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50号 |
当代教会思潮与「神论」五十期内容 |
张春申 当辅大附设神学院前身还在菲律宾碧瑶,大家热烈地讨论是否迁来台湾的时候,我们积极主张的人,在许多理由中,特别强调的一点便是,以文字传播福音,为中国神学铺路,同时对未来的中国教会准备有用的资料。事实上迁到辅大不久,在各方支持下,出版了「神学论集」(简称「神论」)。转瞬之间,已经五十期了。 回顾五十期内容,大体而论,「神论」相当注意当代教会的思潮,或翻译,或著述,以服务中国教会,使它与大公教会息息相关。当然我们同时也有所选择,并不忽视地方教会的特殊情况。 为了在第五十期纪念的机会上有一个小结论,我们简单地综合一下过去的内容。木文分为三段: (一) 当代重要神学主题与「神论」。 (二)教会在新世界中传教题材与「神论」。 (三)中国教会特殊题目与「神论」。 (一)当代重要神学主题与「神论」 自从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梵二大公会议的开幕辞中,清楚阐明信仰是一个,而神学却以不同时代的语言与思维来表达信仰之后,于是过去酝酿好久的神学题材便纷纷出笼,在教会中热烈讨论。我们在这段中,一方面根据时间先后,将梵二大公会议以来在神学界的重要题材依次举出,另一方面鸟瞰 583 「神论」对那些题村的反应。 (1)福音的历史真理:梵二召开期间,有关四福音的形成与类型,在天主教会中正值讨论高潮,甚至罗马圣经学院两位教授受到教会当局的处分,停止教职。不过同时在西欧教会中却由于对四福音的讨论,产生不少对福音的历史性或历史价值的意见。而有些尚未成熟的研究,竟然为一般喜爱新奇的牧灵工作者所采用,在宣讲中任意发表。于是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宗座圣经委员会、发表了「有关福音历史性的训示」。(1)对于这个重要问题,具有相当决定性的作用。 「神论」几乎一开始便对「福音的历史真理」非常注意,除了在第四期将「训示」译出之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陆续对于四福音的形成、类型与性质,加以介绍。(2)甚至把西方圣经学家对福音中基督事迹的研究成果,简化地在神论(3)中发表。当然这项介绍的高潮,该是一九七三年在神学院召开的第三届神学研习会,其主题是「论四部福音」。该届的论文都发表在「神论」第十六期中。 (2)圣体圣事:在梵二期间,神学界中也对圣体圣事产生相当剧烈的争论。自从特利腾大公会议以来,「质变」成了天主教圣体神学唯一的解释。可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却有不少神学家设法跳出士林神学的模型,而以所谓「意变」来替代传统的思想。教宗保禄六世在一九六五年十月公布了「信德奥迹」通谕。当然神学家始终继续不断研讨。的确,不但为圣体圣事,即使圣事神学总论,带来不少启发性的思潮。 「神论」第一期即有一篇「追论现代有关圣体圣事之问题」(4)的论文发表;这也表示,虽然神学界中争论高潮似乎下降,我们的地方教会尚需回顾。无论如何,一篇不能对此重要题目交待清楚。所以一九七二年举行的第二届神学研习会便是以「论圣体圣事」为主题。在研习会中,除了提供圣 584 体圣事的实证神学方面的资料之外,也综合性地报导当代神学家的理论。所有论文都发表在「神论」第十二期中。 (3)忏悔圣事:虽然在理论神学方面,当代对忏悔圣事的发展并不太多,不过由于梵二以后根据「礼仪宪章」,教会中所做的改革,至少在时间上,感恩祭之后便是忏悔圣事了,神学院自菲岛迁来台湾期间,礼仪界中一方面对于传统的告解方式多有不满,另一方面新的团体忏悔却跃跃欲试。大概有鉴于此,第一届神学研习会便以此为题。在该届研习会中一般重要因素,大体上都已有论文发表。所以此后在教会中,虽然对于忏悔圣事尚是延续研究,而「神论」却不再有文章发表,第一届神学研习会的论文是在「神论」第八期刊出的。 (4)原罪学:原罪问题在当代教会中,由于牵涉面极广,所以持续得相当久,直到目下尚未停顿。最早当然是教宗比约十二世时代,由于科学上的「进化论」、「多偶论」之出现,引起他在一九五O年「人类」通谕中产生爆发性的各种新论。以致教宗保禄六世在一九六六年召集一个由十一位神学家组成的小组,使他们对此问题深入探讨。其实一直到今天,尚能在著名的西方杂志中见到综合当代原罪学的文章。 「神论」第一、二两期但译出了圣经学家葛肋乐的一篇关于原罪的文章。可是差不多七年之后,我们还有此类文章继续发表(5)。虽然神学院并没有以「原罪」为主题举办一届神学研习会。但是一九七二年,在彰化静山的司铎进修班中,作者曾发表了四篇演讲,由光启出版社印成一本名为「原罪四讲」的小书(6)。 585 以上四个神学题目在当代神学中,一时成为热门,不过一般说来,仍属单独性的问题。而自梵二大公会议以来,自神学观点而论人们普遍分为三个主要时代:即教会学时代、基督学时代及圣神学时代。大公会议期间及结束后多年,教会问题层出不穷。之后,由教会追溯源流,耶稣基督。最近几年来基督学的著作之多,令人瞠目。而我们执笔期间,圣神学的声音也在初试。那么「神论」的内容确是也在这个潮流之中。 其次自当代教会生活的复兴而论,圣经与礼仪受到普遍的重视,「神论」似乎在这方面也发表了一些文章,其内容中是否也略见端倪呢? (1)教会学:梵二大公会议是一个教会学的大公会议,会议结束之后,普世教会根据大会文件,纷纷研究与讨论,台湾教会自不例外。过去举办的各种会议中,牧灵讲习会最为盛大。参加人数,有时会近二百人之谱。而第一次牧灵讲习会(一九六九年)的主题是「教会为一生活团体」;由于这类大型的讲习会在台湾尚不多见,讲员与听众多在摸索阶段,无论如何,大家在探讨教会的奥迹:它的性质,它的过去与将来。「神论」第二期与第三期中,保留了这次有关教会团体的论文。 梵二大公会议由于对主教职牧及主教团具有划时代的教导,因而地方教会在梵二之后,受到非常特殊的重视。中国主教团决议一九七六年为「建设地方教会年」。而辅大神学院首先响应,当年举行的第五届神学研习会的主题便是「建设地方教会」。对于地方教会的概念、历史、组织、与普世教会的关系,以及地方教会的种种作用,都有所讨论。「神论」第二十八期所发表的便是这届研习会的论文。 除了上述集体性对教会学的研讨之外,「神论」尚有其他直接与教会学相关的资料。(本文第二 586 段将介绍的资料,几乎都属于教会学),例如教会学的历史等等。(7) (2)基督学:晚近神学家都感到,教会学的问题不可能彻底讨论,除非深入基督奥迹。「神论」有关基督学资料的高举当然是第三十六期,内容便是以「耶稣基督」为主题的第七届神学研习会。该届研习会参加的人数极为踊跃,由于会场与其他设备的限制,以致不少报名的人向隅。所以当收集该届论文的「神论」出版时,几乎抢购一空,这也证明中国教会对于基督学的热衷。研习会中虽然就基督学中主要题目发表演讲,但是如所周知,基督学的范围广泛,决非研习会十二次演讲所能涵盖。不过不少资料早已发表在「神论」中了。譬如有关耶稣的生平(8),耶稣的奥迹(9),耶稣的名号(10),都有相当可观的篇幅。 传统上,基督学与救援学在教室中分别讲授,其实救援学内在地包括在基督学中,今天不少神学院早已合并为一了。「神论」发表过不少关于救援学的文章(11)。而一九七五年的第四届神学研习会中,由于主题是「在台湾背景中的得救问题」,会中自然也有关于「基督的救恩」的论文。 总之,当代神学界中,基督学自圣经、大公会议、以及人学方面,产生极多的理论。也许对于每一理论,「神论」并没有都加以介绍。不过,综合性地,作者本人早在一九七五年发表过一篇「基督论的不同趋势」的文章(12)。其实由于耶稣基督是基督宗教的神学之基本幅度。「神论」中所有论及「神学」或「启示J的文章里,都会发现当代基督学的面貌。 (3)圣神学:虽然梵二大公会议为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称为「新的五旬节」,大公会议之后,圣神的活动弥漫在教会之中,「圣神同祷会」尤为整个教会所瞩目,不过独立的圣神学的著作,尤其在信理神学方面,并不多见。但是目下似乎正在发轫初阶。 587 辅大神学院在这方面相当领先,为纪念君士坦丁堡第一届大公会议一千六百周年,第九届神学研习会便以「天主圣神」为主题。论文发表在「神论」第四十八期中。在此之前,在「神论」中有关「圣神同祷会」的文章,最先出现(13)。自圣经方面渐渐地也逐步介绍天主圣神(14)。至于理论部分,诚是凤毛麟角,实不多见(15)。看来,不久会与大公教会的神学界一起,继续有新的著作。 (4)圣经与礼仪:梵二天主启示宪章以及礼仪宪章,对于教会中的读经与礼仪影响极大。台湾教会推动读经极为努力,可说多方面进行。「天主教中华圣经协会」:一个教友组成的机构,深入广大群众;方济会的思高圣经学会出版社双管齐下,一方面有适合一般水准的「圣经双月刊」,另一方面却又有学术水准极高的著作—「圣经辞典」,便是一例。至于「神论」五十期中,几乎每期皆有关于旧约与新约的文章,内容丰富,问题范围广泛。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神论」第十九期。一九七三年为庆祝世界圣经年及辅大在台复校十周年,已故校长于枢机嘱神学院举办一次圣经周演讲,分为学术与实践两部分,每部分有六篇演讲,由不同的人主讲,「神论」第十九期便是圣经周的成果。其实该届圣经理除了演讲之外,更加上圣经展览,有些像片可在该期中见到。总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台湾教友对于圣经之爱好显著地大为提高。 「神论」五十期中,关于礼仪虽说不无作品(16),但是与圣经相比,则望尘莫及。 (二)教会在新世界中传教题材与「神论」 梵二教会宪章以及其他重要文献为当代教会生活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大公会议结束迄今十五、六年中,对于教会在现代世界中的作用,不只在具体行动中,尤其在议论与反省上,真是层出不穷,千 588 变万化,这也显示新五旬节后的多采多姿。一九七五年教宗保禄六世「在新世界中传播福音」宗座训言中,对于传教使命,整合地有所指示。此文件对于过去十年中教会的传教工作在道理上作一综合,同时也澄清了一些问题。此后普世教会每当讨论传教问题,都以此训言为依据。一九七九年,菲律宾教会为了庆祝马尼拉建立教会四百周年,召开了亚洲第一次国际传教会议。会议中提出九个子题作为研讨的对象。(1)亚洲背景下的当代传教神学;(2)亚洲地方教会与传教任务:本位化;(3)亚洲教会与其他宗教的交谈;(4)福音、天国、发展与解放;(5)亚洲的基督团与本地职务;(6)传教、祈祷、灵修与传教培育;(7)传播福音的共同负责;(8)传教与教育;(9)传播工具与传播福音。九个子题可说代表梵二大公会议之后,在教会中关于传教问题相继发生的幅度,也可说当代教会的各种传教活动。我们根据这九个子题,涉猎一下「神论」五十期的内容,大概会看出它相当敏捷地为台湾教会提供当代传教题材。 (1)亚洲背景下的当代传教神学:虽然「神论」中并没有一篇综合性的文章对过去与当代的传教神学作比较性的讨论,不过,也有一些资料提出当代传教神学的新问题。很早「神论」资料室已经简单地将今日传教神学的难题指点出来(17),同时也将菲律宾神学家C.A révalo的一篇「当代传教学」译出(18)。当然这是一九一八九年的事,十多年之后这方面的变化相当之大,可惜至今尚没有出现比较完整的论文。 (2)亚洲地方教会与传教任务:本位化:这子题下的纯粹理论性的文章,也许由于为我们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且在台湾其他刊物中发表得相当的多,「神论」只是比较深入地发表一些思想;比如根据申命纪写作过程来看教会本位化(19);以及面对整体本位化问题提出症结(20)。当然一九七六年「建设 598 地方教会」神学研习会的论文中,可以读到一些涉及本位化理论的资料,足够对此子题详加说明(21)。最后,「神论」第四十九期专号「教会本位化」,更是突出地表示对本位化的重视。 (3)亚洲教会与其他宗教的交谈:中国教会在行动上与其他宗教发生联系,在普世教会中相当领先。早在对日抗战时期,已故于枢机早就与其他宗教成立「宗教徒联盟会」,此组织一直维持到今天。至于「神论」对于其他宗教的实际介绍,著文不少。理论方面也偶有文章(22),作者本人会有一篇「—宗教交谈的神学基础」(23),部份内容译为英文,发表在「东亚传教杂志」(24)中,该刊主编于前言语中,表示富于刺激性,也许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宗教多元的环境中,不能不基本上以一个完全平等的立场来处理宗教交谈,一改过去天主教传统态度之故。 (4)福音、天国、发展与解放:在亚洲国际传教会议中,对这子题所研讨的便是传播福音、宣讲天国在人类历史中的发展与解放幅度。教宗保禄六世在一九七五年的训言中,对此相当谨慎地加以说明。台湾教会由于目前的社经进步的事实,以及过去传下来的一些因素,比较著重于发展概念,而解放神学的确并不流行。至于发展神学很早便有社会工作方面的传教士举办各种讲习会;作者本人自始使表示相当大的兴趣,所作演讲不但在「神论」中(25),而且别的刊物中也会出现。当然「神论」有关发展概念,尚有其他文章(26)。 (5)基基团与本地的教会职务:基基团全名为基层基督徒团体,作为传教神学中一个问题,至少在东方而论,并不甚早。但是在台湾出版界,很早便有一本译作:「建立基督徒团体」(27),不过一直没有受到普遍的注意。其实即便晚近由于东方有些地区如菲律宾与香港,已经朝此方向摸索,台湾教会中也有人公开讲论,至少日前尚未在行动中有显著的开始。神学院教授会为 教会介绍过基基 590 团,文章发表在与牧灵工作更为接近的「铎声」中(28)。至于本地的教会职务,据代表台湾出席一九七七年三月在香港召开的亚洲主教团「教会牧职研讨大会」的主教表示,我们这地区并没有这种需要。神学院教授也代替主教团对于此问题发出问卷,结论也在「铎声」中发表(29)。 (6)传教、祈祷、灵修与传教培育:这一子题本身包括几个项目,「神论」几乎在五十期中不断发表与那些项目有关的文章。而且由于神学院好几位教授都有心理学、辅导学的培养,所以关于祈祷、灵修、培育的文章,往往也自现代人文科学角度来探讨(30)。集体创作,最为成功的一次,是一九八O年举行的第八届神学研习会,主题是「灵修生活的一般重要问题」,「神论」第四十四、四十五期发表了全部论文。 (7)传播福音的共同负责;(8)传教与教育;(9)传播工具与传播福音:亚洲国际传教会议的最后三个主题,据作者参加时的感觉,除了第七主题之外,最后两个主题,大概由于与神学本身之关系有些距离,所以虽然在传教工作中非常重要,可是讨论并不热烈。而「神论」五十期内容,对于每一主题都有文章,但是必须承认仅是凤毛麟角而已(31)。 如果上述九个子题代表当代传教的新方向,那么「神论」在五十期中似乎足够敏捷地已将那些资料为本地教会介绍。 (三)中国教会特殊因素与「神论」 当代教会的一大特征,可说是注重来自时空的多元,也便是降生在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中。「神论」是在中国教会中以文字传播福音,为中国神学铺路,那么即使在介绍当代教会思潮时,决不能 591 不同时顾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特殊因素。有关这方面的努力,本段分为(1)一般的努力,(2)专门的努力;(3)中国神学的尝试;所谓「一般的努力」,即是每当论及当代一个教会问题时,努力也针对中国教会的情况。至于「专门的努力」,是从中国教会特殊因素的角度来研究某些题目。而「中国神学的尝试」,指的是略具中国色彩的神学思维。 (1)一般的努力:必须承认,好些圣经与神学的问题,由于问题的性质,几乎是超越东西界限的,譬如:福音的历史真理,圣经的文字意义,教会学的历史等等。不过大部分的神学问题,都能直接或者间接在中国文化中反省,譬如:「神论」第八期所刊载的第一届神学研习会有关忏悔圣事的论文中,可以见到一篇「中国文化中罪的形态和意义」(32),这象征辅大神学院迁到台湾之始,便具有面对中国文化的强烈意识。 一般而论,每次研习会的主题即使属于普遍的神学范围,最后都会努力针对中国文化反省。今(一九八一)年的「天主圣神」研习会,虽然论文目录中看不出它在这方面的尝试,其实作者本人的「天主圣神与耶稣基督」,初次发挥了中国气论与圣神论的对照。 其次,「神论」每期的选稿,无意识中早具「偏爱」,大体上优先采用与中国文化稍有关系的文章。第一期便刊出罗光总主教「佛学与天主教神学」(33)。五十期内容中,可以见到不少属于与神学有关的中国文化(34)、佛教(35)、道教(36)领域内的资料。 (2)专门的努力:「神论」也有数期显出将一个神学题目放在中国文化或者台湾社会背景中加以研讨,这等于说集中在我们的时空内讨论一个神学题目。一九七0年八月在辅仁大学举行的牧灵讲习.会「基督的福音与现代中国」便是一例。围绕在基督的福音四周,讲习会分析了当代中国的文化与宗 592 教,为的是提供宣讲福音时对周遭环境的认识。「神论」第六期发表了那次讲习会的论文。 第四届神学研习会主题是「在台湾背景中的得救问题」,各篇论文也将得救问题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研讨,所以儒家思想、佛教观点、道教中的得救都成为与基督救援互相比较的对象。第四届神学研习会刊载在第二十四期「神论」中。而第六届神学研习会更是以「传播福音与中国社会」为题,顾名思义,更可以想像对于中国社会努力在传播福音的目标下加以认识。打开「神论」第三十二期,不难发现该届研习会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结构」、台湾「家庭及个人与社会的互相影响」、「中国思想」深人地了解,为能有效地传播福音。 过去十多年来,虽然这类集中于研讨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下的神学主题机会不多;而且即使研讨,根据社会与文化之认知,而对神学主题推出簇新的见解更是不易,不过无论如何,总可以看出神学院努力之方向。处于当代神学思潮下,神学反省决不许与时空隔离而闭门造车(37)。 (3)中国神学的尝试:「中国神学」是台湾教会多年来不断关心的一项工作。究竟有了多少成就呢?「神论」五十期中究竟可以续到什么呢?原来是需要极长的篇幅才能报导的问题,笔者已经在一篇较长的「中国教会的本佳化神学」文章中作了综合性的介绍。现在将该文的结论抄录下来,作为对本节的交代。读者如愿知道得多些,可以参阅「神论」第四十二期。 「这篇文章,如同导言中已说明的,大概可称为二十年来中国教会神学本位化的记录。写成之后,不禁长叹,即使将所有神学本位化的文章编成目录,也只会令人惊问为什么中国教会这方面的贡献如此贫乏?因为西方教会的神学家,对于东方,尤其中国文化,往往带有几分敬意,期待我们为大公教会的神学有所生色。当然,最大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遭遇。…… 593 我常会疑问,假使大陆不变色,中国教会有二十多年的正常成长时期,那么接近四百万教友,一千位本籍司铎,经过梵二大公会议的冲击,怎能不在本位化神学方面有惊人的成就呢?……我们现在只能盼望二十年来已经有的耕耘及播种,产生中国神学未来的奇葩! 本文结束时,正值辅大附设神学院纪念五十年创立。所以五十年来,泰半时间流浪在外。在台湾的十二年中,正式参加了神学本位化的行列,从来不敢忘怀对于建设地方教会的使命。」(38) 结 论 「神论」五十期的内容,经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的初衷:以文字传播福音。为中国神学铺路,对未来的中国教会储备有用的资料。十多年来大体上,我们一方面将当代大公教会重要神学主题,传教方向为中国教会介绍,另一方面努力在中国教会的背景中研讨与反省一些神学问题,本文偏重在圣经与信理神学方面,其实五十期内有关伦理神学所作的同样努力,是不难发现的。 注:(除非加注明,所有参考著作皆刊载于「神论」中。) (1)王敬弘译:宗座圣经委员会对福音历史性的训导,第四期,页171-194。 (2)张春申:福音历史价值的研究,第二期,页131-144,类型批判简介,第三期,页1-24。 柯成林:对观福音讨论,第十三期,页343-369;若望福音简介,第十四期,页499-540。A.Dulles著,福音的历史性与历史主义,第五期,页315-326。 H.Zimmermann著,乐英祺译,耶稣——基督:史实——宣道,第十三期,页397-422。孙静潜:玛尔谷福音的组织系统,第23期,页2-19。 594 (3)张春申:耶稣受诱奥迹的研究,第四期,页195-213;耶稣显圣容奥迹的解释,第八期,页165-174。 岳云峰:耶稣升天,第三四期,页535-545。 (4)张春申:第一期,页39-57。 (5)P. Grelot著,马谷译述,关于原罪的一些问题,页9-31(第1期);页157-178(第二期) 房志荣,原罪的性质与原罪的流传,第一期,页59-66。 温保禄著,郑文卿译,有关原罪知识的来源,第二九期,页363-388。 C.Duquoc著,圹泉译,原罪及其神学解释的变更,第四七期,页47-53。 (6)张春申,原罪四讲,民国六二年三月初版,光启。 (7)房志荣,新约中有关「教会是一个生活的团体」的概念,第二期,页213-225。 范若伯,从人类学看教会,第三期,页111-116。 狄刚,教会与堂区,第十八期,页493-550。 汤汉,从神学观点看「堂区」,第二一期,页419-424。 夏伟,教会的代理任务之圣经基础,第22、25期,页547-569,页327-361。 岳云筝,教会的使命具有传教的特性,第22期,页483-498。 张春申,教会学简史,第二七、二九、三十期,页59-78,页347-362,页515-534。 (8)宋稚青,耶稣的教学,第二七、二九期,页123-136,页405-429。 (9)参阅附注(3)。 (10)张春申,耶稣基督—天主子,第三九期,页47-58,耶稣的名号:达味之子、师傅、主,第四一期,页323-333。 595 (11)温保禄:圣经救援论基本要素:圣经救援要素之二;圣经救援论要素之三,第四三、四五、四六期,页118,页303-315,页467-481。 (12)张春中,第23期,页21-39。 Hans Miessen著,陈宽薇译,基督论的新趋势,第四七期,页55-62。 (13)张春申,圣神同祷运动,第十六期,页285-267。 王敬弘,舌音神恩,第三八期,页487-508。 Robert T.Sears陈宽薇译,第四六期,页581-598。 (14)王敬弘,马尔谷和玛窦福音中之圣神,路加福音中的圣神论,若望福音中的圣神(上)(下),宗徒大事录中的圣神,第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七期,页11-22,页135-147,页305-322,页457-475;页13-29。 (15)张春申,天主圣神与宗教经验,第四六期,页599-606。 (16) 陈济东,圣咏在今日礼仪上的应用,第五期,页383-409。 张春申,礼仪与神修第二五期,页543-557。 邹保禄,教会礼仪史,第二七期,页111-122。, 赵一舟等,弥撒礼仪指南,第三五期,页113-116。 J. Ratzinger著,天放译,第三九期,页73-79。 王化宇,弥撒礼仪研究(上)(下),第四五、四六期,页339-353,页491-514。 (17)资料室,今日传教神学所面临的难题,第二期,页266。 (18)庄德亨译,当代传教神学,第二期,页255-265。 (19)房志荣,从申命纪的写作过程谈到教会的本位化,第二一期,页425-437。 596 (20)张春申,教会「本位化」的嫁结,第三一期,页347-361。 (21)「神学论集」第二八期。 (22)甘易逢著,傅佩荣译,有关其它宗教的神学反省,第十七期,页431-441。 David Power著,傅佩荣译,从神学观点看宗教的存在问题,第二十期,页285-298。 (23)张春申,第四五期,百329-338。 (24)F.G6mez、S.J.East Asian Pastoral Review Vol.Xlll 1981 No.1.P.3. (25)张春申,人类发展的神学反省,第五期,页373-381。地方教会与社会发展,第二八期,页269-281。 (26)Francis X.Clark著,苏玉昆译,忘我精神,传教对「发展」的贡献之一,第六期,页507-511。 (27) Stenhen B.Clark著,沈清松译,建立基督团体,华明书局,一九七四年五月初版。 (28)房志荣,地方教会基本结构之健全,铎声第十七卷第十一期,页1-14。 张春申,基基团,铎声,第十八卷第十二期,页1-8。 (29)铎声,第十四卷第十二期,页1-19。 (30)有关文章,不胜枚学,参阅第三十期,页612-614,分类目录之「神修」与「牧民」两栏,以及第三四、三八、四二、四六期,页630、586、618,总自录之「神修」与「牧民」两栏。 (31)孙志文,东南亚天主教大学会议,第三四期,页611-628。 乐俊仁,对照法(Contrast)与同一化(Identification)——运用大众传播的两项原则,第二五期,页443-456。 (32)罗光,第八期,页265-285。 (33)页85-94。 597 (34)罗光:生生之理,第十四期,页599-614,中国传统对神的敬礼上:祈祷,下:祭祀,第十七、十八期,页411-429,573-598,中国古代创造天地人物的神话,第二十期,页273-283,地方教会与其他宗教,第二八期,页283-293,圣经的爱与儒家的仁,第二七期,页7-15,中国对帝——天的信仰,第三一、三三期,页77-103, 399-417。 成世光,儒家思想中之得救,第二四期,页223-227。 房志荣,试以周易乾卦释马太福音的「法天」,第二九期,页329-346;儒家思想的天与圣经中的上帝之比较、第三一期,页15-41。 董芳苑,基督徒的天父与中国人的祖先,第三十期。页493-514。 景耀山,阴阳观和人生,第四十期,页259-264。 (35)罗光,佛学与天主教神学,第一期,页85-94。 景耀山,佛教问题之一「无我」或「非我」?第十五期,页123-133。道安法师,自佛教观点看救援问题,第二四期,页229-236。 刘赛眉,以天主教立场试谈佛教的救援旨趣,第四一期,页351-366。 (36)萧天石,道教菸得救问题,第二四期,页237-246。 (37)谷寒松,从神学的观点看台湾今日的一些意识型态,第四五期,页355-384,究竟什么是生活品质?——从基督的信仰来探讨,第四七期,页131-158。 庄庆信,基督徒的希望与在台湾封闭的人文主义,第四三期,页91-122。 刘丹挂,基督徒的希望与台湾资本主义的思想模式,第四三期,页113-127。 (38)页451。 5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