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亚社.香港讯】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举办内地首届终身执事研习会,希望在国内推动这职务的发展。然而,与会的香港教区终身执事培育主任提醒,要先认识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精神,并需要有完善的培育。
据《信德网》报道,全国修院与信德文化研究社于九月六至八日举办相关研习会,有来自国内不同教区的主教、各大修院培育团的代表、执事、对此职务感兴趣的教友,以及由香港教区副主教陈志明神父带领的代表团等七十余人出席交流和分享。
全球终身执事总人数逾四万三千人,北美洲占六成五,欧洲占约两成。香港是唯一正式设有终身执事职的华人教区,自一九九七年祝圣首两位终身执事后,至今有廿四位执事从事医院、监狱牧灵等服务。
在国内,据《信德网》报道的不完全统计,中国教会自改革开放初期,神职人员匮乏,地方教会陆续有不到十位教友被祝圣为终身执事。
陈志明神父回港后对天亚社指出,他在会上听到报告说,有主教在一九八四年觉得需要有执事,在没有培育下就祝圣了一位,称为终身执事。
但有逾二十年培育终身执事经验的陈神父说,推动此圣职是有条件的,一方面是要教区主教认同和由他决定推行,不是某神父觉得需要就可以,以及有完整培育的课程。还有是教友有足够成熟的水平,若不清楚概念,那只是在找传道员或副本堂。
他又指出,终身执事职还需要有梵二的教会观,“不仅是堂区这平台,还需要我们面向社会和世界作见证”,若只停留在主日的圣事,就没必要这职务。
教宗保禄六世于一九六七年颁发《执事圣职》(Sacrum diaconatus ordinem)宗座牧函,按梵二大公会议的训告,制定在拉丁教会内恢复终身执事的章程。
在教会中执事分两种,一种是走向司铎职的一个步骤,祇属“过渡性质”;另一种是终身执事。后者可以是单身或已婚男性,单身者祝圣后不可结婚。他们把执事职当作终身职,不会祝圣为神父。
研习会鼓励推动新圣职
该次研习会围绕终身执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及陶成而展开。陈神父介绍了香港教区终身执事委员会的使命及其功能,以及每月举行的灵修及工作分享。
《信德网》引述中国天主教圣职委员会主任方建平主教说:“主教、神父应该支持此项工作,尤其南方教会神职人员匮乏,需要终身执事来补充”,希望有一天此牧职能在中国教会推行开来。
陈志明神父对天亚社说,研习会与会者分成五个小组讨论,“其中一组大部分人觉得不适合,认为还要多十年的时间,但其他四组大部分人都认为适合”。
他个人认为,“每个教区的发展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在引入发展前,主教需对此圣召有清楚认识,而教友的水平也需要提高。
四川省南充教区陈功鳌主教派出三位神父参加研习会。他说,南方教会司铎圣召短缺,有必要并急需推行这圣职。
这位四川修院院长两年前曾到访香港教区,了解终身执事的条件和发展,返回四川后就积极宣传和推动,并在修院设立课程。
陈主教指出,开始时,有三位未婚男教友参加培育,但因文化水平太低。目前有教友在接受有关课程,最快两、三年后,教区会有终身执事的出现。
更急需培育教友及修女
国内神长教友对此圣召,有不同看法,许多是不太了解,例如河北教友伯多禄说,在法典里看过介绍,但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认识上,“是不是除了不能做弥撒、听告解之类的,其他都可以做?”
有支持的教友表示愿意一试,因为在神职人员短缺,有些职务是一般教友或传道员无法去做,如服务祭台,主持婚礼和葬礼等;不过也有人认为,在政府控制之下,引入此圣职只会引起中国教会更多的混乱。
华东张若瑟神父对天亚社说,终身执事以后或有需要,但不是现在,目前更需要是有系统地培育修女和教友。他一直重用教友送圣体、看望病人,只要教友经过培育,也可主持圣道礼仪,主教、神父把关就可以了,“没有一点感到需要终身执事的想法”。
他认为在推行该圣职时,要考量教友接受的程度和培育问题,“特别是人格方面是否成熟”。
他也担心以后神职人员减少,当局渐渐透过这职务渗透到教会的管理。他说,“国人对权力是很痴迷的,搞不好又出现一个特色的神职阶层”。
在香港,圣神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林瑞琪也认为中国教会还不是推动终身执事的合适时候,因为整体中产阶层不足。他解释,中产背景并非终身执事的必要条件,但仍然是较合适的土壤,因为他们“要接受神学培训,专业人士相对普通人较易掌握学术上的学习”。
他指出:“天主教会有很富裕的大商人,也有很贫穷的农民、工人教友,但缺乏专业人士。基督教反而有不少律师和医生。”
相比之下,林瑞琪认为中国教友人数不断下跌,教友传道员的培训更为迫切。
【完】天亚社英文新闻:
Is China ready for permanent deac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