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66号 |
圣经的社会观:以穷人为优先 |
房志荣 前言 听到谈论「解放神学」的人往往只注意到这个以拉丁美洲为基地的神学,在内容上与西方传统神学有所不同。殊不知另有一重大特点或不同是做神学的方法。近几个世纪的欧洲神学普通由纯理论开始,只在理论讲完之后,才在不同的环境下迈出第二步,就是才开始问在牧灵及信仰实践上能有哪些后果。「解放神学」不是这样,而以「实践」为起点。谈会是在行动中,在这行动中所形成的神学已有教会的分:与穷人联盟,玲听穷人的呼声,为穷人的权利战斗。神学家的课题便在这里进行作业:把眼前所发生的种种在圣经及传统的光照下加以反省。如此那些事件及那些经验才获得它们的意义,而它们的特点也会昭然若揭。神学家自己、或是有一次批判及分辨的机会,而对自己过去所持的理论有所改变,或是对至今所有的实践加以批判,而指出行动的新方式。无论如何,这种神学是对已有过去的实践予以反省,而指向未来的、新的实践。 经过多年的研究、讨论和争辩,神学家终于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格式。不但拉美神学家,连教宗及几个较大的修会.如方济会及耶稣会,都肯定教会应该「以穷人为优先」。「以穷人为优先」何指?在「解放神学」的上下文里,这句话假定一种透视,一个见识,即人问占大多数的穷人的困境,不是自然而有的,也不是个别不幸事件累积而成的。穷人的穷困是经济、政治的产品;它的根蒂 —511— 延伸到经济、政治体系的结构深处。这些结构由罪恶而来,带有罪恶性,穷人是这些结构的牺牲品。福音的喜讯既然是要救人脱离罪恶的权势,那么当然包括由这些罪恶结构中的解放。谁传报福音,就不能不跟穷人联合,与他们共同争取这种局势的改变。教会一方面,不该像过去大部份时期那样,主要是由统治老或精英分子(如我国的士大夫阶级)的眼光来看事,而更该顾及穷人的立场。以上是教会「以穷人为优先」的基本意义。 这一优先并不是今天才发现的,它有更深更远的渊源:天主的启示。天主自己就是以穷人为优先,怜悯他们,引领他们走向自由自主。关于这点,圣经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无意一一引证。下面要探讨的重点是「如何」?「怎样」?当天主听到穷苦人的哀号时,她如何反应?当地要把一个压迫人、剥削人的世界变成一个正义及友爱的世界时,他采取怎样的行动?圣经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出埃及记——穷苦及受压迫的希伯来人出离埃及,给在巴比伦充军的雅威的穷人所传报的喜讯,纳匝肋的耶稣如何面对穷人。 一、以色列人出埃及 古代东方的神明及君王也关心穷人,给穷人各方面的援助,但是从来没有把造成贫富悬殊的社会体系看成一个问题。正相反,神给穷人的援助反而使这种社会结构永远持续下去。至于富有者对穷人的一些照顾也无非是要避免极端化和冲突。看深一点,这一类的援助和照顾使产生贫穷的结构变得更加坚固。 以色列人出埃及不是这样,这是上主天主在他于民初期历史中所行的一件中心事件,甚至是旧约 —512— 信经的唯一主题。在这件事上雅威为她的子民采取了一个彻底的行动,就是把穷人及受压迫的人解救出来。以色列信经的典型格式是在申命纪廿六5-10,其重要部分是: 埃及人虐待我们, 使我们越来越穷, 强迫我们做苦工。 我们向上主我们祖先的天主呼号, 上主俯听了我们的哀告, 看到了我们的穷苦、劳役和压迫。 上主以强力的手、高举的臂,巨大的恐吓、 神迹、奇事,领我们出了埃及。 它领我们来到这地方, 将这流奶流蜜的土地赐给了我们。 这样一段有力的旧约经句是教会以穷人为优先,神学以解放为名的最好支柱。以色列的信经主要是承认解救穷人、引领他们获得自由的天主。新约信经也许会加上一些新的幅度,但绝不会把解放的主旨撤销。出埃及记的特点在与其他古代东方的「关心穷人」比照之下,会显得十分突出: 1、在古代东方的其他文献中,神明所照顾的是个别的穷人,或低层阶级中一小群遭遇特殊困难的人。出埃及记所写的却是解救整个的民族脱离强加于他们身上的悲惨状况。更有甚老,如果我们认真去读出埃及记与户籍记,出离埃及的不限于希伯来人,而包括其他埃及低层阶级中受剥削的人(参阅 —513— 出十二38户十一4),或穷人。 2、这些穷人的不幸,在出埃及记中有清晰的描写,是来自经济的剥削及社会的阶级歧视。 3、天主的援助不在于只减轻痛苦,不管社会制度,而在于把穷人由制度中救出来.举例来说,法老的公主发现尼罗河旁的小梅瑟,救出他,收他为自己的儿子(出二1-10),但这对其他的穷人何补?梅瑟长大,曾杀死一个欺压希伯人同胞的埃及人(出二11-15),但制度的力量更大,连被压迫的希伯来人也不欢迎梅瑟的干预,他只好逃跑,而一切依然如故。 4只有雅威把穷人从奴役他们的制度里救出来,人是无能为力的。全部圣经都把出埃及描写成一大奇迹。申廿六的信经堆砌了很多表达奇迹的词句,出埃及记则用徒步渡过红海的闻所未闻的奇事予以表达。 5、在西乃山下希伯来人起草另一种社会制度,建立起一个彼此为弟兄的社会,其中不再有穷人(申十五4)。昔日埃及的穷人今日成了天主的子民,不但与埃及的社会大不相同,与世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也大相径庭(参阅出十九4-6,申四6-8)。 二、穷人的权利 天主于民的新社会秩序及法律十分强调人际关系,而这关系基本上是正义和人权的肯定。十诫中三分之二如此(见出廿2-17),「盟约法典」(即出廿一——廿三)绝大部分也是如此?在这盟约法典中有一段话可说是「推己及人」的神学推理法。我们说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于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都是推己及人。出廿二20-26 —514— 把这种推理方式用在穷人身上,放在天主口里,因此同时是社会学、哲学及神学: 对外侨,不可苛待和压迫,因为你们在埃及也曾侨居过。 对寡妇和孤儿,不可苛待;若苛待了一个,他若向我呼求,我必听他的呼求,必要发怒,用刀杀死你们:这样,你们的妻子也要成为寡妇,你们的儿子也要成为孤儿。 如果你借钱给我的一个百姓,即你们中间的一个穷人,你对他不可像放债的人,向他取利。 若你是拿了人的外氅作抵押,日落以前应归还他,因为这是他唯一的铺盖,是他盖身的外氅,没有它,他怎么睡觉呢?他若向我呼号,我必俯听,因为我是仁慈的。 这四段话把天主的慈悲心肠刻画入骨,这个天主就是以色列的盟主,她要求和她结盟的民族,对产穷人也怀有这种心肠。这里把穷人分成五种个案:外侨,孤儿、寡妇,借钱的,抵押的。外侨是落户的外方人,他们被以色列同化,而得到法律的保障。因此虽然肋十九18所说的「爱人如己」是指同族的弟兄,但肋十九18已明言应受外方人如爱自己,因为夭主照顾外方人,如同照顾孤儿寡妇一样(申十17-18,肋十九10;廿二一22)。 考妇的可怜在于不能生育,缺乏保障,因此像孤儿及外方人一样,特别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可侵犯外方人或孤儿的权利,不可拿寡妇的衣服作抵押,应记得你在埃及曾做过奴隶,上主你的天主曾将你由那里救出:为此我吩咐你应遵行这条命令」(申廿四17-18)。谁欺压寡妇,天主绝不会放过他(咏九四6—10)。 以后在以色列的传统里也有过瞧不起穷人的现象,正像世界各国的古典文学一样:穷人是被遗忘的一群.以色列的智者以世俗的眼光及人闲的智慧有时也会指出,贫穷多数是懒惰和紊乱的后果,贫 —515— 穷也能成为作恶的机会。虽然如此,圣经的主调却是:穷人多次是人类自私及贪婪的牺牲品,如约伯书廿四2-12所描写的乡村无产阶级的贫困。至于代表天主发言的先知们更时常挺身而起,卫护被剥削老的权利:纳堂先知敢当面指责达味对外方人乌利亚所行的不义,夺人妻,借刀杀人(撒下十二1-14)。厄利亚先知为被杀害的纳波特喊冤,预告阿哈布王及他的腓尼基妻子将要遭受的惩罚(列上廿一17-26)。 本段及前段把圣经社会观的两个幅度略作澄清。天主拯救穷人及受压迫的人,不限于个别案件或暂时的缓解,而涉及社会制度的改革,顾及大多数穷苦人民的急须。天主不惜以奇迹异事,来表达他拯救人民的目标。其实圣经的旧约就是这样产生的。旧约的十诚和法典指出,面对穷人,天主的人民应怀有天主的心肠。制度无论怎样完美,还得靠人的正义感及慈悲的心去实践、去完成。 三、放逐异乡的穷人听到宣讯 天主选民在留住福地的七百多年历史中,并没有以盟主天主之心为心,反而像其他世界各国一样,以字制、权术,及剥削为能事,为立国基础。终于南北两国相继灭亡,北国于公元前七二一年毁于亚述之手,南国于公元前五八七年毁于新巴比伦之手。这重大国祸的原因不外两个:拜邪神及民间的不正义。二者有密切的关联:放弃了真神的信仰和崇拜,人类很快就会互为狼犬。但天主不放弃它在历史中所开始的计划,她要在那些放逐到巴比伦的犹太人群中重新开始。 在某种角度上看来,那将是把出埃及的事件再度上演,不过这一次的目标是把分散的人民聚集起来,领他们重归故乡。最终目标与先前相同,就是在世界各国中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因此上文关于 —516— 出埃及所说的种种,在这一历史阶段—放逐与同国,继续生效。抑有甚者,圣经中许多篇章谈到出埃及的地方,只在这个历史阶段,才获得它的确定性的意义。另一方面,当然也有不同及簇新的因素出现。 「新出谷」的面貌主要是由放逐于巴比伦的一些大先知所描绘并予以发挥。他们所传报的是安慰的讯息,但他们的话语被编入一位第八世纪的先知:依撒意亚的篇章之后,而自己变成了隐名氏。那些安慰的讯息构成目前的依四O—五五,因此学界给这些章节一个假定的作者名称:第二依撒意亚。这些章节诗境很高,把放逐中的「雅威的穷人」用两个象征图像表达出来:那些留在被摧毁的家园中的人像是一个举丧而无法获得安慰的主妇,西雍、耶路撒冷。那些被掳到巴比伦而在异国受虐待的犹太人则以一个男性的模样出现,他是受迫害、被杀死,但最后天主使他起死同生的「天主的仆人」。这两种不幸者的代表人物现在同时听到一个喜讯,一个「福音」(圣经福音中两字这里首次出现)。这喜讯是天主要使分散的选民同归田园,并在耶路撒冷建立一个新的天主子民,耶京将成为世界各国的中心。其他各民族见到,将大为惊异,他们将组成末世时期的大朝圣团。 这就是给穷人所传报的福音。是否成了事实呢?当被掳的犹太人局部同国时,当耶路撒冷的圣殿由废墟中再度建起时,当一个本位化的团体重新操作时,大家都看的清楚,离「福音」所传报的那光茫万丈的远景还相去甚远。因此先知的话语指向一个更远的未来。 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一眺向未来的许诺,继续用新的方式表达出来。特别是再度编入依撒意亚先知书的那些章节,即所谓的第三依撒意亚(依五六--六六),有许多精彩的描绘,如「……固守我盟约的异邦人,我要领他们上我的圣山,使他们在我的祈祷殿里欢乐,他们的全燔祭和牺牲要在我的祭 —517— 坛上蒙受悦纳,因为我的殿宇将称为万民的祈祷所」(依五六6,7)。又如「平安!平安归于远近的人!」(五七19;参14-21),「西方的人要看见上主的名号,东方的人要看见他的荣耀」(五九19,参阅5b-22);主显节所诵念的依六O:万民带著礼物奔向耶路撒冷等等。 这里不能不引的一段话是依六一1-3,因为这些话已让我们踏入新约的门限: 吾主上主的神临到我身上。 因为上主给我傅了油, 派遣我向贫苦的人传报喜信, 治疗破碎了的心灵, 向俘虏宣告自由, 释放狱中的囚徒, 宣布主恩慈的喜年, 揭示我们天主调停的日子。 安慰一切忧苦的人, 给西雍悲哀的人一项冠冕来代替灰尘, 喜乐的油以代替丧服, 顿赞以代替沮丧的心神。 天主在历史中所施展的两次大拯救—出埃及而走向流奶流蜜的福地,出巴比伦而同归向往多年的家园——都未能达到她拯救全人及全人类的目标。但两次拯救中及其进行的过程中,各种经验及经验的 —518— 描写越来越清楚地规划出拯救的对象是穷人。人间受歧视的人正是天文要拯救的:受过阉割的人,外邦人(依五六1-8)忏悔的人,心灵谦卑的人,忧伤的人(依五七x—n),俘虏,囚徒,心灵破碎的人……再加上前段所说的外侨,孤儿,寡妇,就有一幅穷苦人的百脸图了。两次的大拯救指向最后的一次,这一次是有决定性的,其远度及深度将超越任何人的想象。 四、穷人有了靠山 旧约有关穷人的许多章节和词句都指向新约的四福音,福音书给我们描述纳匝肋人耶稣的崛起。路加叙说耶稣在故乡纳匝肋的会堂首次公开露面时,就诵读了本文上段所引的依六一1-3的经句,然后他卷起书卷,作了一个简短的解释:「你们刚听到的这些经句,今天已经实现了」(路四21)。福音也记载,当若翰洗者从监狱里派遣使者问耶稣,他是不是应该来的那一位时,耶稣只把他周遭所发生的奇迹异事指给他们看,然后再度引述依撒意亚先知书里的话说:「瞎子看见,瘸于行走,癞病人得到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听到喜讯」(见依廿九18,19,卅五5,6:六一1)。最后还加上了一句意义深长的话「那对我不疑惑的人是有福的」(玛十一6,路七23),因为这样就和耶稣的山中圣训接上了头,那里越劈头就说,「你们穷人是有福的,因为夭主的国已临于你们身上」(路六加20,参阅玛五3) 很明显的,从放逐巴比伦开始,开于天主照顾穷人所说的一切、特别是在依撒意亚先知书里所保存的记录,形成一个整体,全和耶稣的崛起有关,耶稣之来使那些话得到满全,耶稣的福音无非是第二、三依撒意亚的福音:为世上雅威的穷人带来一个喜讯,天主要改变一切。福音是传给雅威的穷人 —519— 的,谁属于雅威的穷人,才真正懂得,福音要说的是什么。这个在放逐期已开始,在新约中才结束的整个文献所指谓的「穷人」到底是谁?前文所交代过的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但也必须有所补充。 1、仍然是真实的穷人。被掳往巴比伦的以色列人如此,在耶稣周围的人也是如此。即使他们中有过小康之士,到了巴比伦已是身置异乡,脚无寸土,而生活在耶稣时代的人是一些受罗马铁腕统制和剥削的人民。福音 书记载的众多病患正说明他们身体的困苦。 2、仍然是天主单独的行动。一切的预言及在耶稣身上成为事实的一切,完完全全是奇迹性的。 3、仍然是一个新的开始,开始建立一个弟兄的社会,其间没有贫富的差别。耶稣使这样的社会成立,而他自己竟被人杀害了,但他建上止的社会已不可减。宗徒大事录便报导耶路撒冷的初期教会团体如何生活:「他们一心一德,各人所有的,没有人说是自己的,所有的东西大家公用…在他们中没有穷人」(宗四五32-34)。 4、但穷人这个主体现在已和以往不同。一方面他们是因为自己的不忠和罪过而被放逐,另一方面?他们仍是天主所爱的人民,盖有不可磨灭的印章。这一辩证格式在耶稣满全上主的许诺时继续生效,虽然方式已经革新: 耶稣缔造一个新世界,除去人间的一切贫穷 「消除贫穷」的这个奇迹,使耶稣死时成为人间最穷的人, 由此而生的新社会永不忘本,「消除贫穷」的奇迹在这社会中继续发生。 旧世界起来反对,把耶稣钉在十架上, 但十字架非终点,天主将他被杀的仆人 由死中唤醒,他的后代将不可胜数(依五三10), 但继续存在的旧社会把那些产生消除贫穷奇迹的人一再钉在贫困的十字架上 —520— 可见两种辩证性的事件并行前进,不分轩轾,但最后是天主的神说最后一句话,一句喜乐的话,这才是奇迹中的奇迹,一切奇迹的高峰。 5、天主与他的穷人的历史是一部十字架苦刑的历史,在今天,这历史展开一个新的、包括全世界的视野。不再是法老剥削在他国境内的穷人,而是由第二依撒意亚开始一直延续到目前的一种局势:这世界的各民族把天主的挑战性民族投入贫穷。法老已不可救药,他已心硬如铁,只得和他的马与骑士沉入海底(出十五1)。但世上各民族,一旦发现他们所杀死的天主仆人还活著,就会觉悟,他们所信赖的神祗原来是子虚乌有。那时他们将转向以色列的天主,耶稣基督之父,将有一个各民族走向耶路撒冷的进香团,在耶京学习建立一个弟兄的社会,将刀剑铸成锄头(依二4,米四3),将他们的财富聚在一起(依六O)。这些圣经的图像可用今天的话说出,就是:天主常照顾他的穷人,照顾在信仰中跟随她的教会,但她的目光是朝著整个人类社会。天主改变人间社会的路却是经过一个挑战性的或对立的社会,在这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社会里,天主首先把分散在各处的「雅威的穷人」聚集在一起。这是教会应该是「穷人的教会」的圣经根据。 五、结 论 1、信仰生活的实践。台北总教区历年来所办的讲习会称为「教友生活进修讲习会」,意味著不只讲习,还得进修,不是一般学习的进修,而是教友生活的进修。这一期(第四期)的主题是「教会与社会」,我想不只是要认识教会的社会思想及社会工作历史,还要去实践教会的社会道理。同样,圣经的社会观也指向实践。如果天主,耶稣基天以穷人为优先,我们做基督徒的也该以穷人为优先。 —521— 这句话在实践上有双重意义。首先,基督徒面对穷人有一个与常人不同的态度,他们把穷人看作基督。在木文主体所介绍的许多穷人的画像以外,基督又添上一批新的图像:「我饿了,我渴了,我做客,我赤身露体,我患病,我坐监」(参阅玛廿五34-46),不是基督自己,而是她的小兄弟;但「你们对这些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 以穷人为优先的另一层意义是,基督徒应该安贫乐道,学习做穷人,努力做穷人。玛窦福音 的真福八端(玛五3-11)在路加福音里缩减为四端(路六20-23),而路加所说的四真福事实上可浓缩成一个真福,即「你们穷人是有福的,因为天主的国是你们的」。在四真福后路加还添上四祸(路六24-26),更加强了这一看法,因为饱饫,欢笑,受人夸赞都是由富有而来。路加的这一讯息为我们这个日趋消耗主义的社会太重要了,它同时也是一个誓告:除非我们甘愿做穷人,便无分于基督所宣讲的真福。反过来说,「现在富有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已经一早够了安乐」(路六24)。至于玛窦福音所说的「神贫」是一个适当的补充,说明精神配合的需要,毫不减低路加所说真实贫穷的迫切性。了解贫穷的崇高意义,按照基督的榜样在生活上实践贫穷,不仅是修会会士的事,也是所有基督徒可企及的理想。 2、圣经不走中间路线,却要求彻底的改革。在埃及受压迫的以色列人民,已到忍无可忍的地步,他们的灾难困苦不是籍著与法老的妥协所能解决的。因此天主探取断然的行动,用奇迹异事把他的子民领出埃及,脱离那个压榨人、奴役人的社会制度和结构。 放逐巴比伦的生活也是一种奴役的生活,天主不能长久坐视。但这次的解救方法不是奇迹异事,而是先知的宣讲及近东世局的剧变,由巴比伦而波斯,波斯王居鲁士接受天主的特殊使命,天主由东 —522— 方唤醒了他,使他节节胜利,将众民交付给他,使列王臣服于他(依四十一2)。全部旧约圣经只在这里称一位外邦的君王为默西亚:「上主这样对他的受傅者居鲁士说:『…为了我的仆人雅各伯和我拣选的以色列的缘故,我题著你的名;给你起了这个称号,纵然你还不认识我』」(依四五1-4)。另一处天主针对居鲁士说:「我所爱的,必实行我的旨意、攻击巴比伦和加色丁的苗裔」(依四八14)。 从神学的观救来看,这类圣经词句实在意义深远,天主对居鲁士及对法老的态度多么不同!但也。假定一个彻底的变化:居鲁士不像埃及法老那样残无人道,也不像亚述诸王的暴虐不仁,他对异民的怀柔政策赢得了天主的赞许,他一方面是在自由行动,但同时是天主在指引著他的步伐,虽然他还不认识以色列的天主,甚至还在信奉他的神!贝耳、玛尔杜克。世界历史是围绕著一个撮尔小国、一个被掳的民族以色列在旋转三在希腊历史学家像希罗多德(Herodotus)或是赞诺芬(Xenophon)看来是十分可笑的夜郎自大,但第二依撒意亚在信仰的光照下看出,这确是真理。 耶稣给这真理带来极高的可信性,不仅因为祖证明,确是世界的救主,也因为他没有降低任何要求,反而要人像她那样,「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他」(路九23)。领洗为基督徒本不该只是为了多一个寄托,多一份精神的福利,还该有一个彻底的改变,脱胎换骨地做新人,像基督那样为别人著想的人,甚至为别人而生活的人,福音传不开出地重大原因之一是否因为那些接受福音的人并没有全心接受,整个地接受,而只接受自己所喜欢的,不须在自身造成彻底改变,真心侮改的部分? 3、文化也须受福音的净化与提升。世界各地谈教会本地化,谈福音育与文化的关系已经谈的不少了。目前所达到的结论,基本上有两个。一、传福音只传给个人,甚至只传给家庭不够,必须也以各地 —523— 文化为福音的对象与主体,因为人是离不开文化而生活的。文化一天没有接受福音,个人及家庭对福音的信仰一天没有保障。二、福音应该深深进入文化里,文化必须尽量福音化,但福音与文化不是一回事,也不会成为一回事,因为文化常是人的产品,而福音是天主的启示。福音对任何文化——无论它怎样古老完美——常有其批判、净化,与提升的角色或任务。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世人所共认的,但仍旧需要接受福音的批判、净化,与提升。这在儒家学者看来是可笑的,正像希罗多德或宾诺芬嗤笑圣经的历史观一样。但基督徒觉得第二依撤意亚更值得相信,不仅因为基督徒跟他有同样的信仰,相信造世的主宰也是历史的主人翁,还因为经过二千五百多年的考验,第二依撒意亚的话仍然搓地有声,发人深省,为亿兆人所欣赏,所赞佩,而那些希腊历史学家不知还拥有多少读者。 中国教会对福音与中国文化相投合的地方已经下了不少工夫,这种从积极处著手的方法是很对的。现在是否到了迈出第二步的时刻,让福音来批判、净化、提升我们的文化?下面仅用三个例子探索其可行性。 对士大夫的心态与作风加以批判与纠正。本著福音精神喊出「以穷人为优先」是直接与土大夫心态冲突的。我国人士自古有好读书的传统,读书的目的,除开少数的例外,是为了升官发财,所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自古如此,今日亦然。当然不只中国如此,世界各国亦然。其他第三世界的人也许没有我们那样积极,但第一世界的人毫无逊色,他们持守的是「发展的神话」,幸有一股精神力量发生著致衡作用,不让西方走入唯物论的死胡同。至于第二世界创造出「革命神话」,所谓革命是革富有人的命,革在权者的命,好能满足无产阶级大多数人民的需要。可惜的 —524— 是他们不择手段,残无人道,害死不计其数的无辜生命。基督徒确实该以满足大多数人民的需要为目标,这就是以穷人为优先。但他达到此一目标的路是第二依撒意亚先知书中上主仆人的路,不是暴力的路,也不是中国传统中的士大夫的路。 福音净化文化举例。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新课四书读本的白话文是:「只有家中的妾和仆人最难侍养了!你去亲近他们,他们就不会谦让,你要是疏远他们,他们就要怨恨你」像论语中其他的孔子言论一样。这几句阳货篇中的话是许多经验及观察的结晶,以之为现象学的描写来看,无可厚非,以之为做人的一贯态度则不可,因为这种态度把主仆之间的距离拉的太远太大,不合乎福音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朱子对这几句话的解释「君子之于臣妾,庄以莅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难逃歧视的嫌疑,因为他把臣妾几乎视为犬马,只想避免他们给自己带来麻烦,(二者之患),这离第二依撒亚中的上主仆人及福音书中的耶稣以仆人。居相去多么。 福音净化文化举例。中庸第二十七章在写「大哉!圣人之道」时,作结论说:「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日:『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这圣人之道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形成一种明哲保身的哲学,只要自身能保,闲事越少管越好,在不得已时也可控告别人,揭发隐私。文化大革命时,搞权术的阳谋行家有机可乘,得以利用无知的青少年来排除异己,与这种明哲保身的哲学不能说没有牵连。当然,见义勇为,以身殉道的豪杰也有,但那究竟是少数的例外。 明哲保身的哲学有其积极意义,因为人的生命的确是最宝贵的天赐恩物,不可大意轻生。但福音把今生提升到永生,因此对现世生命的看法就有很大的不同。耶稣的时代不是「国有道」,而是「国 —525— 无道」的时代,他的作法不是中庸的圣人之道,缄口不言,以保其身,而是国无道,还是大胆说话,指责当时的犹太权威,终于招来杀身之祸,死在十字架上。 我们前几天(九月廿八日)所庆祝的一百二十五位中华殉道真福就是受到福音的提升,而敢于抛弃现世的生命,以获得永恒的生命。他们的血果然是信德的种子,但还得看今日的基督徒—我们,肯不肯受福音的提升,用血汗来灌溉这块土地。 注 本文为台北总主教区第四期教友生活进修讲习会的演讲稿,于一九八五年十月九日晚讲于台北总主教公署。 —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