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84号

约伯传与西游记中的心路历程


林莉净
一、引言
从古至今人类追求心性完美的心是一样的,但因著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历史传统的不同,所修持的途径与宗教表达方式亦不同,但终极目标却是相同的。《约伯传》与《西游记》便是二种不同宗教(天主教、佛教)表达人类心路历程的代表作,现在就让我们同游这二种不同的意境吧!
二、大死一番的约伯
    约伯传是在希伯来文化的传统。是一部以位格神、拟人化的意识理念所表达的作品。剧中主角约伯是位守正不阿的贤者,为人十全十美、生性正直、敬畏天主、远离邪恶(一1),很得天主的赞美(一8);但撒弹却认为约伯之所以会如此忠于 天主,是因天主四面保护他的家庭和所有的一切;若天主撤去这一切,他必会诅咒他(一 9、11)。可是天主容许撒弹试探约伯(一12)。于 是连串的冲击像旋风似的落在约伯身上,一天之内,所有的财产、仆人、儿女都在他眼前化为乌有,但他仍忠信的说:「我赤身脱离母胎,也要赤身归去,上主赐的,上主收回,愿上主的名受到赞美!」(一20)约伯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挑战。
    但苦难接踵而来,撒弹使约伯从足踝到头顶都长满了毒疮,成了被厌茱的人,他的妻子甚至向他说:「你还保持你的完整吗?你倒不如诅咒天主,死了算了!」(二9)但约伯仍不受动摇的回  说:「你说话真像一个糊涂的女人,难道我们只由天主那里接受恩惠而不接受灾祸吗?」(二10)约伯超越了身体层面的考验。
279
    再紧接而来的是内心的痛苦,在七天七夜的静默中,约伯回忆过去的一切,他自认为是纯洁、仁义、无私、无罪的(卅一),为何天主要这样对待他,这些迷惑、困扰在他内产生了极度的痛苦,以致原本坚忍而又从未失言的约伯,开始诅咒自己的生日,讨厌生活,切愿早死。他的三个朋友看他这般的自怨自艾,原来是要慰问、劝勉的,后来却转为教训与讥讽;且以一套传统的神人观:赏善罚恶,因果关系等,加以指责,认为约伯一定在暗中犯了罪,才导致如此的下扬。这点正是约伯所不能接受的,因他是一个敬天守法爱民的人;因而引发了三场以人间善恶、是非为标准的辩论。辩论中,约伯在神前坦然的倾吐心声,甚至埋怨他的不公平;不断地肯定自己有理,反应天主的无理。其实四个人始终是在人的既有观念中打转;约伯所欠缺的是一分舍弃自我的心,这分舍弃也当包括他所有的义德。
三场辩论后,他衷心的祈求说:「惟愿天主俯听我,这是我最后的要求,愿全能者答覆我。」(卅一35)因他心中的结只有天主才能解开。果真天主在旋风中显现了,开始对约伯说话。本来约伯是要求神给他一个答覆,但神不仅没有回答,反而描述了他的创造奇工,并提示他一连串的问题:「我奠定大地基础时,你在那里……你知道是谁制定了地的度量……你曾否到过海的源流,走过深渊的底处……你能使星辰按时升出,引导北斗和它的星群?……」(卅八)是谁使四时运行,百物生长,「好辩之士,请答覆这一切叫(四十2)面对这个要求,约伯哑口无言,他发现原来天主的计划是超越人的智力所能领悟的,他意识到自己的卑贱,有限及一无所有,终于 低头承认自己的无知,向天主忏悔,天主也恢复了约伯原有的状况,还照以前所有的加倍赐给了他。这正如耶稣所学的塔冷通的比喻,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更富裕(玛廿五29)。
280
三、心猿意马的孙悟空
    西游记是一本寓言小说,受佛教的思想很大。寓言小说最大的技巧便是象徵,透过人事物表达一个重要的主题。本书基本上是写唐三藏要到西天去取经,事实上西天指的是我们心灵的西天,取经须经过十万八千里路。这十万八千里路象徵心灵之旅,一个人要修养到很高的境界,心灵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各种各样的难关考验,才能够成正果。整部西游记主要的便是在讲修心,形容修心的阶段。凭什么说是在讲修心呢?小说的第一章回便写道孙悟空原是一只由「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的仙石所迸裂出来的石猴」,很有灵性,「一日与猴群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道: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著,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所以便一心想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长生不老在凡人看来是怕死,但以更高的层次来看,是要求得永生,也就是追求不朽;所以猴王开始参访仙道,到了西牛贺洲地界,见一座高山秀丽,林麓幽深,在林深之处见一樵夫,猴王道:「但望你指与我那神仙住处,好拜访去也。」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指的是心,斜月三星便是一个心字,二句都是指心,也就是说,你要找的神仙啊!不远不远,就在你身上。
    于是孙悟空找到了须善堤祖师,在那里学了很多的工夫,有地煞数七十二变化(这象徵著人心是多变的,有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化)、斛斗云,一翻十万八千里(人心也可一跃十万八千里,人在台湾心在美国)……等。有一天悟空在大众面前卖弄工夫,于 是被祖师赶下山,离开须菩堤祖师后大闹天官及东海龙宫,无人可制伏,最后只有靠如来佛(在西游记中代表佛法无边,能克服万物)收伏,这章回叫「五行山下定心猿」。悟空的心在西游记中代表人
281
类的心,人心是很不服管的,所以这时必须用外在的强迫力量来压住他。这一压便压了五百年,且一直要等到唐三藏西天取经,经过此处撕掉洞曰的定心真言,也就是后来的紧箍咒(指外在的一切约束力)才能再得行动上的自由。当唐三藏经过时,五行山已改地名为二界山,二界山也代表孙悟空心性上先后的二种境界。
    在第十四回,唐三藏与孙悟空在往西天的路上,「忽见路旁呼哨一声,闯出六个人来,各执长枪短剑,大端一声道:那和尚!那里走!赶早留下马匹,放下行李,饶你性命过去。悟空道:我也是祖传的大王,积年的山王,却不曾闻得列位有甚大名。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做舌尝思,一个唤做意见欲,一个唤做身本忧。」这些指的都是人的感官。「悟容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此话是双关语,是说你们都是我身上的东西,是我身上的六种毛病。佛家常说欲净六根,先降六贼。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会产生很多的欲望,若要六根清净无杂,就必须先把这六贼(毛病)降伏。故事表面虽说孙悟空杀了六个贼,其实暗示的是他一个金箍棒打掉了身上的六种毛病,这时的孙悟空已是在修心了。
    西游记中有很多类似的暗示,比如第十七回,有一黑风山怪偷去了唐三藏的袈裟,孙悟空要不回来,便求救于 观音菩萨,献上一计说:菩萨你变做妖精,我变成一粒大仙丹,你就捧了这粒仙丹,去与那妖上寿,待那妖一口吞之,老孙便于 中取事。菩萨役法,也只得点头儿依他,摇身变成妖精的模样,悟空看道:「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菩萨笑道:「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也就是说一个人到底是菩萨(代表著真善美),还是妖精(代表邪恶的一面),总是在一念之间,一个人原来是属虚无的,有了这个人身之后,才有念头,有了念头才有好人坏人之分。西游记中很强调心的念头是很重要的,在七十八回一开始便说:「一念才生动百魔」,人只要动一个念头,就会产生很多的魔(贪),所以说「修持最苦奈他何」,我们要修心最难的就是修这个念头。
    除了念头外,人的怒气也是很难驾驭的。当年孙悟空一怒而大闹天官,被太上老君放入八卦炉中炼丹,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后,开炉取丹时只听得炉头声响,孙悟空将身一纵,跳出丹炉,蹬倒八卦炉(第七章回)。其中一丝馀火掉下凡间,把地烧成了火焰山。在第五十九回中描述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火焰山象徵孙悟空的怒火(心火),是多大多长,一烧便是五百年,人的怒气也是非常凶悍、恐怖的,有如火焰山一般烧的又长又久又广。
整部西游记中,孙悟空代表人性的顽强和心灵的敏锐;另外几个角色,例如猪八戒则代表人的感官,沙和尚则是静、定的一面。小说结束时五圣成真,回到天庭;也就是说一个人修心养性,经过十万八千里路,九九八十一难,终于 修成正果。
四、约伯传与西游记之对照
由以上的简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其相应点:
      1.约伯由责怪妻子是糊涂的女人,转而诅咒自己的生日,此心境上的转变,正如观音菩萨所道:「菩萨、妖精总是一念。」
2.在与朋友的三场辩论中,约伯也有与孙悟空相同的火焰山。
3、约伯传中把罪恶位格化,以撒殚(魔鬼)来代表,西游记中亦是如此,以菩萨代表真善美,众妖精代表邪恶。
283
五、结论
    二部书从外表看来是截然不同的作品,但经过仔细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是同出一辙的。在我们追求完美的人性的历程中,都市逐步汲取书中的提示,滋润生命之旅。两部书的写作都相当通俗,可说是老少咸宜,人人可读,时时可读,实不失为有益心灵成长的衣朽之作。
                (本文作者为圣功会初学修女,本院选读生)
284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