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亚社.澳门讯】澳门经济繁荣的背后,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地理因素,令部分天主教青年对教会的参与变得被动。
廿一岁大学生黄杏盈表示,有时候因为懒惰而迟了起床,没有固定参与主日弥撒,而且每次去不同的圣堂,但平时会在家里祈祷。
她告诉天亚社,自己曾参加辅祭会,与其他年轻教友一起团聚、举办灵修活动,以加深自己的信仰,唯现在已提不起劲去参与。
三十岁的梁博文说,由于超时工作或通宵看球赛等原因,常常主日上午未能起床,改为下午去堂区参与弥撒,甚至退出了歌咏团。
他指出,澳门经济环境变得复杂,房价飞涨,很多青年为了买房子、供房子,必须努力挣钱,而不少人在待遇较为理想的赌场上班,轮班工作令教友难以在固定时间上教堂。
由于旅游博彩业的迅速发展,根据二零一一年澳门人口普查结果,有十七万五千余人从事文娱博彩及其他服务业、酒店及饮食业,以及批发零售业,占总就业人口百分之五十二,较十年前大幅上升十四个百分点。
梁博文认为,青年教友从事博彩业后信仰价值观容易淡化,而其他导致青年信仰热诚下降的因素,包括神职人员趋向老化,未能回应社会议题,部分青年感到与他们有代沟,以及近年来有亲北京的青年社团举办各种活动,吸引了部分年轻天主教徒参加。他留意到:“由于年轻教友持续减少,有堂区青年团体因为人数不足而解散。”
他指出,教区的执行力本身也有问题,例如教区两年前曾就重新启用位处市区的公教中心咨询教友意见,至今却未有进展。
廿八岁的丽宜几年前领洗入教后,十分热心参加堂区善会,并到国内及海外做义工,可是如今不再上教堂。她对天亚社说,弥撒、教会活动或日常生活未能令她肯定天主的存在,怀疑心态使信仰越来越冷淡。
丽宜观察到,澳门青年教友的信仰状况呈两极化的现象,有热衷参与各种善会和活动的,也有被动的,参加完主日弥撒就离开、甚至不上教堂。她说:“普遍而言,婴儿时期受洗的教友倾向被动,长大后自己决定领洗的教友倾向主动,而且他们在待人接物上以信仰作参照的程度也不同,但当然不能一概而论。”
澳门教区青年牧民中心总干事赵珠青表示,青年教友面临很大的挑战,他们大部分来自天主教学校,故此,除了家庭教育,学校对信仰培育亦非常重要,祇可惜现在欠缺目标明确而有系统的青年信仰培育,尤其各学校投放资源不一,导致青年的信仰好坏参半。
澳门是著名的博彩和旅游小城,也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每平方公里有二万人。在这片约三十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上有十间有主日弥撒的圣堂,尤其在澳门半岛圣堂之间的距离相当接近。
赵珠青接受天亚社访问时说,这种地理上的方便也影响着青年教友的信仰观念,他们普遍觉得参与弥撒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忽视了其重要性。她建议堂区投放资源及时间,吸引附近的青少年。
赵珠青指出,澳门约有二万八千教友,但教会从没有任何青年教友分布的数据,而政府的教育暨青年局从二零零三年起收集超过八十项领域的青年指标,用作制定政策,却甚少关注宗教信仰方面的数据。
有见及此,牧民中心正在进行一份青少年问卷调查,对象为十五至卅四岁的教友,内容包括个人、家庭、信仰生活习惯及价值观等。问卷已送往各堂区及天主教学校,并上载至牧民中心网站。
赵珠青说,为期六周的问卷调查于七月七日结束后,将设置“焦点小组”更深入地探讨教友青年面对的生活问题,主要以不同堂区及青年参与的不同性质团体为单位。其后,牧民中心将邀请对教会熟悉或有研究的人士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可望于年底公布。
她表示,这项调查有助澳门教区制定未来的青年牧民工作,期望今后每三至五年做同样的调查。
已填写问卷的黄丽嫦说:“我希望这调查能使教区更了解青年教友的价值观及信仰期望,从而对症下药,为一些价值观与天主教道理有偏差的教友,开办专题讲座和培育活动。”
这位廿一岁的实习教师认为,教区和堂区的青年培育不足,宣传不够广,她很少听闻有活动。她建议:“教会要做好宣传,吸引青年教友参加,借着活动使大家朝着一致的方向迈步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