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39号 |
基督信仰神修和佛教神值间之桥梁 |
资料室 一、禅观的意义 在佛教的神修中,静观占有一个中心的位置,它在满的顿悟中达到高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神在欧洲和美国渐渐普及,使许多的基督信友去作东方的静观。 基督信友自然会期待被提出的静观方式能和他们的信仰相合。因此,那些不在基督信仰中植根的静观方法,必须在基督信仰经验中得到整合。在这方面正进行许多不同的尝试,所以使静观的方法具有多元性:它给人更大的自由,但要求人作负责任的选择。 目前西方对静观的兴趣是一种来自远东的贡献。另一项贡献就是使人重新意识到心身的合一。在东方的传统中,视这种合一为自然的恩赐,而在静观中实现。基督信友可以肯定这种合一,因为它和基督信仰的神修是相融洽的,只是它有时在基督信仰中隐而不显。 所谓静观的「基本练习」和「技术」是建立于心身合一的信念上。「技巧」也渐成了西方静观很基本的一部份,因为它对心身合一的强调,使基督信仰的神修更为丰富。 东方神修很久以来已经应用身体和精神的交互作用来得到静观的经验,不过却没有对这种交互影响的性质加以研究。现在经由实验室的测验,心理学家已经发现在神观时,阿尔法脑波(如果没有的话)开始出现,或者(如果已有的话)会加强或规则化。这些测验也指出身体方面(指姿势及呼吸等)的重要性。为使静观成功,它们和头脑行动是同等重要的。不过以尝试产生阿尔法脑波来改变自己的意识,却是有问题的。 现在有许多人作静观,往往只是为了解除自己的紧张,或增加自己集中心神的能力。许多人并不关心静观中精神和信仰的特性。不过,无论是西方或东方的真正静观老,都从它信仰的一面得到力量,任何控制心身的技术,其本身并不能够给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必须来自信仰。 因为佛教禅宗的信仰特性,使基督信友提出是否能作视观而不有害于自已信仰的问题。是否基督信友的神观和佛教徒的神观有所区别?这两者在他们描述自己顿悟的经验中是有所区别的:基督信友的经验中有一个位格性创造的天主;对佛教徒而言,宇宙和佛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虽然现在我们不能够预言神对静观影响未来的发展,但佛教神宗在基督信友神修上已留下它的痕迹。 二、宇宙性而富有动力的世界观 佛教神修中宇宙性的意识对西方的思想家也有影响。形成佛教宇宙观的信仰经验主要是宇宙性的,而不是位格性的。东方人经验到小宇宙(自我)和大宇宙(全部的受造物)之间的合一,并把这种经验解释为人进入宇宙中。基督信友虽然不能接受这种解释,但在他的经验中并不是对宇宙幅度关闭的。在基督信仰的传统中,也有宇宙性的智慧。梵二的神学观点也给人带来光明,它视基督为复活之主,充塞于整个宇宙之间并为它的主宰。因此当基督信友练习远东式的静观时,他有复活并存于普世的基督,来代替佛教中佛存于普世的观念。基督信友从未排斥位格性的基督,因为他永远不能因「宇宙性的原则」而满足。这个宇宙性的耶稣也是被钉纳匝肋人耶稣。宇宙性基督和纳匝肋人耶稣的合一可以帮助佛教徒体认到真正生命的道路一定要经由基督伟大的死亡。 在大乘佛教中,这种宇宙性的世界观是富有动力的。它与一种变动哲学(a philosophy of becoming) 相连,因此宇宙常在变动中。这种富于动力的世界观也在近代西方思想中存在。因此佛教神修向基督信友提出挑战,使他们回忆自己传统中宇宙性而富有动力的内涵。 三、否定和超越 西方花了好几个世纪才了解东方否定的方式。那些与佛教徒交谈的基督信友体会出来在禅观中的否定以及基督信仰中的「否定神学」(negative theology)有其相似性。否定神学看到最高现实具有无法表达的本质,因此避免对天主作任何积极的肯定。基督信友不应把佛教归于虚无主义,而应按否定神学这种意义去了解它。基督信友可以肯定终极绝对的现实是以万物之根,但却不是人所能了解的,这种体认有其意义。因此,基督信友可对佛教认为佛是终极现实的观念有进一步的了解。佛教徒也改正他们对基督信仰错误的印象,因为他们认为基督信仰中神的观念大过于拟人化。否定神学对两方面都有好处。 基督信友仍可再进一步,因为他们有对天人交往的积极神学。在基督的启示中,天主是三位一体的神。从基督信仰的观点看来,无法对佛教神修感到满足,因为他们不相信一位具有位格的神。 四、对人性的影响 每个宗教必须按照自己的信仰和经验找到一条发展人性的道路,以满足它的需要。佛教神修藉着「分享痛苦」的理想找到这条路。那些曾研究基督信仰的人体会和肯定耶稣是这理想的实行者和模范。在佛教的信仰中是藉着菩萨使这种理想得以实现。因此佛教徒可在人文和社会工作上与基督徒合作,共同努力推行世界和平就是可能的途径之一。因此,佛教神修,一般来说,是与静观有关,但也必须推动社会工作。有信仰的人无法把自己的神修与为近人服务相隔离。 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