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03号

从传道书(训道篇)看享受生活


黄瑛瑛
(新加坡基督教宣道者福音堂,辅大神学院教义学系硕士班研究生)
    较之我们的父母辈,我们这一代可算是幸福的一代。
    我们的祖先(祖父母)可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我们的父母辈则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多数人是在战乱期间,从大陆逃难出来①。
    如今,我们不必兵荒马乱,加上上一代的刻苦勤俭,如果我们对生活不奢求,多数人是可以安居乐业的。不但如此,今天许多人对人生的追求,早已超过了基本需要:我们不是问:下一餐有没有
简写表
NIDNTT: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rt Theologyed. C. Brown (ET.3 vols: Grand Rapids 1975--78 )
lDB: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 G.A. Buttrickst. al. (4 volumes New York, l952, suppl. vol.1975 )
NBD: The New Bible Dictionary ed. J.D. Douglas (London: lnter--Varsity Press ,l962 )
25
得吃,而是:去那里吃比较好吃的?不是问:有没有衣服穿,而是穿那一件比较漂亮,怎样的搭配比较好看?以前的孩子只有过年过节才有汽水、糖果、大鱼大鸡,如今天天宛如过年;以前的孩子总是营养不良,如今,孩子们营养过多—一「圆形」的孩子成为社会问题(2)。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这世代的人那样,可以疯狂地享受生活:几个彩色电视机、随身听、冷暖空调、电话、传真、冰箱。微波炉、有音响冷气的汽车、轻易地坐飞机到处旅游、动辄可以品尝来自世界各地的佳肴美味及富有异国色彩的各层面的享受。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享受,远远地超过了过去的帝王将相。我敢担保,如果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慈禧太后「回来」走一趟,他们一定大叹不如!
    科技在这约五十年左右的突飞猛进,大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使我们不只可以媲美皇帝,并且超越他们。
    教会内也是丰衣足食的一群③。以前常听牧师传道说:「钱不重要,要爱上帝!」然后又要会友把「不重要的钱」奉献给上帝!(可以奉献给上帝的东西,怎会是「不重要的东西」?)教会绝口不提「享受生活」(至少多年来在教会中,我未曾听过这样的信息!)其实人人活在「享受生活」中。
    究竟一个深信世界是上帝为人类所造的有信仰的人,要怎样生活才算不是「贪爱世界」④?这位造物主会希望我们如何看待「物」?一个人说他爱主至深,是否也可以享受生活?
    传道书在圣经中,是一本充满争论性的书,与「应出世」的基督徒⑤可否享受生活,有许多美妙的雷同之处。传道书于正典中,恰如一个会享受的基督徒在保守、传统的教会中,它的位置(及他的身分)使人质疑(注6):
26
    (1)书中未提及耶和华(Yahweh,思高,上主);以色列立约信仰之神的名,而用加上冠词的神,即「那位神」(ha-elohim the-God);
    (2)书中也几乎没有提到神的律法,唯一可算的一次是十二13;
    (3)几乎没有提到以色列国(只有一12);
    (4)书中充满了「理性主义、不可知论、悲观、宿命论」;(注7)
    (5)书中又积极提倡、赞同「享乐」(二10、三22、四16、五19—20、八 15、九7、十19、十一8)。
    这正如一位活在现世代中的基督徒:
    (1)他没有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经常提「耶和华」、「耶稣基督」,他的主,独一真神的名号;
    (2)他没有订下清规教条让自己遵守,也教导别人遵守;
    (3)他没有经常紧记或教导关于「天国」、「神的国度」或「救恩」、「福音」等;
    (4)他认为人生苦短、转眼成空,生命充满不可逃避之痛苦,而人又是那么地有限;
    (5)他喜爱许多与信仰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如敢于享受、娱乐,似乎与世俗的享乐主义者认同。
    活在这可以高度享受生活的世代中,我深信籍著传道书来思考、反省「基督徒的享受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关于传道书的争论:
    传道书引起争论之处,除了内容(如上述)之外,作者究竟是不是所罗门、背后是否有编辑、是一位或多位、是在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下写成的,都是历代争执不休的。
27
    笔者个人以为,尽管传道书的正典位置被质疑,但它还是被列在正典行列中(包括天主教与基督教的认同)。不管圣经各书卷的作者是谁,他们都蒙上帝的拣选成为他的话语的出口,因此,启示是什么、他要告诉我们什么,比到底是谁执笔来得重要。
    整个时代的转变、人的生活方式与古人有极大的不同,但人心及其需要却是一样的(传一9)。故本文尝试以传道书所传达的信息—一上帝万古常新的教导,来反省现代基督徒的生活,故将不会著墨于传道书的争论处。
二、何谓享受?
    享受(注8)「享有,受用。当之为享,获得为受。」能予人感官或精神上的快感、满足、欢愉,谓之「享受」。
    故享受的内在感觉是平和愉悦的,外在表现则因人而异。表现外显不强者仍有平和愉悦之情,但强烈则有快乐欢腾、狂欢共舞等。但基本上「享受」是非常个人化的感觉,同一件事物,此人认为享受,他人可能认为苦刑,故狂欢而舞对一些人是享受、快乐的表达,但对另一些人则非。
    因此,享受可谓:「主观的内在、美好、欢愉的感受,快乐外溢,谓之享乐;享乐也可作享受欢乐解」。
壹、旧约论享乐(注9)
    samah无论在当时一般世界或圣经中都是最常用的字,应用在个人或团体的欢乐(出四14、诗九七1、12);其他如gil亦常用,通常用于祭祀。敬拜的舞蹈中之欢乐(诗九六11);另shish和asher通常用于财物上所得之祝福(诗一1, 赛六O15);ruai、rabu、halol则用于高声欢呼、赞美上帝创造的大权能或得胜的荣耀;这也是旧约最常的敬拜方式(拉三10—11、诗一OO1、2、4),
28
旧约也常以「肢体语言](动作)来表示欢欣,最常与欢乐联系的是歌唱、大声欢呼、呼喊、歌唱赞美等;乐器(诗一五0)、动作如跳舞、鼓掌、跳跃等(撤上十八6等)。
    欢乐最常出现的场合是:节庆和献祭时(申十二12、赛五六7)或在集体崇拜时在主里的欢呼(诗卅三1—3、九五1—2、一OO)。欢乐的内容通常有庆祝丰收、得胜(撒上十八6、珥一16),享受财富、个人得胜、身体康复(诗卅一7、赛六一3—7)。
    在早期以色列人的思想中;义人必然喜乐(诗卅三1、九七12),耶和华也因义人欢喜(番三17、申卅9)。与近东的宗教比较,以色列人的敬拜是个充满欢乐的仪式,而思念上帝带来生命中最高的喜乐。
    传道书的智者欣赏劳力者的喜乐从上帝而来(传二10、26,五18),但对他和以色列人,敬畏上帝是更大的喜乐(传十二13)。
    犹太人的帐棚节中的喜乐(约七37)也带有末世的性质,只有上帝完全临格时,才有满足的喜乐;而喜乐与完全的拯救分不开。永远地、完全以神为乐,只有在末世才能实现(赛十二3、六一10、六五18一20、诗一二六)。
    故旧约的欢乐,包括个人生活与盟约中的欢乐,是集体崇拜或个人忠实中的欢乐,并带著救赎性与末世性的意义,并且也是神与信徒同在(义人)的生命特质。
贰、传道书论享乐
一、samah的字义:
    传道书共15次提「欢乐」,在希伯来文诸多可用以表达欢乐的字汇中,单用samah。
samah在旧约圣经中(和合本)最常被译为欢喜,其次为喜
29
乐,再次为欢乐、快乐,其他较少次的用法为:欢欣。快活、夸耀、喜悦、高兴、欢呼、乐、悦等,只有一次译为戏笑(箴十七5)(注10)。英译。King  James  Version)通常译为rejoice、glad、Joy、myrry (注11)。
    欢乐是享乐的外在表达,有诸内必形于外,内在的享受、快乐的感觉,藉外在的欢欣、欢乐、欢呼等表达出来。
    或者由于samah用于一般世界及圣经中,表达个人或团体的欢乐(见前述);而传道书所论及的享乐、欢乐乃是来自世界的、物质上的享乐(二10、24—26、三12—13等)及表达个人的快乐,而非集体性祭祀。敬拜中的欢腾(通常用gil)或赞美上帝的创造、权能(通常用ruae、robu、halol)也非单论及财务上所得的祝福(通常用shish、arhre),故作者(或编者)单用samah于整本传道书。
二、应享乐的原因:
    1.人生短暂虚空,当及时行乐:
    传道书的开始,便予人一声叹息:
    (1)人生只有虚空:
    世界在运转中,人生看来代代如一,都活在虚空之中(一1—11)、智慧无法填满人心(一12一18)。欢乐也无法令人满足(二1—11);
    (2)生命充满艰难:
    无人安慰的欺压(四1—3)、人的妒忌(四4)、懒惰(5—6)、无家的孤寂(7—12)、老而愚昧(13—16);
    (3)社会充斥不平:
    官僚的欺压(五8—9),而欺压者虽得钱财也不知足(10—17、六1—6)、
30
人心贪得无餍(7—9)、愚昧者行勒索。贿赂、且急躁恼怒(七5—9)、恶人行恶却得福气(15、八12),正直人却被忘记(八10);
    (4)智慧也是愁烦:
    生命中的智慧,原可使人得能力(九13—16、十12—15),但智者未必享福(九n一18。十5—7),却增添愁烦(一17一18);
    (5)死亡无可逃脱:
    人无论如何活,或善或恶,至终都归死亡(十3、6),作者强烈地表达:活者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强(4节)。
    作者透视现实的无奈之后,发出积极的呼喊:与其受苦,不如享乐;既然人生诸苦是不可避免,而死亡又必定临到,还是享乐吧(二24、三12—13、五15—20、八15)!但作者却又强调,人所拥有的一切好处及顺境却不一定使他快乐,因喜乐也是上帝所赐予的(全书共提七次(注12))。
    2.万物上帝所赐,宜从中取乐:
    (注13)传道书似乎对人生充满怨尤、悲观(如前述),其实全书至终所探究的是:若是对神没有信心,生命将何等荒芜。他邀请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命:当看见上帝「在」的时候。并且她的特性是慷慨、是赐予的上帝(全书共有12处提上帝是「赏赐的」(注14))时,就会发现生命的目的和得著喜乐(参见注(注12))。
    传道书论神时,只提「那位神」(参见前言),就是作者所认识的那位,且是他唯一承认的。对神的特性,最常提到的是慷慨。因此,传道书所论的,是位出名的神,且是以慷慨著称。
二、享乐的原则:
    1. 从人的根源看—一万物从神而来
    如前述,一切好处都是神的恩典,人得以在其中享受也是出于
31
神(二24—26,三12,八15),而人本身绝对没有能力从吃、喝、赚钱等日常琐事中,享受快乐。
    二章24节:「人莫强如吃喝」有译(注15)为“There  is  no  happiness except in eating and drinking.”亦有学者(注16)译为「人不比吃喝本身强」,即「人一无是处」。人本身实在没有能力给自己什么,人若想从吃喝得满足,他必须经常谨记,这些基本的满足和其他一切满足一样,是从神而来。「莫强如」是个强烈的肯定句。
    而25节:「论到吃用享福,谁能胜过我呢。」即「除了我,谁能首先享受我劳碌而得的呢?」和合本:出于神的手、NIV:is from the hand of God。思高:离开了天主,谁能有吃的,谁能有喝的?New Jerusalem Bible:“unless all this came from him.”
    him从上下文看即上帝。另希伯来文的八手抄本、LXX、埃及。叙利亚译本、耶柔米译本,全都用「离了神」。如此便能上下连贯地解释:劳力与享受不一定要连在一起,享受是上帝的礼物。
    第26节补充24节,讨上帝喜悦是他赏赐的基础,而与讨上帝喜悦的人相对的是罪人、不敬畏神的人、或作恶的人(七26、八12一13)。八章15节说明,神将最好的礼物—一快乐,赐给敬畏神的人。这份礼物,就是吃喝、在神眷顾下享受生命的快乐。
    2.从人的本位看—一生命目标在神
    一2~三22是从悲观的世界观(一2—11)进展到悲观的生活(一12~二23);作者以思路交错的方式,再从二24—26虔信者的生活,转到他的世界观(三1—22)。
三1—15表达了人生在不定、不可捉摸之中,其实在背后,上帝的作为却是有定期(三1)。有时间性(11节)的,可是人却无法视透(十一6),而旧约(注16)通常相信生命之所以会有意义,是因上帝全面的护理、安排时期、节令。因此,生命的每一方面有它的时
32
候(利廿六4、申卅三35。王下四16等)。传道者持相同的看法:生命的「时机」人不能全知(九11以下),但人应知足(九8)。
    三章11节:「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上帝在起初造人的时候,人被造界于世界与上帝之间,成为有灵的活人(创二7)并被托予治理大地(世界、地球)的责任(一28)。人是有灵的,故能与造他的上帝沟通。故从本位看,神、人、物关系如右:

(可十一29-31)
(创一28)

    神造万物并赐人享用,人可善用,亦有责任治理。人与人的关系乃在相爱的平行关系上(可十一29—31)。人当记得上帝是创造者、万物的主宰,她向世界、人的工作和计划永存不变(传三14),而人当敬畏神;传道书共七次提「敬畏神」(注17),敬畏不是恐惧,却是因信靠全然投向这永生神:这位赐万物予人者。而当人与上帝及所使用的物关系良好、在正确的本位上时,这些礼物才会带给人长远的满足。
    那么,人不应当为物所奴役,乃是用物、敬畏神、爱人。
    3.从人的本质看—一人是有灵的活人(注18)
    从世界的表象看,人的生命与动物甚接近(传三18—22),生
33
命短暂,转瞬即逝,故作者建议「喜乐度日](22节)。
    然而,上帝在造人时,与动物的被造相差甚远,人是有灵的活物,正如传道书三章八节:「上帝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正如奥古斯丁所说:“Thou hast made us for thyself,and our heart is restless,till it rest in thee,”人有寻找上帝的渴望(虽有时找错了),人有欣赏上帝作为的能力(虽常不归荣耀予他)。
    从人的本质看,神、人、物的关系如下:

物界
文本框: 灵界              

 

    人界于物界与灵界之间,人有物质的。有限。会死的躯体,却有永恒的生命,有与灵界沟通、交往的能力,又必须靠物质界维持生命。
    传道者于全书中,活生生地将人生现实、真实的层面,摆在读者面前,这种表达,在质与量上都与圣经其他书卷大不相同。
    伊顿(注19)认为:「传道者的出发点很原始,就是回到每个人自我的处境,就在世界上面对实际可观察的现象,问人是否已经明白生命的实情,学会掌握今生,次要的暗示则是智慧有限。他为智慧设限,也为人类所有的资源设限,最终他要人敬畏神。」
    因此,人的本质需要每天面对生活的实际所需,及承受各种有限的苦楚和实情,但物质却不能满足人心灵的需要(二1—11等),人能藉今生短暂、实际。有限的生命去经历超越今生的生命,也去体会上帝的真实,虽然当中有许多不明了之处(三10-15)。
34
      4.从救赎的角度看—一万物在虚空中
    传道书中的虚空(注20)不一定是我们以为的消极、绝望、悲  观。hebel在不同的内容里,有不同的意义:如六12指虚度,八4指荒谬,十一10指虚空短暂。虚空包含:(1)智慧和空泛(如伯七16:希伯来文版);(2)不可靠、脆弱(诗六十二);(3)徒劳无益(伯九29:希伯来文版);(4)虚假(耶十六19;亚十2)。传道书中的虚空,则囊括了这里每一个意思。在一2到十二8之间,这词重复了达三十次之多,虚空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特色(一14、二11)。而虚空的虚空(一2)则是希伯来文最高级的表达法:「完全的虚空」。
    罗八20:受造物服在虚空之下。这里的希腊文正是LXX对hebel的译法。虚空也指「堕落后的情况」(注21),也因此服在撒但的权势下(注22);意即没有结果、没有效果,没有达到当初创造的目的(注23)。凡事虚空(传一2),凡事:指生命中一切活动。
    综合上述各点,堕落后一切都在虚空之下,人心也无法满足,而一切都等待著复兴。这观念也符合了新旧约对「欢乐」的末世性意义(注24)的解释:唯有等到基督再来时,万物才得以复兴。信徒也才能得著完全的救赎和完满的喜乐。
    故在旅途中的世人,当面向永恒而走之际,可以「行你所愿行的,看你所爱看的」(传十一9),但却要记得将来要面对审判主;故要「趁著年幼,纪念造你的主。」(十二1)
四、应用与反省:
    1.万物从神而来—一不应忘本,当感恩而享用
    (1)面对现实:
    有些基督徒以为信主后,上帝保守必然身体健康、万事顺利、财源广进;又有些基督徒以世界上的好东西(如美、好物之享受
35
等)为不属灵,而以排斥物质(如不穿美衣、不用好物)为属灵,因而活在不能面对真实世界的患得患失之中。
    其实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一样要面对人生的生老病死,也与他们一样要靠「物质」维持生活,要努力改善生活。但上帝是厚赐万物予世人享受的上帝,是施恩的上帝,故全人类当真诚地面对现实的丑恶、有限及美好。
    (2)感恩享用:
    万物既由上帝而来,上帝予人享用的心理是非常清楚的。正如父母预备家中美好的一切予儿女,儿女若不敢享用,就辜负了父母的美意,但儿女若用而不知感恩则为忘本。这是普世的概念,可惜非基督徒领受上帝各样恩典时,可能归功予自己,也归功予由物质所造成的偶像,却忘了创造他并赐福他的上帝,基督徒的情况也可能一样。
   (3)珍惜治理:
    当人享用上帝一切厚恩时,珍惜使我们免于滥用(如水电);粮食分配不均(这里有人饿死,那里却有人大量抛弃农作物为平衡物价)显示人类管理不当,人类不但没有负起治理的责任,且进行破坏,以致近年有「环保运动」
    有人说(注24):「基督徒活在世界,如同婢女偷用主人(魔鬼)的东西。」其实美好的万物由上帝而来,我们可大方享用,并妥善管理,免得因我们的不敢用和不妥善的管理,使世界沦为魔鬼的世界—一这是天父的世界,他是创造主。
      2.生命的目标在神—一不要神化物质,当以物尊荣神
      (1)不神化物质:
      物质原可改善人类生活,可惜许多人却在疯狂地追求物质享受时,迷失了自己,甚至付上人格、道德的代价。基督徒也往往以物质为中心,受物质牵制,至神化物质,让它在生命中居首。
36
    物质不能满足人心(见前述),没有目标的生活使人疲惫,除非归回源头,人不可能找到人生意义。
    (2)以物尊荣神:
    人原本的位置便是可以享用世界、治理世界,并以物尊荣上帝,如旧约以色列民(利廿七30等)或新约门徒的奉献(太廿七57—61等)。
    物质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当人们高举物质,忘却上帝时,将神置于脚底(如下图(一));其实,人没有能力将神拉下,却是自己颠倒了自己的本位(如下图(二))。而除非人回到本位,否则人将永远迷失(注25)。

物(世界)
上帝
上帝
物(世界)
文本框: 图 一


文本框: 图 二

    他是独一、至高的上帝,人本该尊荣神。
    3.人是有灵的活物—一不要忘记看不见的、永恒的
    人若忘记了自己是尊贵、有灵的人,只忘情地工作(为吃—一生活)、结婚(为传宗接代?),人便与动物无异(诗四九20)。
    天天活在这看得见的世界,人们往往忘了里面那看不见的人(林后四16—18,内心:innerman)及看不见的上帝(约壹四20)。故应学习:
(1)对己:
37
    常内观、自省,我这「福相」「漂亮」的人,里面的灵魂状况如何?我的灵命是否奄奄一息(因无灵粮—一读经,也无呼吸—一祷告),长久与上帝没有往来。
    (2)对人:
    在这见利忘义的社会中,人常爱物用人。但上帝要我们用物爱人。物可使我们靠近人(路十六9),善用物以助人爱人,它的价值便超越了物价。
    (3)对神:
    我们领受物质,代表了慈爱上帝的厚恩。在短暂世界中我们可以在富足中经历他施恩,也在不足中经历他施恩—一得力以胜过物质的不足。如保罗(腓四11—13)、哈巴谷(哈三17—19),更在这一切中欣赏、享受他带领的奇妙作为。
    4.万物在虚空中—一不留恋旅途,等候基督再来
    (1)它质能解决部分生活问题,却不能解决生命的问题:
    物质或能满足人生活所需,却不能满足人的心灵。而物质得著与心灵享受也不一定成正比。钱可以买药,不可以买健康;可以买床,不可以买睡眠;可以买短暂的快乐,却不能买长久、满足的喜乐。
    (2)物质是坏主人,好仆人:
    可惜许多现代人,在物欲引诱下,沦为物质的奴仆,被物质控制,失去了基督拯救我们所赐予的自由(约八31—32、36,加五1)
    (3)他是万物的主,是丰盛生命的源头:
    在万物虚空,等待复兴之际,信徒当谨记,他是万物的主,也是我们生命的主,并且是赐丰盛生命的主(约十10)。
    基督徒当乐意奉献所拥有的、也乐意与人分享,
38
在施授中享平安、喜乐。在敬神、爱人、用物治物中等候基督再来。
结论—一物质与享受的正面价值
    我们活在崇尚物质、道德沦丧、价值混乱的世界中,有些信徒随波逐流;有些摆向另一极端,轻视今生或物质生活享受。
    传道者所看见的社会与我们所看见的问题有许多相同处,因为,古往今来,人性是一样的,但全书却洋溢著生之喜悦,及对物质和享受正面的看法。
    综合本文所论,并配合新约的信息,可以留意到:
一、物质与享受的正面价值:
    1.物质能满足人今生的需要,透过物质世界及物质的享用,我们认识创造世界万有的创造主(罗一20等)。
    2.享受是上帝的赐予,懂得享受生活,心存感恩的基督徒见证那厚赐万物予人的施恩主,他不但赐下生命且供应、照顾人生命中的需要(雅一17、路十二22—24)。
    3.物质能改善生活,致我们能以争取更多时间来崇敬、聆听、事奉这至高、独一的主(路十二22—23)。
    4.物质(或钱)能「购买」时间(如坐计程车可免于等公车的时间等等),而「珍惜时间就爱惜生命」(注26),相对地,它便可用于延长「丰富」我们的生命(弗五16、西四5)。
    5.我们能以物质的奉献,回应达独生爱子也赐予我们的慈爱的主(加二20、罗十二2)。二、自由的生命超越物质:
    造世界予人享受的上帝,也是从罪恶与束缚中将我们救出的上帝(约三16)。但当我们为物所束缚,受它辖制时,它便成了人类的偶像,做了我们的上帝(路十六13),夺去我们的灵魂(路十二20-21)。
39
    1.超越物质:
    基督徒以物质身体,活在物质的世界上,透过今生旅途,遥见永恒盼望,并为此终极的实在(Utimate Reality)而欣喜,这也是传道书至终要带出的信息—一存在意义,人生终极问题—一不只是物质享受问题。
    基督来,带给我们自由(约八32、36),保罗也教导人:不要再被奴仆的轭辖制(加五1)。但愿我们与物质的关系,也是一个自由的关系:可以享拥有(腓四23一25),也可以享付出(或无)(多二14。腓二6—8)。至终,能在物质上做个良善、忠心的好管家(太廿五21、23、29),享受上帝助人的大能。
    文艺复兴时代留下来的艺术品,反映了信仰落实在艺术家的生活中。我们的时代,似乎基督徒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难得一见,是否是属灵属世二分化,使基督徒关在教堂的象牙塔里造成的呢?甚值得我们反省,因基督本应在「凡事居首位」(弗一22、歌一15—18)
    2.享受生命:
    生命是上帝的礼物,物质及身体的物质形态终会改变,但永恒生命将持续到永远。故能在短暂人生享受物质生活是好的,能在生命中享受与人的交往、相爱更好,而能够享受与上帝的沟通最好(可十二29—31)
    3.生命就是圣事:
    享受原是很主观的感受,当人心中有爱时,为他所爱的对象付  出不但不是苦差,且是美事,有话说「爱使重担变为轻省」
    当我们认识上帝,经历他的爱时,每一天为他而活就是享受(他那么伟大,我那么渺小,而我竟然可能认识秘、经历他);
40
若能为她付出、事奉神,那也是我们的荣幸。正如诗人所说:他是我们的产业(诗十六5—6),是满足的喜乐(11节)
    生命就是圣事,那么,每一天都值得欢庆,每一时刻都是个敬拜,且是「属灵的敬拜」(Spiritual Worship罗十二1—2)
    但愿我们在真生命中享受一切美善,并以此赞美真善美的上帝;但愿他在天上,也享受他的爱所激励(林后五14—15)的孩子们做的不完美的奉献。阿门!
释:
(1)新加坡与台湾有许多相似之处。
(2)新加坡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有为胖儿童而设的「减肥运动时间」,政府也必须为身体过重的将入伍服兵役青年安排提早入役,给予特别训练。
(3)根据新加坡的一项调查,教会中的信徒;几乎全属中上层,故近年有积极推动向「基层」传福音的运动。
(4)约壹二 15。
(5)约翰福音十七14—15。
(6)一般认为传道书是在主后一百年的亚米尼亚会议中(Syncd of Jannia) 纳入正典,拉比的问题并非「传道书是否应属正典,而是为什么是正典?」(参伊顿(Eaton,Micbael.A.)著,蔡金玲译,《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传道书》(台北:校园出版社,1987),16—17)。(6)同上著作,29
(8)方祖桑等编,《大辞典》,上卷(台北:三民书局,1985),192。
(9)本段主要取自IDB,1000—1001;NBD 665—666;NIDNTT,354一356;神辞,859—862。
(10)Wigram,Georger编《旧约希伯来文中文汇编》(台北:浸宣出版社, 1989)
(11) Wigram,ed,The New Eng llshman’s  Hebrew Concordance.(U.S.A:Hendrickson Publishers,1984),12081210.
41
(12) 二10、21,三22,五18、19,九6、9 。
(13)以下两段主要取自,伊顿,《丁道尔注释书:传道书》,40一42。
(14) 传一13,二26(两次),三10、11,五18、19,六2,八15,九9,十二7、11。
(15)The New Jerusalem Bible 。
(16) 以下整理自:伊顿,83—84;盖华德,48—63。
(17)盖华德,53。
(18)同上,51。
(19)伊顿。
(20)本段主要整理自:盖华德,37;伊顿,55。
(21)NIDNTT,354-356 。
(22)F.F.Bruce,Romans(Inter Varsity Press,1974)172.
(23)Bl ack,Matrshall,The N ew Century  Bibleothmentary‘Romalls’(London:Marshall,Morgan&Scott  Publisher,1984)127.
(24)杨牧谷著《信仰的落实》(台北:校园团契出版社,1983)。
(25)本段整理自唐崇荣著,黄瑛瑛编,《价值观的探索》(新加坡探索者福音机构,1989)p7.
(26)唐崇荣,p.7.
 参考书目:
1.       Kohlerberger III,John R.编《旧约圣经中希英逐字对照》台北。浸宣出版社,1989 。
2.       Wigarm, George R.编《旧约希伯来中文汇编》,台北。浸宣出版社,1989 .
3.       黎加生编著《圣经神学辞典》,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66。 
4.       吴文益编著《新约希腊文常用字分析》,台湾:浸宣出版社,1987。 
5.       Xavier,Léon-dufour编《圣经神学辞典》,台中:光启出版社,1978 。
6.       Jurner,Nigel,Chrstian Words(Eduyburgh:T&Tclerk,1980). 
42
7.       Freedman,David Noel et.Al.,eds.The Anchor Bible Dictionary,6Vols,Vol.3(New York:Doubledny,1992).
8.       Miller,Madeleine 8.and Miller.J.Lane,eds.,Haper’s Bible Dictionary(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952).
9.       Arndt,William and F.Wilbar Gingrich,eds.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7).
10.   《圣经辞典》,香港:思高圣经学会,1975
11.   贺理(G.C.D.Howley)编,《现代中文圣经注释》,香港:种籽出版社,1983
12.   F.F.Bruce, Romans,ed.R.V.G.Jasker(London:Inter-Varsity Press,1963).
13.   Black,Matthew, “Romans” The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eds C1ements, Ronald E. and Black,Matthew,London:Marshall Morgan &Scott,1984.
14.   彭海莹编《基督徒的金钱观》,台北:新新生命杂志社,1988。
15.   傅士德(Foster,Richard.J)著,陈吴国香、徐美娟译(钱》,香港:基道书楼,1987。
16.   唐崇荣著,黄瑛瑛编《价值观的探索》,新加坡探索者福音机构,1989。
17.   杨牧谷著《信仰的落实》,台北:校园出版社,1983 。
18.   Kidner,Derek,A Time to mourn,and a time to dance;(Leicester:Inter—Varsity Press, 1981).
19.   Ogden Grahan,Qoheleth,(England;Sheffield Academic PressLtd:1987).
20.   Dianne Bergant,C.S.A.Job Ecclesiastes,(Wilmington:MichaelGlazier,Inc.1982).
21.   唐佑之著,《生之探索》再版,香港:证道出版社,1979 。
22.   伊顿(Eaton,Michael)著,蔡金玲、事贞德译《传道书》,丁道尔
43
旧约注释,台北:校园出版社,1987。
23. 盖华德(Kaiser,Walter C.)著,詹维明译《享受生命:传道书注释》,1983。
44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