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42号 |
辨别神类简史 |
辨别神类简史(注) 高士杰 辨别神类是教会的中心问题,也是在基督内生活的中心问题。历代的神修作家很重视这问题,教导人向圣神开放、忠于圣神的启迪。他们对于辨别神类做了反省,也发挥出一些理论。现在让我们看看历代的作者和他们的作品。本文分为五部分:一、教父时代的辨别神类;二、中世纪的辨别神类;三、十六和十七世纪的辨别神类;四、十八至廿世纪的辨别神类;五、今日辨别神类的情况。 一、教父时代的辨别神类 (1)辨别神类既然在圣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古代教会就已有著作讨论这问题:十二位宗徒训诲录(Didache)第一章讲论生命之路和死亡之路;何而马(Hermas)的「牧者」(神牧启示录),第二世纪中叶的作品,还指出了一些辨别神类的规则。(参阅诫命第十二条,1-2)。 (2)教父们零星地谈到辨别神类。他们用「辨别」(Discretio)一词来表达圣保禄和圣若望的思想。奥利振(Origen)很详细地讨论了人思念的各种来源,他写说:「我们可以看到,自我们的心灵中所发生的哪些思念有时是由我们自己来的,有时是由某种相反我们的德能而来的,有时却是由天主或天使所送来的。」 他也指出了一些标记,帮助人如何加以辨别:善神启迪善行,恶神启迪恶行。但人还是自由的,他是自己行为的主人。 485 (3)奥利振之后,我们可以提到圣安当(St.Antony),他也讲论了辨别神类,并且如同圣达修(ST.Athanasius)所作证的,这是早期基督徒辨别神类的范本。 (4)圣安当以后有耶路撒冷的圣启禄(St.Cyril of Jerusalem)。他为望教者写了「圣教要理」,他在书中,描写了魔鬼来时是怎样的,天使来时是怎样的。 (5)以后有艾瓦格里(Evagrius)的教导,这是更学术化(更神学化)的。他努力描绘各种神类在人灵魂上行动的情形;魔鬼的目的是要害人,但它有时伪装为天使。 (6)当我们进到西方教会时,便可发现同样的教导。这使我们想起:它们有共同的来源,或者这是基督主义的自然给果。 圣思定(St.Augustine)写了「天主之城」,中心思想便是:需要你自己决定,你要在哪一座城中度生活。 (7)加仙(Cassian)在西方对神修的贡献比圣思定更大。他也写说:「实在我们首先应当意识到,我们的思想有三种可能的来源:天主、魔鬼、我们自己。」他最具体地讲论了辨别神类的规则。在「第二训话」(Second Conference)中发挥了这问题。后人解释他的思想说:谦逊和心灵完全的开放是得到辨别能力(The virtue of descretion)的必要条件(参阅拉丁教父集成49、537—538;49,161—162)。 (8)教父时代末期,在西方有圣国瑞(ST.Gregory The Great),他的著作之一是伦理书(moralia),书中讨论辨别神类时,发挥了心理的一面。 (9)从第四世纪末到第七世纪,东方人更多注意所发生的外在的事情(标记),譬如托名玛利乌 486 斯(Pseudo Marius)(希腊教父集成36,865c+876b)。 (10)关于专题讲论辨别神类,迪雅道古斯(Diadochus of Photice)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说:「人能受两种神的推动:一善一恶。所以必须分辨我们思念的来源。但也应当小心别扑灭圣神。」 (11)以后有若望·克里马谷(John Climacus)他留下了「乐园阶梯」(Scala Paradisi)一书。在第廿六级上他发挥了辨别神类而区分:思念、毛病、德行。他努力揭穿魔鬼给与人的幻想。若望·克里马谷一定受了加仙的「第二训话」的影响,在他的著作中我们看不到新的因素。 除了所提到的这些作家之外,其他还有许多人也讨论了辨别神类的问题,但都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不必多谈。 可以结论说,教父时代的人多注意善恶二神在人身上所有的行动;除此之外,也提到来自我们本能的因素。 二、中世纪的辨别神类 中世纪的大概情形是这样的:中世纪末期出了一些神秘家,其中有些是真神秘家,有些则是假的,是幻想者(Visionary),有异端的嫌疑。所以当时的神修作家除了注意传统的道理和可靠的神修生活之外,也注意到辨别神类的问题。 中世纪有许多人讨论辨别神类的问题,其中有些作者的思想也很好。要想把中世纪作者关于辨别神类的论述详细介绍,不是容易的事。现在只提一些比较重要的作者及其思想。 (1)十二至十三世纪有圣纳德(赘ST.Bernard of Clairvaux,d. 1153),李查德(Richard of ST. Victor,d. 1173), 487 圣道茂(St.Thomas, d .1274)。现在简单地介绍他们的思想。 (A)圣纳德:他在书中假定辨别神类是圣神的神恩(a charism of the Holy Spirit)。圣神给我们一些神恩,有时是为了我们自已的神修利益,有时是为了别人的利益。能辨别这两种神恩,又是另外一种神恩,是由圣神恩赐,这便是神恩之辨别(参阅拉丁教父集成 183,706-707; 947—949)。他有时也把辨别神类看作一种德行(参阅同上182,754)。 (B)李查德:他把辨别神类视为一种重要的德行。辨别神类的德行使其他德行不变为毛病(参阅同上,196,47)。他没有把辨别神类看作圣神的神恩。 (C)圣道茂:在十三世纪,道明会中出了一位大神学家圣道茂。他对辨别神类写得不多,但他给辨别神类做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即普通的辨别神类(Simple discretion)和神思性的辨别神类(Charism of discretio spirituum)(参阅1a2ea 111,4;1a2ea g. 65a.1)。后者是圣神白白赏赐的恩宠。看来,圣道茂的神恩性的辨别神类,包括辨别人心的秘密。这项神恩也叫人能够辨别假先知(参阅 1a2ae g.172 a. 5ad . 3)。普通的辨别神类便和明智之德、(Prudence)相混(参阅 2a2ae 51,4)。他也设法避免称普通的辨别神类为辨别神类,而只称神恩性的辨别神类为辨别神类。 (2)在第十四和十五世纪中出现了一些荷兰的神秘学家,他们讨论了辨别神类,其中有:鲁斯伯鲁克的若望(John of Ruysbroeck,d.1381),和道茂甘比(Thomas a Kempis,d.1471)。十五世纪时也有一位著名作者,即圣纳定(St.Bernardine of Siena,d.1444)。今简单介绍于后。 (A)鲁斯伯鲁克的若望:他是荷兰学派的领导人,不多讲论辨别神类,但他指出了一些标准,藉之可以辨认出假神秘家。 488 (B)道茂甘比:他属于荷兰学派,会留下了一部名著,即师主篇,他在卷三,五十三和五十四两章中讲论了由人性和恩宠而来的不同推动。 (C)圣纳定:圣纳定在去世之前,做了三次演讲,后人把它们编在一起,称之为「论灵感」(De inspirationibus)。他关于辨别神类的论述,特别关于灵感的来源,遵循当代普遍的教导:好的启示是来自天主,天使或人灵的超性德行;坏的来自魔鬼,或者来自个人的邪恶;中性的启示来自某种需要或暂时性的方便。他也留下了辨别神类的规则。 (3)十五世纪时有一些法国神修作者,其中两位主要的作家讨论了辨别神类的问题,即艾衣的伯铎(Cardinal Pierre d’Ailly, d.1420)和日尔松(Chancellor John Gerson d.1429)。十五世纪尚有一位神修大师,即德尼(Denis the Carthusian d.1471),现在简单介绍。 (A)艾衣的伯铎:他有一卷题名为「论做先知」(De falsis Prophetis)的书。他在书中主要地讲论了预言的问题:预言的本质是透过超性的协助而宣布未来的事。预言能由天主而来,也能由魔鬼而来,也能由人的智慧而来。辨别预言的来源并不容易。魔鬼的预言也可能是对的。附魔的人能是有宠爱的人。所以辨别神类的准则不供给人绝对的确定性。他主张我们能够学得辨别神类,或者把它当作一种技术,或者当作一套理论。籍圣经所给的标准,我们能够得到概括性的结论(Probable conclusion)。 (B)日尔松:关于辨别神类他写了几本书,其中主要作品是「论辨别神类」(De Discretione et Examinatione Spirituum),假定辨别神类有普通的和神恩性的:他认为普通的辨别神类和明智之德是一回事,它是一种技术,也是一套理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关于辨别神类的思想是追随 489 圣道茂。 辨别神类的行为能藉着辨别神类的技术和理论,或藉一种内在滋味(Per internum saporem),或某种体验到的甘饴(per experimentalem dulcedinem quamdam),或藉着神恩(Charism)而完成。 关于辨别启示(Revelation)和神见(Vision)他也指出了一些规则。如同真银元和假银元是有区别的:它们的颜色、重量、音色等都不相同,同样真假启示也有不同的标记,真启示会给人带来谦卑、明智、忍耐、诚实和友爱。 他也主张关于启示和神见的辨别;无法得到绝对确定的结论。 (C)德尼:关于辨别神类他写了许多书,关于辨别神类的主要作品是「论辨别神类」(De discretion et examinatione sprituum)。我们可以说,他把前人有关辨别神类的论述的精华都搜集在一起了。他在这方面跟随了圣道茂的思想。对他来说、,辨别神类能和明智之德是一回事。他也看辨别神类如同是一种技术或一套理论。除此以外,他也认为还有由圣德而来的辨别神类。关于我们的思念的来源,他根据加仙的主张,认为能来自天主、魔鬼或我们自己。但德尼又加上一个来源,即我们的本能(instillctus naturalis)。他也留下了辨别神类的规则。但他的论述不及日后的圣纳爵(St. Ignstius of Loyola)或斯加拉麦里(J. B. Scaramelli)的辨别神类规则那样完美清晰。 三、十六和十七世纪的辨别神类 (1)在这时期出了一位影响极大的人,便是圣纳爵,他在回头后,由于自己的体验而学会了辨别 490 神类。他在其「神操」一书中留下了辨别神类的规则。(参阅纳爵神操313—336号)。圣纳爵及其同伴在一五三九年长久商讨后,一起辨别是否他们应当发愿,服从他们中间的一位。这次长久的商讨在耶稣会的文献中称为最初会士的商榷(Deliberatio primorum Patrum)。这文献四百年之久没有人注意,但今日却成了团体辨别神类的范本。圣纳爵不认为辨别神类是一个德行,而是一种行动。 圣纳爵之后,耶稣会士们又恢复了教父作品中对辨别神类的观念。这是因为当别人攻击纳爵神操有神光主义(Illuminism)时,会士引用传统教导以保护神操的缘故。 苏阿莱兹(Suarez)为了保护「神操」及其中的辨别神类,不但引用了圣道茂,圣文德(St.Bonaventura),也引用了圣达修(St.Athauasius)所写的圣安当传和圣纳德(St.Bernard)的著作。 他活泼地描述了不同的神如何激动人灵;他为帮助人辨认出天主的神,给后人留下了一些辨别神类的规则。 (2)在十六至十七世纪时,一般说来,天主教的作家往往是在讲论其他的题材时,讲论了辨别神类;不过也有些作家正式地讨论了这个问题,譬如:阿尔瓦莱兹(Alvarlz de Paz)和宝纳(Cardinal Bona)。 宝纳在一六七一年出版了「论辨别神类」(De Discretion Spirituum)一书,其中搜集了许多资料,是该时代的代表作,在他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对神见、神魂超拔、灵感、以及其他特殊现象的辨别。其中基本问题便是:这些现象到底是来自魔鬼的能力,或是来自天主的行动?对宝纳 491 来说,辨别神类是明智之德的效果之一。他对辨别神类的思想和中世纪差不多。 (3)自十六世纪之后,在基督教中虽然没有辨别神类这一名称,但辨别神类之实是相当普遍的。奎格教派很注意内在神光(Inner Light)。在启蒙(Great Awakening)时代,许多人如若望·卫斯理(John Wesley),若纳旦·爱德华(Jonathan Edwards)很注意对基督的体验(Personal experience)这很相似我们的辨别神类。 四、十八至廿世纪的辨别神类 (1) 自十六世纪以来,天主教许多作家的讨论辨别神类受了耶稣会神修的影响,其中理由就是圣纳爵的「神操」以辨别神类为主题之一。 (2)从十八到廿世纪产生了一些有关辨别神类的作家和著作,如:莱盖拉(La Reguera)、萨而乃利(Sarnelli, SDS)和斯加拉麦利(Scaramelli, S,J.)。在这时期斯加拉麦利的著作「辨别神类」(Discernimento degli Spiriti, 1753)是最有名的。他认为「神」有三、即:天主、魔鬼和本人。他也指出了一些标记,帮助人辨别内在的推动(Interior motions)何时来自天主,何时来自魔鬼。但此书内容几乎都来自阿尔瓦莱兹和宝纳的著作。 (3)这时也有些人讨论了「灵感」和「显现」的问题,辨别它们是否来自天主。 (4)关于这段时间有一件事值得提出:由于十三世纪的大神学家圣道茂认为辨别神类是明智之德的部份内容,并且他强调做选择、决定时的客观标准,而不注意选择、决定过程中的主观因素,而在辨别神类中正是要追寻这些主观上的因素。因此,虽然有耶稣会辨别神类的传统,可能由于圣道茂尊 492 高地位的影响,日后的人没有多注意辨别神类。虽然在神修书上还讨论辨别神类,但是引不起广大群众的重视。谷斯达· 提而斯(Gustave Thils)在其「基督徒的圣德」(Christian Holiness, 1961)一书中说:「辨别神类是一句古老的话,对现代的人来说,没有多大意义。」这充分表明了这时代的人不重视辨别神类的问题。 五、今日辨别神类的情况 (1)梵二前夕教宗若望廿三世所表现的态度很符合教会的传统精神,他曾向圣神祈求说:「天主圣神啊,你是天父以耶稣之名所派遣来的,你以临在和领导和教会在一起。我们求你仁慈地给这届大公会议倾注你大量的恩惠……如同在五旬节那天再次地在我们的时代,显示你的奇恩」。圣神如果真的给予奇恩,我们这方面需要辨认出来。 (2)梵二在文献中很重视辨别神类,我们从其中可以看出,辨别神类在司铎的神修和职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司铎的职务包括辨别神类(参阅司铎职务与生活法令第六节);司铎神修的枢钮在于忠于圣神的推动,是基督的神在领导司铎们,也给予他们生命(参阅同上第十二节):梵二又说司铎们应反省所从事的各项工作,何者为天主的旨意;又劝司铎以基督为榜样,以完成自己的职务。而基督是以天父的旨意为饮食的(参阅同上第十四节),这里是以辨别神类为枢钮。梵二也认为辨别神类为一主要的德行。(参阅同上第十五节)。梵二又说,每一位司铎应当能够和教友们一起辨认出时代的信号(参阅同上第九节)。由以上所说的看来,在梵二的思想中,司铎们的使徒性神修特点之一便是辨别神类。 493 (3)在美国一些耶稣会组织起来出版「耶稣会士的神修」(Studies in the Spiritualities of Jesuits),其中刊出了几位神父的文章,讨论辨别神类,如:若望伏特莱(John Futrell),阿森博乃(Aechenbrenner)、陶乃(Toner)等人。他们的文章引起了世界各地的人对辨别神类特别团体辨别神类的兴趣。现在关于辨别神类出版了许多文章和专书(参阅本文后面所附书目)。我们可以简略的说,欧洲的作家讨论这个问题时,更从神学和神修的观点下讨论,美洲的作者虽然不忽略神修的一面,但更着重辨别神类的方法和技巧问题。欧洲的作者偏重作神学反省,而美洲的作者偏重实用的一面。) (4)人们一度对于辨别神类不感觉兴趣,而在近二十年来又恢复了对它的兴趣,其中有两种理由,一是由于伦理原则不足以应付今日生活的需要,一是祈祷生活的复兴。 (a)伦理原则不足以应付今日生活的需要:过去几百年之久,伦理学很强调法律和原则,一切决定都要根据法律或原则。伦理学家也承认一些神秘家做决定时可能是根据他们和天主的相通。但是一般人不是这样。在我们的廿世纪里,生活越来越复杂,人们感到伦理原则虽然正确,虽然重要,但是为使人做伦理性的决定是不够的,在客体的原则和人的行动之间有一道鸿沟。在这个思想背景之下,人们寻找做决定时的另外一些因素。因此教会传统中的辨别神类又被人注意了。 (b)今日祈祷生活的复兴:在过去神修和日常生活脱节,祈祷和行动也划分的太清楚。今天人们认为祈祷生活不应停止在正式祈祷时间之内,而应和我们的日常行动、选择、决定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今日的神修又把传统的辨别神类拾了起来。 494 总 结 从本文所说的一切看来,我们的教会自始至今常有人反省、讨论和教导辨别神类。虽然有时人们比较不重视,但教会总没有把它抛弃,因此我们可以结论说:辨别神类实在是我们教会的精神遗产。 注 本文主要参考书: 1. Gustave Bardy, Discernement des Esprits Chez les Pères: Dictionnaire de Spirtualité,Vo1, Ⅲ, Col. 1247-1254 2.Franscois Vandenbroucke, Discernement des Esprits Au Moyen Age: Dictionnaire de Spiritualité, Vol. Ⅲ, Co1 1254-1266 3. Joseph Pegon, Discernement des Esprits: Période Moderne: Dictionnaire de Spiritualité Vol. Ⅲ, Col. 1266-1282 辨别神类书目(为愿研究者参考) (All the books and Articles on this list are found in the Fu-Jen Theo1ogate Library) l. Bacht, H., S. J. "Good and Evil Spirits" The Way 2 (l962) 188-l95. 2. Beha, Marie "In the Context of Discernment" Review for Religious. 33 (1974) 1263-1270. 3. Birkenhauer, H. H., S. J. "Discernment of Spirits in a Time of Doubt" 4. Buckley, M. J. "The Structure of the Rules for the Discernment of Spirits" 495 Supplement to the Way 20 (1973) l9-37. 5. Burke, , T. A., S. J. "Rules for the Discernment of Spirits" 6. Byrob, W. J., S. J. "Group Decision Makingt' The Catholic Mind, l971 and Feb. l973. 7. Casey, D. M., S. J. "The Discernment of Spirits & Self-Understanding" 8. Delmere, G., S, J. "Ignatian Discernment: Another approach to the Nature-Grace Relationship" 9. Ducharme, ., S. J. "Spiritual Discernment and Community De1iberation"(1974) 10. Dumeige, Gervais, S. J. "Communal Discernment of Spirits and the Ignatian Method of De1iberation in a General Congregation" Supplement to the Way No. 20 (1973) 55-71. 11. Futrell, J. C., S. J. "Ignatian Discernment" Studies in the Spirituality of Jesuits (April, 1970) 12. Futrel, J. C., S. J. "Communal Discenmment: Reflections on Experience" Studies in the Spirituality of Jesuits (Nov. 1972). 13. Gau, James V., S. J. "Discernment and the Vow of Obedience" Review for Religious 1973, 569-573. 496 14. lgnatius of Loyola "Discernment of Spirits: Letter to Sister Teresa Rajade1Ia" in Letters of St. Ignatius of Loyola (W. J. Young, S. J.)1959, 18-24 15. Letemendia, F. & Croft "phenomenology, Psychiatry and Ignatian Discernment"Supple- ment to the Way, No. 6 (1968) 27-34. 16.Keane, Philip S., S. S. "Discernment of Spirits: Theological Reflection" American Ecclesiastical Review, 1974, 43-61. 17. King, Nicholas "Ignatius Loyola and Decision-Making" Supplement to the Way, No. 24 (1975) 46-57. l8. Kyne, Michael "Discernment of Spirits and Christian Growth" Supplement to the Way, No. 6 (l968) 20-26. 19. Kyne, Michael "Difficulties in Discernment" The Way, 1974, l03-109. 20. Haughey, J. C., S. J. "The Conspiracy of God" (1973) 21. Hebb1ethwaite. P., S.J. "Signs of the Times" Supplement to the Way l3 (1971) 26-35. 23. Healey, C, J., S. J. "Prayer: The Context of Discernment" Review for Religious 33 (1974) 265-270 23. Hughes, L. M. "Affectivity, Conscience and Christian Choice", Supplement 497 to the Way 24 (l975), 36-45. 24. Hurley, N. P., S. J. "St. Peter: A case Study in Discernment of Spirits" Review for Religious 22(1963), 193-202. 25. Mahoney, John "The Spirit and Community Discernment in Aquinas" Heythrop Journal, 1973, l47-l6l. 26. Malatesta, Ed. S. J. "Discernement des Esprits" in Le Dictionnaire de (Editor) Spiritua1ité Vol. III, col. 1222-1282.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above "Discernment of Spirits" by Innocentia Richards, 1970 27. Murphy, L. J,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hristian Choice", Supp1ement to the Way 24 (1975), 26-35. 28. O'Leary, Brian "Good and Evil Spirts", The Way (1975), l74-182. 29. Orsy, Ladislas, S. J. "Toward a Theological Evaluation of Communal Discernment" Studies in the Spirituality of Jesuits, l973, l39-l88. 30. Peters, W., S. J. "Disernmentf Doubts" Review for Religious, 1973, 8l4-817. 3l. Penning de Vries, P. Discernment of Spirits (l973). 32. Rahner, H., S. J. "Discernment of Spirits" in The Spiritua1ity of St. Ignatius. Loyola (l953), 36-45. 498 "The Discernment of Spirits"+"The Spirit in the Church" in Ignatius the Theologian, 312-343; 370-386. 33. Rahner, K., S. J. "The Dynamic Element in the Church" 1964. 34. Sheets, J. R., S. J. "Profile of the Spirit: A Theology of Discernment of Spirits"Review for Religious Vol. 30, No. 3 (l971). 35. Simpson, M. "Philosophical Certitude and Ignatian Election"Supplement to the Way No. 24 (l975) 58-66. 36. Toner, J. J., S. J. "A Method of Community Discernment of God's Wil1 " Studies in the Spirituality of Jesuits (April, l970). 37. Toner, J. J., S. J. "An Adaptation of this Method-to Achieve Harmony, Rather than Discernment" Studies in the SpirituaIity of Jesuits.(Sept. l971). 38. Toner, J. J., S. J. "The Deliberation that Started the Jesuits: a Commentario on the Deliberatio primorum Patrum. " Stuides in the Spirituality of Jesuits, June 1974, 179-2l2 39. Gregson, Vernan "Chinese Wisdom and Ignatian Discernment))1Review for Religious 33 (1974), 828-835. 40.Walsh, J., S. J. "The Discernment of Spirits" Supplement to the Way 16 499 (l972), 54-66. 41. .Wright, J. H. "Led by the Spirit" The.Way (19757, 11-19. 42. Antoymous: "A Letter on the Discernment of Spiritual hopulses" The Way 7 (1967), 240-248. 43.Aschenbrenner, G. "consciousness Exainen", Review for Religious, 1972, 14-21. 44. Asselin, D., S. J. "Christian Maturity and Spiritual Discernment"- Review for Religious 27 (1968), 581-595.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