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贡盐田梓圣若瑟小堂五月四日举行主保瞻礼,席间神父祝福村民复修后的盐田,有份参与复修计划的人士期望透过产盐能推动文化保育和教育工作。
弥撒由祖籍盐田梓的陈志明副主教主礼,并由曾到此传教的圣言会圣福若瑟神父同会的周孝忠神父(C. Plateros)、来自福若瑟曾服务过的山东的神父,以及计划在岛上兴建大学的耶稣会周守仁神父共祭,逾一百人参礼,当中不少是已迁离该岛及移民海外的村民,礼仪中主礼亦为村民后代付洗。
协调复修盐田的“盐光保育中心”主席陈子良在弥撒上分享说,盐田采用类近“土法”的方式造盐,务求尽量接近天然和前人的做法,昔日的产量可以供应整个西贡区。他说该岛的发展源远流长,最近的考古工作便发现了东汉时期的瓦片。
这位公教学校荣休校长对本报说,工程的第一阶段已完成,稍后会再完善盐田和增加设施。陈氏解释,土法是经水闸引入流水到盐田,然后排出或抽去多余海水,再经过日晒风吹产出海盐,预计最快两个月后可以正式产盐。
盐田在测试过程中已成功造出第一碗盐。盐田生产队组员(盐工)陈焕新说,盐田分六个池处理不同步骤,惟须待晴天才能够以此方式产盐。
另一组员、曾从事自然教育的刘倩宜期望透过产盐让年轻一辈认识农业:“青少年对食物来源的认知或止于超市,这盐田则提供天然的作物,有别于坊间化学提炼的食盐。”
参礼的村民陈玫瑰不时到岛上协助保育工作,她欢迎朝圣者到此欣赏宗教文化和生态,但同时期望自发到此旅游的人士能够爱护岛上设施。
盐田祝福礼上,陈志明祝愿参观者藉着盐田认识信仰,即基督劝勉信徒作地盐世光的使命。
另一方面,洁心林炳炎中学及科技大学学生早前协助整理文物室(前“澄波学校”校址)的文物清单,当中包括村民农具和日用品等,当天他们亦为朝圣者提供文物导赏。洁心校长、盐光保育中心董事刘瑶红对本报说,该岛的教育配套能让青年认识客家文化,和独有的生态和宗教文化。
资深教育工作者黄民泰对本报说,一九六五年在澄波学校代课的经历教他难忘,他仍记得教师如何融入村民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