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划 山中圣训(The Sermon on the Mount, Sermo Montanus)
    一、名称:

    「山中圣训」是历来用以指称玛5;6;7三章及路6:20-49的个别名称,因二者所记,本质上是同一言论,而且这篇言论还是在一座山上讲的(玛5:1;8:1),故名之为「山中圣训」。路6:17固然说是「在一块平地上」,但由上下文看来,是指半山间的一块平原。二位圣史并未指出山名。故后世的传说不一,最主要者凡二:一是起于十二三世纪的传说,谓这座山即是位于葛法翁西南约十五公里处,具有双峰的哈廷山;一是起于五或六世纪的传说,谓这座山是位于葛法翁北约三公里,靠近湖边塔彼哈(Tabyha)处的一座高约一百五十公尺的小山岗。以后说似比较可取,因一九三五年在其地从事发掘,发现了一座嵌有四及六世纪精细彩图的小圣堂。前人游记也曾提及主在此处宣讲了真福八端。此处拜占庭时代名为「七泉」(Heptapegon)。一九三八年在其地建造了一座华丽大理石真福八端堂,堂呈八角形,以表真福八端,为湖畔一名胜圣地。

    二、结构:

    《玛》记的山中圣训的基本思想,是宣布天国的大宪章,其结构如下:

    第一段(5:1-16):小引(5:1,2),在世天国子民所享的八端真福(5:2-12),和他们对世界的任务(5:13-16)。

    第二段:天国《新约》法律对《旧约》法律的关系(5:17-48):总纲(5:17-20),细则(5:21-48):不但不可杀人而且不可恨人(5:21-26);不但不可奸淫,而且不可意淫,(5:27-30);不但不可休妻,而且不可重婚(5:31,32);不但不可发虚誓,而且不要发誓(5:33-37);不但不可复仇,而且要以德报怨(5:38-42);不但要爱近人,而且也要爱仇人(5:43-47);总之,《新约》使人成了天父的子女,所以应如子女师法天父(5:48,参见弗5:1,2)。

    第三段:天国子民对天父的关系(6:1-34):总纲:「以真以诚敬拜天父」(若4:23,24),只求天父赏识,不求人间虚荣(6:1);细则(6:2-34):祈祷行善,应隐而不露,更不应自满自负(6:2-7,参见路18:10-12);应如何向天父祈祷(6:7-13);应如何像天父恕罪(6:14,15);应如何对天父表示忏悔(6:16-18);应如何依恃天父而不信赖钱财(6:19-34)。

    第四段:天国子民对人的关系(7:1-12):总纲:不判断人,就不受判断(7);细则(7:2-12):如要判断,应先判断自己(7:2-5);如要施教,应因人施教(7:6);如人有求于己,应以己有求于天父之情,对付有求于己的人(7:7-11);总之,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此为法律之本,成己成人之道(7:12,参见22:40;迦5:14)。

    第五段:天国子民对天国的关系(7:13-27):总纲:天国要求人挣扎奋斗(7:13,14,参见11:12);细则:天国不在于空谈,而在于行动,行动不在于堂皇,而在于仰体天父圣意:天国子民应以此绳己,应以此辨人(7:15-23);为此,天国子民的智愚不在于听道,而在于行道(7:24-27)。

    总结:民众对耶稣宣布天国大宪章--「山中圣训」的反应(7:28-29)。

    三、异同:

    《四福音》中,《谷》与《若》没有与「山中圣训」相类似的记载,《路》虽有,但与《玛》相同之处却少于不相同之处。这固然是由于剪裁布局之不同,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出于写作的对象。《路》写作的对象是由外邦民族归化的基督徒,《玛》却是由犹太民族归化的基督徒:思想生活互异,故取材不能不有所适从。今将二者之间的异同表列如下:

    玛窦福音章5-755555555556

    节1-1213-1617-2021-2425;2627-3031;3233-3738-4243-481-6

    路加福音章661481116121666

    节20-4920-2634-3516331758;591829-3032-36——

    玛窦福音章66666677777777

    节7-1516-1819-2122-232425-341-567-111213-1415-2021-2324-27

    路加福音章1112111612611613666

    节2-432-3434-361322-3137-429-13312443-454647-49

    由上表看来,《玛》所记的「山中圣训」,不能全是同时同地讲的,现有的题材和布局,而是出于《玛》的剪裁。

    四、意义:

    「山中圣训」的意义,由上述的结构,每段所提出的要义不难见到。《玛》与《路》都将「山中圣训」放在自己编述的《福音》之首,以之为耶稣在加里肋亚传教初年,召收门徒后,向民众发表的建(天)国宣言。起初,主只在会堂中讲道,显灵,疗愈疾病;后因声名远播,由各地前来听道者日众(玛4:23-25),就改在山间湖畔,讲道行奇迹,驱魔,治病。在传教之初,主劝人悔改,准备自己的心神,接受即将来临的天国(玛4:17);稍后,主给已跟随自己或有意跟随自己作天国子民的人,阐明天国子民应有什么精神,应过什么生活。

    「山中圣训」实是耶稣奠定天国后所致的一篇开幕词,点出了他的建国方略和他的民生方针。天国已随耶稣基督进入了世界(玛12:28),给人类开启了末世时代。在这末世时代,天国子民的精神,是与世界和法利塞的精神相对立:人不脱离世界和世界势力的钱财(玛6:19-34),不能获享天国的真福(玛5:3-12);不破除法利塞的精神,不能作天国的子民(玛5:20,参见依58:4-11;耶4:4;亚5:21-24;岳2:12,13)。这种精神即是先知曾预言在默西亚时代所要出现的一种新精神(耶31:31,32;则11:19,20;36:26,27);这种精神破除了《旧约》所加诸人的界限(弗2:14,15),使人内心意识到天父的爱(罗5:5;8:15,16),在天父的爱内,彼此相爱有如兄弟(玛5:47,48)。

    「山中圣训」教给人的,不是人生应追求的理想,而是人生应实践的生活;不是给人生提出生活的条例,而是给人生指出,凡是天国子民所应依照的生活原则,所应生活的生活方式:一句话,是天国子民相信《福音》(谷1:15),在基督内(若15:4),在世应生活的天国生活。

    见玛窦福音、路加福音、天国、末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