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亚社.香港讯】天主教是歌唱的宗教,圣乐在教会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教会的圣乐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沉寂了数十年。近年,有关各地圣乐培训的消息不时见诸天主教媒体;另一可喜的消息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罗马宗座圣乐学院正式取录了首位大陆学生,他就是赵若翰神父。以下是天亚社对他的专访:
天亚社:请问您主修哪一学系?
赵若翰神父:我主修作曲,今年是第二年。作曲系内容很多,除了专业作曲,还要修读钢琴、管风琴、合唱指挥、额我略音乐、音乐礼仪和拉丁文等。
您对教会圣乐的兴趣从何而来?
我出生于热心公教家庭,母亲是爱唱歌的人,不仅在教堂唱诗班咏唱,也总会把一些圣歌带到家里,现在唱的一些圣歌就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
后来进入小修院,开始学习风琴,从小修院到神学院一直担任琴师。在小修院期间,开始正式接触教会额我略音乐,虽然唱的语言不是拉丁文,但其优美、朴实的旋律,已经深深印入脑海之中,为将来的音乐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您觉得学习作曲在哪方面比较具挑战性?
学习作曲本来就是一个挑战。宗座圣乐学院和其他音乐学院一样,学习作曲的学生很少,因为作曲系的内容复杂,难度远超其他学科;再加上圣乐学院作曲系的修读年期由原来九年压缩成现在五年,从时间来说,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
您为何想到宗座圣乐学院深造呢?
我所属的教区传统音乐气氛浓厚,从教区历史上,有许多老神父生前不但自己喜欢,而且还大力推广圣乐。礼仪音乐家李振邦神父(1923-1984)就出自我们的教区,其作品与成就在华语教会内是人所共知,到现在还广为流传,是中文礼仪音乐中的佳品。当时选择在宗座圣乐学院学习,也源于李神父,因为他早年就是在此学习并获得宗教音乐硕士学位。教区的想法也许是希望薪火相传吧!
您怎么评价中国大陆教会当前的圣乐发展?
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吧。喜的是,现在大陆一些教区开始重视圣乐,就拿青岛、天津和北京等地的教堂先后购置了价值不菲的管风琴为例,此举无疑表明了教会发展圣乐的决心。河北、山西和陕西等地不少堂区都有自己的铜管乐队。每逢假期,上海和河北等地举办专业的圣乐培训,尤其是上海,其师资和课程的选配及学员的程度都走在前列。一些堂区也开始成立较正式的合唱团。
忧的是,现在大陆教会内有一种不谐之音,可以用礼仪中的“不纯洁音乐现象”来概括。具体来说,很多教友以至神职人员对教会传统圣乐,不加重视甚至排斥,去追求一些动感的音乐,还将其纳入神圣的礼仪当中。比如有堂区的正式礼仪充斥基督教的小歌小调,忽略了礼仪的神圣性。
针对这个问题和今后圣乐的发展路向,您有什么建议?
基督教歌曲在礼仪之外,如圣经分享和家庭祈祷,可以适当取用;但在正式礼仪中,选择歌曲不是因为旋律优美,而是要顾及文词与礼仪的搭配,符合天主教礼仪精神。
因此,要在一些音乐培训中,灌输正统的天主教音乐,及在欣赏教会音乐作品上增加力度。国内至今没有一本全国通行、总体程度很高的教会歌集,几乎每个教区都有自己的歌本,各自单打独斗,不仅浪费人力物力,歌本的综合程度也不高,同时造成了教堂音乐的混乱,所以编辑一本全国统一、高水准的歌集已迫不及待。
再者,发展圣乐,修院要先行,应把音乐列为修生的必修课,聘请优秀教师来授课,这直接关系到以后堂区圣乐的发展。
各教区应循序渐进,先从培训合唱指挥人才着手,进而成立具有专业水准的合唱团,演唱教会经典音乐。教区可尝试每年举办开放式的音乐会,这样既可保存教会经典音乐,又可以达到光荣天主,宣传圣乐之效,让人热爱圣乐,对教外人也达到了福传的效果。
身为改革开放后首位考入宗座圣乐学院的大陆学生,您觉得自己有什么使命?
对于使命这个话题不敢多想,我现在知道的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至于以后,我想天主知道。
您会鼓励更多大陆教会人员报考宗座圣乐学院吗?
当然,这是我的希望,也是期待。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向有意报考圣乐学院的人说明。中国教会圣乐的发展,光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唤起更多热爱教会音乐的人齐心协力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