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亚社.香港讯】即使在通讯发达的香港,亦有不只一位教区神父,在上周五召开的网络福传国际会议期间,透露自己过往回避使用新媒体,如今却鼓励同道多运用数码工具来福传。
宗座外方传教会会士恩保德(Giovanni Giampietro)神父是其中一位过来人。他形容自己昔日“讨厌”互联网,因为“觉得不让人自由、会被控制,和一些国家会在背后监控”。
但当他看到现代世界中,将电子科技应用在福传工作十分重要后,便经历了一次“皈依”。
他向天亚社忆述,十多年前有朋友要送他一部电脑,因着最初的原因和他正身处海外作福传之旅,所以他一口拒绝,但对方坚持,而回到香港就发现电脑已送到他房间内。他形容那是一次改变很大的“皈依”。
恩神父又说,看到电脑时“感觉很特别,但当时连电脑怎开启也不懂”,只好请来一位青年帮忙。那青年替他发送了电邮给一些朋友,不到一会便收到几百个回复。“我当时第一想法是网上是另一世界”,好像“新世界、新土地”,应该“要发现和熟悉”它。
他强调,在整个“皈依”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网络世界可以找到天主,因祂说过只要两、三个人在一起,祂就会临在,难道祂会放弃这空间吗?”
恩神父的改变甚至使他其后成立网上福传学校,以及发起这次会议,探讨网络福传的发展方向。
为期四天的会议于六月廿六及至廿九日举行,有超过七十位来自中国大陆、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等地的与会者前来参加多场专题讲座及经验分享。
另一讲者、香港教区关杰棠神父同样在起初逃避新媒体,但后来想到应接受它的存在,并应用它作为传教工具才是正面的做法。他说,数码传媒使教会能向年轻人福传,有些神父也会利用社交平台跟青年联络,收到不错的效果。
席间,一位斯里兰卡的神父表示,他们的修院根本不让修生使用手提电话。关神父表示,“这是悲哀的事”,但他同时指出,香港的修院会讲很多神学、哲学,却很少教导修生以新媒体福传的方法,“只会说不要玩游戏”。他建议主教们用正面态度去鼓励修道人多运用新福传工具。
他指出,透过智能电话和虚拟网络,教会可跟外界有更多接触,但他提醒在这趋势中也需要注意,穷人会否被忽略、应否相信虚拟世界的东西。
不过当被问香港神父们是否常运用新媒体福传时,关神父坦言:“我们花很多时间做圣事,而很少年轻神父用这些。”
这位圣玛加利大堂的主任司铎以其堂区为例,指出工作实在太忙碌,要负责六间医院的牧灵工作,主日有六台中英文弥撒,“实在很困难”再花时间在新媒体上。
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参加者同意关神父的话,指出“教会在科技方面很落后”,也明白对新媒体抱有怀疑无可厚非,但他强调最重要是素质和怎样学习,教会需要义工教导修道人如何运用这些工具,“若在这方面落后,是很可惜的”。
另一位在台湾为移民服务的菲律宾籍教友,认同神父们很忙碌,但在“我的经验里,若他们不用新媒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青年都在使用”。
做了十年青年事工的马来西亚代表也说,他们会把举办活动的资料贴在社交平台,让青年人接触,又会透过网页介绍教会讯息,例如什么是弥撒,“年青人都很喜欢使用网络,他们可透过这些媒介了解教会”。
不过,在被问到保守教友对活跃于社交平台的神父有不好印象,关神父认同有这样的矛盾。但他认为神父可从自己做起,做好本份,再在讲道中潜移默化让教友了解到网络福传的好处,从而改变他们的看法。
来自马尼拉圣多玛斯大学教授传媒课程的米申神父在会上发表《微信》与天主教青年的关系的研究。据统计显示,今年初已有六亿中国人在使用这个手机应用程式社交平台。
米神父访问了约二百七十位青年教友,了解他们的使用习惯。他指出,受访者在《微信》里的朋友只有百分之十三是天主教徒,而他们的“朋友圈”亦只有百分之四的讯息与天主教有关,七成人表示自己极少转贴这些讯息。
他从而发现很多青年教友不太用新媒体传福音,“觉得教会的一些讯息太冗长,而且太深奥,不接近生活”。
那些青年受访者表示,他们喜欢简短、生活化、信仰见证的资讯,并认为教会关注社会民生的一些问题可以吸引教外人关注。他们又希望有更多教会的小视频、微视频,这些多元讯息来传播福音。
米神父说,很多青年认为如果教会可以积极参与,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福音,那么《微信》将成为教会福传的有利平台。
会议以感恩祭结束,一众与会者在教区中心演讲厅参与由李斌生辅理主教主礼的主日弥撒。李主教在讲道中提醒,在网络海量资讯轰炸下,使人无法消化,无法判断,因此他建议收到信息不要立即回应,而是理性思考再表达。 |