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82号 |
初学后至试教前的培育指南 |
徐可之 译
本文件所要谈论的这段培育时期,是依照本会(SJ)很多不同「省区培育计划」的方针与规定而组成的。所以很难把其中的不同阶段,清楚地予以分别说明,因为这些与读书有关的不同阶段在「省区培育计划」中有很多不同的安排①。
有些因素必须加以考虑,其中首先就是我们的青年会士弟兄应从何处开始。在许多国家里,他们中有不少人于入初学前,已读完大学或与大学相当的课业,有人更修过全部或部分的教会神哲学,有的已经有过数年的专业工作经验等。因此有这样的顺序:大学课程——一哲学(有些地方是整合于 「神哲学」的计划中),虽然后s并非在各处都依照同样顺序而有同样的安排。最后就是文学院已在一些省区中又成立了起来,且有增加的趋势;经过一段时期的取消废止,现在的经验更显出文学院的真正益处。
在说明有关读书培育的方针时,我们也将顾及这些不同。但这只是此阶段中整体培育的一面,所以在开始时也同时指出其他的层面,能够很有帮助。当然这些都是培育中的重要因素,而且在各地都证实是如此,就是培育中的灵修、使徒、团体三个层面。
这样的表达顺序,可更容易将读书修士与辅理修士都包括在内,因为他们于初学之后都是依照本会同样的基本要求,而接受陶成。更有进者,在许多情况下,似乎还要避免使他们于初学后就立即分开。这点我们在下面谈到读书时,将特别指出辅理会士在这方面应如何进行。
由于本文件较长,所以把一些简明的准则都放在第一部分,以
541
便遵照实行。其他部分是为肯定说明这些准则的意义与重要。
一、一些应遵守的基本准则
1.负责陶成者,必须使所有接受陶成的会士弟兄,在灵修、使徒、团体、知识各方面,获得个人的真实整合。他们应特别注意去帮助受陶成者,使他们于初学后,能立即在生活上寻获一种新的平衡。
2.每位受陶成的会士应选择一位长上所同意的神师,定期接受辅导。长上应确切知道,他们每位都定期去会见神师。
3.神师要帮助这些青年弟兄,努力度一个符合本会明确要求的祈祷生活。
4.每日参与感恩圣祭是耶稣会灵修生活的一部份。和好圣事也应定期领受,「为能以纯洁与自由的心灵,在事奉天主上日益前进」(卅二届大会法令十一,35及 39号;中文本见 「 B指示」,1与5号)。
5.长上对托付给他照顾的会士弟兄,应真诚努力去认识和关怀他们每一位。他应将诉心视为陶成期间「真实坦诚」的一个基本条件。
6.他应同样用心注意,给在陶成中的会士弟兄,提供由本会神修和历史中所汲取的足够知识营养。
7.为能帮助会士弟兄在贫穷生活上积极成长,凡有助于接近贫苦大众的方法,应予以鼓励、取用;应尽力设法,使「舍弃一切,全心侍主」成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对金钱与物质方面的一切,应使大家有足够了解,并在使用上小心节俭。
8.陶成中的会土们应清楚地牢记于心:他们在初愿时所作的奉献,对他们本身来说,是一个「终身不渝」的奉献。每年应遵照会宪的规定举行两次复愿(会宪346和544条)。
9.读书修土和青年辅理修士的读书计划、科目选择,是由省长
542
决定,原则上是依照本会和省区的使徒工作需要而定。这样的读书工作,实际上就是修会托付给他们的第一项使徒使命。
10.在陶成期中,有多少时间可用来从事牧灵工作,必须有一个清楚的决定。这样的工作同时也正是赋予他们的一项牧灵使命。如果需要,在进入使徒工作前,应予以辅导,并在任何情形下,应藉著反省与检讨,而从中获得益处。希望在陶成的过程中,每位青年会士弟兄都能藉著所从事的使徒工作,与许多不同的人有所接触。
11.长上必须留心注意,使团体生活真能有助于「手足共融」;这共融可藉团体祈祷、聚会、服务等而达成。每个团体必须有「生活日程与规则」,清楚指出修会生活本身的要求和有关团体生活的必要因素。
12.在受陶成的会士弟兄中,可成立一个真正的陶成小组,使大家在成长上获得助益,并对本会精神有真实体认。
13.如何深入贫苦大众的生活天地,长上要谨慎从事;在时间、方式、环境等各方面,都要慎思明辨。这「深入」必须常是培育过程中的一项体验,不可转变为陶成的目的;不可因此而有害于读书的真正品质。
14.初学之后,会士弟兄在培育过程中,要对社会分析有初步了解,其中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
15.会士弟兄一进入本会的读书生活,就必须先学得(如果尚未学过的话)「读书方法与技巧」,同时也应在「讲与写」上认真练习,学会如何整理自己的思想观点,而能通传给不同的听、读大众。「大众传播」应在整个培育过程中用心学习,并实地利用(每一省区的「培育计划」中都有此规定)。
16.既然本会是一个国际性的修会,成员间的彼此沟通要求每人都会一种共同的语言。今后所有受陶成者在现代语言中要学英语;至于那些本国语就是英语音,他们必须学另一种语言,最通常的是
543
学西班牙语。
17.读书生活一开始,就应保持智识工作的高水准要求。当然,这必须对所要达到的标准有明确界定,并定期监督,和常有这样的学识「典型」可作借镜。读书修士们如杲有个别的「读书指导」,必将更能获得助益。
18.如果有人要从事专门研究,攻读博士学位,这种专门攻读一般要等到晋铎后进行。
19.读书修士们要有相当于两整年的时间攻读哲学。这种攻读至少应包括 「耶稣会会士读书通则」七十七号中所列举的科目,和对整个哲学史有一通盘了解。
20.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省区无法保证有足够的」哲学核心教授」,就该与其他国家或省区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善用其已有资源。
21.读书修士们如果必须依据一所大学哲学系的课程来攻读哲学,他们应同时获得充分的辅导,俾能在哲学体系上有良好的整合,真正符合「基督哲学一士林哲学」的要求。
二、初学后的旅程
阅读本会的陶成文件,可清楚看出此番工作相当不容易。如果把近年来在陶成方面所强调的「要求」,作成一个纲要(sn使是在最正式的文件中),很容易会使人有「超载」的感觉。尤其是刚结束初学生活的会土弟兄,他们在人格与学识方面,往往都是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些在入初学之前,未曾获得相当踏实的知识基础,因而使此番陶成工作显得更为困难。
这种困难不只是有关接受陶成这一方面,同时也是陶成万面的困难。这份文件更是针对后者而言,说明本会对他们的要求与建议;但如因此而忽视青年会士弟兄的责任,或将此接受培育的责任视为次等重要,那将是根本上的偏差与错误。因为实际上,是接受
544
培育的弟兄首先要在天主前负此责任;除非他们全人投入,认真把握住每一个陶成阶段,便无法实现任何「影响终身」的真正陶成。在此我们提醒负责培育的弟兄,务要激发鼓励在陶成中的会士弟兄,使他们主动负责,来完成其自身的陶成。
在许多的陶成文件中,包括本文件在内,都含带著那么多的「留心注意」,如何能避免使人有「超载」之感?三十二届大会的第六法令,曾广泛利用「整合「这一观念,将与完整培育有关的一切层面,都统一了起来。三十三届大会同样特别指出整合的需要,尤其是在灵修、使徒、团体、学识四个主要层面的整合,每一个培育阶段都必须留心顾到(33届大会法令一,第21号)。更有进音,谈到整合就是在强调「统一和谐」,而此绝非由许多不同因素加在一起就能达成。所以下面要分段陈述的一切,必须在培育过程中变成整体发展的统一与和谐。
当然,在每一个陶成阶段中,我们无法强调所有的层面。但如在负责培育的会士中,找出一位来特别注意上述四种因素的整合(即灵修、使徒、团体、学识四个层面),一定会有极大的帮助。一般来说,这是由院长来负责;但此项服务也可由省长委任的专人,或省区「培育主任」来负责完成。
为青年会士的这项整合,其目标不仅是针对个人,同时也兼为团体。离开初学生活或进入每一个不同的陶成阶段,一定会使人感到「过渡」时期相当困难。生活方式更开放,读书工作更要求专心努力,自然曾使人感到忙乱失调,心神枯燥;实际上在不断「埋首苦读」和重新建立人际关系中,势必带有一种孤独与挫折感。但这种 「过渡」(其实我们的整个生命,不就是一个如此连续不断的过渡吗?)基本上应是整个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部分;而个人的成长,也必须在日益与本会全体打成一片的共融中,寻获其真谛实意。三十二届大会的第六法令,就是在此意义下,说明青年会士应如何藉
545
著培育,而日渐整合于木会的整个使徒团体中(13~20号)。在培育过程中的会士弟兄,依照其圣召目的,就是日渐实现天主的心愿,成为基督与其教会的使徒;读书修士更在与本会的一体共融中。成为耶稣基督的司祭。这可使我们看出,青年会士于初学后的读书工作,就是本会首先托付给他们的使徒使命。
从初学结束到试教开始的这段培育过程中,本会在青年弟兄身上所可看到的成长果实,不妨素描如下。渴望他们每人都成为一个可爱的人,充满开放与成长的活力,一心为天主而生活,甘愿为他人而付出一切。渴望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韵律,依照我们的圣召内涵,使工作与默观深深地打成一片。渴望在他们身上有明显可见的使徒热忱,忘我的付出自己,和对最贫苦弟兄的偏爱。渴望他们每人,对自己的会士弟兄,在交谈接触中都能流露出一份手足之情。渴望他们有深切的教会感,满怀尊敬与信德精神,常意识到自己应负的责任。最后本会渴望,在有关个人和木会整体的使徒工作上,他们每人都有足够的敏感与明辨,见义勇为。
三、灵修陶成
大家都知道,今天的青年会士培育,越来越顾及个人。负责培育者必须日益亲近他们每一位,使他们在奉献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加深其对圣召真谛的了解与体验。
尤其是本会的青年会土弟兄,在培育过程中必须日益清楚看出,一方面是负责善用自己的自由,同时又能和本会生活上的服从整合为一,对本会有完全的付托与信赖。
所以长上应特别关心委托给自己照顾的青年弟兄,和他们打成一片。真诚的诉心,不仅为本会的使徒生活,同时为本会在陶成上所寻求的真实品质,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
在一切有关内心生活的事情上,灵修辅导(神师)应同样亲近
546
他们每一位;比如在他们和天主的关系上,和他人的交往上;他们如何表达与基督和教会的认同,如何在生活中流露出奉献生活的福音要求,如何回应基督大司祭的神圣召唤。他们应多次和神师交谈,对他完全开放;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生活的困难上,接受他的指示与辅导。为选择灵修辅导,至少应有长上的赞同,绝对不可听让在陶成中的青年会士随便去找谁。
实际上这里所需要的,是一位比较年长的会士,他真能了解青年弟兄的需要而予以帮助。青年会士弟兄对他也能完全开放信任,因而在他的辅导带领下,每人都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日益深入并怀有本会的精神与心情。
此外我们也注意到,为初学之后的青年会士弟兄,在许多省区都有「营养不足」的情况,使他们对本会的真正面貌、灵修精神、历史发展、以及今天的生活状况,都未能获得深入的了解与认同。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断裂」,使圣召的活力与成长—一日益与本会融为一体的成长,不致因此而受到伤害。
长上与神师应特别注意,在他们与青年弟兄的接触中,一定要确切知道,他们都忠实奉行神业,善度祈祷生活。有很多人会需要帮助,为能在个人的祈祷生活上找到最适当的时间与方式。团体本身也必须籍著祈祷生活,不断流露出 「主内朋友」的喜乐,共同在为主为人而完全献身的道路上,日益成长迈进。
圣事生活必须完全真诚。教会的礼仪不仅是在表达个人与团体的祈祷,而是在这一切之上,更有教曾性的意义,就是藉著举行基督奂迹而有使徒性的意义。每天参与感恩圣祭是本会会士的灵修生活中心(32届大会法令十一,B指示,第1号);和好圣事也必须定期领受,「为能以纯洁、自由的心灵,在事奉天主上日益前进」(同前第5号)。
至于省察,我们都很清楚,从依纳爵那时就一直在帮助本会弟
547
兄,于读书期间能真实面对天主,接触到他。
对有关圣愿生活的一切,我们也必须留心注意。青年会士刚以贫穷、贞洁、服从而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天主,成为基督的伙伴;他们现在需要帮助,俾能在具体生活中,依照木会的精神与传承,活出三愿所表达、所要求的自我付出与舍素。
因此必须帮助在陶成中的会士弟兄,使他们能依照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确实度一个贫穷的生活。应鼓励他们反省自问,贫穷圣愿对我们个人和团体,在具体生活上究竟有什么要求。必须帮助他们正确了解金钱与物品的价值,知道如何「物尽其用」,并常记得,惟有「舍弃一切,完全信赖」才能体验到贫穷的轻松喜乐。
对贞洁圣愿来说,一项有决定性的重要因素,就是青年会士在整个陶成过程中,对长上和神师有透明的开放与信任。一般来说,有关「心性发展」的一些困难,初学时期隐而不露,现在会很容易浮现出来。所以一旦结束初学之后,他们必须于重「新」面对俗世时,能在言行、心态、方式上,特别是在与女孩和年轻妇女的交往上,确保其坚强磊落;因为这些来往会表达出每人的 「全心奉献」究竟如何。言行端庄稳重,不仅在与女性交往时要留心注意,在与男性的往还中也是同样重要,不可忽视。为适切配合这陶成阶段的成长与整合,安排一些这方面的专题演讲,请专家指导,以及共同研讨,反省「感情生活」的真谛与需要,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能适中地参与使徒工作,并伴有良好的监督与反省,一定很有助于贞洁生活的发展与成熟。团体交流共融的品质,也会在这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服从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上获得体验,其中最主要的事项之一,就是乐于随从本会的陶成安排。读书过程中,如有任何「为已定事业而铺路」的倾向,必须有效地予以克除。和长上诚恳交谈,共同分辨,一定会帮助人更乐于负责,善尽自己的职务。
548
最后我们必须帮助在陶成中的会士弟兄,使他们铭刻于心:初愿时所作的奉献,就其本身而言,是「终身」的奉献。这样的「终身奉献」,在许多国家中,正和其周遭的社会风气有著强烈的对比。
依照会宪所定,每年应复愿两次(会宪346,544)。为准备此复愿,现在的一般作法是,一次于八天静修中,另一次以三天静修来准备。这样可使人更意识到天主的召唤,更加强度彻底的奉献生活。
从培育阶段的开始,负责陶成者就必须认真鼓励青年会士弟兄,使他们在心灵的成长上能日益 「与教会同心同感」,一如会祖在神操中所嘱咐的那样。实际上他们于初学之后,就逐渐融入一个具体的教会,这就是圣而公教会,同时也是在一个教区、一个城镇、一个本堂的教会。他们必须学著和这个教会日渐认同而打成一片,因为他们在此所接触到的人,一定都希望他们对此教会有相当的了解,并乐意与之认同合一。任何以 「退入修会团体」来代替融入教会的倾向与作法,必须完全避免;同样,对地方教会采取分离心态而加以批评的作风,也必须予以根除。在这方面,负责陶成者的角色相当重要,就是要尽力以言以行,鼓励青年会士积极与教会同心同德,生死不渝。
四、使徒生活陶成
本会的读书常以其使徒生活为指标,我们都很清楚。不同课程的选择,都是依照福传需要而安排,就是依照本会目前的福传任务与抉择,以及各省区的使徒工作计划,而选择安排,并非以个人的性向与喜好来决定取舍。当然,此种 「课程选择」是由省长负责决定,但同时也清楚意识到,这为接受陶成的会士弟兄,是影响他们终身的重要选择之一。所以这些决定,应让青年会士弟兄清楚看
549
出,完全是在配合木会的福传使命。
初学后的一段时间,为一般的会士弟兄来说,大都是读书的时间。「愿本会的青年会士切记:在读书期间,他们的特殊使命和使徒工作,便是读书本身」(卅二届大会法令六,25号)。
但为培养使往热忱与福传所需要的牺牲精神,自然应该有安排好的时间来从事真正的牧灵实习;这会帮助青年弟兄在培育上获得整合,而其中心就是读书工作与献身福传的融会合一。在这方面的安排上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些地方,每周保留一定的时间(那几天或多少小时)为牧灵实习;有的地方是放在较长的假期中,使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成长能顺利实现。
在一切情况中,必须留心顾到下列几点:
(1)牧灵实习既是对1福传使命」的一种体验,所以在培育中的青年弟兄必须是接受「派遣」,出去实习,而不是他们自己来负责安排。不同的牧灵工作是由长上选择决定;他们会注意到具体环境和每人的不同需要,同时对教会的牧灵计划,省区的使徒工作优先,并如何与其他教会团体协调配合等,都会加以考虑。但在整个陶成期间,我们必须避免使青年会士弟兄,只从事一种牧灵接触与实习。从他们的培育开始,就应该设法引导他们,去作一些与神操真正有关的使徒工作。
(2)牧灵服务是一种甘心奉献,以贫穷与牺牲的精神而奉献;所以绝对不可让在陶成中的会士弟兄,在此服务中只寻求个人的成就或满足某些特殊喜好。但对托付于他们的使命,必须配合每人的实际能力。应帮助青年会士弟兄参与团队的工作(往往也有教友在内),因为这可有助于谦逊与默默合作的实际体验。就目前的成长阶段来说,担负领导责任尚非那么重要。
(3)初学后的阶段首先是为用来读书的一个阶段;牧灵工作时间应有清楚的界定与安排。在这方面,一如在其他很多方面,神操精
550
神会催促我们克除本能倾向,就是使人「不知不觉」常去寻求自我利益与满足的倾向。比如有人会寻求为个人的使往交谈,而占有应该用来读书的时间;为此必须有清楚规定好的时间,认真遵守,不可违反。另一方面,有人会在读书工作中,首先寻求个人的满足与实现,因而对托付给他们的牧灵工作,便轻易忽视、放过。因此必须提醒他们:木会的使徒培育目标,正是藉著投身于牧灵服务,才能确实达成。
(4)在整个培育过程中,牧灵工作应视为整体培育与成长中的一项因素,既非一些附加点缀,也不是一种避风港或逃避。因此,在派遣青年会士弟兄去从事不同牧灵工作之前,最好先予以介绍引导,比如透过阅读与讲解,或安排一个有教学天赋的「牧导小组」,实际予以示范引导。另一方面,对在实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必须加以反省整合,这样才能确保进步,有助成长。长上自己或藉著「牧灵辅导」,可对此种陶成加以监督,俾能确实达成牧灵培育的目的。
(5)就如有很多不同的牧灵工作,同样也有很多不同的实习方法。青年会士在陶成过程中,每人都应有进入不同实习环境的机会,一定会很有帮助。在这点上,可让青年弟兄于初学之后,就有一份「牧灵工作表」,清楚指出在培育过程中所应从事的牧灵实习。然后每人依照长上的指示,决定在每一阶段要作的牧灵服务,同时也配合「省区培育主任」在这方面所安排的整体牧灵计划。
(6)读书修士应与省区中积极从事使徒工作的生长会士弟兄,有个别的接触和交谈;后者对青年弟兄应是一种鼓舞与吸引,甚或渴望仿效的「典型」。此外也应和省区不同使徒工作单位的主管或代表,聚会交谈,获得助益。
五、团体生活陶成
551
在我们的培育过程中,已强调指出个人陶成方向的重要,而此方向首先是由 获得启发与推动。但本会会士同时也是蒙召而成为一个使徒团体,每人在与其「主内朋友」的真正共融中,找到生活中的喜乐之泉。
在初学之后的这段时期中,如果团体生活能使人体验到淡泊简朴,其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准备,使人更容易面对日后的团体生活。事实上一位已陶成的会士,就是蒙召承受深度的孤独,而同时又投身于团体的生命共融;这团体就是在此共融中,来对自已的使徒行动予以分辨、肯定。
长上应尽其所能,务必使团体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有力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在学业不同,因而上课时间也相异的情况下,使大家对团体生活都能获得一致的分享互助,自是更加困难。每人都需要遵守的原则必须清楚定下,这应包括国体祈祷时间(感恩圣祭、国体祈祷、每月退省、复愿三日静修,或许还有常年退省),国体聚会(其方式应可加强弟兄间的交流共融,使国体能容易作共同分辨),会院职务与整洁,以及团体野餐郊游等。
团体秩序可藉「生活日程」来保持,清楚指出团体生活的基本要求(比如收敛与静默,当然也有散心时间…),同时也指出修会生活的要求(比如亲友拜访,应问的许可等)。
长上在团体中,自然要分担大家在生活、读书、分辨等各方面的努力,同时也应确实保证,大家对圣召的清楚要求,都在认真奉行。托他照管的会士弟兄,刚结束初学,仍在修会生活的开始阶段;所以在团体中,应尽可能把本会的具体生活情况,都清楚地放在他们眼前:总长与省长的信函,本会的「新闻集锦」(Newsand Features),省区通讯等。就如在谈灵修陶成时已提过的,长上应鼓励个人与团体,对本会的霭修精神与历史发展,作有计划的研讨分享,以确保会士弟兄在这方面的陶成,连续不断。
552
在这读书的初期阶段中,青年会士弟兄应加深其对教会的亲切服务心态,就如他们在不断加深与基督「同心一体」一样。读书修士将要担负的司铎职务,就在目前的准备阶段,已包含在木会的司祭性任务中。因此在本会的文件之外,他们也必须认真阅读普世教会的文件(教宗的通谕,全球主教代表会议的文件等),以及地方教会的文件(主*团文告,牧灵信函等)。
培育小组并非长上一人,其他已陶成的会士,只要是在团体中与青年会士一起生活,都有自己的一分责任,不论他们在灵修与读书方面是否负有直接的培育责任。这些合士应对他们的青年弟兄有积极的影响。使青年会士常能从他们身上获得鼓励与启发。
陶成的团体也不是一个孤立的团体。应帮助在陶成中的会士弟兄,不论他们属于怎样的一个国体或合院,使他们每人都能和省区的其他使徒工作团体保持接触,对大家显示开放与友爱,并随时准备好,如果一旦被派遣或时机一到,就可立即加入他们的行列。长上或其他负责人应热切欢迎来访或经过的会士弟兄,或更可按时邀请他们,为使在陶成中的合士弟兄,能不断和省区的使徒团体有真实的接触。
六、亲近穷人
正式进入读书问题之前,似应先对「与穷人打成一片」这问题提出一些原则与方针,因为长上们往往对此感到困难,不易处理。首先这问题一定会影响我们的团体生活方式和使徒行动,同时也和社会分析工作互有关联,就是和分析并了解社会文化的实际情况密切有关。因此它有如一个枢纽,和培育过程中的不同基本层面都有关联。但一般所采取的角度,更是直接由团体生活及其表达方式来看。因此在谈过培育中的团体生活之后,立即提出这问题来讨论,似乎相当自然。
553
三十二届大会第六法令提醒我们,在培育中的青年会士(不论在任何国家),必须「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实况」(第11号),并「有时去体验一番与穷人共处的生活」,因而能「帮助他们超越个人社会背景的局限」(第12号)。就是在此「福音性的决裂」(e-vangelical rupture)情况下,同时也为使我们 「对自己、对社会、对世界,能具有批判的眼光」(第12号),法令强调指出「应与使徒工作所在之地的文化打成一片,为使我们的信仰能为他人所了解,并影响他们的生活与文化」(第13号)。
最近十五年来,有些地方已经具体实验过,看如何更能与穷人打成一片。分析整理这些实验的结果,可使我们今天有一些更清楚的基本方针。
我们必须一开始就提醒自己,要记得本会中最古老,最恒常不变的一项传承,就是」催促我们走向穷人的热诚」,为和他们分享基督的福音而对他们宣讲,同时我们自己也被他们所感化(福音化)。由此而产生了「去医院服事病人」,形成了「给儿童与平民讲授要理」的传统习惯。研究一下我们的历史就会清楚看出,这股不断的热诚一直在如此滋养著本会的福传使命:不仅是为物质方面的穷人,而是也为所有社会边缘的不幸者。
对培育价值的一种真正了解与通传,会首先引导我们去特别注意:对各种贫穷都需要有深度敏感与关心。但对此不应有狭窄的懂法,好像本会的使徒培育,只局限于面对某些更直接受贫穷之害的地方。一种普世的使徒待命,也是木会的古老遗风。
但是在陶成中的会士弟兄,如果与穷人实际接触而毫无退避的可能,那就一定会引起在祈祷生活与用心读书方面的一些问题与困难。我们一方面肯定」一段时间与穷人共处」的价值,同时也安放一些原则,这样在实行时,就有一些条件和一定的方式可遵循。第一个原则(其他原则都将以此为依归)就是:与穷人共处是使徒培
554
育的方法之一,而不是培育的目的。为此原故,任何「与穷人共处」都必须确保,不可使读书品质受到损害;因为在此陶成时期,读书是为准备福音使徒的优先方法,读书本身就是他目前的真正使命和使徒工作。所以在此「与穷人共处」中,必须避免使一项牧灵实习变为一种生活,或因此共处而完全无法有个人的独处与宁静。
我们可结论说,在读书期间此种{共处」必须有其限制。比如在课程安排中可为此保留一些空档,或拨出一些时间。必须选择很有经验的会士,特别去接近照顾那些」与穷人共处」的青年弟兄。最后,此番共处应视为使徒培育的方法之一,目的是为更接近今天的人们,并了解他们的困难。读书本身也应在不同的方式下,引领我们同样去接近人们的实际生活问题。
我们的读书学院必须是在一个足够安静的地方,否则将会使读书培育的本质受到不良影响。
七、读书生活
本会不断告诉我们,近几次的大会也是一样,现在我们再重说一遍,那就是:我们必须保持深度的学识培养,以面对我们的使徒工作。本会依照其整个传统,现在重新强调:切望所有读书会士都认真「埋头苦读」
由于「省区培育计划」的课程安排不同,我们在下面的段落中,只顺序谈到文学院课程、大学课程、哲学课程,虽然这些课程在各处都有不同的安排与顺序。
在此我们应注意到,为辅理修士和为读书修士,就是在此段有关读书培育的安排上,将有非常显著的不同。为辅理修士的读书培育,大多数的「省区读书计划」都有一些提示,再加上一些省区的经验,我们可指出下列几个重点作为一般的方针。
有关他们其他方面的培育,在前面很多地方已经提过,而且这
555
些毕竟可由省区委托专人,来负责照顾他们的和谐发展,这里无须多赘。现在要指出三处,辅理弟兄于初学后必须继续他们的读书陶成。首先是应有一段时间,为获得更广面的文化培养。有些省区有文学院,在此辅理弟兄可同读书修士一起接受培育,但在课程上要保持一些自由,可以调整变换,为更适合他们的需要。再者就是要有更专业陶成的时间,理论与实际并重。此种培育的长短多寡,应依照每人的天赋才能和省区的特殊需要,来斟酌决定。最后是有一段神学培育时间(圣经、教理、牧灵),这自然要和他们的灵修与信仰经验相配合。我们的神学院可提供此种陶成,或在其他合适的宗教课程中去选择。无论如何,辅理弟兄的读书陶成,在顺序和安排上都不可比读书修士更严紧,缺乏弹性。总之,每省必须给在陶成中的辅理弟兄,确实提供适切的照顾与帮助。试教与卒试也将包括在这段培育中,择期进行。
在考虑读书修士们的学识培育如何分段进行之前,必须首先强调,应帮助他们每人于初学之后,立即利用读书的时间,学得「读书方法与技巧」(如果尚未学过的话)。此外,他们必须努力发展「讲与写」的表达能力,下真工夫练习如何整理安排自己的思想看法,并通传给不同的听、读大众。
在此很适于提出「大众传播」这个主题;在理论与实行各方面,都必须于整个培育过程中加以考虑,并使之整合于「省区培育计划」中。因为此种通传交流是一项真正的「人的现象」,就是聚会与分享。没有此种传播交流,神哲学都会瘫痪(前者有关福音讯息的传播,后者反省人类语言及其能力,如何可传递真理)。②
学习语言特别重要,尤其为有些青年会士,在自己的母语外,需要学好一种甚或数种其他语言,因为这些是其将来使徒工作上的必备工具。有时此种努力,应于初学前就开始,为能于陶成之始就对当地语言有足够了解。初学时依照规定所作的有限努力,现在可
556
继续延长。很清楚的一点就是:只有下苦工,才能学好一种新语言。所以必须花「需要用的时间」,为真能学好当地语言(或多种语言)。
本会既是一个国际性团体,为使彼此间的交流共融更容易,在现代语言中,所有读书会士弟天都应学英语。其母语原为英语音,应至少另学一种现代语言。这必须依照地理环境与使徒工作需要来作选择,但在此我们不妨告诉大家,西班牙文在今天世界上正日趋重要,在教会与本会中也是如此。
在此可顺便提出,对现代科学问题作一些基本介绍,应该衷心推荐;我们的福传使命既以好多方式来表达,一种踏实的教学基础一定会很有帮助。
最后,为使我们的「亲近穷人」有更深远的影响(超越当时的直接体验),似乎必须一开始就要对社会分析有初步了解;这可使我们深入了解情况,因而更能看清并加强我们的使徒生活。在此初步了解中,不仅注意其经济因素,而也考虑其政治现实与思想文化型态,俾能对控制社会结构与发展的复杂过程,有一种更清晰的了解。
八、文学院培育
本会中有许多省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取消废止,现在又恢复了真可称为文学院的措施,就是由我们自己给青年会士弟兄安排一两年的课程,主要目的是为学习语言,人文培育,以及对人文科学作一些初步介绍。有时文学院在这方面所包含的因素,会大致被整合于哲学课程中,比如在为基本哲学培育所要求的两年外,再多加一年。
在有些囱家和省区中,似乎必须对设立文学院的好处或延长其现行时间,来作一番慎重的考量与评估。首先可考虑,因过去一段
557
时间的读书水准不够而带来的影响,以致因此未能达到一般会士都应达到的文化水平。第二种理由是,本会在此可使青年会士弟兄,在灵修与知识各方面,都获得更个人的照顾,因为整个课程都由我们自由选择安排。最后就是于初学之后,为使修会圣召日渐明确稳定,有时必须」假以时日」。这点在「人文培育」的气氛中更容易达成(远胜其他读书环境),因为这些课业都更直接配合本会圣召的使徒目标。
文学院中一向安排的传统人文课程,自然必须力求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和不同人文主义的新发展。但这些课程,一定要帮助青年弟兄打好基础,不只是为以后的读书,同时也是为日后的使徒生活。此外为读哲学,也几乎不可能不先有一些文学方面的准备。特别在有些国家,只有下工夫先学好当地文化,才可能使它们与福音价值作真正的整合。
决定成立文学院,自然需要先确有一个足能胜任的「教师组」。这并不需要所有老师都是专任,在很多地方常可请非会土老师来授课,或在外面的学院课程中去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目。但负责教学的「教师组」(几位主要的老师),应与其他负责培育的人(院长,可能还有神师,以及牧灵工作辅导),密切合作;各依其天赋才能与职务之清楚范围,通力合作(当然这需要有真正的克己精神)。
在这读书的初期阶段,知识标准要定得高。因此应清楚说明:必须认真努力,才能达到本会的读书要求。定期查阅(考试)可保证他们在读书上的真正进步。一般来说,个别读书辅导颇有必要,因为每人在程度与能力上都会不同;每位读书会土弟兄都需要亲近鼓励,其工作目标需要清楚界定,如期完成。
九、大学培育
558
在有些省区中,青年会士于初学之后便立即送进大学就读,并在某些科系上要获得合格证书。有的地方将此种读书延后,先读一些其他的书,然后才进入大学。
因为下一节就要谈到哲学,所以在此不谈在大学中读哲学这件事,在此只谈读其他科系。有时这是为继续读完入会前就已开始的课程,有时则至少是为开始一种大学的课程。
前面谈使徒陶成时,我们曾提醒指出,本会的读书选择是如何时常与省区的使徒工作选择相配合。在此需要加上一句:就读大学必须有真正的内心自由。省长送青年会士去读某某科系,他并未因此而决定或许诺未来要从事什么使徒工作。
青年会士进入大学,就是被派遣与青年同学有更亲近的接触。在所上的课程中和与同学的来往上,他会面对很多不同的世界观,和对生命、”价值等有不同的主张与信念;这些观念和其圣召的福音动向,往往是大相迳庭。因此必须小心·不可让自己被这些错误的世俗价值,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模式所引诱欺骗。相反,青年会土弟兄在这样的接触中,应怀有真正的使徒关怀;这将在其生活见证与自由言谈中流露出来,常以「看来有益并可产生最佳结果」的原则为出发点。
为使青年会士能面对 「世界」并为e作证,他需要有一个生活团体的支持。在此他可获得为追随基督所需要的力量·并不断加深(至少在理性层面上)对生命的基本抉择。前面在谈」团体生活陶成」时曾强调指出,不同的读书情形,会使一个真正的团体生活安排更加困难,但也因此而更加需要。所以在大学就读的会士弟兄,必须依照在前些节段中所提出的有关反省,真能获得可靠的支持。
大学课业往往会要求严格,必须苦读,因此应留心注意,以确保会士弟兄不可体力透支或不胜负荷。一般来说他们应透过这些学
559
业,学会如何工作有序,并如上所述,同时也和修会灵修与使徒生活方面的需要,融洽配合。
希望青年会士在太多方面获得专长,相当危险;其后果往往是课业太多,品质降低。所以在此方面负责培育者,必须确保课业上的足够平衡。
无论如何,这些于初学后立即就读的大学课业,绝非是为「专业深造」。如果使徒工作目标需要有博士级的程度,此种攻读一般应该放在晋铎之后。我们必须明白:在一般情况下,学识会在内心形成自己的逻辑,并因而深入求学者的感情生活。而此种逻辑更是导向一种专业,胜于引人走向使徒目标。因此在陶成中的每位弟兄,必须将其读书目的清楚放在眼前,不只理论上是如此,而是在生活中有此体验。读书会士既是要籍著神哲学的培育而晋铎,大学课业也必须保持其 「准备」的意义,就是为未来的司铎任务作妥善准备。
十、哲学培育
就如前面已经提过,攻读哲学的时间在不同「省区读书计划」中,都有不同的安排。如果于初学后立即开始,那就必须注意「一下进入读书生活」所能带来的困难。这涵盖一个会士生活的许多方面:灵修、使徒、团体,和真正的读书。至少于开始时,要认真面对现阶段的特殊「过渡」情况。
下列几点要简短指出,(l)面对今天的世界,为本会弟兄的个人与使徒培育而言,哲学究竟需要占怎样的地位;(2)然后提供一些原则,可看出哲学课程必需具有的内容;(3)最后我们要面对一些由具体情况所产生的困难。
(l)教会要求所有圣职人士,必须接受哲学培育,至少两年。本会也一直坚持此种培育的严重与需要。
560
因为哲学「是本会培育会士的主要方法之一,他们藉此而对「向人挑战」的基本问题予以反省整合;藉此而养成积极反省与批判的习惯,特别是对这些人性基本问题,以及古今为此而提供的各种解答;他们藉此而大体了解思想史的发展,并能与当前的文化连接起来」(读书通则72;三十二届大会法令六,27—28)。在此我们所学得的」哲学习惯」,在某些情况下「现今更日趋重要。由于文化、学术、思想以及社会运动的歧异,本会的司铎应该是:在思想方面,既平衡又有深度,同时并能将自己深信不疑的感受和价值,以他人所能接受的方式通传与人」(同前法令,28)。
哲学有助于文化间的交流,因为它有基本与普遍的出发点以面对任何事物,所以不会因此而被局限于对某种个别文化的了解中。在三十二届大会所界定的使命中,哲学重新寻获其确切的地位。
责际上推行正义的号召,引领我们更迫切认出理论方向的需要。历史发展正使此号召成为整个人类的共同事业,为此原故,我们身为使徒的人,对此现实情况负有确切的责任。在此情况下,哲学木身就是一种方法,它可使我们更清楚了解人类向往的性质与价值,就是渴望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与国际秩序。正义与人权的各种问题,宗教与文化间的交谈,新伦理问题正笼罩著在快速变化的世界,这些成堆的问题都在向人类思想挑战。必须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一直到获得统一为止,就是使生命的终极意义与社会历史的存在基础能获得统一。
服务信仰也需要哲学研究的贡献;为面对世界的挑战,这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尤其是面对一切超越意义的丧失,面对集权思想型态的嚣张,面对将一切宗教价值贬缩为毫无意义。
哲学为我们的使命既是如此重要,所以至少要给予两整年来专门攻读(如果与神学或其他人文学科整合攻读,哲学的时间应至少有相等于所规定的两年—一见卅二届大会法令六,43)。「读书通
561
则」更清楚指出,「读书会士显示有更大哲学才能音,应可继续读第三年或第四年哲学,使他们能在这方面获得学位」(读书通则,75;同前法令40)。
(2)有关哲学课程,我们一方面尊重并鼓励多元性能看法与安排,但同时也应警觉提防「浮华杂昔」(dilettante ecl-ecticism);因为这会给读书弟兄造成困难,甚或使他们无法完成必需具有的哲学整合。
从哲学培育中,青年会士弟兄必须学得,为不同问题所提供的不同看法与解答,都能系统地予以整合起来。这需要在教授团体中,事先有良好沟通,并共同努力使课程能融洽配合。
哲学与人类经验的关系,为我们更有与宣扬信仰的关系,使我们必须于读哲学的几年中,深入一些基本问题。在此仅简单指出「读书通则」第77号中的「举出几个特别重要题材的实例」(所以绝非包含一切)。加上对整个哲学史的通盘介绍,这些应涵盖「人是一个有意识的、自由的、和社会性的存在;人有其位格的尊严与权利;他对超越的开放;神的存在与性质;良心、伦理责任、与道德律;人对文化及其组织机构的责任;思想模式与真理的意义」。
(3)为今天的哲学培育,有三个问题仍需提出:第一就是如何成立一个完备而胜任的教授团;第二,如何安排一个「哲学课 程」,它能于本会的完整陶成中,充分达成其特定目标;第三,攻读哲学往往会带给人一些冲击,对此应如何处理。
有些地方我们承认没有足够的胜任教授,以确保青年会士的健全陶成。在这方面的决定有时只是,快快组成一个良好教师组。其实我们也可寻求,有时也已找到,其他的解决方法,就是联合其他修会的力量,或教区司铎以及能干胜任的一般师资。在本会中,特别安排为培育本会弟兄的哲学院,已于最近相继出现。但省长对此负有责任,要确保教学品质,就是显然要先有足够师资。惟有如
562
此,才能确保方向多元化、不同重点加强,与专门深入研究。如果一个国家或省区无法提供足够的 「核心师资」,便应和其他国家或省区联合起来。当然读书会士的人数,也和哲学院的可行与否密切有关。
另外有些地方,虽然有完备胜任的教授团确可支持会土弟兄的哲学陶成,但却很难配合我们在此阶段所必须获得的知识培育。这点尤其落实在就读大学的情形上,就是会士弟兄在那里所选的哲学课程,仅是顾及学术标准。而本会读书弟兄的哲学课程,必须包括整个哲学史,并对上述「读书通则」所列举的题材,有系统性的了解。此外,整个的复杂课程,必须有足够的统一观点与计划,为使读书弟兄能逐渐对实体的基本形态,有认知上的整合。而此种哲学整合,一般来说,也必须与广义的「基督哲学」相配合。意思是,有一概括的统一哲学立场,和基督信仰对人及其活动的看法相一致,对社会、历史、和天人关系的看法也是一样。
这可看出,哲学培育能使我们安然面对,任何个别文化的吸引、困惑、攻击等,并能藉所提出的了解、诠释、或反省,可准备此文化的接受福音与了解信仰。凡于大学哲学系就读的木会弟兄,如因此而有自己的课程安排,他们必须立即获得辅导与帮助,为使其哲学课程与上述目标能完全配合。
至于读书期间有时能给人带来冲击,这可能是个人对生命与信仰的一种危机,或是有关服从与团体生活上的一些新困难。因为哲学本身会提出彻底的问题,并使人在理性上产生批判的立场。这会引我们去怀疑以前的一些肯定,因其理性支持不够完整;也会于无意识中鼓动一种独立自主的要求,并使读书会士间的紧张压力更形尖锐。
事实上这些困难已在某些地方发生过,因此我们可清楚看到,妥善安排哲学培育是如何重要!一方面正确强调其重要,同时也认
563
清其限度。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为读书的会士弟兄来说,某些哲学科目所含带的结论远非「天真无邪」。因此特别需要教授们,一方面必须具有坚实的学识专长,同时也兼备陶成方面的技巧,俾能对他们自己所激起的问题,有适切的敏感与反应。然后他们应以技巧与权威,不论在个人方面或在团体中,显示他们常是「寻求真理」的伙伴;而此种对真理的追寻,会给在目前培育阶段中的会士弟兄,带来鼓舞与活力。
(译者为彰化系山耶稣会初学导师)
注:
①木文件显然是完全根据本会的正式培育文件而编写,但也参考过很多这些「省区培育计划」,并特别对世界各地(几乎所有省区),于近些年来在培育方面所获得的经验,加以认真的反省与整合。
②诘参阅1987年2月 2日的一封信:见「$院文件汇集」第十九卷(ARSJ,XIX),1987,页1015—1016;信中指出省长可由总院「大众传播秘书处」获得帮助,并推介「大众传播工具与未来司铎培育」手册,刚由「公教教育部」刊印发行。
5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