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51号

圣召的意义


 
张春申
今天一般用语中,甚至教会用语中,「圣召」一词显得足够广泛。不只司铎、修女修士是圣召,婚姻生活也是圣召,甚至会士的特殊工作:教育、医疗……称为圣召中的圣召。那么根据圣经与神学,圣召应当限定在那些对象上呢?本文将分三部分加以说明。(一)圣经脉络中圣召的意义;(二)教会形成时期圣召应有的意义;(三)今天谁是蒙召的人。
(一)圣经脉络中圣召的意义
不论在旧约或新约中,圣召不是一个独立的名词,它与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圣经名词密不可分,那便是「天主的旨意」与「天主的拣选」。天主的旨意,简言之便是人类的得救。为了实现这个旨意,他拣选团体与个人;因而他召叫那些被选者;于是出现了圣召的概念。
虽然「天主的旨意」这个名词,今天也用得极滥,但圣经中它指天主的救援计划。这不是根据自然神学思考的结论,而是天主的启示。保禄在弗三5-12中勾划出天主的旨意具体地在耶稣基督内显示出来。基本上可以这样说:「因为他愿意所有的人都得救,并得以认识真理。」(弟前二4)
为了完成他的旨意,在已经堕落的人类历史中,天主拣选了旧约和新约的天主子民,亦即以色列民族与教会。关于以色列民族拣选为完成天主的旨意,可以在这个民族的始祖亚巴郎的事迹中见到。「我要使你成为一个大民族。我必祝福你,使你成名,成为一个福源。我要祝福那祝福你的人,咒骂」
71
那咒骂你的人;地上万民都要因你获得祝福。」(创十二2-3)由此而论,来自亚巴郎的民族,被选为地上万民受到工人主祝福的关键。后代以色列民族清楚意识到自己的被选。「上主喜爱你们,拣选你们……」(申七7),「由世界上一切种族中,我只拣选了你们……」(亚三2)。至于新约时代的教会团体,同样肯定自己的被选,为了宣扬天主的旨意。「至于你们,你们都是特选的种族,王家的司祭,圣洁的国民,属于主的民族,为叫你们宣扬那由黑暗中召叫你们进入他奇妙之光芒的荣耀。」  (伯前二9)
    天主拣选团体为实现自己的旨意,但是为了建立与发展团体,首先祂拣选了一些人物。旧约中天主拣选了亚巴郎、梅瑟、达味……。而新约时代,耶稣自己拣选了十二位宗徒。那些被选的个人,在团体中与团体一起,完成天主救援人类的计划。
    拣选可说尚是一个属于意念层次的名词,至少在圣经脉络中,拣选实现在召叫时。于是在旧约中,出现了继续不断的召叫:天主召叫亚巴郎(创十二1);召叫梅瑟:「所以你来,我要派你到法郎那里,率领我的百姓以色列出离埃及。」(出三10);召叫亚毛斯(亚七15);召叫依撒意亚、耶肋米亚(依六9;耶一1)……。那些都是旧约时代有圣召的人。因为他们蒙受召叫,建立、发展……以色列民族。因此,以色列民族也自称是蒙召的民族。至于在新约时代,耶稣亲自召叫了十二宗徒(谷三13),同祂常在一起,并派遣他们去宣讲。宗徒是新约时代有圣召的人,为了宣讲天国以及服务教会团体。
    所以在圣经的脉络中,圣召的意义并不浮泛,而具有确切的内容。天主召叫个人,为了在祂拣选的团体中,实现他的救人计划或旨意。再说得清楚一些,以色列民族是蒙召的团体,在它的历史中,
72
担负特殊使命的人实际蒙受天主的召叫,他们才是有圣召的人。同样,教会是蒙召的团体;宗徒是有圣召的人,他们在教会中担负特殊的使命。
   (二) 教会形成时期圣召应有的意义
    神学将教会的时期分为新生与形成两个阶段。新生时期的教会上切尚未定型,正在自我确定的周程之中。它的来自耶稣基督的要素,由于指定的目击证人——宗徒的临在教导,继续不断地出现。渐渐地,作为信仰标准的书本写成,作为表达信仰的礼仪大家在举行,作为结合信仰团体的基本结构也事实上产生。一般说来,公元一百五十年左右,新生时期结束,教会已经形成。
    形成的教会是生活的团体,来自基督的要素在生活中发展,不过没有新的教会因素发生?因此它只是继承来自新生时代的一切。这便是普通所说,天主的启示已经在最末一位宗徒死后结束;亦即在人类历史中,此后直到末日来临再没有新的启示了。
    不过新生和形成两个阶段中,耶稣基督建立的教会只有一个。它是天主在救恩中拣选的团体,为了实现祂的旨意。那么,如果在新生阶段,耶稣基督召叫宗徒作为教会的基础(弗二20),遣发他们传播福音(谷十五15),他们是教会中的蒙召者,是有圣召的人,我们可以问:在形成阶段中,谁在教会中蒙召,有圣召呢?教会形成时期,圣召应有什么意义呢?
    在具体答覆之前,原则上可以说,在教会形成时期,一切继承宗徒的人是蒙召的,是有圣召的人。形成时期的教会与新生时期的教会是同一教会。前者是后者的延长,或者可以说前者继承后者。既然在新生的教会中,宗徒是蒙召者,是有圣召的人,那么在形成的教会中,继承宗徒的人自然是蒙召
73
者,是有圣召的人了。
   (三) 今天谁是蒙召的人
    经过第一部份中圣召的圣经意义之研讨,以及第二部份中教会形成时期圣召的意义之确定,在这第三部份中,我们具体地问:今天在教会中谁是蒙召的人?也等于问:今天在教会中谁继承宗徒?
    自团体而论,首先可说,整个教会是蒙召的。这基本意义,在本文前两部份都有所肯定。今天的教会应当是伯多禄前书所说的:「特选的种族……为叫你们宣扬那由黑暗中召叫你们进人奇妙之光者的荣耀。」(二9)
    至于在这个蒙召的教会中,究竟谁是继承宗徒的人呢?由于宗徒跟随基督,一方面同祂生活在一起,另一方面自祂领受了传播天国的职务,对于继承的问题,可以分为两面讨论,虽然生活与职务无法完全划分为二,但是自教会历史中演变的事实而论,有分开说明的必要。因此这部份分为两段:第一段,圣秩圣召继承宗徒跟随基督传播天国的职务,第二段,修会圣召继承宗徒跟随基督,接受祂的生活方式。而本文特别注意的是第二段。
        第一段 圣秩圣召继承宗徒跟随基督传播天国的职务
    今天在教会中,谁是宗徒传播天国职务的继承人?问题能够衍生得非常复杂,不过实在不是本文研讨的对象。我们只须根据梵二大公会议教会宪章20号,这样肯定说:「因而,神圣大会确认主教们由于天主的安排,
74
继承了宗徒们的职位,作教会的牧人,听从他们的,就是听从基督,拒绝他们的,就是拒绝基督及那位派遣基督者」;「于是,主教们和他们的助手——司铎及执事——接受了为团体服务的职务……」。
    可见,今天是那些在圣秩圣事中领受职务的人,继承了宗徒的圣召;具体而论是主教,以及主教的助手:司铎及执事是蒙召的人。
        第二段 修会圣召继承宗徒跟随基督接受他的生活方式
    当我们开始探讨修会生活的来源时,我们得承认在耶稣的时代并没有修会的存在。在祂的公开生活中,并没有建立任何修会。可是我们从教会的历史中却可以看出修会与教会生活有著长远及非常密切的关系。究竟修会生活是如何产生的呢?由于修会与教会有著密切的关系,在探讨修会生活的来源时,我们自然而然会去追溯在耶稣的生命中,在祂的?言行中为后代的修会生活所铺的路。因为既然教会是来自天主的团体,我们不能想像修会生活只是人在某个时代中的一种创举。它即使是时代中的产物,也必然与耶稣基督的生命息息相关。
    下面我们分三部份来讲解修会生活的来源。首先我们看传统神学的解释,然后进一步研讨现代神学的立场,最后我们再提出几个反省问题。
第一节 传统神学的解释
    根据可靠的历史记载,修会生活起源于第三世纪。这里我们要问,究竟是何种缘由驱使那些开始
75
度修道生活的人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呢?他们在耶稣基督的生命中究竟体验到什么呢?传统神学是这样解释的:早期那些选择到旷野里去度修道生活的人,无疑的,是在耶稣基督公开生活的言语中领悟到一种劝谕。这种劝谕是针对著修道生活的四大要素,指团体生活、服从、贫穷、贞洁而言。因著这种劝谕产生了修道的生活方式,简言之,传统神学认为修道生活的来源基于耶稣基督的劝谕,与他密切相关连。这样的解释,实际上有著一些困难。在这里我要先做个分析,然后做个评判。
    「劝谕」一词含有「劝导」之意,亦即劝导人做某一件事为引人走向「完美」。而拒绝此种「劝谕」并不构成罪周,人一样可以生存得救。但是谁若接受了这种劝谕,他的生活将是更「成全」的,更接近耶稣基督的要求。
    与劝谕相对的一个名词是「诫命」,诫命意味著命令。指的是天主的命令。面对诫命人必须去遵守,否则不能「得救」。传统神学指出,在福音中有许多「诫命」,人必须无条件的去遵守才能得救。而其中也有一些仅是「劝谕」,规劝人遵循以寻求完美成全。这些福音的劝谕所包含的就是贫穷、贞洁、服从的生活方式。这是传统神学的见解。下面我们要探讨是否这样的见解符合今日圣经学的注解。
    关于修道生活的服从愿,传统神学认为耶稣所说的「听从你们的,就是听从我;拒绝你们的,就是拒绝我」(路十、十六),指的就是服从的劝谕。而根据今日圣经学家的注解,耶稣所说的这段话事实上是针对宗徒们传播天国的喜讯而言。谁接受宗徒们传播的天国喜讯,就是接受耶稣基督所传播的天国喜讯。而「接受天国的喜讯」与人的得救是有著切身关系的,不能说是一种劝谕。严格而论,我们很难在福音的这段话里找出耶稣对服从劝谕的根基。
76
    其次,就贞洁愿而论,在福音中牵涉到贞洁问题的是在玛窦福音第十九章。耶稣谈论婚姻不可分离,宗徒们为此感叹婚姻生活的不易,不如独身生活来得好,耶稣回答他们说:「这话不是人人所能领悟的,只有那些得了恩赐的人才能领悟。因为有些合人,从母胎生来就是这样;有些阉人是被人阉的;有些阉人,却是为了天国而自阉的,能领悟的,就领悟吧!」(玛十九11-12)。耶稣的这段话是否含有劝谕的成份呢?事实上,祂的话里并未指出为天国度独身生活来得更完美。在保禄宗徒书信中我们也能从保禄的话里证实耶稣并没有把「贞洁」当做是一种劝谕。他说:「论独身的人,我没有主的命令,只就我蒙主的仁慈,作为一个忠信的人说出我的意见」(格前七25)。接著保禄说出了独身生活的优点,以及寡妇能守寡是最好的(格前七的)。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也无法断定在耶稣的言语中含有贞洁的劝谕。否则保禄不可能说没有主的命令。
    最后谈到贫穷的劝谕。一般传统神学所采用的是「富贵少年」的那段福音章节(玛十九16-22),描述耶稣劝勉富少年若愿意获得成全,须变卖一切,施舍给穷人,然后跟随祂。
    为能了解这段福音的含义,首先我们须明了「成全」这句话在玛窦福音中的含义。「成全」这两个字在玛窦福音中代表的不是「更完美」,而是一个新时代的标记。就是指耶稣基督带来的「成全」的时代。在这成全的时代中,人必须变卖一切,跟随耶稣,才能进入「天国」。显然这里所指的不是一种「劝谕」,而是一种新时代的要求。 
在玛窦福音第五章,耶稣也会提到类似的问题:「你们不要以为我来是废除法律或先知;我来不是为废除,而是为成全。」「我告诉你们,除非你们的义德超周经师和法利塞人的义德,你们决进不了天国。」(玛五17-20)。在这里,耶稣也同时列出了一连串新时代的要求。最后,在第四十八节
77
做了一个总结说:「所以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玛六48)成全不是指一般所谓的更加美好,而是天父救恩计划实现,天国来临的成全。
    当富少年告诉耶稣他从小就守好诫命时,耶稣告诉他还少一样,该去变买一切。当时富少年一听这话就忧闷的走了,耶稣说富人要进天国实在不容易。指的就是这新时代的要求。人必须答覆这样的要求才能进入天国,显然不只所谓「劝谕」。
    这章节里指的不是「劝谕」的问题,而是进入天国的问题。所以今天神学上的解释认为,假如要在福音耶稣的言语中分出「劝谕」与「诫命」来实在大成问题。在耶稣的教训中并没有提到度贫穷、服从、贞洁的生活是更成全的劝谕。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神学用来解释修会生活来源的说法是没有足够的圣经根据的。
    具体说来,如果我们想在福音中明显的分出两种观念:一种是为了达到「成全」的「劝谕」;另一种是为了得救的「诫命」不是容易的。在耶稣的宣讲中没有能将人分成两类:一类只要守好诫命就够了;另一类却须遵守「劝谕」。论「诫命」耶酥会说一切的诫命可归为两条:爱天主与爱人。面对著这两条诫命,没有人敢说自己已经守得很完美,可以进一步的度「劝谕」的生活了。因为诫命所包含的是爱天主及爱人,这是一个永远无法满全的理想。
    总之,用劝谕与诫命相对立来解释修会生活的来源有许多缺点:第一,没有人敢自*已守好爱天主及爱人的诫命。第二,假如福音中真有「劝谕」及「诫命」之分,这无疑是给天主子民分等级,将修道老置于更高层次,与梵二大公会议第五章的思想不合。
78
第二节 现代神学的立场
    在这一节里,我们要以现代神学的立场来探讨修会生活的来源。我们的问题是究竟修会生活是如何开始的?而那些开始度修会生活的人与基督又有著何种关系?
    首先我们看,在福音里耶稣整个的生命是为宣讲「天国的来临」。在祂整个的生命中所寻求的就是承行天父的旨意。祂说:「我的食粮就是承行父的旨意」。祂付出所有的能力为宣讲天国,承行天父的旨意。这是基督对天父绝对的服从。耶稣在祂的生命中周的是独身的生活方式,祂没有家庭妻室儿女的牵挂,祂随时随地都能自由的付出自己,这是祂贞洁生活的一面。在耶稣的生活里也有著贫穷的一面。祂一无保留,将自己的所有完全分享于人。
    在福音中另有一个名称「跟随基督」。这个名称在三部对观福音里讲得很多。不过,我们得仔细的分析,「跟随基督」这个名称其实包括著几种不同的方式。福音里记载有一些人他们听了耶稣的宣讲就相信了祂,并且改变了生活态度。这些人可以说是跟随了基督。他们跟随基督的方式是在自己的家庭中。在福音中还有另一群人,他们是耶稣很亲密的朋友,如伯达尼一家兄妹,尼苛德摩等,他们是那样的接近耶稣,听从耶稣,更可以说他们是「跟随基督」。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他们「跟随基督」的方式与耶稣自己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事实上,在耶稣的公开生活里,还有一群人他们以另一种方式跟随了基督。耶稣实际的召叫了他们跟随祂。祂对安德肋、伯多禄说:「来,跟随我,我要使你们成为捕人的渔夫」(玛四、十九);对雅各伯及若望说:「来,跟随我」,他们立即放下了网,辞别他们的父亲,跟随了基督(见玛四、二十一)。这些人跟随基督的方式是如同马尔谷福音第
79
十章所描写的:为了福音而舍弃了房屋、兄弟、父亲、母亲、儿女、田地、和一切。他们跟随基督的方式与他人不同。他们把耶稣的生活方式当做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耶稣成为一个团体,如同耶稣离开自己的母亲,家人,他们也离开自己的家庭;如同耶稣一无所有,舍弃一切,他们也舍弃了自己的田地,房屋;如同耶稣周的是独身生活,他们也离开了自己的妻子儿女。他们与耶稣生活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团体,周著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接著,我们要看看究竟在教会历史中修会生活是如何产生的,它产生的缘由又是什么?
    在教会历史中,修会生活起源于第三世纪,第三世纪中有一群基督徒他们向往周著与耶稣基督同样的生活方式,他们放弃一切,到了野里去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后来继续在历史中延续,这就是修会生活的来源。
    在修会生活产生初期,最早的圣人之一就是有名的隐修士——圣安当。从他的传记里可以看出他的圣召与我们所讲的问题有相互的关联。他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留下许多产业,他将自己的家产分给妹妹及其他亲友。有一天在弥撒中他听到了当天的福音马尔谷第十章耶稣召叫宗徒跟随祂的一段话,他毅然下定决心效法宗徒们跟随基督的方式,到旷野里去生活。我们可以看出他跟随基督的动机是为了效法耶稣自己及宗徒们跟随基督的生活方式。
    为了证实这一点确实可靠,我们要分析」个西文名词:Apostolic;字义为「宗徒性」。今天这名词已与 Contelnplative「默观性」相对。但是最初在历史中,并非是那些传教工作者自称为「宗徒性」,相反,倒是那些隐修士自称为「宗徒性」,因为他们深入旷野,为的如同宗徒一般,舍弃一切跟随基督,他们继承了宗徒生活中的这一面。「宗徒性」一词很久保持这个意义,
80
所以以后的隐修团体也自认保持宗徒跟随基督舍弃一切的生活方式。直到后代的道明会建立,渐渐地「宗徒性」指的传教。所以今天的传教修会反而为「宗徒性」,而隐修修会认为是「默观」者。为此,根据「宗徒性」的演变,也可见出修会生活的来源,乃是为了在教会中保持宗徒跟随基督的生活方式,这方式具体地包含后代的团体与三愿生活。
第三节 反省问题
    经周上述研讨,如果再问:今天谁是蒙召的人,那么可以加上那些在教会中、继承宗徒跟随基督接受祂的生活方式的会士,以及类似的团体。他们在生活方式方面,继承了宗徒的圣召,是蒙受召叫的人。
    其次,对于「劝诫」一词,尚得有些说明。如果有人以为修会生活的来源出于耶稣的劝谕;劝谕与诫命相对,那么我们已经有所批判,认为不能根据圣经成立。不过,由于在教会用语中,称修会生活为度福音劝谕生活,因此这个名词似乎仍应保持。一般说来,教会并不参与神学讨论;我们可以接受这个名词,但是所谓福音劝谕仅指跟随基督的生活方式,并不表示与诫命有任何相对的意义。
(四)  
    本文自圣经与神学,确定今天在教会中谁是蒙召者。我们的结论是那些继承宗徒,跟随基督传播福音,以及采取特殊生活方式的人。更具体而论,是领受圣秩圣事,以及度修会生活或类似性质的团体生活的人。不过他们蒙受召叫不是为了个人,而且为了一个蒙受召叫的教会团体。
81
    最后,虽然我们区分了宗徒的职务与宗徒的生活方式,两老事实上不可能完全分清,因此在圣秩圣事中的蒙召者,接受类似宗徒舍弃一切而生活;而修会圣召,一般说来也参与传教工作。不过作为教会中两种不同的制度,是应当分别讨论的。
8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