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70号 |
前言 一九八七年冬 |
房志荣
本期(第七十号)神学论集结束了本刊的第十八个年头。我们除在第30期后编了一个总目录以外,以后每五年,亦即每二十期有一篇总目录。这样在第五期599页至615页有31至50号的总目录。本期未有51至70号的总目录,请读者尽量利用。此外辅大神学院还在民国七十三年元月编了一册七十五页的「神学论集第一至五十期文章内容分类索引,将来到了一百期时,或许要编一册类似的分类索引。
本期的十二篇作品中,有几篇特具批判性质,特在此略加解释。首先是台南碧岳神学院圣经学教授区华胜神父的一篇有关道德经与天主圣三的文章。作者不赞同成世光主教在「太初有道」一书中所表达的意见,即我国在庄周时代已有三一论的启示。所作的分析及所引的证据颇具说服力。这在释经学里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历史批判程序,务将原作者或一部古代著作的原意推敲出来。但最近几十年来,释经学有一新发展,就是把「文」与「人」分开。在用历史批判方法看出著文的人要讲什么以后,再看文的本身能说出什幺,这时便会有新的发现,每每超乎该文作者的原意之外或之上。原来人的语言自有其独立性,一旦一写成文字,便自立起来,脱离原作者的控制,让后代的人按其新的时代背景予以解释。用这种新释经学的方法,成主教当然可以在天主的启示下来谈「太初有道」,来谈「止于至善」,因为「道」和「至善」,就是能接受许多不同解释的字眼和概念。
另一篇批判性的文章也出自碧岳神学院的一位教授,即周克勤神父的手笔。这篇长达一万九千多字的作品是本刊68、69的号的适当补充。该文已在标题上点出其重点:中国祭天与弥撒祭筵。把弥撒说成
+421+
祭筵,可纠正时下我国教会偏重祭祀而少提圣筵的习惯,也即刻指明弥撒祭筵与中国传统中的祭天有所不同。在中国祭天中,供奉上帝神位的祭台高居首位,始终是礼仪进行的中心。在弥撒圣祭中,焦点是祭台上的祭品——基督,而不是祭台。因此,神父面向教友更好。若背向教文,便夹在祭品与教友之间。在此作者认为罗总主教所尝试的领圣体体是费解的,「因为假使为了尊敬祭台,而『撤退圣体圣血』至小桌上举行领圣体礼,好似圣体的筵席有损于祭台的尊严,这似乎有违弥撒祭筵的本质,使人觉得轻重不分,本末倒置」。
最后还有一篇批判性极广的译作:「为教会现代需要服务的哲学」。说它批判性极广.因为该文将美国及西欧的天主教哲学加以批评,而以波兰的鲁布林新兴哲学为今后就读神学前的较好准备。当今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当选教宗之前,会在鲁布林天主教大学教授过二十四年的哲学,他本人便是鲁布林哲学的主要哲人之一。波兰全国二十四座教区大修院都采用这一哲学,严格按照克拉考夫宗座神学院的六年读书计划执行。(见该文末的拉丁文RatiO Studsiorum)。现在美国和加拿大有意急起直追,把十五册波兰文的鲁布林哲学课成英文,供天主教各大修院使用。本中译文是编译中心主任方济各.若.赖思高的一篇讲话,由编译中心中文部译出。
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