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军[流徙、移民](Exile,Exilium[Deportation,Transmigratio])
充军是一种惩罚,就是某人因某种过犯,被合法的政权暂时地或永久性地,由其出生及居住之地放逐至他方之谓。这种例子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但在《圣经》上却未正式提到「充军」这一件事,虽然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广义的充军实例,比如哈加尔同依市玛耳(创21:10),依弗大(民11:2);厄上7:26曾提到这种处分。有时则是指逃亡的人而言(撒下15:19;亚7:17;宗7:29;亦见亚1:15;伯前1:17)。在《新约》中以此来暗示信友现世的生命(希11:13)。但是普通一般人,却大都以「充军」来指以民南北二国——以色列及犹大——灭亡之后的被俘掳的一件历史事迹。
今略述于后:由《圣经》及其他历史文件上,我们知道两国交战之后,战败国的人民多被残杀,财产被劫掠,房屋被焚烧,而苟延残喘的遗民,应当纳税称臣,这是古东方的向来习俗。但是自亚述帝国的提革拉特丕肋色尔一世(公元前约一一一六~一○九○)始,历史上开了一新的创举,将俘虏充军他方,即是战败国的人民,或全体或部份被带往他方,而以己民或其他附属人民来填补充军之后的真空地带。其目的有二:一来是为彻底打击战败国,使之完全臣服,再无复兴的希望;二来可能也是为了满足当时移民计划的需要。这种政策的实施自提革拉特丕肋色尔三世(七四五~七二六)之后,更是屡见不鲜;可参见亚述年鉴的记录。以民之南北国都曾大受这种政策的殃及。
一、以色列国民被俘充军:
1. 公元前七三四年,有北国国王培卡黑与亚述王提革拉特丕肋色尔三世之战,不少城市的以色列子民被充军至亚述(列下15:29)。这些人在充军之地的遭遇如何不得而知,无历史记载。
2. 以色列国王曷舍亚(七三二~七二四)与埃及联盟,以图脱离亚述,亚述王沙耳玛乃色五世(七二六~七二二)兴师问罪,围困北国京城撒玛黎雅三年之久,未能攻破,至其继位者撒尔贡二世(七二一~七零五)于登极之同年,将北国京都撒玛黎雅攻陷,北国灭亡,将大批的北国以民掳往充军之地——哈拉黑,靠近哥仓河的哈波尔以及玛待各城(列下17:6;18:11;多3:7;5:8)。所掳的人数照亚述的记载,是两万七千二百九十人。至于这批充军以民的命运如何,则再无消息,很可能被当地的人同化了。至于撒玛黎雅空城,则被「亚述王从巴比伦,雇特,阿瓦,哈玛特和色法瓦因徙置一些人民,住在撒玛黎雅各城,以代替以色列人;这些人占据了撒玛黎雅,就住在各城内」(列下17:24)。
二、犹大国民被俘充军:
公元前六一二年,巴比伦将亚述的京都尼尼微占领。实际上亚述帝国已不复存在,但是它的许多政策,格外是有关军事及外交上的,却仍被新兴的巴比伦帝国采用,其中主要的有亚述发明将俘虏充军的政策。
1. 巴比伦同犹大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犹大王约雅金第三年上,因背叛巴比伦而受到惩罚。按编下36:6及达1:1,可能有第一次的充军,即拿步高王将约雅金及一些贵族的子弟掳往巴比伦,受教于宫中,听国王的使唤(达1)。
2. 但在公元前五九八年,却有一次正式的大规模的流徙。是年拿步高王来攻耶京,犹大王耶苛尼雅不战而降,整个君王家族、臣仆、公乡、太监、一切贵族、勇士、工匠及铁匠等——司祭除外——都被充军至巴比伦,以防再有叛变的发生(列下24:8-17)。充军的人数《圣经》上虽稍有出入,但按学者们的公见,大约在一万人上下。这些人在充军之地的生活情形,列下毫无说明,但按则3:15,这批人被安置在靠近革巴尔河的特耳阿彼布居住。按《耶》29,先知亦曾劝这些人要安心地在巴比伦居住下去,不要听信假先知们恶意的宣传,谓充军之期不久即将结束。
3. 犹大之最后一位国王是漆德克雅(五九八~五八七),是个庸材,妄听信人言,参加联盟对抗巴比伦。拿步高亲自出兵犹大,于五八七年将耶京及圣殿完全抢劫焚烧,由此犹大亡国。拿步高将犹大国王之子逐个杀戮后,剜去国王的眼睛,加上枷锁,带往巴比伦去;并将城内一切居民,及逃难城中的人民全部带走充军,祇留下一些最穷的平民作园丁和农夫(列下25:7,11;耶39:9,10;52:15,16;编下36:20)。此次充军的人数,《圣经》的记载亦有出入,学者估计在一万五千人左右。他们在充军之地,散居在不同的地方(厄上2:59)。这次的充军,连耶京的司祭都被带走了(厄上8:17)。
三、充军者的生活:
自此犹大人在无国王,无圣殿,无土地,无司祭的状态下,过着充军远方的生活,受着以民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惩罚,他们心理方面的打击及苦恼,是可想而知的。沿途受尽奔波之苦(耶40:1;依45:14),先至辣玛,后再穿过叙利亚无人烟地带的旷野,至少历时五月之久,才到达巴比伦。最初住在集中营内,后来为人修建水道,散居于巴比伦城外尼普尔(Nippur)地区。这时期,他们的思家心情完全在咏136表露了出来。但是人总是比较易于适应环境的动物,再加上耶肋米亚先知的劝告,渐渐他们已能安心居住下去,政府方面的约束看管,也较前松懈,稍有自由。于是他们开始有自己的组织:卫队、长老、会堂(按:犹太会堂自此始)、集会等,并成家立业,且有自己的花园及田产,不少竟成了社会上有地位的富人,如约雅金,并有任职宫中的官员,如达尼尔、厄斯德拉、乃赫米雅等人。甚且至阿塔薜西斯一世及达理阿二世时(五世纪),有犹太人名慕辣秀者竟成了当地最负盛名的银行家,有历史文件为证。可见犹太人在充军地区,已在过着安适富裕的生活。正因如此,当居鲁士于五三九年打败巴比伦自立为王,于翌年(五三八)下令恢复犹太人的自由时,大多数的犹太人竟无心返国,为在自己的土地上重整家园,重建自己的圣殿。祇有在经过则鲁巴贝耳及耶叔亚司祭的不断鼓励及劝勉之下,始能组织一个为数可观的回国团,总数约五万人,多属犹大支派;其余的人都宁愿留在异乡生活,是为「散民」(Diaspora)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