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06号 |
教会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 |
张春申
(耶稣会中华省省会长,辅神信理教授)
这篇文章是应香港「主爱中华」之邀而写成的。结果是以「中国现代化、教会、梵二精神」为题,登在「鼎」的一九九五年六月的特刊中。特刊大题是「主爱中华,中国天主教友迎向九零年代挑战」,不过只自我的原文中抽出很少的一部分。我觉得很可惜,所以请「神学论集」刊出全文。 作者附识
本文题目极为广阔,彻底与全面研讨大概不是邀我撰文者的本意,也非一位神学工作者能力所及,因此只能大题小做,根据自己的思路分为三部分来叙说。一、现代化与其过程中的世俗化现象;二、中国现代化的若干问题;三、中国教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一、现代化与其过程中的世俗化现象
1.现代化的基本理念:
推动西方现代化的三个基本理念是理性、科技与发展。三者都与传统相背。理性要求与接受说明。解释与证明、不再向传统与权威低头,而更重视人性的自由与知识。於是现代人处身宇宙与人间,谋求解除一切来自自然的。或者天生的束缚,根据理性建立了
525
自然、人文与社会科学,并且落实在自己发明的技能中间。这样可说「人定胜天」,不是传统的「听天由命」。现代化的第三个基本理念是人类永无止境的发展,不再停留在某一黄金时代,视之为代代相传的标准。
2.现代化的领域:
现代化原则上可以全面地进入社会的所有领域,如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甚至宗教也能现代化。与现代化连结在一起的名词便是自由化、工业化。都市化等等。诸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技军事、通识教育之外的越来越分门别类的知识皆是现代化的产物。一般而论,现代社会的全面呈现了一波又一波的发展。
3.现代化的结果:
根据事实,现代化的结果有正有反。现代化的确带来丰富的知识、广大的资讯;新科技解决了人生各方面的困难,提供前所未有的生活享受。现代交通工具拉近分布世界各地的人类,使地球成为一小村。资源流畅,工业日进,市场自由,正在创造蓬勃的经济「奇迹」。但是另一方面,现代化并未解决人类所有困难,同时却制造了新的问题。第三世界依然存在,又兴起分布各地的第四世界,那便是非但地球南北之间的贫富悬殊,而且经济发展地区也保留无能参加竞争的赤贫族群。至於环境污染。犯罪打斗,不但层出不穷而且持续上升……
4.世俗化现象:
世俗化是否是现代化的必然後果?不是我们需要答覆的问题。不过各地世俗化现象的发生是无法否定的。一般都将此现象与现代化拉上关系。现代化的三个基本理念大体而论处理的是可以实证的世界,或者可说是形而下的。它所应用的方法是实验、理则、规律、制度等等,因此由理性与科技可以控制的。
526
现代化理念基本上自处於形而上的灵性、人性与物性的神圣世界之外,因为它无能处理它。而後者正属宗教信仰的对象;置身於外,或者至少不管神圣世界,即是世俗化。现代世俗化现象的出发点是好像上帝不存在。的确,现代化国家中发生世俗化现象,这具体地在已开发的欧洲是众所承认的。认真上教堂的人越来越少,宗教的诚律不再发生作用,传统礼俗已经逐渐淡薄,反而成为落伍的标志。这是世俗化的一般情况,虽然已有迹象显出现代化下宗教信仰复苏。或者因此可说世俗化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临时现象。
二、中国现代化的若干问题
1.中国现代化:
清代已经谋求中国现代化,但是敌不过传统势力的抵制而告失败。无论如何,民国建立是政治现代化的一环,不过保守思想顽强,以致国父临终时仍说革命尚未成功。至於本文注目的是晚近在中国大陆的现代化,也即七十年代以来所说的四个现代化。至今最为突出的仅是经济现代化。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它改观了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上面提出的生活转变同样在这里出现。中共甚至政策上,导向经济改为自由化的市场经济;由严格的计划经济转变为混合经济,容许私营经济存在。但是同时在经济现代化下;上面所说的消极因素也多出现。环境恶劣化、犯罪率提高、走私贪污等等,已有难以控制的趋势。至於贫富不均,一方面拉开沿海与内地的距离,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使全国穷人相对於富人显得更穷。
2.中国形式的现代化:
如果社会主义与人权有中国形式,那麽现代化也该有中国形式。原本现代化投入社会全面,各个领域由於相互连结,很难不同步进行。然而中国现代化突出的是经济发展。与之密切有关的政治
527
却依旧是四个坚持的共产党专政。现代化是自由经济与民主政治同行,始能理性地发展经济。中国形式的经济现代化基本上是政治主导,由於它的政治有欠民主,因此经济发展难能完全自由与理性。所以,中国形式的现代化在经济领域里未来将是如何,已经变得不易推测,更是难以预估。大概这是全世界对於邓小平的健康如此有兴趣的原因吧!其实,这是非常不现代化的中国现象。
3.中国形式的世俗化:
上面已自文化角度提过现代化与世俗化的关系。但是中国形式的现代化同样弓伸出中国形式的世俗化,这可从二方面来观察。
首先共产主义自命是理性的、科学的,因此对於宗教自有一套解释,我们不必在此介绍。无论如何,在它解释下,凡是传统的以及宗教的,都经不起科学的进步以及理性的考验,而将自动消失。这只须等待共产主义阶段的来临。为此文化大革命犯了判断与手段上的错误,不走理性与科技之道,而企图以暴力来消除传统与宗教。至於社会主义阶段的政策是引导宗教参与现代化,这将同时造成世俗化,按照共产主义的理论,定能导致宗教解体。
其次共产主义虽然自称建基於理性与科学,但是它真能以实证方法来给与证明吗?一些迹象使人认为它已是宗教的代替品,因此也是一种「信仰」。正因如此,今日它自己也面临世俗化的危机。经济现代化的地区,有人怀疑究竟多少人还有热诚的「信仰」。即使经济落後地区,宗教自由政策稍微落实,传说那里信仰热诚立刻暴涨,因为宗教代替品缺少一般宗教的「迷」人。可见,现代化为社会主义阶段的中国,也带来「信仰」危机。世俗化的力量是非常真实的。
以上两方面简单指出中国形式的世俗化,我们没有把握对未来的估计能力,所以不加预测。不过东欧与苏联的教训,总不能勾销吧!
528
究竟哪种信仰禁得起世俗化呢?
三、中国教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1.宗教与现代化。
理论上我们可以说,现代化的基本理念与宗教信仰各自接触的是两个不同的层次,直接不该互不两立、产生矛盾;亦即灵性与理性自有固定的认知与行动的技能,因此肯定的是不同性质的真理,以及寻求的也是不同性质的效应。但是实际上人是一个整体,宗教与现代文化也因而互相影响。一方面宗教可以现代化,这可由二层来说。宗教的核心是信仰,然而信仰在宗教团体中必然由道理。礼仪、管理来落实。宗教现代化至少在道理方面采用现代语言,在礼仪方面采用现代形式,在管理方面采用现代民主。至於宗教生活的其他种种无法不受现代化生活影响。当然宗教生活的信仰核心不该失落,否则即是绝对世俗化了;也即是世俗主义。
另一方面现代化也能受到宗教影响。最易提出的一面便是宗教阻止现代化,这在历史中的记录是很多的。不过更应注意的该是信仰本身虽属灵性,没有能力直接去做现代化工作,但是宗教信仰能够推动信徒,应用理性与科技去参与现代化。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政策所期待的,虽然它自有动机。当然不同宗教的信仰殊异,因此面对现代化也有差异的立场。
2.教会与现代化。
这里不自历史角度来陈述,而只举出梵二大公会议的立场。梵二是一个教会自求革新的大公会议,它的基本方向有两个,一是重归基督与圣经的泉源,另一是在时代中的适应。至於有关我们的问题,它的立场清楚地表达在「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之中。「喜乐与希望」宪章一开始积极肯定现代化带来的发展与进步的效
529
果,但是它同时发现现代人在心灵深处渴望真正的信仰。
牧职宪章是梵二最长的文件,无法详细介绍,为了本文的目的,我们仅指出它思路进展的方向。宪章的第一大部分可说是在现代化的背景,将基督信仰中的人性指点出来,但是应用了现代人的字汇。人是天主的肖像,由此建立人格尊严,产生涵盖灵魂与肉身的权利。人有精神,寻求真、善、美;根据良知度伦理生活。人不仅是个人,也是团体。他属家庭与社会!对此负有责任。人也有能力,不只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但是出自人力的行动与目的应该具有次序、出於造物主意愿的次序。这一部分都建基於基督宗教的信仰之上、都以耶稣基督、他的死亡与复活奥迹为依归。总之,宪章第一部分表示了教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对信仰的坚持。
至於宪章第二大部分,依次涉及现代化的领域:婚姻与家庭、文化、社会与经济、政治,以及和平与国际团体。梵二处理每一领域的模式大概是这样的:一、承认领域中的现代化现象,按照信仰中的人性而予以肯定;二、根据人的奥迹指出每一领域中现代化越界的错误,如唯物主义、自由主义、无神主义等等,因为越界的各类主义侵犯人性的尊严;三、教会表示自己的关怀。
我们可以举出经济发展作为一个例子:一、现代经济的特徵:对自然界控制力日强、人类彼此在领域的互相倚附、生产方式与服务技术日进、经济满足人类需求。二、发展造成的消极现象:人被经济奴化,社会问题日益恶化与贫富之间差距,以致广大群众的生活与工作往往不相称其人格尊严。三、於是教会呼吁工业经济平衡进展,不是只为利润而增产,而是为人服务,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物质、理智、伦理与精神)。发展既非全由私人无限制地自由进行,也不需全由政府订立,为了集体而忽视个人。以上仅是指出梵二面对经济现代化的一个模式。其实对於其他领域,它也根据类
530
似模式表达自己的立场。甚至它也不讳言自己得益於现代化。
牧职宪章主要是为所有信徒提示面对现代化世界的职责。它并未提出世俗化问题;看来它也并不认为现代化必然会造成失落信仰的世俗主义。相反,教会甚至在为现代化把脉诊治。
3.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教会:
有关中国的现代化,上文第二部分已有简述。虽然并非所有地区都呈露蓬勃的经济现代化现象,但是不免都间接地受到波及。为此中国教会在各地或深或浅地生活在现代化过程中,它应扮演什麽样的角色呢?我们在下面将基於牧职宪章的训导,努力向中国教会,说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另一方面必须承认中国天主教是「小小羊群」,而且真如保禄指著格林多教会所说的:「按肉眼来看,你们中有智慧的人并不多,有权势的人也不多,显贵的人也不多」(格前一6);换句话说,中国天主教徒中,在现代化三个基本理念下,没有很多够得上水准的人;虽然如此,我们仍旧肯定它应有所作为。
第一,既然梵二牧职宪章是面对现代世界的文件,中国教会,尤其它的领导人,以及正在培育中的修生,在今日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熟读、深入了解这个重要宪章。因而正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中,特别经济领域中,现代化的正负效果。
第二,中国教会自己身处现代化的过程中,它必须一方面吸取它的正面价值,赶上时代与现代人交谈。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革新自己的面貌。然而它又必须保护与发扬信仰,以现代人的语言提出人格尊严等等的信念。
第三,实际上与现代世界接触的是中国教友,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受到现代化的冲击,为此对他们的信仰培育是刻不容缓的。传统的教理已不敷用,在新编天主教要理尚未出版与普及之前,为他们
531
讲解梵二牧职宪章的要义,该是最为实际的。
第四,鼓励教友进入世界,参与国家的现代化,必须教导他们教会认同它的特殊理由。同时也警告他们世俗主义的危机。这些教友将在现代化过程中,为信仰作证,甚至也能建设性地批判,这何尝不是先知性的行径。
第五,在经济现代化的洪涛中,中国教会领导人必须学习教会管理,善用资金,走向自养之道。但是更需具有福音精神。事实上教会也有「世俗的焦虑,财富的迷惑,以及其他贪欲进来」(谷四19)的危险。
第六,教会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决不能常「点灯……放在斗底下」。「你们是地上的盐,盐若失了味,可用什麽使它再咸呢?」(玛五15,13)。为了国家整体的现代化,它不能根据牧职宪章在适当的时机,试著发表一些心声吗?这也是它的先知性任务呢!
是的,中国教会的处境我们不是不知道,但是它既然跟随了基督;在现代化过程中,总应扮演一个角色吧!
结论
本文关於中国现代化偏重於它的经济领域,其实尚有其他如婚姻与家庭、文化等等领域可说。由於我们大题小做,所以并未—一略加注意。但是梵二牧职宪章第二大部分多有启发性的思想,可以引人反省在其他领域的现代化过程中,中国教会应扮演的角色。
参阅
张春申,俗化的意义,神学论集,14期 五五一 ~ 五六O页。
刘家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问题概览;鼎,80期,4一18页。
沙百里,宗教卷入市场经济洪流之中,鼎,80期,19—31页。
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