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主要原料是黏土,它的化学成份(Al2O3.2SiO2.2H2O)是硅酸铝条,并含有其他杂质者,调之以水,作成泥团,可任人陶铸制作器皿。中国古时亦称瓦器,细者为瓷器。
对《圣经》考古学的重要:在整个古中东地区有大批的陶器,或陶器碎片出土。陶器的发现,不但使我们明瞭它的资料、构造的精巧及文化的程度,而最主要的还是使我们得以确定它的历史年代,及在它出土地方的先后居民的文化。这对我们研究《圣经》有莫大的帮助。我们能藉这些陶器来确定历史的年代,是因为在不同的时代,及不同的民族文化,以不同的技术、原料、模型、图案来制造,而以这些不同之点来比较,而确定年代的先后。有时这些陶器碎片上亦有年代,或国王年号的刻划。这种以陶器来确定圣地年代的科学技术的始祖,要算是弗林德培特黎先生(FlindersPetrie)。他于一八九○年,开始了这番工作,其后有着明专家万桑(L.H.Vincent)及欧伯连(Albright)等人。
陶器在圣地的历史:为更易清楚明瞭起见,最好先将圣地的文化年代划定如下:
石器时代:公元前四五○○~三二○○
铜器时代:
• 旧铜器时代公元前三二○○~二一○○
• 中铜器时代公元前二一○○~一五五○
• 新铜器时代公元前一五五○~一二○○
铁器时代:
• 旧铁器时代公元前一二○○~九○○
• 中铁器时代公元前九○○~五八六
• 新铁器时代公元前五八六~三○○
希腊罗马时代:公元前三○○~公元七○
在上述各文化时代中的陶器,今由考古学家挖掘,已大量出土,且与其他出土古物比较,几乎是一百对一之比,原因是陶器脆弱易破,破碎后即不复能用,故只有弃之于井或水池之旁,及人民居住区的周围;又因它的原料皆是烤烧过的黏土,故虽被尘士掩埋,仍保存不坏,故可供后人研究。
1. 石器时代(公元前四五○○~三二○○):这一时代的陶器是以手制成的,甚为粗厚,呈圆形,有粗大的耳柄,无任何装饰,浅红色,有很多孔隙,易碎,以太阳热力,或以不及摄氏八百度的火力烤干而成。
2. 旧铜器时代(公元前三二○○~二一○○):这时已有制陶器的旋床或轮车以及火炉的发明,故此陶器的质量大有改良。圣地最古的旋车于默基多出土,就是这一时代的产品;而且这种原始的简陋机械,且由圣地传入埃及。火炉之发明,可使热度升高至摄氏八百度以上,故陶器较为坚实。它的特征除上所述者之外,是样式较为一致,厚度较前为薄,这是旋车之功。又开始有简单的装饰图画,以平行有色线条为主,色以白红为最,已算很精美可观的陶器。
3. 中铜器时代(公元前二一○○~一五五○):在这一时代的上半期,圣地的陶器,尽呈叙利亚北部的爵杯形,有人以为是由于外人之入侵而带来新样式之故,有人却以为只是一种模仿而已。所可断言者是历史告诉我们,这一时代有民族的大迁移运动。它的下半期,是圣地陶器中最精美的产品时代,所用的黏土较前大为精细,杂质很少,故品质优良,这一时代也是亚巴郎移居圣地的时代,及希克索斯自北而南下占领埃及的时代。
4. 新铜器时代(公元前一五五○~一二○○):属于这一时代的陶器的特征,是有双重颜色,开始以鸟、鱼及不同的图案来作装饰,格外出产于圣地的沿海地带,更由此区运往埃及、塞浦路斯、叙利亚及圣地内部;但在它的下半期却有希腊陶器的输入,多被仿效,且在本期末叶,巴力斯坦之西有培肋舍特人之入侵,它的东边则有以色列民族的进攻及占领,这两个民族都比较缺乏艺术。
5. 铁器时代(公元前一二○○~三三○):在这时代初期的陶器,亦称为培肋舍特陶器,因多见于此民族所居住的区域之故。它的特点是有红白色的点缀图案,及天鹅图画,且首见有很大的为丧事用的水罐,外有人形,内放食品,作陪葬死人之用。在铁器时代的中期,圣地陶器的技术迅速地走向下坡,且渐次退化,所用的黏土,不再是细质的良料,外形也粗糙而又不美观,色彩及图案尽失无遗,这也正是以民的君政时期的产品(九○○~五八六)。在它的后期,仍是如前,所有较为美观的精良产品,大都是自希腊输入的泊来品。
6. 希腊及罗马时代(公元前三○○~公元七○):此时圣地的陶器仍多属外来货,而货品主要供给者仍是希腊,圣地内只有完全属希腊文化的玛黎撒,在巴力斯坦南方的一座小城,有出品问世,亦大都是些模仿之作,无甚艺术价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