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庆教授相信遗址是景教墓葬群,图为一对子母窟或父子窟。
【天亚社.香港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景教墓葬发现者焦建辉,希望能搜集更多在洛阳龙门石窟西山红石沟北崖发现的相关资料,开展下一步的研究。
这位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中心馆员对天亚社说,他希望搜集更多资料,以进一步了解“这种丧葬方式是入华后佛教影响的结果,还是沿用了当时波斯地区景教徒的固俗?这是否当时景教徒的集中墓地?附近有无景教徒崇拜对象或宗教活动场所?”等问题。
卅七岁的焦建辉于二零零九年发现景教遗址,在此前三年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罗照研究员的随行摄影,考察在洛阳发现的景教经幢,并由此开始对景教有所了解。
他忆述,当时祇“感觉这可能会是一个重要的发现”,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对其意义的逐步认知,“当然还是很兴奋的”。
经过近十次的现场研究及考察相关资料后,他相信:“这是一种全新形式的早期景教历史活动遗存,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景教墓葬性质遗迹,显示当时的景教信徒中存在着焚烧遗体、安葬于山林龛岩的丧葬方式,这种方式也是当时佛教徒经常使用的。”
中国历史上仅有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和零六年出土的洛阳《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等少数证据,能证明景教的存在。
毕业于考古系的焦建辉在研究院从事石窟寺考古工作十五年,他表示,这种安置宗教信徒遗体或骨灰的瘗窟和瘗穴,龙门石窟数量很多,并有文字表明是遵逝者希望安葬在佛教胜地龙门石窟之遗愿而开凿的,有的上方并造出佛像或佛塔等崇拜偶像,这一点非常明确。
他续说:“所以红石沟的这些窟龛,首先可以确定是墓葬性质,而其中一例上方刻有十字架图案,与唐代两京地区发现的景教遗物十字架形象在基本构图上一致,由此可知这是一例安置景教信徒骨灰的墓葬性质遗迹。”
焦建辉认为,这一发现“印证了当时东都存在教区传播景教的史实”,对于研究当时中西文化交流、景教在唐代中国的传播及本土文化的融合,以至当时景教徒的社会习俗等,提供了宝贵的考古资料。
他又指出,这次在龙门石窟首次发现佛、道遗迹以外的另一类型宗教的活动遗存,显示了龙门石窟“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另外,“西安景教碑中显示,唐代东都景教曾遭受佛教打压,而二者在龙门石窟却能和谐共存,展现佛教胜地龙门石窟包容开放的博大胸怀”。
《河南天主教编年史》作者之一刘志庆教授于十八日进行了实地考察,从地理上墓地的分布等资料所见,他相信“这是一个景教墓葬群,除带十字架的石窟外,其他十五个石窟也应该是景教遗迹”。
这位安阳师范学院宗教文化研究所主任对天亚社说,从石窟形制的痕迹和十字架的形状去推测这十六个石窟不是一个朝代所建,“可能始于唐而延至元、明”。
他表示,若证明了这是集体墓地,将极大地促进学术界对景教葬制的研究,并证明唐朝以后景教在洛阳有传播延续,“如果确有天主教因素的话,河南天主教史将重新改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