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亚社.台湾新北市讯】参加“建国百年在中华民国讲耶稣的故事”的一些神长教友都认为,台湾民众喜爱的“布袋戏”和“歌仔戏”可以作为福传的方法。
台湾教友传教协进会首次主办七个教区的联合研习营,在新北市大坪林圣三堂举行,经过两天讨论,廿八日在主教团主席洪山川总主教主持弥撒里闭幕。他们研习了教宗本笃十六世及已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几份宗座劝谕和通谕。
洪总主教在闭幕礼上提醒一百二十位教友领袖,教友的福传使命不是祇有研习,更要主动采取积极而具体的行动。
已退休的台中教区王愈荣主教在讲解《救主的使命》通谕时强调,教友的社会责任就是“使福音降生在民族的文化中”,除主教们对于文化交融的落实,有分辨及鼓励的责任外,本地化必须是全体天主子民而非少数专家的事,因为民众反映正确的信仰意识。
然而,他指出,本地化不可强行为之,否则会在基督徒间引起负面反应。
真福若望保禄二世的这份通谕特别指出,本地化必须有两原则:与福音不相矛盾,并与普世教会共融。
王主教对天亚社说,使用民间流行的歌仔戏和布袋戏来解说耶稣的故事是可行的本地化行动,各教区或宗教团体可以朝此方面尝试,让教堂更接近到民众的喜爱。
高雄教区刘振忠总主教指出,早年外籍传教士曾作出尝试,但没能继续而中断。不过,基督教会正在进行中,目前已有《旧约》里“国王的彩衣”的歌仔戏。
他支持使用本地戏剧来讲耶稣的故事,至于平剧、相声和说书等中华民俗和戏剧,他也认为是可行的途径。
台北总教区圣经协会理事长李美丽认为,使用歌仔戏和布袋戏推广读经运动非常有趣,相信会受到民众欢迎。
她正考虑在十一月全国圣经协会大会时,首次试用布袋戏来“读”经,不过,不知道时间是否来得及,因这需要与布袋戏团商量是否有能力表演,还要有精通圣经的人来协助编写。
天主教之声传播协会理事长黄金瑜也赞同使用本土戏剧来讲耶稣的故事,但担忧一些圣经词汇用台语念出时,是否能够顺耳,还有编写和技术上是否能找到具有专业的教友来担任。
歌仔戏由福建漳州的民间歌谣─“歌仔”流传到兰阳平原结合“车鼓小戏”的身段发展而成。“歌仔”是漳州地区的说唱艺术,而“车鼓戏”亦盛行于福建民间,先民来到台湾以后将家乡的“歌仔”及“车鼓”的动作融合,形成了歌仔戏最原始的表演形式-“本地歌仔”。
“本地歌仔”最初祇是坐场清唱形式,而后加上角色扮演和车鼓动作,形成稍具戏剧雏形的歌舞小戏。“本地歌仔”多在庙埕空地或沿街游行表演时演出,当时的演员均为男性,且不着戏服没有妆扮。由于演出内容轻松逗趣,受到观众欢迎。后来“本地歌仔”融合其他剧种的菁华,并穿着戏服粉墨登场,形成所谓的“歌仔戏”。
布袋戏〔图〕起源于十七世纪福建的泉州和漳州、广东的潮州与台湾等地流传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头、手掌与足部外,布偶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布袋戏之通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