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77号

有话要说——论柳愈民的「耶稣的最后诱惑」


    环球电影公司出品之「耶稣的最后诱惑」在美引起一把「火」,没想到这把火也在台湾蠢蠢欲「燃」!我不谈马丁史可西斯执导该片的动机如何,因为「天地万物都将废去,神的话永不改变」。所以我相信,任何人有上帝赋予思考的自由,别人要怎历想,随每一个人的心怀意念,可是神的启示却不会因这般人的刻一息经营、悠意识谤而有所改变!古今中外曾有多少史学家、科学家想以各种方法证明耶稣及圣经记载的谬误,可是今日圣经依然屹立,耶稣依旧活在每一位寻求他的人心中;连达尔文这位高创「进化论」的先贤,也坦承自己的论点只是假说,何况他最后成位基督徒。因此!无论谁想以「人的意念」对耶稣基督作任何的批判,基督徒不会害怕,只是有责任正视听!所以针对柳愈民君的大作,想就教先生!说话有权,但亦应有责查证每一句话!
一、柳君言「经典教义上没有说上帝的儿子耶稣不能有另一半的性伴侣」,所以就该「耶稣既是「单身贵族」,抹大拉马利亚又是「云英未嫁」,他们若「俩相好」亦应不以为过」。这不知是那门的逻辑推理法?况且耶稣自称仁义、公正、慈爱、是神的儿子?四福音从神的灵感!由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四使徒分四方面作耶稣的生活史,如果耶稣只是一位有「普通情欲」的普普通通的「人」,以圣经诚实忠心的记载方法,耶稣会被忽略其清欲的那一面吗?大卫杀将夺人之妻的记载,旧约圣经蚩有含糊?保罗残害基督徒的苛酷,也历历笔录下来;以色列族在迦南地为建国争地而强势诛灭迦南他族人民的行动,也不疏漏;如果耶稣及马利亚有一腿,那位自承公义正直的天父,岂不自掌耳光?上帝岂容许耶稣——「羔」羊的污秽呢?岂容耶稣撒野而不撕去其伪
 
善的面貌?而神职人员的婚姻问题,甚至淫乱的罪恶,是人的问题!不是「神」有问题。上帝不会造个人像不具生命的机器人一般,辖制人思考的程式!人喜欢以自己些微的大脑智慧,「理所当然」地推论浩瀚宇宙的无限,并沾沾自喜这些事该如此,该这样、该那样,真是笑话!一只被陶匠陶冶的陶瓷器皿,能如何述说它主人的心思意念呢?人之于灵界,不正同于此吗? 
二、基督教没有教主,只有「救主」。基督教无需被列位于虚无缥缈的宗教中「相提并论」,基督教不同于其他宗教,就在于教义的迥异,如何强制基督教与其他宗教要一模一样?是不是柳君的观念里,每一样事物都是一定一丘之貉?非得千篇一律,否则便是莫名其妙、无稽之谈?
 三、基督徒不轻视任伺人,在圣经的教导中,爱是第一部命。基督徒的爱良莠不齐,我们不否认,因为我们也是单纯的人,可是,一竿子打翻一条船的论点,未免太低估基督徒爱的发挥,也大毒了点吧?因为基督徒不该也不应歧视任何人,人没有权利歧视任何一个人,正如圣经上约翰福音第八章中文士和法利骞人拿淫妇来质难主,主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他」一般,我们谁有审判别人的权柄?
 四、请勿将圣经断章取义、删头除尾,用想当然的态度自己发明圣经!如:
    (一)马可福音十ll—12论休妻的记载,是耶稣对照旧约摩西休妻律例而告诫当代犹太人的,是为了防患人无故拿离妻弃夫的淫乱!破坏神所定神圣婚姻盟约,不是说与离婚者结合,就是犯奸淫罪!这其中的差别,柳君岂有详查?
    (二)谁说在耶稣布道至被钉十架的生涯中,只有抹大拉马利亚一人捱在主身边.忠心又痴情?这种推论,大概只有柳君一笔吧!查遍四福书,真不知柳君伺能大放厥词而不惭?想必又是想当然耳的柳式神学,真比当年宗教改革大师厉害,更胜于今日基督教界异端邪说?读者不信,可以取本圣经详查马太、马可、约翰、路加
 
四卷福书!
    (三)抹大拉马利亚见主复活,柳君说「或许所谓耶稣复活只是抹大拉马利亚在魂牵梦萦下的幻觉」,柳君真厉害,一笔删掉约翰福音二十20—30加及马可福十六14和路加福音二四13—14等节耶稣复活在门徒面前的事?
    (四)爱有不同成分,男女之间的爱不过是其中之一,难道耶稣医治过的妇女,都非得与耶稣脱不了男女的枷锁干系?真是荒谬!柳君不知道你是否明白,基督徒把自己当新娘,把主当新郎,想看这份情感,请详查雅歌一卷吧!
    基督徒有宽容的爱,来自基督的身教及言教,可是不将这份爱来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正如神爱世人,可是神的审判也不会改变!,
    我想就柳君的文墨作一番解释,请千万只眼去查真理。也盼中时副刊编辑大老在处理这类有争论性的文章前,可否先查证一番,不应贸然刊登,以为名山大作一般,火速而独家的报导,以示中时之与众不同?传播媒体有报导之权,也有还清公理之责!
    最后还是一句话「人的意念不会高过上帝的意念」,正如我们每一个人不能逆料下一日或下一刻是否存留的问题一般茫然,所以想当然耳的人,实在是自以为是而尚不自知之渺小啊!
        张益祯 学生
308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