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亚社.台北讯】华人天主教神学领航者、耶稣会士张春申神父上周六(三月十五日)于新北市耕莘医院安息主怀,享年八十六岁。该会中华会省订于下周一(廿三日)在台北市圣家堂为他举行逾越圣祭,灵柩将安葬在彰化静山墓园。
张神父一九二九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吴县,祖籍上海,四七年于上海徐家汇入耶稣会初学,两年后在菲律宾宣发初愿,其后一直在当地进修。
直至一九六零年在台湾新竹晋铎,六四年获得罗马额我略大学神学博士学位,翌年在罗马矢发末愿,同年东返,执教于旅菲中华省神学院。
一九六七年神学院迁往台湾,附属于天主教辅仁大学,张神父便执教信理神学,直至二零零六年退休。
辅仁大学宗教系首任系主任陆达诚神父告诉天亚社,张神父在一九八四至九六年间,担任耶稣会中华省会长达十二年,打破修会的历史记录,原因是他当了两任省会长。第一次任期的最后一年,远东省改成中华省,因会省易名,故可连任,再当此职六年。
目前中华会省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和中国大陆的大中华地区。而过去的远东省则台湾与菲律宾等国相连。
设在台北的《光启出版社》在张神父著作中,简介作者是“中国神学的开拓者与领航者”,长年投身中国教会神学领域的耕耘、研究、教学与论述,不遗余力,堪称泰斗。
张神父著作甚丰,包括《救主耶稣的母亲──圣母论》、《耶稣的母亲》、《圣经的写作灵感》、《修会的三愿与团体生活》、《教友生活与使命大禧年留印──圣三模型的灵修生活》、《天主先爱了我们》、《中国灵修刍议》、《天主圣父》、《张春申神学论文选辑》、《基督的教会-新编》、《基督的教会(增修版)》等书。
陆神父回忆恩师张神父时透露,一九六七年他在菲律宾读第一年神学,张神父做院长,一年后两人随神学院迁到台北。那时百废待举,上课时,建筑工程还在进行中,噪音不小。当时的资深老师不会用中文讲课,一切在摸索之中。有趣是张神父讲国语夹杂很重的苏州口音,如地狱里的“火”,说起来像地狱里的“湖”,叫人一头雾水。
黎建球教授告诉天亚社,张神父平易近人,更是一个常在思考、反应非常敏锐的人,对于教会改革,他坚持其个人主张。当时于斌枢机担任天主教中国主教团团长,张神父曾和房志荣神父共同上书主教团力言改革,令人佩服他们的勇气。
这位掌管辅大长达八年的前任校长表示,张神父在担任省会长时,对于耶稣会在辅大的角色非常看重,特别是辅大作为一所天主教大学所应扮演的角色。
“中华基督神修小会”前总会主席简铨尧也对天亚社说,张神父在著作《中国灵修刍议》里,主张天主教会应推广华人传统习俗──静坐,成为天主徒的灵修方式。
简铨尧指出,这与神修小会宗旨“中华基督化,基督中华化”相符合,可见张神父对中华文化的洞悉清晰。
张神父在二零零四年任教辅大神学院最后一年时,简氏选上了他的“神学概论”课。简铨尧忆述,若不晓得张神父讲述的脉络,就很难听懂和了解。
最近,同属耶稣会的教宗方济各就职两周年,而中梵关系又再次成为传媒焦点。但张神父早在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中国大陆后,在台北总教区的《教友生活周刊》同年十一月二日一期,就有关议题撰文发表过个人看法。
他当年以《中共对梵蒂冈历史的盲点》为题的短文,针对九七年十月十六日中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指出:“虽然中共可以坚持梵蒂冈和中国改善关系,须以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为前提等等,但它不能要求改变梵蒂冈外交的历史与传统。”
文章指出,“中共白皮书却强调,中共与梵蒂冈的关系首先是国家关系,只有在国家关系改善后才能谈宗教问题。至少应当说这是历史的盲点,或者不顾国际外交传统的强权作风”,该白皮书对梵蒂冈“呈露它数十年来始终局限在自设的界线内,无法进入国际外交的共识”。
张神父在文中又说:“梵蒂冈中立国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其目标并非如一般国家为了国民的利益,而是为了天主教最高领袖教宗执行信仰上的职务。”
张神父对中梵关系的远见,更收录在江国雄和陈方中两位合着的《中梵外交关系史》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