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80号

走向地方神学——一个初步建构的尝试


校友刘赛眉修女在比利时鲁5文大学
              考取神学博士
    论文题:走向地方神学——一个初步建构的尝试
    摘要:本论文有双重课题,尝试建构一地方神学,同时答覆中国天主教目前所发生的一些个别问题。
    本论文所采取的方法是各种解释的互相参照,由之而达成某些结论,全文分四章:一新约时期地方教会的圣经资料解释;二梵二训导资料、特别是教会宪章第三章的解释a以上两章都讨论地方教会的构成因素,前者关汴其属灵特微,后者注意其结构的成分。
    第三章解释中国天主教近代史里所发生的较大事件,特别是中国教会与罗马的关系。最后第四章将以上各解释关联起来,就是把地方教会的构成因素(—一二章)与中国教会一九四九—一九八六年所发生的大事(第三章)连合解释,以形成对中国教会问题的一个神学答案。
    论文收尾时的结论是:地方教会既然是基督徒的一个「聚会」(ekkle-  s la〕,当然是以神学因素为主,但同时一些文化及社会、政治的因素,在形成一个地方教会的特性时也是一些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中国教会的个案中,大部分问题就出在该教会的普遍性和个别性的张力之间。
    刘修女已于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一日下午五点钟,在鲁汶大学礼堂护开完毕,接著是晚上的谢师宴,邀请二十多位教师出席,他们都曾教过她,对她很友善。五月十九日刘修女已乘国泰班机回港,她对鲁汶大学那股浓厚的人情味念念不忘。  小梁教会团体一圣神、圣体
                                                罗麦瑞 讲
                                                姚景如 译导 言
    把这个研习会的主题定为「大家来谈」可以说是一种新的面貌,而且选得非常恰当。因为锂面含有一般教友们的贡献,这是一种开始承认普通教友灵修生活的重要性。他们主要靠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把圣经的启示意义融会贯通,并活现出来。而且我个人相信,教友生活化灵修的进行,为整个教会是迫切需要的,能唤起新的热诚。
    我开始想这个主题,该如何进行,内心越来越觉得它的重要性。看得出来圣神、圣体和教会团体彼此是分不开的。何以见得呢?这是非常容易证明的。因为,如果没有圣神,那么也不会有小或大型教会团体的存在;如果没有圣体圣事就不是一个基督徒的团体。甚至在福传大会的草案里,提案九也认为「圣体」极为重要,它重提早期教会文献所指出的「圣体的礼仪是教会的高峰」,并指出它「也是教友汲取基督恩宠、活力的泉源」且是I培育信仰的有效行动」,所以「圣体圣事」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在福传大会的提案和文献里却没有赋予「圣神」同等的重要性。事实上,坦白说,她也是在最后一秒钟,才被决定包含在本次研习会的议程里,在安排上可以说突发性多于计划性。也就是在这一点上,我察问我自己,问题的根源是不是在于我们忽略了「圣神」。没有f圣神」,凡事都不会变,没有了I圣神」我们甚至没有每日的 「圣体圣事 j;有关这一点,我们稍后会看得更加清楚。
    当我仔细思考一九八八年雁传大会的提案和文献,我就想到了
圣母玛利亚:如果她也拿到了一份雁传大会提案和文献资料,且看过所有的提案,尤其是和培育教友与小型教会团体有关的部份,福传大会提案七,说明1:「在今日社会风气影响下,有些善会组织只重形式,纪律松散,变成联谊性社团而缺乏精神及信仰内涵;有些组织的非教友会贝占大多数,而使组织本来宗旨改变,失去信仰团体的本质;团体间又工作重趸,互相争夺人贝及名誉,却推卸工作,缺乏传福音的活力,更无对外的使徒工作。」不知道圣母玛利亚看完会怎么说。对我们本地的基督徒团体,会有什么样的印象呢?与宗徒大事录里所描述的早期基督徒团体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彷佛听见她对我们说,就如同她曾在加纳说过的一般:
          「他们没有酒了」(若M30)没有足够的「精神」。不像早期基督徒团体心中那么充满「圣神」。
    这样如何能将「满溢」的「喜乐」与「热心」和大家分享?如果在心中没有先体验像I水变成酒」的圣迹,如何能为福音作证呢?
    无疑的,在所有文献中有关于基督徒和小型教会团体应该是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以及应该由谁来做都写得清清楚楚的。石缸都已经灌满水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基督已经升天了,她的德能及恩许的礼物在哪里?他们为什么不向她祈求?为什么不善加利用她所预许的恩惠呢?她不是常鼓励他们在各种需要中要求圣父派遣圣神来协助弥补他们的软弱吗?(若十六23、24)(路十一13)。
    在我心里听完了圣母的意思,我就想起了耶稣的一句话「其实需要的只有一件」(路十41、42)就是圣神,我要尽力去寻求她。
    因此,我今天所提供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靠圣经的默想,分享我在追求中所发现的「赐与生命的圣神」。我相信她就是每一个信仰团体需要重振其原始精神的根源,也是唯一能够一步一步引领我们体会到圣祭礼仪为一个基督徒团体的重要性。小型教会团体一圣神·圣体一、小型教会团体,圣神和圣体:依璩感恩圣祭礼仪经文为基础的
    研讨:
    世界上,有大小不同的团体、社团、联谊等。小型教会团体所以与众不同,是这个团体的成员组成一体,不是因著共同利益,而是由于圣神的感召,为承行「她的」旨意。而且,这个教会团体的组成,不是建立在仅有外表,且暂短的基础上,而是由于「新而永久的盟约」—一圣体,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说,小型教会团体的主要标准是圣神和圣体。天主圣神召集每一位成员,将他(她)们组成一体,他们受了同一圣神的洗礼,藉圣体保持密切的联系,因著不断地由同一圣神的滋养,维持团体活力充沛。
    现在让我们看看:弥撒感恩祭的礼仪经文如何解释小型教会团体和圣神、圣体的密切关系。(1)圣神的角色
    教会团体不论小型或大型,若没有圣神便不能存在。
    在弥撒感恩经第三式,我们这样祈求:
      I以圣佑的德能,养育圣化万有,又不断为秘召集子民,好能时时处处,向你呈上纯洁的祭献。」
    这段经文的辞句,清清楚楚地说明,很久以前天主圣神的工作就以召集天主的子民集合在一个「神」内为指标,目的是为什么?为的是「好能时时处处向你呈上纯洁的祭献。」这纯洁的祭献自然是圣体,在圣体中,基督是奥体的头,基督徒为肢体,这样全球所有基督徒,合为一体,奉献给圣父。同时,也宣布一个天国来到我们中间的「喜讯」,并且对所有的人,是一个邀请,要众人来看
看、来信从,一直到人人都融为一体,犹如一身。形成我们所说的基督的奥体。
    但在教会团体达到普世性圆满以前,我们先要建立许多小型教会团体,在各处为圣神服务,成为她不可缺少的工具。这是说,所有基督徒团体都是传教的团体,它们在同一圣神的指弓l下,完成」基督已开始的传教事业。所以我们在弥撒感恩经第四式祈求说:
    「圣父,她由你那里派遣了圣神,这是初次赐给信者的大恩,使圣神在人间完成她的事业圣化一切。」
    如此,我们了解在圣神和小型团体内共融的教会是彼此相依的。不仅小型团体的存在依赖圣神的推动,圣神在基督回到天父那里以后也靠著小型教会团体一基督奥体的肢体,去完成她在世的传教事业。圣神需要它们就像她需要基督在世传教的时候一样。首先有如一个标记显示天国已经来到世界上,其次是将喜讯传给所有的人,直到这工作圆满达成,万众都合而为一(成为一体)。(2)圣体的角色
    上面说明了圣神的工程以圣体为指标,为此她召集众人,联系他们在一起,成为一个团体。现在我们要看圣体对教会团体的重要性。
    弥撒感恩经第四式说:「恩准所有分享同一个饼和同一杯酒的人,由圣神合为一体。」主耶稣挑选了饼和酒成为她的体和血,那是一个多么深长而奇妙的过程—一将许多分散的麦粒和葡萄颗粒收集在一起,然后制作,化成一个饼和一杯酒,成为我们的食粮,最后化入人的身体。初期教会的基督徒深深了解这标记和隐藏其中的意义,圣保禄写道:
    「因为饼只是一个,我们虽多,只是一个身体,因为我们众人都共享这一个饼。」(格前十17)
    基督徒需要标记和类似的事理来表达他们团体「崭新」的经验—一就是他们如何成为一体的经验;他们如何与其他团体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基督将饼、酒留给我们,甚至「命令」门徒去用饼、酒纪念她(路廿二19)。tall知道在她回到天父那里以后,我们多么需要常常聚在一起,举行她曾以饼、酒做的祭礼,这样我们就「记住了」她如何地爱了我们;我们要如何地彼此相爱;甚至也包括了彼此洗脚的真意义。我们参与感恩祭是绝对需要的。
    要想按一个基督徒团体生活,而不是顺从那充满分裂,自私自利精神的世界,必须藉著领受她的体,不断地死于自私,饮她的血,充满基督的圣神,如此我们才能一次再一次的和好,在爱的团体中坚定不移。这是在每次圣祭中我们所希望、所祈求要达成的目标,因此我们在感恩经第三式中祈求说:
    「求你使我们藉你圣子的圣体圣血得到滋养,并充满她的圣神,在基督内成为一心一体。」
    这一切都表示圣体实在是生命的根源,每一个教会团体的活力,若缺少这种源源不断的滋养,它就遭受饥荒而至于死亡。简单地说,若没有圣体的滋养,团体在精神方面会变成如此的软弱而不能在世上站立起来,也不能成为「地上之盐」和「天国的酵母」了。二、一个根源的体验
    至今我们以弥撒礼仪的经文为研究的基础,试著了解小型教会团体和圣神、圣体的关系。
    但是,圣体毕竟是一种I纪念庆典」,纪念在我们这个星球的历史上实在所发生的事迹,换句话说;礼仪不只以信条为依据,也依照人类所体验那「生活的天主」在时刻来到时所完成的事,及现在仍然发生的事。现在让我们想一想第一个小型教会团体;也就是耶稣与门徒的最后晚餐的根源体验。因为现在得一个小型教会团体的名份,都是来自于此。
(l)最后晚餐
    耶稣在传教生活中,从第一次讲道,到最后的时刻,明了她的使命是显示并引进她所宣称的天国奥秘。她所有的比喻,她的行为,她自己本身,她的祈祷、苦难、死亡和复活,都是以此为中心,但在她最后的时刻来到时一她常谈到的「时刻」,她渴望已久的「时刻J(路廿二15),i 「知道父把一切已交在他手中」(若十三 3),她爱了世上属于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若十三1),她不再用比喻,而要明明地讲(若十六25),称呼他们为「朋友」而不是仆人或奴隶,因为仆人不知道他主人所作的事(若十五丑5),她完全揭示出天父的心愿,圣子的使命,及圣神在这一切的角色,换句话说,她引领她的朋友到天国奥秘的中心:天父I怀里」的秘密及创思。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天主不是一位孤独无「心」的个体,她是真f爱」,并具有位格的最亲密关系。下面是耶稣所说的话,是她在最后时刻对她的门徒以及那些将要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受洗者说明这天主性的事实:
    「谁爱我,必遵守我的话,我父也必爱他,我们要到他那裹去,并要在他那里作我们的住所」(若十四23)。但这种爱的奥秘在天人的个别关系上未能完全实现,必须应用到人际融通的关系上。下面这些是她对天父所讲的严后的话,求使这个创思能实现而她的使命达到圆满:
      愿采人都合而为一,父啊!愿他们在我们内合而为一,就如你在我内,我在你内,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
    父啊!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愿我在那票,他们也同我在一起。
    (若十七21,24)所以,天主的创思,就是住在她受造物的心中,就是她那圣爱、快乐的三位一体生活在我们心中。ds要在我们内、她的义子女内,这些认识并承认她为「父」、为「母」的我们内,建立她的住所。但是,耶稣对天主性的奥秘和圣三的创思不只以言语传达出来,她也用了深奥的标记,就是饼酒,为庆祝她那新而永恒的体血盟约。最后她以自己的生命在十字架上作了牺牲,为愈合我们心中分裂的伤痕,这所有的一切是为帮助门徒们的「逾越」,这「逾越」就是死于自私及个人主义而取得复活的生命,到达与主和别人彼此相联的「更新」。为达到这个目的,她给他们一条「新诚命」去证实他们自己「从死到生的逾越」已经发生了(若三14)。他们如同兄弟姊妹彼此相爱,如同她所作的(若十M34),这就是「为使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内,使你们的喜乐圆满无缺」(若十五11)。耶稣把这些都给他们分享了。
    但这十二位,这第一个核心教会团体,并没有 「明白」。所说的,也不能「体验」到她要他们所体验的,因为他们自己的「逾越」仅仅是一个开始。
    但是将有一天他们会以自己的体验,明白她所要告知他们的。若十六23这不是因著他们自己的能力,而是因天主圣神的德能。圣神乃是天父因耶稣之名而派遣来,临别的脍礼。这位圣神要留下来,为经常提醒他们,而且也开启他们的心灵,明了耶稣所讲过、所作过的。她许给他们,将要确实知道,「到那一天,你们便知道我在我父内,你们在我内,我也在你们内。」(若十四20)
    而且,她清楚地预先告诉他们,她离开他们身边是必需的。因为她若不去,这一切便不能过去,圣神也不会来从内心教导他们(若十六7)。②通越奥迹
    在复活当天晚上一宫门徒四散,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群时(玛廿六31)耶稣赐给他们曾许下的平安恩惠(若十四27),她向他们  T嘘了一日气」,将预许的圣神赐给了他们。这才使这个小团体达到了「逾越」一在他们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中,有一个突破。嘘了一曰
气的「那一天」,在他们内的圣神活力将他们从浑浑噩噩中唤醒。他们才开始一步一步的了解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如何的联贯,并且必须发生。(路廿四25,45,46)
    复活的主需要四十天,一再的显现给他们,使他们对待在他们内的新导师一圣神,像朋友一样,并给他们讲论天国的事(宗一3>藉著这位内在护术音的帮助,他们现在「记忆」起她以前所说的,现在他们领悟了;以前他们不能明白,是因为他们充满了对以色列王国的梦想,虚幻的王国理想,是以名利权位为中心(玛二十20一23;宗一6;玛十八l—4)。在他们心中的意识和期望中,天国与他们梦幻的王国才慢慢地配合起来。现在当他们祈祷说「我们的天父」时与耶稣的神合一、「 ta的国来临」是一种崭新而有意识的体验,不再是仅重覆耶稣的祷词。这样,他们学习去信任,依靠在他们内的圣神为「耶稣之神」一帮助他们记起她说过的话,并在讲解圣经中,在擘饼时认出基督(路廿四31)。每当他们认出她时,他们体验到天主的爱在他们内是火热的(路廿四32)。他们渴望去报告,互相传达他们如何认出复活的主,并且分享每天发生的一切新事,每当她显示给他们,他们皆大欢喜(路廿四39—43)。这是藉著大家分享信仰体验而加强的信仰,现在他们终于以这种信仰认出基督来(若廿26—30)。
    慢慢地圣三团体的创思,藉著基督的启示,圣神的教导,和他们最深的希望和梦想,在普世的层面上配合。他们「领悟」天主普世计昼如何地达到初步的实现,这种*创思」、计昼,乃是从创造人类开始,按照团体性天主的容貌和肖像,有了受造的男、女和孩童;然后到许给亚巴郎的祝福,天主与她自己的选民所订的盟约,先知们的预言,及在神视中,对此创思的完成,在他们中间,也在他们的心中;现在已经体验到天国的化身和耶稣所宣告的天国。以后,圣保禄宗徒,在与复活的主相遇后,受到了同一圣神的教导,把天主奇异的创想写了下来:
    「这是天主的肓意和喜奋…··」(天主永恒的创思)
    他预定了我们藉著耶稣基会获得了义子的名份……全照*在爱
    子内所定的计画;就是依照弛的措施,当时期一满,就使天上
    和地上的万有,总归于基督元首。
    天主赐给我们各种智慧和明达,为使我们知道,*旨意的奥
      秘。
    这计昼是他按照自己的旨意,在基会内决定的(弗一3—10)。
    门徒们一旦接受了这个天主的计昼,且体验到他们是其实践的一部分,耶稣离开他们的时刻就到了,她派遣他们去完成她自己的使命—一就是向普世传扬「喜讯」(玛廿八18—20)。从考虑到他们渔夫的背景,和他们国际性的无知来看,那真是一件钜大而不可能的工作。所以耶稣许给他们更丰厚的圣神恩宠。他们聚集一起,等待著,祈求这最后的圆满达成。在等待中,他们学习:他们前去完成这样的工作,不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力量,而是作为圣神的仆人,是圣神一步一步地领导他们,在她自己拣选的时刻赐给他们力量和智慧。
    当圣神终于圆满地降临在他们身上,以火舌给他们付了洗礼,赐给他们语言的神思,他们能够不惧怕、勇敢而有口才,并且喜欢地讲出他们所体验的(宗二)。他们改变的那么大,他们的见证又充满了热诚,以致所有的人都很惊奇,甚至有些人想,他们一定「喝新酒,喝醉了」(宗M13),当其他的人「觉得心中刺痛」说道:「我们该作什么?」(宗二37),伯铎回答说:
      你们每人要以耶稣基督的名手受洗,……
    并颌受圣神的恩惠,因为这恩许就是为了你们和你们的子女,
    以及一切远方的人,因为都是我们上主天主所召叫的。宗二
    M,39)
他们亲眼看到门徒们的数目,日益增加,天国一小型教会团体的小芥菜种子,开始到处发芽生长,教会成长,伸延到四面八方。初期基督徒团体:圣体为中心,充满圣神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看看初期教会团体所体验到的逾越奥迹,他们根源的体验对他们有什么影响、改变及效果,使他们组成与众不同的第一代基督徒生活方式。
    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一面镜子,也许看久了,这个原始小型教e体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他们 「如同水的生活」经过圣神的能力,变成充满圣神和喜乐的酒以后,发生了什么 ?(若二 l一*)*)圣体为中心  一个身体
    最后晚餐的主人劝告初期基督徒团体,并使他们相信,如果他们要保持他们的特性,并使他们的J更新」生存下去,他们在她内逾越的F根源体验」需要再次记起,再次举行。所以,他们聚集在一起,举行擘饼、祈祷(宗M42,46)。这样的感恩聚会变成十分需要,是他们生活的中心和泉源;这就是他们庆祝,在基督内新而永恒的一体。这样的庆祝要求一个长期继续的彼此和好,并且在天主圣三的爱内,促成心灵的团结。实在说来,他们是一个共融的团体,是「天人合一」的化身,他们是天主家族的成员,由天主家庭之神来滋养,供给活力。因著这位圣神的德能他们有力量向前迈进。他们以天主子女高贵不平凡的身份生活在每日的平凡事中。如此,他们是一个「标记J—一天国已经来到人间的标记。他们需要成为独一无二的标记,在这尘世上与众不同。
    一个精神
    从「天主家庭的精神」涌流出圣体的「一」和「新」,初期基  督徒有了这样的体验,感觉到强烈的意愿去创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生活在团体中」的方式。这方式到他们那个时候,尚未被人所知晓。他们既然被称为天主的子女,天主家族的分子,他们不能再忍受私人占有任何东西,因为他们不再具有「个人心意」(宗四32),他们需要把所有的和别人分享:他们的财产,所有物品、房屋、粮食等等,所以,他们决定「在一起生活」,并且「一切所有皆归公用」,也分给那些没有的人(宗M42—47;四32—35)。
    但是他们所分享的,不仅限于物质方面的财物,他们聚集在一起,共同祈祷,分享他们的经验、意见、问题,最重要的,他们分享,他们所体验到的圣神在他们内的工作:圣神「提醒」他们,在所发生的事迹中达成圣经上所记载的。因这分享的结果,因了他们的慷慨、喜乐而获得了全民众的爱戴,并谈论他们说:「看哪,他4lfl’---**x何彼此相爱。」别人感到吸引,也加入他们的团体。(宗二47)  彼此服务
    「记起」主基督在建立圣体中,如何为他们服务,给他们立了不能忘怀的「洗脚J榜样,教导他们一种新颖的方式来处理团体事务,大和小,长上和属下,自由人和奴隶,男人和女人之间不再有分别(迦三28)。一总的人都需要,被接受,被上主所召选,并按照他们的才能彼此服务,每一种服务都有同样的重要性(格前十二4—31)。当他们必须作决择,或发现自己有困难时,他们习惯 l来到一起」(宗四23),召开会议(宗六2;十五6),作出议案,提出讨论,互相支持,大家一齐祈求天主(宗四23,24)。向宗徒们、长老们请教(宗十五6—30),I圣神和我们」作了最后的决定(宗十五28)。
    所以,教育程度并没有给他们造成多大的区别(宗四13;六8),因为由同一的圣神全都受了一样的教育(伯后一1)。并且这位圣神要他们去分享他们的恩惠和经验,从中彼此学习,她更有兴趣的是「让每一位谈论」……教导方法超过学间高的人物(玛十一25一
27)。按照每个人所领受的恩赐,所有的人都是「专家」。他们以自己的个别经验为基础,参考圣经彼此教导,一种新的灵修活现,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而不是理论。这是每个基督徒团体该发挥的生活化特色。(不幸全教会非常缺乏教友生活化灵修;这可以从1987年世界主教会议文件一关于教友在教会及世界中之圣召与使命一看出,也可以从1988年台湾教会福传大会提案中,认清为什么教友培育必须列为第一优先)②充满圣神  意识到圣神的临在
    初期教会的基督徒,对圣神的临在很敏感,阅读宗徒大事录,我们会发现圣神的名字常挂在他们日边,「是她选择了他们,给他们施洗(宗一5)降临于他们身上(宗一8),藉他们的口发言(宗一16),充满他们(宗M 4),给他们神思(宗Mll),倾注于他们(宗M17),藉他们预言(或说外方话),给他们异像(宗十17),与他们一同作证(宗五32),激励他们(宗六10),引领他们(宗八29),开他们的眼(宗九18),抚慰他们(宗九31),告诉他们下一步该如何作(宗十19;十一12),抓住他们(t一28),给他们勇气(宗四31),在他们内祈祷(罗马书四24),给他们智慧(宗六3),给他们证明藉先知们所预言的话是对的(宗廿八25)等等。
    总之他们意识到圣神。他们存在的更新与意识敏感性仰赖她的领导。他们所见所闻、所承受、所经验都来自圣神在他们身上的工作,没有她,他们仍只是渔夫,为每日生活琐事忙碌,面包只能是面包,而水永远是水,就连耶稣也仍只是f耶稣」,而不是I主基督」,但现在他们已经尝到生命的食粮,并喝足圣神的新酒。现在他们是清清楚楚知道,这水变酒的奇迹,不限定在什么时候及地方。这奇迹的意义,不断要在信徒身上发生。耶稣实在对了,把最好的酒一他自己的精神(圣神),在最后时候提供给门徒,而且是比他们过去各种体验到的事情,更好得多。充满这种新酒的精神,他们就勇敢地讲出他们的喜乐与热忱。  领受圣神的恩惠
    这样来看,我们就比较容易了解为什么初期教会的基督徒那么强烈感觉到圣神为「礼物」,因为他们不断地领受到,那是「礼物的礼物,恩宠上加思宠」,是来自圣父及圣子所共发的,是耶稣临别前留下来的礼物,也是教会团体的生日礼物,所以宗徒大事录的作者曾多次提到 「圣神的恩惠」及 「预许的神思」,或简单地说 「那预许的」(宗M39)。
    这份I大的礼物」,由肢体的每一部份来分享,包括各种F不同的神恩」,例如说预言、教诲、治愈等等。(格前十M27—30),这礼物不是为个人享用,而是用于为他人服务,为了共同的丰富性,也为肢体的建立,使其更成熟更完美。知道了他们所蒙受的恩惠,他们无法不想到他们是被召选的(厄一4,12)被喜爱的(厄二6),被预定的(厄一5),蒙祝福的(厄一3)。令人惊奇的是,几乎在书信的开头致候辞,门徒们问候各基督徒团体时,都是以感恩的态度表达出他们所领受的特恩。圣伯铎综合的说出:「你们是特选的种族,王家的司祭,圣洁的国民,属于主的民族,为叫你们宣扬那由黑暗中召叫你们,进入他奇妙之光音的荣耀。你们从前不是天主的人民,如今却是天主的人民。」(伯前二 9—10)  接受圣神的教诲
    门徒们逐渐了解圣神就是「耶稣的神」,也的确为早期信仰团体的「相随者导师J,她使他们真正突破人的意识及经验,她是伟大的  「意识提升g」,开涧他们的视野,看到新天新地,亦即天国的到来。
    因此,对他们而言,生活成为不仅在个人心路历程中,同时在
人类历史上「天主继续不断的启示」过程。也就是说现在生活不再是 「 @无目的」、「毫无意义的」,而是充满「标记」,如同圣保禄给各基督徒团体的信一再提到指出历史及造化更丰富的方向。(厄一、罗八18—30)也如同圣若望在默示录所预示的新天新地(默什一22)。的确,基督来教导一个新「宇宙观」,真理之神就是那一位开启人心中的眼睛,看见基督希望他们看见的。真理之神的教诲之伟大就在于此,给我们天主整体的启示一创思。有这眼光是每个基督徒的无比特恩。因为这特恩使我们注定要拥有与众圣徒一起领悟基督的爱是怎样的广、宽、高、深。我们被召叫进入分享天主整体计划的奥秘,并充满天主的一切圆满。因为有看到这恢宏的计划,使徒们才会有伟大的使命感;才能被领导和分辨时代的讯号,及与圣神共同合作。  跟随圣神的带领
    耶稣称呼他的门徒为「朋友」,因为她已启示给他们,她由父所知的一切(若十五15),而他们的使命与圣神的关系却是「主仆」,是她所「预选的工具」(宗九15),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敏感地、谨慎地辨别圣神的领导及圣神的意愿的推动。一旦他们清楚地知道圣神的推动要他们做什么,他们就愿意做大的调整。依赖他们自己的思想及计划,他们甚至以梦、异像(宗十9—19)来寻求秘的意向,相信天主派遣的使者(宗五19—21)。在订定决策时祈祷非常重要,他们觉得是「圣神与我们」共同决定的(宗十五28),让圣神负有大部份的责任。他们似乎不怎么急于事前自定计划,或作传教策略,他们宁愿一天天地跟随他的弓I领。因主耶稣在世时已给了他们一个清楚的傍样,及许多难忘的教训—一圣神引领的重要性,以致于他们不得不依靠她,这对他们中有领导神思者,特别重要。如同伯铎与保禄,被领到他们不想去的地方(宗廿一18、宗九8),就如同耶稣总是等待圣神推动她的时刻。依靠圣神甚至达到这种地步,她不要他们考虑在拷问时说什么,护卫者紧神会领导并赐给他们各种状况所需之辩论能力及智慧(宗四13;四27*33;六D、11)。发挥圣神的德能
    完全依赖圣神使他们   「充满圣神的德能」,圣神本身 80可完成在他们内的大使命。因为他们相信圣神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及如何使他们成为最恰当的工具。这等于说他们实在是神贫的人(玛五3),空虚自己,心理随时准备得到从上而来的德能。
    因为在他们内圣神的德能如此增强,以致他们不仅勇敢地宣扬福音,毫不害怕,而且还感到是一种光荣与特恩,当他们必须受苦或甚至面对死亡,来为他们的信仰作证时,更是如此(宗五41)。
    在失去勇气和遇到挫折时,他们也经验到圣神的力量,这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在他们内施慰者圣神在行动。最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圣神在他们内祈祷的德能,且相信在他们不知道如何祈祷时,圣神用她不可言喻的叹息来为他们转祷(罗八26 b)。
    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势力能使他们与天主的爱相隔绝(罗八38f;宗五29—32)。他们藉著圣神体验到耶稣的爱是爱我们到底。所以圣保禄敢对厄弗所人说,圣神在我们身上所发挥的德能,成就一切,远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今日台湾教会团体与初期教会团体的比较一用问题方式来反省
    福传大会的文献,特别是十二项议案,对于本地教会的情况和它所面临的问题,已经说得狠详尽且具有代表性,在此不必多发挥,我只想提出一些问题给个人或小型团体去反省。*)圣体为中心  一个身体
    1.以个人或小型基督徒团体成负来讲,我们是否感觉到:为我们圣体是一个需要?意思是说:在这个世界上,除非我们以这种方式「纪念」上主,我们就不像一个基督徒团体。
    2.以小型基督徒团体的身份,我们曾经「感觉需要」在一起庆祝参与圣体圣祭,藉耶稣的平安恩赐,达到更深的「和好」?
    3.以一个小型教会团体,对生活于周遭的人而言,我们是否是一个合一与希望的记号,「奇迹」之团体?尤其是与我们中国人最深渴望的「天人合一」、「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大同」、「博爱」……等等,是否有同一的相通契合?  一个精神
    1.在我们因著天主圣三、父、子和圣神的名字接受了洗礼以后—一我的意识,我的祈祷生活发生了什么效果?在我们团体生活中,天主圣三使我们生命有什么改变?是趋向生浏b或停于抽象理论?
    2.在我成为小型基督徒团体之一负以后,我是否改变下列之观念:从「个人」,自我中心变成一个有团体观,而意识敏感的人?我是否觉得有需要慷慨的与团体分享我的恩惠、才能?
    3.在我的生活上,是否有些彻底的「更新」,而使别人惊奇,我(我们)与众不同,变成根「吸弓I人」?我们中间是否感觉深深地喜乐?是否也能叫人说:「看,他们多么彼此相爱!」,  彼&务
    1.在服务意识上,当我被叫去服务时我是否感觉到「真伟大」?无人知晓,或有麻烦时,是否仍感觉到「真伟大」,
    2.我如何处理团体中服务事项?如何作决定?一起分辨吗?我们能说:「圣神和我们一齐作决定」?对于个人的恩惠和才能是否感恩的承认,并尽量利用它们增进整个团体的成长?
      3.需要时我们互相依赖帮助吗?互相分担别人的困难吗?如同兄弟姊妹一起祈祷?我们是一个互相支持的团体?②意识到圣神的临在  接受圣神的教诲
    1.我们对待圣神是否如同F导师」?辅导者?谘商老师?
    2.因著圣神的助佑我学习将我的想像和天主的创思配合,配合到什么程度?
      3.我是否体验出在团体中我的生活如同一个F继续不断的天主启示的流程」?  意识圣神的软威性
      1.我们与初期基督徒团体比较,在意识圣神的敏感性上程度如何?
    2是杏知道:她拣选了我们、用我们,来到我们内,通过我们说话,与我们一同作证,给我们施洗,在我们内祈求,开启我们的眼目,安慰我们,告诉我们下一步如何去作,给我们智慧和勇力,理想和创意,这些圣经的话是否也在我们身上完成?
    3.我们如何充满了圣神?自己先充满,才能f满溢出来I流到别人那里,作使人相信的见证,散发喜乐,传扬「喜讯J。  领受圣神的恩惠
    1.我们如何觉出圣神是一切恩惠的「恩惠」?有她什么都不缺乏,为我们而言,m# 「唯一」需要的 ,
    2耶稣说:「若是你知道天主的恩赐……你或许早求了他,而他也早赐给你活水。」(若四10)我是否渴望这f恩赐」?我是否渴想I活水J?
    3.福传大会的提案及文献中,充满「应该」「必须j这些字眼,这种表达方式若与初期教会团体传福音的喜乐与光荣比较起来,有何差异?请作一个比较。  跟随圣神的带颌
    1.我们是否跟随Ihe神的带领」?对于她带领的方向依靠的程
度如何?
    2.对于她的推动我们的分辨决择是否够好?我们能如何彼此相助更认识圣神在我们内的推动和时代的讯号?
    3.我们是否曾体验过在我们内的圣神祈求和T叹息」,并当我们不知道如何祈求时,感觉到她的安慰?(罗八26—27)
    4.在世俗的团体里,呈现我们面前的是许多「应该」,你不想先去请教圣神找出开始的地方是一个良好的观念吗?  发挥圣神的德能
    1.我们是否相信f她的德能在我们内比我们所要求,所想像的更多更大」?
    2.为什么我们常如此胆小、害怕、保守?圣神并不依赖专家,她愿意给谁她的恩赐就给谁,我是否愿意让她用我?
    3.你是否有信心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发现圣经的启示意义与神学家所探讨的,是否有它的必要和价值?
    4.你是否信圣神的全能在我们最软弱,最有限的时候是最有效果的?结 论
    无疑的第一代基督徒曾有过令人难忘而又彻底的体验,从自我为中心且无信仰的死亡进入在天主圣神内的生命,一种与天主圣三及人人彼此之间的团体生活。这种体验是要时常以和好的面饼一圣体,由圣父藉著圣神奉献出圣子,万古常新盟约的重演。
    他们自己有了新的觉悟,就如在基督内成为一体,和他们分享天主的创思及普世传教的使命。在人类意识和能力中这是一种真实的突破,也是世界上从未被人所知道,所见过的,他们满腔热诚是如此激烈,因而构想出彼此相连,新的可能性。这是由于他们分享天主圣三的生活所激发而创出一个崭新的团体生活方式。
    领受了这么大的恩惠,他们的心,如烈火一般燃烧著,要尽可能与人分享,效法耶稣,出去传扬天国喜讯,告诉人们天主永恒的创思。天主希望聚集所有她的子女与她及彼此之间,成为共融的一体。如此,他们促成 「大地焕然一新」,成为依照最初期的事实重整后的新天新地的见证和协创考:分享生命、喜乐和永福的天主圣三的奥迹。
    我觉得,除非我们归回到基督徒逾越的根,进入圣经所启示的圣三天国的事实,在我们个人生活史中实现那独特创思的愿望;除非我们从每个基督徒团体的这种圣三泉源中,深而满足地汲取,我们将不会记忆我们是谁,及我们如何能将天主家庭的精神化入在我们现世的团体生活及崭新的行动中。地方小型教会团体,现今或将来,无论如何去表明它具体或特殊的一面,但它那与众不同的一定是要在我们社会中具有真实的特色。达到那程度的测验将是与初期教会团体保持一样的尺度,就是要见证我们心中具有天主圣三的爱,使我们四周的人都惊讶:「看,他们是如何地彼此相爱…」。
    如同往常一样,圣母玛利亚仍然站在那里,告诉我们如何去作,就是一以我们的限度去面对面一简单地祈求所需要的恩惠,上天所许的力量,以及基督的圣神降来作我们的助佑。因为只有圣神能带给我们圣化的灵迹。不仅是将水变成酒,而是将我们自己的逾越,从疑虑,不信转化为完全超越的信任,希望和勇敢。这样完成我们自己的逾越。这位圣神一旦以她那赐予生命的气息,充满了我们,则关于我们小型教会团体责任与使命的提案和文献,以及对它们一切期望的「应该」和I必须」转变成「特权的j和「M爱的J了。我们作她特选的工具,甘愿服务,去协助创建天国,使天主圣三的创思在众人心中实现。于是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是她在创动,引导,执行任务。所有期待于我们的是以一颗慷慨,喜悦和感恩的心去事奉她。并要时常留心去答覆她的每一个推动,且容许她依照她
的意向好好利用她所赐给我们每一个人所有的恩惠。
    我们多么需要明了F只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路十4if,十一13;若四10):知道一切恩惠的恩惠及其施予考。那么我们就可以祈求而得到—一赐予生命的圣神,求禄降临!L’hM教会团体」一
            灵修成长的圣事。关前 言
    耶稣在世最不喜欢的事是饮十字架的f苦杯」,三部对观福音都有很清楚的记载(玛廿六37—46;谷十四33—42;路廿二41一46),其中路加作者描写得最透彻:「他在极度恐慌中,祈祷越发恳切;他的汗如同血珠滴在地上。(路廿二44)J
    那么,耶稣在世最高兴做的事是什么呢?各福音作者虽未明讲,但只要多读几遍福音,就可体悟出:耶稣在世时,最喜欢去人家吃饭,吃饭时讲故事。
    说到吃饭,今天我们就来谈论吃饭的问题。研习会给我安排的题目是「圣事、圣仪与小型教会团体」。这个题目牵涉到两个基本的观念:「教会团体J及「圣事」。等下大家就会知道,这两个基本观念都跟吃饭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首先,我们从「教会是什么?J说起。由梵二教会宪章及新教会法典说起
    纵观整个教会的历史,有不少官方文件及神学作品,用了不少图像来描绘「教会J这个奥迹,例如:圣神的宫殿、基督的奥体等等,但都比不上梵二教会宪章所提出的「天主子民」图像,来的真切、深动而直接。是的,教会确实是由天主子民所组成的团体。按照教会宪章的讲法,天主子民这个团体有两大特质:「司祭职责」和「成圣使命」。
    中国人的最高人生目标在达成「内圣外王」境界。司祭职责属
外王的事业范围,成圣使命都是内圣方面的灵修工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J,「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不论是在逻辑推理的本末上,或是在具体实践的先后上,「成圣使命」在天主子民的生命中都占有最优先的顺位。灵修、成圣确是基督徒生命的根。
    梵二大公会议所决议文献的精神,是当代教会行动的原则。根据这原则而订出的教会法典(一九八三年正月十五日颁   ,同年将临期第一日起生效),是当今天主子民言行的具体参考标准。我们就根据这两套文件做我们分析「圣事、圣仪与小型教会团体」的蓝本?
    J紫龋颐强纯凑獠恳痪虐宋迥臧  ?的教会法典。该法典共有七卷、一七五二条。除卷 一「总则」,卷 二F天主子民」(论教会的组织结构)以及卷五、六、七(有关教会财产、刑法、诉讼法)外,论到教会积极功能的有卷三「教会训导职J及卷四J教会圣化职」。教会训导职可说纯属司祭职责上的功能,教会公务司祭们(主教、司铎、执事)应注意遵行。教会圣化职,目的在使人(教会团体及个人)能渡好灵修生活,走向成圣之路;因此涵盖了司祭职责及成圣使命两方面的功能。换句话说,「圣化信友」不只是教会公务司祭们单方面的责任,同时也是所有信友(团体及个人)应努力的方向。教会藉礼仪执行圣化的职
    务教会法典卷四「教会圣化职」的第一句话:「教会以特殊的方式,藉礼仪执行圣化的职务。J(法典总号八三四倏一项)这里所说的F礼仪」由法典本身后文可知,包括圣事、圣仪、时辰颂祷、及其他各种敬礼的行动。这些都是教会公开正式的团体祈祷,教会藉此圣化信友,亦即使信友的灵修生活真真实实地具体实现出来
    。梵二礼仪宪章更进一步指出:「(信友的)灵修生活并不只限于参加礼仪……;基督子民的热心善工……也极应推崇……,(在灵修生活上)也具有特殊的价值。但是,安排这些善工时,应该顾及到礼仪季节,使与礼仪配合、在某程度下由礼仪延伸而来、弓I导民众走向礼仪,因为礼仪本身远比这些善工更为尊高。」(12—13号
    )团体祈祷包括教会公开正式的礼仪及教友们非正式举行的热心善工。二者都是信友灵修生活、成圣之路上重要的踏脚石。由此观之,玫瑰经、苦路等团体性热心善功也可看作广义的礼仪性圣事。本讲题目虽只定在「圣事、圣仪」,但也愿同时讨论团体性热心善功与小型教会团体之间的关系。团体性热心善功对某些小型教会团体及其成员的圣化功能,似乎也真是贡献很大的,例如玫瑰经在多数圣母军团体中就有不可忽视的圣化作用。因此,「广义的礼仪性圣事与小型教会团体」更适合作本讲的题目。圣事的意
    义介绍「圣事J,不能不从「恩宠」的观念说起
    。由中世纪起,教会有很长一段期间,教会的神学所描写的恩宠,好像是一项「可以计数、可累积起来,日后当作天国入场券J的「东西」。每当谁做了善功,天主就给他一些「恩宠」;谁犯了罪,天主就把他所拥有的F恩宠」没收回来,等他痛悔了,去神父前办告解后,再藉神父的手把这些他曾经有过的「恩宠」还给他。最后看谁在世界上所收集到的F恩宠」愈多,就可愈早升天堂,可坐在愈靠近天主的席位,看天主时看得愈清楚
    。二十世纪以来,&会内的神学家开始应 用「位际关系」的思想范畴来谈天人关系,「恩宠」在这个思想范畴中,不再被当作可数计的东西了。恩宠是什么?是天人相遇:不是头碰头的相遇,是心
碰心。心碰心在人间是爱情。天人之间最亲密的爱情关系,这就是恩宠。
    人间爱情关系,不是多少的问题,是深浅的问题。一对夫妻,结婚二十年,人家说他们有夫妻脸了。不是因为他们的爱情比刚结婚时多了很多,而是深了很多a人与天主间的恩宠关系也是这样:会愈来愈深,而不是愈积愈多。
    恩宠是爱情关系,那么圣事又是什么呢?圣事的基本定义是:不可见恩宠的可见形式。这个定义最早是由奥斯定(死于主历四三①年)所下的。该声明的是:奥斯定如此说,并不是他想建立一套F圣事神学」的理论。他只不过是在一封牧灵性的信件中,简单地说明:主持礼仪的圣职人贝个人的道德品格,并不会影响基督徒团体所举行礼仪的效果。他在信中写道:圣职人员只在处理圣事的「可见形式」,天主自己才是为那「不可见恩宠」负责的主体。信中并未对 「圣事的意义」做有系统的反省,纯粹只在答覆一项牧灵性问题而已。
    奥斯定这里所谓的「圣事」,并不只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七个行动。这七个行动是最狭义的圣事的说法:指「教会正式承认的七个礼仪性圣事」,这是主历十二、三世纪以后才有的说法。在奥斯定自己的观念中,「圣事」包括很广,不少行动和事物都是。天主不可见恩宠的可见形式」:互祝平安的吻、洗礼用的水池、祝福过的圣盐、信经、天主经、圣髑等等都是。
    即便到了十二世纪,圣事的数目尚未确定为「七」。有位死于主历—一四一年的作者Hugb 。f St.Vict。「,在他所列圣事(不可见恩宠的可见形式)的清单中还包括:圣水、圣盘、圣爵、祭衣、奉献礼、降生的基督、及作为基督奥体的教会本身等等。称后二者为圣事,正是八百年后梵二大公会议及当今神学家的说法:我们说「基督是原始的圣事」,「教会是基本的圣事」。
    另一位与HUgh 同时代的作者Pete「 Abela「d认为圣事有六个(少了今天所说七圣事中的圣职圣事)。但也有迹象显示:比他们稍晚的作者Pete「 L。mba「d(十1161)主张有七件圣事;同一期间的一些地区性会议,也开始反映出同意圣事有七件(即七个礼仪行动)的倾向。在这之前,圣事并不一定单指礼仪行动,礼仪行动也不一定有所谓的「圣事(sac「ament)」与「圣仪(sac「amen-tal刀之间的区别。
    今天神学家谈圣事,也都愿意回到圣事的原本定义上来谈。圣事有比礼仪行动更深的含义。关系性的圣事
    「人」不是独自孤立的。一个人只要存在,他就有非常复杂的关系在。所以,「人」不是独立个体,他只要存在,就已经存在在团体中了。当你说「我」时,你已经是在关系中、在团体中了。
    十年以前,张春中神父开始提倡I一体性的灵修」,那时候他好像以为西方的位际性灵修,与我们所说的一体性灵修,多少是有点冲突的,至少我自己是这样体会的。十年后,今天我却看出西方的位际性灵修,和东方一体性灵修本来是一样的,都有很强的团体性。可是为什么发展到后来,西方位际性灵修的团体幅度不见了?ncm位际的观念有问题,而是西方灵修理论渗进了太多「个人主义」的色彩,把人的平面位际关系都切断了。我只发展我和天主间的纵线式的位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平面上的位际关系在灵修生活上几乎不存在,不生作用。
    当时,我以为要讲一体性灵修,必须用圣经中的若望作品来讲,才讲得通;因为若望强调天人之间的关系,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有不可或缺的团体(一体)幅度。可是,十年后的今天,我发现保禄书信及对观福音虽然位际性很强,但所表达的天人
一体幅度也不弱。
    是的,人是位际性的存在,人与人之间存在著或好或坏的人际关系。假如我与人之间存在著的关系,都是以爱出发所产生的和谐关系的话,「我J是圣事,因为在我身上表现出天主跟人之间的爱情恩宠关系。F不可见的天主恩宠」在我这可见的人、我的交往、我的人际上,有形式地表现出来了,所以,我就是圣事。我们基督徒应该能跟基督讲一样的话:「你们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若十四9)JF我在父内,你们在我内,我也在你们内。(若十四20)」假如我的言行表现只能让人说「我是看到了你,但是我看不到天主的爱」,那么我就是教会与基督福音的反见证。
    降生的基督是「原始的圣事Ja因为邢稣基督是天父唯一的启示(The 「evelati。n),是一切启示的中心和根源;天主与人交往的中心点就是降生的耶稣基督,在基督身上、天主对人类的救恩已经进入了末世时期,即救援恩宠已决定性地、圆满地、不能挽回地赐给了人类。这是真的;所有圣事的意义皆渊源于降生的耶稣基督,#& 「原始的圣事」。
    作为基督奥体的教会是「基本的圣事」。既然降生的基督是天主在人类历史中的自我表达(救援恩宠的象征),则作为基督奥体的教会便是耶稣基督在世界中的表达(救息性的标记),换言之,教会是基督恩宠表达的圣事,是天人爱情恩宠所有表达方式的共同基础,因此我们说:教会是「基本的圣事」。
    教会是圣事,基本的圣事:人们看到教会,应该看到天主爱情的恩宠。我是圣事,所以我就是教会;我到那里,教会就在那里,那里就充满天主的爱情思宠。梵二教会宪章说教会有 「成圣的使命」,这使命的意义就是使「我」这个「教会」,成为一个更能显示天主爱情思宠的「圣事J,这是「成圣」。何谓成圣?成圣是在我的生命中更能显现出天主本身有的生命,使我更是圣事,与天主间有更深的爱情关系,这关系会表现在更和谐正常的人际关系之中:这就是我们追求灵修生活的目标。
    灵修生活不是个人主义的灵修生活,只管我自己与天主有亲密关系的灵修生活;而是发展与人有良好、正常的和谐人际关系的灵修生活。这就是一体性的灵修,把「我」放在天主、邻人、世界之*,使 「我」与天主、邻人、世界都有恰当的和谐位际关系,我与邻人与世界成了一个和谐的爱情整体。这也是正常位际性灵修的结果:灵修生活是要使人成为更实在的圣事。礼仪性的圣事
    今天所谓的七件圣事,是「礼仪性的圣事」。何谓礼仪性圣事?礼仪性圣事就是:教会(基本的圣事)以言、以行、以仪式,来表达在关系性圣事中爱情思宠的增强加深,或已破裂了的恩宠关系的复合。
    不可否认,关系性的圣事除非有某些更具体的形式记号,还是不容易被人直接察觉到。一对小情人间的爱情,有些人敏感性高些,只要跟小俩日稍微接触,就可体会到了;但是也有人迟钝一点,除非看到他们俩常常腻在一起说悄悄话,感觉不到这两个小朋友关系不一样了。同样,关系性圣事,是爱情思宠的表现;但是对许多人来说,这种爱情思宠的表现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既看不到,也摸不奢,还需要更具体可见的言语、行动、仪式等来表达,这些言、行、仪式就成了必要的宗教行为了,称之「礼仪性圣事J。
    人间爱情关系的增强加深,如何表现?约会,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彼此说自己的故事。情人常用这种方式增强加深爱情关系;我们的弥撒(圣体圣事),也是如此:藉吃饭及说故事的行动,增强加深天人间爱情关系。
    人们如何复合破裂了的人际关系?摆酒席道歉。今天好像很流行打官司;这不是中国人传统的做法,也不是耶稣的作法。耶稣说:「当你和你的对头还在(上判官处)路上时,赶快与他和解(玛五25)」,不要非争出是我对,还是你错。中国人和解要摆酒席,光摆酒席就够了吗?不,摆酒席之前一定会有一个中介人疏通双方,对左边说说好话,在右边劝解劝解,等双方都心平气和了,他就对被得罪、且比较有理的一方替对方说情,这个受了委屈的一方就说:「好啦,我也不要他登报道歉了,他只要摆两桌酒 3fix示心意就够了。」在酒席上,得罪人的一方会说:「来!罚我三大杯。那时候我实在糊涂,不小心得罪了你。抱歉抱歉!J接受道歉的一方也会说:「算了算了’其实事情的发生,我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我陪你喝这三杯。来!乾杯乾杯。J这是什么?说故事。在吃饭、说故事当中,把酒言欢,尽释前嫌。
    一对男女,完全没有一点点感情基础,就被好心的亲友勉强安排单独见面,并在一起吃饭,你想情况会是怎样?除非他俩真是一见锺情,否则场面一定很尴尬,彼此礼貌地应付应付就不错了,想让他们因此而有什么感情上的进展,实在说,门都没有。同样,敌对双方尚未原谅对方,就摆酒席,双方会因此前嫌尽释,也是骗人的。
    教会礼仪性圣事的举行也是这样。对基督没有真正信仰的人来参与弥撒、领圣体圣血,尚未痛悔改过的教友来参与和好圣事,你认为他也必定能增进天人爱的恩宠关系,也能使破裂的天人关系复合,那么这就是把圣事当作「控制神灵按照人的意愿做事的法术(mas i c)」了。这就是形式主义的圣事观,抱这种观念来「领」圣事,圣事生活不很容易与个人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礼仪生活就和日常生活分家了,灵修生活也就会走上个人主义的倾向了。也难怪在西方个人主义灵修生活的统传下,会有人问这样的问题:礼仪圣事对基督徒的仁爱生活究竟有没有助益?
    没有真实的基督徒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圣事性礼仪无从增进天人间的爱情思宠关系;没有真实的悔改心态,圣事性礼仪也无从恢复破裂了的天人关系。圣事是不可见天人恩宠关系的可见形式,礼仪性圣事是教会以言、行、仪式等可见形式,来增强加深这恩宠关系,或使破裂了的恩宠关系复合。所以,基督徒的灵修就是「礼仪性的圣事灵修」,前文我们已经说明:梵二及教会新法典都是如此主张的。当然这「礼仪性圣事」应由广义角度解释:包括七件圣事、圣仪、时辰颂祷、及其他敬礼性的热心善工(如团体念玫瑰经、拜苦路等等)。个人日常生活中「钝的经验。与「活的经验。
    中国老师教学生,很重视让学生写日记(或周记),而且告诉学生不要写流水帐式的日记。这个做法一定不只是要训练学生写作能力,而是跟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有关。
    孔子说:「学而时查之,不亦悦乎。」在这里 「学」的意义,与现在学校所给的数学、物理、经济、电脑科学等纯知识性的「学习」,并不完全相同。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教育的目的在教学生「学做人」。F学j,分教人洒扫、进退、应对的J,J\学」,以及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ic二者都在教导人学做人。以基督徒的述语来说,就是度雳修生活。
    「写日记」跟「学作人」有什么关@,这就要由生活中的经验有两个层面说起了。生活中的经验,有些不会产生意义,在这层面上的经验,本文暂且称之为「钝的经验」(「aw eXpe「ience);有些却可对生命产生意义,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本文称「活的经验J(h ved    eXpe「 ence)。
    有一位辅大的兼任老师,每星期二及星期五下午三点半,上完
了下午第二堂课,走出教室,来到净心堂门日,上了校车,坐到台北中山堂前广场下车,赶到博爱路换台湾客运中央新村线班车,在七张站下车,然后穿过北新公路,转入一条巷弄回到家里,一切都很顺利,只花了四十五分钟。这是「钝的经验」,没有任何因素可使这经验提升至「活的经验」。假如日记记的只是这类经验,称之流水帐式的日记,没有什么好记的。
    换个情况,经验可能就不一样了a另一位辅大专任老师,住在这位兼任老师公寓的楼下,每天下午五点十分,在文学院图书馆门口搭校车,每次都是才出校门,就陷进新庄中正路的车阵之中,走走停停二十分钟了,都还没到达恒毅中学,好不容易上了中兴桥,过桥又过了半个多小时,然后在中华路火车平交道前,又被挡了十五分钟,台汽班车还在绕市区时花了四十五分钟,到了家,电视已经在播八点连续剧了。
    除非能使「钝的经验」产生意义,亦即意识到这经验触及我生活品质的问题,否则不能成为「活的经验」。以上述两位老师的经验为例:下课、搭车、换车、过马路、开家门等事情本身,实在跟我的生活的意义发生不了什么关联,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但是,每天I塞车」这一类的经验,真会影响到我生活的品质的问题,在我生命中有其意义,能使我们每天重复又重复的生活提升到  「活的经验」层面上。
    在这「活的经验」层面上,我会意识到这个「交通阻塞J,对它加以反省,看看它究竟如何影响了我的生活,我要怎样来应付它。也许我可以换一种交通工具,自己开车,不经过台北市区,而走经过大汉桥、板桥、中和直达新店的那条新建成的四线大道;也  许我还可以设法在新庄、泰山附近买个房子,搬过来。
      「活的经验J是把生活中F钝的经验J层面的事情,意识到其  意义而产生的。但是单单意识到事情的意义还不够,要把事情提升成「活的经验」,另外尚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意识到这个事情的意义与「我」有关。客观上有意义的事情很多:邻居遭窃、同学得癌症、朋友失业等等事件,客观上都有其本身的意义,但是,这些事情不一定会立即影响到「我J的生活,成为「我」的「活的经验J 。不过,假如「我」因为这些事发生,而想起自己曾经受到的的某一伤害;或这些事的发生,提醒「我」意识到某些应该注意的事情;于是,F我J对这些事有了「反省」。反省事情在「我J生命中的意义,是使一切I钝的经验」提升至「活的经验」的基本条件。功能性团体与生活性团体
    记日记就是把自己的「活经验」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故事,对自己的灵修生活(学做人)当表有所助益a按中国教育理念来说,增进个人的灵修生活还只是在「/J’学」阶段,止于修身步骤而已;以后还应进入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团体幅度。这才是「大学」的理念:灵修生活不只是个人的修养,而是个人在团体生活的成长中,与大家一齐成长a
    团体有生活性的团体和功能性的团体。功能性团体的组成是有目的的,应该有其事业性或企业性的目标。例如出版社是个企业性团体,天主教圣经协会是个事业性的团体;企业性团体目标在维持该团体的正常运作及发展,事业性团体目标在推展该团体的宗旨。功能性团体存在是为了达成团体的目标,其成员(包括人员、设备、资金、制度等等)必须尽量配合,否则这功能性团体就要解体或变质:出版社的人员或设备、制度等不适合出版工作,这出版社就要倒闭;圣经协会的人员不适合推广圣经,就应该换掉,否则圣经协会就不是圣经协会了,室有其名毫无实质意义。
    生活性团体就不一样了,并不是为了什么特定目标而存在,只
是一群人因某一共同因素而生活在一起。例如家庭:成贝都是人,不必有什么非有不可的设备、制度、资金等等,有钱的人家过有钱人家的家庭生活,没有钱的人家不见得比有钱人家过得更坏。最重要的是家人之间有感情,会互助,有风雨同舟的心心相印,如此这家必定是个好家庭。生活性团体的重心在「人」,而不在某一特定目标。教会团体是生活性团体,大家因相同的信仰而生活在一起,并非有什么事业性或企业性目的。我们这次研习会主题的「小型教会团体J当然也是生活性团体了。
    有人问J善会」可不可以变成「小型教会团体」Q可以;也不可以。这就要看这个善会的功能性有多强了。一般来说,每个善会都会有自己的功能性目标;假如一个善会的功能性太强,这个善会就绝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本次研习会主题所说的)小型教会团体,因为这善会的目标在达成他的宗旨。所以,假如问圣母军可不可以发展成小型教会团体,答案要看他们怎么开会,怎么工作,是不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一切以工作完成为主,其他的不甚注意。假如是的话,没有希望了;假如不是的话,希望很大。
    那天晚上,台上坐了二十多位基督生活团团员,给大家介绍他们的团体。我们问了两个很有意义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们团体的使徒工作是什么?假如以家庭作例子,这个问题就是在问:你们家有什么家族企业?现在社会已经发现家族企业太多的话,不是好现象。#理想的是企业就是企业,不要太多与企业不相干的感情因素在内。每个家庭的成员要贡献社会、服务人群,最好要走出家庭,进入各企业或事业单位,在那里发挥群策群力,贡献所长a教会内也是一样,有些由善会发展而成的小型教会团体,可视之为家族企业,规模不会很大,专业性也不可能太强。这类型的小型教会团体,希望不要成立太多,不然教会大概只好钓鱼了;这不是耶稣基督对教会期待的第一志愿。耶稣希望教会能撒大网捕鱼,这是需要专业性的机构,及功能性强的善会才能做到。希望教友在生活性的小型教教会团体中,享受家庭的温馨,得到传播福音需要的活力,后走出自己的生活性小型教会团体,加入一个专业性的传播福音机构,或参加一个功能性很强的善会,为传播福音贡献心力。然后,像人们回家吃晚饭一样,不时回到小团体中,享受更多的温馨,吸取更多的活力,把在工作上的挫折感消除,在努力中得到友情的鼓励,在失败中得到真诚的支持。所以功能性强的善会事实上也有其存在的必要,不必赶时髦,非要变成正在流行的I小型教会团体」不可;也不必因为自己无法变成「小型教会团体」而不舒88 。
    第二个问题是:有几个人从你们团体中出来领洗?主席的回答:我们团体召收的对象是二十岁以上、已经领洗了的教友,这是该善会的宗旨所需要的成员。我相信基督生活团是生活性比功能性强根多的团体,即便如此它仍究是个善会,多少有功能性的宗旨,不能要求它有完成不是它宗旨、或继它宗旨很远的目标。这也是善会发展成的小型教会团体,与自然形成的小型教会团体的差别所在。生活性团体的「活经验*故事及庆祝仪式
    团体有团体的生活经验。生活性团体经验的形成是由其成员个人经验交换,彼此认同,如此累积而成的a比如你我是朋友,我们靠彼此告诉对方自己的故事(对自己有切身意义的活经验)而更了解、相知、认同,感情因而更坚固,我们之间的不可分离的因素更加强了。
    假如我们谈话中,你谈起一个对你很有意义、你也很喜欢的朋友,我就开始大谈友谊的重要性、理论上人没有朋友多可怜等等…一点也不触及我自己的故事,相信你会技巧地看看表,说你有要事
必须立刻离开。或许我在跟你倾诉我曾遭遇的一个痛苦经验,你却向我分析痛苦的意义,好像痛苦与你无关一样,我想我会掉头就走;是的,纯理论性的谈问题很好,但对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感情的增进投有用处,可能还是障碍。生活性团体生命的成长也是如此:不是靠理论性的交往,而是靠说故事。
    说故事,要有适当的时机和氛围。生活性团体平常成贝也未必聚在一起,但在适当的时候大家会聚起来的。
    比如一家人,白天上班的、上学的、主持家务的,各人分头忙自己的,但是晚饭必定一块吃:这是说故事的好时机。父母兄弟姐妹共聚在餐桌上,各人说自己今天的故事,这些故事经过吃了这顿饭,溶入了这一家人的家庭故事之中,不只会影响说某一故事的那一个人,而会影响全家。每天晚餐就是这家人(一个小型的生活性团体)愉快地聚在一起说故事的时间,这是一个小型的庆祝仪式,疲累辛苦的一天过去了,家中每个人都有值得喜乐的成功、有令人沮丧的挫折、有莫名其妙的幸运、有急需解决的问题等等故事告诉大家,好事大家分享,需要帮忙的事大家分担。有人生日,故事可能全都围绕著寿星:他小时候的在西门叨迷了路,还好碰到隔壁的姊姊电影散场,就带他回来了;高中联考全校只有他数学考了满分。父母结婚纪念日,故事的主角可就换成爸爸和妈妈了:他们在大学士风舞社里认得的;结婚那天交通阻塞弥撒迟到,害得神父穷紧张。家中成贝每多参加一次家庭晚餐,而与家里的父母兄弟姊妹共融,增进感情及了解,有更强的内聚力a
    生活性的团体不是孤立的。它有相关联的一些平行团体,这些平行团体合成一个较大的生活性团体。这个较大的团体也有其说故事、举行庆祝仪式的时机和氛围。
    春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期。年三十回老家(或婆家),年初二回娘冢(或去岳家),回冢不只是要向父母、公婆、岳父、岳母拜个年而已,是要赶回去吃团圆饭的。饭前,祖孙几代在家长率领下祭拜祖先,而后围桌吃饭。饭中或饭后有人会提起:嘉靖年间,我们台湾第一代先祖由泉州渡海来台的艰辛,他及他的子女如何第路蓝缕地开创出局面,历代祖先又如何守成并发展,直到今天大伯有二十甲果园,二伯有一间三百员工的工厂,全家子孙已有三个博士,两位议员等等……。这些是这个大家庭的共同故事,每到适当时节,这个大家庭必会团聚,可能的话,这个大家庭所属的每个小家庭都会尽量赶到,参加这一个庆祝仪式。家族的共同故事会随时间的发展而愈说愈精彩,所赋予的意义也愈来愈多,愈来愈深;大伯的说法可以跟二伯的说法有出入,这投有关系,也不会有人认为不妥,因为他们都说出了这个家族的精神,这家族的精神生命就在这吃团圆饭、说故事的场合中,延续了下去。这个说故事的场合,当然也会有人提到他个人最近发生的故事,或某个小家庭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会逐渐溶入大家庭的共同故事之中。
    大家庭以上,还有宗亲会、同乡会等等更大的生活性团体,每个团体也都会有其适当的说故事时机和氛围。
    庆祝仪式及其中的说故事,是使这生活性团体生存、成长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团体成员也会因参与这仪式,而与其他成员感情增进,自己的生命也会吸收更多的团体精神,随著团体的成长而有所成长。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里「学做人」的大学步骤,个人的灵n整合在团体灵修中的。「学做人」应学得与人关系和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与人分享,也会与人分担。人人如此,就可达成「家齐、国治、天下平」的理想境界了。
    所以,小家庭的全家设法有团聚说故事的时间(当然不一定在晚餐桌,但似乎是最理想的)很重要;过年过节大家庭的团圆,也很重要。我支持社会上所推动的「爸爸回家吃晚饭」运动;我也恳求在中华文化地区的教会机构尽量不要选春节、中秋、端午等节期
期间办活动,这与我们第一线牧灵工作同道所努力的基督化家庭运动会有冲突的。初期教会故事及礼仪的形成
    基督的教会从开始就是一个生活性的团体。宗徒大事录第二夺吁2—47节是初期教会团体的具体写照。
    这个生活性团体是由许多一群一群的生活性小团体组成的。每个小团由若干家庭组成,彼此间感情很好,关系很亲密,亲密到连金钱及生活物质上都可互通有无,每个小团常常有属于自己小团的聚会,聚会轮流在每家举行,聚会内容是一起吃饭,吃饭时也擘饼,这是属于这团体特有的聚会仪式,也说故事,除了每人说自己的故事外,还听属于团体本身的故事,团体的故事由团体中资深的成员来说,故事的主角是教会团体的开山鼻祖耶稣基督。说故事的中间或前后,大家也祈祷,彼此祝福。这是每个小团的庆祝仪式,是教会礼仪的雏形。
    他们也有各小团联合举行的聚会,这大聚会通常在当时公众举行宗教礼节的场所(圣殿)中举行,跟当时的犹太同胞一起行礼,向天主祈祷、因为他们仍相信自己是犹太大家庭内的成员。虽然如此,他们并没有被整个犹太社会接受,甚至受很大的敌视;即使如此,他们团体所做的生活见证一情谊亲密到可以在精神上彼此扶持,物质上互通有无,这是爱德上的最佳见证一却使这个团体「获得了全民众的爱戴(宗M7)」,也收到某种传教的效果,所以「上主天天使那些得救的人加入会众(宗二4>)」。
      他们聚会吃饭时所说团体故事的主角是主耶稣基督,但故事的  说法常有不同:有人用口叙述,有人用动作、姿态、甚至象征记  号……不一而足。直接曰述者有人就耶稣生平事件加以发挥,有人  却从团体成贝的日常生活做出发点,讲解作为主基督团体一份子应有的生活形态和生命意义:前者故事逐渐为人笔录、编辑成了 「福音」体裁的作品;后者似乎没有人认真记录收集,但团体领袖写给各教会的信件,有关这方面的,却被收集、流传,在各团体聚会时朗读。这些信件及福音作品,在教会团体中随著时间的进展,去芜存菁,再经多数团体的公认,新经的正典纲目才慢慢形成,教会长后有了用文字写成的共同故事。聚会中所讲述的团体故事,就以朗读这些作品,加以诠释,应用到每人日常生活的故事中。
    口述之外,他们也以行动来说故事。J给人施洗J就是以行动说故事:ie个人浸入水中,说明 「这人跟耶稣一起进入墓中,参与了基督的死亡,并与她一起复活,开始新生活了。」(参:罗六)I擘饼」也是以行动说故事:说明I耶稣以自己的死亡完成默西亚的使命,把自己的生命跟全人类分享,担当全人类的苦难,使人类与天父重归于好。J
    以行动说故事,是把故事仪式化。在欢欣的心情、庆祝的气氛之中,用一些行动、姿态、象征记号来把故事生动地演出来;这就是宗教礼仪。
    基督宗教的团体聚会就是这生活性团体的庆祝仪式,目的在说故事;故事用话语说,也用行动说;说团体的共同故事,也说每个成员的个别故事。聚会中,团体成员由于分享彼此的故事,而生命互*,情谊交流,人际上所需要的 「付出爱」和  「接受爱」的能力,也在共同分享团体故事主角耶稣基督生命的同时有所增长。这生活性团体的聚会能使人在爱的氛围中,与兄弟姊妹共同体验并增进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是「恩宠」,这就是在我们身上彰显天主爱的生命的表征,这就是个人真正与天主密切结合的标志。恩宠是「学做人」(度灵修生活)所必需的,个人的圣化(亦即灵修生命成长)的实现,团体的聚会有很大的贡献;团体本身的生命也因成负个人灵修生命的成长而有所成长a
    教会礼仪(庆祝仪式)就是由上述聚餐式的家庭聚会渐渐发展而来的。至此,我们也就能体会出教会法典卷四,在叙说J教会圣化职」时,为什么开宗明义就点出「教会以特殊方式,藉礼仪执行圣化的职务」了。
    从开始教会的圣化功能是在礼仪(团体聚会)中实施的,信徒的灵修生活是团体性的,藉著洗礼、傅油、擘饼、祝福、和好礼等等的仪式,充实教友灵修生活,增进教会团体本身的生命活力。这时若是有人问 「圣事是什么?」没有人会回@。因为三、四世纪以前,人们只知一个一个个别的礼仪行动,神学上尚未发展出通称礼仪的「圣事」观念。不过,基督徒的灵修生活就是「礼仪性的灵修生活」,从教会初期的现象来看,无疑已是事实了。小型教会团体就是「圣事。
    但是经过中世纪教会,恩宠的观念由 「关系性的爱情」转变成了 「物质化、数量化的天国入场券」;教友的灵修生活由团体的礼仪性圣事灵修走向了个人主义的灵修;而且,教会的面貌亦由生活性的团体转换成了功能性的团体。换句话说,教友们不再是生活在一个一个生活化的小型教会团体之中,而是一个人一个人、孤零零地单独在社会中谋生存;教会有如政府,有中央的立法、司法及行政机构,有省级(教区)及县级(堂区)行政及服务机关,圣职人员不再是家长型的人物,却成了教会政府行政体系的官僚,厉害一点的教区或堂区负责人更成了独霸一方的士皇帝;教会的功能只在藉著圣事的J施放」,给教友上天堂所需的「恩宠」,教友去教会是去「领」圣事,积蓄天国的财富(恩宠)。教会在圣事中所施放的恩宠特别有价值,可 I保证」一定「有@」,因为当时已发展出  「圣事是基督所建立、保证能给予恩宠的外在可见记号」了。
    个人主义的灵修及过分功能化(尤其政府化)的教会,实在不  是很好的培养教友度真正有和谐人际爱情关系的灵修生活;这种灵修生活才是耶稣基督愿我们度的现世生活:是一体性的灵修,也是真正实在的位际性灵修。所以我们应回复初期教会的教会面貌:教会是生活性强过功能性的团体,教会的灵修生活是在团体中度礼仪性的圣事灵修生活。换句话说,要把教友逐渐吸收到一个一个有礼仪性圣事精神的小型教会团体之中。
    问题是在今天该如何建立这些小型教会团体呢?在乡村有乡村的做法,都会区有都会区的做法。「b参考我十年前所发表一篇演讲的讲稿〔「小会在建设中国地方教会的地位与角色H:使小会成为更健全的阶督徒基层团体』」,《心泉》(23期,民69年10月,台北,中华基督神修小会总会发行),最近我又重新整理改写,题名I试谈台湾地方教会发展『小型教会团体』的可行性」,在台北<教友生活周刊>上分多次连载(1989年2月中)。该文谈的是大方向、大原则,今天我要从更具体的如何开始建立一个社区性的小型教会团体谈起。
    首先要声明的一点是:现在已有的善会不必解散。功能性强的善会教会很需要他们发挥他们传播福音的功能;生活性强的善会,比如几天前坐在这里的那一群基督生活团的团体,他们可以继续发展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使他们的团体成为更理想的小型教会团体。但是他们每一个人回到自己生活所在的社区,假如可能的话,可以开始找些朋友做些聚会,发展社区性的小型教会团体。
    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一位太太,在买菜时遇到邻居的一位教友大大,话家常时顺便提到:I李太太,你知不知道:我家老公泡茶泡得很好哦!有没有兴趣约你先生一起,周末下午或那天晚上来我冢喝杯茶呀?」李太太很爽快地说:「好啊!」聚会就这样开始了。不必,也不需要,先跟本堂神父说:「我要开始建立一个小型教会团体a」
    第一次喝*茶,彼此说故事。「你家老大联考考上建中,真不钻啊!」「你家女儿也不简单啊!芭蕾舞跳得那么好。」可能第一次还不必讲圣经,把气氛弄得好一点。结束前再说:T今天的聚会真痛快,下个礼拜我们去你家聚聚好不好?不知你家有什么绝活儿,拿出来让我们欣赏欣赏。J 「好哇!来我家尝尝我的什锦水果怎么样。」于是又到他家吃水果去了。而后,大家谈到另一家附近的教友,「唉,我们也邀请他们家来一起聚聚聊聊,好不好?」这样,慢慢慢慢,一个社区性的小型教会团体就萌芽成长起来了。
    开始时,不必说我们来查经,也不要说我们来做神学反省,更不要说我们来传教;我们来喝茶,我们来吃点心,我们来聚餐,你家拿一个菜,我家拿一个英。有时也请本堂神父来一起聚聚聊聊。慢慢大家的人际关系好了,彼此感情因素也有了,信任感也建立起来了a于是有一天,有人说我们聚会是不是也可分享分享读圣经的心得,不要谈来谈去都是只谈各人家自己的故事,好不好?读圣经发生了问题:我们去买本书来参考参考,好不好?建立小型教会团体的第一步应是这样的。生命的成长不是堰苗助长,而是让它自然地成长。
    这样培养出来成熟的生活性小型教会团体,其成员间基本上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藉和谐的气氛,也会使人格不平衡的成员走向成熟的境地。人们看到他们间的相亲相爱、守望相助,会说:啊!这就是基督徒的团体,天主及他们的主基督的爱的生命,活生生地显现在他们中间a这是圣事:不可见的爱情思宠的可见形式。小型教会团体与慕这耆
      教外朋友听到、看到,知道了这个充满爱的和谐团体,就会表  示向往,愿意前往一探究竟。所以,在这样的小型教会团体前面,  我们就可以问:有多少人从你们团体中出来领洗的?因为这种团体是可以容纳慕道者的。反正这团体的组成不为什么,大家聚聚,喝喝茶,聊聊天嘛,理所当然可以邀请教外朋友来同乐。再听了大家的故事,发现主基督是使这团体成员成长,走向更和谐人际关系的原动力,也想成为名符其实的基督徒,这时就可准备给他施洗了。
    教会到现在还有修女及传教员喜欢单独给慕道者讲道理,其实这是最不理想的训练准教友的方式,如此听了道理而考试合格的新教友不会有教会的团体感,从开始就可能是一个度个人主义灵修生活的教友a我认为慕道者的训练,应在小型教会团体中开始、进行并完成。考核一位望教者适合领洗与否,责任不在神父,而应该是小型教会团体的成负,他们最知道某人合不合格做个基督徒。
    我亲身有一个经验:一位修女单独给一位慕道音讲道理讲了三年,本堂神父硬是不给他领洗,修女就来问我可不可以想办法给他付洗。我问修女这位慕道者认识那些教友,修女说除了她自己以外,慕道者连一个教友朋友也没有;我就很明白地告诉修女:我也不会给他付洗的。另外,有一个小型教会团体女成员的先生,他和这团体的关系很好,有一天这位大大来见我,告诉我他先生虽然没有正式听过道理,但很想在近期内领洗,问我可不可以。我请她给我几天时间想一想。回家后,我立刻打电话给这团体的几个人,希望他们请这家夫妇吃饭、谈谈,看看这位先生合不合适给他付洗。我找了三个家庭请他们吃饭,跟他谈人生观、谈理想、谈夫妇关系、谈宗教意义、也谈他所认为的基督徒生活。三家的回音都是正面积极的,也都愿意更深入的交这个朋友,互相砥励,共渡人生。于是我打电话给这位太大,说我要到他们家去吃饭;我一共去他们冢吃了四次饭,把天主教重要的思想观念及圣事生活等完全与这位先生做了深入交谈。两个月后,在这个团体的大聚会上,我给这位先生付了洗,领洗后他仍然在这小型教会团体中参与教会圣事性生活。
小型教会团体与礼仪性圣事
    如同前一讲罗修女所说的:圣神与圣体是小型教会团体的中心。小型教会团体是圣事:以有形和谐人际关系彰显无形天主爱情思宠的圣事。这样的团体是一个活的关系性圣事:人们看到、听到、接触到这团体就可强烈体会到天主爱情恩宠的临在。但是对团体成员来说,只在平面人际上体验天主的爱情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具体有形的接触到天主的爱情生命。换句话说:小型教会团体需要建基在礼仪性圣事行动之上。弥撒(感恩圣事)是圣事中的圣事,也是小型教会团体生存、成长的核心动力。
    从弥撒结构上看:有I忏悔礼」表明我们(团体及个人)是不完美的,需要在天主助佑下不断革新;有「圣道礼」在理智上吸取来自天主爱情生命的智慧;有「奉献礼」以呈现我们的努力的成果,来表明我们愿意奉献生命,将自我生命溶入天主爱情生命之中;有I感恩礼」纪念天主子圣稣基督把天主生命提供出来,表明天主愿意与人类结合的真诚许诺;有I领圣体礼」我们(团体及个人)以真真实实的行动,吃基督的身体、喝基督的血,完成与天主爱情生命的真实结合;最后还有「祝福礼」,主礼者(神父)以教会团体的名义给全体与会者天主的祝福。
    每个小型教会团体需要有自己的团体弥撒,也需要参与大团体:堂区、教区、全国、甚至更大规模(例如世界圣体大会等)的弥撒感恩礼。一般来说,我们建议:主日及大的教会庆节,所有各小型团体的成员前去参加堂区性或教区性的弥撒感恩典礼,平常每月可选择一、两次小团体聚会时,邀请神父来共融举行家庭式的弥撒。
    小型教会团体是圣事,除了弥撒感恩圣事之外,仍需有其他的团体性礼仪行动来表达天主爱情恩宠以各式各样的面貌真实临在其中。圣洗及坚振两圣事与上述培养慕道杳有关,婚姻及病人傅油两圣事是小团体里某个家庭中的大事,不论这些圣事在那里举行、如何举行,都应是每个小型教会团体成员共同表现亲和力以及天主爱情思宠的时机。
    至于和好圣事,可以在某次团体聚会时,安排短暂的退省静修活动,其间举行团体忏悔礼仪,可以同时鼓励个别告明。做法可以参考本人发表在《神学论集》(61)的一篇文章:I和好圣事新诠」
    圣仪最常有的是请神父来家里祝福新居、新车、新圣像等,这是小团体聚会的很好时机。团体念玫瑰经、团体拜苦路、团体朝圣旅行等都是小型教会团体可以灵活运用的团体善功(广义的礼仪性圣事)。小团体聚会时不需要每次都有神父在场,该次聚会的主席在聚会结束时可以代表教会祝福大家,这也是广义的圣事性礼仪,并不是只有神父才可这么做。结 语:建立小型教会团体与室区神父
    有人担心有些堂区神父,对小型教会团体认识太浅,不太可能让他们来支持建立这类小团体。在这些人的观念中,似乎神父、主教不支持,一切免谈。
    对有这样观念的人来说,教会还是一个功能性的政府机构,不是生活性的成长团体。在功能性的教会机构中,教廷对主教、主教对堂区神父的关系,有若政府体系内的行政院长对省主席、省主席对县市长、县市长对乡镇区长、乡镇区长对村里长,是功能性的。而教会更该是一个生活性的团体,其间教友与神父、神父与主教、主教与教宗间的关系,更该如同我与我爸爸、爸爸与祖父、祖父与族长间的关系才对。
    有些事情我觉得对家里很好,我想做,但是我明明知道爸爸不
赞成,不会答应我去做;我常常就不先告诉他,先做了。做好之后,他知到了,每次反应都是:做得好棒啊!生活性教会团体中,堂区神父与教友的关系,在许多事情上应该是这样的关系。在我家,我不必先跟爸爸报备,请他下命令,命令我去做这件事,我才去做;我们家也不必先跟族长报说,什么事为全族有益处,所以请族长发公函给全族各家,通令全族一致遵行。不是这样的,生活性团体的家长和族长的服务方式不是这样的。
    所以,建立小型教会团体这件事,我们可以先做。假如失败了,也不必去告诉神父,自己检讨检讨再出发;假如成功了,跟神父讲,请他来参与验收,他会很高兴的,会鼓励你再去找几家开始喝茶、吃水果。小型教会团体就这样一个一个出现了。
    我们不必等主教团发牧函说:「台湾天主教总动员,三年之内全岛要组成两千个小型教会团体。」省主席会这样做;我希望单主教不要这样做。教会是基本的圣事,是生活性使人成长的团体;小型教会团体在这样的气氛中,一定会是真真实实 「助人灵修成长的圣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