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92号

逾越节与过年之比较


黄金昆
    出谷后的逾越节,是以民最重要、最影响他们生活的节日。同样,中国亦有一个最受重视、最影响中困人的大节日——过年。
    礼仪不谨是罗马公教会的基督徒生活的顶峰舆源泉,也是对外傅福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礼仪本位化之推行便显得格外需要。
    将这两大古老文化之最重要礼节加以比较,对于中国人的基督徒而言,具有福音本位化的特殊意羡。但愿能因着此一比较而理出一更富有生命力的基督徒礼仪。也期望能藉着此一探对,而能更进一步地认识一些中国民间礼俗及其意义。
    这是一篇有关「在传教区传提福音问题」的合作研究报告,是从礼仪的幅度着手探对此一问题的。所用的方法是先引述基督徒与中困人的两大节日之举行方式、内容,据而综合出两者之异同,最后针对礼仪本位化的问题提出一试探性的建议。
壹、简述逾越节的来源与演变
一、旧约时代的逾越节
    顾名思义,所谓的「逾越节」就是庆祝、纪念以民的逾越事情的节日(出十二21~27)。这样的歌法是需要造一步说明的,因将根据语言学之考证,逾越节原是道牧或半道牧民族在春天所奉行的礼仪,早在出谷之前已够始庆贺了①。另外,亦有学者根据圣经(出三18、五1)的记载而支持此一说法②。换句话说,当我们
261
说「逾越节」时,至少须区分两个时期:
1.出谷之前的逾越节
    此时所庆祝的逾越节只是一般游牧民族的一种平常的祭献礼仪,即向上主祭献初生之牲畜的礼节③。换言之,此时所过的逾越节还不具出谷纪十二章所记载的特殊救恩意义。
2、出谷后的逾越节
    根据出谷纪十二章之记载,我们得知以民在出离埃及之前还过了一个最后一次的逾越节。而且这次与往昔所过的完全不同,因为过程非常紧张,情况十分危急:「你们应这样吃:束著腰,脚上穿着鞋,手里拿着棍杖,急速快吃;这是向上主守的逾越节。这一夜我要走遍埃及国,将埃及国一切首生,无论是人是牲畜都要杀死,对于埃及的众神,我也要惩罚:我是上主」(出十二11—12)。总之,这是生死存亡的决定性之时刻,这一次可以说是旧约以民的「最后晚餐」。
    出谷事件可以说是以民最重大的事迹,因此,庆祝此一事迹的逾越节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以民最重要的节日。也因著此礼节的重要,所以在以民出埃及后不久,很快便制定了如何举行逾越节祭餐的法规(出十二43—49)。
    总之,在以民出离埃及之后所举行的逾越节已经含有「天主释放」的救思意义了,逾越节主要就是庆祝、纪念天主拯救以民出离埃及这件事迹。
二、耶稣的最后晚餐
    有些学者指出,耶稣所举行的最后晚餐是依照犹太人的逾越节之礼仪架构进行的。另有的学者则更进一步地认为,其礼仪程序也是按照巴斯卦宴会之程序而进行的。
    巴斯卦宴会共分四部分:
262
      1.祈祷、预备礼仪
    (1)预备葡萄酒:在准备时念一段奉献的经文,然后大家喝一点葡萄酒。
    (2)赞颂感谢天主:「上主,世上的主,你应受赞美,你赏给你子民这无酵饼的节日,以作纪念……」。
    大概此时耶稣讲了末世言论(路廿二16、18)。
    (3)大家洗右手:
    大概此时耶稣给门徒们洗脚(若十三2~11)并提及爱德的诫命(路 廿二24~27;若十三12~20)。
    (4)吃苦菜(出十二8):把苦菜蘸在醋或显盐水、果酱上面而吃。
    大概此时耶稣预言犹达斯要出卖他而(谷十四17~21)。
    (5)赞颂天主的祈祷文。
    (6)把要吃的菜放在桌上,但还不吃;预备第二杯酒。
2、巴斯卦礼节:讲道理
    (一)讲道及解释宴会的意义:在宴会中,若有年轻人问家长:为何今天如此特殊?家长应重述出谷的历史(出十二26~27),同时解释此宴会的特殊意义:
    (1)巴斯卦是什么?就是指天主杀埃及人,帮助以民越过埃及这件事迹。
    (2)巴斯卦羔羊及其血;提到涂在门上的羔羊血是为了保护以民的(出十二23)。
    (3)吃无酵饼的意义:因为快要离开埃及,等不及有发酵的面包(出十二39),另外,无酵饼让人想起出谷时的急迫。
    (4)吃苦菜:使人想起从前在埃及为奴之苦。
    (5)喝葡萄酒:表示以色列子民的喜乐,因将脱离奴役之苦,得到了释放。
263
大概此时耶稣解释他所作、所说的一切之意义。
(二)念圣咏113—114篇:赞美天主的伟大、慈爱。
    (三)喝第二杯酒。
3.正式的宴会:
    (一)洗手:按犹太人的习惯,吃饭之前一定要洗手(谷七2----4)。
    (二)正式开饭:主人拿起饼、举高、赞美天主、擘开分给参予者。
    大概此时耶稣说出有关饼的话及做出相应行动(路廿二19)。
    (三)吃巴斯卦羔羊:所有的人都应吃一点。
4.结束的礼节:
    (一)喝第三杯酒:特别赞颂感谢天主。这一杯酒被称为祝福之或赞颂之杯(格前十16)。
    大概此时耶稣说出有关杯的话及做出相应行动(路廿二20;格前十一25)。
   (二)念圣咏115—118篇。
   (三)喝第四杯酒:这杯在耶稣时代可能还没有,而是后来加上的(4)。
    从上述可知耶稣所举行的最后晚餐,基本上是依照巴斯卦宴会的架构;是在一种轻松、喜乐的宴会中举行的。另外,虽然耶稣的最后晚餐以巴斯卦宴会为基础,其意义显然有别,因为耶稣在宴会中的言、行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换言之,巴斯卦宴会所庆祝、纪念的是「天主拯救以民出离埃及」这事迹,而最后晚餐则是纪念「耶稣」的言、行(路廿二19)。
三、宗徒时代的分饼礼
    「主日」就是主的日子的意思,而主的日子就是因为主,耶稣
264
基督在一周的第一天复活而发展出来的⑤。主的日子为门徒们是一个很重要、很特殊的日子,因为耶稣在被打死之后的这一天—一一周的第一天复活了。并且在这一天显现给玛利亚玛达肋纳(谷十六9);显现给使徒们(若廿19)。
    「一周的第一天,我们相聚擘饼时,保禄便向民众讲道……」(宗廿7)。宗徒时代的基督徒在「主日聚会、擘饼」这件事一定有其非比寻常的特殊意差,因为是在一周的第一天—一主的日子这个非比寻常的特殊日子举行的。路加福音第廿四章提供了一些线索:
   「一遇的第一天……就在那一天,他们中有两个人往一个村庄去……当耶稣舆他们坐下吃饭的特候,就拿起饼来,祝福了,擘开,递给他们」(路廿四1、13、30)。当我们把这几节放在一起时,便可以清楚地看出:是困为耶稣重作「最使晚餐的分擘行动」时,这两人才想起、并认出是耶稣的(路廿四30—31)。当他们向其他的门徒述说此一舆主相遇的经验时(路廿四35),他们会想起耶稣在最后晚餐的擘饼行动及所说的话:「这是我的身髓,为你们而你们而捨弃的,你们应行此礼,为纪念我」(路廿二19);因为这是耶稣的命令。
    总之,「在主日聚会、擘饼祈祷」就是早期基督徒纪念主基督所用的礼仪方式。更进一步貌说,道种纪念主的礼仪与耶稣的最后晚餐礼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四、基督徒的感恩祭礼——主日弥撒
    宗徒时代的基督徒在主日聚会、擘饼祈祷的礼仪一直延续到一~三世纪的初期教会内。所举行的礼仪简洁的包括「宣圣言」和「主的祭餐」两部分。换言之,当时的礼仪即简单、又清楚,而且很生活化。此时的礼仪可以说是日后教会「弥撒」礼仪的雏形。
265
    「弥撒」一词是第四世纪末才开始出现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固定的名称;常用「分饼或擘饼、纪念典礼、祭祀、宴席或圣餐、聚会」等词。从这些名词可以推知现今的主日弥撒与耶稣所举行的最后晚餐有很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称耶稣的最后晚餐为第一台弥撒(7)。
    从第四世纪开始,简明及生活化的礼仪因著政府宫廷化政治之影响,而逐渐地变为复杂化、宫廷化。到了第八世纪则达到最高峰,以至於参礼的教友大都不知所然地附会礼仪内容及其意义,造成了礼仪僵化的混乱局面。第十六世纪时,教会为了改善「混乱」与「无知」的情况,出版了《罗马礼仪经书》,试图统一混乱并且解释无知的礼仪情况。结果,虽然改善了混乱之情况,却又陷入「礼规主义」的僵化情况;此一情况一直到梵二礼仪运动之后才逐渐改善(8)。
    综合地说,我们现今的感恩礼是经过一段很漫长的历史演变而来的。虽然其间经过了很大的变化、改革,但仍能往上溯源到耶稣所举行的最后晚餐;甚至与旧约时代的逾越节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贰、简述过年之主要礼俗
一、过年的由来
    中国古代流行著一个传说,即在黄河流域一带有一种叫「年」的庞大怪兽,经常会出来吃人。但此种凶猛的怪兽很怕吵杂的爆竹声及红色的火焰,人们为了吓走它,便以爆竹声来驱逐它。以后相沿成俗,每逢除夕,便在门上张贴红色的纸或春联及燃放爆竹或鞭炮,以防年的侵袭。到了第二天早晨,大家便互道恭喜,因为安全地度过了除夕,以后便称这天为过年了(9)。
    中国古代是以农立国,因此「过年」自然与农业有关。「年」
266
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稻谷成熟的样子,说文解为「谷熟」也;亦即庆祝丰收,过一个好年的意思。(10)。
    中国古代称过年为「腊日」,它是一个深含宗教色彩的民间庆节。腊具有二义:(一)同猎,即猎捕禽兽来祭祀祖先。(二)新旧相接也(11)。按第二义「新旧交接」是指一年的最后一天过渡到另一个新年也,亦即过年的意思。
二、简述周年的主要礼俗(12)
上已述及,「新旧相接」即过年也。在此仅引述「新。旧」这两个日子的一些主要礼俗,藉以了解其意义及过年之方式:
1.辞年:
    阴历年的最后一天俗称过年,又称除夕。除夕的意思是说这一年到此夕而除,新的一年即将来到,因此要辞去旧的一年。
    辞年的礼俗是过年的下午供拜牲醴,祀神祭祖。在祀神祭祖之前应先沐浴更衣,整容洁体,以示除旧更新之意。
2.放爆竹:
    这是古时候用来辟邪、驱疫的。亦有蕴含预告一年已将结束的意义。今日已不再用爆竹而改用鞭炮,主要目的是用来助兴、奉神、凑热闹的。
3、饮屠苏酒。
    这是一种古俗,失传已久,可能於宋以后就废止了。屠苏是一种草名,昔人用以酿酒,每除夕,置井中浸之。元旦,取水和酒,合家饮之,不病瘟,其功用足以屠秽气,苏人魂,故称之为屠苏酒。
    今人过年已少饮屠苏酒之习俗了,大都改饮黄酒或其他的酒。其目的也不再是为了除病瘟,主要是为了助兴,增加过年的喜乐气氛罢了。
267
4、桃符:
此亦为古时的过年习俗之一。以二桃木板悬挂於门户,刻画或书写「神荼、郁垒」二神名於木板上,籍以避邪。今人已少用桃符而改用春联,主要目的也不是压邪,而是为了讨吉利、除旧布新、增加喜气也。
5.围炉:
在台湾,辞年的晚餐俗称围炉。围炉时,全家大小都必须到齐;因而若在远地工作的人,在除夕前也都会尽量地赶回家里团聚。若赶不回来,就要空出一席,把缺席者之衣物放在此空席之座位上,以示全家团圆之意。吃年夜饭时,连平日不喝酒之妇孺也都要喝一点酒,以示吉利、美满及喜庆之意。
6.压岁钱:
年夜饭後是小孩子最兴奋的时刻,因为可以发一笔小财。据说此习俗源於宋代,原为皇帝赐给妃子的赏钱,後来民间效法沿用而成为过年最少不得的民俗(13)。
7.守岁:
除夕围炉团座,酌酒唱歌,终夕不眠,谓之守岁。
在除夕夜守岁,不眠至少具有二义:(一)愿珍惜这年最後一夜的宝贵时刻。(二)可以为父母祈求延年增寿;因而除夕夜又有长寿夜之称。
三、元旦的主要礼俗(14)
1.开正:
除夕夜一过十二点,便是元旦了。元旦的第一件事就是「开正」;所谓开正就是祀神、祭祖,恭迎新年,以迎喜避厉,乃由长上挨次行三跪九拜礼,祀拜极虔诚。礼毕燃放爆竹,以示「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更新年」。
268
2.喷春:
由三、四人组成的小乐队,挨户在门口厅堂,吹奏吉祥的音乐作为祝贺。礼赏之以红包。
3.行香:
男女老幼著新衣,携甜料、香烛等,到寺庙烧香礼拜,祈新年福祥。
4.拜正:
即亲友间的贺岁,或称拜年。往昔拜年饮屠苏酒,以延年却病,饮时向东,以迎紫气。今之拜年则互道「恭喜新年快乐」或「恭喜发财」等吉祥语。若贺客带有小孩,则赠以红包为新年的见面礼。
5.求吉利:
新正,全家老少谈笑风生,以求吉利。为求吉利,多所忌讳,例如:不说「死、病、完了、去了」等不吉祥之言;忌倒垃圾、忌用刀、忌食粥等不吉祥之行为。
综上所述,过年之主要礼俗及其意义可以大略地归纳为二类:
(一)敬天祭祖:
对於神有两种态度,即感谢过去一年来的赐予与照顾,祈求未来一年的赏赐与助佑。对於祖先则怀著慎终追远的心情,追念他们的生养、照顾之恩。另外,敬天祭祖是以虔敬而严肃的方式表达的。
(二)人与人的共融:
共融的方式是藉各种轻松、愉快的礼俗、活动而共同庆祝,例如围炉团聚、相互拜年等。
叁、感恩祭宴与过年融合之可能性
269
    我们尝试将现今的感恩祭礼及第一个感恩祭礼分别与过年礼俗作一比较,期望藉以指出「感恩祭宴」融入「过年礼俗」之可能,并提出可行之方法。
一、感恩祭礼与过年礼俗之异同
    当我们将「感恩祭礼」与「过年礼俗」作比较后,发现二者有下列特点:
1.从礼仪程序言之:
    感恩祭礼有固定的步骤与形式。例如在圣道礼仪中就分(1)读经一、(2)答唱咏、(3)读经二、(4)福音前的欢呼、(5)福音、(6)讲道、(7)信经、(8)信友祷词等八个固定的程序,每一程序有固定的经文和动作。反观过年礼俗就很不一样:辞年、围炉、守岁、开正、拜年、祭祀等,并没有严格的规定次序、经文或动作等。
    总之,感恩祭礼的特点是「礼规化」,而过年礼俗则为「自由化、生活化」。
2.从礼仪性质言之:
    从进堂到礼成,除了平安礼之外,整个感恩祭礼几乎都是在「严肃」的气氛中举行的。而过年礼俗恰好相反,除了祀神祭祖外,其他礼俗都在「轻松、喜乐」的气氛中进行。
3.从举行礼仪的地点、时间、人员言之:
感恩祭礼是在大教堂内举行的,强调大团体的共融。须有一位主礼者,有诸多且严格的条件限制。时间约为一小时左右完成。而过年礼俗大都在家中进行,亦有到大庙烧香拜拜的习惯。没有严格地限制主礼者的身分、是谁等条件。时间约一天。   
4.从主题言之:
    进堂咏、集祷经、读经、答唱咏、福音等等,整个感恩祭礼几乎都离不开「救恩」之主题;而过年礼俗则少有此一概念。
270
5.共同点。
    虽然二者具有诸多的差异,但也有其共同点,对神的祭祀及人与人的共融都是二者主要的精神意义。
    综合言之,感恩祭礼与过年礼俗具有相同的礼仪精神、意义,但二者的表达方式却大不相同。
二、最后晚餐与过年礼却异同
    由於最后晚餐基本上是以出谷后的逾越节为架构的,因此亦以出谷后的逾越节作为比较的基础:
1.从节的来源言之:
二者都具有 「庆祝」之因素,例如:庆祝重获自由、庆祝死里逃生等终极意义。另外,因为二者都具有农业社会之背景,因此也都具有庆祝五谷丰登、民生富裕及除旧更新等意义。
2.从节的内容言之:
    二者都有「吃、喝、装饰」等特点,例如逾越节吃羔羊肉、苦菜、无酵饼;喝葡萄酒、聚餐、守夜;涂红色的羊血於门框上等。而过年也吃肉、饭、饼;喝酒、团聚、守夜;贴红色纸於门框上等等。
3.从过节的方式、性质言之:
    二者都是在「轻松、喜乐」的气氛中进行的。例如过逾越节可以躺、卧着吃、喝、闲话家常等。而过年礼俗亦以燃放爆竹、围炉吃喝、发压岁钱、互相恭贺、拜年等轻松、喜乐的礼俗来进行。
4.从意义言之。
    二者都具有人对神的「祭献」及人与人的「共融」之精神意义。但是,最后晚餐多了一个耶稣所赋予的新意义—一纪念耶稣基督的整个逾越奥迹。
    综合言之,最后晚餐与过年礼俗之精神意义及举行方式有很多
271
共同的因素,二者可以说大同小异。
三、「感恩祭宴与过年礼俗」融合之建议
    历史提供给我们一个事实,即现今的感恩祭礼与耶稣所举行之最后晚餐的内容、方式已相去甚远。此一事实告诉我们,礼仪的进行方式是可以随著时代的不同而改变的。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最后晚餐礼仪与过年礼俗之精神、意义、方式等,有许多相同之处,此意谓著两者的融合是可能的。另外,从感恩祭礼与过年礼俗之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具有诸多的差异之处,从积极面言之,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从消极面言之,则可以作为取舍的选择。
    总之,感恩祭礼、最后晚餐及过年礼俗具有一些融合的可能因素也。
1.融合原则:
    融合的原则是将感恩祭宴以过年礼俗的方式表达。表达时,感恩祭宴的礼仪精神、意义保持不变;但方式则以过年礼俗为主。
2、融合的方式:
    (一)根据上述之原则,「祭献、共融与纪念救恩」是感恩祭宴所必须保持的基本意义;但其举行方式则有待过年礼俗的「轻松、喜乐」之气氛予以补充。
    过年礼俗之所以能有轻松、喜乐气氛的主要原因有:(1)整天都沉浸在庆祝的氛围中,(2)祀神与餐宴分开,(3)在家里举行,(4)没有严格的礼规之限制。
    (二)从感恩祭礼的沿革言之,罗国辉神父又称感恩礼为「感恩的祭宴」是很恰当的(15)。因为旧约的逾越节具有「祭」、「餐」两个部分(出十43—49),而耶稣的最后晚餐也是由祭、餐两部分合并在一起举行的。
272
    从礼仪内容言之,中国主教团礼仪委员会称弥撒为「感恩祭典」也是很恰当的,因为我们现今的感恩礼只有「祭」而没有宴」的部分。假如说有的话,也已不再是生活化的餐宴了。为使感恩礼具有轻松、喜乐之气氛,恢复往昔的餐宴部分是有帮助的。
    (三)「餐宴」的部分是属於较轻松的性质的,因此,不宜在圣堂内举行。这一部分可以加在领圣体后进行,即当教友们领完圣体后,便走出圣堂,直接到活动中心或其他适宜聚餐、闲话家常之处,进行餐宴之习俗。
    称餐宴为「习俗」是有原因的,因为它是一种生活化的宴饮。既是日常的餐会,因此不宜有礼规限制,宜采自由方式;也不宜过於铺张,否则会变成一种负担。时间大约为一小时,之后回到圣堂内,继续礼成之派遣礼。
    (四)礼成后,感恩祭宴宜继续在家里或联合几个小家庭一起庆祝,庆祝的方式可以仿效过年礼俗之方式进行。
    将感恩祭宴延伸到家里继续庆祝至少有二个优点:能使礼仪真正地生活化,另一优点是整天都可以沉浸於喜乐的氛围中。
    上述之建议虽然可以改善感恩祭礼的沉闷情况,但却也带来一个副作用——时间较长。为某些教友而言,平常的感恩祭礼已嫌太长;若恢复成感恩祭宴,则至少多出一半的时间,似乎会令他们更难以接受。
结语
    礼仪本位化是「在传教区传扬福音」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肯定,若能真正地作好礼仪本位化,无论对基督徒或非基督徒之福传工作都会有所助益的。
    感恩祭礼可以说是罗马公教会最重要的礼仪,因此,感恩祭宴本位化之推行实具有特殊的优先权。
    中国之过年礼俗虽有其不足之处,但却也有可取的地方。换言
274
之,它可以补充感恩祭礼的不足。本著礼仪本位化的开放态度,二者融合,应无大碍。
注释
(1)John E.Huesman,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Prentice-Hall,Inc New Jersey,1968……Exodus No.26.
(2)圣经神学辞典,光启,七十三年元月三版。170逾越节……以色列的逾越节。
(3)圣经辞典,思高圣经学会,1975。2138逾越节。
(4)引自:温保禄,圣体圣事,第一章第一节C……最后晚餐与巴斯卦宴会。(此为上课讲义、尚未出版)。
(5)同注2。170逾越节……基督徒的逾越节。
(6)罗国辉;礼者履也;光启,七十八年三月再版。…感恩礼的沿革之一
(7)刘鸿荫,什麽是弥撒,闻道,八十年一月出版,4。14页。
(8)同注6;……感恩礼的沿革之二,……感恩礼的沿革之三。
(9)戴秋汝,「年」的传说,台湾时报,八十年二月十三日,廿三版。
(10)卢健英,台湾年俗;台湾时报,八十年二月十日,廿三版。
(11)李今芸,敬天与亲人,联经,七十一年八月初版。……新桃旧符—— 年,534—535页。
(12)参阅:(一)何联奎;中国礼俗研究,台湾中华书局,六十二年一月初版。…节序礼俗,107—125页。
(二)齐治平;节令的故事,空中杂志社,七十年四月廿五日四 版。……除旧布新过团圆年,2—45页。
(13)参阅同注10。
(14)吴瀛涛,台湾民俗,众文图书。六十九年四月再版。……岁时,1---3页
(15)参阅同注6,……感恩的祭宴,108页。
274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