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80号

由福传大会到小型教会团体


张春申
    神学研讨会中,我原来讲的题目是「由福传大会看小型教会团体」,本文改掉了一个字,「看」成了「到」。在研讨会中,事实上我几乎把福传大会之后曾经发表过的一篇演讲稍作整理,又重覆了一次。而那篇题名为《福传大会之后的问题,及未来的方向》,已由谭璧辉修女写出,刊登在七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的「教友生活周刊」第一版上,换上一个新的题目,我看并无不妥。为了表明这是经过整理,在七十八年的神学研讨会上讲的,我特在谭修女的原文之后写「跋」。以下是原文,除了把「小型信仰团体」写作「小型教会团体」之外,别无更改。
    福传大会闭幕,人人可拿到的具体资料便是福传大会的宣言,十二项提案的决议,以及与上述二者有密切关系的中国主教团牧函。目前有些教友团体或个别教友已提出问题,即福传之后,我或我们能具体的做什么?经过四年的筹备及一周的会议,即使没有参加大会的兄弟姊妹,都会很自然的提出这类的问题,但是从可获得的资料上,并无法立刻答覆他们所提出的具体问题。
为了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由三方面来解释。首先是福传大会目标的演变;其次是福传大会的问题不易回答的理由;第三是福传大会之后应有的方向。
(一)福传大会名称及目标的改变
—、首先谈谈大会名称及目标的变化
+169+
最早此大会称为传教大会,是由狄刚总主教提出,经过主教团、男、女修会的同意及支持之后,决定召开「传教大会」。但在民国七十三年春节的主教团牧函中便提到将召开已经改名的「全国福音传播工作策划会议」,简称为福传大会。由于名称的改变,目标也随之有改变,因此民国七十五年七月八日台北总教区贾总主教在圣职座谈会上亦称福传大会为「福传运动」,在同一篇讲词中又称「福传大会运动」。此后在正式召开大会之前,大会名称又改为「中国天主教福音传播大会」。
二、名称改变是否意谓其目标的改变
    最初提出的「传教大会」是台湾教会在精神上的革新,亦可说是一种革新运动,使教会再度充满活力,共同负责努力传教。在自我革新的过程中,我们最后自然知道要做什么,当时已提出一句名言,即是:过程重于会议。此后在主教团与男女修会联合会共同发表的文件中,已指明召开「福传大会」,其目标是开创中国教会的新形象,加强教友的意识,圣职人员及修会会士要度彻底的奉献生活,向天主圣神开放,可见目标是革新,虽然有几项共同要做的工作是不免的。
    名称由「传教大会」改变为「福音传播工作策划会议」之后,其目标也改为「研究寻找我国未来应走的方向,选择今后传福音应有的优先,并制定今后牧灵工作的计划」(参阅民国七十三年二月二日主教团牧函),由此可看出大会的目标已由精神革新进入工作策划,即是由「运动」已进入「策略」上。至于大家是否意识到由于名称的改变,使得目标也有所改变,依我的看法,似乎未必如此。
于是在四年的筹备工作中一方面还注意精神革新,即是强调祈祷,及以后再加上的补赎;一方面强调策划,即研读教友传教法令、教会牧职宪章,以及每人按照自己的身份研读不同的梵二文
+170+
献,例如修会革新法令、主教职务法令、司铎生活法令等,然后要求台湾教会中各个团体向筹备会提出建议,最后将这许多建议整理、归类而成为十二项提案。
    而筹备过程中,一个曾被提出,但又被忽略的名词,即是「优先」。民国七十六年主教团牧函中提到「十二重要优先提案」,但也由此可看出所谓的「优先」已经出现了一些困难(因为「优先」不能有很多个),去年(民国七十六年十月)男、女修会会长代表向筹备单位建议,在未来大会中除了研究十二项提案之外,还要讨论教会的形象,教会在传福音时的态度及未来的方向,从这个建议上,多少可以看出又回到最初「传教大会」所提出的目标革新。
总之,在四年的筹备过程中,大会的目标已有了改变,最后的目标一方面有精神革新;一方面也具有策划;这是在无意识中制订出来的。
三、福传大会六天的过程
    除每天固定的祈祷及感恩祭之外,大会最重要的部份是讨论,讨论又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讨论教会的形象、态度、方向,其方式是先有一段引言,随后是小组讨论及报告;其次是各组根据十二项提案,讨论具体可行之办法;最后为大会宣言。此宣言是将六天会期所讨论的重要课题及四年筹备的经过总括为一篇文章,其内容包括精神的革新及日后的工作方针。
从消极方面来看大会目标并不很清楚,但由积极方面来看,我们还是相信天主圣神在过去四年的筹备过程中及在六天的会期里,不断的引导我们的教会,藉著筹备过程、讨论、分享,得到具体的结果:宣言、十二提案的决议案、牧函,以及在不少人身上的革新。
(二)福传大会之后的问题及不易回答的理由
+171+
福传大会闭幕后,教会内普遍的现象似乎是整装待发,只要号令一出,便愿采取行动。但是为什么经过四年筹备及六天会议的福传大会,却无法很明确提出整个教会能有的具体行动?其主要理由是大会目标在四年中有上述的种种变化,使得整个教会无论在精神革新上,或工作策划上,既未能兼顾,也未能在某一方面彻底做到。而最重要的是在福传大会上,未能提出何者为「优先」,因此,许多团体及热心教友所提出的“大会之后我们该做什么?”的问题,只凭一篇大会宣言及十二提案的决议以及一封牧函是很难获得答案的。
(三)福传大会之后应有的方向
    虽然福传大会未能尽善尽美,但是我们要以积极态度继续福传大会。我所指的并不是按照大会宣言及大会决议拟出具体的行动,而是指筹备四年、会期六天的福传大会已经到此结束,以后我们如何做?做些什么?
    我认为我们该做的是立刻建立并推广小型教会团体,尚未加入任何团体的教友们立即加入一个团体,已经属于任何教友或修会团体的信友——要在团体中努力把信仰团体的因素实现出来。
小型教会团体是怎样的团体呢?一方面它是生活的团体,一方面是传播福音的团体。一个生活的团体的基本因素,是在成员间彼此的来往、交谈、合作、关怀上体验到天主圣三的临在,因此其人数不能超过卅人。在小型教会团体中构成成员彼此交往的最佳管道便是读经,其生活力量的来源是圣事,尤其是圣体圣事,藉著圣事使成员体验到复活基督的临在。小型教会团体应配合时代讯号而生活于世人中,尤其生活在有需要的人群中,除了生活之外,小型教会团体该以宣扬福音为其行动,即是藉著对自己及对所处环境的认识,注意时代的信号,经过信仰的反省之后,得知天主的要求是什
+172+
么,在如此的经验中,团体答覆天主的要求,这便是宣扬福音的行动。由此可看出,在教会内传播福音是多元性,且是多彩多姿的。
    在这种意义之下,堂区内的各个团体在共同祈祷及共同分辨中,体验到天主对这个团体的要求,并答覆天主在具体时代中对他们的要求。每一个团体要加强其信仰生活的一面,在时代信号中分辨团体的目标,以看清楚天主的要求是什么。同时,堂区中的许多小团体更要联合起来,互相共融,而不要让每个团体成为独立的。堂区也可以把各小型团体的领袖聚集一起,共同祈祷,互相沟通,看看大家能为自己的堂区做些什么,再推而广之,也可以看看能为自己的教区做些什么。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小型教会团体是福传大会的延续,它在福传大会的结束点上起步,因为小型教会团体具有革新生活的一面,这表示它在不断的成长、培育,它有选择工作的一面,这表示它在策划、在行动。如果我们认真的培养并推展小型教会团体,则我们可以说有期限的福传大会虽已结束,然而它却在小型教会团体中继续发展,因为小型教会团体的目标与福传大会实际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此,福传大会十二提案的决议便能成为各个小型团体的工作指南,大会宣言亦能发挥鼓励作用,并能指出未来努力的方向。
我们看到福传大会的结束点在何处,承认它的价值及意义,我们也知道福传大会的宣言、十二提案决议等,并没有向每位教友或每个团体提出具体该做的事,但是我们能够具体的把福传大会延续下去,就是加入一个小型教会团体,并在这团体中把信仰及传福音的特质生活出来。
上面的演讲,最早是在福传大会结束之后,七十七年三月十六日,向台北总教区的修女联合会发表的。直到这次的神学研讨会,
+173+
有关小型教会团体在台湾各地的讨论,不必在此叙述。但由福传大会到小型教会团体的脉络,似乎不知不觉地在明朗化。
第二组    徐培芳修女
 
1、  首先感谢神学院能举办这次讲习会,接受我们来谈小型教会团体筹备小组所准备的一切辛苦,我们在上课时都已领受了。
 在这几天,我们也非常谢谢服务人员的临在,多方面的服务,多彩多姿的礼仪都让我们非常感动,第二组衷心地向服务人员说声「谢谢」。
2、  本组非常喜欢这次研习会,增加「小组讨论」的时间,在小组内大家彼此做见证,坦诚分享,能体验到大家来自不同四方,但深深体验「空谷幽兰,自开自谢」也是光荣天主。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使命不是枉费的。
建议
3、  我们来参与的人,大部份是在牧灵工作上做光做盐的,需面对各阶层的人,因此期许在神学研习会也会带出普世教会的幅度;牧灵人员不能靠这种方式的研习会得到神学学术性上最新的资料;可能需要更具体地把普世性、牧灵性、时代性、社会性的幅度带出来。使这主题更广,更深。
4、  不过既然是神学研习会,感觉到与牧灵上的应用是有困难,包括演讲的内容与小组分享衔接上的困难。这种上课方式不知是否与神学院上课根类似?
+174+
演讲这讨论记录
演讲二——由福传大会到
                      小型教会团体
    日期:一九八九年一月二十四日(星期二)
    时间:上午八时四十五分至十时
    地点:辅大神学院大礼堂
    讲者:张春申神父
    演讲后问题答覆:
    余万德神父:
    福传大会后非常强调小型教会团体,究竟什么是小型教会团体?又此团体如何成立延续?
    答:
    此团体可用两句简单的话来说明:
    1.是教会信仰生活继续不断地革新与复兴。
    2.同时,也是继续在时代讯号中去寻找天主旨意要我们如何向外传福音。
    此二点在接著的演讲中会继续分析发挥,同时也指出如何成立继续下去,由题目来看,前三者题目所讲都是在讲寻找方面,后面五个题目,则是在讲信仰生活如何提升,虽然在理智上如此分,但都是要将其具体化。
    孙鸣先生:
在神父所写基基团一文中,指出新经时代教会就是相信基督的团体,中古时代是教会黄金时期社会和教会是合而为一的,而现在
+175+
教会面对许多不同价值观的要求,所产生的危机。我们不能以中世合而为一的黄金时期为救会的价值观来实行,而应以新经时代的来做为价值观来实行,但现在和新经时代有很多的不同,则在现在的小型教会团体和新经时代的小型教会团体会有不同,所以现在的小型教会团体,在推行到某一阶段时就会停下来,如现在的私有财产制度,如何能如同新经时代的共有?如今推行小型基督团体应如何实行?
    答:
    新经时代的小型教会团体是面对当时与基督精神和理想不合的外面团体,所以需要有团体感来互相支持,在团体中互相推动,今天我们的时代,虽与新经时代有许多不同,但并不是就不能与福音配合。教友要将其身份和使命实行出来,需要有更深的信仰经验。
    今天的小型教会团体和新经时代的小型教会团体会有不同,但主要的是把基督的精神和理想生活出来。
    新经时代生活将财产公有,是在耶稣基督升天之后,门徒们用此原始方式表达,今天的时代,当然不会有如此方式表达,但他们的理想我们必须保持,就是说不只是在小型教会团体中分享,若是某些其他的人需要,我们还是应该去帮助,所以我们依靠新经所指出今天的小型教会团体应如何,不能咬文嚼字地去了解。
    姜郁青修女:
    福传大会是一确实的运动,要建立小型教会团体,此团体应是行动化的,有觉悟的表现,是否可自力救济,但对神职人员和修会人员却有另外的说法。
    答:
    1.在教会中并未说教友不能走上街头自力救济,但对神职人员和修会人员却有另外的说法。
2.所谓自力救济,是指在某些环境中不能维持我们的信仰时须
+176+
自力救济,但此不太可能和小型教会团体有冲突或不合。
    赵显让先生:
    就刚才的演讲用一句话来说我的想法:福传大会用了四年准备,那么多人一起来「说」,只因狄总主教一句要召开福传大会,这一炮开了,是否福传大会结束后,就是小型教会团体要来执行?
    答:
    可以如此说,但狄主教只是说要召开传教大会,而不是召开福传大会这一炮。后来又有人开一炮说这是会议性的。当然这一炮要小型教会团体继续开下去。
    林芷修女:
    可否说明你就某篇社论所说教会的善会、圣母军……等等,不是小型团体。
    答:
    曾有一篇社论写善会能改变为小型团体吗?
    1.此篇文章很好,但对于善会太狭窄地只用在堂区中,不够完整,此并不合圣教法典中所指善会,因有世界性、教区性和堂区性的不同善会。
    2.其所说善会倾向于只是堂区的工作机构,其实不必要,善会也可为培育自己的信仰生活,在法典中也有说明,作者或许不大清楚用语,而有如此混淆。
    张神父个人认为:
    有些善会是相当容易可将小型教会团体贯入,而有些并不可,如三德善会就不可以。所以要看此善会的章程是否可变成小型教会团体。
    房志荣神父:
由上面所说可以了解基基团和善会有其不同。基基团是生活在一起,其人数有限,而生活中的交流和作证是此团体所需要的条
+177+
件,善会就不是如此,其人数不一定有多少。
    爱进入爱,生命进入生命。
    这是呈现在每个人此时此刻此地的一个具体经验,再真实不过了,很甜美、很平安。
    过去几天的那种混乱,五味杂陈的滋味实实在在很宝贵,值得反省的是:整个过程中,大部份的人太关心如何建立小型信仰团体的方法,而忽略掉人与人之间,人与天主之间关系的建立就在“这里”,“这个时刻”,每一个现在,我们如何表达我对人、对天主的那份心。就好像一个实习医生,把心思放在未来如何成为一个专精的权威,却不重视眼前的经验。
    天主却是时时刻刻与我们同在,陪伴著我们走过这段混乱,昨天房神父和徐神父的演讲把生活的天主带给我们,在圣言和灵修的小组讨论中,我们有了深度的分享,勇敢的开放自我,把自己最痛苦、最软弱、最黑暗、深刻的经验与团体分享,在这些痛苦、软弱、黑暗、深刻的经验中有耶稣基督。有一组分享说:有一个修女参加一次家庭读经,那次也有一个小孩在场,问这孩子在读经中,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小孩子说是淫,大人们都很诧异,问他为什么?他说他不希望有第二个爸爸或第二个妈妈。这不就反映一些现代问题和危机?现代人需要纯真无瑕的爱,这爱只有和主耶稣基督合一,人才有可能从错误价值的束缚中被释放。太多太多我们疑惑的事要回到天主圣言之中,用人为的方式,太靠自己会陷于诱惑及凶恶。
    以下请张文文就内容跟大家分享。
    各人分享其所属堂区、修会、……对福传大会有何回应?状况?再由现况看小型信仰团体的必要性。
    特别是在培育教友、共融、平信徒的使命和时代讯号上看出相辅相成的作用。
    普遍呈积极、正面的反应,从具体的工作经验到迫切性,虽然面临到一些困难,如:怎样更落实?怎样组织?怎样推动?但基本上其前提是:已经
下转一九四页
+178+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