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44号

现代灵修的新趋势


 

 

我们这里所谈的灵修是指基督徒的灵修,而且只是在今天的天主教会内,来看这灵修有著怎样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基督徒的灵修是指人与基督的关系,或天人关系!当然这「天」就是基督的宣讲和生活所显示的天 父、子、圣神。说是和基督的关系,但藉著基督并在他内,也自然包括和其他一切人、地、事、物的关系。这和基督的关系不是一个空洞的名义或抽象的理论,而是生活的,团体的,有其具体的时空意义和特色。教会在第一届梵蒂冈大公会议时(一八六九—一八七 O)所面对的人类历史环境与思想意识型态,和梵二于一九六二—— 一九六五所面对的世界、国家、社会等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上一世纪的六十年代教会在体验著失去「现世王国」的屈辱和痛苦,在信仰方面正遭受到唯理、自由、以及无神唯物等学说的猛烈冲击。面对领土被剥夺,并在信仰生活上又受到威胁的教会,其反应自然更倾向于自卫和防御;面对政治、思想的动荡与混乱,教会在训导与纪律上,自然更需要集中、划一,加强步调一致的方式和行动。经过百余年来的沧桑,教会深切体验到「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的真实意义,并清楚看出在摆脱对现世政洽力且旦的依赖之后,才更显出「以心神、以真理来朝拜父」的信仰活力,和因此而「引人进入真理」的正确方向。漫无节制的自由、资本主义和极权、唯物的无神主义,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验,使人类更意识到和平共处、人性尊严、物为心

173

役等是人性的基本需要,是人类的共同渴望和追求。生活在人类的这些向往中的教会,藉著梵二大公会议,展开了系列的积极行动,以生活、宣讲和各种社会、仁爱工作、显示出四海一家和「使他们都合而为一」的深意义,并愿为此理想而继续贡献一切二些由防御到开放,由对立到合作,由集中划一到地方本位化的发展和成长,给教会的整个生活带来了一片革新、复新、更新的蓬勃气象。在这广泛而普及的新气象中,现在我们把目光集中在教会的灵修生活上,看看在这方面教会有著怎样的新趋势、新动向。

以下分四部分来讨论,首先简短指出,在几点比较理论性的看法上前后有何不同;然后在其他各部分中,则分别从心理、圣经、和教会、圣事神学等方面来看今天灵修的具体动向。四部分如下:新旧观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长向完整「新人」;人类共同旅程。

新旧观点不同

这里所提出的几点比较偏重于理论的看法,可使我们看出梵二大公会议后的教会灵修,在一些基本的观点上,和以前有怎样的不同看法和趋势。至于更具体的不同观点和生活方式,(诸如对身心发展、启示完整、教会、圣事等多方面的前后比较),都将在以后的几部分中分别予以说明。

本质与标准

传统的神修学中,一般都是先提出圣德或成全是什么来讨论,努力把圣德、成全的本质分析得清清楚楚,进而指出衡量全德的统一而普遍的标准。这些比较理论性的讲法,有清楚和完备两大优点:

174

清楚,它们以简短明确的定义给人说出问题的究竟(比如,成全的圣德就是具有一切应有的美德,无可复加);完备,在理论上面面顾到,不论放在任何事上,都必准确适用,无懈可击(上面的「成全」定义适用于神、人、万有,全都准确无误)。现代灵修对这些抽象讲法的一般反应是:理论上清楚有余,实际上应用不足。因此在面对实际生活的前提下,现代灵修学更从具体的「生活」本身来着手。一种是用若望的方式来表达,「天主子成为人子,为使人子能成为天主的子女」;一种是以保禄的体验作基础,「他在创世以前,在基督内就拣选了我们」。不论强调「真是天主的子女」,或「父在爱子内拣选了我们」,都是集中在这生活的真实性上,使人面对这生活的奥秘,努力在具体的生活中,逐渐显露出「天主子女」的真面目。

「单线与平行」

本世纪初的教会神修学界,会热烈讨论「神修是单线到底,抑或多线平行?」意思是说,在灵修过程中是否由主动克修而单线地进入神秘生活?或是神秘生活,特别是「灌注默观」,和主动克修并非直接关联,而是另有途径?两种理论都有专家支持,双方都为这「见仁见智」的争论而耗费了不少的精力和笔墨。现在这「问题」已是历史陈迹,仅供后人凭吊。就如同对其他「高深玄妙」的问题一样,(比如「假使人类未堕落,基督是否仍会成人?」)现代人对上述的问题不再感到兴趣,而且更觉得是浪费时间。今天的灵修学家们更注目于如何加强「天人相通」的实际经验,如何使天人相通与人际共融越能打成一片。努力尽其在我,其他全听「天命」;圣神随意分施圣德的恩赐,我们只须用「心」合作,善加利用,至于圣德如何成长,那可信任「爱」的计划,不必刻意去追问。这和师主篇

175

中所表达的当时「现代灵修」精神很相接近,虽然在了解和方式上有显著的不同:「有痛悔之情,比只了解痛悔的定义更有益处。纵然你能将圣三的道理讲解得一局妙万分,但你生活傲慢,使圣三讨厌,那对你又有何用?」对这灵修精神在最后还有交代,这里不必多说。

    远比上面的问题更实际、更有关系的另一个观点,就是在灵修生活中对服从的不同了解。对服从的传统看法很偏重于「直线型」,由上而下;长上代表天主,听从长上就是服从天主。现代更加上平面的许多因素,并且对「直线」本身的了解,也加以补充和调整。由于教会在组织、管理等各方面更趋「平面化」,在长上和属下的关系上也自然更意识到它的团体幅度。因此在长上与属下之间,除单线式的服从以外,现代灵修特别强调分享、交流、共融。长上进入团体,和团体打成一片,了解平面间的看法和感受。遇有重大问题,长上与属下共同祈祷、分辨,共同寻求天主的旨意。在这同「心」协力的合作下,长上以「服事、洗脚」的心怀来做决定,属下以「主旨承行」的心境,无条件地接受所决定的一切。这看法和方式更顾及每人的不同背景和需要,使服从更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地位与完美

梵二大公会议以前的神修学中,对「成全地位」的问题相当重视,并且清楚指出,只有修会生活才是成全生活的地位。常见的一种比喻是:「般的牺牲奉献就如同把树上的果实来献给天主,而修会生活则是把整棵的树完全奉献出来。所以显而易见,修会的奉献比其他的奉献都更完美。现在的灵修趋向更集中在实际的生活上,强调不是地位本身,而是坚守岗位,充分达成天赋使命,才能使人完美、成全。保禄宗徒所说的「娶妻和出嫁的人,

176

挂虑俗事,设法悦乐对方,心就分散了。不娶不嫁的人,专务取悦于主,一心使身心圣洁」(参阅格前七32-35),在过去的神修书籍中,常被用作婚姻低于守贞的依据,并使人对婚姻有「次等地位,很不成全」的错误印象。现代灵修对这问题更从具体的人来看:一方面清楚了解「圣神随意分配给人不同的神恩」,知道有恩宠上的基本不同;另一方面也能看到,为具体的每个人来说,实现天主对自己的计划就是最完美的圣德和最充实的灵修生活。在这「实现救恩计划」的具体观点下,其他理论性的「争论大小」,似乎已变得微不足道;而且「每人都在基督身上互为肢体」,所应强调的更是各肢体应如何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好使全身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不是肢体间的「争长论短」,制造分裂,有害于整体的融洽和谐。梵二后的「入世团体」,和在各方面重新强调「教友灵修」,都是这观点和趋向的具体说明。

    隔离与融合

    在尘俗与圣洁、守贞与结婚、性别与友谊等一些问题上,传统灵修习惯采取隔离、杜绝的方式。一位灵修人士,好修士的画像,通常仍保留著中古世纪的色彩:沉默寡言,双目下垂,安心作所吩咐的工作,对外事不闻不问;避免和异性接触,必要会见时简短了结,绝不好奇注视。对这「防患未然」的根本解决方法,现代灵修的看法认为过于消极;对这些问题的本身,更觉得不是那么截然对立,而是应如何相互配合,共同实现「穿上新人」的灵修理想,一齐生活出「共为一体」的真实意义。事实也告诉我们,外在的隔离固然很有助于防止「意外」的发生,但并不解决内心深处的困扰和「情绪」上的许多问题。因此现代灵修特别注意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体需要,努力使人在身、心各方面获得和谐与整合。这在下面有更多的讨论,现在不必多说。梵二大公会议后,教会对「分离的弟兄」

177

积极采取接近与合作的方式,对非基督徒团体,以及对无信仰,甚至「反基督』的人,也愿以「交谈」来沟通,而不再以杜绝、隔离来解决问题。这对一切人开放的「大公」态度,正多方面影响著教会的灵修生活,但这些都留在第三部分中来讨论。

人的全面发展

上面指出的几点,特别在过去的灵修学中,大都仅是理论性的,可说没有什么重要。下面的几点由于和人的本身有关,所以加用一些实例来说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对这些切身具体的问题,现代灵修强调要人去体验。理智上的了解只是一种准备和条件,体验后的「知识」才是真知「活」见。

整体的多种需要

过去的灵修比较强调人的分裂;私欲偏情—肉身是灵修上的三大仇敌之一。因为「切身」,所以特别顽强、可恶。在修成圣德的道路上,对这「家仇」必需时时警觉戒备,使用各种方法来压服克制,彻底消除。现代的看法是接受人的内在分裂和所受的创伤,但更注意到人性的整体需要,努力在生理、心理、心灵的不同需要中,找出更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协调与配合。心理的压力、恐惧、紧张、不安等,非常影响生理的健康,并能促成身体方面的各种疾病上些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不必多说。心灵的安详舒泰,不仅有助于保护健康,而且能加速病体的复元,也是临床常见的实例。因为人是精神与肉体「合而为一」的一个整体,有身、心方面的不同基本需要;这些需要必须获得适当的

178

满足,人才能有健康的正常发展;任何「悬空」的需要得不到适当的满足,都会使全人受到影响。古人所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广体胖,知足常乐」等,虽然他们当时并不知道心理学为何物,但他们的观察和体验正是身心相互影响的最好心理知识。现在的灵修趋势就是努力把这些心理的知识和体验,带入「天人关系」的生活中,清楚了解它们在人的整体生活中都是很重要的一环,必需加以协调整合。只有在全人的健康成长中,人的灵修生活才能稳定、踏实、「活力」充沛。

一位女药剂师,二十九岁,家庭环境很好,她是三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在物质方面她什么也不缺乏;人很聪明,读完中学后,进大学读药剂科,毕业后,在一药行工作。身体健康美丽,一点没有生理的病状。本来是很合适的工作,但她逐渐觉得无法继续,她靠意志的力量勉强和工作同人来往,最后觉得支持不住,无法这样生活下去。她去看精神医师、寻求帮助。大夫看她很健康,觉得不需要住院治疗。由于她家和大夫之间相距很远,只能不定期的来「会谈」。大夫为使她在这不定期之间也能找人晤谈,就把她介绍给一位很了解她的神父,住处很近,容易见面。但不久以后,在母亲节那天,她企图自杀未遂,送进医院治疗。和大夫谈话中她表示,大夫把她介绍给神父,她觉得大夫是要把她丢开,所以她要用自杀来表明她需要的是大夫,而不是神父。在治疗过程中,她讲出从小就觉得家庭生活很难,母亲常情绪不好。这母亲从没有对她表示过温柔的母爱,不论她作什么,母亲总是会指责她做的不好,做的不对。父亲也没有给这女儿应有的肯定和建立。但从她六岁时开始,她记得母亲常把自己和丈夫间的困难、痛苦、不和等,什么都告诉她。治疗开始时,她把以前的一切完全丢开,大夫帮助她在心理、感情各方面慢慢长大,慢慢和人接触,感到温暖。对宗教信仰她于开始时也是完全丢开,她已很久不进教堂,不作祈祷,因为她觉得天主好像是一个机器人,强制压迫,非常可

179

怕。但在她感到人际间的温暖和体贴之后,她的信仰也跟著复苏,可怕的天主成了可爱的天主。

心理困难与神修阻碍

在传统的神修观点中,超性与本性划分得相当清楚。超性的事物来自天主,引人向上,是圣善、完美的,应尽力争取,多多益善;本性的东西属于肉身和世俗,引人作恶犯罪,是污秽、虚幻的,必须深恶痛绝。现代灵修对这看法有显著的改变:在具体的人身上,事情并不是那样黑白分明;整个的人「由水和圣神再生」,成为天主的子女,但整个的人仍带有内心的创伤和心理葛藤。这些「毛病、偏情」,只靠传统式的加强神业和努力攻打自己,一般只能平安一时,无法把它们连根拔除。这些在成长过程中所造成的心理偏差,需要以心理的方法来加以调整。一个认为自己「什么也不是」的人,并非就有灵修上的谦逊,相反,这往往是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防御。一个谨言慎行,「非常守规矩」的修会人士,不一定就真有修会生活的奉献精神,也很可能是在「拼命抓住」惟恐失去的自我安全。在团体生活中常会有人感到自己「不得志」,不论如何分配、调换工作,他总觉得不受重视,被排斥,受压迫。像这样的情形,已不能只用传统的爱德方式来忍让,或用规矩的力量来「约束」;这更需要用心理的方法来辅导,使错综复杂的「情绪」获得疏通和清理,使埋藏心底的创伤能得到真正的平复和治愈。经过这一番很费力的「正本清源」的工作之后,灵修基础才能稳定下来,灵修生活才能健康地发展成长。

一位三十五岁的修会神父,平常十分友善,热心帮助别人,很受大众爱戴。在尽司铎职务上也非常好,很会讲话,很了解别人。但忽然开始留在自己的房间里,不要和团体一齐吃饭、祈祷、散心

180

等。需要出房间时,常东张西望,怕有人在害他;他觉得他的电话被偷听,他自认作了有损团体名誉和司铎尊位的事。在不得已情形下,长上送他住院治疗。他是五子女中的老二,家中除在感情上缺乏沟通外,没有其他重大困难、也没有任何不正常的先例。他很多年在修会的学校住宿读书;在修会中的读书成绩都在中等以上,顺利晋铎,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他的「迫害妄想」开始于对一个小修生感到亲切。那时他在小修院教书,他对所有的学生,包括他所说的那个在内,都没有过分亲切之处。但患者自以为那是同性恋的记号,常因此感到不安。他在修会中有相当好的性教育,没有性恐惧,也从未有过手淫。在治疗的会谈中显示出,他对父母、兄弟、姐妹都没有什么感情可言;当时他不感到需要,但现在回顾过去,觉得完全缺少了感情上的沟通。青年时他没有对女孩感到过好奇和兴趣,很少有约会或社交活动。在爱与温柔的感觉上,除对孩子们以外,可说几乎没有。治疗中使他了解「亲切感」是来自爱与被爱的需要,是很美的体验;从自认样样不行,竭力讨好别人,慢慢因感情成熟而转向敢表达自己,不再恐惧躲避。最后在「亲切」一方面,藉著在小学教书,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变得亲切自然;对其他的司铎工作也都能胜任愉快。

面对真实与心灵自由

上面所说的「正本清源」,就是在灵修生活中要人能面对真实: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别人,真实的基督。这和传统灵修中的「认识自己」,在基本上并无不同,但在方式与深度上则大异其趣。现代的灵修工作者,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要「热心、可靠」就似乎已具备了一切。现在的心灵辅导,除热心、稳定以外,还强调要有心理知识、辅导技巧、实际经验。因为使人面对真实的自己,是一件很

181

不容易的「大事」。不管如何费时费力,现代灵修方向是要人面对自己的一切,面对完整的自己:过去、现在并其间的相互关联;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家庭的关系;天人关系,特别是和基督的关系。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的许多「理所当然」,特别是对一些很难用语言。表达的心态和作风,从不怀疑它们「就是如此」。灵修成长要人面对真实,正视这些「当然、一定、必须」等非常有力的原则。这多次是痛苦的过程,我们本能地会把视线转开,不要看。对早已过去的心灵创伤,早已「忘记」的一些往事,我们巴不得它们没有发生才好,绝对不要它们再出现在生活中,连想也不愿意再想。但事实上正是这些「埋」在心底的东西,不停地在影响著我们整个的生活态度。只有在人能面对自己,接受真实时,内心才能摆脱「情感」的束缚,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也只有在内心有足够的自由时,我们才能和基督建立真实、稳定的位际关系。

一位刚发愿不久的修女,在才能和工作上都显出是很好的领导人才,最近由于「工作」忙碌,觉得祈祷生活很空洞。在感恩祭中感受不到基督的临在,在个人面对他(基督)时更是「虚无飘渺」,只看到冷冷的墙壁和小小的「圣龛」;整个奉献生活显得「味如嚼腊」,心中充塞著「欲说还休」的沉闷、悲伤、与无助感。在会谈中他慢慢说出自己的「情感」问题,(可用「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来描述。她很敬爱的一位神职人士,使她在情感上受到「被欺骗、利用」的创伤。她不愿再去看这事,觉得让时间把它冲淡,慢慢「忘却」就好了。但是努力把它「推」在一旁,不要去管它,并不能平复「活」在心里的很深创伤。经过一段很痛苦的过程,逐渐能面对这创伤和「悲愤」,接受这痛苦的事实,从心底宽恕使她「爱之愈切,受伤愈深」的那位朋友。她的内心开始觉得轻松,觉得逐渐摆脱「情感」的束缚而感到自由;基督的临在变为「心照」莫宣,修会的奉献生活也「充实」、活泼了起来。

长向完整「新人」

除了在灵修与心理上努力寻求整合的趋势之外,另一种显明的动向就是逐渐从启示的整体性,来了解灵修的意义,并在具体的生活和行动中把这意义表达出来。教会在本世纪的几十年中,对圣经的研究和了解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就。从良十三世的「圣经通谕」(最眷顾者,一八九三)到梵二的「启示宪章」,可说是这方面历经沧桑的两个里程碑,代表著两个不同的时代,以及这期间所付出的无数心血和因此而换得的丰富成果。由「小心翼翼」的保护、防御,走向心安理得的研读分享,由「字斟句酌」的烦琐迷宫,进入启示全貌的别有洞天。对启示的更深入、更完整的了解,自然使教会在信理、圣事、礼仪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更新,灵修生活也因此而发现了更辽阔的远景,有了新的方向。

「是完成,不是废除」

现代灵修由启示的整体性而有了新的幅度:从救恩史的观点来了解灵修的深远意义。这和以往比较偏重个人的修德立功,翕合主旨等看法有很大的分别,因此在具体的应用上也比较更积极、更周全、更顾及人的整体利益。救恩史的发展使我们看出天主对人类、宇宙的奥秘计划,这计划的中心就是「使上天和下地的一切总归于元首基督」(弗一9;哥一1920)。保禄宗徒在这方面的感受,越来越在现代的灵修中得到广泛而深长的共鸣。我们的蒙召成为基督徒,是「父于创世以前就在他爱子内拣选了我们,使我们藉著基督而成为他的子女」(参阅弗一3-10)。基督来临之前,整个人类都

183

在等那「时期一满」,为能在基督内找到万有的重建。基督来临之后,一切都将随著历史的进展,而逐渐实现这「总归于元首基督」的奥秘计划。因著基督的诞生成人,进入世界,一切都藉著他的逾越奥迹而受到了祝圣?,没有什么再应被视为尘俗不洁而被排除、废弃。「天主称为洁净的,你不可称为污秽」(参阅宗十)。人类、宇宙、物质、精神,不再是两种敌对的力量,而是向著同一的终点——在基督内达到最后的统一与完成。在这样的一个救恩史幅度下,现代灵修开始看出基督所说的「我来不是为废除,而是为完成」,不仅是对法律和先知,也是为整个人类和宇宙的一切。因此在灵修的方式上,已不再多注意「超性与本性、凡俗与圣洁」等彼此间的消极对立与区别,而是在积极寻求这一切之间的更适当的协调与配合。

基督—人的典型

从「一切总归于元首基督」的救恩计划中,现代灵修在把目光集中于基督身上时,更特别看到他是「人」的一面,和以前比较注意他是「神」超越人性的看法,正可前后参照。但这强调基督人性一面的趋向,和十五世纪盛行的「现代灵修」所推动的效法基督,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当然在内容和方式上已很有出入。这在最后会加以说明,现在暂不多述。当前的灵修趋势是在基督身上看到人的一

切:他工作、劳累、贫穷、奔波,他同人一起吃喝、欢乐,也和人一齐悲伤、哭泣;他温和良善,也会声色俱厉;总之一句话,「除了罪过,他度过和我们一样的生活」。现代方兴未艾「入世团体」,可说是这精神的具体说明;成「人」的基督要进入人的一切地方,要为每一个具体的人交付自己来作赎价。

184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他新近的「人类救主」通谕中,特别赞赏并引述梵二「教会现代牧职」宪章中的话,来强调指出基督是重建人类的救主,是「人」的完美典型:「第一个人 —亚当,是未来亚当——主耶稣基督的预像。新的亚当—基督,在揭示圣父及其圣爱的奥迹时,也替人类展示了人是什么和人的崇高使命。他既是「无形天主的肖像」,是一个完人。他将因罪恶而损伤的相似天主的肖像,给亚当子孙恢复了起来」(人类救主8)。基督徒的读经、祈祷,不论团体或个人,也更集中在成「人」的基督身上;就是在他的奇迹中(超越的一面),也特别注意他如何以人的方式,配合著人的需要,来「向贫穷人传报喜讯,向俘虏宣告释放,使盲者复明,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从这些具体的行动中,我们不难看出,整个教会在其祈祷、牧灵、使徒工作等各方面,好像「里应外合」似地都在基督这「人」的身上,看到人的理想和完美,看到「新人」的未来远景和画像。

「万物渴望子女的显扬」

救恩计划在其「人」的一面之外,也有它宇宙性的幅度。保禄当时所感到的热切期待,「万物都在叹息呻吟,同受产痛」,教会现在越来越体验到这期待的真实。一切都在以基督为终点而演进,要在基督内找到它们的终极圆满;「万物都渴望摆脱败坏的控制,热切等待天主子女的显扬,得享天主于女的光荣自由」(参阅罗八1823)。「人类救主」通谕从观察现代科技的空前发展上,指出这世界「被屈服于空虚败坏之下」,并迫切期待解救的具体实况:「我们二十世纪的人,还不信服外邦使徒……那『受造物都被屈服在败坏状态之下』的那些极有力的话吗?岂不是那些空前的庞大进步(尤其本世纪内,人类在控制世界这方面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本身就启示人多方面屈服于

185

『空虚』中吗?只要举出一些现象就够了:比如在快速工业化的区域中,自然环境污染的威胁;不断发生的武力冲突,或因运用核子、氢气、中子以及类似的武器而自毁前途;漠视未出生婴儿的生命尊严等。这个新时代的世界,这个已进入太空飞行的世界,这个先前科技未能征服的世界,不正是「同受产痛』的世界,在『热切地等待天主子女的显扬』吗?」(人类救主8

从人类、世界的具体发展和变化中,教会越来越「看」到时代的徵兆,认出圣神的推动方向和行动;就是在无神—反基督的现象上,也会积极地去「看」圣神要藉著这些向教会说什么(例如正义与不正义,贫穷与富有,仇恨与宽恕,暴力与和平等)。这和以往比较注意「准备善终,等待公审判」的末世看法,可说正是一个反过来的「今非昔比」,面目全「新」了。教会的现代灵修生活除在等待一个毁灭性的「天地终穷」外,更「看」到一个新天地的来临,因此能「拭目」以待地高唱:「主耶稣,请来吧!」

天人合一的新人

从启示的整体架构中,教会现在更清楚地意识到人类家庭的远景和新貌。在成「人」的天主子身上,看到人性的终极圆满;人的最深渴望和追求,在成人的基督身上已完美地实现了。他是新人类的「长子」,是新人的模式与典型;人在成长过程中,就是要达到「基督身体的完美程度」—天人合一的新人。人的最深渴望和终极圆满,如果用中国文化传统来表达的话,那就是「通」—与天主相通,与他人相通,与万物相通。对这「贯通天地」的新人,教会在具体的生活中,正逐渐表达出更清楚的向往,并开始更有意识地在「促」其实现。救恩计划中的「所有的人,不再分犹太人和外邦人,都藉

186

著基督而成为一体」,经过漫长岁月和人事沧桑的考验,现在慢慢显出了它的真实、可行和必行的历史方向。这在下面的「人类共同旅程」一部分里将有更多说明,这里暂不重述。上面所说的万物渴望天主子女的显扬,从人的方面来看,正是「心物相通」的追求和到达其终极和谐的具体写照。这一切都是在生活的教会内要实现:基督是教会的头,教会是他的身体,他的圆满;现在的教会更意识到这完整基督的成长,更积极「准备迎接」这在基督身上——教会内要实现的「天人合一的新人」。

人类共同旅程

上面我们从心理和启示两方面指出了今天教会灵修上的一些趋势和发展,这里我们要从教会和圣事神学的改变上看灵修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与调整。

「使他们合而为一」

梵蒂冈第一届和第二届大公会议,对教会本身的看法与了解有了很大的改变。梵一在体验著「失国」之痛,强调教会有完整的主权与体制,如同其他独立国家政权一样,不容干扰和侵犯。梵二体验的是「心、神领导」远超过其他外在的一切,所以特别注意到教会是天主的子民,是人类合一的圣事。从人的历史来看,两次的世界性战争,使人对「互相残杀」有了新的警觉与醒悟;基督徒几个世纪的分裂、敌视的痛苦经验,使教会清楚地意识到,这和基督的「和好、宽恕」相去太远,自己也需要悔改和皈依。基督的祈求「使他们都合而为一」,逐渐在基督徒的团体中发生共鸣,成为教会的祈祷;面对四分五裂的世界,教会本身更感到合一的需要。梵二大公会议向「分离的弟兄」发出合一宣

187

言,教会生活显示了新的活力:从积极角度来看不能改变的消极事实,以聆听、接纳的心来消除彼此间的成见、误会,打开交谈、分享的友好途径。完全的「合而为一」虽然还很遥远,但基督徒团体间的共同祈祷,相爱相通的发展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超过了只是「趋势」的方兴阶段。继续发展的趋势似将更加强「心神、真理」上的和谐一致,至于外在的合一方式则由「爱」的具体行动来随时说明,随时协调。

基督的临在与团体共融

体验「教会是合一的圣事」有多方面的效果,对「天主子民』本身来说,那就基督徒对团体有了更「生活」的新体验。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后的教会,很著重于组织制度化和集中统一管理,在灵修生活上很重视「遵守教会规定」,强调个人与天主间的关系。在圣事、礼仪方面,由于长期的「制度化」和太集中于形、质与有效无效的「法定」问题,使参与的基督徒几乎只是在尽个人的责任,失去了对团体应有的「合一与共融」的基本体验。梵二的礼仪革新给教会的圣事生活带来了新气象:首先把感恩祭—合一共融的圣事,从高、远而形式化的束缚中,带回到基督徒团体中间,恢复其合一共融的真面目;对其他圣事,也逐渐更新调整,尽量表达出基督临在与团体共融的特性。梵二后的基督徒团体,在强调分享、共融的喜乐中,显示出了非常的活力。基督徒越来越体验到,感恩祭是基督徒个人和团体的生活中心,藉著与基督的相适,便不可缺少肢体间的交流、共融。藉著彼此间的相通,便自然体验到基督之神—爱的圣神就在他们中间,真正神恩和治愈的基础与泉源。这些都已是可见的结果,不必多加申述。再往前看,教会生活在这方面好像会更「平面化」,礼仪似将更趋简洁明了,

188

更配合各地的文化、习惯;基督徒团体也将更有家庭气氛,更能体验并显示基督的临在,更善于表达「一心一体」的手足之情。由堂区的自养、自治趋势,可看出教会内的职务将由更多的基督徒来分担,每人都将更意识到「传教」的责任和使命,教会灵修也将因基督徒的广泛参与和经验,变得更丰富、更有活力,因而更显出整体教会的多元合一,是一个「爱」的团体。

「四海之内皆兄弟」

教会是合一圣事的另一效果,就是教会在使徒工作上对「外教人」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著重于他们的迷信、偶像、邪恶、以及一切不符合「罗马礼规J的习俗与传统,而更注意去在不同的文化遗产中,找出与福音可相配合的一切因素,尽量加以「运用」、净化、提升!使它们走向基督带来的「完成」。传教工作—把基督带给尚未认识他的人,不再是强调救那些「崇拜邪神,走向地狱」的不幸者,而更是和他们分享基督带来的丰富的生命。现在教会更意识到,基督成人的目的和「不惜一切」要实现的理想,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他用「为小兄弟肯牺牲性命」的爱,要使分裂的人类家庭能合而为一。梵二后的使徒工作方向,在社会、教育、仁爱等各种工作上,不分种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一视同「人」地无条件服务,活生生地表达著四海一家的具体实现。从这些具体的行动来看,不难想见更进一步的发展情形:人与人间更尊重每人的尊严和自由,教会在人群中更有「爱」的表现,更配合人性的需要,更显出是「人类合一圣事」的特征与效果。

灵修本位化

189

从以上所说的几点中,尤其是在教会「平面化」和本位化的趋势上,灵修本位化可说已经结了果,不再是「趋势」的萌芽之期了,虽然这「果」仍是青青初果,离成熟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教会在世界各地,尤其为年青的一代,几乎到处都有所谓的「吉他弥撒」在流行著;在仪式、音乐、歌唱等各方面,配合著不同民族的习俗与传统,已很富有地方文化的特色。在祈祷方面,除强调读经诵祷外,对东方的静坐方式近些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兴趣;西方教会对东方国家的古老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经验,有了新的重视和更深入的了解。基督来「是为完成,不是为废除」的原则,教会现在也具体地使用在和地方文化的接触上,基督徒的灵修生活正体验著「就地生根」的欣喜和在寻求更深入的不同途径。欣喜,因为体验到基督的「好消息」不再是装在「欧美」的架构中,而是要进入所有的文化并配合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需要更深入,因为基督的福音和西方民族接触后,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沧桑,才产生出中世纪的「基督文化」;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可说是尚在和基督福音的正式接触阶段,到「领受洗礼」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如果以台、港地方教会为例的话,灵修本位化不但是方向已很明确,而且可以说已有了基础。在著作方面,张春申神父在最近发表的一篇大作中(中国教会的本位化神学—— 神学论集42),对此有综合性的介绍与说明,这里无需重复。在生活上,基督徒团体一方面和圣统教会保持著密切的信仰合一,另一方面也充分享用「天主子女的自由」;他们以自己和基督接触的生活经验,在默默地准备中国文化的接受洗礼。灵修本位化的进一步发展,应是基督在更多的基督徒身上「成人」,在更多的基督徒团体中「成人」,最后才能在整个的文化中「成人」。

结语

190

我们分别从心理、启示、教会以及圣事神学几方面,指出了现代教会灵修的一些主要发展和趋向。由于特别著重于这些新趋势的积极方面,可能会给人一种「太乐观」—不符实际的印象与错觉。所以在结束之前,愿意在这里指出一个相关的历史灵修事件,作为对现代灵修进展的一个参照。十四世纪末期,西方教会里兴起了一种「现代的敬礼——现代灵修」;它的代表作品中为我们所相当熟知的,就是《师主篇》—— 效法基督。它的主要历史背景是,教宗「流亡」亚味农,七十年后才返回罗马,接著就是西方教会的大分裂。先是两位教宗同时在位(一位在罗马,一位在亚味农),后来有了三位教宗同时在位;四十年之久,整个教会陷于混乱,不知道谁是教会的真元首。教会这时在神学、灵修各方面正陷入烦琐、空洞的探讨和新柏拉图神秘主义的五里雾中。由于这些外在的混乱和内在的空洞玄虚,当时兴起的「现代灵修」特别强调收敛心神、寻求安静;喜爱谦逊、平凡的生活;尽力躲避新奇、神秘、玄虚、高谈阔论。认真勤读圣经,效法基督的一切德行(不只是效法他的贫穷谦逊,像方济精神所强调的一样),勇敢坚强地攻打自己的恶习和私欲偏情。在祈祷上指定每日祈祷题材,有计划地运用不同官能和情感;把在祈祷中所定的善志,好好整理安排,有计划地带人生活中去实践。

这个十五世纪盛行的「现代灵修」,无疑地对教会神修有了非常大的贡献,但为梵二后的今天来说,它自然需要补充和说明。比如,它所代表的只是一种当时隐修士的灵修方式和理想,非常缺乏团体幅度和对人类宇宙的积极关怀。同样,我们对今天的「现代灵修」新趋势,一方面要强调指出它的积极发展和优点,但同时也清楚记得,它并不是最后的完美,它只是发展中的一环,它也有待未来发展的补充和调整。在这「追昔、抚今」的参照下,我们可把以上所说的一切新发展、新动向,总结为以下几点。

191

从比较狭窄的个人中心和直线式的灵修,进人更有平面、更辽阔的境界:重视、强调团体的交流与共融,积极参与俗世的建设工作,逐渐显示出四海一家,万物同体的「新」胸怀、新景象。从偏重对立、分离的消极方式,进入更积极地寻求了解、协调、配合:全力推动基督徒的合一,加强与非基督徒的积极交谈,努力寻求两性间的深入了解与配合,使在具体生活、工作上,更能表达两性的基本特征,同时又显示出「刚、柔」相济的合一完美。第三点是,基督的好消息逐渐脱去西方、罗马的标志,显出天下为公的本来面目:教会就地生根,灵修本位化;不同地方文化在基督徒的具体生活中准备接受洗礼,成「人」的基督更继续进入人群,处处「成人」。最后在这「蓬勃」发展的新气象中,基督之神的推动和临在,有著显明的「讯号」可资辨认:越来越热爱人的软弱团体和非常不完美的软弱教会,无条件地和这充满缺点的教会同心同德,「死心」塌地的和它永为一体。

19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