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45号

宗教交谈的神学基础


 

张春申

自一九八O年三月十一日起,一连三天,在;在辅大举办了一次各宗教的交谈。这次研习会把[宗教交谈的神学基础」安排为第一个讲题,接着是「教会合一运动」及「舆其他宗教的交谈」,给人的印象好像第一个讲题是随后两部份的基础。不过,事实上,有关合一方面我省略不谈,因为合一运动是基督徒彼此间的交谈,舆非基督宗教交谈的神学基础全然不同。

    信仰基督者之间有分裂,要使他们合一,其神学基础并不复杂。厄弗所书信第四章一~七节提到教合「只有一个主,一个信德,一个洗礼;只有一个天主和众人之父,他超越众人,贯通众人,且在众人之内。」此外,若望福音第十七章二十~二十三节,耶稣在晚餐厅中为他教会的合一祈祷,这些足以为基督徒间的合一运动奠基。况且,或许张培扬主教将对于合一运动详加发挥,因此,本次演讲只限于其他宗教的探讨。

    天主教舆其他宗教的交谈仍在起步皆段,在此问题上,有许多不同的神学理论,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如果在讲解它的神学基础时,有不顺畅或不完整的地方,这不足为奇,因为神学家仍在摸索中。

    首先,教会论及自己的使命,在不同的时代中,常用些关键字:傅播福音、宣讲、作证、服务等,作为具体的表达。事实上,造些字在圣经中出现得很多,圣经基础扎实。但是,当代教会自梵二以来所流行的「交谈」一词,

329

却遭遇到圣经困难,因为在新经中教会对其使命的实现很少使用[交谈」两个字;在偶尔出现「交谈」的场合里,其含义与今日所谓的交谈不同。例如,耶稣与撒玛黎雅妇人或尼苛德摩的交谈是通传给对方一个讯息,并非耶稣想从对方听一些真理或接受思想。所以,圣经中若出现「交谈」一词,不能用今日的「交谈」来涵盖。不过,宗徒大事录第十七章记载一次类似今日的宗教交谈,这是保禄在雅典向希腊人讲解自己的信仰,虽然有人听,可惜这次交谈是保禄生命史中一次失败的经验?所以「交谈」一词作为今天教会的使命来解释,有其圣经困难。不过,教会从梵二以来对宗教交谈讲得如此频繁,而且鼓励地方教会注意这问题。显而易见的,十九,二 十世纪基督教伟大的神学家,巴特(Karl Bartn)对其他宗教的神学立场不可能存立了。他认为其他宗教简直是有罪人性的产品,甚至来自魔鬼;此种观念,在今日的交谈呼声中,已没有立足的余地了。

    宗教交谈的神学基础在这次演讲中可分三部份来阐述:第一、教会文件。教会是圣神临在的团体。如果它不断提出宗教交谈,那么为神学工作者,这便是神学基础。第二、介绍神学上宗教交谈的不同理论,并且加以批判。第三、对宗教交谈的建议及其神学基础。

一、教会文件

    教会文件多次提到交谈,如就它们上下文的内涵中看?有不同性质的交谈;与人传教的交谈,

330

与世界交谈,与文化交谈,与宗教交谈等。本讲注意的是宗教方面的交谈。今先后提出保禄六世和若望保禄二世有关宗教交谈的材料,梵二文献;此外,为亚洲地区,宗教交谈很是重要,所以也提出亚洲主教协会有关此课题的资料。

    我认为保禄六世是一位伟大的教宗,可誉为交谈的教宗。他就任的第一道通谕就表示他愿与世界各阶层作不同的交谈。他不仅口头提倡;而且身体力行,而进行了一连串交谈性的访问,如前往耶路撒冷会见犹太教,到具有高度宗教生活的印度孟买。他设立非基督宗教秘书处,这是他重视此事的明证。在他发表的许多演说或文件中,尤其是他任职末期所发出的「在新世界中传福音」第53号,特别指出与世界宗教的接触。

    若望保禄二世的「人类救主」通谕显示他很崇拜保禄六世,与保禄六世一样重视宗教交谈。通谕的第6号论及合一,并且从合一引伸到宗教交谈问题。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件深受若望二十三世的影响,他愿意打开教会的窗户,让圣神的风吹入,也要教会走进世界。大公会议文件「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清楚地表示要与世界种种问题接触。交谈是多方多面的;与人、与世界文化……。与宗教交谈的文件当首推「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这宣言给非基督宗教很积极的评价,指出教友对这些宗教应有的态度。其次「教会传教工作法令」也多次提到宗教交谈,因为到世界各地传教,特别是东方古老的宗教国家,无可避免的要涉及此问题。

    亚洲主教协会(FABC)至今开了两次全体大会,第一次一九七四年在台北阳明山,第二次一九七八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在阳明山的大会非常重视宗教交谈,因为教会在此地区传播福音面对亚洲各大宗教。加尔各答第二次大会主题是祈祷,也谈到在灵修上与其他宗教之彼此接触。除此之外,亚洲主教协会还举行其他的会议。例如几年前在碧瑶的,此会议甚至说,宗教交谈是传福音的重要幅度,内在于传福音。去年亚洲主教协会,也为主教们举办两次研习会,一次在曼谷,有关与佛教的交谈,另一次在吉隆坡,讨论与回教的交谈。最后,马尼拉世界传教会议的结束,

331

又把宗教交谈视为此地区当关心的事。这样我扼要地列举涉及宗教交谈的教会文件。现在,要更进一步,把这些文件有关宗教交谈的内容综合为下列五点:

    1.世界宗教的价值:每一个宗教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在他们的寻找及回答人生问题上均反映出唯一的真理。各大宗教是人类精神的产物,历时十几世纪,甚至二十几世纪经验的累积。在它们内有圣神的工作,圣神不仅寓居教会,也在教会外那些宗教的心灵中工作。教父时代一个有名的理论扬言圣神的种子早已散播在各地,所以这些宗教也享有圣言的种子。

    2.对教会自身而言,透过宗教交谈使教会自觉,领悟到它本身在耶稣基督内的丰富性。然而,也看到与宗教交谈实在是教会本位化的一项重要因素;因为,一般来说,具有深度文化的地区,宗教影响力极大,所以,宗教交谈促使教会本位化。况且,其他宗教都在准备福音,无形中准备接受耶稣基督。那么,教会与其他宗教交谈便是传播基督的福音。

    3.教会文件亦认为宗教交谈使他人受惠,得以认识基督信仰的天国价值观,人性尊严,信仰的团体面等等;总之,教会在交谈中把信仰的全部内涵与他人分享;同时,也在此交谈中净化他人,医疗其他宗教的病症,使他们更趋完整。

    4.人类在宗教交谈中共同追求真理与正义。

    5.不过,保禄六世「在新世界中传福音」中承认宗教交谈,并不减少教会对其他宗教传福音的使命。这一肯定附带产生一项复杂与扰人的问题:如何协调交谈与使命,而两者兼顾?使命常是要向他们宣传福音,希望他们接受耶稣基督为主;然而,又说愿与他们交谈。一方面是交谈,一方面是教会的使命。这真是需要研究的神学问题。

332

二、不同的神学理论及对这些理论的批判

    神学上对宗教交谈按我阅览的范围内,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理论,下面简单介绍,也加上一些批判。

    1 宗教交谈是救恩性的交谈。此说建基在天主的启示进入人类历史中使用的交谈方式;整个救恩史,包括旧约与新约,天主的救恩是以盟约,以交谈惠及以民与人类。在天主与他们的对答中,他们得到了恩宠。假如天主是以交谈方式赐给救恩,那么,救会是救恩的圣事,也应相仿的采用天主的方式,把救恩通传给他人,这是所谓的救恩性的交谈,于是与其他宗教的交谈也有了神学基础。

    把天主的救恩传达方式应用到教会的交谈态度上,实在有待商榷。天主以交谈方式与人来往,通传救恩,是站在不同的次序上,不是平等层面,因为他是天主。可是若在宗教交谈上,教会如是模仿,将大成问题。教会无论如何采取良好态度,基本上面对世界宗教,无法满足它们要求的交谈条件。天主是天主,教会是教会;假使在宗教交谈中,教会自视代表天主,举行「救恩的交谈」,先天性地破坏宗教交谈各方所要求的「平等」。

    2.交谈是传教方法。这说法就交谈本身而言,没有重要的神学意义与价值;更好说,它完全是一种心理方法,一种要使人归化的方法。总之一句,它不把交谈当作神学问题,而是心理方法。采取交谈是为达到传教的目的。显而易见,这种以交谈为传教手段的理论,不是真正的宗教交谈。有些回教徒早已表示[宗教交谈]是天主教的「诡计」,是老猎人的新陷阱、新花样。最终是想抓到人。

    3.交谈是传教。这理论假定的是教会对非基督宗教的神学。天主教的神学讲解非基督宗教,是在准备接受福音,等待完成。而交谈本身便是根据对世界宗教的神学而实践福音的传播。

333

    上述理论在许多讨论宗教交谈的神学会议中,无形中出现。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先从天主教看其他宗教的神学出发,自认来自基督,拥有完全的真理。在此基础上构想的交谈,无法保持「听」与「给」兼顾的态度,结果,别人接纳不了此种非现代式的不平等交谈。

三、对宗教交谈的建议及其神学基础

    有关宗教交谈,我个人有一项建议:先构想宗教交谈应有的条件与理由,即在交谈上大家所共同要求的因素;然后才进入神学领域,探讨天主教神学是否可以接受这些条件与理由。在此分两部份介绍:

    1 宗教交谈的条件与理由  

1 一切宗教人都对自己的信仰具有存在性的关心,而且自己承认这个宗教是更好的,同时,也肯承认自己的宗教还不是成全的。这是最简单的宗教现象。有人常想只是天主教有优越感,但我不认为如此。事实上,今天各大宗教中,如果有人诚心相信一个宗教,他常是整个人关心此宗教,存在性地牵挂其中。假若他如是关怀着,他必定认为他所信仰的宗教是更好的,虽然还不是完美的。,

2)虽然宗教人对自己的信仰都有存在性的关心,但并不排除大家平等的交谈,其理由有三:——人类团体需要走向大同。人类历史中有民族之争,权力之争,不胜枚举。但是宗教之争所造

334

成的痛苦也是事实。今日大家已有所觉醒,体会到必须走向大同,一起研讨。

——在宗教真理方面,宗教人都肯承认尚未对神、对人生、对宇宙澈底认识。

——宗教人承认自己的宗教需要医疗。

3)不过,宗教交谈并不要求人放弃自己的信仰,相反的,更要求人忠于自己的信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宗教不信服、不忠诚,根本无法交谈;唯有肯定自己宗教的人才能严肃的与其他宗教人交谈。

4)在宗教交谈上,参与者应努力放弃自己的成见、偏见、固执;同时,对别的宗教有某些基本的认识。

5)宗教交谈,一方面是把自己的信仰介绍给人分享;另一方面,是在准备接受别人信仰中的因素,来促进自己的反省。把自己认为好的信仰通传给别人,请人分享;同时,在平等的原则下,也准备聆听别人的信仰,甚至让此信仰刺激对自己的宗教反省。是以世界宗教之间的交谈会引起每一宗教内部的交谈。

 6 最后,宗教交谈并不排除宗教自身能够有所改变;甚至也不排除有个人归依的可能性。

   2. 神学基础

    我以为上述六点是构成宗教交谈的基本条件,否则无法产生真实的交谈。但是这六点在天主教神学中有立足的基础吗?可以接受吗?理由何在?

第一点:接受此一事实是建基在梵二的「信仰自由宣言」上,教会尊重个人的良心,按照个人的

335

良心决定宗教信仰。

第二点,教会神学明显地可以接受;因为教会文件承认其他宗教有圣神的工作,有圣言的种子……。另一方面,教会自身可更成全,它有基督的启示,但是不一定它如此彻底把握。

第三点,宗教交谈不要求人放弃自己的信仰,天主教神学视之为理所当然的;理应诚信自己的宗教。

第四点,宗教交谈应放弃成见,认识对方。这是交谈必备的条件,无须特殊的神学解释。

第五点,我想实际上解决了保禄六世「在新世界中传福音」第53号所提的问题。教宗一方面讲要宗教接触,另一方面讲教会不能放弃它传福音的使命;进而又说,对方有听耶稣基督的喜讯的权利。那么,此点说交谈是分享,而分享不能不是传教,于是就把交谈与传教连在一起了。不过,这不是一面倒的说法。教会承认能因交谈而自己反省,接受对方,所以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让对方享有「传教」的平等。总之,这一点就教会而论,交谈并不放弃传教,就宗教交谈自身而论,维持平等的原则

第六点比较复杂,我们必须分层说明。首先,既然按照第五点,交谈是互相分享,互相聆听,当然原则上不可能排斥这里所讲的可能性了。即使交谈双方,在彼此尊敬的立场上,不把这可能性当作目的,至少原则上不可能排斥它;另一方面,有此第六点,也可能维持交谈的可能,各宗教不因此可能性的发生而放弃或破坏交谈。

就教会而论,由于宗教交谈而自身改变、也许该更加清楚说明。首先,有些改变只是道理或信仰的形式而已,那真是达到了本位化之目的。一是信仰,一是信仰的表达。其实,信仰之表达的改变不只能够由于宗教交谈,

336

而且能够由于其它机会而导致。其次有关道理或信仰内容,面对这第六点,神学要说些什么呢?我想在此引用梵一大公会议的一个思想来解说。梵一在信仰与科学问题上说,只有一个天主,他是唯一真理,他是科学真理的来源,也是宗教信仰真理的来源。那么,科学与信仰之间理应不会有冲突;若有冲突,不是科学有问题,就是需要重新反省「信仰」。梵一面对科学所说的,可应用在宗教交谈上。我们也能说,不同的宗教在寻找真理;假使有关人生的真理,来自同一天主,则各宗教之间在真理上不会有冲突。反过来说,如果教会在交谈上,与其他宗教在真理上格格不入,那么,教会能够发现,对方所谓的真理,在教会仔细的分析下,能有问题;或者教会坦白地承认传统上常以为对的,不一定对。所以宗教交谈不必排除「道理」或「信仰」有所变化。

 当然,最为复杂的也许是第六点中并不排斥个人的皈依。对此天主教神学讲些什么呢?首先,基于信仰自由,教会不论对于天主教友之皈依,或者其他宗教徒之皈依,要尊重个人良心,不应排斥。当然另一个问题是神学家甚或伦理神学家今天如何去解释天主教徒皈依其他宗教。我们不必进入此一复杂问题的范围中,另一方面,事实上有天主教徒皈依了别的宗教。最后,宗教交谈常是宗教人在交谈,难道这第六点,为进入交谈的人是可能的吗?我以为进入交谈的人,在第三点的假定下,他应忠于自己的信仰。然而也能同时接受这第六点。这并非怀疑自己的信仰,而是容许真理来光照自己的另一个说法罢了。这是宗教人承认真理比自己更大,以及自己并未完全把握真理的另一个说法罢了。究竟这种可能性如何,以及在什么形式中会发生,那是任何一个忠于自己的信仰而进人交谈的人,无法想像的。

至此,我已经大胆的提出了宗教交谈的条件与理由:我个人认为这六点都可为天主教神学所接受。

337

无论如何,由于我们处在一个四周都是世界宗教的地区,一方面深知必须与其他宗教接触;另一方面由于教会以往的立场,常觉无法平等交谈。现在既然教会已在鼓励交谈,因此必须先假定宗教交谈应有的条件与理由;然后,再自神学研讨其基础。总之,我个人以为,如果先自天主教有关其他宗教的神学出发,不易造成真实的交谈。宗教交谈的神学必须由一种可能实现的交谈之条件与理由出发。所以,教会对其他宗教的神学与宗教交谈神学是可以分开的。

最后,这是一篇普通性质的演讲,缺少一般神学文章的引经据典,不能以专门性的论文标准来判断。若能引起对宗教交谈神学继续反省,或者别人的原则性批判,便已达到本文的目的了。

338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