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97号 |
旧约先知文学对交谈的贡献 |
胡淑琴
引 言
交谈是今日一种时代性的讯号。基督徒从信仰的角度亦蒙召与其他基督教派,与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兄弟姊妹,甚至与无神主义者交谈。圣经为基督徒而言,常是客观的对照与启示的泉源。本文试从旧约先知文学看三种对外邦人不同的表达和对交谈的贡献,并做简单的反省,提出先知文学对今日基督徒在交谈上的光照。
一、旧约先知文学关于外邦人的表落(1)
以色列的智慧文学作品一般而言常著重于人性,因此,这方面的材料有助于交谈。先知文学中提及外邦人时,有不少负面消极的表达,不过也有积极的肯定,认为万民都将归向雅威。在某些章节中更肯定天主接纳外邦人的现况。以下分别从这三方面简单介绍,同时约略提出其天主观。
(一)对外邦人的消极观点
以色列于民的宗教观与盟约的概念密切相连,而盟约只限于一个民族,很难与天主计划中的万民普救说相符合。以民的罪的观念是一种宗教性的概念,指对天主的盟约不忠信。先知们亦常援引盟约来谴责以民。当以民受外邦人之宗教风俗影响而敬拜其他神祗时,或当以民为了政治因素而与外邦人的势力靠拢,不全心信靠雅威时,常被责斥为与外邦人或其他神只行淫。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外邦人的观点常是消极否定的。在先知文学中有不少章节提到天主
433
将严惩外邦人的神谕(依十三---廿三;耶四六---五一;则廿五---卅二)。比较缓和的表达是将外邦人隶属于以色列人民,成为其奴隶或附庸(依四五14;六一5—7)。不过,先知们亦常指出,外邦人是天主用来惩罚以民不忠的工具(依十5—6;耶一13—15)。
先知们以拟人法描写雅威的面貌:秘主动拣选了以色列归神所有,他要求以民在宗教上不断革新,常遵守西乃盟约的精神和圣洁的教义。因为,唯有天主是神圣的,他也要求以色列子民应该是圣的。他彻底反对并惩罚罪恶,对以色列子民如此,对外邦人也不例外。
(二)外邦人民将归向雅威
先知文学中有些章节提到外邦人对雅威末世性的整体皈依。「到了末日,上主的圣殿山必要矗立在群山之上,超乎一切山岳,万民都要向它涌来……」(依2—4)。米该亚先知亦提到熙雍将成为神国的中心。第一位重复提到外邦人将归向雅威的先知是第二依撒意亚(依四十---五五),其中最明显的是在其四篇上主仆人的诗歌中。第二依撒意亚指出,上主的仆人并非藉著权势或武力,而是藉著他的苦难和死亡来完成天主的救恩工程。他的神学观直指基督十字架的奥秘,同时也指出天主的救恩不仅只为以色列,同时亦是赏给人类。以色列因著与天主所订立盟约而成为万民认识并归向雅威的中介,而上主仆人的苦难终将使外邦人认出雅威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到了公元前第五世纪的第三依撒意亚(依五六---六六),作者可能是集体性的。一位作者在依六六15—16消极地指出天主将毁灭一切,另一位作者以万民的归化作为结束。万民不仅来到耶路撒冷朝拜雅威,天主尚且要派遣他们到外邦人那里,并要从他们中间选拔司祭和肋未人(依六六18—21)。
上述末世性的皈依与旧约的末世思想有关。当时的人相信天主会在末日毁灭一切,并重整一切。外邦人也是到了末日才整体性地
434
皈依雅威。至于是否有外邦人在末日之前即皈向雅威呢?在先知文学中并不见。耶肋米亚先知曾被一位雇士人厄贝得默肋客搭救(耶卅八7—13),他将因这善行而获得天主的救援(耶卅大15—18)。此外,在约纳先知书中,前半段提到水手们对天主的敬畏(纳一16),后半段则提到尼尼微人的悔改。在这则寓言故拿中,外邦人的水手和尼尼微人虽未必真正认识雅威,只是承认雅威的能力;不过他们因天主的慈悲宽仁而获得救援。
雅威不仅是以色列民族的神,他也是普世万民的天主。先知什洞察出雅威内在爱的本质,他是慈悲宽仁的,他愿意所有的人生活,不喜欢任何人丧亡。他是现在,也是未来的天主,是万民皈任的终向,是他自己将带领所有的人类迈向未来。
(三)天主接纳外邦人的现况
厄则克耳先知在以民充军期间责斥选民背弃上主,他们的行径比索多玛更令上主厌恶(则十六44—52)。索多玛在希伯来文圣经中代表最堕落的外邦人,而以民对天主旨意的答覆竟然连索多玛作不如。厄则克耳更进一步指出可为犹太人楷模的三位义人:即注厄、达尼尔和约伯(则十四12—20)。他们三位的共同点是三人割不是以色列人。此处的达尼尔并非指圣经中的人物,而是一位出玷在迦南古老故事中的传说人物,他是一位正直并在众神前为百姓右力转求的人。至于约伯,按照约伯传的记载,他是胡兹地方的人(约一1),属于外邦人的领域。天主对于外邦人的正义行为来给予赏赐。
第二依撒意亚指出天主可以自由地拣选一位外邦人居鲁士作为神的牧人(依四四28)和受傅者(四五1)。为近东和以色列民族而言,牧人通常是国王的名号。在希伯来圣经中,雅威的受傅者常贴合在国王身上。第二依撒意亚用这两个词汇将一个外邦人认同为雅威所拣选的国王。同时指出,雅威和一个并不认识他的外邦人之
435
间有著密切的位际性关系。
另外两处对外邦人有类似肯定观点的是在亚毛斯和玛拉基亚先知书中。在公元前七六O年的亚毛斯先知书中已记载:「以色列于民!你们对我岂不是像雇士子民?——上主的断语—一岂不是我由埃及领出了以色列,由加非托尔领出了培肋舍特人,由克尔领出了阿兰人?」(亚九7)雇士是Ethiopia的希腊名,位于埃及之南,即今日的苏丹,是当时的认知世界中南方的极限。先知以问句的方式表达:以色列并不比任何外邦人来得好。第二句则指出培肋舍特人和阿兰人,他们是以色列长久以来的头号敌人。天主对待他们竟如同对待选民一样,在这些不认识他并常攻击选民的民族身上施行出谷的救恩工程。先知藉此肯定:万民在天主眼中是平等的,即使他们尚未认识雅威,唯一真神仍在他们的历史中施行救恩奇事。这种救恩普及万民的思想在公元前八世纪已有记载,令不少学者感到惊奇。大部分学者相信这两节是亚毛斯自己的作品,或至少是在他先知职务结束之后很快就编写的。
玛拉基亚先知在公元前约四百年时责斥以民,因为以民对百年前重建圣殿所激发的宗教热忱已退落,对默西亚的期待也冷淡了。先知谴责司祭们滨职(拉一6;二9),遂预言天主将要废除他们的祭献,却要悦纳万民所献的纯洁祭品,「因为从日出到日落,我的名在异民中大受显扬,到处有人为我的名焚香献祭,并奉献洁净的祭品,因为我的名在异民中大受显扬。」(拉二11)这节有不同的诠释:有的学者认为是指向末日幅度,万民对雅威的崇拜。但今日许多学者认为其意义指:外邦人对其他神只出自真诚的敬礼,亦即是对唯一真神的朝拜。因此,虽然人们对于唯一真神的认知不多,但天主仍接受他们在各处的焚香与献祭。
由上所述,厄则克耳先知承认在外邦地区已有堪为楷模的义人存在,多位先知看出天主对其他国家的照顾,亚毛斯肯定万民在天
436
主眼中是平等的,第二依撒意亚领悟到天主和一位外邦人之间密切的位际性关系,约纳书指出天主对万民的仁慈与宽仁,亚毛斯肯定雅威在各民族历史中的救恩工程,玛拉基亚更指出天主悦纳万民在各地所呈上的祭献。以民对于他们祖先的天主一雅威一的认识,经历了第六世纪巴比伦充军的考验之后,逐渐从原先半游牧的民族神领悟到秘是唯一而超越时空的天主,他的救恩工程普及所有人类,包括不认识的外邦人。
二、旧约先知文学对于交谈的贡献与省思
在这部分将从信仰的肯定、中介的概念和超越的圣三天主观来简单反省。
(一)信仰的肯定与革新
面对先知文学中对于外邦人之消极与排斥性的表达,我认为需要更深的反省。以色列在近东原是个少数民族,在充满泛神气氛的客纳罕地区,后来又沦落到巴比伦的悲惨境遇,先知们不得不大声疾呼,捍卫自己民族所信仰的对象,并以排他性的言语表达对外邦人的谴责。不过其核心目的是为了维护以色列对雅威之纯正的信仰,和对盟约的忠诚。故先知在责斥外邦人的同时,常亦责斥以民,要求他们务必在信仰上不断革新。这项呼吁对于今日的基督徒仍然有无限的价值。
对处于传教区的基督徒而言,我们生长的环境和所接触的人大都没有基督信仰。面对圣经,或甚至某些教会性的排他性思想或表达时,有必要进一步了解产生这种表达或思想的历史性背景,减少自己或别人对它的反感,并进一步思考在今日的神学意义,以便真实阐述来自慈爱天主的启示。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是一种漫长的皈依过程,也唯有这种内在的皈依才会在我们内产生心灵的空间,渴望去认识别人的信仰,并与他们交谈。
437
不过,交谈的基础是双方对自己的信仰有深切的体认与信心。这种对信仰的完全臣服不能只靠理性的接纳。从基督徒的角度而言,必须与所信仰的天主建立一种深度的、亲密的、位际性的生活关系;承认天主是主,是圣的,而自己愿意不断地全人皈依他、转向他,成为属于他的人。教宗保禄六世曾「劝请一切的人,去做出活泼的、深切的及自觉的信仰行为,活于我们主耶稣基督内之信仰行为」,坚定而大胆地表达耶稣基督是要来到世界上的默西亚(2)。现任教宗在《救主使命》通谕中亦开宗明义地肯定,「基督是所有的人的唯一救主,是唯一能够启示天主并带人归向天主的人」(Rm 5);同时,基督的救恩是献给所有的人的(Rm 10)。在今日,排他性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已逐日减退,但对于信仰的深度与广度都要求不断加深。基督徒个人与教会团体需对自己信仰的本质与身分之所是有内在的洞察,认识自己「在基督的心思中真正是什么」,不断革新与皈依;并且「唯唯诺诺服从基督的心情」(3)。唯有深深肯定并不断革新对天主、对基督的信仰,基督徒的交谈才是可能的。
(二)中介的概念
先知文学指出万民皈向雅威的末世幅度,并指出选民在天主普救万民计划中的中介性质。我们可以简单反省以色列的中介角色。为犹太主义者而言,要加入这盟约民族的外邦人必须受割损礼,并遵守梅瑟法律。血统为他们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再加上传统的风俗习惯,不容易吸引在另一文化背景的外邦人。这并不完全是犹太人固步自封,而是在他们的观念中,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和生活是交织在一起的。若从基督信仰的角度来反省,既然脱胎自犹太信仰,且两者又分享许多精神遗产,为何基督福音无法吸引大多数的犹太人呢?Hans Ucko指出两者之间的对立可称之为「福音与文化」的对立。他认为有必要厘清福音的本质是什么?在文化中的
438
福音是什么?在福音中的文化又是什么?是否福音真的是普世性的吗?基督徒宣称旧的盟约、法律已被新的盟约和法律取代,难道天主的旨意真的是要废除犹太人生活传统中的妥协吗?Ucko沈痛地指出,教会之「神学上的骄傲」很深地伤害了犹太人(4)。
从中华民族接受基督福音的崎岖历史来看,Ucko所提出的问题的确值得深思。我们固然无需叹息已往,不过放眼现在,基督福音和来自西方为主流的神学思想与中华文化仍有不少需要澄清与交谈的地方。在基督徒的生活传统中,「义子的名分、光荣、盟约、法律、礼仪以及恩许」都是我们的(参罗九4)。是否我们意识到:天主的召叫与派遣,信仰的恩惠,都是白白的恩赐,是为了服务并陪伴在旅途中的兄弟姊妹一起迈向那昔在、今在、永在的天主?是否我们的中介角色足够透明?现在的问题已不是「概念」的澄清,理论上已很清楚知道我们为标记、为圣事的中介性。问题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在一个特殊的宗教文化内,而不够去意识到这些给我们的影响。或许我们已多少习惯并封闭于自己的宗教文化,沾染「神学的骄傲}而不自知?
(三)超越的圣三天主观(5)
以色列子民虽然明认雅威是超越万有的唯一真神,是普世的造主,但却常常把他限定在特别的民族神中,这实在反映出人性的需要和限度,以及宗教信仰的私自性。基督徒相信那「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玛五45)的天主。不过我们也常不知不觉地希望天主站在我们这一边,支持「我们的」真理!人性很不容易接纳一个完全超越与自由,彻底不在我们想像与控制下的天主。这种狭隘的天主观也许是交谈时困难的症结之一。
旧约先知文学所启示的正是一个唯一超越的天主。基督徒所相信的不只是一神教,那或许是犹太教或回教,我们所相信的是耶稣
439
启示的三位一体的天主。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圣三天主观才能有助于交谈呢?既要肯定自己的信仰,又不能否定别人的信念,如何平衡呢?
1.从天主论的角度:
雅威不仅带领以民,他也同样带领培肋舍特人和阿兰人出谷。他照顾选民,也同样照顾其他的民族。可见整个救恩计划根源是天主,是他在万民中进行其圣三的救恩工程,且已在实现中。基督徒的使命并非把救恩装在背包里带给某个民族!可能我们只是透过交谈,在双方的皈依过程中,逐渐让业已临在的天主的救恩和丰富的生命从隐含到明显。虽然在地理或人数上扩展有形的教会并非不重要,但若多注意天主圣三的使命,会减少不少交谈的阻碍。
2.从基督论的角度:
我们不必讳言,基督徒引以为效的是我们有基督为导师,有天主所启示的圣言,有基督在礼仪圣事、在圣言、在教友团体中的临在,有基督的许诺……等等。好像基督是「我们的」基督,好像我们比别的人更「认识」基督。这一切都是真的,同时也是白白领受的恩惠,目的是要我们常住在基督内,并结出常存的果实。不过基督不只是「我们的」基督,不只是教会的基督,他同时也是宇宙性的基督。上主仆人的救恩不只是为了选民,也是为了万民。当我们把目光愈来愈集中在这位宇宙性的基督身上时,交谈时不少的分歧也许会逐渐化解,尤其是与信仰基督的兄弟姊妹们交谈的时候。
3.从圣神论的角度:
旧约中的义人典范可以是外邦人,雅威可以与一个并不认识他 的外邦人之间有著密切的位际性关系,天主可以接受万民虔诚的祭献。可见真理与生命之神不只在信仰基督的人身上临在,不仅在教 会内,亦因天主的生生之德而普遍临在于一切人,一切万有之中。 圣神引领著所有的人,真理并非彼此相抵触,并非对立(relatiove),
440
而是在寻求的过程中相互联结(relational)。圣神犹如风,「风随意向那里吹,你听到风的响声,却不知道风从那里来,往那里去」(若三8)。
三、结 论
旧约先知文学对外邦人三种不同的表达,对于交谈的确提供了不少洞见。我们一方面在天主的助佑下,必须不断深入地肯定我们的信仰,同时也必须意识到,不要以我们有限的思维局限无限超越的天主圣三。一方面认识自己中介的角色;同时亦透过交谈,与其他兄弟姊妹在这旅程中一起归向天主。这过程不免包含著张力与痛苦,但受自天主圣三的信德、望德与爱德会提供内在持续的力量。
注释:
(1)这部分主要参考Malcbw,Bruce.V.“The Prophetic Cotribution to Dialogue”,Biblical Theologica1 Bulletin(1986),p.127—131.
(2)教宗保禄六世,他的教会通谕,1964,18—19页。
(3)同上,见21和43页。
(4)参阅Hans Ucko于1992年12月3日在辅仁大学附设神学院之演讲:“The Question of Mission and Dalogue as It Relates to Judaism aud to Other Faiths”,p5一6.
(5)这部分的灵感采纳张春申神父于1993年3月18日在神学院牧职研讨时,关于大陆教会目前的僵局所提出的建议。
4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