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03号 |
耶稣会第34届大会 |
房志荣
天主教耶稣会第34届全体代表大会自从本年(1995)元月5日开幕以来,已经开了一个多月了(本文写于2月9日)。首先这的确是一个代表大会,因为分散在全球 128个国家或地区的23,179(二万三千一百七十九)位会士,在约一年前选出了各地区代表,与省会长们共赴罗马,再与总部的行政人员组成一个223人的大会团体。代表性的比例是104位会士有一位代表在罗马共同开会。总会长是大会主席,但并不在大会之上,反之,他负责把大会要作的决议付诸行动,这是修会大会与教会的大公会议很不同的地方。
其次,中文难于说出耶稣会大会与传统修会,如本笃会、道明会、方济会等大会名义上的不同,西文则清楚标明。传统修会召开的大会都称Chapter,而耶稣会会祖圣依纳爵却将他的修会所召开的大会名为Congregation。他这样做倒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因为这一命名更能说出他所认为的聚会目标:主内的朋友们聚在一起就是修会本身,活出了修会本质。
依纳爵虽看重大会的召开,知道有重大的事,如总长出缺须开大会选出继任人,时代的挑战须共同予以回应等,但他并不把大会绝对化,甚至不把开会看得比日常的使徒工作及在各地区的重要服务更为重要。因此他在会宪第八部分讨论召开大会的各种情形时,明言有重大的理由可以不来开会。所举的理由有:生病、路途遥远、有重任不能脱身等。
此外圣依纳爵也不愿循一般的惯例,每三年或每六年召开一次大会。他觉得总会长平日一直与全会各地保持联络,总部的各部门助手也分门别类地照顾到各方面的需要,这种
正常的管理上轨道,就可为整个修会省去为全会操心的负担,也为大部分在工作岗位上的会士减少分心的机会。可以看出圣依纳爵把每位会士所从事的荣主救灵工作看得十分重要,不愿以定期的会议干扰他们的专心。这样,耶稣会的大会果然是没有定期的。由31届到32届,由32届到33届都隔了约九个年头。由33届(1983)到34届(1995)隔了约12年。在耶稣会四百多年的历史里至今召集了卅四次大会,其中只有七次是为了讨论重大事件,其余27次都是为了选总会长而召开的。
参加过大会的人可体验到那很有刺激性,同时又很难把握的一种经验。以选总会长来说,投票一举固然做得庄严隆重,丝毫不苟,但在整个选举过程中来看,那只不过是最后一步,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在投票前的三整天密集祈祷和互访:弥撒、圣时、拜圣体、谘商、到各人房间访问(即所谓的murmurationes叽哩咕噜),都表示每人除了自己的意见以外,还要多听别人的意见,特别是要让圣神来主导全部选举,让她来指挥每人的手和笔写出天主所要的候选人。结果比一般的选举更出色、更美妙:不但第一次投票就成功,并且开票完毕以前还有很多选目前柯文伯神父的票,这是1983年9月 13日选出现任总长的实况。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