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44号

灵修的意义


 

 

第八届神学研习会主题是:灵修生活的一般重要问题。上届研习会的题目是耶稣基督。也许有人还记得最后的议题是中国教会与基督论,我说它是整个讲习会的甜点。为何称之为甜点呢。事实上,上次研习会的讲题集中在大公教会的基督论上,在此之后,加上中国教会与基督论,显然是附带的,所以它是甜点。现在,我称这个演讲是这次研习会的「冷盘」。本次讲题集中在基督教会的灵修,我是在文化与宗教背景下来讨论灵修及其意义。一篇演讲虽与下面几个讲题,不能说没有关系,但它只是此次研习会前面的一道「冷盘」罢了。进入灵修意义整个内容前,先给「灵修」一个字义上的说明。

近来,我们常用「灵修」一词。事实上,过去使用的是神修。按赵宾贸神父在他最近出版「灵修学在中国」一书中,从中国古书上,把「修」字所有的意义都给我们列举出来了。『按说文:修有文饰的意思……,有治理的意思……;有时有操存及察明的意思……;有时有具备的意思……;有时有学习的意思……;有时有和好的意思……;有时有扫除的意思……;有时有作为的意思……;有时有教的意思……。』以上九个意思,在我看来。除两、三个之外,都是大同小异,都可应用在「灵修」之「修」上。

根据以上不同的说明,我可概括来说:所谓「修」,便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断地学习。消极方面是扫除我们前进的障碍,积极方面要达到完美、圆满及文采光华。

至于「灵」,有时说「神」,不是与肉身相对立的灵魂,也不是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因为我们所

147

修的不只是灵魂、精神,也包含肉身、物质。我对这个「灵」字的定义是根据一九七九年五月十七日,罗马教义圣部发出了一项函件:有关「末世问题」、「天堂地狱身后的问题」。由于当代在哲学、神学、圣经学方面,对人以及圣经中对灵(spirit)的了解,至少在此文件中说:我们可把人常说的灵魂、精神解释为「人性之自我」(humnanself)。那么,由教会文件中对灵的意义与上述修的意义可看出我们要修的是我们整个人的自我。而「灵修」二字与中国古书、传统所讲的「修身」,几乎是一致的。大学讲「修身」,实在就是我们所讲的「灵修」。以下我们可以分四部分来探讨:

一、灵修的描述

二、两种基本对立与不同的灵修

三、各种开启灵修之异同

四、不同灵修在表达(理论与实践)上的相对因素

一、灵修的描述

我们的出发点是一位度灵修生活的人(以下简称灵修人),他若要修,自然要不断地学习往前进展;消极的要消除障碍,积极的要将自己的文采光华显露出来。所以,灵修人是在一个生命过程中间,他的目标就是要达到人的理想,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灵修上产生的问题,就是人的理想是什么?因在人类文化及宗教中,对人的理想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因此有不同的灵修产生。「人性的自我」有个人的与团体的两面。而且他生活在历史中,并在整个大自然中间,这也是人性重要的幅度。最后每人有物质的一面,也有精神的一面。

148

灵修人要达到理想,若他的理想只在物质方面,而偏轻精神一面,甚至否定精神一面,显然这灵修过程要达到理想的我就不同了。他将会偏重生命中物质层面、经济层面、婚姻层面上;若灵修人如此的偏重,甚至否定人自我的精神一面,这是一个唯物主义的灵修。我们承认唯物主义有其灵修;他按其对人的看法努力去修,这是他的灵修。同时,在对人理想解释中,也有部份人的灵修,十分轻看物质。他著重于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的真理、人的善、人的美。而轻视物质的一面,甚至完全忽略。这种灵修过程,我们可称为理性主义的灵修或唯心主义的灵修。在希腊传统中,柏拉图主义就倾向于理性主义及唯心主义灵修。如果灵修人对人的理想是:人是一个整体,有精神与物质;他是两者平衡。这种灵修过程,我们可称之为实在主义灵修。每种灵修按人学(anthropology)的理论而衍生。因对人有不同的看法,灵修过程就显出它的不同面来。

人性的自我既有他个人的一面与团体的一面,那么,灵修过程也能在这两面上显出它的异点。有一种灵修生活,把个人理想完全放在集体上,只要集体达到理想的境界,个人便可以消失,可以不存在。个人要达到理想的过程,只在于使集体得到一个完美;因此,这是集体主义灵修。今日共产主义,就是这一类的灵修。另一方面,别的灵修注意个人,团体对它没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只是为达到个人理想,而牺牲团体及别人,这也是一种灵修。这过程以达到个人理想而满足,我们可称之为个人主义灵修。当然,人是有个人与团体两面,灵修的这两面对某些人是如此密切相关。个人的理想完成,正是在团体中;如此也使整个的团体达到它的成全。团体与集体不同,集体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团体则是其中的成员,人与人休戚相关。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所谓灵修,按人学对人自己的了解及对人类团体的了解,可决定一个人的学习、方法及目标。

149

最后,我们要加上一个相当重要的幅度,就是中国人在东方传统下,十分注意人与大自然。人理想的完成,是他与大自然关系的完成。有些灵修学视大自然只是人利用的工具,没有更高的意义,人只要去利用它,使个人或团体满足,这种灵修可称之为机械主义灵修。但是有些人,尤其如庄子思想认为大自然本身有某种灵气,人与大自然是如此合而为一,最后人要回归大自然中。他的灵修生活有整套方法使人回到大自然,我们称之为自然主义灵修。他认为要达到完美的理想,就是与大自然合一。最后有人对大自然,一方面明白它与人之间有一从属关系;但却不以工具性来处理它,大自然的美好和它的灵气影响人整个生命。这也就是中庸所说:「与天地参」。它显示人与大自然的另一灵修。人与大自然有某种感应,有某种相通,而完成自己的理想。

根据以上描述,我们可说灵修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理论,一个是方法。理论就是根据对人,对人类历史,对大自然的看法。方法则是根据理论定立一个到达理论中理想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灵修。大学中的几句话能具体地给灵修作很好的注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指做人的道理,其最后理想是止于至善。我们可称之为灵修的理论。此外,大学又说:「物格而知教,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大学告诉我们达到理想的过程和方法。大学给我们指出灵修是依据一套信仰及对人的看法,然后加以实现而达到人的理想。

二、两种基本对立与不同的灵修

综上所述,灵修常根据一套信仰、一套理论,对人、对团体、对大自然的看法。我们可把人、团

150

体与大自然综合称作世界。事实上,灵修人或人类的灵修现象上,有两种基本不同的世界观:一是封闭的世界观,另一是开启的世界观。

如果人对世界的看法,以为只有感觉到、实验到和控制到的才是真的,这种世界观可称之为完全封闭在感觉上,这是很深的封闭,另有些人以为,凡人理性所不能了解的,及人能力不能处理的,都被排除在世界之外,这是次一等的封闭,但至少已对理性世界开启了。

这些人的灵修范围,就是他自己所处的世界。他是自力的,不靠其它力量来支持,他的存在止于他自己。其次,还认为这个世界是自解的,即这世界中的一切为何发生,怎样发生,都可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解释;不需用超越这一世界的任何原理来解释,我们称之为封闭于自解的世界。最后这种世界观也是自动的,在这一世界中有各种的动:大自然的动、山体的动、人的动……但这些动都是来自本身的,不需要另外的因素来解释这一世界的动。

综合来说,所谓封闭的世界观,消极一面就是排斥另一世界。积极一面就是封闭于人的感觉、封闭于人的理性、封闭于世界的能力。它是三自:自力、自解、自动。按这样封闭的世界观,显然人是完全在这一世界中,达到个人、团体、大自然的理想。根本没有所谓的「宗教」、「永恒」及「另一世界」

在今日社会及人类中,有许多封闭的世界观,封闭的灵修。尼采「超人的灵修」,以为人应用自己的能力达到人的理想,不需要上帝。「上帝已经死了」,根本不需要耶稣基督。他要人舍己力来建立超人的理想,我们称之为封闭的灵修。又如马克斯无神唯物主义,也有一理想:它要达到人类无产

151

阶级专政,人类中再没有阶级之分。这理想排除宗教,因宗教是人类的鸦片,它排除另一世界超然的力量,这也是封闭性的灵修。佛洛依德唯性主义,也要达到人的理想。他应用深度心理分析方法,把人所受到一切心理压迫,使人不自由的因素完全释放;他有一套方法,使人达到不受压迫而完全自由的理想。这是西方常听见的几个封闭性灵修。

事实上,在今日中国社会中,并不是没有封闭性的灵修。我以为胡适先生的「三不朽」可算是一个封闭性的灵修:因他认为我们的德、功、言,最后并不存在另一世界中。最终的成功不是在另一世界,而是封闭在这一世界中。我们称之为封闭的人文主义的灵修。至于中国传统上的三不朽,尚有另一世界的意义;所以并不是完全封闭性的灵修。

与封闭的灵修对立的是开启的灵修:它建立在另一种世界观上,承认人不能自立,不能自解,不能自动,必须依靠另一世界来建立、解释和动。由这种世界观而来的开启性灵修,在达到人、团体、大自然理想的过程中,需要与另一世界密切牵连在一起,我们可称它是宗教性的灵修。基督徒常说,要与天主合而为一,需要天主恩宠,需要天主来解释人的生命,需要天主来支持人。

我个人认为,我国的古书也反映一个开启性的灵修。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它已把天与人牵连在一起了。所以,我们称之为开启性的灵修。它的实践方法如下:「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因为人性与天是相通的,要完成人性,必须完成天给的命。完成天命则整个天地参与其间。

从封闭性世界观与开启性世界观所产生的两种灵修,基木上是对立的。更清楚地说,一是非宗教性灵修,另一是宗教性灵修。一是以人的能力达到一个理想,另一是与「另一世界」、「神」、「天

152

主」合一,来达到此种灵修。两者显然是不同的。

三、各种开启性灵修同中有异

开启性灵修在这一世界中相信另一世界。显然地,我们如果要了解这一灵修,必需知道这两个世界是怎样的。两个世界可说是「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许多宗教有其他名称来说明彼此的关系。消极方面上这两个世界不是没有关系的。这两个世界不是在时间上的先后,即一在此世,一在来世;也不是空间上的分开,即一在地上,一在天上。而是两个世界是互相渗透的。这一世界在另一世界中,正如同耶稣所说的:「天国就在你们中间。」(路十七21)所以,两个世界是并存的;但这一世界附属于另一世界。基本上,如用形上学的话来讲,这一世界本身不能存在,也不能够解释自己意义和价值,或真实的动。因为它附属于另一世界。

度开启性灵修人,他自己生活在这一世界中,这一世界为他只是一个旅途,一个过程,他的理想是从这一世界进人另一世界。另一世界是个人、团体、大自然理想境界的世界。佛教的语言称之为「此岸」与「彼岸」。人在这一世界是「此岸」,而「彼岸」就是我们说的另一世界。这一世界在灵修价值和意义上是附属于另一世界。正如耶稣说:「你们该先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我们。」(玛七33)这是说,我们应先寻求另一世界,其他自会加给我们的。「人纵然赚了全世界,而丧失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么益处呢?」(谷八36)若人得到这个世界的一切,而失去另一世界,那又算得上什么好处呢?佛教的「轮回」,是人在这个世界中,可以应用一切佛教实践的方法,最后进入另一世界,就是进到「涅」中,佛教徒的灵修就达到理想了。

153

各种开启性灵修之间有许多相同点。这次研习会中所谈基督徒灵修的几个重要问题,以类比的方式在其他宗教开启性的灵修中都有了。譬如,在基督传统中,有炼路、明路、合路。这是灵修的三个过程。在佛教中也有所谓的凡夫俗子、罗汉、佛。关于灵修过程,各宗教是几近相同的。在方法、形式上也有基本的相同点。一般而论,灵修是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方法:消极一面要扫除障碍,就是基督徒所说的七罪宗;而佛教徒要扫除的是十烦恼。积极方面就是要修,要把他的文采光华显出来。基督徒是要修信、望、爱三德,并要修智、勇、节等德性。佛教积极要修的是十正道:正见、正思、正业……这与基督宗教有相同之处。

在不同宗教传统中,开启性灵修常在于这一世界与另一世界相通。因此都有礼仪、祈祷:…。最后,要达到人的理想。基督徒称为「圣人」,道家称「仙人」,佛教谓之「佛」,中国传统称「仁人」、「君子」。由此得知,开启性灵修在方法、过程、目标上,或至少在形式上,有其相同点。在今日时代讯号中,我们很注重与各宗教交谈,尤其基督徒十分愿意吸收东方宗教中的方法,和他们达到理想的传统因素时,就注意到异中有同。

开启性宗教是这一世界向另一世界开启,但另一世界又是什么呢?它有非常重要的不同点。另一世界的内容,在不同开启性宗教中,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我们在宗教交谈中应十分地注意。William Johnston曾说:在宗教交谈时,进到道理、信理(Dogma)部份,常是困难重重。但我们跳过道理、信理,而进到经验中,就很容易交谈。这种观点大有可取之日可因为宗教经验常在最原始的出发点。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这出发点也是不相同;因此,对另一世界也有不同的表达。例如,用普通哲学的语言来说,另一世界究竟是一神世界、泛神世界或多神世界呢?这显然牵涉到开启性灵修根源上

154

的一个问题。我们也可看出,整个佛教徒灵修,或犹太教灵修,或印度教灵修,虽在方法、过程、形式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可是,同中有很深的异,而异的根源就是另一世界与它的表达。比如,佛教徒另一世界叫涅,是「无」。在禅宗中,最有名的一个公案(Koan)就是「无」,一直「无」下去,而达到人的理想。佛教一位老师教导弟子度灵修生活的一段话说:「你走路时,只有无在走;你吃饭时,只有无在吃、;你工作时,只有无在工作;你到我面前来时,只有无在这里出现;你跪拜时,跪拜的是无;讲话的是无在讲话;躺下去睡觉,睡的是无;醒的也是无;当你看也好、听也好、碰也好、嗅也好、尝也好、想也好……这一切莫非是「无」时,忽然之间,你就直接见到无,进到涅去了。」总之,因着对另一世界,以如此的方式肯定,而产生了这种灵修过程。

又比如,以启示来解释另一世界与这一世界的关系,从另一世界有「言」、有「话」进到这一世界,显然这种开启性宗教的灵修另有一套。犹太教在古经中是一「言」的宗教,从另一世界来的是天主的启示、天主的话。圣咏一 一九「品行完美,而遵行上主『法律』的,像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有福的。遵守上主『诚命』全心寻求她的,像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有福的。他们总不为非作歹,只按她的『道路』生活。你颁发了『命令』,使他们严格遵行。愿我的行径坚定,常遵守你的『章程』!我若重视你的每条『诫律』,就绝不会蒙羞受辱……」所说的『法律』、『诫命』、『道路』、『命令」、『章程』、『诫律』都是天主的话。所以,另一世界与这一世界的关系实在是所谓的「启示」。由另一世界的话进入这一世界的灵修。

最后,如果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合一的,一在一切,一切在一。这种有泛神倾向的宗教,显然也有一套灵修理论。我们以印度教作代表。印度今日的经济、政治生活,可能就受到对两个世界关系看

155

法的影响。因此,不同开启性灵修,有其相同点,但同中也有很大的异点。

四、不同灵修在表达(理论与实践)上的相对因素

开启性宗教有许多因素影响它在表达、理论上的异点,宗教不是抽象的,而是在文化背景中,因而有东方与西方的宗教。我们应承认,灵修人中有所谓的「天才」,灵修天才就是他有某种灵感,以此灵感会造成不同灵修的表达方式。释迦牟尼表达灵修,由他作王子,直到舍弃一切。穆罕默德表达灵修,从他一无所有,直到拥有一切。事实上,每一灵修的灵感,都受文化和个人天才的影响。在此,我愿简述一些灵修对立的因素,作为基督宗教的参考。

根源上的对立就是:这一世界与另一世界。另一世界对灵修人的超越性和内在性,在犹太教、回教、佛教与印度教的表达上显然不同:有的强调神是如此的超越(犹太教、回教),有的强调另一世界如此的内在(佛教、印度教),有的以为与神有位际的关系(犹太教、回教):我向超越的天主,这位超越的天主向我;有的强调与神合一的一体性方式。

因这一世界与另一世界有著对立性的表达,便会有法律与良知间的差别。若另一世界要与这一世界通传,便会有命令、法律的出现。但这一世界与另一世界是合而为一,则人不用造文字,在我心中的良知便具备一切。这不只是不同宗教间的差别,即使在同一传统中也有这样的差别。宋朝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的争论。朱熹重理,要得理,今天要格一物,明天要格一物;陆九渊重「心即是理」,回到人心中,一切都有了。

在方法上,不同宗教对根源的看法,因时代背景、文化,便有对立的表达「自力」与「他力」。

156

若这一世界与另一世界是合一的,显然是自力;因我就是佛,佛就是我,在自力中度灵修生活。若另一世界是如此的超越,显然灵修要靠他力。有些灵修十分注意克己、牺牲、受苦;有些则注意感应、和谐……。天主教传统中西方奥斯定灵修很注意克己;东方奥利振传统则注意人是神化的,要和谐。

不同开启性灵修中虽有对立的因素,不过,对立的因素并不是不能综合、协调的。在宗教灵修适应上,宗教上的交谈是值得未来开启的一条路。

 

有关灵修问题,以上只是广泛地作一介绍,其实尚有好多问题,譬如:为何佛教、犹太教、印度教对另一世界有加此不同的表达。这实在是值得研究宗教的人继续探讨的,这也是宗教哲学应回答的问题。

至于当代基督宗教的神学家,在天主救恩计划中探讨其他宗教到底有何意义、价值、扮演何种角色?在耶稣基督启示之光下,来探讨这些各种宗教灵修究竟有何救恩性的意义与价值?

上述问题都必须专门讨论,而我在这次演讲的材料是为预备本届研习会前的一道冷盘。只是给大家一个框架,在这框架中,可以正确地嵌人本届研习会的基督徒灵修及其方法。

157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