对人的爱,说天主爱人,就如母鸡掩护雏鸡在双翼下。

耶稣的比喻,大部采自自然界的景物:自譬为茂盛的葡萄树,他提到无花果,小芥子,珍珠,小偷,牛,迷失的羊,羔羊,鱼,鸽子;这 自然界的形形色色皆反映造物者的丰采。」(注八)

欣赏自然景色,必须应用五官。感官教育非常重要,正当与否,可能影响一生的祸福。善用感官,才能培养出好的智能。因为一切行为的过程皆含有三种步骤,由感官而理智而意志:一件东西必须先经过感官,才能达到理智。哲学之一句名言道:「不经感官,理智便一无所有」(Nihil est in intellrctu,nisi prius in sensu),例如瞎子不能分辨颜色,聋子不能领会声音。因为他们没有眼睛或耳朵,由感官进到理智的事物,理智便对它有一番接触,产生所谓知觉,领悟,认识等心理状态,然后才能引起息商的好恶。哲学之名言道:「不知者不贪」(Nihil volitum quin praecognitm),故欲陶冶人格,不可不注意感官的培养。

观察,由浅入深

耶稣教导人不忽视人的自然能力,随时激发人的感官,加以利用,加以训练。他在讲解天主照顾的时候是在田野间,他很生动的利用了自然界的事物,以很吸引人的方式指点人的视觉:

「你们看,看那天空翱翔的飞鸟,」祂手指著飞舞的鸟给听众说,「它们不耕种,不收割,也不

—127—

在仓里储存粮食,而你们的天父却养活它们。」(玛六27

「你们观察田野的百合花」,他把视线转向万绿丛中的白星点点在微风中摇摆著,听众随著眼看过去,「看它们怎样生长:它们也不劳动,也不纺织,可是,连撒落满最大荣华中穿的也没有它光彩。」(玛六29

法利塞人联合黑落德派,给耶稣设难题,问祂可否给罗马纳税。耶稣立刻引导他们观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提出自己的论据,对他们说:「你们拿一个税币给我看」,他们便递给祂一块「德纳」(犹太人纳税需用罗马的钱币),耶稣指著钱问道:「这像和名号是谁的?」他们答说:「凯撒的」。耶稣说:「凯撒的应归凯撒,天主的应归天主。」(玛二二19-21

门徒们起了争端,大家竞相辩论他们当中谁最大,由此而引伸到「天国里谁最大」,这是一个相当重大的,而他们认为很难解决的问题,于是便提出来询问耶稣。耶稣不肯抽象的答覆这个问题,便叫一个小孩到跟前来,站在他们当中。试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这多么生动,多么刺激门徒们的视觉,多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耶稣在没有答覆之前,门徒们该多么感到惊讶啊!耶稣说:「你们若不变得像小孩子,绝不能进天国。所以谁自谦自卑如同这一个小孩,这人就是天国中最大的。」(玛一八2-4)「无论谁因我的名字收留了这样的一个小孩,就是收留我。」(玛一八5;谷九36;路九18)。

耶稣提出运用感官的限制,不可只凭外面的表现下判断。他提醒门徒们注意,对法利塞人假善欺人的外表提高警觉,因为他们是「外披羊皮的豺狼」。(玛七15

人的视觉可能为自然界现象所眩惑,海市蜃楼,以假为真,巴尔麦(Balmes)声称:「对此要有尖锐的注意力。」(注九)

—128—

门徒们自山上俯视耶路撒冷圣殿,颇为惊奇圣殿的壮丽堂皇,不禁向老师赞道:「老师,请看,这是何等的石头!何等的建筑!」(谷三1;路一5 耶稣便利用这个机会给他们启示了一项真理,预言它的毁灭:「你们惊奇这伟大的建筑吗?将来这里绝没有一块石头留在另一块石头上而不被拆毁的。」同时也预告世界末日的情况。

耶稣说这一切时,都是透过感官,揭露隐藏的真理。并且也借用感官领会的现象,譬解他讲述的事理。「到了晚上,你们说:天色发红,必要放晴。早上,天色又红又黑,你们说,今天必有风雨。你们知道辨别天象,岂不能辨别时期的征兆?」(玛六2-4)又说:「你们看无花果和各种树木一发芽,你们看见了,就知道夏天已经近了。同样,你们看见这些事情发生了,也应知道天主的国近了。」(路廿一29-30

有的事情,外表可能微不足道,甚至迹近恶劣,这时候,人的感官所领受的,也以外面为凭,向智能作忠实的报导,智能据以下判断。这是人之常情,门徒们也不例外,无可厚非。但耶稣有洞彻底蕴的慧眼,他会委婉的教导他们,拨开他们心中的云雾,随机指破他们的错误,引领他们到走上正路。

有一次,耶稣由门徒们陪伴,应游在伯大尼癞人西满家赴筵。席间,一个女人拿著一玉瓶贵重的香液,来到耶稣跟前,倒在耶稣的头上,门徒们看见了,就大为不满,说道:「为什么这样浪费?这香液原可卖许多钱,施舍给穷人。」耶稣立刻出来打圆场,解释道:「你们为什么给这个女人难堪呢?她在我身上原来作了一件好事。穷人们常常有,而你们却不得常有我。她把这香液倒在我身上,原是为安葬我而作的。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在全世界,这福音无论传到那里,必要述说她所做的

—129—

事,以纪念她。」(玛六6-13

耶稣观察入微,有时不是只凭生理的眼力,而是从他的神性的能力出发。可是祂有意教导门徒及后世的人,不可仅从事情的外表下断语,而要多练习善意的推测,并根据做事的动机,做者的社会环境与心理,来辨别事情的价值。请读下面这一节记述:「耶稣面对银库坐著,看众人怎样向银库里投钱,有好些富人投了很多钱。那时来了一个穷寡妇,投了两个小钱,等于一文铜钱的四分之一。耶稣便叫过他们的门徒来,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个穷寡妇比所有向银库投钱的人都投的多,因为众人投入都是多余的,而这寡妇所投的却是需用之物,把自己所有的生活费都投入了。」(谷二41-44;路一1-4

耶稣自己的行为力求公开:「我向来公开的对世人讲话,我常常在会堂和圣殿内,即犹太人聚集的地方施教,在暗地里我并没有讲过什么。」(若十八20)祂教诲门徒及听众,要求他们光明磊落,表现得能使人人见了,光荣在天之父。祂说,「建在山上的城,不能隐蔽起来」,「人点灯,当放在灯格上,以照耀屋中所有的人。照样,你们的光应当在人前照耀,好使他们看见你们的善行,光荣你们的在天之父。」(玛五14-16

耶稣行奇迹,有时候当著众人,以公开证明祂的使命。例如:祂为使法利塞人知道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在他们眼前治愈了瘫子。(玛九6

祂由观察而动慈心。例如祂一见到群众,就对他们动了慈心,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像没有牧人的羊。于是对门徒说:「庄稼虽多,工人却少。所以你们应当求庄稼的主人派进工人,来收祂的庄稼。」(玛九36-38

—130—

听与看的重要性

祂答覆问题,往往采用一种启发式,让设问的人亲见亲闻,自作答覆。例如:监狱中的若翰派进两位门徒问耶稣道:「你就是要来的那一位吗?或是我们应该等待另一位呢?」耶稣答覆他们道:「把你们所见所闻的同报若翰:瞎子看见,跛子行走,瘫病洁净,篮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领受福音。」(玛十一3-5)来人也许未懂清这一番话的用意,但当他们据实报告若翰之后,若翰必能指点他们,耶稣已承认自己是要来的那一位救世者了,因为耶稣问他的人看与听的事实,正可与依撒意亚的预言印证,断定耶稣为该先知所预言的救世者。

再例如:耶稣最初的门徒安德与若望弟兄两人表示要跟随祂,问他说:「老师,你住在那里?「他答道:「你们来看看吧。」(若一39)这是耶稣引导人实际观察,亲身体验。

门徒们及后世的人如果能善用感官,一定能获得幸福。耶稣说:「你们的眼睛有福,因为看得见,你们的耳朵有福,因为听得到,的确有许多先知国王想看你们所见到的却未会得见,想听你们所听到的而没有听到。」(路十23-24)的确,福音非常重视感官的运用,运用得当,即成为幸福的泉源。

我们以上所引用的各节福音皆是关于视觉的,最后也涉及听觉,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两种感官运用最多,比其他感官更引人注意。本来,听觉在福音的位置更为重要,因为耶稣教诲人皆以口讲述,全部福音可说都是引用耶稣的言语,为领取他的训言,非侧耳恭听不可。为表明「听」的重要,天主圣父从天颁发纶音,宣布道:「这是我钟爱的儿子,你们要听从祂。」(路九35;谷九6-7;玛七5

看和听各有深浅不同的程度。浮泛的瞥见和深刻的注视,迥然不同;耳旁风似的听和侧耳静听也

—131—

相差很远。浅看、浅听仅能滑进意识,刺激意识的力量弱而不坚,但经注视和谛听的事物,则由意志所主动,产生有效的后果。然而无论何种看或听,或任何感官的功能,若不达到认识的阶段,则徒劳无功,人的感官若不助人了解、懂悟,则毫无用处。须知感官隶属于智能,应为智能服务,必如此才算发挥了它们的功能。

譬如同一个有意义的言语,婴儿听了,仅为了通入感官的声音,却不能供给言语所表达的知识;但当进入成人的耳时,就不大相同了,成人除由感官接受音节外,更能明了音节所表的含义,面对福音的纶音,也有类似的情形,在场的人或后世谈或听福音的人,听是都听到了,看是都看到了,但是有人能懂得,有人却不能懂得。耶稣说:「有人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进,也不了解。这正满全了依撒意亚先知的预言(注十):「你们用耳听,却不懂得;你们用眼看,却看不见,因为这百姓的心迟钝了,耳朵难以听见。」(玛十三13-15

为进一步加强听与看的程度,使人看而得见,听而得闻,耶稣再三要求听众注意:「要留心你们所听的」(谷四24),「你们都要听我,且要明白」(谷七14),「凡有耳听得懂的,务要彻悟」(谷四23;七16;玛一15)。这种深刻的「听得懂」,有时在于听的人的意志,如果他愿意便听得懂,否则便听不懂,「如果你不愿意懂……」但也有时不是人人能懂,「只有那些得了恩赐的人才能领悟」(玛九11)。无论如何,耶稣常以言语,以事实刺激视听,让视听给澈悟铺路。我们可以结论说:耶稣以教诲通过视听,才进入心灵。

至论味觉、嗅觉、触觉,耶稣未提倡运用,虽然有时候间接涉及。例如耶稣说宗徒们是地上的盐,盐若不咸了,如何恢复它的滋味呢?(玛五13)辨别滋味的感官是味觉。在复活拉匝禄之前,将要

—132—

揭开坟墓的时候,玛尔大上前去拦阻,向耶稣说:「主!已经臭了,因为已死了四天了。」耶稣对他说:「我不是告诉过你:如果你信,你就会见到天主的光荣吗?」(若十一19-40)臭味是嗅觉的对象。关于触觉,也有一段记述:多默不信耶稣复活,声言非亲手摸到不信。「我除非把手指伸到祂的钉孔内,把手探入祂的肋旁,我绝不相信。」八天以后,耶稣显现给门徒们,对多默说:「把你的指尖伸到这里来,看看我的手!伸过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做无信心的人,却要做有信心的人。」多默回答他说:「我的主,我的天主!」耶稣对他说:「因为你看见了才相信,那些没有见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若二十25-29)我们对耶稣的话稍加注意,耶稣不说多默触摸他才相信,而是说他看见了才相信,前言后语好像不相呼应,其实这其间并没有冲突,各种感官可以彼此协调,互相为用,正如前文耶稣说:「把你的指尖伸到这里来,看看我的手!」严格地,手不会看的,但是伸手指的时候,没有阖上眼的必要,眼正应与手配合著工作呢!希伯来书说:「我们应当以极大的努力观察听到的事情。」(希二1)难道看到的事情就不观察了吗?

总之,感官本身无什么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帮助人修成全,光荣天主。

感官的危险

正当运用感官,固然有利人格的发展,但是感官究竟是工具,不当把它当作目的,只求感官的满足,而不顾心灵的受益或受害。

就感官本身说,它是乖戾轻浮的,如任其放肆无忌,则超于纵酒,贪虚荣,放僻邪侈,无所不为。为此,我们如愿自制,不失自主,必须留心感官,控制它的行动,有时取消一切合法的一享受,便

—133—

它们听从理智的指导。人若妄用感官,便有陷于重罪的危险。耶稣说:「几注视妇女,有意贪恋她的,他已在心里犯奸淫了。」(玛五28)这充分说明妄用眼睛的危险。

耶稣对于妄用五官,提出严重的警告,要人以果断摆脱它的羁绊。耶稣说:「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剜出它来,扔掉它,因为你丧失一个肢体,比你全身投入地狱,为你更好。」(玛五29-30)耶稣的意思显然不是说眼睛引人犯罪,便剜下它来,而是说应该果断的离开引人犯罪的机会。

耶稣说了一个「富人与穷人拉匝禄」的譬喻(路六19-30),这譬喻描述富人道:「他身穿紫红袍和细麻衣,天天奢华的宴乐」。富人的罪恶无非是感官的快乐,他因此受罚,他从火焰中请求拉匝禄以「手指尖蘸点水来润凉他的舌头」,也表示他受的感官痛苦重大。我们因此可以断定,耶稣藉这譬喻警告人勿过度贪享口腹的快乐,勿娇养身体。路加圣史记述的四祸中之一「你们现今饱饫的是有祸的,因为你们将要哀恸哭泣」(路六25)。耶稣明白宣布,感官的享受不但危险,而且若以此类快乐成为人生的目的,则是有祸的,该遭诅咒。为此耶稣说:「你们应当谨慎,免得你们的心为宴饮、沈醉及生活的挂虑所累时,那意想不到的日子要突然临到你们。」(路廿一34

想像与记忆

与外感觉(五官)紧紧相连,互为表里的,还有两种官能,即想像与记忆,士林哲学亦称之为内感觉。

耶稣讲话最喜欢用譬喻、象征、寓言,这一切都可以说是为刺激听众的想像力,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听众发生活泼的印象。

—134—

    举凡当时犹太人熟知的事物,无论有关植物、动物、人事的,都是耶稣引用的资料,以阐明她的思想。我们前面已经引述过,如飞鸟、玉簪,放在灯台上的灯,再如建筑在石头上与建筑在沙滩上的房子,以新布补旧布,新酒装入旧皮玛九16;玛二21路五36)「我派进你们去,犹如把羊驱入狼群(玛十16你们只洗净杯盘的外面」(玛8 25等等,福音中到处都是,这些都好像诺一样射进想像内,使它采取行动,接纳耶稣所讲的道理。

    我们初次谈或听到福,一定对耶稣的想像力感到惊奇,例如耶稣说:富人进入天国好难哪骆驼穿过针孔也比富人进入天国容易」(玛十九21谷十25,又如耶稣斥责法利塞人道:你们把蚊子出来,却把骆驼吞下去」(玛廿二24,再如耶稣警戒人勿挑剔别人,吹毛求疵,勿严以待人,宽以待己,说道:你们不要判断人……为什麽你只看见你弟兄眼中的木屑,而对自己眼中的大梁竟不理会呢?你怎麽能对你的弟兄说:让我取出你眼中的木屑吧!而你竟看不见你眼中的大梁呢?二伪君子啊先取出你眼中的大梁来,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如何取出你弟兄眼中的木屑。」(玛七3-6路六41-42以上各例及其他类似的语法,自然不可照字面懂,而当视为由想所移染的夸大之词。(注十一

    耶稣讲道所采用的种种夸大说法,在我们后人看来,也许认为耶稣过甚其词,不切实际但如会研究一下演讲学,或会听过各家的演讲,则必然承认这是一种极吸引听众的方式。演讲人的目的是要听像接受他的主张,而这种主张若不和其他事理作比较,不用譬喻,不加生动的描绘,而只是抽象的平*直叙,绝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关于记忆力,只要留意阅读福音的记述,便能察觉耶稣如何培养她门徒的记忆。祂为了使门徒们把讲的道理或作的事情铭刻在心,往往重提讲的材料,随时随地推动他们反省回忆。例如,有

—135—

次祂对他们说:「你们不记得五个饼分给五千个人吃,多余了多少篮子?你们不记得七个谈分给四千人吃,多余了多少筐子?」(玛十七9-10)祂往往提醒他们记念天主所赐的日常恩惠:「天主让太阳出来,光照善人,也光照恶人,落而为善人也为恶人」(玛五45);有时向他们讲述历史事件,像索多玛,葛莫拉城的毁灭,罗特的妻子的遭遇(路十七32),使他们回忆旧约文句:「你们没有读过吗?建筑的人所废弃的石头,成为屋角的基石」(玛廿一42;谷十二10);「你们不曾读过吗?天主最初造人,是造了一男一女」(玛十九4),当祂要修正当时流行的错误观念时,说道:「你们若听古人说过,你们不可杀人……不可行邪淫……不可发假誓……以眼还眼……爱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玛五21-43)。祂每说一项,立刻加以修正,杀人固然不可,骂人依然要受处罚,行邪淫是罪,怀邪念也是恶,眼债不可以眼偿还,而且要忍受他人的侮辱,爱近人不可废,恨仇人却当禁。

耶稣有时重提他们生活的插曲,同想他的教训中心。例如:「在那时候我派你们去讲道,不带口袋,手杖,鞋子等,你们缺过什么东西吗?」他们答道:「没有」(路廿二35-36)。你们要记住我曾给你们说的那话:没有仆人大过主人的……」(若十五20

祂要他们记住祂的话,以备未来印证:「我预先把这些告诉你们,以便将来时候到了,你们想起来我已经预先告诉你们了。」(若十六4

总之,想象与感官记忆有相似的作用,就是五官接受的印象,外界的实物消失了,而想象与记忆尚可保存起来,使之再现,或加以追认,并勾出各种形象,编成新的意象(注十二)。耶稣充份的培养了门徒们这两种官能,以他丰富而感人的言词,领导祂的门徒和听众记忆祂和圣经的言语,使之在目前或在未来发生追求真理,向往圣善的作用。

—136—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