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我也评两句

评论:两位中国主教和帕罗林枢机一起出席米兰天主教大学研讨会

查看原文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平均得分: 0 分,共有 0 人参与评分
   网友评论
   
本站网友 匿名
2019-05-17 06:06:06 发表
重要的不是理想多丰满,重要的是预判能力,比预判能力更重要的是改变局势的能力

圣座国务卿帕罗林枢机5月14日出席在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举行的国际研讨会,并发表主题演讲。他回顾了从本笃十五世到当今教宗方济各历任伯多禄继承人对“人类大家庭团结”做出的贡献和对在中国的天主教会的关心。

(梵蒂冈新闻网)“1919-2019东西方和平的希望”国际研讨会5月14日在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举行。圣座国务卿帕罗林枢机在会上发表讲话,主题是《人类大家庭团结,从本笃十五世到教宗方济各》。两位中国主教也出席了会议,他们是北京教区李山主教和广东汕头教区黄炳章主教。

帕罗林枢机以教会对人类大家庭的团结和共同福祉的关心为指导思路,强调“天主教超越国家的性质与人类大家庭团结的相互关系”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教会在人类大家庭团结方面,向来是“促进和平、反对战争以及发展国际和跨国组织间的合作。”帕罗林枢机表示:“全球问题也需要给予全球性的解决方案。”

随后,枢机回顾了从本笃十五世到现任方济各历任教宗在“人类大家庭团结”所作出的贡献。

圣座国务卿最后提到了与中国关系的发展,表示2018年9月22日签署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主要关注的是天主教团体的生活。教宗方济各鼓励中国开展日益开放和合作的对话,为了人类的共同命运而倡导和平。今天,在中国的所有主教与伯多禄的继承人共融在一起,许多教友们也都以修和的姿态作出回应,重新建构主教、司铎与信友之间的团结。现今在中国的天主教正在发生的一切,实际上是来自真正大公和普世共融的力量,为促进人民之间的兄弟情谊作出贡献。

2019 May 16, 15:27
 
回复  支持[6反对[5]
本站网友 匿名
2019-05-16 05:54:36 发表
哈莉玛:新加坡视宗教为强化社会的积极因素 但严格奉行世俗主义
联合早报

新加坡总统哈莉玛说,世界上许多国家由多元种族和宗教的人口组成,都面对围绕共同国家身份认同将国民团结起来的挑战,而进行对话和拥有同理心,是促进理解与信任和弥合社群之间差异的关键。

她也说, 我们将宗教视为能强化社会的积极因素,但新加坡严格奉行世俗主义,公平对待所有不同信仰,各宗教之间也以互相宽容和接纳为基本美德。在新加坡,各群体都奉行各自的文化和宗教习俗,同时不得将自己的习俗或意愿强加于他人。

哈莉玛15日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时,阐述了上述观点。首次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旨在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哈莉玛在致辞中分享了新加坡多年来促进种族与宗教和谐的经验。

她首先提到,全球各地出现越来越多社群之间不和谐、不信任、甚至分裂的情况,此时正应该就如何维持社会和谐与凝聚力交流看法。

她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由多元种族和宗教的人口组成,都面对围绕共同国家身份认同将国民团结起来的挑战。而随着全球化和科技拉近了国家之间的距离,即使是同族人口组成的国家,也必须与其他国家和人口交流合作。

哈莉玛说:“进行对话和拥有同理心,是促进相互理解信任和弥合不同社群之间差异的关键。”

哈莉玛以新加坡的国情为例说,新加坡人口虽以华人为主,但马来族、印度族和欧亚裔人口也相当可观。从地理位置看来,新加坡邻国的人口则以非华族居多,因此新加坡人无论是彼此之间或与本区域的邻国,都必须和谐共处。

哈莉玛进一步回溯新加坡建国历史说,在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联邦的一部分时,新加坡的建国元勋为不分种族、语言或宗教,人人平等的原则而顽强奋斗;新加坡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并独立,就是因为双方无法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她接着分享了新加坡独立后促进种族与宗教和谐的的一系列政策,包括设立跨种族和宗教的机构和组织、以英语而非华语为工作语言、确保各组屋区有不同种族的居民聚居、以及近年来修订宪法确保少数族群能定期当选总统等。

在宗教课题方面,哈莉玛说,新加坡将宗教视为能强化社会的积极因素,但新加坡严格奉行世俗主义,公平对待不同宗教。新加坡也致力于促进宗教之间的理解包容,也立法遏制诋毁他人宗教的行为,以及宗教和政治的相互干涉。

哈莉玛说:“宗教和谐永远都在进程中,近年来,新加坡人对各自的宗教信仰更虔诚了。这其中重要的是,人民不仅是虔诚的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或印度教徒,同时也是新加坡的好公民。”

哈莉玛强调,新加坡将多元性视为优势,“我们为融合不同族群所作出的努力,使我们成为更坚韧的社会。”

在对外关系方面,哈莉玛说,新加坡的策略也起了良好作用:“文化和语言上的共同点以及家族的联系,让新加坡人能与其他亚洲国家的人民建立友好关系”。但她强调,新加坡是以国家身份与他国进行外交,而不是华族国家、马来族国家或印度族国家。

哈莉玛总结时说,新加坡的现状是世界面临的一项更大挑战的缩影,那就是如何使不同宗教、拥有不同价值观、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和睦相处。 而新加坡还是个年轻的国家, 必须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她也认同同其他主讲者早前的发言说:“我们各别的文明不应该是排外的,而是应该能与其他文明合作,因为多元性能让世界变得更丰富。”

新加坡下月将举行首届“社会和谐国际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hesive Societies),旨在推动有关社会和谐的讨论。哈莉玛在今天的发言中说,届时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分享新加坡的经验并向他国学习。
 
回复  支持[6反对[8]
本站网友 匿名
2019-05-15 15:43:16 发表
https://cul.qq.com/a/20150804/028208.htm
中国人不读德日进是真的落后

作者: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上海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宗教史。

编辑让我谈谈“对自己影响最大、或最喜欢的几本书”,确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秘密书架”,是否就是因为印象深刻,故而反复阅读,确实很有体会,别人还没有察知的那种书——有如秘籍?于是,忽然想到东汉“不见异人,当得异书”的故事。故事出自《后汉书·王充传》,说的是王充的《论衡》写得清通,当初却只在吴、越地区流行,“中土未有传者”。后来,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流落到江南,读之学问大有长进;再后来,经学家王肃的父亲王朗任会籍太守,也是读了《论衡》,学问大长。这种“秘密书架”现象,“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

读书生涯,不外是见“异人”,读“异书”,惟教师爷不能多见,教科书不能多读。然而,每一个时代,“异人”“异书”并不是很多,要带着眼睛去发现,这又是见仁见智,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我的故事是要说:异人、异书,常常是撞见的,蓦然回首,就在灯火阑珊处。话说1992年夏,我在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于一家旧书店里“邂逅德日进”。取过一本,翻看一过,顿时七窍开明,百思浮现,此后就开始收集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的著作。关于德日进的中西文著作,至今积累在书架上的纸本书近二十本,电子书更多。德日进,生物学家,他描述的“人的现象”,和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绝不相同,用了一套令人着迷的奇怪语言,至今说不出已经读懂几分。但是,每次翻看,随着他漫游生物的起源、人类的亘古,超人的进化,以及整个人类未来的“末世”——“PointΩ”,都是心驰神往,很有启发,或曰:“脑洞大开。”

德日进本是法国耶稣会士,1923年,因他的进化论思想,被天主教会“流放”(也可以说是“雪藏”)来中国。在北平,他一住就是23年,研究古生物学,是“北京猿人”的发现者、鉴定人。据他的朋友,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透露:“(从德日进的)母亲一系来说,他可以宣称是伏尔泰的旁系亲属;从他父亲一系来说,则和帕斯卡有关。”德日进是一位天生的思想家,1960年代在西方与马克思、弗洛伊德并称为“三大”,这一点却不为一般中国读者所知。据1994年法国勒苏尔(LeSeuil)出版社的《德日进全集》目录,他著有《人的现象》《人的出现》《透视过去》《神的氛围》《人的未来》《人的能量》《能量的激发》《人在自然界的位置》《科学与基督》《如是我意》《未来的方向》《战时的作品》《事物之心》等。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汪晖先生译的《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加上新星出版社引进了李弘祺教授译的《人的现象》(2006),中文本仅此两种。我收集的德日进著作,以及德日进研究著作多为英文版。德日进,属于法国,属于中国,也属于美国,他晚年住在纽约,去世后安葬在哈德逊河畔的耶稣会墓地。德日进思想在美国非常流行,各州的主要城市都有“德日进协会”,拥有粉丝无数。

德日进的著作,以强烈的人类命运关怀震撼西方读者。初看德日进思想,表面上有一个巨大的矛盾,他是把人类放在自然界来认识的,换言之: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动物。但是,德日进又把人类看做“地球的皮肤”,因为人类的出现,地球才形成了“智慧圈”(Noosphere),就有了灵魂和精神。显然,德日进思想继承了中世纪以来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人为万物之灵”的理论,是20世纪科学版的“人文主义”。德日进的“人的现象”,是科学和信仰的统一,人类是地球40亿年历史,猿人、智人、现代人200万年历史的重大结果。德日进的历史观极其深远,思想又非常敏锐,他最早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大爆炸”(Big Bang)理论、熵学说等等,引入人文思想界,触发了现代本体论的思考。他认为:站在宇宙开端背后的,是一个更大的存在,那是“人的现象”开端;还有,人类的进化,从猿人、智人、现代人,发展到超人,人类各民族经历了分化、扩散、融合、合一,最后会作为一个整体,与造物主再次相遇,那是“人的现象”的终结。每次重温德日进“PointΩ”理论,都让我觉得回到了少年时代,刚刚接触到《庄子·逍遥游》的境界,不知是寒,是暖,惟有心颤。

没有证据表明德日进对中国思想有过深入研究,但我却总觉得他的哲学非常契合中国人的思维。儒学“大易”思想,解释“三才”(天、地、人)关系,把“人”看作是“天”“地”之气聚合所成,王充《论衡·物势篇》说:“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汉代思想家把“魂魄”看作人类之灵,天地之间,“魂”、“魄”结合,人就有了精神,就能区别于生物和动物,成为“万物之灵”。这种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生魂”“觉魂”“灵魂”理论非常接近,与德日进的“智慧圈”理论也十分相像。还有,德日进认为“智慧圈”中有一种“爱”(Aimer),作为“人的能量”(L’Energie Humaine),推动着人类克服民族战争、种族歧视和国家纠纷,共同走向“PointΩ”。德日进在人性上的这种乐观主义,与孟子“性善论”接近,和王充的一段话更是一致。《论衡·物势篇》说:“天故生万物,当令其相亲爱,不当令之相贼害也”,正是肯定“爱”在天地之间作为本体的存在。德日进经历了惨酷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他和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一样,也曾上过战场;在中国动荡的20世纪中,他和我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的暴行和残害,但是却仍然在苦难中满怀信心地朝向一个美好的未来,他说:“我是一个朝向未来的朝圣者,却全然是要回到过去,做此旅行。”(Introduction,Pilgrim of the Future)

美国和欧洲的“德粉”,把德日进看做20世纪的“先知”。战后,他的思想如“火一样的传播”。很多人认为,德日进正确地预见到了DNA基因理论,互联网技术,还有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全球化时代”。德日进不是经常使用“Globalization”或者“Universalism”来描述“全球化”,记得他使用的是“Planetism”,他把人类居住的星球,看做一个精神整体。人类从生物界的单细胞体进化而来,基因原本一致,是同一个种群。中间经过分化,出现了白、黑、黄人种,以及众多的民族-国家,乃至汤因比式的不同“文明”。但是,在同一个“智慧圈”里面,人类精神强烈地碰撞、融合,会形成一个统一而密集的超人网络,谁也离不开谁,最终是要一起走向“大同”(Great Unity)。这种乐观主义的“全球化”,这等积极意识的“德日进主义”,在中国仍然不敌“社会达尔文主义”。世故的亚洲人仍然不信,也难以被说服。

在当前“全球化”运动汹涌推进,连“星球大战”也即将要开始的时代,中国的读者还没有好好地阅读过德日进,真的落后。在中国,“社会达尔文主义”仍然是主流,弱肉强食,丛林法则还是“天经地义”。世故的亚洲人仍然不相信“世界主义”,难以被说服。这个令人惊讶的事实,让人怀疑我们是否与世界各民族人群同处一个星球。这么多年来,我也没有多做什么,因为自己并不专门研究德日进哲学。曾经鼓励过自己的两位研究生去写写德日进,成果也不是十分彰显。我甚至揣度自己,是不是曾经有过这样一种心理:把德日进作为一种纯粹私人的阅读,秘藏德日进,只是作为个人的“inspiration”,独善其身,隐秘享用。仔细想起来,德日进确实是我思考“世界主义”的源泉。在这里,我愿意公布自己的“秘密书架”,邀请大家一起阅读,含英咀华,分享文明。
 
回复  支持[7反对[6]
本站网友 匿名
2019-05-14 12:31:17 发表
可以
 
回复  支持[7反对[7]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也评两句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还没有注册?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