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37号 |
圣经的默观与东方的禅观 |
房志荣 一、圣经的默观 如果将日常忙碌的生活比喻为“生活中的散文”,那么,优闲、默观就是“生命中的诗”,它可在星期假日中去寻找、去培养到哪里去寻找呢?大自然应是个适宜的地方,但不同的文化给予大自然不同的看法: 希腊:以之为ψúσις(不易兴起诗意) 圣经:以之为κτισις(易兴起诗意) 中国:以之为一体:天地人(诗意?) 圣经中天主叫人“治理大地”(创一28),这也是今日科技所擅长的,但人若仅限于此,他与世界的关系就未免太肤浅、太不健全了,大自然也会受到人的威胁生态学(ecology)让人略微意识到这一发展的可怕:河流变成阴沟,原野变成垃圾场,大气层变成烟囱。当然,圣经并不解决生态学问题,但是有心人可从圣经内找到有效的治疗。 与大自然没有利害企图的关系,可以称之为“对受造界的默观”。“默观”二字说出人的行动和态度,“受造界”三字说出大自然存有的深度,及其结构的象征价值。 创世纪一章的作者,将创造者说成一个艺术家,每造一物,便欣赏它的美好,一切造完后,认为 377 都“很好”:他静观、欣赏、休息,他由天上统摄整个受造界。 这位大艺术家的肖像——人,在地上也应仿效他的作为:默观,休息。人固然不能把受造界视为自己的艺术作品,但人能向这位大艺术家恭喜,分享他的那份快乐;人也不能统摄整个受造界,但他那份恭喜大艺术家的心愿,能扩大他默观中的视野,使他常有所发现并加以欣赏。人在发现与赞赏中找到了休息。 他若是个诗人,便能将所发现和赞美的写成诗,使别人与他一同歌唱。这样,造物者的肖像——人,用诗的形式,将造物主的光辉反映回去:受造界的美来自天主,描写受造界的诗出自人。我深思之后,还要传述我的思想,因为思想使我满盈,有如月圆。有声音说,虔敬的子孙啊—你们要听信我,要生长,如同栽在溪水边的玫瑰,要如同乳香,播散你们的幽香,要开花如同玉簪,要吐露你们的芬芳,要吟咏赞美的歌曲,要为上主的一切化工颂扬他”(德卅九16-19)。 默观的三个步骤: 1、超越利害关系,开向默观大自然。 2、超越间接的看法,将自然视为受造,而在作品中发现造物者。 3、内心的或外在的,个人的或团体的祝贺赞美。 第一步:默观(惊叹)本来先于利害关系的着眼。婴儿在建立利害关系前,便会发现、会惊叹:河、鸟……用极简单的话表达他的喜悦。婴儿的态度是原始的,只有商人、科技师才是文明的、成熟的?不见得。谁完全失去童稚之心才是凄惨的。诗人是一个成熟的孩子:“你由婴儿曰中获得了赞美。(咏八3)。 圣咏一O四的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个诗人。25:“看:汪洋大海”(像一个孩子说话),他更具意识地说:“一望无际,其中水族,不可数计,大小生物,浮游不息”。最后他加上神话的回忆26:“在那里有舟有船,往来航行,还有你造的LEVIATAN游戏其中”。 也许文明人需要恢复这种默观。默观不顾利害,反而为人最有益。 第二步:透过受造物,发现造物者。希腊人作不到这一步,所以智慧篇作者加以责怪: “凡不认识天主的人,都是真正的愚人,他们未能从看得见的美物,发现那自有者;注意了工程,不认识工程师;反而认火、风、流动的空气、运转的星辰、洪流的巨涛、天上的光体,为统治世界的神。如果有人因这些东西的美丽而着迷,奉之为神,那么,他们就应知道,这些美物的主宰更是美丽的,因为,全是美丽的唯一根源所造的。如果有人惊奇这些东西的力量和效能,就应明白,创造这些东西者更有能力。从受造物的伟大和美丽,人可以推想这些东西的创造者”(十三1-5)。 惊叹和喜悦仍不够,还须更进一步,看的更深,不是看到其他更多的物件,而是对同一物件看得入微:小孩会说:海豚、游戏;较成熟的小孩就会说:你造了海豚使它游戏。 德训篇四三2:太阳升起,发散热气(惊叹) 的确是至高者奇异的化工(入微) 四三10F:繁星的光芒,造成天空的美丽(惊叹) 它们遵照圣者的号令固守岗位,看守黑夜,总不疲倦(入微)。 379 这更深及超越的看法,不仅指向造物者,也指向人本身,以看清他在天主前的位置,及他的渺小之谜:“当我仰观你手指创造的穹苍,和你在天上布置的星辰月亮,世人算什么,你竟对他怀念忘?人子算什么,你竟对他眷顾周详?”(咏八4-5)。人习惯于对受造界作深沉的默察,便会将生命中的散文变成时,这真是另具慧眼者:“又使土地生出五谷,美酒,人饮了舒畅心神;膏油,人用来涂面润身,面饼,人吃了增强心神。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各自逃避,回到他们的洞穴,安然卧下休息,于是人们外出谋生,积压去劳动,直到黄昏。”(咏104:14、15、22、23)。 第三步:祝贺、赞美。要做到这一步,可去郊外或森林里,坐在山上或面对海洋,这都是非常适宜的环境,有人置身此环境,就能进入情况,另有人则需要一本书的帮助。旧约就是一本合适的书,可以选择适当的章节,配合适当的地点,如圣咏104:5-8——108:3、6。(现代中文译本为2、5译文更佳)。除了圣咏以外,还有德训篇、约伯书箴言及许多先知们采自大自然的图样等。例如:“你看见虹霓,就当赞美它的创造者,它的光彩极其璀灿。他使雪片飞落,有如群鸟飞下,雪片降落又如飞蝗落下。它那皎洁的丽光,令人眼花目眩,雨雪霏霏,全优人心中赞赏”(德四三12、19-20)。 礼仪的赞美,应由大自然中获得共意义。假使我不真心相信“高天陈述天主的光荣,穹苍宣扬他手中的化工”咏十九2,如何能真心说:“诸天!请赞美上主”!圣咏一四八,全篇是首宇宙赞美诗,其中有十二次的邀请,邀请七样天上的受造物,二十一样地上的受造物来赞美。人一召唤凡使其他受造物遵命执行它的任务,受造物从人的话中,得到它赞美天主的意义:它们围绕在人的四周,与人一同升向天主。赞美诗表达了一个新的宇宙秩序,使众人成为一个集会和一个团体,给予欢乐一个节奏,每样东西有其位置,一切之上有天主。 约伯受尽内外痛苦的煎熬后,要求与天主打官司,天主果然下来应战,下来做什么?下来用种种问话引约伯看看人及世界的无数奇迹,终于使他一步步发现自己的无知,和极有限的能力:“海水汹涌如出母胎时,是谁用门将海关闭?是我用云彩作海的衣裳,用浓雾作海的襁褓,是我给海划定界限,设立了门和闩,并下令说:你到此为止,不得越过,你的狂潮到此为止”约三十八8—11。 约伯无话可答,因为天主让他看的更深更广,看过天文地理的不可测量后,还要惊奇地看野兽的生活:三十九章,约伯书有圣经中最美丽的描写,这也许示意:治疗近代文明病,最好的药方是默观受造物。 观察的资料是一生也采用不完的,只怕我们先用尽了自己的能耐。事实人越操练,能力会越增加,也越会感到满足,当我们默观,歌唱受造界的奇妙化工时,天主会将他的喜乐赐给我们,这就是第七天的喜乐、休息和惊叹。 不怕没有资料,只怕没有时间。 “我们述说了许多,但总是辞不达意,总结一句:他是万有。要颂扬他,我们能做什么?因为他是伟大的,他超越一切化工,他是可敬可畏,极其伟大的上主,他的德能是非常奇异的。尽力赞美,因为他超越一切赞美,你们称扬他,要用尽你们的力量,不要厌倦,因为你们的赞扬,总不能恰如其分。谁见了他而能描述?谁能以他自始所应得的赞美而赞美他?比这更神妙的事还有很多,我们所见的,不过是他化工中的极少数,上主造成了万物,并赐给虔敬 381 的人智慧”德三29-36。 二、东方的禅观 禅观(坐禅)印度教称之为samadhi(梵文)。坐禅(收心)也有三步: (一) 一种身体姿态,莲花坐。 (二)合适的呼吸方式:用横膈膜(肚腹)呼吸。 (三)一种内心的态度:不想任何主题,只求空,由空而悟,进入存有的核心。 禅观没有题目,也没有固定时期。一般的禅寺用七天的时间,每天坐十次,每次四十至五十分钟。禅师每天训话一次,时间也约为四十——五十分钟,不是提供默想资料,而是解释“公案语录”(KOAN)内的一些词句。公案是一些不能用逻辑来解释的问题,是一些似非而是的廉洁(PARADOX)如:“听一只手的声音!”公案的形式多是一位有名禅师的生活轶事,其间有他与学生的会话,但却往往是眼指向直观,这是禅所要达到的唯一目标。学生有时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中达到“悟”,而在自己的默观中,未能司道,因此,禅师每天训话,是坐禅必须有的一部分。 除了默想训话外,还要诵念Sutra经,(婆罗门教是规诫、箴言及其汇集,佛教是叙述生的经典,特别是佛的会话),他们的唱法,很像基督徒的歌咏团。诵经一天两次,早晨一次约四十分钟,晚上一次约十分钟。 学禅时个别指导也是很重大的,而且不用其他向由的时间,就是在默想的时间内给予指导,每天 382 能有三、四次机会。不同的学校用的方法也不同,日本有 Rin Zai(临济)及Soto(曹洞)两大派。前者很严格地执行个别指导,后者则让学禅者自由决定。 坐禅期间日夜均须严守缄默,不断集中于禅定,连琐碎的自由时间也须用于默想。如上所述,坐禅默想时并无主题,那么想什么呢.这是禅的症结所在:不要找一个思想予以把持,那些自动来的思想则不予理睬,但也不须积极予以驱逐。坐禅与假人不同,因为前者的意识状态是完全清醒的,这对初学的人很不容易,所以劝他们注意呼吸,或数呼吸的次数,或者不数,而只随呼吸的韵律起伏,也可集中于某句公案语录。 以上是两种可能,精神集中于呼吸或集中于公案,此外,还有第三个可能,就是坐在那里,不让任何来侵的思想进入,这便是“静坐”(shikantora),真正的坐禅,本来是这一种,但不同派别对这有不同的看法。这种操练究竟有什么用或可以达到什么目标?能有三种效用: (1)默想可发挥某些潜力,包括肉体和精神双方面。今日几乎全注重精神的潜力,但我们不可否认,禅对肉体也有好的作用,大家也早已公认坐禅能增加身体健康,禅师每每皆长寿。所谓精神的潜力,就是能改正精神的涣散,保持心灵的平衡及安静。这等于说人能有以下各方面的长进:心神的集中、自主能力、在困难及不愉快的情况中,仍能保持平衡。但这并不是寂静主义(quietisimus),禅并不杀死感情,却是使之更坚强。禅自有它对付情感的艺术。经验也告诉我们,人坐禅后会在职务上更显精练。 (2)禅的第二个功效是直观的长进,更会透视事物,这是在各种灵感及艺术上的一种能力,特别是在神秘的宗教经验上。 383 (3)是“悟”,这与似的直观及透视,有密切而不可分的关系。“悟”是什么?无法用语言解释清楚,有时被说成对自我的直接觉悟。以佛教观点来说,是对佛性的意识化,站在基督教的立场来说,是对天主的基本体认,虽然不必有位格特性。 禅,瑜枷,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Jewish—Christian Comtemplation有一共同点:走出感情及理智的意识层次,进入更深更一统的直观及神秘意识,因此,这些默想的方式,都用很少的话语,或完全不用话语,由深沉的缄默走向统一,唯一意识到的是呼吸或心跳,或某种模糊的临在感觉。 这如何解释呢?任何默想,一日一到达某种深度,脑内便造成电波的变化,使意识界及潜意识渐趋接近,好像是意识界冲击潜意识,而开放自己,接受自己存有中暗淡及下意识(Subliminal)层次中的光照和讯息,其程序有些像做梦,但并不一样。 默想:一般的:心理、生理、神经各幅度的意识。 宗教的:奥秘、信仰、恩宠各因素,不可测量,只可体会。 脑波及生理反馈(Biofeedback) Hans Berger 1920年始作此种测验。 1970 年EEG(Electroencephalograph)测验: 深睡 入眠 安静 兴奋 Delta | Theta | Alpha | Beta 1 4 8 13 26 384 All Contemplation is alpha, not all alpha is contemplation. 基本测验(Dr.Toniro Hirai下同) 未习惯坐禅的人生 beta,只在闭目时偶尔生 alpha;但禅师能随即生 alpha,即使睁着眼睛也一样。这a1Ph印由脑前骨开始,渐向脑侧骨及枕骨移动,随着默想的进行而增加体积,灭少次数,有时发展成一系列有韵律的theta脑波。默想之后alpha脑波还继续一段时间,坐禅有成的弟子也如此。最有趣的是:默想了三十~四十分钟后,出现长长的THETA尾巴。 滴答测验: EEG显示,在巴ALPHA中的人如果听到声音,ALPHA即刻消退而回跌到BETA。但如果这声音重复不断,人会习惯而停止任何反应,但只限于这一次,下次听到声音,仍有反应,坐禅不论到了何等高超境界,都是如此的。这样对坐禅者的意识问题,有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禅师仍很清醒地看、听人世间的一切,就像他初次看到听到一样。 呼名测验: 向坐禅者喊出一人名,然后观察EEG的反应。喊出131个不同的人名后,未习惯坐禅者,对不同的名字有不同的反应,喊出的若是妻子的名字,或所爱老的名字,EEG上的震撼较大。禅师及进步中的学生,却对一切人名有着同样的反应,在很小的中断后,即刻回到很深的ALPHA中。这表示 385 字句内容不影响他,只是字句的声响略略撞击了他。禅师并非不爱人,他只是不黏着于任何人或物,已解脱了利害关系,或自私的企图,他能发挥最高的爱。在这一点上,禅的意识及基督徒默观的意识很相像。 结 论: 禅与催眠术不同,因为后者不必进入ALPHA,一般的情况常留在BETA脑波中。禅也不是小睡,坐禅时当然能打瞌睡,但EEG即刻会记录下来。 禅与瑜伽也有其不同。相同的是:缄默、超越概念、统一、无言。无像、超越思考,此外,二者都产生广润的ALPHA韵律,它们的不同是:EEG指明:外界有声音,坐禅者能听到,有闪光,他能看到,用针刺他,他能觉察到,他的默想与此时此地,及目前的事实相联;相反地,行瑜伽术的人,进入深沉的默想后,无视、无闻、无觉。 人如何由理性意识进入更深的直观意识?过滤学说(FILTER THEORY)的回答是:人的脑和神经系统有开关的闸门或滤器,控制外物进入意识,只让生理生活所需的知识进入。这些滤器有一种抗拒的机械作用,不让某些知识侵入,不然的话,我们会被压碎。所以,它们可说是一种护身网。人担负不了太多的事情,必须有方法将多余的拒于门外。 坐禅时不用理性、思想与图像,就是要进入禅的更深层次。曹洞宗用的方法是:集中于呼吸,以扫除各种思想和图像,一旦清除了概念性的思想,直观的意识即开始上升,人觉得很自在,并获得一种内在的整合。 386 三、东西的相遇 自十六世纪以来,西方的神秘经验传统是:由默想开始,即以圣经及基督的言行为资料,略作推理和思考,此即“推理的祈祷”;有时过程简化,人只在内心重复一些感叹(呼吸)和向往,这时便产生了“感情的祈祷”;最后多种向往简化成一个,人在内心不断重复它,便进入直观的缄默中,而有了所谓的“单纯的祈祷”。 西方这种默观方法,与禅观的不同便是:西方不但不摈弃推理和思想,还以它作为进入直观的途径。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对生命有一个“道成人身”的看法,默想时应整个人去想,整个的人是指理性能力及直观能力。如果要得到一个真实的整合,必须重视且发挥理性部份,然后再超而过之,到达直观的能力或部位。这样才造就了一些理性及直观两全其美的人物:奥斯定,多玛斯,伯克森,德日进。 西方也知道,外在感官有控制人的作用,如要发挥内在的直观能力,必须摆脱感官的控制,因此,所有的神秘家都力言克己、放弃是绝对需要的。但是,神秘家绝不同意默想只是技巧问题。任何善心人,不论他拥有那种宗教信仰,内心都有 Spirit在工作,这是无法给予定义,无法加以估计的事。如果一个人相信这SPIRIT的作用,他的默想会无限度的加深。我们一旦相信有东西超过我们,超过我们的意识,超过我们最精细的神性官能,我们的默想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幅度。 人最能表达这 Spirit的,便是他的爱的能力,正如若望壹书四章?7-8节所说的:“谁爱……就认识天主……因为天主是爱”。东方的“悟”也是这样,因为悟的本质是失去自己(巴利文为 387 ANATTA),只有藉着爱的力量,才能彻底失去自己。当然,这种爱是高尚的,是德日进所说的,在这种层次上“人的合一使人有别”德氏使合一与合并分的很清楚。两个人能彼此陶醉,相吸相引地彼此不分,忘掉一切也忘掉自我,这也是爱,但却是少年人的爱,虽能由此走向成熟,毕竟仍以自我为中心。合一的爱不是这样,它使二人互相有别,使二人找到真实的自我,同时二人又是互相透明的,一人生活在另一人之中,因此也向所有的人开放。合一使人有别,人与人之间的爱仁不等于人与物之间的爱,所以,我国古人分开来说:“仁民爱物”只有仁人才能达到“物”。 人与人及人与物的关系很不同,人可尽力欣赏花卉、美景等,他知道这些物不会反抗、不会伤人、不会忘恩负义,人在物前有安全感。人与人的关系就复杂多了:怕伤害、怕负卖、怕得不到反应……自由的人就是这样交互作用的。这使人更净化,更忧虑,但也更深的去爱,由此而获得更深的“悟”:“人牛惧忘”。 又合一,又有别,这怎么可能呢?神秘家的神秘就在于此,在他们的体验中,这并不是问题,合一与有别这两极能自然地互相和解,当人将它们学说化时,才出现了问题,这和许多其他的事情一样。东方哲学不太注意这合与分的问题,希腊哲学却使二者对立,而且是水火不相容,结果有了一元论及二元论,泛神论及唯一神论等系统的出现。 其实这些系统不必互相对立,它们能互相补充,又能用不同的意识形态加以解释:不分辩或不分高下的意识,所看的是统一,分辩或分高下的意识,所有的是多元,这两种意识都有其价值,完人所到达的境界,就是由这二者合成的一个意识,在此意识中统一与分歧同时发生作用。就像人有时能同时产生ALPHA与BETA两种脑波,同样他能同时有两种意识,一种是分辩的,另一种是不分辩的, 388 他同时有统一的意识及分歧的意识。 在东方的“不分”受重视的今日,我们不可忘怀东西的分,仍有它的价值。因为人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一个平衡而完整的发展须顾全理性及直观双方的能力,这可由今日生物学研究中得到旁证明:人的大脑分成两大半,中间由硬体连接(CORPUS CALLOSUM),每一半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左半专管言语、思想及推理,即一般所谓说话的能力。这一半如果受伤,人便会忘记一首歌词,但歌调仍能记得。右边一半与音乐、艺术、默观、静静的默想有关,这一半如果受了伤,人会忘记歌调,而歌边大脑文化,及右边大脑文化,前者是理性的、哲学的、科技的,后者是艺术的、默观的,东方文化较偏重于此。 对天的体验。他们的体验曾经过很多世纪的默想及追寻,那体验就是:天主在大自然内,在存有的深处,在人灵的核心。 世界需要(1)印度教及中国古人对天的体验。他们的体验曾经过很多世纪的默想及追寻,那体验就是:天主在大自然内,在存有的深处,在人灵的核心。 世界需要(2)希伯来人对于一个超越的雅威的体验:他虽非人的思想或意像所能企及,但他总领导着人、爱着人。 世界也需要(3)佛教追求智慧的热诚,因为智慧借着悟,给人带来解脱和拯救。 (4)世界对耶稣基督的启示也不能充耳不闻,因为耶稣在自己身上,集合了天主超越与内在的两个幅度,他说出了许多有关天主的闻所未闻的事。 (5)世界也需要科学家的朝乾夕惕努力追求真理,促进人类进步,改善人的生活。 基督徒有一个基本的“悟”,其经验就是被天主所爱,这是若望一书中常出现的主题:“我们爱,因为他先爱了我们”(四19)。若望不断提醒我们,主动者是天主,不是我先有意爱天主,反之, 389 我的爱只是对天主的召叫或邀请的答覆。换句话说,基督徒信仰里的第一件事,不是我爱天主及爱他人,而是我相信天主爱这世界,“天主是爱”,其他一切由此而生。天主这样爱了世界,竟赐下他的独子”(若三16)。 当然,各大宗教或文化都愿忠于自己的过去及源流,这是合理的。不论个人或国家,都不能否认自己的过去,不然的话,人的心理、文化、宗教生活都会受到危害。因此,一般说来,人应保持自己固有的宗教传统,他如果归正另一宗教,也应是由他的过去自然生出。 四、结 论 (1)各大宗教为了忠于自己的过去,并不须要彼此妥协,仍能保持和谐与交谈。例如:基督信仰如果愿意与其他宗教坦诚交谈,就应忠于新约的基本道理,忠于它的创始人——纳匝肋的耶稣,基督徒相信他从死者中复活,这个历史中的耶稣确是天主的儿子。总之,基督信仰是:LOGOS曾“空虚自己”,成了一个很穷的人,但现在他是生活的基督,是宇宙的基督。这是基督信仰给世界带来的特殊贡献。 (2)但只忠于过去是不够的,各大宗教还应走向未来,配合无法逃避的进化律。这里又产生一个似非而是的现象:为了忠于过去,应该不依恋过去,而向未来开放,准备着有所改变。只有如此!才能不断进步,到达所企望的终点。这也就是我们所惯说的,不可“故步自封”。 (3)进化的过程不是自动的,它必须由人加以促进,促进的方法便是继续不断彼此交谈,并与世界交谈。在此交谈中,默想是一个关键因素,使人类真能向前迈进。因为默想者或神秘家,既然超越思想、 390 概念及图像,进入更深的意识,他便自觉与别人及整个宇宙越来越近——这是在他存有的核心所兴起的合一。如果他交谈的对象,也是默想者或神秘家,那么,即使概念系统及所用的象征非常不同,双方仍会感到十分和谐。他们能发现彼此互相渗透,在走向共同的未来时,有一共同的看法和远景。这看法虽不能用概念表达,但却像信仰一样的确定,也像信仰一样的有其阴暗。 (4)神秘家对未来有所建树,主要是因为他会爱。说到最后,默想是一件爱的事情,爱是宇宙间最有力的能源。是这爱的力量在建造世界,在使世界向前演进;是爱使各大传统合一,互相加惠,但这合一并不取消彼此间的不同。总之,是爱使大家走向同一终点(Omesa),并在那里互相融汇。 参考书: 吴经熊著、吴怡译:神学的黄金时代。台湾商务,民64年,六版。 ALONSO SCHÖKEL:"Contemplad y quedareis radiantes, Ps 34, 6" Sa1 Terrae 61 (1973, II, P.483--493). HUGO M. ENOMIYA—LASSALLE: ZAZEN und die Exerzitien des Heiligen Ignatius. Einübung in das wahre Dasein. Verlag J. B. Bachem in Kö1n 1975. WILLIAM JOHNSTON: Silent Music. The Science of Meditation. Collins St. James's Place, London, 1974. HAROLD U. BLOOMFIELD, M. D.--MICHAEL PETER CAIN--DENNIS T. JAFFE: TM (Transcendenta1 Meditation). Discovering Inner Energy and Overcoming Stress. Delacorte Press / New York, 1975. 391 J.-M. DECIIANET, OSB: Yoga in ten Lessons. London, Burns and Oates 1965. ____________________: Christian Yoga. London, Search Press 1964 GASPARM. KOELMAN, SJ: From Related Ego to Absolute Self. Papal Athenaeum, Poona 1970. MIRCEA ELIADE: Techiques du Yoga. Gallimard 1948. _______________: Le Yoga, Immorta1ité et Liberté. Petite Bib1iotèque Payot, Paris 1954. 3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