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67号

亚巴郎、依撒格和耶稣的祭献


 
    根据Gerhard von Rad权威性的判断,创世纪第廿二章是旧约里形式最完美、渊源最深长的族长叙述(注1)。这篇段落分明的叙述以上主命令亚巴郎祭献亲子依撒格为开端,在山顶上正要献祭时达到故事的高峰(这关键性的第十二节是这样的:「不可在这孩子身上下手,不要伤害他!我现在知道你实在敬畏天主,因为你为了我竟连你的独生子也不顾惜。」)最后很简短地讲述亚巴郎和依撒格同到他们在山脚下的仆人那里,然后一同起身同贝尔舍巴作为故事的结束。整个故事内部情节的起伏,与上山、下山的外在图景相呼应,构成了圣经叙述艺术中一个很美的范例。
    我们的故事在创廿二章中有一段来历和影响。通常释经学家都很用心地解释这段来历。譬如Rudolf Kilian发现在这个故事还未成为目前希伯来文圣经中的叙述之前(注2),共经过了五个流传阶段。现在笔者愿意将这故事在旧约中、在旧、新约之间犹太教的礼仪中,以及在新约中的影响史作一概论;同时可以看出我们主题中有趣的变化及不同重点的所在。 
 一、亚巴郎的祭献
年高德劭的圣祖亚巴郎是创廿二1-19的中心人物。他听从天主的话,愿意献上生命中最大的牺
7
牲,也就是愿意将他老年时所生的独生子依撒格杀死后献给天主。为什么天主向亚巴郎要求这样的祭献呢?
    我们可以在这个叙述的第一节就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些事以后,天主试探亚巴郎」(创廿二1)
    当天主把亚巴郎引到一个非常危急的处境,也就是当天主向亚巴郎要求他把许诺的儿子作为祭献时,天主试探了他信仰的服从。天主试探他是否站得够稳(圣经的信仰观念是来自希伯来文动词mn,意思是站立稳固,稳靠),如同技师测试一种新材料的坚硬度。天主用这个试验要看看亚巴郎的信仰到底有多强。在他通过了考验之后,雅威的天使许给他极多的降福作为报酬(参阅创廿二17-18)。
    实际上天主向亚巴郎要求的不是流血的祭献(雄绵羊只作代替品),而是他信仰的服从。在此我们不自觉地想起撒慕尔对撒乌耳及日后先知们常重覆的那句警语:
    「听命胜于祭献,服从胜过绵羊的肥油脂」(撒上十五22;参阅米六6-8,欧六6;亚五21-24;亦参阅玛九13;希十8-9)。
    约在公元前一百八十年,耶稣息辣(德训篇的作者)赞颂以色列的贤士们,有关亚巴郎他这么说:
「亚巴郎是万民的大父,对于光荣,没有人比得上他。他遵守了至高者的法律,又同他订立了盟约。
8
      他在自己身上坚定了盟约,在受试探时,证明自己是忠诚的。
      因此天主起誓许下:要在他的民族中光荣他;
      要使万民因他的苗裔而蒙受祝福,
      要使他的子孙多得像地上的尘上;
      要提拔他的后裔,如天上的繁星;
      要把从这海到那海,从大河直到地极之间的土地,赐给他们当作产业(德四四20-23)。
    耶稣息辣有关亚巴郎的解说很忠于创世纪廿二章的本意。亚巴郎受试探(希腊文是peirasmos)时,他证明了自己的忠信和可靠。天主引他到危险中,为了使他接受磨练。天主要考验他的勇气。因为他通过了这个考验,天主便和他重新建立盟约,并隆重地誓许给他,不但他和他的后裔要得祝福,使他们繁衍不断及强盛壮大,更要因他的后裔而使万民受到降福。(参阅德四四22与创廿二18)
    根据创世纪十二章,亚巴郎受祝福和他成为其他人受祝福的根源,并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特别的事。不过创世纪廿二章及耶稣息辣的德训篇则强调,神的降福是对人的德行所给与的报酬。
    司祭玛塔提雅在公元前第一世纪前半期,曾痛心疾首地反抗当时同胞被强迫希腊化及他们信仰的败坏。当他说到:
    「亚已郎不是在受试探中显示了忠信,才算他有义德吗?」(加上二52)他指的是亚巴郎信仰的试探以及由此而成义的事。
在成书于公元前第一世纪后半期的智慧篇内,有一小段记载和创廿二有些微不同的说法。这是有关永恒的智慧在救恩史中的角色,特别是在巴贝尔塔之后语言混乱的时期。智慧选中亚巴郎:
9
    「当列国同谋作恶而混乱时,智慧又辨别出义人来(即亚巴郎),加以保护,使他在天主前无瑕可指;当他痛惜儿子时,又坚强了他。」(智十5)
    在这段文字中,除了提及智慧的角色外,还出现对亚巴郎本人心理上的兴趣。当天主命令他去祭献他的独子时,他有什么样的感受?对这一点智慧篇说,亚巴郎之伟大就在于他信仰的忠贞远胜过他对他儿子那份发乎自然的父爱。
    新约中保禄片面地依据创十二来指出亚巴郎是因信德,而非因他先前的功行而成义的(特别参阅罗四)。在希伯来书信中(十一17-19),也和德训篇和智慧篇中一样,用精美的箴言来赞美贤士们,它特别强调亚巴郎的信德,而未提及他的功行:
    「他(亚巴郎)想天主也有使人从死者中复活的谈力,为此他又把依撒格得了回来。」(希十一19)
    这和雅各伯书信里完全不同!雅各伯书信也如大部分以上所引用的旧约经文在发挥创廿二,雅各伯书信的主要目的是要适当地综合信仰和行为。因此他谈到亚巴郎时说:
    「我们的祖宗亚巴郎,把他的儿子依撒格献在祭坛上,不是由于行为而成为义人的吗?你看,他的信德和行为合作,并且这信德由于行为才得以成全。」(雅二21-22)
尽管各方对亚巴郎的祭献有不同的解说,所强调的重点却也各有不同。总之,以上所列举的圣经章节都指出,他无论对旧约时期的犹太人,或新约时期的基督徒都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
10
二、依撤格的祭献 
在旧约和新约的叙述中,亚巴郎是整个祭献过程的主角。他许诺的儿子依撒格只是个将被父亲祭杀的配角。
    在犹太教晚期及耶稣同时,依撒格在民间的虔诚中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可在当时经师的诠释(注3)中找到许多有关的论点。如果要了解民间宗教对依撒格的兴趣有多么深远,我们只须试读当时阿辣美文的圣经翻译(因为当时的犹太人已不懂希伯来文,为了会堂礼拜的读经而有了这些翻译。)。这些阿辣美文翻译比较自由,他们给圣经原文加上许多解说和补充。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依撒格甚至在犹太教的正式礼仪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阿辣美文的圣经翻译被称作塔尔古木(注4)。
    在一篇塔尔古木的草本中(注5),我们发现一段有关创廿二的奇特引言。这引言在圣经原文中并无依据。女仆的儿女依市玛耳和上主许诺的儿子依撒格为了继承权发生争吵。依市玛耳举证说:「我比你更正义,因为我十三岁时才受割损。如果我当时要拒绝,我可以不接受行割损礼。而你在出生第八天便受了割损。如果你那时就有理解力,或许你能不受割损。」依撒格回答他说:「如果圣者——愿祂受赞美——我要我所有的肢体,我也绝不会拒绝给祂。」此处,塔尔古木又与圣经原文衔接:天主命令亚巴郎起身,把亲生的儿子带去献作全蟠祭。
这段塔尔古木给创廿二的引言强调,依撒格乐意天主考验他的正义,并愿意交出自己的生命。对依撒格及他内心态度的兴趣,在塔尔古木译文中多处出现并阐明。最重要的一处是塔尔古木对创廿二9-11所作的自由翻译。为了更明显看出圣经原文和塔尔古木译文之间的区别,我们将二者并列于下
11
(注6):
 
创廿二章9-11
塔尔古木
当他们到了天主指给他的地方,亚巴郎便在那里筑了一座祭坛,
摆好木柴,将儿子依撒格捆好,放在祭坛上的木柴上。亚巴郎正伸手举刀要宰自己的儿子时,
 
 
 
 
 
 
 
 
 
 
上主的使者从天上对他喊说:“亚巴郎!亚巴郎!”他答说:“我在这里。”
当他们来到天主指给他的地方,亚巴郎整修了亚当所筑而曾被洪水冲毁了的祭坛……。他架上木柴,捆紧他的儿子依撒格,并把他放在祭坛和木柴上。于是亚巴郎伸手举刀要宰献他的儿子。依撒格开口对他父亲说:“请把我捆紧些,免得我因怕死而挣脱起身,沾污了你的祭献并导致我落入毁灭之穴。”亚巴郎望着依撒格,而依撒格则望着高天之上的天使。依撒格看得见他们,亚巴郎却没有看到他们。天使在高天说:“来看世上这两位卓越的人:一位献上全燔祭,一位被献作全燔祭。献上全燔祭者毫不犹豫,被献作全燔祭者伸出了他的颈头。”但是上主天主的天使从天上对他喊说:“亚巴郎,亚巴郎!”他答说:“我在这里。”
将圣经原文和犹太教礼仪中的塔尔古木译文作一比较,很明显地突出依撒格在祭献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他请求他父亲把他捆紧一点(注7),免得他原本要献作全燔祭的意愿因怕死而消失。当亚
12
巴郎一如受到蛊惑般注视若他的儿于并停顿他的行动时,依撒格看到了雅威的天使,天使向亚巴郎说了解围的话:「不可在这孩子身上下手,不要伤害他!我现在知道你实在敬畏天主,因为你为了我竟连你的独生子也不顾惜。」(创廿二12)。根据塔尔古木,不仅亚巴郎,连依撒格也同样通过了信仰的考验。父亲和儿子同被称为「卓越的人」。这里所用的jahid一字,在经师的传统中是指为了遵守法律的诫命而完整的、毫无顾虑的自我奉献者(注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耶稣的时代犹太教的虔诚如何强调依撒格的内心态度,使得亚巴郎几乎和他的儿子依撒格处于同等的地位。 
三、耶稣的祭献
某些新约作者喜欢引用旧约中亚巴郎和依撒格的祭献来解释耶稣死亡的意义。
1、「我的爱子」
      耶稣在约旦河受洗时,有声音从天上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因你而喜悦。」(谷一11;路三22;参阅玛三17)
    这段话是把创廿二2,依四二1及咏二7混合在一起。在咏二7中是「收养」格式:「你是我的儿子」。在依四二1中雅威向受苦的上主仆人保证:「我心灵所喜爱的被选者!」但是咏二和依四二都没有解释,为何依照三部对观福音天父的声音称耶稣为祂的「爱子」。很可能这个称呼是出自创廿
13
二2。「天主对亚巴郎说:带着你所喜爱的唯一儿子依撒格……」不只在受洗时,在耶稣显圣容时他也被称为「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参阅玛十七5;谷九7;并参阅路九35;伯后一17)。在恶园户比喻中的“爱子”也是影射耶稣(参阅谷十二6;路廿13,并参阅玛十二18)。耶稣自己也体验到他是父亲的爱子。这,在他如孩子般亲昵的称呼「啊爸!亲爱的父啊!」中可以看出(参阅谷十四36)。
耶稣是否将他的祭献死亡比作依撒格的祭献呢?耶稣实在和依撒格一样是父亲唯一的爱子。耶稣也像塔尔古木译文中的依撒格一样,被选定了作祭品,且心甘情愿献作牺牲。恶园户的比喻对这样的猜测有很强烈的暗示。但三部对观福音对此点并没有加以发挥。
2.天主的羔羊
    在若望福音中,耶稣的专献和依撒格的祭献之间的相似点较为显著(注9)。当若翰洗者第一次看见耶稣时说:
    “请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若一:29;及一:36)
若翰把耶稣比作天主的羔羊有什麽用意呢?前能有人会联想到代罪羊,每天早、晚在圣殿被祭献的美羊或在若望默示录中的羔羊。最普遍的解释认为羔羊是指依撒意亚先知书中上主的贸人。在有关上主仆人的第四首歌中这样说:“他受虐待,仍然谦逊忍受,总不开口,如同被牵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不出声,他也同样不开口。”(依五三7)。但是在整个第四首长歌中(依五二13-五三12),这是唯一将上主仆人比作羔羊,不是被祭献的羔羊,而是待宰或被剪毛的羔羊。此处的重点不在祭献的死亡,而是面对痛苦耐心的忍受。
14
  即使旧约中的上主仆人有助於了解耶稣的命运,然而睑越羔羊在我们的上下文中有著更重大的意义。根据若望福音,耶稣所有公开的活动都集中在逾越节前后(注10)。此外值得注意的,也是若望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当逾越羔羊在圣殿中被祭献的同一时间正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刻(参阅若十九14;并参阅出十二6;户九2-3;申十六6)。圣史也强调,罗马士兵没有照一般的习惯将耶稣的腿打断,而只用枪刺透了他的肋膀(若十九32-36)。这也清楚地提示耶稣是新的逾越羔羊,按照旧约的法规,不可折断蹄越羔羊的骨头(参阅出十二46;户九12)。
    从耶稣时代的犹大教礼仪中我们知道,逾越节是纪念以色列人被救出埃及,也纪念依撒格的祭献(注11)。例如犹太人在逾越节时所诵读的雅歌之塔尔古木译文中(歌一13)有一小段有关梅瑟在天主面前为罪民请愿的补充(参阅出卅二14)。塔尔古木译文这样说:“梅瑟同来乞求上主怜悯,天主因依撒格被他父亲捆绑在摩黎雅山祭台上的事(caqedāh)而记起了他们。”
caqedāh是经师的术语,是指宰杀前将作为全翻祭的动物捆绑的事(注12)。如果把创廿二7-8和塔尔古木译文作一比较,依撒格和逾越羔羊之间的关联就非常清楚了。根据圣经原文,依撒格和他父亲来到山上献全燔祭,但他奇怪为何独缺全燔祭所最需要的羔羊。亚巴郎同答他说:“我儿!天主自会照料作全燔祭的羔羊。”然而在塔尔古木译文Neofiti中,亚巴郎给他儿子的回答更加清楚:“雅威已经为自己准备了全燔祭的羔羊,如果还没有,那么你便是这个祭献羔羊。”如此,依撒格和祭献羔羊在犹太教礼仪中由相对的地位几乎变成了相等的地位。当依撒格表明了愿作牺牲的意思後,羔羊才替代了他而被宰杀。
15
耶稣也同样是甘愿为了他人自作牺牲的祭献羔羊。虽然在善牧的比喻中,耶稣自比为牧人而非羔羊,但耶稣甘心为别人牺牲自己的性命。圣经这样记载:
    「我是善牧。善牧为羊拾掉自己的性命……。父爱我,因为我舍掉我的性命,为再取回它来。谁也不能夺去我的性命,而是我廿心情愿舍掉它;我有权舍掉它,我也有权再取回它来;这是我由我父所接受的命令。」(若十11,17-18)
依撒格是天主为自己所准备的祭献羔羊。依撒格要求父亲把他在祭台上捆紧一点,免得在死亡的挣扎中亵渎了祭献,然而耶稣则是为了别人泰然自若地接受死亡,「为叫世界知道我爱父,并且父怎样命令我,我就照样去行。」(若十四31)
3、天主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
    圣史让耶稣在与尼苛德摩很长的一段谈话中造出了祂被派遣的目的。
    「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致丧亡,反而获得永生:因为天主没有派遣子到世界上来审判世界,而是为叫世界藉芳袖而获救。」(若三16-17)
若望的「派遣和启示神学」在此表露无遗(注13)。这同一「派遣和启示神学」在若望一书中也很重要(参阅若壹四9-10)。不过这并不排除在与尼苛德摩的谈话中,耶稣因死亡而拯救我们的奥迹也同样重要。这一点在以上所引经文(若三16-17)的上下文中可以看出。我们再引更前面的两节:「正如梅瑟曾在旷野里高举了蛇,人子也应照样被举起来(指十字架的死亡),使凡信(祂)的人,在他内得永生。」(若三14-15)。
16
    若三16-17与创廿二之间的关系很是奇妙。二者都说慈爱的父亲愿意祭献自己的儿子,而且是独生子,二者同样强调,儿子的祭献是祝福(或永生)的泉源。
    不过,二者仍有不同之处:亚巴郎听从了天主的命令;因为他通过了信仰的考验,终而获得赐福的赏报。按照若望福音,天主赐下了祂的独生子,却是因为祂爱人类,并愿他们获得永生。
    尽管二者有这些区别,仍然可以肯定,扎根于旧约及当时犹太人之虔诚的圣史若望,为解释耶稣十字架的死亡,不免受到旧约及当时人对亚巴郎及依撒格的崇敬和爱戴的影响:耶稣家依撒格一样,被祂的慈父献为牺牲,为使我们能得永生。
保禄宗徒也和若望一样有相似的想法:他在罗马书中很详尽地论及基督徒的成义,也可称之为天主与人类的和好。罪人如何能成义?就在于天主让祂的儿子为我们而死。罗八32这样说:「祂既然没有怜惜自己的儿子,反而为我们众人把他交出了……。保禄在此无疑是指依撒格的祭献,因为「祂没有怜惜自己的儿子」这句话正好和创廿二16相同。亚巴郎是这么顺从天主的命令,甚至愿意交出自己的独生子;而天主是这么愿意与人类和好,甚至让祂的儿子耶稣基督死于十字架上。
综 结
从对创廿二1-19的诠释简史可以看出,在大部分旧约经文及一部分新约章节中,亚巴郎是故事的主角。亚巴郎在受试探中所表现的信仰忠诚受到特别的表扬。同时,亚巴郎也被比作天父(特别在罗八32)。两者之间最突出的相同点是他们都愿意孤注一掷:亚巴郎为听从天主的命令,愿意牺牲自
17
己的儿子,天主为与人类重新和好,竟交出了祂的唯一子。他爱子的死应该让我们人类领悟,在天主眼中与天主重新和好是多么重要的事。
    阿辣美文犹太教礼仪的圣经翻译对依撒格本人及他牺牲的意愿根感兴趣。
    新约中对依撒格的兴趣也值得注意。依撒格的祭献可以用来彰显耶稣十字架死亡的意义:耶稣甘愿为人类牺牲自己,为使他们获得永生。
在此引述了旧约和新约经文中,没有一段显示天主是发怒的天主;也没有暗示,只能因著一人的牺牲,甚或因著祂独生子的牺牲,天主才能平息怒气。相反,所要强调的是亚巴郎、依撒格和耶稣的祭献是人类祝福的根源。
 
1.)Gerhard von Rad,Das erste Buch Mose(ATD3),(Göttingen: Vandenhoeck und
Ruprecht, 1952), p.203.
2.) Rudolf Kilian, Isaaks Opferung (SBS 44), (Stuttgart: KBW Verlag, 1970), p.124.
3.)参阅 I.Lévi, Le sacrifice d’Isaac et la mort de Jésus, in: Revue des  Etudes  Julves,LXIV(1912), p.161-184.
4.)参阅 圣经辞典,思高圣经学会编著(香港:思圣经学会,一九七五年)第二O三一号。
5.)按照 Targum Pseudo-Jonathan Add 27031的记载。
6.)按照Targum Pseudo-Jonathan Add 27031的记载。
18
7.)犹太教的礼仪和民间的虔诚特别发挥依撒格的捆绑(caqedāh)请参阅G.F.Moore,  Judaism in the first Centuries of the Christian Era.The Age of Tannian I, Cambridse 1950,p.536-537.
8.)参阅R.Déaut, Targum du Pentateuque.Traduction des deux recensions  palestiniennes completes avec introduction, parallèles, notes et index, vol.I,
 Genèse(Sources.Chrétiennes 245)。(Paris: Les Editions du Cerf, 1978), p.219 note 19.
9.)参阅 F.M.draun, Le sacrifice d’Isaac dans le quatrième évangile d’après  leTargum, in: Revue Theologique 4 (1979), p. 481-479.
10.)按照若望福音的记载,三个关越节在耶稣的生命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一、耶稣洁净圣殿(二:13-25),二、耶稣增饼(六:4),三、耶稣死而复活(十一:55;十二:1)
11.)参阅 F.M.Braun, op.cit.p.491.
12.) 参阅 M.Jastrow, A  Dictionary of the Targumim, the Talmud Babli and  Yerushalmi , and  the  Midrashic  Literature, Philadelphia, 1903, s.v.
13.) 参阅 P.H.Helte, Jesus Christus-Mittler des Hells und Offenbarer Gottes,  in: Wort und Antwort 21(1980), P.174—178; 并参阅温保禄,《基督与救援》,《神论》36期(民六十七年)页二八三—二九三,特别页二八五—二八七;温保禄,「救恩论入门」辅  大神学丛书之十九(台北:光启出版社,民七十四年),页七四—七五,118-119,182-187。
19
从中国宣教史看福音与文化的关系   
赵天恩
时代
 
福音的传人
文化的性质
政治上的正统思想
传教方式
 
国人对福音的接受
传教士对主流文化的态度
唐代
635-
845
景教教士
多元:道、释、儒
先思想多元化后以儒家为正统
适应Adapation
先得皇朝之接受后遭压制
尊敬、和谐
元代
1279-
1368
也里可温教士
多元文化
蒙古人治国无政统思想
Natural
自然发展
Development
多为外侨接受
和平共存
明代
1368-
1644
耶稣会士道明会士方济会士
儒家主流
儒家正统
Accommodation容纳
对立
Confrontation
清廷先接受后拒斥
欣赏 保留
清末
1842-1911
欧美宣教士
儒家主流
儒家正统
容纳、对立、改造
Transformation
拒斥
蔑视
民初
1912-1919
西教士及中国传道人
多元中西文化
政教分离
自然发展
相当被接受
彼此容纳
五四时期
1919-1927
中国信徒
新文化动力兴起马列文化输入
理性主义及马列主义力争正统地位
适应、融合
Integration
拒斥
认同及和结
民国后期
1927-1949
中国信徒
多元化
政教分离三民主义
自然发展
正常接受
认同
人民共和国
1949-1985
三自教会家庭教会
马列及传统文化
马列正统(四化)
适应
回避
认同
对立(王明道)
改造(现今)
非常接纳
适应
中化民国(台)
中国信徒
多元性
三民主义
自然发展
接受(二接受)拒斥
认同
保留
1986.1.21
20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