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人类历史可说是结下不解之缘,世间自有人类以来,便有战争的存在。既有战争,就必须有参加作战的军人。在这里碍于篇幅,我们祇可简单的将以民古代军队的召集、组织、装备、战术、给养等问题,加以讨论。其他与《圣经》及以民在历史上发生过关系的列强民族的军队情形,请读者另行参考其他书籍,我们祇有在此割爱。
一、民兵时代:
以民原是由十二个支派所组成,每个支派的壮丁皆有责卫护本支派的利益。初期遇有外来的攻击或威胁时,族长或民长登高一呼,号角一响,各壮丁群集而来,各持自己手头所能找到的简陋武器(很可能大都是些普通用的家具或农具:锄头、镰刀、绳索、棍棒等)。我们可以料想得到,这批集合的壮丁,既无军纪,又无装备,更未受过军事训练,完全是一批乌合之众,作战能力的低弱,自可臆想得到。对入侵之敌人无能为力、束手无策时,就祇有全支派迁移他往,另寻生存的空间,这就是丹支派的遭遇(见民17;18两章)。当数个支派的共同利益受到威胁时,就有数个支派联盟抵敌的壮举,比如居于依次勒耳平原的纳斐塔里和则步隆支派的联合抗拒入侵的息色辣(民4:6),以及厄弗辣因、本雅明、依撒加尔支派都曾出兵联合御敌;相反地,勒乌本、丹及阿协尔却未参加过盟军作战(见民5章)。又在民长基德红抵抗米德杨人的战争上,有默纳协、阿协尔、则步隆、纳斐塔里及厄弗辣因支派的壮丁组织成联军,将敌打败(民6-8)。这种拉杂成军的民兵组织至君主政权成立的初期仍然存在。撒乌耳君王就是用这种民兵打败了阿孟人(撒上11)。
但是这种民兵组织的弱点是有目共睹的。它一来召集困难,盖这些壮丁大都分居在远近不等的村落,过着务农的生活,将这么一大批分散的人召集起来的工作,颇为不易;二来在作战之前,应多少加以训练整编,才可以开赴前线去作战,这要浪费不少的时间才可以作到。是以这些一盘散沙似的民兵,用来作防御抵抗的工作,尚可差强人意,勉强为之;若想用来作出征开拓疆域、克城攻坚的艰苦工作,则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以民在圣地定居之后,基于自卫的需要,在军事及武器方面,不能不有所改进,格外是在君主政权成立之后,人民在国王的率领之下,除了自卫之外,更要向外拓展,以固边疆,是以建立正规军的需要,日益迫切。
二、建立正规军:
以民自定居圣地之初,就不断遭受培肋舍特人的骚扰攻击,尤其是河西山区及依次勒耳平原的争夺战,以及南北通商大道(自埃及至美索不达米亚)的控制权的抢占等,使新兴的以色列王国渐次明白,祇是临时抱佛脚的民兵召集政策是无济于事的。一国必须有自己的一批常备、随时应战的人马,一来为保护国王的安全,二来为立即有效反击入侵的敌人。这批常备军人的专职就是作战,是以他们必须精通各种武器的使用,遵守军中的纪律,且直接听候国王的调动统率。在以民的历史上,撒乌耳国王可说是正规军的首创人,达味更将之扩充强化。这些军人中不祇有以色列人,而且也有不少由其他地区民族中请来的雇佣军。这就是以民的第一批正规化的国家职业军人。他们的薪金由国王直接负责分发。在民长时代,阿彼默肋客虽已曾招募过这种军人(民9:1-6),但为时短暂,且后继无人。达味登极之初,手下大约已有四百至五百正规军人。在打败以民的世敌培肋舍特人之后,军备大为扩充。至阿贝沙隆叛变时,达味除了他的大批的正规军队之外,还有来自加特的六百后备军人(撒下15:18-19)。
这些正规军人的社会及法律地位,在《圣经》上没有太清楚的记录。有人谓:既然撒乌耳死后,他的军队转而服从其子依市巴耳(撒下2:8-32),那么,军人在法律上应是国王的私有物,但这也祇是推想而已。由乌黎雅军官的历史上看,却好似军人仍是自由之身,是自动的从军参战的人,并且自动的过一种十分严肃克苦的生活──露天席地而卧,远离女色(见撒下11:11-13)。这些人的爱国民同胞的热诚,以及对宗教的心火都是很大的(撒下10:10-12)。到了撒罗满国王时代,更是大力扩充军备。此时军队之多及作战力之强,可说在以民的历史上是极盛时代。国王最大的贡献是以战马战车来装备自己的军队,这是以民历史上的创举。国王更修建了不少的兵营、马及战车房等(列上9:15-19),并沿各通商大道及国土的边境要塞上,修建了相当数目的堡垒及守望楼,且在这些地方屯兵驻守,以保国境之安全。
撒罗满死后,以民分裂为二。绝大部份的军备、战车及军人为北国所争去。这些人马利用他们优良的装备,也的确为北国以色列作出了不少的贡献,打了不少次漂亮的自卫胜仗,尤其是在阿哈布国王时代(公元前八七四~八五二)。
三、重编军队:
到了第七世纪,默纳舍国王去世之后,犹大的约史雅国王励精图治,大刀阔斧作了宗教及军备上的革新。此时的犹大已是地小人少,不克维持庞大的军队;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没有军队,于是有了征兵制的创始,适龄的壮丁,平时在家务农维生,但要按照定时入营受训及服兵役,参与边防的工作,期满以后,另有一批入伍的新军来代替。这几乎又回到民兵时期的兵制。但这批重编之后的军队,较初期的民兵不论在军纪、战术及武器运用方面,都远胜一筹,当然作战抗敌的能力更是大加改进。当埃及法郎乃苛出援亚述时,在默基多被约史雅所截击,阻拦去路。据谓当时国王所用的军队就是这种以征兵制组成的。在这场战役上,国王并且动用了战马及战车,但仍势力悬殊,结果国王死于是役(列下23:30;编下35:24)。
四、战术和给养:
关于以军作战的战术,我们所知的确不多,只可就《圣经》所载的几个战争的情形而加以推论:《民》4所载与息色辣之战,巴辣克所用的战术,看来应是以民预先摆下了布袋阵地,然后诱敌深入,到时号角一响,四面八方埋伏的军队群起吶喊杀敌;息色辣一时惊慌失措,阵地大乱,下令向克雄方面突围。这是一种十分失策的措施,盖如此突围的军队,前有河阻,后有追兵,结果全军覆没,息色辣本人亦被人所杀。撒乌耳与培肋舍特人在依次勒耳平原所作的争夺战,撒乌耳将大军调往平原作战,打的又是背山之战(背向基耳波亚山),实在是糊涂的措施,及错误的战术,因为在这平原中,培肋舍特人的战车可以自由调动,畅行无阻,而以民所有的祇是装备粗劣的步兵,结果是全军覆没,国王丧命及陈尸沙场(撒上28,29,31)。达味所打的两条阵线,其所以能克敌制胜,战术在于用兵神速及出敌不意。国王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将阿兰人打败,然后调兵遣将再平稳的将阿孟人击溃,结果在前后受敌的情形下,大获全胜(撒下10:9-10)。达味在攻取辣巴城时所用的战术,则是先将城民的水源切断,城民无食水,祇有投降一途(撒下2:26-28)。但是在以民占领圣地之初,由哈依城之战,我们知道以军惯用诈败的战术,诈败逃走,诱使敌军大开城门追赶,然后再转身迎头痛击,出奇制胜(苏8:1-29)。另一种所用的战术是单将挑战的措施,将败如兵败,比如达味与哥肋雅的独斗(撒上17:8-54,亦见撒下2:14-23)。
关于给养问题,按撒上17:17的记载,至少在民兵时代,应是各人自备,由家人送往兵营供食的。这种制度祇可供附近驻扎的士兵,为那些远征出战的军队,其家人却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情形之下,军人祇有自己多带口粮,或由驻扎的当地取材征粮,以备充饥(见民8:4-9;撒上25:18-19;撒下16:1-2)。达味远征辣巴城(撒下12:26-28),及后来犹大王约沙法特与联军远征摩阿布王默沙时,大概也是用了就地征粮的政策(列下3:4-27)。由撒下11:11所载,我们可以推想,夜间军人住的是帐棚或以树枝所搭的简单的茅舍。骚扰居民,强占民房的事,好似是没有的。
见堡垒、军营、武器、万军的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