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划 阿兰(Aram)
    阿兰,意谓「高超的、被举起的」,为人名、亦为地名:

    1. 闪的第五个儿子,是阿剌美民族之鼻祖(创10:22)。

    2. 耶辣默耳的第三子,属犹大支派(编上2:25,《思高译本》依原文译作敖楞)。

    3. 赫兹龙之子,阿米纳达布之父,是达味的祖先(编上2:9,10-《思高译本》作兰,卢4:19;玛1:3等)。

    4. 芍默尔的儿子,属阿协尔支派(编上7:34)。

    5. 《拉丁通行本》普通将希伯来文的阿兰地名,译作叙利亚,只在记述巴郎的事迹上(户23:7),保存了原名。

    6. 大马士革的阿兰:是阿剌美人的城市,达味曾将他们打得一败涂地,并屯兵驻守此地(撒下8:5等)。

    7. 玛阿加的阿兰:是加里肋亚东边的阿剌美人及地区名。其王曾遣兵帮助阿孟人来打击达味(编上19:6等)。

    8. 祚巴的阿兰:亦是阿剌美人的一个很强的王国,曾助阿孟人来抵抗达味(撒下10:6,8)。

    阿剌美人:

    历史上第一次提及阿剌美人,是在亚述帝国提革拉特丕肋色尔第一世的年鉴上。他们原是游牧民族,十分强悍,不时攻击其他牧民,终于占领叙利亚旷野,而定居于此。乘亚述在公元前十二及十一世纪的衰弱时代,他们向叙利亚之北及巴比伦之南进侵,而大量扩展了其势力范围,并组织了不少商业城镇,故经济贸易及政治皆十分发达。至九、八世纪,亚述再强盛起来,乃将之同化于其帝国版图之内。他们固然没有自己的文化,亦无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吸收及传扬其他文化的功劳却很大。至于他们的宗教,因文化缺乏,不甚清楚;但由他们所敬礼的神祇来看,似乎是信仰客纳罕及美索不达米亚混合宗教的人。

    他们同以民的关系可说是既古老而又密切。以民的先祖中有不少是阿剌美人。阿兰是闪的儿子(创10:22)。叙利亚北方及幼发拉的河上游,曾为阿剌美人所居,因此《圣经》上多次将这一区的城名加上阿兰(见前)。雅各伯被称为「飘泊的阿兰人」(即阿剌美人)(申26:5);拉班亦被称为阿剌美人(创25:20;28:5;31:20,24)。后来在以民的君政时期,虽然两民族不时有战争发生,但在商业及文化的往来上,仍然频繁密切。

    阿剌美语言:

    自古以来阿剌美人同客纳罕人的来往虽然频繁,但他们却保持了自己言语的本色,--阿剌美文。它是属西北部闪族的共同语言。以民在进入圣地前所用的言语,可能即是此语。进圣地后,受客纳罕文化的影响,而自成第三种言语--希伯来文。阿剌美以其政治及商业的发达,曾将自己的言语传遍巴力斯坦、叙利亚及美索不达米亚区域,格外是自他们脱离了政治的范围,及丧失了政治的影响力之后,其言语之传播则更形深入,竟成为当时外交上的通用语言(列下18:26)。在巴比伦新帝国时期,它竟超过外交范围而深入民间。公元前第六世纪是各种属闪族的不同人民所共用的语言。波斯帝国时代,更被定为官话。直至希腊帝国的来临,它才再缩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及外交商业上的用语。至公元第七世纪,穆罕默德的势力扩张至此地区,才以阿剌伯语代之。阿剌美语终为人所遗忘净尽。至于阿剌美文的古文件有厄肋番廷的手抄文件,属公元前第五世纪。《旧约》厄上4-6:18;7:12-26;耶20:11;达2:4-7:28都是以阿剌美文写的。此时在巴力斯坦之外侨居的犹太人,因不再读希伯来文,遂将《旧约》译成阿辣美文,此即塔尔古木译本(Targum),并且为解释《圣经》用的塔尔慕得(Talmud),亦是以阿剌美文写成的。阿剌美语是《新约》时代的民间语言,耶稣在各处奔走讲道劝人,所用的语言,即阿剌美语及其不同的土语(玛26:73)。十字架上的牌子亦以此语写成,(若19:20),虽经上明载为「希伯来」文。《玛窦福音》即是以阿剌美文写成,这是学者的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