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志杰教授发表的新书《中国天主教财务经济研究(1582-1949)》。
【天亚社.香港讯】中国学者发表首部整体中国天主教财务经济的专书,梳理出教会的经济伦理观,了解教会在神圣宗教与世俗经济之间的张力与排斥。
中国基督宗教研究学者康志杰教授发表新书,题为《中国天主教财务经济研究(1582-1949)》,是首部关于整体中国教会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
这位湖北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对天亚社说:「之前很少有学者涉猎,即使有相关研究,只局限在某一个传教修会或某一个历史时段。」
康志杰解释,过往因为这题材的资料「散而难见」,而且即使找到相关文献,也因涉及多种语言,造成研究的「窒碍难通」。
此外,她又指出,由于参与这些世俗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角是传教士,如果过多披露这类文献,或有碍教会的形象,而且与传教士「神贫」形象不符,容易引起世俗的误解与诟病。
她说:「因此,教会自身对其经济活动『讳莫如深』,甚至屏蔽了许多关键信息,例如房地产投资、股票投资等。」
在繁杂的文献中,康志杰认为,基督宗教的经济伦理观就是:「尽可能地赚钱;尽可能地省钱;尽可能地捐钱。」
她解释:「『尽可能地赚钱』表现在『投资理财』;『尽可能地省钱』表现在节约每一个铜板,将更多的资金投入传教事业;『尽可能地捐钱』,是指在重大赈灾的活动中,在『弱小兄弟』需要帮助时,捐其『所有』,进而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这种经济循环,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天主教财务经济的理念与运作方式。」
这本学术著作的研究范围由一五八二年开始,一直到一九四九年为止,分为四大主题,包括「历史」、「收支」、「教产」和「管理」。
而内容涉及中国天主教在明清、民国的不同历史阶段中的不同表征、经费来源与支出项目、教产的类别以及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等多个层面,以使分析讨论更加深入。
康志杰指出,由一五八二年正是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传教之时,为中国天主教史新里程的开端,而止于一九四九年,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天主教接受「外援」的情况逐渐中止,财务经济的运作以另一种格局出现。
关于中国天主教的历史研究,康志杰认为,过往多针对圣人史或文化交流史,但鲜有研究天主教的财务经济,成为学术盲点。
她说:「事实上,中国天主教的财务经济涉猎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财务经济的『收与支』,而且还涉及天主教与国家的关系。」
她续说:「因此,透过不同时期中国政府对宗教『教产』的管理,剖析作为经济实体的『天主教』在国家、社会中的世俗角色;通过隐含在『经济生活史』中的政教关系,认识、理解外来宗教与中国社会和谐共存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康志杰认为,中国天主教财务经济研究别具意义,有助客观和理性地认识及解读晚明以降的中国历史、天主教历史,并透视天主教会与中国社会的互动,解密世俗权力与宗教势力的此消彼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