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57号

对创造性祈祷的一种取向


 

——圣

Rosalie  RyanC.S.J. 陆达诚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整个英国笼罩在恐怖和恍惚的气氛之中。经济大不景气,帝国已经开始分裂,而欧洲大陆的炮火声似乎已开始响起。这时有两位圣公会的女教友,都是从事写作和教育工作者,开始试图推广灵修复兴,作为人们对生存的希望和发展的基础。其中之一Evelyn Underhill女士不久就成为家喻户晓的有关祈祷和神秘学的女作家。另一位Emily Herman女士发表了一些作品,其中最出名的是一九二一年的「创造性祈祷」(Creative prayer)一书,此后就被人忘却了。她的丈夫是长老会牧师,结婚初期在澳洲度过。那时她就开始撰写宗教性的文章。旅居英国以后,她先担任Everyman的编辑(一九一八),后任 The Challenge的助理编辑(一九二一——二)。在这几年中她改奉了圣公会,对礼仪生活大感兴趣,尤其热衷于祈祷和神秘学。她的几本著作反映了这些兴趣。

    那么Herman女士为什么会被人遗忘了呢?主要理由该是她的早逝(一九二三)她只活了四十九岁,来不及充分发展她的才华。另一个理由可能是由于身任宗教刊物的记者和编者,使她忙着撰写即时需要的短篇文章,无法多写规模比较庞大的著作。然而已发表的几本,如:「欧肯和柏格森」(Eucken and Bergson神秘学的意义和价值」(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Mysticism),以及 创造性祈祷」三书已足以使英美读者接触到哲学和古典神秘学的泉源。这三本书如果广被人知的话,Herman女士必要重新获得她应享的一份荣誉。

    为了把她的讯息介绍给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集中讨论她的名著「创造性祈祷」一书中有关祈祷的概念。自Herman女士把祈祷视为创造性的活动究竟有什么意思?什么东西被创造或再次被创造呢?Herman女土企望它在祈祷者身上和信友团体中发生什么效果呢?

我们先该知道Herman女士博览哲学群书,尤其有关神秘主义的书籍。她的第一本著作「欧肯和柏格森」就探讨当代两位哲学大师的思想。她从柏格森吸取在实在界中到处都有创造力在流衍的感受。然而    

 

我们怎样与这种力量接触呢?「柏格森认为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立刻把自己放入真实世界的活跃而变动的浓密深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同时应用理智、情绪、直觉,也就是我们生命资源的整体;柏氏称之为「同情」。「藉著同情的工力,我们才能在人的性格和哲学思想的活力中心接触到他的生之冲力(élam vital)。」(欧肯和柏格森,页一五O)。

    真实的生命和深刻的祈祷就是从这个活力中心涌出。Herman女士随着柏格森的引导而回到自我较深的源泉时,找到了更深邃的反省之路。「柏格森的理论以其最中心的意义说来是一种『福音』它叫我们脱离自欺的理智的幻觉而进入直觉的更深层次;就在这里,灵魂接触到的既非某种对毫无动静的创造者的梦想,也不是一种干净利落的机器制造的锁链,而是创造性的生命。」(欧肯和柏格森,页一六五)。

在欧肯的哲学思想中,Herman女士找到另一个更具威力的概念,此即精神的出谷(spiritua; exodus)的概念,或「消极运动」(negative movement)的概念。欧肯的哲学把人格的成长分成三个阶段:(一)本性阶段:生命服从感觉的权威;(二)消极阶段:个人突破本性而接触到绝对精神的生活;(三)再建设的阶段:个人在获得精神性的自由以后,把世界的问题承担在自己身上,回到老世界中,为了要以新世界的光去协助旧世界进行精神重建的工作。(欧肯和柏格森,页五十五)。

 

    Herman女士在诠释祈祷生活的时候特别重视第二阶段,即消极运动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求人进行精神奋斗,人的精神「与过去决裂,把自己更迫切地逼向他存有之最内在和最秘密的泉源中去;以一个为了争取自己的自由和价值而破斧沉舟者的激昂心情来挑战、质问、探索并奋斗着,这样的人方能接近天主的救恩活动的能力范围。」(欧肯和柏格森,页五十七)。

    Herman女士怎样应用这些哲学概念来发挥她对祈祷生活的看法呢?她在作品中一贯地强调需要有一个对上主的新概念,要建立与上主新的关系,要纵身跃入天主之内,就像纵身跃入实际存在一样。她常常重复说祈祷的过程既不困难又不复杂:「我们不必发明以天主为中心之祈祷的精密理论和方法。只有一个窍门,就是把自己高举到天主那里,诚切渴望认识,并与结合。」(创造性祈祷,页九O)。

    然而进入祈祷世界就是进入实际世界。它要求对生命要作新的估价,并且进入一连串的新经验之中。「因为以天主为中心的实际世界是坚忍而凯旋之爱的世界,而它的通道——给这世界统合性的直捷大道——就是基督。」(创造性祈祷,页九O)。祈祷生活的基础就是体会到神爱我们。我们从生到死都受到创造力的支持,并在内活动。祈祷生活是回答天主之爱的过程。

「祈祷生活是皈依的生活,逐步地越来越从自己走出来而转向上主。人在第一次真诚臣服于天主的行为中,已潜能地、理想地完成了全部皈依,这时灵魂已把自己与罪恶分开,而与永恒之爱发生正确的关系,然而他还需要继续不断的藉一连串自我投诚的完整引为终其一生来达到完美的皈依。」(造性祈祷,

 

页一五五)。

    人除了体会天主是仁爱的造物主和朋友,并且向祂回答以外,在另一个层面开始进行一个消极的运动——摆脱自我而完全依附上主。Herman女士对祈祷生活涉及的事有非常实际的看法。首先她强调静默,她称之为「静默的事工」,即把注意力从外在的日常事务中转向内心生活。她认为这是为自己也是为自己周遭的人的服务。在静默中人灵可以聆听到上主的讯息。为听这个讯息,我们必须操练「默想的记律」。开始时,在其精神世界中似乎充满了一些模糊的抽象体——神、灵魂、罪、圣宠、审判。但是如果一个人继续祈祷下去,尤其在默想耶稣的生平和死亡之后,精神世界便逐渐明朗化起来,成为一个多面的实际存在——「每一个事件都向我们透射出它本身的创造性光辉,因为从每一个事件中都有一种普通历史事件不会含有的能量倾泻,它使人的心神获得重建和蜕变的效果。」(创造性祈祷,页八十一)

    投身于祈祷的人逐渐地移进一个新的天地之中。天主已经变成他生活的中心,随着这个中心之建立,他开始有一套新的价值观,一连串新的思想与情绪模式。另外对别人和其需要产生新的欣赏态度构成这个新世界的主要气氛。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永无终局的幸福世界。起初体认过的惊异与喜乐会逐渐褪色,变成每日平凡生活中的普通经验。以前领受的似乎取汲不尽的力量,现在看来十分有限。真正的内修生活的工夫就在这时开始了。这是一种活在十字架道路上的生活。那里没有人可以避免克己和内心修炼(或称苦修)。Herman女士把这些练习称为内修生活的技术,可与艺术家的技巧相比。没有一个尚未对技巧有得心应手能力的艺术家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同样地,没有一个进入内修生活的人可以不籍纪律而长足进步。「归根结柢,爱和生命同时融化而成精神性的恒持力。然而没有一生不屈不挠的修炼,精神性的恒持力是不可能发生的。」(创造性祈祷,页一二八)。

在祈祷的过程中,志愿的贫穷、对物质和精神性事物的超脱逐渐变成更强烈的理想,而在这世界的穷人身上分享耶稣生活的挑战也愈来愈尖锐。忠于祈祷的灵魂一路追随着十字架的引导而向前迈进,但这也是一条通往复活的大道。新的企盼和希望在他的生命中要展现出来。

 

Herman女士认为藉着祈祷而建立或再建立的是一个新的生活中心,一个具有新价值的视野。这个新视野「意谓整个人格——心智、意志和情绪——与天主的心智、意志和心化为一体,以天主的眼目观看世界,分享祂的痛苦为救赎别人。」(创造性祈祷,页一五六)。

    度祈祷生活的人逐步移入欧肯提示的第三阶段:再建设的阶段。在基督文化影响不占首位的现代文明中,我们看到性、暴力、药物、死亡对人具有的迷惑性达到惊人的高峰。在国际仇恨中,活在随时可受核武消灭的威胁之中的人如何体会代祷的治愈力呢?

    Herman看到祈祷的创造性功能可以在二处作用;首先是在那些「关要医疗与和好的人之间。个人不论多么卑微或受多大的苦,都需要祈祷的支使和鼓励,需要被听到。只有天主的医疗性的爱激发出的创造力能使受苦的人振作起来,并使他转向上主的真理。为这类需要,祈祷产生巨大无比的能量。

    另一个场合是人类的团结一致,把光明和治疗带到生活的整个区域中去。为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一些人物,如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印度的德雷莎修女,Dorothy Day, Martin Luther King。这些人经过之处,人的生活就不再一样,无望或压抑都会消失。然而在这些伟大人物的背后,尚有一大群祈祷的人,后者的生命藉著祈祷而成为可激发创造能的泉源。是祈祷构成了一个大氛围,光从其内四射。在这个大氛围中人类的和好终能变成事实。

    这样一来,祈祷不再是个人的目的与事务。它处在基督为每一时代工作的中心,就像Herman女士所言:

「在基督徒内心中的基督之心是整个基督世界的活中心,是后者的一切治愈事工的活泉源。而这颗心是在我们内藉祈祷所构成的。」(创造性祈祷,页一五O)。

本文译自:Sr. Rosalie Ryan, C.S.J.“An Approach to Creative Prayer: An Anglican View ” Spiritual Life, Vol 28, No. 3 Fall 1982

≈≈≈≈≈≈≈≈≈≈≈≈≈≈≈≈≈≈≈≈≈≈≈≈≈≈≈≈≈≈≈≈≈≈≈≈≈≈≈≈≈≈≈

360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