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希腊名词的意思是「集会」或「聚会」之谓,但渐渐变成了一个《圣经》上的术语,专指一切宗教性的敬礼、诵经,听训、祈祷等的集合,进而指由多数人集合起来的团体,比如以色列民族被称为「以色列会众--会堂」(出12:19),被弃的以民称为「撒殚的会众--会堂」(默2:9;3:9),较小的团体被称为某某地方的会堂(宗6:9),如此「会堂」相等于今日的「教会」名词。最后「会堂」这个名词也是指人们集会的地点而言,这种说法于《新约》中屡见不鲜(玛4:23;10:17;谷1:23等)。
1、会堂的历史:
以民向来的宗教中心是耶京的圣殿,只有在圣殿中可以举行对天主的祭祀。但是,在公元前五八七年的大难中,耶京及圣殿尽被破坏无余,百姓被俘充军至巴比伦,这批如丧家之犬的百姓,内心的苦闷,及生活的困厄,是不言而喻的,是以他们迫切地需要宗教的生活,来作为精神的寄托,及精诚团结的媒介,而自动地开始兴建会堂,作为大家聚会之所。在这里大家同心同德,研究《圣经》法律,讲解宗教上的疑难,激发人们对宗教的热诚,提倡公共祈祷的善习,而从事宗教的彻底革新,创造出一个新面貌的民族,以弥补过去百姓对宗教的冷淡及漠不关心的态度。这完全符合了天主使百姓充军的目的。
会堂的存在并没有因着公元前五一六年圣殿的建成而有所式微淘汰,更未被铲除。回归圣地的百姓首先在圣殿之外,利用私人的居处代替会堂,但在公元前三世纪已发现了不少独立的会堂建筑,据传说只在耶京就有四百八十座之多,这固然是夸大的说法,但会堂的有增无减却的确是事实。跟着犹太人的迁移他方,于是在侨居的地方也兴起了会堂,在当时罗马大帝国的领域中竟有一百五十座会堂存在。
2、会堂的构造:
定型之后的会堂方式,是一间长方形的大厅,它的方向一定要朝向耶路撒冷(达6:10)。其中最宝贵的东西是「藏经柜」中的经书,其次是讲经台。台上有一盏或两盏七义灯,厅堂的中间及周围有供人坐依的长方木或石。除此之外,则是肃然四壁,空空如也。但是自公元第一世纪始,会堂的内壁上有了绘画和雕刻,诸如人物、鸟兽、花草等等的装饰品,而会堂的附近更建立了小学校及客栈,但这要视会堂的经济情形而定。
3、会堂的行政:
每座会堂有固定的负责人员,其主管称为「会堂长」(路8:49等)。在圣地普通是由当地的首脑人物出任,比如乡长或村长等人,另有一位或两位助理员,负责会堂中的秩序,吹号召集群众,保管经柜,维持清洁,或者执行对犯法人的处罚等(玛25:34),犹如今日祭衣房的管理员。其次还有捐款人员及教导幼童的人员,犹如今日的传教员。
会堂集会的日子,大都是在安息日及其他节日上,但在其他的日子上,只要有重要的理由也可以召集信众,比如在守斋日上等。热心的犹太人有的甚至有天天到会堂祈祷的习惯。至于集会的程序则不外如下:
i. 首先公念「协玛」(意即「你要听」)经文。这段经文是取自五书,由三段组合而成(申6:4-9;11:13-21;户15:37-41),意义十分重要,犹如我们今日的「信经」和「天主经」。在后期的集会中(可能是在耶稣时代),更加念「十八端祝福祝文」,是为敬礼的第一阶段。
ii. 诵读梅瑟五书及先知书。将五书分成段落,按照周期,每三年读完全部五书,如此周而复始。但是先知书却没有硬性的规定,似乎每次可任选一段(见路4:17)。
iii. 读完经书之后的下一步工作,便是由经师翻译及解释所读的经文,因为充军归来后的以民所用的语言是阿刺美文,而不是原来《圣经》上的希伯来文,是以这种翻译同解释是十分需要的。他们并把权威的解释,汇集成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塔尔古木集」(Targumin)。
iv. 接着会堂长或临时聘请的人员,宣讲一篇劝善戒恶的道理(见宗13:15)。
v. 最后,集会的礼仪是以亚郎的祝福来结束(户6:24-26)。这段祝福如有司祭在场,当然由司祭诵读,不然则由全体会众同声公念而毕。
4、会堂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建立会堂的最初目的,并不是取代圣殿,因为在任何会堂,是不准举行祭献大礼的。它的主要目的是将宗教的训诲深入民间,激发其宗教的热诚,事实上这种目的也完全达到。除此之外,它更在圣地,尤其在犹太人侨居之地,保存了犹太人的传统、文物和制度。它的确成了犹太民族精神的具体象征、支持和堡垒。这在公元七○年圣殿彻底毁灭之后,它更成了犹太主义的惟一宗教中心。经过它在外教多神信仰的民族中,传扬了惟一真神的敬礼,给后来传教的宗徒们预备了很好的基础和道路(见宗9:30;14:1;16:13;17:1;18:4,20;19:8)。
其次,犹太会堂中的敬礼,也的确是基督教会内敬礼的雏型。今日弥撒中的部份礼仪即源于会堂。不同之点是基督教会中弥撒的敬礼中心,不再是读经祈祷和讲道,而是重行耶稣十字架上的祭献,这是犹太会堂中所绝对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