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名
原意有两种解释:其一是「立约证据的石堆」(创31:45-53),其二是「坚硬不平」之意。
基肋阿得几乎是《圣经》上每一本书都提过的地方,它在约但河之东,其地区之大小,因着环境之变迁而异,大致说来,最初原是指一座山而言(创31:47-54),后来扩展为整个北自雅尔慕克河,南至阿尔农河(户32:1;苏22:9-15;列下10:37)及雅波克河流(苏10-11)。在罗马人时代它竟指整个约但河东部地区而言(玛4:15-25;谷3:8;10:1;若1:28;3:26;10:40),后来阿剌伯人称这一区为阿革隆(Aglun),直至今日。
它的地形非常复杂。东部是旷野的荒野高原,渐西而成低平原,格外在约但河沿岸,是为冲积平原。地质自雅尔慕克河南至死海一带,多白尘质或石灰质,自阿尔农河至阿曼一带,则多沙质土地。它的河流因地形高低不平,多成急流,且大都是山间谷溪,除雨季外,平常水量很少,故无水利可言,因此农作物也很稀少,但草地及树木倒不少,是畜牧的理想地区(户32:1;歌4:1;耶22:6;50:19;米7:14);药草产生亦颇负盛名(创37:25;耶9:22;46:11;则27:17)。
它的历史:
远在公元前两千年,此地即已有人烟,当以民进占许地时,此地阿摩黎人的国王息红,阻止去路,被以民战败,其土地被划分给加得及勒乌本支派(户21:21-31,32;申2:26-37;苏4:12;12:2-3)。此地区的其他君王相继战败,是以部份的默纳协支派,亦在这里得到了土地作为产业(户21:33-35;32;申3:1-20;苏4:12;12:4-6)。于是上述三个支派(默纳协一半在河东,一半在河西),开始定居于这一地区,安居乐业,但为时不久,有米德杨人及阿玛肋克人的入侵骚扰,上主打发民长基德红去拯救他们,将敌人打败(民6:7)。其后另有其他两位本地民长的出现:雅依尔及依弗大(民10-11)。依弗大死后,敌人--阿摩黎人--重新作乱,并占领此地。撒乌耳登极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克复此区的失地,同纳哈士王作战(撒上11)。撒乌耳被培肋舍特人杀死之后,此区的雅贝士人曾暂时掩埋了国王的尸首,直至达味将之迁葬于其祖墓中(撒上31:11-13;撒下21:12-14)。撒乌耳的大将阿贝乃尔,在此区的玛哈纳殷城,立已故国王之子依市巴耳为国王(撒下2:8-9),达味的军长约阿布为了铲除异己,追击阿贝乃尔时,他只有来此城中避难(撒下2:29)。在以民的君政时期,此地区曾数次易手,被叙利亚人所占领(列下10:32-33),只在约阿哈次(列下13:4-5,23-25)及雅洛贝罕二世时代,能短期将失地收回(列下14:26-28)。亚毛斯先知就曾提及,基肋阿得在第九及第八世纪,曾遭受过外人(大马士革)的迫害(亚1:3-13)。
自充军后,《圣经》上已很少提及基肋阿得。犹大玛加伯曾两次带兵在此作战,以保护当地的犹太人,大获胜利,并将侨居该地的犹太人,迁至约但河西岸居住(加上5章,见加下12:10-28)。除此之外,史家若瑟夫给我们留下了关于这一地区颇为丰富的历史文件,以资参考。罗马人时代,基肋阿得已正式属培勒雅及「十城区」所管辖。
二、城名:
关于是否有基肋阿得城之问题,学者们至今仍在争辩,《圣经》上只两次提到「基肋阿得城」(民12:7;欧6:8)。但这里所说的城,亦可能作其他的讲法,这只有等待考古学者们的继续努力,提供确实的证据之后,才可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