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98号 | |||||||||||||||||||||||||||||
| 教会各时代入教礼的演变 | |||||||||||||||||||||||||||||
| 赵一舟 前言 值得我们深思与反省的一个问题:初期教会在当时受到各种迫害之下,为何仍能快速的发展? 从历史中看古代罗马教会的福传工作,并不比现在容易,而一个人欲加入教会的条件及入教过程更是特别严格。这涉及我们要研讨的入教制度问题。 讲题非常广泛,只能作重点式的讲述,分为三部分: 一、几个需要解释的名词 二、入门圣事主要仪式的演变 三、入教制度(Catechumenatus)的演变 一、几个需要解释的名词 A.人教(或:基督技人门) 入教(Initiatio Christiana)的意义包括 a.狭义的:领受洗礼、坚振、圣体(入门圣事)。 b.广义的:包括整个准备过程及领圣事。 B.人门圣事 1.包括三件圣事:圣洗、坚振、圣礼。 2、「三联一」(Trilogy)的习惯。 475 a、三联一的普遍实施:约在第五世纪时。 b.三联一的中断:约在第十二世纪时不再普遍实施三联一。 c、三联一的恢复:成人入教礼典(一九七二年出版)规定。 二、入门圣事主要仪式的演变 A.洗礼的中心部分(付洗的经文及施洗仪式) 1.最初两个世纪: a.浸水式、注水式洗礼均可,但浸水式似乎是正常方式。 b.付洗经文似乎由简而繁。 2、第三世纪: 本世纪是入教制度(Catechumenatus)及洗礼仪式之编订的决定性年代。此世纪留下来的主要文献有罗马圣希波里、北非奥利振的著作,特别是希波里的《宗徒传承》(Traditio       Apestolica),根据此文献我们知道: a.付洗的经文(formula)与信仰宣誓合而为一。 b.付洗经文是询问式,而非声明式。 c.施洗方式是三次浸入水中(活动的水中)。 3.第八世纪: 本世纪开始对付洗经文及施洗仪式有所改变: a.付洗经文由询问式改为声明式。主要原因,此时成人洗礼已不多,大多数为儿童洗礼。 b.施洗仪式也逐渐采用注水式,到第十五世纪时已普遍用注水式。主要原因,为了施洗者及领洗者的方便。 B.施洗前的准备礼 1.水的祝福礼。 付洗用的水需要祝福(圣)是古老的习惯,第三、四世纪的文 476 献已提到水的祝福,并编有祝福经文。祝福付洗用水的主要用意是使人了解水在救恩史中的重要性,并为领洗者指出圣洗圣事的象征意义。 2弃绝礼: 依照《宗徒传承》的记载,最初的弃绝礼有些戏剧性:候洗者面向西方对魔鬼说:「我弃绝你……」以后有些教会更加上手的动作,或用呼气、吐口水的动作,表示唾弃魔鬼。 此弃绝礼所用的词句,直到现在无大变化,只是改为问答式。梵二后更许可采用其他词句。 3敷油礼(领洗前): 根据古代文献确知,第三世纪时在洗礼中就有敷油礼。 a、敷油的部位: 古代时有两种,敷在头上或敷全身。以后改敷于胸前,或敷于胸前及背(双肩之间),这是现行礼规敷油的部位。 b.敷油的意义: ※敷于全身,指加强领洗者抵抗邪恶势力的力量;敷油亦是治愈及净化的来源,所用的 油古代称之为驱魔油。 ※敷在头上,意指赋予一种使命,一如古代君王与司祭的敷油。以后此敷油在头上的仪式与洗礼后的敷油合而为一。 c.敷油时的祷词: 指出此礼的主要意义,如梵二新订洗礼的敷油祷词:「我以我们救主基督之名给你敷上救恩之油,愿基督以神的大能坚强你。他是天主,永生永王。阿们。」 4.信仰宣誓: 古代在弃绝礼后;转身面向东方,隆重地表达信仰,所用誓词各地教会不尽一致,有长有短,曾有一时期采用「信经」。 477 当付洗经文改用短式时,原希波里时代所用付洗经文,改用作信仰宣誓词,即现行礼规中的三次宣信礼。 C.施洗后的释义礼 1、洗礼后的敷油礼(敷圣化圣油,旧译「坚振圣油」): a.依照《宗徒传承》的记载,付洗后有两次敷油:一次敷全身,一次敷在额上。第一次由长老(司铎),第二次由主教敷油。 b.除敷油外,主教仍按手在领洗者头上。希波里以后许多教会的文献中提到洗礼后的敷油及按手礼。 c.无疑地,希波里所叙述的洗礼包括坚振礼,至于哪些仪式属于坚振圣事的主要部分,历史的演变相当复杂。 d.著名的礼仪学者Don Botte的意见:坚振礼最初可能只是「按手」,但因圣保禄为圣神所用的两个象征:「敷油」及「印记」(格后一21~22),后来将按手、敷油、划十字合而为一,作为形成坚振圣事的主要礼节。 e.古代洗礼与坚振礼原在一起举行,二者分开后,洗礼仍保持了司铎的敷油礼。 2、授白衣礼: a.洗礼后穿衣服原为实际需要(浸水式洗礼及敷油均须脱衣),但教父们对穿新衣也赋予象征的意义。 b.第八世纪的许多礼书(sacramentaria)已有此仪式及经文。 c.由全身敷油,改在头上敷油后,有些教会用一块白布或像帽形的头巾代替白衣,戴在头上。这可能是今日为领洗的儿童、成人领洗后,用一块白布之习惯的来源。但所用的经文仍然是:「请接受这件白衣……」 3、接腊烛礼: 478 这是第十一世纪才出现的礼节,第十一世纪的Pontificale Romanum中已有此礼。它表达圣洗圣事婚礼的特点,暗示十童女的比喻;同时也指出洗礼与基督复活奥迹的关系,表达重生的喜乐。 4、(坚振礼): 成人领洗后立刻领坚振并参与弥撒初领圣体。这是古代的习惯,也是梵二成人入教礼典的规定。 领受洗礼与坚振礼后,《宗徒传承》也记载当时参加弥撤,领圣体的情形,值得我们参考。 三、入教(信仰培育)制度的演变 新约圣经告诉我们洗礼的重要性,但未曾指示我们应如何准备,并准备多久。初世纪的Didache及St.Justin告诉我们领洗前包括多方面的准备:要理讲授、灵修与祈祷、团体的参与……     A.入教制度的形成与鼎盛时期(第二世纪到第六世纪)   1.入教制度的创始(第二世纪): a.动机: ※愿入教者众多,要求严格的培育。一 ※当代一些异端及教难使教友背教,要求深度的培育…… b.第而二世纪的许多文献记述入教制度,尤其圣希波里在其《宗徒传承》中详细说明准备领洗的步骤。 2、人教 过程的制度化(第三、四世纪): a.远程准备: 《基本教理选集》(奥斯定著,田永正译)前言扼要的叙述在此远程阶段如何为领洗作准备,值得一读。 在准备过程中,求道者有一位信友陪伴(今日的代父/母)。听讲要理及参加礼仪是此准备过程中不可少的活动。但仍不能参加 479 圣祭礼,这是「守密法律」的规定。 b.近程准备: 是与四旬期同时开始,教会很早就以复活节作为施行洗礼的最合适时刻。 《基本教理选读》前言对此阶段也有扼要的叙述。在此阶段中重要的礼节有: 登记礼(进入此近程准备阶段的仪式) 考核礼:目的在净化候洗者的心灵、坚定其意志……授信经礼等 c、最后准备(通常在圣周内) 礼仪方面包括:公诵信经礼、开启礼、选圣名。 (以后在复活前夕领入门圣事:主要仪式见以上「二」) d.[释奥](mystagogia) 是为新教友领入门圣事后准备的一个阶段,继续受培育的阶段,始自第四世纪,目的在使新教友更深入地了解、并体验圣事的奥迹,而逐渐适应正常的教友生活。 B.人教制度的式微 1.第六至第九世纪的演变: a.考核礼次数增多,并且可改在平日举行。 b.授信经、天主经后,附加授福音礼。 C.有些地区已允许儿童洗礼在其他日子举行。 2、第九至第十二世纪的演变: a.整个入教过程的各部分礼仪,依序一次举行,编订两种礼仪本,一为成人,一为儿童(成人礼的浓缩) b.洗礼如由主教主礼,则洗礼后立刻付坚振。 c.儿童领洗后,某些地区也许可领圣体。 480 3、第十二至第廿世纪的演变: a.儿童洗礼,生下来马上举行,很多地区规定愈早愈好。 b入教制度(catechumenatus)废除。 c、主教通常不再主持洗礼,只为已受洗者行坚振。 d.儿童初领圣体年龄延后。 e.初领圣体后再领坚振成为习惯。 C.人教制度的恢复 1.一九六二年圣礼部公布了《成人圣洗仪式》(中译:光启,一九六五),只是将旧成人洗礼分七段举行,未能普遍实施?  2.梵二要求恢复成人入教制度(礼仪宪章64~71)。 一九七二年出版了《成人入教礼典》,其基本结构是根据古代的模式,在此列表说明:成人入教礼典:信仰生活培育过程 
 481 成人入教礼仪,由此列表可以看出,它愿表达与实现的是信仰生活的成长过程。从教会方面看,它是教会培育信德幼苗的成长过程:教会透过礼仪与要理讲授的配合,并在堂区教友团体的支援下,领导愿意领洗入教者,由初步的皈依,达到信仰足够成熟时,领受入门圣事,成为新教友。 在培育过程中分不同的阶段,表示学道者在信仰生活与教义知识的进展,一步一步地走向高峰。表格中: 「问道阶段」旧译为「慕道期}, 「求道阶段」旧译为「望教期」,  「明道阶段」旧译为「净化与光照期」, 「悟道阶段」旧译为「释奥期」。 结语 信德一如人的生命有开始,也需要培育,因此教父们把入教过程比作怀胎,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培育才能达到成熟。这是教会订定入教制度的重要理由。 但这种培育不同于一般学校的培育: 1.它不只是知识性的,而是整个人格的培育。 2.它不只是求道者个人的培育,而是团体性的。 3.它不是速成班式的,而是渐进式的。 4.它不只靠人的努力,而更是天主的工程。 4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