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我也评两句

评论:中梵临时协议:主教被祝圣;多个教区仍然出缺

查看原文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平均得分: 0 分,共有 0 人参与评分
   网友评论
 57   首页 上一页 1 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2-07-14 09:52:09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天瓯智库吹了一把:

2007年《致中国天主教徒的牧函》的指导原则为2018年签署的协议奠定了基础,是宗座近几十年来对中国教会发出的最重要、篇幅最长的文件。然而,这份文件从一开始就不被看好,媒体和教会中的人物出于担忧,削弱这份文件的影响力,并操控对它的解读。

约瑟夫•拉辛格任教宗时,便想在中国主教祝圣问题上恢复和中国当局的直接对话。2020年2月26日,枢机团团长若瑟•巴蒂斯塔•雷(Giovanni Battista Re)枢机向全世界枢机主教致信,通过梵蒂冈的秘密文件,反驳一些人站不住脚的言论,这些人认为,教宗方济各2018年同意和中国签署的有关主教任命协议是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位时期拒绝签署的。在那封信中,雷枢机援引了他亲自在国务院档案中查阅的文献,这些文献证明:本笃十六世早已批准关于中国主教任命协议的计划,只不过到2018年才有机会签署。这一点并不令人惊讶,因为约瑟夫•拉辛格在处理充满争议的中国天主教事件时就透露出作为神职人员的敏感性。

同样毫不令人惊讶的是,拉辛格和教宗方济各对待中国教会处境的方式上所共同遵循的教条、教义和牧灵秩序准则,被那些利用政治、世俗和神职手段不断要求废除2018年中梵协议的人所否定和掩盖。而如今,距离协议在十月续签还有几个月时间,教宗方济各再次发表态度鲜明的言论,击溃了那群意图从中作梗的西方主义者——他们从未想过,中国和圣座可以不通过中间方而直接接触。

阿祖,投降吧,外面全是成龙。日君,投降吧,外面全是帕罗林。

嘴炮阻挡、改变历史,日君没有成功。

每个人、每个国家,目标都不一样,这个世界比的就是谁的意志得到贯彻、谁的意愿能够实现。

这叫:有人赢到麻木,有人输到麻木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2-07-14 09:22:45 发表
我转载的原则是:每一篇都是我的敌人看了不爽的,如果你看了不爽,正好,就是给你看的

每个人都在努力,证明自己的认知才是真理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2-07-14 08:18:20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方济各若退休:不住梵蒂冈或阿根廷

罗马天主教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说,如果退休的话,他不会住在梵蒂冈或回到家乡阿根廷,而是会在罗马找一间教堂,持续聆听信徒告解。

美联社报道,方济各在西班牙语电视台特莱维萨环球电视网播出的访谈片段中说:“我是罗马的主教,在这个情况下,我会是罗马的荣休主教。”

现年85岁的方济各否认打算在近期退休,但在前教宗本笃十六世2013年成为600年来首位退位的教宗后,他重申退休的可能性仍存在。

方济各受访时说,虽然教廷在处理退休教宗一事上很顺利,但梵蒂冈还是需要更完善地规范荣休教宗这样的人物。

一些枢机主教与教会律师早已对本笃十六世的退休决定提出疑问,包括他持续穿着教宗的白色长袍,并维持教宗名字本笃十六世,而非回归他的本名拉辛格(Joseph Ratzinger)。他们说,那些选择及本笃十六世持续出现在梵蒂冈让信徒感到困惑,让批评方济各的传统主义者援引本笃十六世为例,威胁天主教会团结。

方济各受访时提到本笃十六世说:“第一次的经验算是顺利,因为他是品德高尚、低调谨慎的人,他处理得很好。但未来,应把事情描述得更多,或应该更清楚详尽。”

“我想,在经过那么多世纪后踏出第一步,这很了不起。”方济各说,“如果我还活着”,如果时间点对的话,也会在担任教宗时,在离世前退位。

当被问及成为退休教宗后,是否会住在梵蒂冈或是回到阿根廷,方济各回答“肯定不会”,但在回答是否会定居向来作为罗马主教座堂的拉特朗圣若望大殿时,他说“有可能”。

方济各回忆说,2013年枢机主教秘密会议推选他成为教宗时,他原本计划以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主教的身分退休。方济各说,他当时已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准备了一栋公寓,让他可以到附近的教堂聆听信徒告解,并到医院探视病人。“这是我想过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规划。如果退位前我还活着,我也可能在退位前过世,我希望过着像那样的生活。”他说。

我转载的原则是:每一篇都是我的敌人看了不爽的,如果你看了不爽,正好,就是给你看的

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13日表示,如果他退休的話,他不會住在梵蒂岡或回到他的家鄉阿根廷,而是會在羅馬找一間教堂,持續聆聽信徒告解。他也再度重申譴責墮胎。

雖然有教宗因健康因素退休傳聞,但方濟各在西班牙語電視台特萊維薩環球電視網(TelevisaUnivision)13日播出的訪談片段中強調:「我沒有辭職的打算,暫時沒有。」不過,他也指出,如果有必要辭職,本篤十六世是一個好榜樣,這將幫助他做出決定。

前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在2013年成為600年來首位退位的教宗。方濟各受訪時說,雖然教廷在處理退休教宗一事上很順利,但梵蒂岡需要更完善地規範榮休教宗。

一些樞機主教與教會律師之前已對本篤十六世的退休決定提出質疑,包括他持續穿著教宗的白色長袍,並維持教宗名字本篤十六世,而非回歸他的本名拉辛格(Joseph Ratzinger)。

方濟各提到本篤十六世說:「第一次的經驗算是順利,因為他是品德高尚、低調謹慎的人,他處理得很好。但未來,應把事情描述得更多,或應該更清楚詳盡。我想,在經過那麼多世紀後踏出第一步,這很了不起。」

方濟各說,如果他還活著,且時間點對的話,也會在擔任教宗時,在離世前退位。詢及方濟各若成為退休教宗後,是否會住在梵蒂岡或是回到阿根廷一事,他回答「肯定不會」,但提到他是否會定居向來作為羅馬主教座堂的拉特朗聖若望大殿(Basilica of St. John Lateran)時,他說有可能,在這情況下,他會成為羅馬的榮休主教。

針對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素韋德案,方濟各重申了他對墮胎的譴責。方濟表示,消滅一個人的生命是完全不公正的,他的立場「基於科學數據」,這沒什麼好商量的。

但他也強調,牧師必須時刻注意牧靈層面,避免製造政治問題;至於有天主教政客支持墮胎,方濟說:「我把它留給他的良心,他應該與他的主教和他的牧師談談這種不一致的情況。」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2-07-14 08:03:48 发表
2022~2032,赚钱是王道,不要想着耶稣突然来救你,免得世界末日没来,生活陷入贫困。

话虽如此,基督徒最可能的情况是:坚信天启四骑士应验,坚信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放弃钱财的积攒,在未来艰困

蠢萌的被淘汰,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回复  支持[1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2-07-14 08:00:38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天瓯智库吹了一把:

2007年《致中国天主教徒的牧函》的指导原则为2018年签署的协议奠定了基础,是宗座近几十年来对中国教会发出的最重要、篇幅最长的文件。然而,这份文件从一开始就不被看好,媒体和教会中的人物出于担忧,削弱这份文件的影响力,并操控对它的解读。

约瑟夫•拉辛格任教宗时,便想在中国主教祝圣问题上恢复和中国当局的直接对话。2020年2月26日,枢机团团长若瑟•巴蒂斯塔•雷(Giovanni Battista Re)枢机向全世界枢机主教致信,通过梵蒂冈的秘密文件,反驳一些人站不住脚的言论,这些人认为,教宗方济各2018年同意和中国签署的有关主教任命协议是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位时期拒绝签署的。在那封信中,雷枢机援引了他亲自在国务院档案中查阅的文献,这些文献证明:本笃十六世早已批准关于中国主教任命协议的计划,只不过到2018年才有机会签署。这一点并不令人惊讶,因为约瑟夫•拉辛格在处理充满争议的中国天主教事件时就透露出作为神职人员的敏感性。

同样毫不令人惊讶的是,拉辛格和教宗方济各对待中国教会处境的方式上所共同遵循的教条、教义和牧灵秩序准则,被那些利用政治、世俗和神职手段不断要求废除2018年中梵协议的人所否定和掩盖。而如今,距离协议在十月续签还有几个月时间,教宗方济各再次发表态度鲜明的言论,击溃了那群意图从中作梗的西方主义者——他们从未想过,中国和圣座可以不通过中间方而直接接触。

阿祖,投降吧,外面全是成龙。日君,投降吧,外面全是帕罗林。

嘴炮阻挡、改变历史,日君没有成功。

每个人、每个国家,目标都不一样,这个世界比的就是谁的意志得到贯彻、谁的意愿能够实现。
 
回复  支持[1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2-07-14 07:47:03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转一篇陈亲王的文章(意思教会应该权力集中,不应该民主)

共議同行! Synodality? Anticlericalism?!

去年三月我曾兩次在我的博客批評英文公教報《Sunday Examiner》(下稱SE)轉載UCAN的文章抹黑若望保祿二世和本篤十六世兩位教宗,又於4月轉載UCAN / La Croix International的文章不實地報導教廷信理部的作為。SE負責人並沒有如我的要求作出道歉(讀者如想了解事件,可參考以下附註,到我的博客連結)。

最近SE又再摩拳擦掌,不斷透過社論片面「解釋」今次主教會議的主題:「Synodality(共議同行)」。SE編輯興奮地告訴大家:藉Synodality的精神可以建設一個全新的徹底民主的教會。

推動教會內「共議同行」的精神當然是好事,但英文「Synodality」這個字,為那些知道這幾年在德國教會發生什麼事的兄弟姊妹實在帶來很大的憂慮,因為正正是德國教會這幾年用Synodal Path所推行的整套教會革新計劃使很多樞機和主教很不放心,七十四位主教甚至於4月12日撰寫了一封公開信給德國教會主教,表示他們對德國推展Synodal Path的關注和擔心,請他們要謹慎行事,不要以民主名義輕率推翻教會的傳統倫理。

由羅馬發出的,領導討論此主教會議的文獻中竟也說:教會內有一個歷史傳下來的弊病,叫做Clericalism神權主義(神權霸道?)。它是實行Synodality的主要阻礙,需要推翻它。

任何人有權也就會有濫用權威的誘惑,神職的神權亦然,故耶穌曾清楚警告宗徒「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但我懷疑並要詰問的是:神職主義這個危機在近代教會內比以前更嚴重嗎?事實上,於大公會議後,各類推行「共議同行」的架構都先後成立,開始了運作,尤其是堂區議會讓神父多一渠道聽取教友意見,教友有更多機會輔助神父擔起領導堂區運作的責任。

德國教會推崇那種絕對民主的Synodality其實也是荷蘭教會於梵二大公會議後所推行的,但這些年來,那類改革並未為荷蘭教會帶來進步,卻帶來極大衰落,按可靠統計,當地天主教徒人數由1960年代的全國人民的四成暴跌至2020年的兩成,荷蘭天主教堂不斷關閉,不少已改變成圖書館或餐廳。

在最近一期6月4日SE的社論《New Pentecost for Roman Curia and the Church》中,論者明顯希望今次主教會議能推翻Clericalism,當中第四段最後一句更如是說:「Does this signal the end of clericalism, of which Pope Francis has always been a strong critic?」但此句於中文《公教報》卻失了蹤,未有被翻譯出來,奇怪不奇怪?

我估計,負責中文《公教報》的兄弟姊妹認為該句說話並不合宜,而公教報中文和英文的社論在如此重要議題上有此分歧,反映出甚麼問題?

尤其我沒有忘記SE累累的前科,包括於去年聖誕前的兩篇社論:

一、12月12日《Christmas is a story of Synodality》其中一句「It (Synodality) is a process of giving up one’s powers, privileges and positions for collectively discerning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公教報》中譯題目為《同道偕行的故事》,此句被譯成「它是放棄一己權力、特權和地位,為了共同明辨教會使命的過程」。當然,特權(privileges)實在不必,但神權及神職身份可以放棄嗎?

二、12月19日《A time to partake in washing the feet》中這句「In the new way of being the Church, it is not the clergy but the people of God who are the protagonists」(中譯題目為《這是參與洗腳的時候》,此句被翻譯成「在這個新方式中,教會內的主角不是司鐸而是天主子民」)。但「主角」這詞可有很不同的意義,領導者稱為主角,受關懷者也稱為主角。梵二教會憲章第一章指出教會的主角是天主,第二章指出天主的子民是天主的愛的對象,第三章指出神職領導天主子民。

SE社論不斷闡釋Synodality就是要求神職界放下權能、放下身份,敢問這是否對Synodality的正確理解?信理部屬下的「國際神學小組」於2018年經信理部認同,由教宗批准頒佈的文件「共議同行的真諦」,不是更有權威,更正確,更尊重教會的歷史,更符合教會的聖統信仰?我希望教區當局能清楚解釋此問題並領導我們走上「共議同行」的正確方向。

陈亲王:世俗政治应该民主,但想在天主教实行民主,没门

但如果天主教民主化是趋势呢?

陈亲王的事与愿违:希望发生的事——中国革命,没发生;不希望发生的事——天主教被革命,发生。

现实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除非你强到能扭转历史。
 
回复  支持[1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2-07-13 17:48:08 发表
方济各若退休:不住梵蒂冈或阿根廷

罗马天主教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说,如果退休的话,他不会住在梵蒂冈或回到家乡阿根廷,而是会在罗马找一间教堂,持续聆听信徒告解。

美联社报道,方济各在西班牙语电视台特莱维萨环球电视网播出的访谈片段中说:“我是罗马的主教,在这个情况下,我会是罗马的荣休主教。”

现年85岁的方济各否认打算在近期退休,但在前教宗本笃十六世2013年成为600年来首位退位的教宗后,他重申退休的可能性仍存在。

方济各受访时说,虽然教廷在处理退休教宗一事上很顺利,但梵蒂冈还是需要更完善地规范荣休教宗这样的人物。

一些枢机主教与教会律师早已对本笃十六世的退休决定提出疑问,包括他持续穿着教宗的白色长袍,并维持教宗名字本笃十六世,而非回归他的本名拉辛格(Joseph Ratzinger)。他们说,那些选择及本笃十六世持续出现在梵蒂冈让信徒感到困惑,让批评方济各的传统主义者援引本笃十六世为例,威胁天主教会团结。

方济各受访时提到本笃十六世说:“第一次的经验算是顺利,因为他是品德高尚、低调谨慎的人,他处理得很好。但未来,应把事情描述得更多,或应该更清楚详尽。”

“我想,在经过那么多世纪后踏出第一步,这很了不起。”方济各说,“如果我还活着”,如果时间点对的话,也会在担任教宗时,在离世前退位。

当被问及成为退休教宗后,是否会住在梵蒂冈或是回到阿根廷,方济各回答“肯定不会”,但在回答是否会定居向来作为罗马主教座堂的拉特朗圣若望大殿时,他说“有可能”。

方济各回忆说,2013年枢机主教秘密会议推选他成为教宗时,他原本计划以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主教的身分退休。方济各说,他当时已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准备了一栋公寓,让他可以到附近的教堂聆听信徒告解,并到医院探视病人。“这是我想过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规划。如果退位前我还活着,我也可能在退位前过世,我希望过着像那样的生活。”他说。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2-07-13 16:47:31 发表
耶稣会《公教文明》

从种子到大树 —— 天国来临的华夏回声
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 S.I.) 2022年7月11日

耶稣通过语言和图像宣布天国的到来,使那些路人和田间的农民欢欣雀跃:他们聚精会神地观察这个世界,侧耳倾听鸟儿的欢唱和天主特选的那位发出的呼召。福音的话语和图像虽然来自巴勒斯坦的土地,却同时引起普世的共鸣。无论智慧在哪里筑巢,都以寓言回应着耶稣关于天国如同隐藏珍珠的比喻。

中华民族世代不息地推进水利工程,不辞劳苦地耕作梯田。对于福音中的比喻,中国智慧也以其绝无仅有的方式与其遥相呼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试图以图像和故事相结合的形式使它们交相辉映,发出新的光芒。正是通过种种此类相遇和交融,天国今天临在于我们之中。

场景
让我们从“设想一个地点或情况”[1] 开始,重读《玛窦福音》第13章中对耶稣的描述:“有许多群众集合到他跟前,他只得上船坐下,群众都站在岸上”,船在水面上轻轻地漂浮。在耶稣与群众之间短短的距离中,一切都平静下来。水的流动似乎暗示着无人能够阻止或占据的天主智慧。环绕着湖岸的山丘显示着受造界的多姿多彩,清山秀水的灿烂提醒我们,一切美善都是从上而来,就像光辉从太阳发出[2]。

在那湖水中倒映着山峦的美景中,我们不禁想起孔子的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3]。山水的对照并不形成矛盾,而是相得益彰:智者自然倾向于仁德,仁者一定具有大智慧。这一山水相连的景观唤醒了我们内在的感知,唤起了我们的默观。

正如孟子所言,“观水有术”[4]。仅仅在对水的默观中,我们便可以得到诸多启示[5]。孟子在我们以上一节引述的文字中所表达的一个训导是:水在充满所有的空洞之前,不会停止它的流动,同样,人一旦踏上寻求智慧之路,在完成他的旅程之前,也不应停步不前。 此外,中国典籍还提供了其他许多见解: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但它却可以攻坚克强,超越一切[6];流动的水在不断变化中形态各异:平静的水面看似银镜,但其中的奥妙并不易看清;“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7];尤其重要的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8]。

很快,传闻伴随着耶稣流行开来。他的言行,他对天国的宣讲和对病人的医治,构成了形式多变的民间故事,寄托着群众的梦想和期望。于是,耶稣导致的传闻为福音书的故事积累了素材[9]。耶稣的确有行神迹的名声,但民众并未将他行神迹的能力与话语的能力分开看待。耶稣的话语特别针对被边缘化的人、被遗弃的人,赋予他们打破禁锢人身自由的枷锁的愿望和力量。更广义地说,耶稣的信息激励每个人以一种自由的新方式与他人交流,使他们摆脱传统的重压,从内心的痛苦和暴力中解放出来。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与生活于子民中的耶稣遥相呼应的人物,那就是传说中与渔民共同度过一年打鱼生活的舜帝。虽然他并不进行说教,但在其影响下,渔民之间互相礼让,将最利于捕鱼的河湾深潭让给别人[10]。

这也正如坐在船上的耶稣。对于听他讲道理的众人来说,他是一个谜,因为他的自由使其不同于既定的规范。忠诚于这种自由,这对耶稣自己而言,构成了一个考验、一个问题:“众人说我是谁?”(路9:18)。耶稣的自由是向每个人提出的挑战。他的言论与其本人实为一体。关于这种师傅的教导与自身形象的统一性,《道德经》中也有所强调:“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11]。

耶稣并未以宣告末日即将到来的威胁吓唬众人,他只是宣称“时期已满,天主的国临近了”(谷1:15)。是接近还是逃避他所宣布的现实?这将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决定。耶稣更喜欢使用纯朴宁静的图像:一块田地、一盏灯,还有酵母……这种语言表达将所有的深刻道理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谈论隐藏在世界中的神圣“奥义”(谷4:11)意味着揭示最平凡的现实中的奥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2]。

当然,天国的到来也是天主的审判,但天主审判的人也是判断别人的人。因此,耶稣宣扬的是信任和谦逊,而并非以色列在政治上的胜利。这会使每个人感到茫然:对天国的宣讲是一个需要以新态度面对的新教导,需要我们以孩童般的好奇心重新发现天主。幼婴的身上其实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13]。这足以使一个建立在狭隘的天主形象和僵化模式上的社会产生震荡,正如在人群中,每个听众都要直面耶稣带来的震撼。

天国的到来
耶稣宣讲的是什么,他的门徒宣讲的是什么?我们可以言简意赅地回答:“天国的来临”。这是一个事件,而不是一个教义。

什么是天国[14]?在希伯来经文中,这个词指的是上主将亲自永久地统治他的子民(参见出15:18);在天国中,正义将战胜压迫穷人的人,和平将征服施暴者。

希伯来语“国度”指的是“统治”,是一种治理方式,而不是一片领土[15]。同时,在犹太人的思想中,当天主真正统治他的子民时,就会显示他是整个世界的主宰者[16]。很明显,耶稣开始他的公共生活是因为他相信这一时间已到。他指派七十二个门徒到各城各地宣讲:“天主的国已经临近你们了”(路10:9)。但同样清楚的是,耶稣从他讲道的一开始就暗示,天国比我们通常想象的更加宽广和神秘,它的临在绝不会像许多人所想象的以战争为工具,天主的旨意不是叫我们采用征服者的态度。“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17]。

耶稣从未给天国下过定义,而总是通过比较和比喻来描述它:“天国好像……” [18]田间生长的麦子、发面的酵母,或是莠子。我们注意到,天国在这三个简短的讲述中是一种潜在的现实,尚未实现,却已然在此:天国具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力量,它将为田地、嫩芽和面团带来无限生机。正如《道德经》所言:“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绳绳兮不可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9]。

每当我们让耶稣的话在我们心内发挥作用,我们在行动、理解、沟通、爱及诸多方面的能力就会像麦穗一样日渐成长,像放入酵母的面团一样发酵。天主的国度已经在这里,它就在我们中间(参见路17:21),它来临的迫切性促动我们每一个人和我们所构成的团体积极投身行动,使之实现。

种子和果实
“有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种的比喻(参见玛13:1-9;谷4:1-9;路8:4-15)反映了当地典型的各种土壤情况和相应的不同收成(包括某些完全荒芜的地带)。这个比喻是指落入沃土中的种子可以获得特别高的产量(果实可达三十至一百倍,而正常的期望值是五倍),其目的在于表明,与传扬天国最终带来的果实相比,种子生长的寓言也只是一幅苍白的图像[20]。

除了土壤的肥力,耶稣在另一个比喻中(参见谷4:26-29)强调了发芽的奥秘,并以此暗喻天主为王国的到来做准备的方式。生长力不在于农民,而在于发芽的谷物。中国哲理非常重视无为和耐心等待时机的道理。例如,孟子讥讽 “揠苗助长”的人,因为事实上,“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21]。

然而,一旦条件成熟,耐心的等待则需及时化为行动。收获的季节虽然充满丰收和喜悦,但也是一个需要分辨的时刻。当隐藏的东西已经显露,麦子可以和莠子分开的时候也就终于来临,“我要对收割的人说:你们先收集莠子,把莠子捆成捆,好燃烧,把麦子却收入我的仓里”(玛13:30)。

在古代中国,每逢收获季节,人们都会欢庆上天的恩典:“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22]。

通过比喻式的叙述,天主的创造工程在救赎工作中延续,使同样的现实和过程在自然界和超性世界中得到体现。耶稣的比喻中的现实主义源于他对自然和精神秩序之间的类比的信念:天国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的过程具有本质上的某种相似性。

天国不是从天而降的,但天主的行动一旦得到认知,便会带来我们从内心思想到外在行动的彻底改变,在收获季节到来时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的王国。事实上,天主的国度已经存在于那些聆听耶稣话语的人的皈依经验中,存在于他的门徒团契中。但与此同时,惯性、怀疑和罪的重重阻力仍会使耶稣的宣讲被视为乌托邦。

通过对发芽这一奥秘的反思,耶稣又向我们揭示了另一个相关的奥秘:“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若12:24)。在这里,耶稣的视角是从发芽的奥秘衡量他的生命本身的意义,秘密与黑暗似乎再一次为未来的丰收提供了保障。一方面,天国是一个“自然”的现实;另一方面,生命的延续和成长需要经过埋葬,需要我们馈赠自己的整个生存,需要我们坦然进入一种“非存在”的状态。“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23]。

耶稣是撒在地里的种子,虽然是各样种子里最小的,但当它长起来,却比各种蔬菜都大,竟成了树,甚至天上的飞鸟飞来,在它的枝上栖息(参见玛13:31-32及段落)[24]。就像“圣人被褐而怀玉”[25],无穷的宝藏隐藏于一颗谷粒中。天国不是一个乌托邦,它是“我们中间”的当下,是一个处处以耶稣为生活榜样的团体。这个团体不断扩大,为天国在历史进程中的收割做准备。

比喻:未来的语言
耶稣讲了许多寓言故事。三部对观福音中记述了43个不同的寓言,若望福音也记载了其他故事和图像。在对观福音书中,“比喻”一词共出现了48次。比喻的艺术存在于所有文化中,在希伯来语中也十分显著。犹太拉比把比喻的词汇比作一根小小的灯芯,帮助人们在黑暗中发现隐藏的宝藏[26]。比喻艺术自发地走向寓言和谜语等文学体裁。

然而,寓言或比喻不仅是一幅图像,也是一种叙事,时或出现于耶稣的郑重宣讲中。图像与故事之间有什么不同?故事在其开端与结束之间有一个变化,它可能很简短,几乎与简单的图像无甚区别,但其中总有一种改变和转化。在耶稣讲的故事中,有一些以大家公认的常识为基础,以便于听众的认知;另一些则相反,基于不寻常的令人惊讶的内容。但总体来说,耶稣的讲述总是单纯的、简洁的。这样的叙事艺术中,每一个细节都格外重要,令人印象深刻。最重要的是,听众会被引导参与其中,作出判断,进入故事并使之成为他自己的故事[27]。

天国的意义无法通过一个唯一的比喻得到解释,因为正是“比喻的世界”才唤起了“天主来到我们中间”的丰富的现实意义与象征意义。对此,本文思路的切入点《玛窦福音》第十三章便是一个范例。这一章的行文好似一个浓缩的宇宙:一开始,耶稣上船坐下;最后,他以一个有关渔网的比喻结束讲道,就好像回到了此时所处的具体环境,又像是在描述他刚刚边说边做的事情[28]。 在希腊原文的表述中,渔民把“各种东西”都收进网里,直到网“满了”,意思是说“一切都完成了”。在开端与结束之间,耶稣让我们观察各种人类状况:勤劳的农民、发面的女人、寻找完美珍珠的商人、在等待种子生长时睡觉的人、暗中作梗却枉费心机的仇人……如果将这些比喻联系在一起,我们就会意识到,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以及我们的所有经历都在同一个意义的网络中相互联系:正是通过这个网络,我们的整个生活向我们讲述着天主。我们对天国临在的理解来自对一系列图像和故事的反思。

对话中的故事
对耶稣的故事的释义使我们认识到,将这些比喻与其他故事、图像和教义相联系不仅无可指责,甚至必不可少,这样才能辨别神圣真理以何种方式居住在人类智慧中。因此,福音书的比喻与中国智慧的相遇顺理成章。诚然,耶稣讲述的故事并不涵盖中国智慧表达的一切,中国的智丰盛也不等同于福音比喻的教导,但二者的互动无疑将有助于追本溯源,厘清朦胧。

从孔子时代到汉代早期的古代典籍中,故事、警句和传说是揭示中国智慧的主要表达形式[29]。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智慧往往会抹去自身、一再移置自身的定位:至少在道家的表述中,孩童、愚人甚至颠狂之人都会被塑造为借以表达中国智慧的形象[30],如此不断把我们带回颠覆一切“定位”的生与死的两极。

因此,中国智慧揭示,任何对智慧的真正追求都是建立在失去、过渡与逃离的基础之上[31]。智者必须像“若冬涉川”的人一样谨慎,因为“若冰之将释”[32],智慧本身也存在失效的可能。中国智慧正是置身于从冰向着水消融的转化中,立足于人失去落脚点而又必须继续前行的时刻。“水”的隐喻在修辞和叙事中的盛行,意味着智慧并不假装有一个“底”,一个核心教义, 意味着智慧是流动的、无底的。因此,在天国的比喻与中国智慧的典故中,都有着某种我愿称之为“柔弱性”的东西,正是它使这二者的历程得以相交相遇。路标已经树立在我们今天启程之处;为此我们应当倍感欢欣。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2-07-13 12:03:57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天瓯智库吹了一把:

2007年《致中国天主教徒的牧函》的指导原则为2018年签署的协议奠定了基础,是宗座近几十年来对中国教会发出的最重要、篇幅最长的文件。然而,这份文件从一开始就不被看好,媒体和教会中的人物出于担忧,削弱这份文件的影响力,并操控对它的解读。

约瑟夫•拉辛格任教宗时,便想在中国主教祝圣问题上恢复和中国当局的直接对话。2020年2月26日,枢机团团长若瑟•巴蒂斯塔•雷(Giovanni Battista Re)枢机向全世界枢机主教致信,通过梵蒂冈的秘密文件,反驳一些人站不住脚的言论,这些人认为,教宗方济各2018年同意和中国签署的有关主教任命协议是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位时期拒绝签署的。在那封信中,雷枢机援引了他亲自在国务院档案中查阅的文献,这些文献证明:本笃十六世早已批准关于中国主教任命协议的计划,只不过到2018年才有机会签署。这一点并不令人惊讶,因为约瑟夫•拉辛格在处理充满争议的中国天主教事件时就透露出作为神职人员的敏感性。

同样毫不令人惊讶的是,拉辛格和教宗方济各对待中国教会处境的方式上所共同遵循的教条、教义和牧灵秩序准则,被那些利用政治、世俗和神职手段不断要求废除2018年中梵协议的人所否定和掩盖。而如今,距离协议在十月续签还有几个月时间,教宗方济各再次发表态度鲜明的言论,击溃了那群意图从中作梗的西方主义者——他们从未想过,中国和圣座可以不通过中间方而直接接触。

阿祖,投降吧,外面全是成龙。日君,投降吧,外面全是帕罗林。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2-07-13 10:52:47 发表
天瓯智库吹了一把:

2007年《致中国天主教徒的牧函》的指导原则为2018年签署的协议奠定了基础,是宗座近几十年来对中国教会发出的最重要、篇幅最长的文件。然而,这份文件从一开始就不被看好,媒体和教会中的人物出于担忧,削弱这份文件的影响力,并操控对它的解读。

约瑟夫•拉辛格任教宗时,便想在中国主教祝圣问题上恢复和中国当局的直接对话。2020年2月26日,枢机团团长若瑟•巴蒂斯塔•雷(Giovanni Battista Re)枢机向全世界枢机主教致信,通过梵蒂冈的秘密文件,反驳一些人站不住脚的言论,这些人认为,教宗方济各2018年同意和中国签署的有关主教任命协议是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位时期拒绝签署的。在那封信中,雷枢机援引了他亲自在国务院档案中查阅的文献,这些文献证明:本笃十六世早已批准关于中国主教任命协议的计划,只不过到2018年才有机会签署。这一点并不令人惊讶,因为约瑟夫•拉辛格在处理充满争议的中国天主教事件时就透露出作为神职人员的敏感性。

同样毫不令人惊讶的是,拉辛格和教宗方济各对待中国教会处境的方式上所共同遵循的教条、教义和牧灵秩序准则,被那些利用政治、世俗和神职手段不断要求废除2018年中梵协议的人所否定和掩盖。而如今,距离协议在十月续签还有几个月时间,教宗方济各再次发表态度鲜明的言论,击溃了那群意图从中作梗的西方主义者——他们从未想过,中国和圣座可以不通过中间方而直接接触。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2-07-13 00:08:24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没有主教的地方多的是,没有主教才没有神父这是关键,没有神父就不用传福音了,多好?你看透了吗?

协议本身就没多大作用,借力灭了忠贞才是目的,今天不是应验吗!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2-07-13 00:05:07 发表
没有主教的地方多的是,没有主教才没有神父这是关键,没有神父就不用传福音了,多好?你看透了吗?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2-07-11 11:40:17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转一篇陈亲王的文章(意思教会应该权力集中,不应该民主)

共議同行! Synodality? Anticlericalism?!

去年三月我曾兩次在我的博客批評英文公教報《Sunday Examiner》(下稱SE)轉載UCAN的文章抹黑若望保祿二世和本篤十六世兩位教宗,又於4月轉載UCAN / La Croix International的文章不實地報導教廷信理部的作為。SE負責人並沒有如我的要求作出道歉(讀者如想了解事件,可參考以下附註,到我的博客連結)。

最近SE又再摩拳擦掌,不斷透過社論片面「解釋」今次主教會議的主題:「Synodality(共議同行)」。SE編輯興奮地告訴大家:藉Synodality的精神可以建設一個全新的徹底民主的教會。

推動教會內「共議同行」的精神當然是好事,但英文「Synodality」這個字,為那些知道這幾年在德國教會發生什麼事的兄弟姊妹實在帶來很大的憂慮,因為正正是德國教會這幾年用Synodal Path所推行的整套教會革新計劃使很多樞機和主教很不放心,七十四位主教甚至於4月12日撰寫了一封公開信給德國教會主教,表示他們對德國推展Synodal Path的關注和擔心,請他們要謹慎行事,不要以民主名義輕率推翻教會的傳統倫理。

由羅馬發出的,領導討論此主教會議的文獻中竟也說:教會內有一個歷史傳下來的弊病,叫做Clericalism神權主義(神權霸道?)。它是實行Synodality的主要阻礙,需要推翻它。

任何人有權也就會有濫用權威的誘惑,神職的神權亦然,故耶穌曾清楚警告宗徒「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但我懷疑並要詰問的是:神職主義這個危機在近代教會內比以前更嚴重嗎?事實上,於大公會議後,各類推行「共議同行」的架構都先後成立,開始了運作,尤其是堂區議會讓神父多一渠道聽取教友意見,教友有更多機會輔助神父擔起領導堂區運作的責任。

德國教會推崇那種絕對民主的Synodality其實也是荷蘭教會於梵二大公會議後所推行的,但這些年來,那類改革並未為荷蘭教會帶來進步,卻帶來極大衰落,按可靠統計,當地天主教徒人數由1960年代的全國人民的四成暴跌至2020年的兩成,荷蘭天主教堂不斷關閉,不少已改變成圖書館或餐廳。

在最近一期6月4日SE的社論《New Pentecost for Roman Curia and the Church》中,論者明顯希望今次主教會議能推翻Clericalism,當中第四段最後一句更如是說:「Does this signal the end of clericalism, of which Pope Francis has always been a strong critic?」但此句於中文《公教報》卻失了蹤,未有被翻譯出來,奇怪不奇怪?

我估計,負責中文《公教報》的兄弟姊妹認為該句說話並不合宜,而公教報中文和英文的社論在如此重要議題上有此分歧,反映出甚麼問題?

尤其我沒有忘記SE累累的前科,包括於去年聖誕前的兩篇社論:

一、12月12日《Christmas is a story of Synodality》其中一句「It (Synodality) is a process of giving up one’s powers, privileges and positions for collectively discerning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公教報》中譯題目為《同道偕行的故事》,此句被譯成「它是放棄一己權力、特權和地位,為了共同明辨教會使命的過程」。當然,特權(privileges)實在不必,但神權及神職身份可以放棄嗎?

二、12月19日《A time to partake in washing the feet》中這句「In the new way of being the Church, it is not the clergy but the people of God who are the protagonists」(中譯題目為《這是參與洗腳的時候》,此句被翻譯成「在這個新方式中,教會內的主角不是司鐸而是天主子民」)。但「主角」這詞可有很不同的意義,領導者稱為主角,受關懷者也稱為主角。梵二教會憲章第一章指出教會的主角是天主,第二章指出天主的子民是天主的愛的對象,第三章指出神職領導天主子民。

SE社論不斷闡釋Synodality就是要求神職界放下權能、放下身份,敢問這是否對Synodality的正確理解?信理部屬下的「國際神學小組」於2018年經信理部認同,由教宗批准頒佈的文件「共議同行的真諦」,不是更有權威,更正確,更尊重教會的歷史,更符合教會的聖統信仰?我希望教區當局能清楚解釋此問題並領導我們走上「共議同行」的正確方向。

陈亲王:世俗政治应该民主,但想在天主教实行民主,没门

但如果天主教民主化是趋势呢?

陈亲王的事与愿违:希望发生的事——中国革命,没发生;不希望发生的事——天主教被革命,发生。

一个人如果总是事与愿违,要考虑是不是自己的愿有问题。想它涨的时候它跌,想它跌的时候它涨,是自己太韭,没把握到规律。
 
回复  支持[1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2-07-11 11:23:19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转一篇陈亲王的文章(意思教会应该权力集中,不应该民主)

共議同行! Synodality? Anticlericalism?!

去年三月我曾兩次在我的博客批評英文公教報《Sunday Examiner》(下稱SE)轉載UCAN的文章抹黑若望保祿二世和本篤十六世兩位教宗,又於4月轉載UCAN / La Croix International的文章不實地報導教廷信理部的作為。SE負責人並沒有如我的要求作出道歉(讀者如想了解事件,可參考以下附註,到我的博客連結)。

最近SE又再摩拳擦掌,不斷透過社論片面「解釋」今次主教會議的主題:「Synodality(共議同行)」。SE編輯興奮地告訴大家:藉Synodality的精神可以建設一個全新的徹底民主的教會。

推動教會內「共議同行」的精神當然是好事,但英文「Synodality」這個字,為那些知道這幾年在德國教會發生什麼事的兄弟姊妹實在帶來很大的憂慮,因為正正是德國教會這幾年用Synodal Path所推行的整套教會革新計劃使很多樞機和主教很不放心,七十四位主教甚至於4月12日撰寫了一封公開信給德國教會主教,表示他們對德國推展Synodal Path的關注和擔心,請他們要謹慎行事,不要以民主名義輕率推翻教會的傳統倫理。

由羅馬發出的,領導討論此主教會議的文獻中竟也說:教會內有一個歷史傳下來的弊病,叫做Clericalism神權主義(神權霸道?)。它是實行Synodality的主要阻礙,需要推翻它。

任何人有權也就會有濫用權威的誘惑,神職的神權亦然,故耶穌曾清楚警告宗徒「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但我懷疑並要詰問的是:神職主義這個危機在近代教會內比以前更嚴重嗎?事實上,於大公會議後,各類推行「共議同行」的架構都先後成立,開始了運作,尤其是堂區議會讓神父多一渠道聽取教友意見,教友有更多機會輔助神父擔起領導堂區運作的責任。

德國教會推崇那種絕對民主的Synodality其實也是荷蘭教會於梵二大公會議後所推行的,但這些年來,那類改革並未為荷蘭教會帶來進步,卻帶來極大衰落,按可靠統計,當地天主教徒人數由1960年代的全國人民的四成暴跌至2020年的兩成,荷蘭天主教堂不斷關閉,不少已改變成圖書館或餐廳。

在最近一期6月4日SE的社論《New Pentecost for Roman Curia and the Church》中,論者明顯希望今次主教會議能推翻Clericalism,當中第四段最後一句更如是說:「Does this signal the end of clericalism, of which Pope Francis has always been a strong critic?」但此句於中文《公教報》卻失了蹤,未有被翻譯出來,奇怪不奇怪?

我估計,負責中文《公教報》的兄弟姊妹認為該句說話並不合宜,而公教報中文和英文的社論在如此重要議題上有此分歧,反映出甚麼問題?

尤其我沒有忘記SE累累的前科,包括於去年聖誕前的兩篇社論:

一、12月12日《Christmas is a story of Synodality》其中一句「It (Synodality) is a process of giving up one’s powers, privileges and positions for collectively discerning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公教報》中譯題目為《同道偕行的故事》,此句被譯成「它是放棄一己權力、特權和地位,為了共同明辨教會使命的過程」。當然,特權(privileges)實在不必,但神權及神職身份可以放棄嗎?

二、12月19日《A time to partake in washing the feet》中這句「In the new way of being the Church, it is not the clergy but the people of God who are the protagonists」(中譯題目為《這是參與洗腳的時候》,此句被翻譯成「在這個新方式中,教會內的主角不是司鐸而是天主子民」)。但「主角」這詞可有很不同的意義,領導者稱為主角,受關懷者也稱為主角。梵二教會憲章第一章指出教會的主角是天主,第二章指出天主的子民是天主的愛的對象,第三章指出神職領導天主子民。

SE社論不斷闡釋Synodality就是要求神職界放下權能、放下身份,敢問這是否對Synodality的正確理解?信理部屬下的「國際神學小組」於2018年經信理部認同,由教宗批准頒佈的文件「共議同行的真諦」,不是更有權威,更正確,更尊重教會的歷史,更符合教會的聖統信仰?我希望教區當局能清楚解釋此問題並領導我們走上「共議同行」的正確方向。

陈亲王:世俗政治应该民主,但想在天主教实行民主,没门

但如果天主教民主化是趋势呢?

陈亲王的事与愿违:希望发生的事——中国革命,没发生;不希望发生的事——天主教被革命,发生。
 
回复  支持[1反对[4]
本站网友 匿名
2022-07-11 10:54:52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转一篇陈亲王的文章(意思教会应该权力集中,不应该民主)

共議同行! Synodality? Anticlericalism?!

去年三月我曾兩次在我的博客批評英文公教報《Sunday Examiner》(下稱SE)轉載UCAN的文章抹黑若望保祿二世和本篤十六世兩位教宗,又於4月轉載UCAN / La Croix International的文章不實地報導教廷信理部的作為。SE負責人並沒有如我的要求作出道歉(讀者如想了解事件,可參考以下附註,到我的博客連結)。

最近SE又再摩拳擦掌,不斷透過社論片面「解釋」今次主教會議的主題:「Synodality(共議同行)」。SE編輯興奮地告訴大家:藉Synodality的精神可以建設一個全新的徹底民主的教會。

推動教會內「共議同行」的精神當然是好事,但英文「Synodality」這個字,為那些知道這幾年在德國教會發生什麼事的兄弟姊妹實在帶來很大的憂慮,因為正正是德國教會這幾年用Synodal Path所推行的整套教會革新計劃使很多樞機和主教很不放心,七十四位主教甚至於4月12日撰寫了一封公開信給德國教會主教,表示他們對德國推展Synodal Path的關注和擔心,請他們要謹慎行事,不要以民主名義輕率推翻教會的傳統倫理。

由羅馬發出的,領導討論此主教會議的文獻中竟也說:教會內有一個歷史傳下來的弊病,叫做Clericalism神權主義(神權霸道?)。它是實行Synodality的主要阻礙,需要推翻它。

任何人有權也就會有濫用權威的誘惑,神職的神權亦然,故耶穌曾清楚警告宗徒「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但我懷疑並要詰問的是:神職主義這個危機在近代教會內比以前更嚴重嗎?事實上,於大公會議後,各類推行「共議同行」的架構都先後成立,開始了運作,尤其是堂區議會讓神父多一渠道聽取教友意見,教友有更多機會輔助神父擔起領導堂區運作的責任。

德國教會推崇那種絕對民主的Synodality其實也是荷蘭教會於梵二大公會議後所推行的,但這些年來,那類改革並未為荷蘭教會帶來進步,卻帶來極大衰落,按可靠統計,當地天主教徒人數由1960年代的全國人民的四成暴跌至2020年的兩成,荷蘭天主教堂不斷關閉,不少已改變成圖書館或餐廳。

在最近一期6月4日SE的社論《New Pentecost for Roman Curia and the Church》中,論者明顯希望今次主教會議能推翻Clericalism,當中第四段最後一句更如是說:「Does this signal the end of clericalism, of which Pope Francis has always been a strong critic?」但此句於中文《公教報》卻失了蹤,未有被翻譯出來,奇怪不奇怪?

我估計,負責中文《公教報》的兄弟姊妹認為該句說話並不合宜,而公教報中文和英文的社論在如此重要議題上有此分歧,反映出甚麼問題?

尤其我沒有忘記SE累累的前科,包括於去年聖誕前的兩篇社論:

一、12月12日《Christmas is a story of Synodality》其中一句「It (Synodality) is a process of giving up one’s powers, privileges and positions for collectively discerning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公教報》中譯題目為《同道偕行的故事》,此句被譯成「它是放棄一己權力、特權和地位,為了共同明辨教會使命的過程」。當然,特權(privileges)實在不必,但神權及神職身份可以放棄嗎?

二、12月19日《A time to partake in washing the feet》中這句「In the new way of being the Church, it is not the clergy but the people of God who are the protagonists」(中譯題目為《這是參與洗腳的時候》,此句被翻譯成「在這個新方式中,教會內的主角不是司鐸而是天主子民」)。但「主角」這詞可有很不同的意義,領導者稱為主角,受關懷者也稱為主角。梵二教會憲章第一章指出教會的主角是天主,第二章指出天主的子民是天主的愛的對象,第三章指出神職領導天主子民。

SE社論不斷闡釋Synodality就是要求神職界放下權能、放下身份,敢問這是否對Synodality的正確理解?信理部屬下的「國際神學小組」於2018年經信理部認同,由教宗批准頒佈的文件「共議同行的真諦」,不是更有權威,更正確,更尊重教會的歷史,更符合教會的聖統信仰?我希望教區當局能清楚解釋此問題並領導我們走上「共議同行」的正確方向。

陈亲王:世俗政治应该民主,但想在天主教实行民主,没门

但如果天主教民主化是趋势呢?
 
回复  支持[2反对[1]
本站网友 匿名
2022-07-11 10:51:34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转一篇陈亲王的文章(意思教会应该权力集中,不应该民主)

共議同行! Synodality? Anticlericalism?!

去年三月我曾兩次在我的博客批評英文公教報《Sunday Examiner》(下稱SE)轉載UCAN的文章抹黑若望保祿二世和本篤十六世兩位教宗,又於4月轉載UCAN / La Croix International的文章不實地報導教廷信理部的作為。SE負責人並沒有如我的要求作出道歉(讀者如想了解事件,可參考以下附註,到我的博客連結)。

最近SE又再摩拳擦掌,不斷透過社論片面「解釋」今次主教會議的主題:「Synodality(共議同行)」。SE編輯興奮地告訴大家:藉Synodality的精神可以建設一個全新的徹底民主的教會。

推動教會內「共議同行」的精神當然是好事,但英文「Synodality」這個字,為那些知道這幾年在德國教會發生什麼事的兄弟姊妹實在帶來很大的憂慮,因為正正是德國教會這幾年用Synodal Path所推行的整套教會革新計劃使很多樞機和主教很不放心,七十四位主教甚至於4月12日撰寫了一封公開信給德國教會主教,表示他們對德國推展Synodal Path的關注和擔心,請他們要謹慎行事,不要以民主名義輕率推翻教會的傳統倫理。

由羅馬發出的,領導討論此主教會議的文獻中竟也說:教會內有一個歷史傳下來的弊病,叫做Clericalism神權主義(神權霸道?)。它是實行Synodality的主要阻礙,需要推翻它。

任何人有權也就會有濫用權威的誘惑,神職的神權亦然,故耶穌曾清楚警告宗徒「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但我懷疑並要詰問的是:神職主義這個危機在近代教會內比以前更嚴重嗎?事實上,於大公會議後,各類推行「共議同行」的架構都先後成立,開始了運作,尤其是堂區議會讓神父多一渠道聽取教友意見,教友有更多機會輔助神父擔起領導堂區運作的責任。

德國教會推崇那種絕對民主的Synodality其實也是荷蘭教會於梵二大公會議後所推行的,但這些年來,那類改革並未為荷蘭教會帶來進步,卻帶來極大衰落,按可靠統計,當地天主教徒人數由1960年代的全國人民的四成暴跌至2020年的兩成,荷蘭天主教堂不斷關閉,不少已改變成圖書館或餐廳。

在最近一期6月4日SE的社論《New Pentecost for Roman Curia and the Church》中,論者明顯希望今次主教會議能推翻Clericalism,當中第四段最後一句更如是說:「Does this signal the end of clericalism, of which Pope Francis has always been a strong critic?」但此句於中文《公教報》卻失了蹤,未有被翻譯出來,奇怪不奇怪?

我估計,負責中文《公教報》的兄弟姊妹認為該句說話並不合宜,而公教報中文和英文的社論在如此重要議題上有此分歧,反映出甚麼問題?

尤其我沒有忘記SE累累的前科,包括於去年聖誕前的兩篇社論:

一、12月12日《Christmas is a story of Synodality》其中一句「It (Synodality) is a process of giving up one’s powers, privileges and positions for collectively discerning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公教報》中譯題目為《同道偕行的故事》,此句被譯成「它是放棄一己權力、特權和地位,為了共同明辨教會使命的過程」。當然,特權(privileges)實在不必,但神權及神職身份可以放棄嗎?

二、12月19日《A time to partake in washing the feet》中這句「In the new way of being the Church, it is not the clergy but the people of God who are the protagonists」(中譯題目為《這是參與洗腳的時候》,此句被翻譯成「在這個新方式中,教會內的主角不是司鐸而是天主子民」)。但「主角」這詞可有很不同的意義,領導者稱為主角,受關懷者也稱為主角。梵二教會憲章第一章指出教會的主角是天主,第二章指出天主的子民是天主的愛的對象,第三章指出神職領導天主子民。

SE社論不斷闡釋Synodality就是要求神職界放下權能、放下身份,敢問這是否對Synodality的正確理解?信理部屬下的「國際神學小組」於2018年經信理部認同,由教宗批准頒佈的文件「共議同行的真諦」,不是更有權威,更正確,更尊重教會的歷史,更符合教會的聖統信仰?我希望教區當局能清楚解釋此問題並領導我們走上「共議同行」的正確方向。

陈亲王:世俗政治应该民主,但想在天主教实行民主,没门
 
回复  支持[3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2-07-11 10:49:37 发表
转一篇陈亲王的文章(意思教会应该权力集中,不应该民主)

共議同行! Synodality? Anticlericalism?!

去年三月我曾兩次在我的博客批評英文公教報《Sunday Examiner》(下稱SE)轉載UCAN的文章抹黑若望保祿二世和本篤十六世兩位教宗,又於4月轉載UCAN / La Croix International的文章不實地報導教廷信理部的作為。SE負責人並沒有如我的要求作出道歉(讀者如想了解事件,可參考以下附註,到我的博客連結)。

最近SE又再摩拳擦掌,不斷透過社論片面「解釋」今次主教會議的主題:「Synodality(共議同行)」。SE編輯興奮地告訴大家:藉Synodality的精神可以建設一個全新的徹底民主的教會。

推動教會內「共議同行」的精神當然是好事,但英文「Synodality」這個字,為那些知道這幾年在德國教會發生什麼事的兄弟姊妹實在帶來很大的憂慮,因為正正是德國教會這幾年用Synodal Path所推行的整套教會革新計劃使很多樞機和主教很不放心,七十四位主教甚至於4月12日撰寫了一封公開信給德國教會主教,表示他們對德國推展Synodal Path的關注和擔心,請他們要謹慎行事,不要以民主名義輕率推翻教會的傳統倫理。

由羅馬發出的,領導討論此主教會議的文獻中竟也說:教會內有一個歷史傳下來的弊病,叫做Clericalism神權主義(神權霸道?)。它是實行Synodality的主要阻礙,需要推翻它。

任何人有權也就會有濫用權威的誘惑,神職的神權亦然,故耶穌曾清楚警告宗徒「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但我懷疑並要詰問的是:神職主義這個危機在近代教會內比以前更嚴重嗎?事實上,於大公會議後,各類推行「共議同行」的架構都先後成立,開始了運作,尤其是堂區議會讓神父多一渠道聽取教友意見,教友有更多機會輔助神父擔起領導堂區運作的責任。

德國教會推崇那種絕對民主的Synodality其實也是荷蘭教會於梵二大公會議後所推行的,但這些年來,那類改革並未為荷蘭教會帶來進步,卻帶來極大衰落,按可靠統計,當地天主教徒人數由1960年代的全國人民的四成暴跌至2020年的兩成,荷蘭天主教堂不斷關閉,不少已改變成圖書館或餐廳。

在最近一期6月4日SE的社論《New Pentecost for Roman Curia and the Church》中,論者明顯希望今次主教會議能推翻Clericalism,當中第四段最後一句更如是說:「Does this signal the end of clericalism, of which Pope Francis has always been a strong critic?」但此句於中文《公教報》卻失了蹤,未有被翻譯出來,奇怪不奇怪?

我估計,負責中文《公教報》的兄弟姊妹認為該句說話並不合宜,而公教報中文和英文的社論在如此重要議題上有此分歧,反映出甚麼問題?

尤其我沒有忘記SE累累的前科,包括於去年聖誕前的兩篇社論:

一、12月12日《Christmas is a story of Synodality》其中一句「It (Synodality) is a process of giving up one’s powers, privileges and positions for collectively discerning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公教報》中譯題目為《同道偕行的故事》,此句被譯成「它是放棄一己權力、特權和地位,為了共同明辨教會使命的過程」。當然,特權(privileges)實在不必,但神權及神職身份可以放棄嗎?

二、12月19日《A time to partake in washing the feet》中這句「In the new way of being the Church, it is not the clergy but the people of God who are the protagonists」(中譯題目為《這是參與洗腳的時候》,此句被翻譯成「在這個新方式中,教會內的主角不是司鐸而是天主子民」)。但「主角」這詞可有很不同的意義,領導者稱為主角,受關懷者也稱為主角。梵二教會憲章第一章指出教會的主角是天主,第二章指出天主的子民是天主的愛的對象,第三章指出神職領導天主子民。

SE社論不斷闡釋Synodality就是要求神職界放下權能、放下身份,敢問這是否對Synodality的正確理解?信理部屬下的「國際神學小組」於2018年經信理部認同,由教宗批准頒佈的文件「共議同行的真諦」,不是更有權威,更正確,更尊重教會的歷史,更符合教會的聖統信仰?我希望教區當局能清楚解釋此問題並領導我們走上「共議同行」的正確方向。
 
回复  支持[2反对[1]

 57   首页 上一页 1 2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也评两句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还没有注册?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