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77号

忠诚的跟随者——卢德


 谢福灯
导言
    在玛窦福云所记载的耶稣之祖谱中,「卢德」是自亚巴郎算起的第十一世祖,她是以色列外邦的摩阿布女子。本篇报告就是为探讨这位外邦女子进入天主的大家庭之皈依过程,以及天主如何在一位平凡的女子身上实现她的救恩计划。介绍卢德之前先要确立「卢德书」在圣经中的位置,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
卢德书在圣经中的位置
    旧约的智慧作品中,按希伯来传统有五部著它是被写在五个独立的卷轴上,通称「五卷轴」;是犹太人在五大庆节时于会堂内隆重宣读的礼仪用书。包括:雅歌,逾越节时宣读;卢德书,五旬节时宣读;哀歌,纪念圣殿被毁(列下廿五38),训道篇,帐棚节时宣读;艾斯德尔书,普陵节时宣读(艾九17—19,26)。但是按希腊与拉丁译本,卢德书被列为上继民长(卢一1)下起达味王朝(撒上十六13),故排列于民长纪之后,且称之为卢德传,中文思高译本即按此编排。今日多数的圣经学家认
—329—
为不应称为传记,也不应编排在历史书之内,按其文学形式是一本史实资料下的故事书;主要的讯息是:外邦人也能进入以色列的救恩团体中。
卢德生长的历史背景
    摩阿布位于以色列的东南部,与阿孟(今日的约旦首都)同属闪族,是亚巴郎的亲族(创十九30),但是他们与以色列经常发生冲突,且在以色列的历史中是被拒绝于天主的会众之外的(列下十三1—3)在此背景下卢德却藉看婚姻关系,被引进了天主的家庭中。
    至于本书何时写成,学者们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在公元前五百八十七年以色列被放逐于巴比伦之前,理由是,有许多法律及风俗反映出申命纪的情况,如书中所载,寡妇卖田地,波阿次作救赎者(goel)娶无嗣的卢德为妻并购回祖产(卢二20,三12,四4—14)。但是也反映出作者熟悉当时以色列与摩阿布的关系;当达味王在情况危急时,将他的父母托给摩阿布王(撒上廿二3—4)。而且整本书的结构与布局已超越了狭窄的国家主义,天主是归属于大家的,任何民族都能获享天主的救恩,此思想较属于放逐后的神学气氛。
卢德的抉择
   犹大白冷的厄弗辣大——厄里默肋克,因为当时国内发生大饥荒而携家带着到摩阿布乡避难(卢一1)卢德就是在他们侨居于摩阿布时嫁给厄里默肋客的儿子——基肋雍为妻。其后厄里默肋客与他的二个儿子都先后离世,留下三个寡妇。为婆婆的纳敖米只得让二位儿媳回娘家,再寻找新的夫家为永久的居所。按以色列的传统,寡妇得回父家(肋二三13)但是最后还得找到新的夫家为归宿,就像以色列人经过旷野到客纳罕境地(申十二9),咏九十五ll)。此一寻找「安身之处」的主题,在本书中一直重复著(卢一9,三1)。
   在纳敖米对儿媳祝福的用语中说:「愿上主恩待你们,如同你们待了列者和我一样」。此「恩待Hesed」,在旧约里是表明对盟约的忠诚信实,与彼此间相称合一共融关系的责任和态度(申廿六17—18)。如果这是作者的伏笔,则不难发现卢德面对此「恩待」的抉择与回应之态度。在卢德与纳敖米之对话中(卢一15—17);婆婆相当尊重媳妇的自由,尊重异族所信奉的神。亦始终坚守自己民族的信仰;体验到天主的照顾(卢一6),卢德深受其感召;做了明智的抉择,跟随纳敖米踏上回归故乡的路,这是卢德面对生命抉择的转抟点。完全顺服,完全归化,没有丝毫的犹豫与保留,表明卢德对婆婆、对这个家庭的挚爱与忠诚,因著爱也认同了这个家庭的信仰,此一果敢的、冒险的抉择是她迈向幸福之始。
   再回到厄里默肋客这个家庭中,观察各年成员的名字之涵义。厄里默肋客,指「我天是国王」;玛赫隆,指「疾病」;基肋雍,指「消耗」;纳敖米,指「可爱的」;卢德,指「坚强的女子」;敖尔帕,指「背弃」。这些名字表达出厄里默肋客的家庭,是一颠沛流离且软弱的家,天主就在这位执着于自已在上主前的誓言之外邦女子身上,展现了他的救恩计划,谁能再劝阻她呢?
卢德忠诚的跟随
  卢德跟随婆婆来到她素不相识的民族中,这是她自己的抉择,她抉择了这年穷困的家庭,天主
—332—
又引领她走进了一个肥沃的田园中。
    在以色列民族中,寡妇与孤儿及外方人同属「经济弱小者」都是以色列行善施舍的对象,应准许他们拾取田里收割后遗下的麦穗(肋十九9—10;申廿四19—21)。卢德就是以穷人的身份走进了波阿次的田园中,在田园中与波阿次的相遇使她体验到蒙受眷爱之恩慈(卢二10)。在波阿次对卢德的祝福语中「愿你投奔于他翼下的上主,赐予你的报答是丰富的」(卢二12),这一句话与卢德按照婆婆的吩咐走近波阿次求他用「衣襟」覆盖(卢三9)前后呼应;「翼下」与「衣襟」都表明保护之意。波阿次的名字之涵意就是「能力」,他不但合法也有足够的能力实行救赎者(goel)的责任(卢三2)
    关于救赎者(goel)的习俗,是以色列的传统,家族的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此义务是由习俗或法律规定而责成。以色列民族在实践此项义务时,有其特别的形式及意义。「goel」的字根,就是买回来及要回来的意思,此制度主要是在于保护作用(肋廿五47—49,25)。
    当卢德表明跟随婆婆同行时,就是愿与她同生共死,遵从婆婆的吩咐,说住下就住下,说再走就再走。正如以色列人遵从云柱火柱的引领(出十三21—22)经过旷野。虽然看起来卢德对天主的信心与对婆婆的爱心好像相互混合,但卢德的跟随不是盲目的、冲动的。她的谦卑与贤德使得她俱备了蒙福的条件(卢二ll—12)。体验到被恩待者必会将此——福气满溢出来,分享给周围的人;卢德不但自己成了波阿次的妻子享尽福气,而且替波阿次建立他的家,并为这个家族生了一个儿子敖贝得——就是达味王的祖父。妇女们称赞纳敖米的这位媳妇胜过「七个儿子」,为以色列人而言「七个儿子」等于一个完美的家庭(撒上一8,二5)。因著卢德的忠诚,再经过合法的程序,卢德有了名分,生了敖贝
—332—
得,纳敖米也有了名分。在达味身上此名分一直延续指向默西亚的名分上(撒下七12—13)。这一切是出于天主的慈爱,实现他的普世救恩计划,她施恩于敬畏他的人(咏一O三ll),其子子孙孙亦蒙鸿福(咏一O三17)此点在新约的背景下就清晰明朗了。
由新约的角度看卢德
    按宗徒大事录所载;在五旬节众人受了圣神的感动,问伯多禄说:「我们该作什么?」(宗二37)伯多禄回答说:「你们悔改吧!」(宗二38;三19)。这是人转向成义过程中的首要转捩点。卢德在她的抉择中看起来好像与对婆婆的孝爱混淆不清,但是在天主的救恩计划中,我们肯定若无天主主动的吸引,人无能走向他(若六44),主耶稣也教导说:「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若十四6)。走向救恩的宝座须要有中保,在卢德的皈依过程中纳敖米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卢德的妯娌敖尔帕,其原意是背弃,此点也表明信仰的自由在旧约时代已存在。
    保禄宗徒说:「我自愿放弃一切,为赚得基督」(斐三8)。卢德放茱了她自己的民族以及她祖先所崇拜的神(卢15),她以一颗谦卑的心、贫穷杳的生活态度容纳了波阿次的关怀,接受了波阿次进入她的生命中;此其间有卢德的祈求(卢三9),有波阿次的应许(卢三10—13),有等待(卢三18)。结果她的忠诚使她不致空手而回(卢三18)。她与一位有能力者「波阿次」建立了一个新的关系,此关系改变了她与家族与整个社会的关系,成为一位孕育以色列生命承继者之母。是否成为达味的曾祖母并非其跟随与顺从之动机,唯其认同与接受天主;并全心与大能者合作是这位在旧约历史中的外邦女子堪受称颂之处。
—333—
信仰要求跟随者完全的投身与信赖(路九57—62),爱的能力可使人突破周围的阻隔、敌对和偏见的藩篱,被拒于天主会众之外的摩阿布人进入了天主的大家庭,而达味的后裔耶稣基督带来更真实的生命之爱,她是普世救恩历史的中心,宇宙的终结点(哥一15—22)。「主!惟你有永生的话,我们去投奔谁呢?」(若六68),在新约的光照下再回味卢德的故事,不能不与卢德一起答覆说:「请你别逼我离开你,而不跟你去。你到那里去,我也到那里去;你住在那里,我也住在那里,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天主,就是我的天主!」(卢一16)。
参考书目:
①罗兰德富著,杨世雄译。古经之风俗及典章制度。七十年十二月初版。二四—二五页。
②贺理编辑,古乐人等译。现代中文圣经注释。种籽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③亚伯拉罕,乔柏著,吴冯智妍译。旧约妇女。种籽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四月初版。
—334—
谭唯善
前言
这是我上课研读旧约智慧书的一些反省。(一)人生的痛苦是一种普遍性的经验,然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人际关系的破裂,人变得非常脆弱易受伤害,需要一位毫无私心的朋友来治疗心中的创伤,坚强它,使它平衡,能发挥它的美好本质。(二)有限的人,无论如何完美,都需要痛苦之炼净,才能够与天主建上且更深的关系,真正能悲天悯人,与痛苦的人互为兄弟,休戚相关。这就是十字架的大道,逾越的奥迹。正如约伯这样完美的人,也是在痛苦的考验下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信仰,「罪」的实质,以及人的伦理标准与天主的盟约之爱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痛苦有如人的影子,是生命的一部分
    痛苦和困难原是生命的一部分,世界上有谁能逃得过它呢?除非是白痴,或精神不正常和麻木的人。人越逃避它,它越追得紧,就如庄子所讲逃避影子的人,终至累极倒下;我们要停下来面对它,
—335—
才会发觉它的积极面。
    约伯十四章说「由妇女中所生的人寿命短暂且饱尝烦恼」、他也曾为得到健康之恩而祈求(五8)。信仰浅薄的人,像约伯的妻子,会叫丈夫阻咒天主(二9)。而约伯的三位知心好友,竟然冤枉他,一口咬定,他所遭遇的一切灾祸一定是约伯罪有应得。故此,在极端痛苦中,约伯甚至控诉天主,催逼天主加以解答(十三22,廿三7)。中国的智杳对痛苦的解答以一则故事代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生命充满了希望,对人生的得失,有一种持平的态度,这是老子、庄子中常出现的思想,委实帮助了历来许多中国人,不致精神失常。
最大的痛苦是心灵的破碎
    在人生的经验中,痛苦有两种,一种是来自天然的灾害,是人力不能控制的,如水灾、火灾、旱灾、风灾、瘟疫、地震等,或是遭遇盗贼等。在这些情形下,灾民表现的旺盛信心实在惊人,总是收拾残局,再接再厉,重整家园,很少见到心灰意懒,一蹶不振的。我亲眼见过南投县,水里市场的大火,数小时内将一切夷为平地,一片焦土,但,不几天后,我再经过时,满目的疮痍早已消失无踪,新铺子又在原地盖搭起来了,且添了新的朝气。
    但,人的最大痛苦,完全无力招架的就是心灵的破碎。谷寒松神父说:「人最有福,最有意义的生活是在融洽关系中,在与他人同乐,与宇宙共融,最快乐时会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以某种方式庆祝。」故此,人心受到伤害是来自最亲爱的人,像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儿童期的伤害来自爱我们的父母,被遗弃,或是误会被遗弃,将造成一种不可补偿的人格的伤害;子女的忘恩负义,亦伤透父母的心。常见老人流浪街头,甚至进医院治疗却报上假地址不再领回,是多么深的伤害……。
—336—
  高贵的心如何变了质,变得脆弱易碎呢?
    本来,人心的最高贵处,是由于有自尊、有爱,它的根源是天主。故此,他和别的生物都不一样,他能起共呜,能和别人沟通分享,感受他人,感受自己的爱。这个特色,使他发觉,他最有意义的行动就是付出一切,完全为别人而存在而生活是至为充实的。
    那么,为什么人不能承受人际关系所受的伤害呢?这颗高贵的心,来自天主的灵明的真心,本是完美的,怎会是脆弱易碎,甚至会伤害别人呢?若能知道它如何变了质就可以有补救之道,可以得到治疗。原来,它的爱的本质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圣三。它基本是完美的,像天主那样,虽然不断遭到拒绝,遭到忘恩负义,可是永远忠信,永远不会改变。但当它浮现在生活时,很易就变了质,一切麻烦来自爱和自尊的变质。在它开始爱一个人时,很易开始有期望,有私心、有奶忌、有怨恨、紧张、患得患失。自尊的特质也会因争取个人的自我实现、财富、名声、权力而变质,而争斗,把别人挤下去。故此,一颗完美的心会变得步步为营,脆弱易受伤害。
    人心的许多善端本来就非常微弱,不易见到,画家知道皓月是很难画出来的,要设法用拱云来榇托它。同样,人心中的高贵的爱,一方面需要个人努力发展它,更需要有挚友,有一位能完全接纳我、尊重我、关怀我、了解我和欣赏我、支持我上进的人。尤其是曾受过伤害的人和原本脆弱的人更有这个需要。否则,圣保禄宗徒所体验到的内心另一股抗拒的力量,就会盖过灵明的心,显现在我们身上,使我们变质。
—337—
雅歌所启示的主,愿治疗破碎的心,使它发挥完美的作用
    我们基督徒多么幸福,天主就是这样的挚友。人的自尊和自我肯定可以在他那里得到。在雅歌中,作者所体验到的,不是一个叱喀风云,威严显赫的君王,也不是一个可怜弱小的大慈善家大施主。他把我们提升到和他平等的位置,对我们有一份最深的认识,尊敬和爱。由于我是他的肖像,在我内心深处是他光荣的反映,他和我之间有一种先存的、互相的吸引力,不断的互相追寻:「请将我有如印玺,放在你的心上,有如印玺,放在你的肩上,因为爱情猛如死亡,它的火焰是上主的火焰。」「洪流不能熄灭,江河不能将它冲去……」(八6—7a),虽然新娘晒黑了(一6),又狠懒惰被动(四3—6),但是在他眼中仍是美丽可爱、高贵、又充满活力朝气,使他倾心。这样的思想在雅歌中随处可见:「你可爱有如耶路撒冷,庄严有如整齐的军旅(二4);我的鸽子,我的完人(六9)你来时有如晨曦,美丽似皓月,灿烂若太阳,勇敢像冲锋陷阵的大军(六10),我的新娘,你夺去了我的心,你回目一顾,你项链上的一颗珍珠夺去了我的心(六9)」。在我们心灰意懒,失意退缩时,他又显出最深的了解,耐心地,对我们充满无限希望,召唤我们,鼓励我们:「快来,我的佳丽,看严冬已过,时而止息,且已过去;田间花卉已露,歌唱的时期已近,在我们的地方已听到斑鸠声,无花果树已发出初果,葡萄树已开花放香。我的佳丽,我那在岩石缝中,在悬崖隐处的鸽子,请让我看到你的面貌,听见你的声音,因为你的声音柔和可爱,你的面貌美丽动人。」(二ll—14)
    而且,他由完全了解我们的秘密,却仍非常尊重我们,让我们自由:「我恳求你们,不要惊醒,也不要唤醒我的爱,让他自便吧!」(八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别人总有保留,怕别人完全了解我
—338—
的秘密时,会容易受控制,行动、思想、愿望,都要符合他的期待,甚至成为他的所有物;怕我的人格被撕得粉碎。然而,在上主前,人能够毫不担心,毫不畏惧,而我的自我肯定,自尊就得以发展,一颗脆弱的心就日渐坚强,日益相似他,渐趋完美。
约伯书给我们揭开义人受苦的谜
    看到雅歌中的天主是毫无条件接纳我们的挚友,我们不禁要问:那么,痛苦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义人往往要受苦而恶人事事顺利,甚至逍遥法外?正因天主的无限,人无论怎样完美,都能更加深他和天主的关系,同时对别人的爱更纯全没有杂质了。
    在人的平面来说:痛苦可助我们了解与同情他人。像养尊处优的晋惠帝,见百姓饿死竟会说:「米贵何不食肉糜。」这故事说明了,没有体验过的,如何能了解人呢?未尝过失败痛苦的人,也不会意识到息息相关,同舟共济的义务。而且痛苦困难磨炼人,就像烈火冶黄金一样。正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宴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孟子所体验到的是多么相似先知和智者的经验啊!据RAMLOT和GUILLET 的圣经研究(圣经神学辞典二三七),他们为痛苦所折磨,但能够以信德作支柱,渐进入天主的奥理中,他们发现痛苦的炼净价值,犹如火能炼净金子中的杂质一般(耶九6;咏六十五10)。他们又能体验到痛苦的教育价值,好像慈父一般纠正儿女(申八5;箴三ll—12;编下卅三26,37),而且天主的惩罚是出于祂的恩爱(加下六12—17:七31—38),使人接受天主的奥秘计划。
—339—
这些在约伯的遭遇中都可得到印证,一切痛苦是有意义的。天主非常欣赏他的仆人约伯:「世上没有一个像他那样十全十美,生性正直,敬畏上主,远离邪恶的人。」(二3)但完美就成了他的陷阱,他自恃人格完整,认为天主该论功行赏,他所受的苦是毫无理由的,天主要负责,要承认他的十全十美;人完善就该幸福,好人在现世就得好报,白白做好人实在不甘心。这样岂不是把天主看作平等交易的对象!但天主不是做公平交易的,天人关系是以盟约做基础的(耶卅一32),他这样想实在是限制了天主的自由,不知道盟约之美,故此天主容许更大的考验临在他身上,使他得以净化。
    在这痛苦的过程中,约伯简直痛不欲生,因为他所遭受的不仅是天灾而已,而是遭受最挚爱亲朋的离索。他的三位知已都不断侮辱他,冤枉他违抗上主。在十九章中,我们见到妻子,弟兄、亲人、家中的人,甚至仆婢和小孩子都离弃他,轻慢凌辱他。约伯认为连天主都成了他的敌人,虐待他,以罗网围困他,拦住他的去路,以黑暗笼罩他,夺去他的光荣,摘下他头上的冠冕,四面打击他,拔除他的希望,用军队来攻击他,亲自用手打伤他(十九章)。在极大的痛苦中,约伯经历了高峰的经验:天主是圣的,造物主亲自给约伯启示了生命的奥秘。爱辩清白的约伯因天主的临在而开了眼,再也无法自圆其说,而天主的临在成了他最大的安慰,幸福和恩宠。他现在有了正确的认识,知道信仰是什么,看出他的罪不是三位知己所指出的罪,而是伦理人的标准罪,自封为天主的标准,天主的法官。
结论:上主痛苦的仆人领我们克服一切痛苦
    以上是我研读旧约智慧书的一些反省。雅歌和约伯的作者,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经验中的天主,
—340—
然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现代人是不易由兀全了解这些文字纪录的。而且文字到底有限,它所表达的与作者原有的经验已有天渊之别。何况每位作者所经验到的又只是天主千变万化的形象之、而已。故此,要认识无穷美善的天主,必需亲自去体验,有一条捷径就是耶稣基督。他是我们通往真理和生命的道路。天主本是无为之道,无名之道,然而在基督身上,无为之道已成为有为之道,无名之道也已成为有名之道,可以接近,可以建立密切的关系。他就是第二依撒意亚先知所预言的,上主受苦的仆人,他在血肉之躯时就曾以大声的哀号和眼泪,由所受苦难中学习了服从,成为我们永远救恩的根源(希五7—9)。他将终生领导我们,面对生命中的坎坷挫折,使我们能和保禄宗徒一样唱出基督徒的凯歌:
    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是困苦吗?是窘迫吗?是迫害吗?是饥饿吗?是赤贫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靠看那爱我们的主,我们在这一切市上大获全胜,无论是死亡、是生活……崇高和深远的势力,都不洗使我们与天主的爱相隔绝(罗八35—38)。
—341—
上接三O八页
下转三五0页
—34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