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亚社.中国杭州讯】年轻教友摄影师屠春从教宗方济各的《福音的喜乐》和《爱的喜乐》两份劝谕中获得灵感,拍摄在杭州生活的外籍人士,建立相遇文化,获得参与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机会。
这位杭州教友对天亚社说,自古以来杭州就是中国连接西方的桥梁城市,数百年前就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基督教传教士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耶稣会传教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神父等多位西方名人介绍杭州给世界。
正巧借着将于今年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屠春希望落落大方地把这个浙江省省会的多元文化魅力展示给世界。“当杭州以文化使者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时,民间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借着这个契机,我希望能够走近在杭州成家立业的外国友人,进入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在这里的生活。”
今年初,屠春开始拍摄《杭州人家》,以记录外籍人士在杭州的生活。他希望通过这项目体现这城市的重要性。“我生活在这座城市,亲身目睹了外国人在杭州的变迁。”
在他的镜头下,来了杭州三年的韩国设计师李亚历(Alex Lee)表示,虽然在很多国家做过设计,但“杭州对我来说,是很特别的地方”。
他形容,杭州四季有不同的味道,使他想起过去在不同城市的生活,也促成了他的多样设计,“杭州是个富有魅力的城市”。
另一位拍摄对象是来自德国柏林的德语老师安克(Anke),她于一九九八年首次踏足杭州,就开始了在这里十八年的生活,见证着这城市的变迁与成长。“那时候路上没有太多汽车,市民多数还骑着自行车,学生的衣着也很朴素。”
她又说,那时的滨江还是一片空地,西湖边找家咖啡馆也是不容易的。现在周末时会约朋友在梅家坞喝茶,漫步中山中路历史街区,感受城市的历史与宁静。她希望在将来可以得到永久居留权,“因为杭州是我的家,离开太久会伤心的”。
屠春的创作都是关于家庭,为他带来这次主题拍摄灵感的是教宗方济各,“他的劝谕提醒我们要关心移民家庭,建立相遇文化等,这也是对抗冷漠全球化。通过这些外籍人士的故事,和我的镜头,一起述说人类大家庭的生活和观看方式,也让大家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
屠春的作品里,还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水下摄影师多明我(Domenico),他与家人在中国生活快十年,他的两个孩子也是在上海出生,“目睹了中国在过去几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的太太米丽娅姆(Miriam)是德国人,在家里他们用意大利语交谈,而在杭州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他们经常使用英语、汉语,这使得他们的孩子每天都会接触到四种语言。
他的两个孩子分别已两岁和三岁半,“他们在一个非常多语言和多元文化环境中长大,父母来自不同的文化,这使得事情更有趣。”多明我希望孩子将来面对更丰富、多样和独特的文化体验,像在杭州多元性包容的城市中,为他们的生活和多语言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在屠春的相片中还呈现了来自伊拉克的家庭主妇泽娜(Zena),她十四岁时初到杭州,距今已经有十年,现在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
曾就读杭州师范大学的她,感觉在这里生活很舒适安宁,人民很友好、开放、包容。“孩子在安全环境中有助于他们的成长。一次我的小女儿在欧洲,有人问她:‘从哪里来’,她回答说:‘我来自中国’。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认同与归属。谢谢杭州!”
还有来自首尔的李眩周,她是位美术史在读博士生。她于零五年一个人来到杭州,“那时候地铁还没有开通,交通也还不堵车……”,现在已经在这里落地生根,和安徽户藉的丈夫在杭州成家立业,儿子也刚一岁。
她说:“杭州与首尔相似点是有山丘。我喜欢杭州的桂花茶。因为它在韩国体验不到的。我的梦想是能画出我自己的画,当老师教学生。希望有一天能开自己美术的学校。觉得没时间画画,对我来说有点痛苦。”
至今屠春已经拍摄了二十多户“杭州人家”,“我不会与任何人保持距离,我要用影像来打动所有人”,并且把这次项目作为慈悲禧年内的个人善工。
被问到如何与这些外籍人士沟通时,屠春表示,他们的中文很好,并且真心的喜欢这门语言。“虽然他们有着不同国籍不同文化,但他们是真正的融入了中国,融入了杭州,幸福的生活着。”
“杭州人家”也为屠春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机会。这已是他第二次参展,首次是九年前。
说话总是温吞吞的他,当得知自己的参展作品通过了大展艺委会的审核,准允参展后,还是露出了笑容,“我要精选十幅作品带去平遥参展”。
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中国十大著名节庆之一,是当代摄影家最盛大的节日,是国际摄影艺术和中国摄影发展、引领各种摄影流派和顶级学术活动的重要展示平台。今年大展的主题为“天地心,家国情”,将展出来自卅三个国家和地区、近二千名摄影师带来四百七十一个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